婴幼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328例临床分析11(1)
小儿腹股沟斜疝论文
小儿腹股沟斜疝129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共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29例,其中右侧96例,左侧24例,双侧9例。
巨大疝46例,滑动疝9例,richter疝5例。
嵌顿疝67例,其中手法复位35例,急诊手术32例,手术复位后行疝带压迫或其他治疗,随访28例,最终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行疝囊高位结扎+修补76例,疝高位结扎8例,经腹腔修补10 例。
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均随访,疝复发2例,切口感染3例,阴囊积血,积液8例,神经损伤1例,无输精管损伤及死亡等。
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率高,由于小儿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宜熟练掌握手术技巧,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手法轻柔操作细致,防止复发,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小切口;治疗【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466-02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其诊治有其特殊性,如诊治不及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近10多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甚至有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报告[1],但作者认为目前微型腹腔镜尚未普及,其穿刺trocar的手术瘢痕甚至超过1cm,开放性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仍应是手术治疗的首选。
笔者体会本方法有如下优点:小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切口位置低,愈合瘢痕小且隐蔽;术中未解剖腹股沟管,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手术操着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对患者创伤小,患儿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降低患儿住院费用,加快了医院住院周转率。
本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6年共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29例患者临床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9例患者,男108例,女21例,1岁以内10例,1~3岁72例,4~6岁15例,7~12岁32例。
右侧96例,左侧24例,双侧9例,均无嵌顿。
1.2 诊断:根据父母的叙述和医生的体查,一般可明确诊断,但应注意双侧疝及合并隐睾存在。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附2880例报告
的 2 8 8 0 例患儿 的临床 资料 结果 本组所 有患者 手术均 顺利 , 术 中无中转 开腹 , 出 血少 �
术时 间 5 8 � � � � ( 中 位时 间 7 分钟 ) , 双 侧手 术时 间 12 16 ( 中 位时 间 14 分钟 ) , 术中 发 现对 侧鞘 状突未 � 闭 57 8� 例� (� 2 3 % ) 术后并 发症 32 例 ( 1. 0 % ) , 均得 到及时 处理痊 愈 住院 3 4 随访 时间 6 月至 3 年 , 2 5 例复发 ( 0 .8 % ) 结论 应用腹 腔镜 疝囊 高位结 扎治 疗小儿 腹股 沟疝是 安全
中 图分类 号 � R 656 .2
文献 标识码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88 � 0� � � � � � � � � � � � B , D . D C , 5 180 26
可行 的 , 且 创伤小 , 手 术时间 短 , 副 损伤 小 , 恢 复快 , 住院 时间 短 , 并 可以 发现 并处 理隐 性鞘 状突 未闭 ,值 得临床 推广 � 关 键词 � 疝 腹股 沟 腹腔 镜 儿童 文章编 号 � 10 0 9 - 9 7 6X ( 2 0 10 ) 0 4 - 0 18 5- 0 2
手术 器械 包括 微型 腹腔 镜 ( 直径 0 . � � 5 ) , 操 作钳 ( 直 一般 资料 径 及 自行设 计的带线 雪橇针 全部采 用气管 插管 � � � 0 .3 ) 全 身麻醉 患 儿取头 低脚高 位 � � 手术一 共有两 个小切 口和 , 另一个 切口 一 个小戳 孔 一个切 口在脐 皱摺处 约 0 . 作者单 � 位 518 0 2 6 广东 深圳 深圳市 � � 儿童医 院普 外科 5
经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体会(附240例分析)
疝手术病例 , 均采 取 静 脉 基 础 麻 醉 方 法 , 对嵌 顿 斜 疝 先 行 手法 复 位 , 量 避 免 急 诊 手 术 , 并 尽 以提 高 手 术 疗 效 , 少 手 术 创 伤 及路手术治疗的小儿斜疝 临床资料作总结分析。结果 :4 4 20例斜疝小儿经腹股 沟入 路手术 , 平均手术 时 间 1 i, 院时间 1 3d 手术治愈率高 , 7mn 住 — , 无手术并发症 。结论 : 经腹股沟人路手术 治疗小儿斜疝适合基层 医院特点 , 符合 小
疝, 2 4例为斜 疝嵌顿 , 中 7例手法复位成 功 ,8— 2h后手 其 4 7
术 , 嵌 顿 时 间超 过 1 , 取 手 术 处 理 ,5例 手 法 复位 失 2例 2h 采 1 败改急诊手术。 12 手 术 方 式 : 取 静 脉 基 础 麻 醉 , 儿 取 仰 卧 位 , 规 消 . 采 患 常
毒 , 巾, 铺 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及腹股沟韧带上 方 15— m作 . 2c
长 为 15~ m切 口 ( 大斜 疝 , 顿斜 疝 切 口适 当延 长 ) 切 . 2c 巨 嵌 ,
嵌顿水肿 , 急诊手术有撕裂疝囊之虞 。若 手法 复位失败 , 或嵌
顿 超 过 1 , 股 沟 、 囊 包 块 , 地 硬 , 部 红 、 。 有 便 血 2h 腹 阴 质 局 肿
斜疝手术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方 法
院 。 随访 3~ 6个 月 , 复 发 病例 。 无
11 一般资料 : 有病例均为我 院住 院小 儿斜疝手 术患者。 . 所
年 龄 最 小 8个 月 , 大 1 最 0岁 , 12例 , 6 男 7 女 8例 。 双侧 4 4例 , 单 侧 16例 , 中右 侧 14例 , 侧 7 9 其 2 左 2例 。3 0例 为 巨 大 型 斜
腹腔镜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观察
料用 检验 , 计量资料用 £ 检验, 等级 资料用 R i d i t 分析 , 数据 以 均数 ± 标 准差 表示 , P<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者 中转 开腹率 为 3 . 8 %, 并发症 发生率 为 4 . 6 %; B组 中转 开腹 率为 1 . 5 %, 并发症 发生 率为 2 . 3 % 。2组 比较 , 差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P<0 . 0 5 ) 。说 明复杂胆 囊疾病 行 L c手 术时应严 格掌握
( 9 ) : 8 2 1— 8 2 3 .
