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
七年级上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班级:学号:成绩:一、选择题(2X30=60分)( )1、白天蝴蝶花间舞,夜晚蛾子灯下飞。
影响这两种动物活动得非生物因素就是()A、光B、温度C、水分D、空气()2、葱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得主要环境因素就是A、水分B、空气C、温度D、阳光()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得环境因素就是( )A、空气B、温度C、水分D、阳光()4、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就是不毛之地,而云南得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得主要因素就是()A、阳光B、空气C、温带D、水分()5、稻田里得杂草与水稻之间形成得关系就是( )A、合作关系B、捕食关系C、竞争关系D、寄生关系()6、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生存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生存依赖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北极熊得体色与白雪皑皑得环境相似,体现了()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改变生物()8、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得就是( )A、沙漠中得骆驼排尿少B、荒漠中得骆驼刺根系发达C、蚯蚓能疏松土壤D、寒冷海域中得海豹皮下脂肪厚()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得生物学意义与下列吻合得就是()A、竞争B、合作C、共生D、捕食()10、小蚂蚁总就是齐心协力把食物搬回家,这反映了生物之间得关系就是()A、捕食B、合作C、共生D、竞争( )11、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A、环境能影响生物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能适应环境()12、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与环境温度相适应得就是( )A、沙漠得骆驼尿液很少B、寒冷海域得海豹皮下脂肪很厚C、荒漠得骆驼刺根很长D、山顶树木形成骑形树冠()13、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华。
这说明()A、生物得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关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生物能适应环境与影响环境D、生物得生存对环境一定得影响()14、微山湖有“日进斗金"得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得就是()A、微山湖中得水B、微山湖中得荷花C、微山湖中得全部鲤鱼D、微山湖()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得叙述,错误得就是()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组成B、生产者与分解者就是联系生物与非生物得两个重要环节,就是不可缺少得C、所有得动物都就是消费者D、非生物部分就是指生物以外得一切非生命得物质与能量()16、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成分都包括()A、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阳光、空气、水()17、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了解生物圈》章练习 同步测试卷【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
关于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C.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它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D.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A.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B.某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不断地积累C.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D.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海洋生态系统3.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保护生物圈,我们责无旁贷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5.下列对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B.为了保护羊而把狼全部猎杀,这对草原生态系统没有影响C.人类的生产活动过度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6.为了消灭蚊子,人们向其生活的湖里喷洒杀虫剂。
只要杀虫剂含量在950ppm以下,都不会对脊椎动物有毒害作用。
然而第二年人们发现大量食鱼鸟死在湖中。
根据下表(第二年测得的湖中生物体内杀虫剂含量)和能量金字塔,分析错误的是()A.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是生产者,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消费者B.“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该湖泊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C.由能量金字塔可推断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D.食鱼鸟营养级别最高,杀虫剂通过食物链在其体内积累超过致死量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B.图中最高等的动物是猫头鹰C.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蛇体内汞的含量最高8.如图为某生态系的食物网简图。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 测试题(解析版)
第2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地区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草原B.一片草原所有的动物C.一个湖泊D.一片森林2.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能够进行光合作用B.甲、乙、丙都是消费者C.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D.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丁的数量将减少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甲烷4.越南某县境内有毒蛇咬人,于是人们全都起来捕捉这些蛇,直至把蛇全部消灭。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蛇消灭后老鼠猖獗起来,造成大片农田减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蛇是天然的猎手,它能吃掉老鼠,使庄稼生长很好B.蛇和鼠都属于消费者C.庄稼、鼠、蛇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D.人们不采取措施的话,鼠的数量会一直增加下去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
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C.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D.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6.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A.各级相等B.逐级减少C.逐级增加D.反复循环运动7.蚯蚓穴居于土壤,以植物枯叶朽根和其它有机物为食,在土壤中活动时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出物又可增加土壤肥力,这是()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即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8.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A.大树底下好乘凉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9.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0.对“植物→鼠→蛇→山鹰”这个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是生产者B.鼠是第一营养级C.蛇是次级消费者D.保护蛇可以抑制鼠11.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会因食物关系对别的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初中生物鲁科版(五四)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很多爬行动物的受精卵发育成雄性个体还是雌性个体,与孵化时温度有关。
下表为不同温度下三种爬行动物雄性个体出现的百分率,其中性别发育不受温度影响的是()。
A. 密西西比鳄B. 红海龟C. 绿草蜥D. 密西西比鳄和红海龟【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动物的生殖发育。
【解答】表中数据显示:米西西鳄随温度的升高雄性个体出现的百分率逐渐增大,当温度低于或等于26℃时,不出现雄性个体,当温度达到36℃时,雄性个体的比率为100%;而红海龟恰恰相反,随温度的增高,雄性个体的百分率逐渐减小,直至为零,由此可见,巨大的温差变化可能导致某些爬行动物出现单一性别,从而导致该物种的灭绝,而绿草蜥的雌雄比率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2.【答题】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最主要的危害是()。
