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忠公奏疏抄与张居正改革

合集下载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从维持明王朝的长远统治出发,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求一条自救的道路。

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详细资料张居正[1]改革是明朝中期(明神宗万历年间)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明穆宗的信任。

公元1572年,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

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

明神宗即位不久,张居正成了内阁首辅。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

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

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人物介绍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张居正江陵人。

是徐阶的门生,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张居正得到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

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改革的背景明中期后,政府的财政危机逐渐加重。

洪武年间,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麦471万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赋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买嘱书吏,隐匿赋税,政府每年公征米2216万石,麦462万余石。

嘉靖后,税收更降到米1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

但政府的支出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进逼北京,政府因添兵设饷,军费大增。

据户部统计,嘉靖三十年,各边饷银达525万两,修边、赈济等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

而正税、加派、余盐贩卖,加上其他搜刮,总共才900余万两。

隆庆元年(1567年)底户部统计,太仓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

以当时的现银当之,只够3个月的开支。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居正天性聪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中乡试举人,年22岁成进士,随之入翰林院作编修官整7年。

明朝翰林院为国家储才重地,才高博洽之士咸集其中。

张居正在翰林院期间,讲求政典,熟悉国情,博览群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然久不得志,遂归田修养6年,至36岁复出仕,历任右春访右中允、国子监司业、太子侍读、翰林院学士等官。

隆庆元年(1567)入内阁,时年42岁,为内阁大学士,兼管部事,先后与徐阶、高拱、李春芳等大臣共同辅佐穆宗六载。

明神宗即位以后,升为首辅,独掌国柄10年。

在此10年中,他以诸葛亮为楷模,辅弼并教育幼冲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居正执政期间,有鉴于明中叶以来君主荒怠,权臣专擅,宦官干政,贿赂公行,政风大坏,道德沦丧,土地兼并,国防废弛,吏治腐败,财源匮乏,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与互相倾轧等局面,提出并发动和领导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史称“张居正变法”。

这场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诸方面,取得了成就,使海内肃清,国防巩固,国库充实,“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

张居正既是一代政治改革家,又是杰出的宫廷教育家,在辅弼幼主时,一值精心辅导神宗的政教学习,培养其德性,开发其智识,训练其才能,并精心编纂了大量的宫廷教学教材,如《历代帝鉴图说》、《四书直解》、《经书直解》、《通鉴直解》、《谟训类编》、《大宝箴注》、《贞观政要解》、《女诫直解》等。

同时在改革运动中,大力整顿官学和学风,推动了明中叶教育的发展。

在长期政治与教育实践中,他写下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和政论文章,经后人整理汇编成《张文忠公全集》行于世。

《张文忠公全集》(原名《张太岳文集》)。

该书由张居正之子张嗣修将其各类著述编辑而成,共46卷。

其中奏疏13卷,书牍15卷,文集11卷,诗6卷,《女诫直解》一卷。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岳麓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岳麓版选修

2.实施新的边防政策 (1)措施 ①“内修守备”:起用_戚__继__光___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提高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 ②“外示羁縻”: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努力改善汉蒙 关系,加强__互__市____友好往来。
(2)作用 ①边境秩序安定,军费节省,民__间__交__易__活跃,边疆地区经济 发展。 ②蒙汉之间在长期和平交往中彼此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在 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互相熏染融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 一步巩固和发展。
毁于一旦。
(3)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 ,缓和社会矛盾, 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张居正改革是在整个封建政治 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种微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 端。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 因。
要点 2
如何全面评价张居正改革
(1)积极性 ①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 行”“言之必效”。 ②国家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 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 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
——张居正 (2)材料二体现了一个优秀改革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请予以概 括。
[方法指导] 列举史实可从整顿吏治、边防新政和一条鞭法的实施作用方 面概括。 可结合材料中的“念已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 镞攒体,孤不畏也!”来概括其大无畏的精神。
[得出结论] (1)进行吏治改革,加强了中央权力,严明了法纪,进行赋税 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实行边防新政,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2)面对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为了国家利益,把个人安危置之 度外。
3.经济方面——推行一条鞭法 (1)推行背景 ①社会经济陷入危机:明中期由于土__地__兼__并__、豪强瞒漏,大 量徭役负担转嫁到户小力单的穷人之家,导致农民纷纷破产逃亡, 生产力萎缩,社会经济陷入危机之中。 ②清丈土地:1578 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__田__亩____以“均 田税足民”,清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

