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的发展

合集下载

高考制度变化历程

高考制度变化历程

高考制度变化历程

1952年至1965年:高考的初期阶段

1952年的中国第一次高考,最终录取了3427名考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标志着高考制度的正式开始。当时的高考主要考核语文、数学、外语和政治四门科目,考试时间只有1-2天,比较简单。这个时期的高考标准还不够明确,招生录取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按照专业优先和高中学业成绩选取,录取比例较高。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教育的需求,高考制度也开始向更完善、更细致、更公平的方向前进。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暂停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众多的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高考制度被暂停,高等教育招生主要依照政治背景和社会身份,而非考试成绩。这个时期,高等教育大幅萎缩,很多学校停止招生。

1977年至1991年:高考的恢复和改革

在高考暂停的十年中,原先的高等教育和学科体系开始逐渐复苏,并一步步地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随之而来的是,对于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适应这个阶段的改革,高考的科目增加到了10门,考试时间也延长到了3天。录取分数线的设定开始逐渐成熟,录取方式也逐步转向基于考试成绩。

1992年至今:高考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进入到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变革,这次的变化

直接关系到教育体系的变革。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完善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高考逐步进入了一个现代化阶段。这个阶段的高考科目不断调整,考试时间也日益增长,录取制度也逐步细化和完善。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高考对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大众层面,都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去考虑高考改革的意义和方向。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

次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经过40年的发展与变化,高

考已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将回顾高考恢复40年来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变化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回顾恢复高考的40年,最初的几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历史的特殊因素,整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旺盛,考生数量激增。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也使得高考的开展面临困难。然而,高考始终保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在高考的推动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40年来,高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最初的选拔学

术能力,到逐渐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地完善。如今的高考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还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变化使得高考更具有包容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高考试题的难度逐渐提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试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级。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还需要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不同场景的能力。此外,高考试题的改革也使得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改革高考评价方式和试题难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积

极推动高考改革。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随后,各地相继出台政策配套改革,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这些改革为高考评价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高考的发展历史

高考的发展历史

高考的发展历史

高考的发展历史

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探讨高考的发展历史。

1.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科举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用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考试的科目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多个领域,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选拔了大量人才。

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唐朝的科举考试逐渐规范化,明朝的科举制度则更加严格和刻板。到了清朝末期,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为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新中国成立后的高考制度创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中国政府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1952年,中国开始实行高考制度,旨在通过统一的考试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学校。

初期的的高考制度相对简单,科目设置也比较单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3.高考制度的演变过程

自1977年以来,中国的高考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其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该政策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高考的科目设置和考试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等重大战略,对高考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考逐渐向多元化和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估。

4.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的对比

高考制度什么时候开始

高考制度什么时候开始

高考制度什么时候开始

高考制度开始于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改革的重要

一环。这一制度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对于决定学生的大学录取以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高考制度开始的背景、目的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高考制度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52年。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由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成为当时政府的重要议题。为了实现人才选拔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高考制度应运而生。

高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公平、公正地选拔适合进入大学的学生。在早期,高考主要侧重于智力能力的考察,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考制度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高考制度的影响深远且多方面。首先,高考制度为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供了保障。通过公开、透明的考试标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其次,高考制度为孩子们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无论家庭背景如何,只要经过努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此外,高考制度也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不同省份的高考分数线有所差异,这使得学生们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就近获得高等教育资源。

然而,高考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首先,高考导致了应试教育的盛行。为了追求高分,学生们不得不背诵大量的知识

点,导致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忽视。而且,高考分数已经成为考生进入名校和就业的唯一标准,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外,高考制度还存在地域的不公平性,一些省份的高考录取率较低,导致一些优秀学生被迫流失。

历年高考制度

历年高考制度

历年高考制度

近年来,高考制度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作为中国教

育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高考涉及到千千万万考生的未来命运。本文将回顾并探讨历年高考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一、早期高考制度

中国高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建立时期。最早的高考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与现在的高考有很大的不同。1949