A. 会影响农作物种子的传播B. 猴子吃桃,将桃核随意乱扔C. 会破坏生态平衡D. 减少了人类的朋友【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答】生态系统常常处于生态平衡的状态,如果大肆的捕杀麻雀,会避免麻雀偷食稻谷,但麻雀除了吃稻谷外,还吃害虫,如果没有麻雀,那么害虫的数量就会增加,反而会造成稻谷的减产;同时由于在本生态系统中,除了麻雀外,还有其他的生物,不至于增加农作物的病虫害或影响农作物种子的传播,麻雀为动物,属于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能维持生态平衡,因此会影响生态平衡,故C正确。
3.【答题】在没有污染和人为干扰因素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A. 昆虫的繁殖能力较小B.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 天敌的捕食D. 食物的限制【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并逐级递减,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章节汇总练习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章节汇总练习题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蝉在火热夏天的正午鸣叫得最厉害,可是当气温降到24℃以下时,蝉就停止鸣叫。
这个现象说明影响蝉的这一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 )A.温度B.阳光C.空气D.水2.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B.“草盛豆苗稀”C.“雨露滋润禾苗壮”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可以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可以适应环境C.噬菌体和它侵染的大肠杆菌之间存在寄生关系D.捕食使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4.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对蚯蚓分布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A.蚯蚓数量B.光照条件C.温度D.土壤5.广东温暖潮湿,生物种类和数量比新疆要多。
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和水C.植物D.土壤和空气6.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
我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进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7.企鹅能生活在南极,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适应生物8.某兴趣小组选取了校园内三个不同的地点,在早、中、晚三个时间点进行了空气湿度的测量,并绘制成下图。
其中,裸地、草地、灌木丛所对应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9.用针灸疗法对100名感冒患者进行治疗,有42名患者的鼻塞、流涕症状明显缓解。
关于该实验能否证明针灸对感冒有治疗效果,下列选项判断正确的是( )A.能,样本数量足够多B.能,实验观察指标具体明确C.不能,未设置对照组D.不能,症状缓解者数量太少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A.竞争关系B.寄生关系C.捕食关系D.共生关系11.麦田里的稗草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与小麦争夺水、肥,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卷三套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综合测试01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40分。
)1.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
这一事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2.夏天到了,鹦鹉褪落一地绒羽。
影响鹦鹉换羽的因素是()A.温度B.阳光C.空气D.水分3.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青草与山羊B.青草与青蛙C.工蜂与蜂王D.水稻和稗草4.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一般不具备的特征是()A.叶面宽大B.茎肥厚多汁C.根系发达D.角质层致密5.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先调查鼠妇的分布,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下面是该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你认为最佳的是()A.树根下鼠妇为什么这么多?B.鼠妇要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吗?C.鼠妇离开泥土就不能生活吗?D.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6.人类是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员,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类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生产者和消费者7.图3是某草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牛、细菌、真菌是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部分的只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太阳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D.若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8.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就是生物圈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9.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多样,仅高等植物就有1073种,动物1161种,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平衡。
昆嵛山已成为暖温带珍贵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更是东北亚内陆与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26.7 有机物 生产者 竞争 分解者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27.被子非生物部分使物质和能量更多的积累到菱角内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A.所有生物B.动物和植物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屎壳螂是一种昆虫,它专门以牲畜的粪便为食,所以它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生存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一个池塘里长期生活着藻类、水蚤、虾、鱼和许多微生物,这个池塘里所有的生物可以组成的群落的个数是( )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D.若某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2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沿着下列哪条链正常流动( )
A.草→食草昆虫→青蛙→蛇B.草→吃虫鸟→鼠→青蛙
参考答案
1.D2.C3.A4.B5.D6.C7.C8.B9.D10.A11.D12.D13.B14.C15.A16.C17.B18.B19.C20.A21.B22.C23.D
24.(1)有光
(2)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氧和养料 分解者(或细菌等) 自动调节
(3)阳光、空气、水和温度等任写三种
(4)生物富集 小鱼
8.夜鹭白天休息,夜间出来觅食,影响夜鹭这种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 )
A.空气B.光C.气候D.温度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食虫鸟→蛇→鹰C.草→蚱蜢→食虫鸟→蛇→鹰→细菌 D.蚱蜢→食虫鸟→蛇→鹰→细菌2.制作生态瓶时,下列哪项做法将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生态瓶要放置在有光照的地方B.生态瓶中的清水可以用蒸馏水代替C.生态瓶中要添加一定数量的分解者D.生态瓶中要留有一定量的空气3.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A.各类生态系统共用阳光、空气等B.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C.生态系统多样并且相互联系D.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4.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项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B.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C.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D.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5.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生物是()A.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D.食草昆虫和青草6.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B.