[ 4 ]邓 中军 , 李志红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胆管损 伤镜下修 复方
法的探 讨 [ J ]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2 0 0 8 , 1 7 ( 5 ) : 5 1 9— 5 2 1 .
( 收稿 2 0 1 3— 0 6— 2 9 )
病例 , 将其分 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 每组 7 5例 。对照组患儿采用 常规开放 手术方式 治疗 ; 治疗组患 儿采用腹 腔镜术 治疗 。结 果
治疗组 患者腹股沟斜疝症状 治疗效 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 手术时间 、 术后 肛门排气 时间 、 术后下床 活动时 间 、 术后 住院时 间明显短 于对 照组 ; 手术 出【 虮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 围手术治疗期问 出现不 良反应 的人数 明显 少于对 照组 ; 随访 6~1 2个 月 , 治疗 组腹股沟 斜疝 复发
可南外 科 学 杂 志 2 0 1 4年 1月第 2 O卷 第 1 期 HE N A N J O U R N AL O F S U R G E RY J a n . 2 0 1 4 , V o 1 . 2 0 , N o . 1
腹腔镜术与传统术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分析
赣
南
医
学
院
学
报
l. 9 ⅣD. 22 1
J OUR NAL OF GANNA ME CA I R I Y N DI L UN VE S T
FEB. 0 2 09
腹 腔 镜 术 与传 统 术 式 治 疗 小 儿 腹股 沟斜 疝 的 临床 疗 效 分 析
廖振机 周 小龙 钟应华 , ,
( . 南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 1赣 赣州市立 医院 ;. 2 赣南 医学院 ;. 3 赣南 医学院第一附属 医院 , 江西 赣州 3 10 ) 4 00
摘 要 : 目的 : 比较腹腔镜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 d J, ,t 腹股沟斜疝 的优缺点及疗 效 。方法 : 16例 腹股沟斜疝 的 将 2
1 资料 与 方 法
1 1 临床 资料 . 选 择 我 院 20 0 6年 8月 ~2 0 0 8年 8
于 体外 。在腹 腔镜 监 视 下 , 者单 手 持针 ,在疝囊 术 入 口水平 分 3~ 4次将 缝 针 在腹 膜 下 潜行 环 绕鞘 突
人 口缝合 1周 ,收 紧缝 线 检查 无 漏 洞后 , 用单 手 采 打结 技术结 扎鞘 突 。最 后采 用穿腹 壁 途径取 出缝 针 及缝 线 。解 除气 腹 ,结 束 手 术 。可 吸 收 线缝 台 切
疗 /J腹 股沟疝 , 被认 为 是安 全 可 行 的 。腹 腔镜 IL , 已 下 治疗 dJ腹 股沟 斜疝 简单 易 掌握 , 械 要 求 不 复 ,L 器
杂 , 口小 , 伤小 , 切 损 恢复快 , 到d J # 科 医生和 患 受  ̄D l - 儿 家 属 的 欢 迎 。我 院 自 2 0 0 6年 8月 到 2 0 0 8年 8 月 , 收治/ J 腹股 沟斜 疝 16例 , 行 疗效 比较 , 共 JD , 2 进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分析研究
当前在我 国国内 ,腹腔 镜腹股沟疝 修补术 尚未 普遍使用 ,还处于
探 索性 的阶段 ,也没有 大量病例 的报告 ,而在 国外 ,则有 不少 这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病 例 报告 ,且这 种 手术 方式 正在定 型 ,手术 成效 佳 ,疼痛 小 、康复
1 . 1一般 资料
2结
果
5 3 例 手 术 皆 成 功 完 成 ,且 没 有 中 转 开 腹 。 手 术 时 间 约 是 4 2 ~1 5 2 mi n ,平均 时间是6 2 mi n 。手术 中很少有 出血现象 ;手术 之后 的刀 口处也无 出现感染和 出血 的现象 ;创伤 小 ,都 没使 用止痛药 ;有 2 例 出现了 阴囊血 肿 ,通过压迫 和热敷后 已经好转 ;有 i N 患者产 生了 异物感 ,1 周后逐渐 消失 。手术 过后 1 ~2 d ,均可 以下床 活动 ,平 均住 院的 时间是6 d 左右 。在手术后 的2 ~3 0 个月 内进 行 了随访 ,复发的有 2 例 ( 3 . 8 %),但并无像肠梗 阻等严重的症状 出现 。
【 关键 词 】腹 腔镜 ;腹 股 沟疝 ;修 补术 中 图分类 号 :R 6 5 6 . 2 1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9 - 0 2 5 3 - 0 2
在 我国 ,腹腔 镜腹股沟 疝修补术 发展 比较慢 ,同时也 引起了很大 的争议 ,为 了研 讨此 手术的应 用价值 ,我 院研 究 了2 0 1 1 年6 月至2 0 1 2 年1 0 月进行 过腹腔镜腹股 沟疝修补 手术的5 3 例 患者 ,且取得 了 良好的 效果 。报道如下 。 1资料 与方 法
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对比分析
率 等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结 果 腹 腔 镜 组 平 均 手 术 时 间 、 血 量 、 院 时 间 、 后 并 发 症 、 发 率 等 均 显 著 优 于 对 照 组 , 出 住 术 复 并 且 能 在 手 术 q 检 查 对 侧 隐性 斜 疝 , 并行 疝 囊 颈 高位 结 扎 治 疗 。结 论 腹 腔 镜 手 术 治 疗 小 儿腹 股 沟 嵌 顿 疝 具 有 - 一 明显 微 创 优 势 , 作 为 一般 情 况较 好 的 小 儿腹 股 沟嵌 顿性 斜 疝 治 疗 的 优 先 考 虑 术 式 。 可 【 键 词 】 腹 股 沟 斜 疝 ; 嵌 顿 ; 腹 腔镜 关 D I 1 . 9 9 j i n 1 7 — 4 5 2 1 . 3 0 3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章 编 号 :6 2 9 5 ( 0 2 1 - 6 9 O 0 :0 3 6 /.s . 6 29 5 . 0 2 1 . 4 s A 1 7 ‘4 5 2 1 ) 31 1 2