《中 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张 居正改革明中兴光

《中 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张 居正改革明中兴光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张居正改革明中兴光《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张居正改革明中兴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如同璀璨星辰,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

其中,张居正改革无疑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为明朝带来了中兴之光。

明朝中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经济衰退,边防松弛。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张居正挺身而出,以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上,张居正大力整顿吏治。

他深知,官员的腐败和无能是国家衰败的根源之一。

于是,他推行“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

通过明确职责、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期限,使得官员们不得不勤勉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那些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的官员受到了严厉的惩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经济方面,张居正实行了一条鞭法。

这一改革举措简化了赋役制度,将田赋、徭役等各种赋税合并为一条,按田亩的多少征收银两。

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军事上,张居正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边关,加强了边防力量。

同时,他积极开展与蒙古俺答汗的和议,使得边境地区获得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

这为明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张居正改革的成功并非偶然。

首先,他自身具备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

他深知改革的艰难,但毫不退缩,以铁腕手段推行各项政策。

其次,他得到了皇帝和部分大臣的支持,这为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然而,张居正改革也面临着诸多阻力和挑战。

改革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对张居正恨之入骨,时刻寻找机会进行反扑。

在张居正生前,他们迫于其权威,不敢轻举妄动。

但在张居正死后,反对派迅速掀起了反攻倒算的浪潮,对张居正的改革成果进行了大肆破坏。

尽管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彻底改变明朝的命运,但它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使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

张居正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居正改革主要内容

张居正改革主要内容

张居正改革主要内容
政治上,纠正“纲纪不肃,法度不行”的不良风气,改革弊政,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调整政策,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富强。

军事上,整饬武备,训练士卒,安抚边区少数民族。

1
张居正强调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以振扬风纪,使天下信服。

厉行整顿“严其约束”的结果,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提高行政效率、朝令夕行,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

2
整饬边疆“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赋予军事将领“专断”的权力。

于是张居正奏请明穆宗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了战守能力。

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3
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明中叶,由于土地兼并、隐漏,人口逃亡流失,户田二籍混乱失真,针对这种弊端,张居正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改变了赋役不均状况,使得“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

4
在万历初年,黄河年年泛滥,淮扬间湖堤溃毁,运道难通。

由于黄河的长期泛滥,水势分流,黄河故道泥沙沉积,尤其是入海口,水流不畅。

因此,黄河入海问题,成为最关切的问题。

张居正采纳了潘季训的意见,用一年半时间,修筑黄河到淮河的堤坝,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还使多年的弃地复变为良田。

潘季训的治河办法,对其后数百年都具有深刻影响。

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

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

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说到大明名臣,不得不谈的是张居正这个人。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荆州府江陵县(今荆州市)人士。

张居正的父亲是一名秀才,叫做张文明,【每次我看到这个名字都忍不住想笑】传说他出生的时候他的曾祖父因做了一个这样的梦:月亮落在水瓮里,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来,于是其曾祖父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这个也许有点神乎其神的梦,却神话般的奠定了张居正未来光明的一生,当然不包括他的死后。

张居正不得不说是个人才,他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

比起方仲永,他确实是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外部条件是很重要的,就像他后来遇到的贵人。

由于他的聪颖过人,他在当地算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名人嘛,自然有很多人关注,就这样,十二岁的张居正在众人复杂多样的眼光下参加了童试,就这样,他遇到了他生平的第一个贵人——李士翱。