一群蚂蚁抬蝗虫回巢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 D.豆科植物与根瘤菌7.植被丰富的山坡不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生物对刺激能作出反应 D.生物能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8.农田里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A.捕食B.竞争C.寄生D.共生9.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C.根系浅小、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仙人掌)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10.某小组的同学在观察如图时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①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②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草的数量短期内会减少③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是最多的④由于杠杆不平衡,所以该生态系统属于不平衡状态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提倡“不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A.保护森林B.减少固体垃圾C.减少经济支出D.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2.有一种鸟类的生活习性一是白天休息,晚上觅食;二是到秋天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1.2了解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有一个圈层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这个圈层是( )A.大气圈的底部B.水圈的大部C.岩石圈的表面D.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2.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______等气体( )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氢气⑤一氧化碳A.①②③B.①⑤④C.②③④ D.⑤④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光 B.温度C.水 D.空气4.在水圈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 )A.150米以内的水层中B.100米以内的水层中C.150米以外的水层中D.100米以外的水层中5.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A.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B.都能适应环境C.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D.都能生长和繁殖6.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A.光 B.水C.温度 D.湿度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长着一种散发清香的“神农香菊”。
若把它移栽到别处,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8.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与环境中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A.秋天植物落叶B.蛾类夜间活动C.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D.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9.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A.鱼儿离不开水B.蚯蚓能疏松土壤C.候鸟迁徙D.骆驼生活在缺水的荒漠中10.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不必测量下列哪个环境的湿度?( )A.灌丛B.草地C.水洼 D.裸地11.仙人掌的茎变成肥厚的、富含汁液的肉质茎的原因是( )A.抵御动物侵袭B.生长的环境缺水C.生长的环境寒冷D.生长的环境阳光太强12.黄巢的著名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1.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B.图中生物再加上分解者可以构成生态系统C.若某一残留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乙体内该物质的含量最高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2.某同学根据下图书写了四条食物链。
其中正确的是()A.鹰→蛇→鼠→草 B.草→鼠→蛇→鹰 C.草→蛇→鼠→鹰 D.土壤→草→鼠→鹰3.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以下哪类动物一般不适于陆地生存()A.长有羽毛的动物B.用鳃呼吸的动物C.四肢发达的动物D.长有外骨骼的动物4.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A.消费者B.生产者C.分解者D.捕食者5.“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用食物链来表示,正确的是A.大鱼→小鱼→虾B.阳光→水藻→虾→小鱼→大鱼C.虾→小鱼→大鱼D.水藻→虾→小鱼→大鱼6.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B.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C.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组成D.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C.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8.如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两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捕食、合作B.捕食、竞争C.合作、捕食D.竞争、合作9.通常位于一条食物链第3个环节的生物是()A.肉食性动物B.绿色植物C.微生物D.植食性动物10.下列能正确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因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的是()A.昆虫→青蛙→蛇B.草→昆虫→青蛙→蛇C.草→兔→狼→细菌D.阳光→草→兔→狼11.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精选文档】
七年级上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班级:学号:成绩:一、选择题(2X30=60分)()1、白天蝴蝶花间舞,夜晚蛾子灯下飞。
影响这两种动物活动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B、温度C、水分D、空气()2、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水分B、空气C、温度D、阳光()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 )A、空气B、温度C、水分D、阳光()4、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是不毛之地,而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带D、水分()5、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之间形成的关系是()A、合作关系B、捕食关系C、竞争关系D、寄生关系()6、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生存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生存依赖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北极熊的体色与白雪皑皑的环境相似,体现了()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改变生物( )8、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C、蚯蚓能疏松土壤D、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与下列吻合的是()A、竞争B、合作C、共生D、捕食()10、小蚂蚁总是齐心协力把食物搬回家,这反映了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捕食B、合作C、共生D、竞争( )11、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A、环境能影响生物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能适应环境()12、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与环境温度相适应的是()A、沙漠的骆驼尿液很少B、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C、荒漠的骆驼刺根很长D、山顶树木形成骑形树冠()13、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华。