・
临床 研 究 ・
腹 腔 镜 手 术 与 传 统 开 放 手 术 治 疗 d,L 股 沟 嵌 顿 性 ' 腹 J 斜 疝 对 比 分 析
陈铨 涛 , 荣佳 , 晓川 ( 东省 中山 市人 民 医院 小儿 外科 5 8 0 )目的 对 比 分 析 小 儿腹 股 沟嵌 顿 性 斜 疝腹 腔 镜 手 术 与 传 统 开 放 手 术 的优 劣 。 方 法 2 0 摘 0 5年 4月 至
顿性腹股 沟斜 疝 也逐 渐 被外 科 医 生所 接 受并 采 用。本 院 自
d c s 于 疝 环 口周 围 、 膜 外 行 荷 包 缝 合 内 环 口 , 内 环 口体 ol e o 腹 从 表 切 口外 收 紧缝 线 , 下 打 结 完 成 高 位结 扎 。术 中注 意 腹 膜 下 皮 潜 行 避 开 内还 口 内侧 输 精 管 。 () 次 观 察 回纳 嵌 顿 肠 管 或 大 4再 网 膜 血 运 , 有 坏 死 扩 大 脐 部 切 口约 3c 提 出 坏 死 肠 管 或 大 如 m, 网 膜 , 坏 死 肠 管 切 除 吻 合 术 或 大 网 膜 切 除 术 。本 组 腹 腔 镜 病 行 例 均 未 见 有 肠 管 及 大 网 膜 坏 死 。对 照 组 : 规 开 放 手 术 , 传 常 按 统 腹股 沟嵌 顿疝 手 术 进 行 操 作 。 对 照 组 未 见 疝 内容 物 坏 死 病
两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治疗t J , J L 腹股沟斜 疝有三孔法 、 两孔法及 单孔法
行, 至内环 口正后方时穿入腹腔 。将未带线 的导引针从 内环 口的另半侧腹膜外潜行至 内环 口正后 方 , 缝 合线套 入导引针后退行 导引针 , 缝合线 拉 出腹腔外 打结 , 线结
留在 皮 下 。
等
; 从 处 理疝囊 方法 上分类 , 有直 接缝合 法 与导引
沟疝。
脐部作 1 0 n l l n t r o e a r , 置 入 腹 腔 镜 。于 中 下 腹 作 一 个 5 a r i n t r o c a r , 置人 分离 钳或 持 针器 , 视左 右疝 不 同情 况
在下腹部另建立一个 5 r t l i n t r o c a r 。由腹股沟 区刺人带 4
・
7 4・
J o u r n a l o fMi n i m a l l y I n v a s i v e Me d i c i n e , F e b , 2 0 1 3 , V o 1 . 8 , N o . 1
两 种 腹 腔 镜 小 儿 腹 股 沟 斜 疝 手 术 的 对 匕 分 析
方法 随机选 取腹 腔镜下 应用两 种不 同方式高 位结 扎疝 囊 的腹 股沟 斜疝 患儿 6 3例 , 分 为 直接 缝合 法 6 3例患儿 均 与导 引针缝合 法两 组 , 比较两 种手术 方法 的手术 时间 、 技术 操作 要点 与术 后疗 效 。结果
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观察论文
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09月10月至2011年5月22例患儿行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全部治愈。
手术时间单侧3~7min,平均 5min;双侧7~16min,平均12min 。
术后住院1~3d。
随访6~19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效果好、恢复快、损伤小、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及术中能探查对侧隐匿性疝等优点。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儿童;腹腔镜辅助;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59-01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广泛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
2009月10月至2011年5月我院行腹腔镜辅助下疝囊高位结扎术2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5例,女7例, 0.8 ~2岁;右侧斜疝11例,左侧8例,双侧4例。
19例单侧斜疝中5例发现对侧隐性疝。
1.2手术方法:采用气静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取患侧下腹部耻骨结节上横行顺皮纹小切口,相当于腹股沟外环口所在体表投影上,切口长约1~1.5 cm。
用皮肤拉钩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浅筋膜后,找到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
钝性分离提睾肌和固有鞘膜,直至提出疝囊,将疝囊周围组织钝性分离至疝囊颈部,显露腹膜外脂肪后打开疝囊,置入30度或50度镜后用2号丝线在高位处结扎疝囊,同时建立气腹及采取头低脚高位约15度。
气腹压力维持在8~10mmhg。
用镜头探查对侧内环口,如对侧存在隐性疝,可见疝囊被气体充盈隆起,内环口开放。
明确后撤镜,适当轻压腹部排出腹腔内气体后用2号丝线高位结扎疝囊,在结扎线远端2mm处用2-0可吸收线缝扎疝囊。
牵拉同侧睾丸使精索复位,切口皮肤用记忆合金线皮内缝合。
腹腔镜下直视穿刺行疝囊超高位结扎术332例临床分析
传 统 方 法 治 疗 小 儿 腹 股 沟斜 疝 是 经 腹 股 沟 切 口行 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 切 口长 、 伤 大 。桂 林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自 2O 年 其 创 O3 l 月至 2o 1 O6年 1 用 自制 雪 橇 针 腹腔 镜 下 直 视 穿 刺 行 小 儿 2月 腹 股 沟 斜 疝 3 2例 内 环 口超 高 位 结 扎 术 , 3 疗效 可靠 。现 报 告 如
[] 5 尹友初 , 吴俊 , 邹洪. 5 9 岁高龄老 人全髋置换术 的麻醉 及镇痛一例
口 ]临 床 麻 醉 学 杂 志 ,0 5 2 () 4 O . 2 o ,1 7 :6 .