他的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要精忠报国,并为他改了名叫张居正【古人这灌输精神好棒,现代一辈子马克思都没这几句话厉害】这一年,他做了补府学生。

他的光明大门此刻也徐徐向他开启。

张居正这个人,少年光环并没有使他骄傲,第二年,他参加了乡试,遗憾的是并没有中榜,原因是受到顾璘的阻挠而落榜。

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说到这个人我觉得很好笑,顾璘当时是湖广巡抚,也是一个年负盛名的人才,人也风流,工于诗文,曾被称为“金陵三俊”。

他觉得如果让张居正中选,张居正就会骄傲自满,可惜了一个国家栋梁。

就像唐寅一样,若是日后遭受了什么挫折,一怔不起可不好了,就这样,张居正不明不白的接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

幸好的是,张居正并没有因此消沉,相反的收敛了一身浮躁之气。

嘉靖十九年(1540),张居正16岁中举。

恰巧这年顾璘在安陆督工,张居正到安陆进见,顾璘还特别高兴的把自己犀带赠给他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张居正改革+课时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张居正改革+课时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2025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张居正改革一、单选题1.明隆庆元年四月,户部尚书葛守礼上疏,直言北方地区与南方地方的情况不同,不适宜推广“一条鞭法”。

此后陆续有官员上书,反对在北方实行“一条鞭法”。

这表明“一条鞭法”的推广()A.受北方官员一致反对B.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C.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D.存在教条机械的现象2.明朝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规定:“凡六部、都察院,遇各章奏,或题奉明旨,或覆奉钦依,转行各该衙门,俱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终注销。

……另造文册二本……一本送科(六科)注销,一本送阁查考。

……稽迟延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由此可知,考成法实施的结果是()A.充实了内阁权力B.内阁成了独立的决策机构C.改变了六科职能D.加强了对官民言行的监视3.纪录片《中国》讲述中国古代某一官员改革“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饬纲纪,加强君对臣的统属……向皇帝进献考成法,要求各级官员把工作任务登记在账簿上,逐月逐级考核后,汇总于内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位官员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的有()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③改汉姓,说汉话④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4.《剑桥中国明代史》认为∶“张居正只声称他的目的是恢复王朝剑建者们的制度上的安排,这种姿态给了他一种合乎正统的气派,使他能够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对官僚机构施加压力以推动他的方案。

实际上,由他主持的实现这一方案的办法基本上限于人事安排和靠公文进行管理。

”其意在强调张居正改革()A.固守传统的正统观念B.呈现形式主义的特点C.未触动守旧势力利益D.缺乏深度创新的探索5.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

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

张居正公文改革探析

张居正公文改革探析

□南京师范大学杨武举明代中期,专制制度弊端日益明显,国家开始出现衰败现象。

到了嘉靖、隆庆年间情况愈加糟糕,“且见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陵夷,骎骎有宋元之弊。

”在此种情形下,仁人志士开始寻找救国良策,穆宗隆庆二年八月,居正上疏陈大本急务六事,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个方面陈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疏入,受到隆庆皇帝的赞赏,“览卿奏,皆深切时务,具见谋国忠悃,所司详议以闻,”随后督察院、兵部、户部等部门先后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并付诸实践,但是由于朝政积弊已久,这些措施在当时没有得以切实的贯彻落实,收效甚微。

“神宗即位,保以两宫诏旨逐拱,事具《拱传》,居正遂代拱为首辅,”大权在握,张居正雷厉风行地开始了改革,改革的蓝本就是他于隆庆二年上奏的《陈六事疏》。

张居正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教育等诸多领域,然而“由他把持的实现这一方案的办法基本上限于人事安排和靠公文进行管理。