这说明()A、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有关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一定的影响()14、微山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微山湖中的水B、微山湖中的荷花C、微山湖中的全部鲤鱼D、微山湖()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C、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D、非生物部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16、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成分都包括()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阳光、空气、水( )17、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劳动者( )18、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类的粪、尿等废弃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分解者B、没有消费者C、温度太低D、缺乏必要的治污设施()19、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其中所包含的食物链是()A、水→藻类→虾→小鱼→大鱼B、藻类←虾←小鱼←大鱼C、阳光→藻类→虾→小鱼→大鱼D、藻类→虾→小鱼→大鱼( )20、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沙漠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针叶林生态系统( )21、下图表示一个常见的食物网,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该食物网有的食物链包括5个环节C、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不可能减少D、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2、下列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的表面B、大气圈底部、水圈和岩石C、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D、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2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农田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24、收看新闻联播时,首先看到转动的地球呈现绿、白、蓝三种色彩,它们分别是生物圈的( )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引入外来物种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B、森林比草原的食物网复杂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6、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A、草原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27、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单元巩固练习题及解析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一、选择题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组成应包括()A.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 生物成分、食物链、食物网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成分2.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的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该事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A.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毛皮C. 帮助种子传粉、传播种子D.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A. 共生关系B. 捕食关系C. 竞争关系D. 合作关系4.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 减少消费者的数量B. 平衡植物和动物的数量C. 增加物种的数目D. 减少分解者的数量5.下列关于植被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组成草原的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B. 荒漠中植被稀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C. 热带雨林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地区D. 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6.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圈的组成成分( )A. 大气圈底部B. 水圈的大部C. 岩石圈表面D. 大象体内7.生态系统中,属于食物链组成的成员是()A. 生产者消费者B. 生产者分解者C. 消费者非生物成分D. 分解者非生物成分8.稻田中的水稻来说,它的生存环境指的是()A. 稻田里的杂草等植物B. 稻田的害虫、蛙等动物C. 阳光、空气、水分等非生物因素D. A,B,C的总和9.下列均属于植食性动物的一组是()A. 狮子、老虎、豹子B. 牛、马、羊C. 斑马、草鱼、鲤鱼D. 猪、鸡、狼10.生态系统是指()A. 所有生物的总和B. 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C. 所有动物总和D. 生物的生存环境11.下列各项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 太平洋B. 赣江C. 吉安市D. 一群羊1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随堂练习(word版含部分解析)
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一、单项选择题(共17小题;共85分)1. 蚂蚁、蜜蜂往往成千上百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种关系。
A. 竞争B. 合作C. 捕食D. 寄生2. 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中递减,而农药残留在食物链中却A. 少量增加B. 富集C. 减少D. 不变3.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要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A. 缺少生产者B. 没有消费者C. 分解者很少D.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4. 下列关于生物生活的“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生物生活的空间B. 家养动物不需要环境C.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D. 包括生存空间及各种影响因素5. 联合国将每年的月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倡导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下列做法与环保理念不相符的是A. 各种垃圾分类处理B. 使用一次性筷子C. 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D. 使用无磷洗衣粉6. 从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来看,生物圈号的失败说明的科学道理是A. 生物圈号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 人类目前为止还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永久生存的环境C. 生物圈号需要足够的水量D. 生物圈号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7. 下列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植物作为生产者,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动物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细菌作为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D. 蚯蚓等腐食动物也可发挥分解者的功能,但对物质循环并无促进作用8. 小明在家里花瓶的积水中发现孑孓(蚊子幼虫)大量浮在水面,他推测这种现象跟空气或光线有关,于是设计了下表实验方案(一段时间后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错误的是(注: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孑孓浮上水面)A. 细密铁丝网摆放方式可控制空气这一变量B. 甲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空气对孑孓的影响C. 甲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光照对孑孓的影响D. 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可以避免实验误差9.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B.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C.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D. 生物圈的厚度约为千米左右10.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表示),一半置于较暗,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练习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相信自己,选一选 1.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并放在阳光下。