[]李瑞芳 , 6 李树人床 麻 醉 学 杂 志 ,9 5 1 () 9 . J. 1 9 ,12 ;1 ( 稿 日期 :2 0 一 O — 2 ) 收 0 8 6 4
管 插 管 时 的 心 血 管 反 应 。 术结 束 前 提 前 停 用 吸 入 麻 醉 药 , 手 以
[ ]w I s OM S ri l fe aegr tip t n f r i a— 2 CK TR I uvv fm l ei r ai t t hpf c ao a c e ae r tr ugr . o aio f5 aa sht to s J . t ues rey A c mp r ino n etei meh d [ ] Aca s c
至 3 , 例复发 , 例半年后 形成 小裂孑造成鞘膜积液 。结论 : 年 2 1 L 腹腔镜下 直视穿刺行疝囊超高位结扎适合 治疗 不同年 龄的小儿腹股沟斜疝, 是安全、 可靠 、 创伤 小、 恢复快、 复发率低的微创治疗方法 。
关键词 : 腹腔 镜 ; 股 沟疝 ; 囊 超 高 位结 扎 腹 疝
腹腔镜下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行性分析
腹腔镜下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行性分析作者:曹志清马少锋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23期【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行性。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7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孔组与双孔组两组,每组38例,分别采用腹腔镜下单孔高位结扎法与双孔高位结扎法,所有患儿均随访3~12个月,对两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双孔组平均单侧手术时间、平均双侧手术时间与单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例并发症均为术后阴囊积气,其中双孔组2例,单孔组2例,所有患儿均未采取任何措施,自行吸收。
结论:单孔法行单针高位结扎法安全性与双孔组相当,且操作简单、创伤降低、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理想方法。
【关键词】单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行性中图分类号 R72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3-0041-02随着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已无需开腹,仅在腹腔镜下就可完成[1],目前临床常用的是腹腔镜下双孔高位结扎法,已证实具有简单、安全、可靠的优点。
本研究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腹腔镜下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7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对照研究,对单孔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7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患儿均为男孩,年龄2~9岁,平均(5.5±3.5)岁,其中单侧61例,双侧15例。
随机分为单孔组与双孔组两组,每组38例,分别采用腹腔镜下单孔高位结扎法与双孔高位结扎法,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腹股沟疝手术115例临床
1.2.2 小 切 口 组 (58 例 ) 采 用 骶 管 麻 醉 及 静 脉 复 合 麻 醉 ,术 中 92.0%;腹腔镜组失访 1 例 ,随访率为 96.9%;小 切口 组 失 访 1 例 ,
取 患 侧 腹 横 纹 下 1 cm 外 侧 距 腹 股 沟 韧 带 一 横 指 处 横 行 小 切 口 , 随访率为 98.3%。三组患者术后评价指标比较见表 1。
2结 果
115 例患 儿 均 顺利 完 成 手 术 ,术 后 未 使 用 抗 生 素 ,切 口 愈 合
筋膜,显露并打开疝囊,剥离精索,分离至疝囊颈部高位结扎,创 好,均顺利出院。所有患儿术后均门诊或电话随访 4 周,其中术后
面止血,精索睾丸复位,逐层关闭切口,缝合皮肤。
1 周 随 访 率 为 100%。术 后 4 周 传 统 手 术 组 失 访 2 例 ,随 访 率 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传统手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3 种 [1-2]。近 年 来 ,随 着 微 创 技 术 的 迅 速 开 展 ,腹 腔 镜 下 疝 囊 高 位 结 扎
行疝囊完整剥离或横断,游离至高位并缝扎,创面止血,精索睾丸 复位,缝合皮下,黏合皮肤。
术备受人们重视。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目前开展较为普及,尤 其在不具备小儿腔镜器械的基层医疗机构更受欢迎。本文选择
·2937·
3讨 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关闭所致,其主 要风险为疝内容物嵌顿或绞窄导致嵌顿内容物坏死、感染,严重 时 可 危 及 患 儿 生 命 ,因 此 ,多 主 张 手 术 治 疗[3 -4]。小 儿 腹 股 沟 管 短 小,且尚处发育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股沟管及肌肉的发育将 使腹股沟管前壁得到加强,故手术通常无需修补,单纯疝囊高位 结 扎 即 可 达 到 根 治 的 目 的 [1]。手 术 方 法 有 传 统 手 术 、小 切 口 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和 腹 腔 镜 疝 囊 高 位 结 扎 术 3 种 ,3 种 手 术 方 法 各 有 优 缺点。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护理
患儿对手术的心理反应 及 影 响 因 素 与 成 人 不 同,自 己 对 手 术 的 焦虑程度轻,但易受周围环境、家长、病友的影响,医护人员热 情 亲近 患 儿,通 过 与 患 儿 玩 耍 做 游 戏,消 除 陌 生 感,建 立 良 好 的 护 患 关 系 ,避 免 患 儿 剧 烈 哭 闹 ,以 良 好 情 绪 接 受 手 术 治 疗 。 2.1.2 术前皮肤准备 术前1d进行 手 术 区 皮 肤 准 备,由 于 患 儿皮 肤 细 嫩、汗 毛 较 少 且 不 合 作,易 造 成 损 伤,一 般 只 需 洗 澡 或 擦洗即可。因脐部为腹 腔 镜 手 术 必 经 之 处,其 感 染 率 较 其 他 部 位高。因此,应彻底清 洁,先 用 棉 签 蘸 生 理 盐 水 擦 洗,再 用 碘 伏 棉 签 消 毒 2 次 。 勿 用 力 过 大 ,以 防 皮 肤 破 损 。 2.1.3 胃 肠 道 准 备 术 前 禁 食 8h,禁 水 4h~6h,避 免 术 中 呕 吐 引 起 误 吸 ,导 致 窒 息 。 2.1.4 其他准备 ①术前注意叮嘱家属,视天气变化适时 为 患 儿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感冒,诱发上呼吸道感染。②准确测量 体 重,以便准确计算用药剂量。