年至1951年间,高考仅在部分省市进行,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历史等。高考成绩对入学录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成绩优异者可以进入大学深造,而其他人则只能学习技术或去农村

劳动。

二、文化大革命对高考制度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暂停了近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被打成“走资派”的代表,受到严重的迫害和压制。大学

教育被停止,高中教育也几乎完全瘫痪。这段时间里,取得高中文

凭的价值以及高考录取制度的存在都被摒弃了。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高考制度在1977年得到恢复。现代高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和统一录取。考试科目包括

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生物等文科和理科科目。高考成

绩被用于评判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录取结果。考生通过高考成绩的高

低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及专业。

四、高考制度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变

化和完善。从最早的单一考试制度到如今的综合评价制度,高考制

度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在1999年,高考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革进一步缩小了高考对学生前途和命运的决定性作用。这次改革引入了综合

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新高考历程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历程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历程知识点总结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新高考历程正在逐渐完善和落实。新高考历程的改革涉及到考

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考试备考都带来了一

定的影响。因此,了解新高考历程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文

章中,我们将对新高考历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一、新高考历程的背景和意义

1.1 新高考历程的背景

新高考历程改革的背景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发展对高中毕业生综合

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旧的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创新能力。因此,新高考历程的改革成为必然的趋势。

1.2 新高考历程的意义

新高考历程的改革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

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改革高考制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他

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二、新高考历程的改革内容

2.1 考试科目和内容的改革

新高考历程的改革在考试科目和内容方面进行了重大的调整。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

语等基础学科,还增加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这样的改革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考试形式的改革

新高考历程的改革还包括了考试形式的变革,传统的笔试形式逐渐被多种形式的考试取代,如口语考试、实践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这样的改革可以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发展潜能和

高考的发展历史

高考的发展历史

高考的发展历史

高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的教育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只有国际学校或私人家庭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政府文官选拔考试条例》,设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这是中国高考制度的开端。

1949年后,新中国建立后高考开始普及化。1952年,全国实行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制度,即小升初考试,后来又发展为中考。1953年,全国开始实施高考制度,当时叫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此后,高考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调整和完善,考试科目和标准也随之变化。1985年,高考开始采用单独的外语科目,1989年开始取消体检和政治面貌等因素对招生的影响。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高考改革呼声不断,有关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多种意见和建议。2001年,国务院发表《关于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高考实行“3+X”模式,即3门文化课科目加一门选考科目,这一模式至今仍在持续使用。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多元化的需求,高考制度还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以适应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

高考发展史

高考发展史

高考发展史

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为选拔高等教育人才而统一组织的一种考试形式。高考曾经历多次改革和调整,其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阶段:高考创立于1952年,当时称为全国统一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最初的高考只有高等学校有考生报名,题目难度较低,且只有口试和笔试两个环节。

2.延伸阶段:高考在1954年开始对技校和师范学校的学生开放,随后在1956年对工农兵学员也实行高考制度。1960年,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比招生人数多,所以开始有了限制招生的政策。

3.调整阶段:文革期间,高考中途停运。1977年,高考恢复,并采用了先考试、再选专业、最后投档的招生方式。1983年,高考取消了口试环节,采用纸笔考试。1985年前后,高考取消了志愿填报的规定,由政府拍卖剩余的招生名额。

4.规范阶段:1987年,高考开始实行分省份组织考试和招生的方式,这一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地区平衡发展。1990年,高考进一步优化选拔机制,实行志愿填报制度,并对标准化考试进行了限制。近年来,高考也在降低课业负担、减少竞争压力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有关高考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有关高考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有关高考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高考的起源和发展

高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正在经历一场彻底的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对高等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考作为一种全国性的选拔考试被引入中国的教育体制。

1952年,中国政府正式实施了高考制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高

考制度实施之前,中国的大学招生主要依据学生的政治背景和家庭出身来确定,缺乏公平

和公正性。高考的出现为全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选拔机会,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进

入大学的机会,也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方式。

高考制度的规模和影响逐渐扩大,成为了中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选拔少

数人进入大学,到如今的全民参与,高考制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二、高考在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地位