”在古代公文政治的大环境下,要想提高行政效率,确保全面改革顺利实施,首先需要解决的就应该是公文的收发、撰拟、传递、存档等相关问题。

所以,在《陈六事疏》重诏令篇中,张居正首先向皇帝陈述了诏令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君不主令,则无威;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无法,斯大乱之道也”,“天子之号令,譬之风霆,若风不能动,而霆不能掣,则造化之机滞,而乾坤之用息矣”,如果实行诏令改革则会是另外一种情况:人思尽职,而事无壅滞也。

以《大明会典》、《大明律例》为依据,参照前代的诏敕奏疏,张居正提出了具体的公文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公文的撰拟、审阅、传递、存档等诸多方面,系统全面地提高公文运行效率。

改革主要从章奏考成、文风改革、驿站改革三个方面展开。

一、施行章奏考成法,提高公文处理效率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初四,张居正上呈《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建议皇帝实行章奏考成法,以改变“纪纲不振、诏令不行”的局面。

考成法是张居正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是改革的枢纽,是一项伟大的创制。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大礼议的风波武宗死后无子,皇太后张氏(孝宗后)命太监张永、谷大用与内阁大臣商议后,以宪宗之孙、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位。

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在奉天殿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为明世宗,诏改翌年为嘉靖元年(1522)。

朱厚熜以藩王入继大统,史称其“多谋”而“刚愎”。

确实,年仅十五岁的明世宗,绝非是不谙世事、任人摆布的少年天子,从踏入京城之日起,他便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威势。

四月二十二日,当明世宗来到京城外的行殿时,在即位礼仪上便与内廷和内阁发生了争执。

礼部官员具议请世宗依皇太子即位礼,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

世宗则认为自己是来继承皇位的,应从大明门入宫在奉天殿即位,拒绝行皇太子即位礼。

内阁首辅杨廷和“固请如礼部所具状,帝不许”②。

最后,内廷与内阁只得让步。

第一次较量,世宗便以皇帝的权威压倒了内廷与内阁。

内阁首辅杨廷和在武宗去世至世宗即位的三十七天内总揽了朝政。

在这段时间内,杨廷和做了几件为世人所称道的事:(1)颁布武宗遗诏,罢威武营团练诸军,革皇店,遣还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乐人等,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止京师不急工务等。

(2)收捕江彬。

武宗死后,平虏伯江彬拥重兵在肘腋间,他自知“天下恶之”,在反与不反之间正自犹豫。

杨廷和适时提醒皇太后发布懿旨,谋划捕捉江彬,为天下除去一大祸患。

(3)草拟世宗登极诏书。

登极诏书长达八千多言,对时事多有兴革,如诏复武宗朝因忠直敢谏而去任降调的官员,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十四万多人,减漕粮一百五十三万余石,斥去恩幸得官者,查禁各地镇守官科敛财物等。

登极诏书的颁布,不仅使“中外称新天子圣人,且颂廷和功”①。

无疑,杨廷和所做的这几件事都是顺应民心、有利于巩固明皇朝统治的,因此,杨廷和在朝廷内外获得了极大的声望。

声望加上权位资历,使杨廷和在朝中的势力陡增,亦使他能藉此与羽翼未丰的少年天子世宗相抗衡。

世宗与杨廷和的矛盾在即位礼仪上已显现出来,以后在议定世宗生父兴献王主祀称号的问题上进一步激化。

第8课 张居正改革

第8课 张居正改革

第8课张居正改革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阁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并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然而,张居正死后却遭削夺官秩、抄没家产的厄运:对张居正改革成败及身后毁誉进行探究评判,将使我们获得深刻的历史教益。

时代的呼唤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明世宗崇信道教,刻薄乖戾。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他被十几名宫女用黄花绳、抹布勒喉、塞嘴,吐血数升,几乎丧命。

此后20多年每日炼丹服药,不再上朝理事。

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蒙古俺答部几乎年年入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逼北京,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居,大火日夜不绝。