③术前晚用开塞露1支纳肛,刺 激 排便,以减少胃肠内容物及胃肠胀气。④术 前 30 min使 用 阿 托 品,以减少呼吸道及 胃 肠 道 分 泌。 ⑤ 术 前 10 min 排 尿,避 免 术 中误伤膀胱或影响术中操作。 2.2 术 后 护 理 2.2.1 密 切 观 察 病 情 变 化 术 后 严 密 监 测 患 儿 意 识、瞳 孔、体 温 、脉 搏 、血 压 、呼 吸 频 率 的 变 化 ,给 予 心 电 监 测 8h,必 要 时 给 予 持续低流量吸 氧 1L/min~2L/min,可 提 高 氧 分 压,加 速 腹 腔 内二氧化碳(CO2)排出,减 轻 CO2 所 致 酸 中 毒。 注 意 观 察 呼 吸 频率 及 节 率 变 化,注 意 倾 听 呼 吸 音,若 听 到 叹 气 声 或 哮 鸣 音 时 , 应警惕喉痉挛或喉头水肿的出现,必须立即处理,以免引起呼 吸 困 难 甚 至 窒 息 ,造 成 严 重 的 后 果 。 2.2.2 体 位 护 理 术 后 保 持 呼 吸 道 通 畅,患 儿 去 枕 平 卧,头 偏 向 一 侧 ,避 免 呕 吐 误 吸 导 致 窒 息 ,引 起 吸 入 性 肺 炎 。 2.2.3 穿刺口护理 腹 腔 镜 手 术 腹 壁 仅 有 2 个 或 3 个 0.5cm 大小 穿 刺 口,皮 肤 表 层 无 缝 合,采 用 无 菌 粘 胶 粘 合 穿 刺 口 ,一 般 3d~5d可自愈。但仍需观察穿刺口有无红、肿以 及 出 血、渗 血 等,如发现穿刺口渗血明显,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由于手术是 在
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的体会(附122例报告)
讨
论
切 口要 J 丁耻 骨 结 节 1上 方 2CI 腹 股 沟 管 上 做 平 行 于 人 J I在 I
个月 。男 9 9例 , 2 女 3例 。其 中 以嵌 顿性 疝 入 院者 3 7例 ( 占 3 % ) 嵌顿出现时问从 5小 时至 7灭 , 1例 l 0 , 仅 5天新生儿发生 绞窄性肠坏死 , 例 2个月婴儿为双侧斜疝 同时嵌顿。 1 2 .方法 手 术麻醉 :0世纪 7 2 0年代末本组 手术采用 乙醚 开放滴入麻醉 ,0年 代以后 多采用氯 胺酮麻 醉 , 8 或氯胺 N, 骶  ̄ I 1
2 范永 琛 .预 防小 儿 哮 喘 应 从 胎 儿 和 婴 幼 儿 丌 始 .中 国实 用
何金 宁, 郭发伦 . 酸氟替 卡松吸人 治疗婴幼儿早 丙 5 陈胜利 , 期喘息 6 8例临床分析 .临床肺科 杂志 ,0 5 1 ( )3 7 2 0 ;0 3 :8 ( 070 .0收稿 2 0 .53 2 0 —81 回) 0 70 — 3修
儿科 杂志 ,02 1 ( )3 3 2 0 ;7 1 : 0~ l
3 陈 爱 欢 . 强 儿 童 哮 喘 及 相 关 喘 息 性 疾 病 的 临 床 研 究 .中 加
婴 幼 儿 腹 股 沟 斜 疝 手 术 治 疗 的 体 会
( 12例报告 ) 附 2
章长 华
[ 摘 要] 目的
朱吉 生
圆韧 带 前 内侧 切 开 提 睾 肌 及 疝 囊 , 注 水 张 力 分 离 法 游 离 疝 囊 用
疝囊需作 高位结扎时 , 才发现外环 尚未切开 。腹 外斜肌腱 膜纤 维致 密 , 其下缘 紧张在髂前 上棘 与耻骨 结节 之 间不能 移动 , 切
至疝囊颈之上约 1CI用 4号丝线缝扎 , H, 以达到高结 扎疝囊 , 远 端疝囊止血后不予剥除 , 以减少术后 阴囊血肿 的发生 。疝术 前
应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12例的体会
使患者脱机困难及病死率增 高。
鼻饲过程 中严 防吸人性肺 炎发生 , 临 4 2 胃肠营养影响预后 的机制 营养不 良不仅 降低通气 能力 , . 更可 影响机体 的免疫 防御 系统 , 危急状态下 , 在 机体对 代谢改变 床发现越过幽 门管 饲的患 者仍 可误 吸 胃内容物 或小 肠返 流液 。 我们在鼻饲过程中始终保持抬高床头 3 —3 。防止 胃食管返流 , 极 为敏感 , 白质供给不足 , 0 5, 蛋 导致免疫 功能受损 , 将促进感染及多 鼻饲后尽量避免气 管内吸痰 , 因吸痰 时患者反射性呛 咳 , 腹压骤 器官 系统 功能不全综合征 的发展 。有研究表 明, 当营养状态 改善 然升高 , 胃内容物返流 , 易致误吸 。 3 4 心理护理 . 后, 免疫功能也明显改善。本实验组 经过合理 的 胃肠 内营养 支持 患者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 两组患者营养第 4天 , 各项指标 均较 由于有机磷中毒患 者常因家庭纠纷或其他原 因 下 , 第1 天显著下降 , 到第 7天 , 观察 组除 A B外 , 项指标 与对照 L 各 产生负性 情绪服药 , 机械通 气使患者处 于高 度紧张状态 , 应用营 养支持会产生一 系列的并发症 , 加之患者得不 到 口感 , 逐渐对营 组差异显著 ( P<0 0 )第 1 天 , .5 , 1 观察组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 与对 养支持失去信心 。此时 , 心理护理 显得尤为 重要 , 采取多 种护 照组相 比差异显著 ( 应 P<0 0 ) .5 。一次脱机成功率达 9 .% , 明 17 说 理手段 , 如诱 导、 暗示 、 范、 示 鼓励 等 , 应取得 家属 的配合 , 并 以积 极 的态度配合治疗护理 。
以上 。加之急性有机磷 中毒患者 呼吸衰竭 时有 明显 的气流 阻力 [ ] 向迅捷 . 内外营养 对危 重患者脏 器功 能影 响的对 比研 究. 3 肠 中国危 重病 急救 医学 ,0 6 1 (0 :2 2 0 ,7 1 )1 . 增加 , 呼吸作功提高 , 并且患者早期禁饮食 、 氧、 缺 感染 , 因而静息 能量消耗增加。为满足能量 消耗 的需要 , 储存 的脂肪 和肌 肉蛋 白 [ ] 王汉 明, 4 于庆 生, 帅剑锋 . 早期肠 内营养对 胃癌术后病 人免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附80例报告)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附80例报告)冷观强(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 641100)摘要: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03月实施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80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随访时间2年。
结果 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术中出血少。
一侧平均手术时间12min, 两侧平均手术时间20min,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8例(10%),术后复发1例(1.25% )。
住院3-4d, 目前尚无并发症病例。
结论 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疝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且创伤小,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不易复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可以发现并处理对侧隐匿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中图分类号:R 656.2 文献标识码:B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或闭合不全所致,多不能自愈,国内外学者主张只要诊断明确,无手术禁忌症,均行手术治疗[1]。