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高考成绩被认为是衡量学生学术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

和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考在中国社会中拥有着特殊的地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

远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高考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也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高考成

绩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因此,高考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考验,也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对于家庭来说,高考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事件。很多家庭会为了孩子的高考而付出巨大的

高考发展历程

高考发展历程

高考发展历程

高考是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改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高考作为选拔高中毕业生

进入大学的主要依据逐渐形成。然而,早期的高考制度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注重记忆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大。上世纪80年代,高考制度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其中

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1985年的“分数线制度”改革,通过设置

不同学科的录取分数线,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学科来报考。此次改革的推出,使高考从以往唯分数论英雄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

1999年,高考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推出了新的考试科

目和考试模式。以往的语文、数学、外语和理科综合被保留下来,同时增加了文科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科目。新的考试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发展,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笔试纸质考试。

21世纪初,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课程的设置和考纲也发生了一些调整。2003年起,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和积分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降低学术压力、多元化评价和考试公平性上。例如,鼓励学生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

竞赛,提供多种报考方式和录取途径。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

总之,高考作为中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改革。从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逐渐向多元化评价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高考改革仍在不断进行中,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和完善。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当时中国建国后,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高考制度开始被全面实行。

1952年,全国进行了第一次全民普及升学考试。1957年,高考正式被命名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考在1966年到1976年期间中断。

1977年,高考恢复,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规定和变化。例如,取消了种族和出生地的限制,增加了对体育和其他方面的笔试内容,调整了分数线和招生计划。

1991年,高考又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调整了科目设置和考试形式。1999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取消了语文、数学、外语的统一命题,恢复了开放性问题,重视综合素质评价。

2005年,实行高考统一命题,将外语考试分数纳入总分,取消了所有加分项目,并开始了网上报名和信息管理。

2014年,全国实行高考“3+X”方案,即学生可从3门必修科目和X门选修科目中任选X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古代高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高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高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高考制度起源与发展

古代高考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世界历史上

的一项独特制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古代

高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和

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高

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高考制度的起源

古代高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订立统一的法律、货币、度量衡等,还实行了科举制度。这种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古代高考制度的雏形。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率先引入考试制度,大幅度修订了六

国的法律、制定了一套新的法典,并把这套法典放在各个城市与

村镇中设立的“法官亭”里以便普及。同时,他还设立了“郡县守丞

试”的考试制度,以选拔人才。这项考试制度频繁地组织选拔官僚,此为第一次尝试将科举制度与官员选拔相联系。

自秦朝开始,科举制度就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

途径。在汉朝时期,又增加了儒家经典的学习,举办举子、进士

考试,取得文、武、举、贡、进士等级。这些制度对於整个封建

社会的成就、繁荣和崩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高考制度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设士、生、庶人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到了秦汉时期,这种学校发展成为文官、武官、技工、学术、宗教五类学校,并开始使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士、生、举子、进士等等级选拔官员。长期间,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古代考试制度,独小、独大,学背诵与死记重于实践和创新,导致中国的社会发

展不流畅,以及文化的严重滞后。

国家高考制度

国家高考制度

国家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是指我国1952年以来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1952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高考,从初行到暂停再到恢复,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经波折。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考制度不断完善。

2017年新高考制度开始试点实施。改革后录取批次设置将由现行“3+综合”改为“3+3”,第一个“3”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数外,第二个“3”是三门选考科目。语数外之外的其他任何科目均可作为考生的选择。取消本科二批和三批的划分,保留并调整一批录取批次。将高校录取批次与国家行政区划相匹配,以方便考生就近填报志愿。同时,进一步推进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2019年国家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支撑。教育部等九部门将联合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等等。

高考制度_精品文档

高考制度_精品文档

高考制度

引言

高考是中国大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普通高等教育的唯一依据,被形容为“高考如战争,赢了叫做荣耀,输了就是失败”。高考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学生未来的前途,甚至是一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高考制度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早期高考制度