总兵仇鸾率十余万骑兵,“相视莫敢前发一矢”,任其饱掠“捆载而去”。

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嘉靖中期以后,每年财政超支100余万两白银。

隆庆元年(1567年)户部尚书马森面对“四方之民竭矣,各处之库藏空矣”的窘境,无可奈何地哀叹:“叶势至此,即神运鬼输,亦难为谋!”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的困境,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甚至“京师百里之内,一月而二三发”。

地主阶级改革派惊呼“元末之事可为殷鉴”,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弥天下之患”。

当此之际,号称“救时宰相”的张居正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13岁应试即以超人才华和远大志向引起湖广巡抚顾磷的重视,“呼为小友”,预言“他年当枢要”。

不过顾磷认为少年中举容易自满,特地嘱咐考官不予录取,让他多受些挫折和磨难。

三年后张居正再试中举,顾磷解犀带相赠,鼓励他要有远大抱负,做经邦治国的英才。

张居正对顾磷的知遇和激励,“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张居正大传》的作者朱东润认为,如张居正早三年中举,“也许在湖广添一个唐寅那样的人物,而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逝”。

简论张居正的公文改革

简论张居正的公文改革

第二,改革学政,重申禁例,整治空疏学风。张居正认为,臣吏公 后,另进一个衙门归档,便从此匿迹销声,不见天日。”[8]192
文多坐议空谈,不问实效“,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发言盈廷,
古往今来的政治家通常认为,这种政治上的瘫痪状态,是因为
谁也不负其后果责任,其根源在于学风不正。当时学术界风靡以徐 衙门设置不合理所导致,于是行政改革最后演变为机构改革,结果
造、滥用勘合,多以轿马为享受;更有用过不予缴还的,勘合遂成了 现象立刻减少。当时“,月有考,岁有稽”,赏罚严明,大小臣工,唯唯听
终身护照;驿递机构巴结上司,忙于给大小官员的公费交通提供便 命,朝廷旨令凿凿落实。在考成法的督责下,务虚名、不讲实效、文牍
利。驿站系统的腐败瘫痪,不仅使得本该递送的公文被搁置不理,还 主义的官僚作风得到克服,公文办理的效率大大提高。《明史》称,考
假。当时文献记载:制命之辞“,过为夸侈,多至百千言,或本无实行, 遗余力、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当其冲的是公文改革。
虚为颂美;或事涉幽隐,极力宣扬。”[1]还有些诏令任性妄为,内容荒
第一,整顿制诰,复古崇实,树立皇帝权威,倡导朴实之风。张居
唐,臣工口是腹诽,视作笑料。各级廊庙衙门,都充斥着一批官棍衙 正改革公文,首先从代表皇权的制诰开始。在他于隆庆初上给皇帝
递送公文,昼夜须行三百里。稽留三刻,笞二十。每三刻,加一等……
实践证明,张居正的公文改革,举措得力,效果良好,起衰振堕,
共公文到铺,不问角数多少,须要随即递送,不许等待后来文书。违 为其他改革的顺利进行打开了局面。而且他的改革意义深远。张居
者,铺司笞二十……若沉匿公文及拆动原封者,一角杖六十……若事 正之后,明清两朝多次的公文改革都多少继承了张居正改革的余

张居正写的书张居正有哪些有名的著作

张居正写的书张居正有哪些有名的著作

张居正写的书张居正有哪些有名的著作张居正写的书,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第一人首辅,辅佐小皇帝治理朝政,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同时他还有很多著作留在世间,包括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可以看出来张居正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编的介绍。

张居正著作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除此之外,张居正也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著作涵盖了很多方面,比如教育、军事、政治、经济、治国之道等等的方面。

张居正之所以是一位全才,这与他的人生阅历也是息息相关的。

张居正一生写了大量的政治治国文章,以及教育的文章,最后经后人整理为《张文忠公全集》,里面是对张居正一生在各个领域建树的总论。

《张文忠公全集》里面涉及了张居正在辅佐明神宗处理政事之时,总结出有用的治国经验,至今仍然很适用。

张居正提出了民之根本在于固国,一个国家只有政权、国土安定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反之这个国家才能蒸蒸日上的发展。