天气冷了,我们还要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光 ④适宜的温度 ⑤一定的生存空间 ⑥水A .①③②⑤⑥④B .⑥①②③④⑤C .④⑤③⑥①②D .③⑥④⑤②①2.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 ( )A .合作关系B .竞争关系C .捕食关系D .分工关系3.海洋中绿藻多分布在上层,褐藻在中层,红藻则分布在底层,影响海洋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 .阳光B .温度C .水分D .海洋深度4.植物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这说明 ( )A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B .大气能影响植物的生存C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D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5.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
这一事实说明 ( )A .生物能够适应说生活的环境B .生物能够影响其生活环境C .生物既依赖环境,又能影响环境D .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二、非选择题6.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鼠妇数量为刚放入时的状态.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该探究实验中所设置的变量是______ 。
(2)A 装置与B 装置组成______ 实验,其中实验组是______ 装置。
(3)待实验装置中的鼠妇平静后,每隔1分钟对实验装置A 和B 的鼠妇进行计数。
经10分钟的计数后.计算出装置A 和B 中鼠妇数量的______ 值为实验结果。
(4)根据该实验装置进行的探究实验,依据装置A 与装置B 中10分钟统计得出的鼠妇数量,进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_ (填“正确”或“不正确”)。
(5)根据实验装置图中所选用的鼠妇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章末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章末练习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箭毒蛙有鲜艳的体色,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黄鼠狼可通过排放臭气避敌,这说明()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生物对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2 . 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温带荒漠B.热带草原C.热带雨林D.一块农田3 . 生物圈包括()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B.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C.大气圈下层水圈上层岩石圈上层4 . 某地采用人工浮床(如图)治理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根系上吸附的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植物通过根尖分生区吸收含氮、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净化水体C.图中包括一食物链:植物→食草鱼→野鸭D.人工浮床通过遮挡阳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能防止水华5 . 下列现象与其生物所反映的特征匹配错误的是()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变成了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燕子低飞带雨来——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对环境的影响6 . 下表中不能正确表达图中包含关系的选项是()选项甲乙丙丁A动物行为后天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蜘蛛结网B真菌酵母菌青霉菌霉菌C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睾丸D染色体蛋白质DNA基因A.A B.B C.C D.D7 .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B.生物所生活的环境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C.生物圈中的生物就是指各种大型动物和绿色开花植物D.生物圈的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8 .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当某地发生强烈的火山爆发时,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将会A.继续保持相对稳定B.不受影响C.受到破坏D.保持绝对稳定9 . 下列哪项能够说明生物适应环境()A.蚁穴溃堤B.青蛙冬眠C.蚯蚓松土D.大树底下好乘凉10 . 下列现象中是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B.玉米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长得茂盛C.香蕉适于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适于在亚热带栽种D.两条狗为争夺一块骨头而争斗11 . DDT是一种不易分解的有机农药,人们并没有到南极大陆去喷洒DDT,而从来未离开南极的企鹅体内也积累了 DDT,这个实例说明()A.DDT挥发性强B.从施药地区迁去的动物将DDT带到了南极C.考察队员把DDT带到南极D.DDT在生物圈中流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2 .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B.“一山难容二虎”可理解为虎所处的营养级高,获得的物质和能量少,所以个体数量就少C.生物圈中,难降解的有害物质(如DDT)循环到各级消费者体内富集,最终威胁人类自身D.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而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13 . “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环境能够适应生物14 . 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的一组是()A.光、温度、土壤B.田鼠、杂草、蝗虫C.水、温度、蝗虫D.光、水、杂草15 . 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A.水B.矿产资源C.粮食D.环境质量二、填空题16 . 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____、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____等.17 .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它又分为和.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18 .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1. 在绿草地中生活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A. 灰色B. 绿色C. 黄色D. 褐色2.目前餐桌上流行的营养丰富的各种菌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部分3.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A. 阳光、温度B. 空气、温度C. 水分、土壤D. 花粉、病毒4.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A. 增加B. 减少C. 先少后多D. 先多后少5.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 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C.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 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 池塘中的水草B. 池塘中的鱼C. 池塘中的所有生物D. 一个池塘7. 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 D.食物链8.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B.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对非生物因素的适应C. 生物必须适应一定的环境,又能影响环境D.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9.天空中,越是高处鸟的数量和种类就越少,决定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 水B. 空气C. 温度D. 阳光10.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A.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1.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
这一事实说明()A. 生物能够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其生活环境C. 生物依赖环境,又能影响环境D.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1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
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 草→兔→狼B. 草←兔←狼C. 阳光→草→兔→狼D. 兔→草→狼13.目前,世界上干扰生态平衡最严重的是()A. 鼠害B. 地震等自然灾害C. 人类违反生态规律的活动D. 台风14.生物圈的厚度约为()A. 20千米B. 10千米C. 100千米D. 1千米15.下列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强的是()A. 森林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农田生态系统D. 沙漠生态系统16.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测试
C. 共生、捕食
D. 竞争、寄生
24.惠州西湖是一个著名的五星级旅游景点,里面生活着各种生物,湖内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惠州西湖
属于一个( )
A. 生态系统