早期的高考制度起源于清朝时期的殿试,其目的是选拔朝官。1977年重启高考后,高考试题大多取自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和数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主要是为了选拔工程师、医生和其他专业人才。这一时期的高考被称作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考试难度极高。

80年代到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高考制度逐渐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考试科目也逐渐明朗化,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科目。高考的评分标准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化。

当代高考制度

21世纪以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高考并非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入学考试,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考的公平性、开放性等方面,会影响到更多人的命运。

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

以高考成绩为标准的唯一性

高考成绩仍是高校录取的标准之一,这种唯一化的标准导致了学生们在攻读高中阶段会过于注重“知识点”的梳理,而忽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对于那些“不适应这种单一标准”的学生来说,高考制度也会产生不公平的情况。

地域差异

由于城乡分为两类,城市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机会,与农村及郊区地区肯定会有很大差异。这样的地域领先会导致相对的教育资源、生活水平及其它各方面的差距,影响学生的发展。

高考的发展史

高考的发展史

高考的发展史

高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具有现代特色的高考始于20世纪初。以下是高考的发展史的主要阶段:

1. 古代考试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1905年)

古代考试是用来选拔官员、选拔才能的制度,它存在于封建王朝的历史中且是显赫的社交地位象征。唐代开始出现科举制度,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直到清朝被废止,这一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2.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49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们提出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推动了现代高考的萌芽。1923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平政府发布了全国学科考试制度,之后发展成为全国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49年-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改革的重建,高考制度也随之变革。1952年,国家统一公布全国高校入学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范围,以此使各地学校的高考方式趋于统一。到了1953年,国家首次如期组织全国高考,而70年代,高考改为单科考试,即政治考试,同时,也诞生了内容完全相同的考试和复试系

统。

4.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高考改革进入新时期。在此时期,中国社会加速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促进了高考制度的改革。1985年,推出了“3+1模式”改革,1991年实行“7+3模式”,1999年又推出“3+2模式”。2001年,中央决定清理不符合高考制度和标准的特长生招生计划和地方政府设立的独立高等院校。2004年,高考最后一次改革,由在高中考试中考查考生自身素养的科目改为在历史、自然与文化三个方面遴选已故文人及文化遗产的文字选材考试。

中国高考发展史

中国高考发展史

中国高考发展史

高考制度于1952年建立,当年高考时间为8月15日、16日、17日这三天,由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977年9月,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恢复。

1978年7月10日,中国高考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并第一次召开会议。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于1978年2月举行,考试与1977年一样都是分省命题。

1979年7月,中国高考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决定统一命题和印发标准答案。

1981年11月,全国已有5600万人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五次考试。

1983年7月,全国统一命题的四省市开始试行“定向招生”。

1984年6月,全国统一命题的17省市实行“定向招生”。

1985年,中央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管理体制,对部分高等学校进行扩大招生规模的试点。

1989年2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高考中推广。

1990年,全国开始试行标准化考试。

1994年,全国高考科目从“3+2”改为“3+x”。

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从当年开始进行招生体制改革,试行部分高校招生并轨制。

2000年,中国正式实施“3+x”高考科目改革。

2001年,广东、河南、安徽、浙江高考试点改革。

2002年,江苏、河北、云南、辽宁、湖南、天津、山西、江西、山东高考试点改革。

2003年,北京高考试点改革。

2004年,山东、天津、浙江、福建、广西、四川、重庆、陕西高考试点改革。

2005年,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高考试点改革。

2006年,宁夏、海南、广东、山东、天津高考试点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

姓名:陈华学号:2011111084

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从来就没有减少对高考的关注程度,然而高考制度也经历了社会的评判,高考制度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充满曲折,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高考的实施背景以及利弊等方面的分析,就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考;可持续发展;改革方向

概念: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以省为单位。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试题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考试内容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划定(高考考试大纲),考试采用笔试方式。高考制度的出现也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针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要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对进行社会结构的改变的措施。