在教育上,张居正认为国家要有秩序,必须要从法律上树立秩序的标杆,这样,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才会守法。

张居正的理念最终都被用于万历新政中。

张居正以铁腕的政策,将改革持续了十年之久,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掉明朝方方面面的痼疾,但是明朝的经济收入,已经逐步呈现上涨的趋势;除此之外,张居正在应对冗官问题上,张居正不遗余力的进行官员精简,将明朝十分之三的官员都给予了淘汰。

张居正的做法无疑是万历年间的一剂强心针,对岌岌可危的明朝统治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张居正这本著作,也被后人经常拜读并研习其中的治国之道。

张居正作品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有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除此之外,张居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张居正在政治方面,雄韬武略,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张居正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至今仍然被后人所拜读。

在张居正的一生中,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这是张居正的名言之一,从他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张居正雷厉风行的处事态度,张居正认为天下的事情,立下法律条例很是容易,但是最难的就是法律条例和规则的执行。

历史典故:张居正的悲剧改革

历史典故:张居正的悲剧改革

张居正的悲剧改革为何在明朝改革这么难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不得善终,因为改革势必要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难免遭致他们的反对。

张居正在政治上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铁腕宰相,却独独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张居正的悲剧改革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离京归葬老父,一路不仅有尚宝少卿和锦衣卫护送,戚继光还派来了铳手与箭手保镖。

最夸张的,是他乘坐的轿子。

它有个专门名称——如意斋。

这轿子一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叫“重轩(起居室)”,后半部是卧室,两旁有走廊,童子在左右侍侯,为之挥扇焚香。

如此豪华之极的庞然大物当然不是八个人所能扛起来的,而是闻所未闻的“三十二抬”大轿,比皇帝的出巡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万历十年(1852)春,张居正身患重病,久治不愈,朝廷大臣上自六部尚书下至冗散,无不设斋醮为其祈祷。

他们纷纷舍弃本职工作,日夜奔走于佛事道场,把祈求平安的表章供上神坛,长跪不起。

官僚们争相雇募文人词客,代写表章,各地封疆大吏莫不争相仿效,其排场之大,连后来万历皇帝病重时也无法企及。

知我罪我在所不计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因患直肠癌病逝。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他去世刚半年,倒张的活动就迫不及待地展开,接踵而起的是连篇累牍的弹劾,他生前所有的封号都被取消,张家满门查抄,长子自杀,次子充军,全家饿死十多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不得善终,因为改革势必要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难免遭致他们的反对。

张居正在政治上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铁腕宰相,却独独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张居正说过,“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他求的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做成,而不是为了获得或避免某种评价。

正是这种担当的精神,才使新法一推十年,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张居正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做到了。

有人说张居正腐败,事实上,所有求官的人送的钱财,只要不是朋友,张居正都退回了。

他对下人管教也非常严格,有一次管家游七收了一个人的钱,张居正把他的腿都打断了。

学者 张居正被无限拔高改革理念与同僚相同

学者 张居正被无限拔高改革理念与同僚相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学者张居正被无限拔高改革理念与同僚相同导语:许多学者认为,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不畏讥弹,敢于担当,有传统政治家的优秀政治品格,他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

但从历史大背景许多学者认为,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不畏讥弹,敢于担当,有传统政治家的优秀政治品格,他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

但从历史大背景看,他的一些政策,实在谈不上是改革。

我认为,对张居正无限拔高的做法是不妥的。

张居正的改革,与同朝大多数官僚的治国理念并无不同《明史·张居正传》以“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概括了张居正施政。

也就是说,张居正是在原有的政治框架中,通过强化控制、加强管理达到行政目的。

张居正与同朝的大多数官僚治国理念并无不同,他的前任高拱,主张整饬吏治,加强边备、加强法制、加强理财,甚至自嘉靖后期以来的施政大都如此。

张居正在政见上与高拱、徐阶等人相比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只是他比那些人更强悍,更有政治手段,因而执行起来也更有成效。