既往多行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或腹横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但此两种术式均需解剖腹股沟管,对精索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现在有条件的医院已开展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03月已完成80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78例,女2例。
年龄1岁-14岁,其中单侧68例, 双侧12例;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8例,占10%。
1.2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包括微型腹腔镜(直径0.5 cm)一条 、尼绒线(0/3)一根、5 mm 穿刺套管两个、操作钳(直径0.5cm) 一把及尖端带孔的钢针(雪橇针)一根。
1.3手术方法全麻成功后,取臀部抬高头低位。
在脐上缘用尖刀切一约0.5cm小口,气腹针建立气腹(气腹压力7-9 mmHg)。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分析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分析引言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在男性患儿中较为常见。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传统腹腔镜手术,但这些方法可能带来术后伤口愈合困难、疼痛明显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手术方法,其具有微创、伤口小、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小儿外科医生的关注和青睐。
本文就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特点单孔腹腔镜手术是一种通过一个小于1cm的脐部切口进行的微创手术。
相比传统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能够减少创伤,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术后恢复。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在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特点是将疝囊固定在腹股沟环的上方,从而减少疝囊的下垂,预防疝囊再次脱垂。
此种手术方法不仅具有微创等优点,还能够有效降低腹股沟斜疝的复发率。
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目前,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已经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手术中,医生通过脐部切口将腹腔镜插入腹腔,然后将疝囊固定在腹股沟环的上方,最后在切口处缝合。
整个手术过程在监视下完成,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三、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有效性分析通过分析相关临床文献和医疗数据,可以得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性。
1. 术后并发症率低传统开放手术和传统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例如术后疼痛、感染、肠梗阻等。
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由于采用微创技术,创伤小,因而术后并发症率较低。
2. 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相比传统手术,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疼痛更轻,患儿术后不需要大量的镇痛药物,恢复更快。
3. 术后伤口愈合速度快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术后伤口较小,愈合速度快,疤痕更美观。
4. 术后复发率低通过临床观察数据,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术后复发率相比传统手术显著降低。
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对比研究
� � � � � � � � � � � � D � � � � � � � � G� � � � � , P ’ H N D , F ,G , 5 2 800 0 � � � � � � � � � � 2. � � D � � � � � � � � � � � � G � � � � � � � � � & O , M A C H I N D , F ,G , 5 2 80 00 2 0 0 9 , 12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 � � � � � � � � � � � � � � � � � . F J 2 00 8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 M T C
应用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28例
1 Din YM , Mo i . L p r s o i n u n l h m ir a h o r J a ao c pe ig i a e or p y n h
19 9 2年 Do i n等… 首次报道 T P , 年来 临床应用 已 A P近 越来越广泛。该手术方 法是 利用腹腔 镜在腹 腔 内打开腹 膜, 进入腹膜前间隙进行 解剖 , 将补 片植入并 与尺骨梳 韧
术后有 9例出现患侧 阴囊 气肿 , 均于 术后1d 内消 失, 1例
术后 出现修补处持续痛疼 ,约 1 后局部红 肿化脓 , 个 局 麻下切开排脓引流并取 出修补片 , 周后恢复 , 出现 阴囊 l 未
血肿 、 经感觉异常 、 神 尿潴 留 等 并 发 症 .随 访 2~2 月 , 4个 无 复 发病 例 。
处两侧穿刺 作为操作 孔。先用 穿刺针 在内环 口处经腹 壁 穿刺弓入 7号丝线 , I 环绕 内环 口 l 周并从 同一穿刺孑 引出, L
于皮下打结 以结扎内环 口。距 内环 口 10~ . m处用 电 . 2 0c 凝 钩、 剪刀切开腹膜 , 钝性或锐性 分离腹膜瓣 , 注意勿损伤 腹壁下血管 、 精管 、 输 精索 血管 等结构。将补 片植入 分离
3 讨 论
时不要有裸露 , 避免术后肠粘连 ; ⑥选择高质量的补片 , 以
减 少 术 后 异 物 反应 和感 染 的 发 生 。
总之 ,A P是安全有效的无张力疝 修补方法 , TP 具有 创 伤小 、 痛疼轻 、 恢复快等优势 , T P 但 A P毕竟是~项新技术 , 尚存在技术要求高 、 费用高 、 远期效 果有待观察等问题 。