B. 群落
C. 生物圈
D. 种群
25.农谚道:“秧好一半稻”,下列不属于环境中直接影响秧苗生长的生态因素的是 ( )
A. 水份
B. 光照
C. 稗草
D. 转基因技术
二、综合题
26.我们学校有许多花草树木,有时会发现树上有小毛毛虫,小毛毛虫往往给鸟类吃了。学校的另一块地 里原来种了很多小树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请问: (1)鸟和毛毛虫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小树苗与杂草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 (2)影响我校树木生长的生态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其中阳光、空气、水等属于________因 素,杂草和毛毛虫属于________因素。 27.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一百多年前,有人将 20 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在一次火灾中兔舍被毁,幸存的家兔流窜到 荒野.由于澳大利亚的气候适于兔的生存,再加上那里缺少兔的天敌,这些幸存者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 来,成了野兔,它们与绵羊争夺食物,破坏草原植被,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 (1)在此材料中,野兔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中的________因素. (2)家兔能在澳大利亚迅速繁殖成为野兔,并对当地的畜牧业造成危害,说明生物能够________环境, 同时也能________环境. (3)野兔与当地绵羊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与牧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8.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
1. 在绿草地中生活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
A. 灰色
B. 绿色
C. 黄色
D. 褐色
2.目前餐桌上流行的营养丰富的各种菌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部分
3.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 阳光、温度
B. 空气、温度
C. 水分、土壤
D. 花粉、病毒
4.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A. 增加
B. 减少
C. 先少后多
D. 先多后少
5.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D. 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 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7. 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
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 D.食物链
8.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B.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对非生物因素的适应
C. 生物必须适应一定的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9.天空中,越是高处鸟的数量和种类就越少,决定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水
B. 空气
C. 温度
D. 阳光
10.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
A.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1.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
这一事实说明()
A. 生物能够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其生活环境
C. 生物依赖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1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
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 草→兔→狼
B. 草←兔←狼
C. 阳光→草→兔→狼
D. 兔→草→狼
13.目前,世界上干扰生态平衡最严重的是()
A. 鼠害
B. 地震等自然灾害
C. 人类违反生态规律的活动
D. 台风
14.生物圈的厚度约为()
A. 20千米
B. 10千米
C. 100千米
D. 1千米
15.下列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强的是()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沙漠生态系统
16.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
由此,可推断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A. 水蚤、鱼
B. 鱼、水蚤
C. 藻类、鱼鹰
D. 鱼鹰、藻类
1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生物圈
B. 陆地生态系统
C. 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18.某地有人大量捕杀青蛙,最准确地说这样做会()
A. 破坏生态系统
B. 破坏生物圈
C. 影响青蛙的生长和繁殖
D. 破坏食物链
19.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 阳光
B. 温度
C. 水分
D. 空气
20.你不会到哪种环境中捕捉鼠妇()
A. 草坪的石头堆里
B. 庭院的菊花盆下
C. 墙角的草丛中
D. 学校的篮球场上
二、我能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1分)
1.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
2.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
3.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
4.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
5.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
6.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
7.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干扰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
()
8.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他生态系统没有什么影响()9.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
10.蛇类经常袭击人类,所以我们大量地捕捉蛇,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
11.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都是科学探究的方法。
()
三、我会填:(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32分)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_________内,________与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________是生产者,能通过_________制造有机物;_______是消费者,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以_________为食;_______ 是分解者;这三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部分。
2.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素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是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___________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所有_______和与其___________ 的总和。
它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_______;许多_______经常互相交错,形成一张无形的网,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_______。
5.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在裸地测
量三次后求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___________。
6.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1)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缺少___________部分和___________者。
(2)从总体上看,植物的数量总是比食草动物
___________,食草动物的数量总比食肉动物
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是___________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
___________。
本图中有___________ 条食物链,它们相互关联,形成___________。
(4)此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___________。
(5)如果大量捕食狐,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___________。
(6)在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对鼠有间接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