正因此,张居正在当时才得到普遍的赞扬。

张居正最值得炫耀的事就是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不加赋如何国用足?因为核准征收赋税的土地增加了,这主要得益于清丈土地。

从根本上说,当时国家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而是因为官府控制的征收赋税的土地增加了。

无疑,就征收总量而言确实是加了赋的,而且这些赋税最后的实际承担者还是普通农民,地主有的是办法把他们的负担转嫁到普通农民身上。

还有,万历头十年的振兴,也并非完全是因为张居正一当了首辅就立竿见影,当时所谓“中外乂安,海内殷阜”,在很大程度上是收获了从嘉靖到隆庆年间所栽种的果实,是从徐阶到高拱等一系列能臣多年努生活常识分享。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张居正改革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那么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在政治上,张居正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针对朝廷中大量的冗官,他向明神宗奏明处理办法,即就是精简朝廷官员,并且按时考核朝廷各级官员的行政水平和行政业绩。

在经济上,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大致的内容就是,百姓在上交税收之时,废除以人力代替税收,统一摊丁入亩。

这样一来,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土地和百姓的矛盾。

在农业方面,张居正派遣水利专家,加大建设黄河以及淮河流域,在当时,黄河、淮河对泥沙的治理已经初见成效。

在军事上,张居正派遣戚继光和李成梁镇守边境。

戚继光负责东南部的沿海安全,李成梁负责东北部的边境安全。

有了戚家军和李家军,保障了明朝在国防上的安全。

文化上,大力推行程朱理学而大力打击“心学”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步者的思想,张居正还下令拆毁各地的书院,实行一家之言。

张居正在文化方面的改革,无疑是一次失败的探索,他打压了进步者解放思想的天性,从根本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张居正推行的改革触犯了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

张居正推行的税收政策为一条鞭法,收取税收时,按每户的人头来收取,即是摊丁入亩。

这样一来,张居正在缓解农民和土地的矛盾之时,贵族阶层他们便失去很多从中谋利的机会。

当张居正的改革正在施行时,眼看自己的利益逐渐被剥夺了,他们便召集贵族阶层对张居正的新政实行阻挡,张居正的新政便夭折了。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就是,明朝的财政已经积贫积弱很久了。

在嘉靖和隆庆年间已是如此,张居正的改革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除此之外,明朝不仅在经济上有严重的亏损问题,军事和政治上等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明朝的官兵很多,每年老百姓要交更多的税来供养这些官兵,国家在粮食存储方面也大大不如从前。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改革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

张居正主持的改革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制度、法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整顿官制在官制方面,张居正认为官吏太多、职责不明、财政压力大。

他于1567年下令废止“中书科史”和“都察院史”,减少了职员和薪水,进一步缩减开支。

他还深入削减一些已经变得冗余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减少冗官并改变税收制度,加强财政管理。

二、刑法改革在刑法方面,张居正推行了“清吏之风”和“不杀一人”的政策。

他根据新的法律条例来重新制定了清法,取缔了许多过时的旧法律,减轻了百姓的刑罚,同时修补了一些存在漏洞的法律条款,防止了被人利用法律腐败,这为后来的法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城市和贸易在城市和贸易方面,张居正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等地。

他大力搜刮了“沙金”,并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打击了走私行为。

此外,他还紧缩了官员的支出,优化了税收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教育改革在教育方面,张居正实施了广泛的教育改革,加强了对读书人员的管控和培养。

他建立了“天启书院”,并推行科举制度,改变了以往的按区划求才,而以文化素质来选拔官员。

他还光大了图书馆、亲自编写了《天启诏敕成语》去强调国家的语文文化。

张居正的这些重大改革都非常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们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尝试。