本文认为高考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可以概括为:以高考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为依据,使之作为高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注意调控发展过程,使现实的高考形式具备持续、协调等良性特征,既能满足高考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考试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对中学生教育培养以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为了解决中学教育系统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各样问题,高考制度也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则进行改革,以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二是高考制度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到高校,为高校提供人才资源,间接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基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使可持续发展观念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形成社会共识。

高考制度是适应我国发展的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人口众多但是高校招收的相对较少,以及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等原因使社会对高考形成片面的认识。但是制度的存在就有其优点和缺点,高考也不例外。

1 主要优点

1.1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科学公平的选拔

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就决定了高考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以及相对的公平性,进而实现人才的公平选拔。

1.2可以磨练青少年的意志

高考的备考过程是艰苦的,需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很大程度的磨练了青少年的意志、耐力等品质,这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3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

高考的出现,促使中小学教育逐渐向高考靠拢,一切为了高考指标的实现而不断改进、完善,从而使中小学教育有了动力,同时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4能够为农村学子改变自身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地位创造机会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富贵的,只有努力拼搏才会有美好的生活。尤其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穷苦的孩子还是存在的多数,然而他们只有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考上好的大学才会有出路,才能够逐渐改变自己以及家庭的生活状态,才能够实现在未来相对公平社会环境竞争,而高考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这样改变生活状态的机会。

1.5形成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高考是一个指挥棒,既然可以改变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那么也会对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产生影响。在它的催使下,教育成为良好的表现形式,而对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崇尚知识的氛围也在逐渐的形成。

1.6促进了教育公平

高考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都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

1.7 衍生出相关产业链,促进就业以及经济的发展

高考的出现与不断受到重视,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增加了教师的需求量,促进师范院校产生和师范生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教育培训机构、出版印刷、教育基础设施制造等多方面的发展。

2 主要缺点

2.1地区的生源保护主义,存在地区歧视

各地区对优秀生源的竞争,以及地区的对生源的保护主义这对矛盾,造成各地区无序激烈的竞争,对于外地去的考生来说是一种不平等的对待。尽管社会舆论激烈,但是面对这些困扰又只能够接受这样的现状,无力改变社会的这个现实。

2.2 高考造成了“高分低能”人才的涌现

应试教育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对于创新文化和国民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挫伤。

2.3 造成大学生的“泛滥”

高考人数的增加还造成高校的不断扩招,最后大学有的上了但是速成的教育以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最后导致大学生“泛滥”,就业成为毕业的最大难题,毕业也就等于失业。

2.4 对专业性人才的埋没

高考的科目设置对于偏科的学生但是某一方面很突出的人来说是对其才能的一种埋没。专业能力强、有个性的考生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而去恰逢高考的科目要求,不免会两手空空,而国家也失去了培养一个专业方面人才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制约。

2.5对学生造成自尊心与信心的挫伤

没有考上大学,在社会的角度审视就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从而会对学生身心发展带来伤害,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是一生难以抹去的。

3 改革方向

经过多年的实施,高考的一些弊端也凸显出来,针对于高考出现这些问题各方面都在探寻改革的出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1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持

高考改革应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首先要从政府部门大政方针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高考政策,以便于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具体内容: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取几次中的最好成绩,避免“一锤定音”,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六,探索完善定向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还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结构,普通本专科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中西部地区高校、民办高校和高职学校倾斜;七,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改革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培养制度,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人才;八,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紧密联系,防止教育的脱节;九,解决随迁子女当地升学问题,较少“高考移民”现象。

3.2逐渐改变传统的社会观念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从高考的弊端上不断认识到传统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百害无一例”的。侧重于对学生闪光点的发现,重拾生活的信心,减轻心理负担,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

3.3改变学生的升学与就业观念

通过高考可以有机会进行高等教育也可以实现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简单认为技术职业学校低于普通高等院校,两者并没有比较的实际意义,而是由于社会对新事物的认可需要时间,技术院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正是现在社会所大量需求的,所以升入哪一种院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前景。

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先就业再择业,然而高校毕业生往往在乎社会的看法,造成“高不成低不就”,不能够正确对待就业观念,迟迟不能就业,这样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4总结

高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到其本身的制度问题,也受到社会、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