腹膜前间隙和补 片要足 够大 ,保证 补片 覆盖 整个斜疝 内
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一)发病原因1.腹膜鞘状突(Nuck管)未能闭锁退化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理基础胚胎第5周时睾丸始基起源于中肾,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
第8周时睾丸形成,第12周中肾退化,此后睾丸随胚胎的发育逐渐下降,第28周时睾丸引带形成后,连接睾丸下极和阴囊之间,随引带的牵拉及腹腔内压力的传递,睾丸亦随之下降,穿过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外环口到阴囊,在内环口处随睾丸的下降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憩室样管状突起,称鞘状突。
正常情况下鞘状突远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随睾丸出外环口后,鞘状突亦被牵拉至阴囊内。
当睾丸下降完全后,鞘状突均闭锁退化。
如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则可形成斜疝或鞘膜积液。
女孩腹般沟管中含有圆韧带,自子宫至大阴唇,在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时,亦有一腹膜鞘状突,称Nuck管;沿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降入大阴唇,闭合情况同男孩。
因年龄不同,鞘状突的厚薄亦有差异,新生儿时期极薄。
2.腹腔内压力增加及腹壁肌肉薄弱等,是腹股沟疝的促发因素有人报告80%~90%的新生儿出生时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其关闭的时间和机制尚不明确,然出生后的新生儿斜疝的发生率并不高。
因此认为鞘状突的存在只是发生腹股沟疝的基础,仍有其他诱发因素如腹腔内压力增加、腹水、早产婴腹壁肌肉薄弱等,促使腹股沟疝的出现。
有时在腹膜透析或侧脑室腹腔引流后,可使以前无症状的患儿,产生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
(二)发病机制小儿腹股沟斜疝因腹腔脏器进入没有闭塞、并与腹腔相通的腹膜鞘状突,故未闭塞的腹膜鞘状突是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疝囊。
斜疝疝囊起自腹股沟管内口,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沿腹股沟管走行,穿出腹壁,在精索的内前方并与精索紧贴,精索血管在输精管外侧,而且精索血管往往与输精管分离,手术中应特别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328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婴幼儿的腹股沟斜疝使用腹腔镜治疗时的效果及具体方法进行研究。
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500例婴幼儿(1岁内)腹股沟斜疝(其中嵌顿疝5例)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治疗组,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另一组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手术治疗。
结果:治疗组中手术都取得成功,手术平均时间为18min。
其中62例为隐性疝,3例发生了切口线结反应,2例出现复发现象。
结论:对婴幼儿腹股沟斜疝运用腹腔镜进行治疗的优点为,手术的创口较小、住院时间很短而且安全、术后效果也很好,在治疗嵌顿疝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 腹腔镜;腹股沟疝;小儿
小儿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中就有腹股沟疝,发病原因大多是先天的腹膜鞘状突没有闭合,几乎没有自愈的可能,如果发生了嵌顿,发生肠坏死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一旦确诊,就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常规的手术多采用平行腹股沟韧带上横切口,但是手术切口长,而且手术时间较长,同时因为正常腹股沟管解剖部位被破坏,所以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创伤,而且术后很有可能复发[1]。
小儿疝气的腹腔镜治疗随着腹腔镜技术及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得到了广泛开展。
现对我院328例婴幼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下外科手术的患儿治疗的临床资料,对婴幼儿的腹股沟斜疝使用腹腔镜治疗时的效果及具体方法进行研究。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自2010年5月自2012年3月收治1岁内的婴幼儿腹股沟斜疝500例进行研究,进行手术的条件为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没有进行过下腹部手术,能对CO2气腹耐受,确定疝内容物没有坏死发生及近一周内没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
治疗组的328例患儿中,其中男性312例,女性30例,男:女约为10:1;平均年龄约8个月,289例为单侧发病,39例为双侧发病,其中5例为嵌顿疝,21例为巨大疝,术前已经家属签字同意如术中发现了隐匿内环口同时进行手术修复。
对照组的172例患儿中,125例为男性,50例为女性,平均年龄为7个月,两侧同时发病的为18例,单侧发病的为双侧发病的9倍左右。
经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原因及发病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儿选择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体位为头低脚高位,在脐下缘做一个5mm的切口,穿刺气腹针,形成CO2气腹(根据患儿年龄设置气腹压力8~10 mmHg),穿刺置入5mm Trocar及30°腹腔镜,探查双侧内环口情况,若嵌顿疝,麻醉肌松下手法将其回纳,观察嵌顿肠管血运蠕动情况,直视下右中腹作3mm切口,置入3 mmTrocar及操作钳,于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一1.5cm小切口,插入带线针,从疝内环口的内侧沿着腹膜外做一半荷包,进入腹腔操作钳辅助将丝线留于腹腔,退出带线针,注意显露并保护输精管。
然后取线针穿刺沿内环口的外侧腹膜外做另一半荷包,将先前留下的丝线带出,于体外剪断带出的荷包缝线,使之变成2根荷包缝线。
分别于体外收紧结扎荷包缝线于皮下,腹腔镜检查内环口的闭合情况。
切口予以对合,不必缝合。
将术中拍摄的内环口开放及闭合的照片打印出来放入病历中。
对照组:于患侧取下腹部皮肤横纹处切口长2.5cm.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炎,显露精索,于提睾肌及精索内筋膜内分离并显露疝囊,提起疝囊并小心切开,离断疝囊,将近端疝囊游离至内环口,注意避免损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远端疝囊不用处理,于疝囊颈部内荷包缝合结扎,逐层缝合,手术结束。
2 结果
治疗组的328例手术时间l3~35 min,平均18 min。
其中术中发现62例隐匿疝,发现一例疝内容物为网膜淋巴瘤,该患者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住院时间2~5d,平均为3.2d。
术后6小时进食半流质,次日正常进食,正常活动。
而且手术创口小,没有损伤精索、皮下及阴囊血肿、戳孔疝等并发症的出现。
出院后的进行了半年至两年不等的随访,平均为一年左右,有3例患儿出现了切口线结反应,2例患儿出现了复发现象,均为巨大疝术后复发。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进行对比见表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2:
表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N住院时间(d)
最快最慢平均
治疗组32825 3.5±0.6
对照组1724107.3±1.8
表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N治愈复发出现并发症总有效
治疗组3283262099.4%
对照组17213641579.1%
3.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均为斜疝,几乎都是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尽管鞘状突管在出生后可继续闭塞,但一旦疝形成后基本上没有自愈的可能,因此腹股沟斜疝一旦诊断后,如无明显手术禁忌症,都应行手术治疗。
近年来,腹腔镜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我国广泛开展,国内以姚干等人报道例数较多[3]。
腹腔镜手术优点主要体现在:1、腹腔镜仅在腹腔内行内环口疝囊高位结扎,直视下下缝合,术中显露输精管,手术不处理腹股沟管,对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无破坏,术后并发症少,不会损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本组病例没有损伤精索、皮下及阴囊血肿、戳孔疝等并发症的出现。
疝气复发率。
2、内环口高位结扎准确,双半荷包缝合,缝合严密,术后复发率低。
3、很多患儿出现了双侧腹股沟斜疝,只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是隐匿的形式存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肿块,常规的手术只能治疗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单侧腹股沟疝,对另一侧的隐匿疝不能发现,而运用腹腔镜进行手术时,可以明确找出隐匿疝,这样就可以直接进行修补术,防止隐匿疝发病时再次进行手术。
治疗组289例单侧疝的患儿术中发现隐匿性疝62例(21.45%),都同时进行了疝囊高位结扎,避免了患儿再次承受手术的痛苦,也为其家属节省了部分开支。
4、嵌顿疝同样能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因为在全麻状态下,腹肌得到松弛,嵌顿肠管能较顺利的手法复位,且在腹腔镜下可以完整观察整个肠管的血运及蠕动情况,避免常规手术下逆行性嵌顿疝导致肠坏死的漏诊。
5、由于使用腹腔镜有探查作用,可以发现一些腹腔隐匿性疾病,在本组病例中,术中发现一例大网膜恶性淋巴瘤,使得患儿可以得到早期治疗。
腹腔镜技术在婴幼儿中开展是相对安全的,但是也有些问题值得注意,但笔者认为腹腔镜手术成功与否,病例的选择异常重要,禁忌症为1.一周内急性呼吸道感染。
2.心肺、凝血功能障碍 3.嵌顿疝合并高度腹胀或怀疑肠坏死可能。
4.腹腔粘连严重。
笔者曾见过2例伴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拔管后出现喉痉挛,幸亏处理及时才避免了严重后果,所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病例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手术前,一定要嘱咐家属帮患儿排尿,如术前3小时未排尿者,需术前通知术者,这是因为膀胱充盈后,第一个Trocar的打入即有可能损失膀胱。
术中注意避免损伤输精管和腹壁及髂血管,本组病例中2例复发,均为术前诊断为巨大疝患儿,由于巨大疝缺损较大,术后腹压的升高极易导致疝气的复发。
所以巨大疝患儿我们在后期的手术中选择在疝囊高位结扎同时,缝扎脐内侧襞使其覆盖内环口,这样一来,内环口抗腹压的能力加强,随访暂未发现巨大疝的复发。
术后注意内环口体表伤口的保护,防止感染,术后3月内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咳嗽感冒。
总之,小儿腹股沟斜疝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的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创伤较小、恢复较快、很少出现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正,王慧兰,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1—
535
[2] Ger R.The management of certain abdominal herniae by intraabdominal closure
of the neck of the sac. 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Ann R Coll Surg Engl,1982,64(5):342—34J4 )
[3]姚干,杨庆堂,张庆峰,等.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100
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1):18—20)
[4]刘嘉林,周汉新,余小舫,鲍世韵,帅建,李明岳.腹腔镜小儿腹股
沟斜疝内环缝合并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建立与评价[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6(05)
[5]罗博文,周元明.国内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近况[J].中国医
药指南.2011(18)
[6]谭洪育,吴红,薛峰,黄章宇,范新萍,刘莹.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
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江西医药.2009(03)
[7]李勇,吴保安,吴波,赵传庆,胡继东.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
位结扎术43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