他除了整顿官制和改革城市和贸易,还在法律和教育方面进行了立体式的全方位改革,显示出他是一位出色的治国名臣。

虽然他的改革过程存在许多错误和不足,但总体而言,张居正的改革为明朝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人进行了有价值的参考。

【明朝历史】“改革”“破坏”

【明朝历史】“改革”“破坏”

【明朝历史】“改革”“破坏”张居正改革张居正(1525- 1582年),明代著名政治家。

字叔太,号太岳,江陵人。

幼聪颖绝伦,12岁成秀才,16岁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时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日讨求国家典故,徐阶辈皆器重之②。

嘉靖三十三年因病辞官回家,闭门读书。

嘉靖三十九年,苦读六年之后,张居正还京任国子监司业。

与祭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四十三年,迁侍裕邸讲读,颇得穆宗器重。

徐阶代替严嵩为首辅后,倾心委居正。

世宗崩,阶草遗诏,引与共谋。

③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迁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与裕王讲官陈以勤一起入阁。

不久又充任《世宗实录》总裁,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隆庆二年七月徐阶致仕以后,李春芳为首辅。

不久,吏部尚书赵贞吉入阁,易视居正。

居正与故所善掌司礼者李芳谋,召用拱,俾领吏部,以扼贞吉,而夺春芳政①。

高拱重新入阁以后,与张居正关系更加密切。

不久,阁臣李春芳、陈以勤、赵贞吉、殷士儋先后被劾离职,内阁中只剩张居正与高拱两人。

两人益相密。

拱主封俺答,居正亦赞之,授王崇古等以方略。

②这种政治同盟维持不久,张居正与高拱也发生了矛盾。

徐阶离任以后,其三子事居正谨.而高拱因深恨徐阶,令科道官追论不已,阶诸子多坐罪。

张居正为讲情,而高拱的门客却指称张居正受了徐家的贿赂,拱以诮居正。

居正色变,指天誓,辞甚苦。

拱谢不审,两人交遂离。

为增强自己的力量,张居正和与高拱有矛盾的司礼监宦官冯保深相结纳,密谋取代高拱。

冯保,深州人,嘉靖中已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隆庆初,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按资历当属冯保,但高拱却推荐了御用监太监陈洪。

陈洪之后,又推荐尚膳监太监孟冲。

冯保因此与高拱结怨。

穆宗不豫,居正与保密处分后事,引保为内助,而拱欲去保。

③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神宗即位后,冯保结两宫太后赶走了高拱,张居正遂代高拱为首辅。

七月,尊穆宗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神宗生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

明旧制:天子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文忠公奏疏抄》与张居正改革
程佳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世称张江陵,明代中期著名政治家,《明史》赞其:“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于济才。

”更有推崇其为古代政治家中杰出的典范,谓“除却伊、周只此人”。

张居正少时“颖敏绝伦”,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隆庆元年穆宗即位,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政,隆庆六年受遗诏佐政,神宗即位后,代高拱为首辅,掌军政大权,万历十年逝,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其所处时代正值明王朝由盛而衰,由局部稳定走向全面动乱之际,内政腐败,外患频繁,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当国十年间,张居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不少值得称道的见解和观点。

史家有评曰:张居正任首辅时,“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不下四百余万。

成君德,抑近侍,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洵经济之才也。

”然死后遭人谮毁,削爵夺谥,籍没家产。

长子自缢,次子及居正之弟“俱发戍烟瘴地”,至崇祯时才得以平反。

国家图书馆藏《张文忠公奏疏抄》,明代刻本,半叶9行,行20字,白口,单鱼尾。

为(明)李贽选评张居正奏疏。

李贽为张居正同时代人,虽与其学派不同,识见互异,然亦深知当时民生之苦、官场之弊,评点中多有切中肯綮之语,较之《明史》,对张居正的评价应更为可靠且值得注意。

此本传本稀少,国内其他图书馆未见,且既为明刻,距张李二人之世未远,则其文字内容较后世流传之本,亦有可参酌之处。

全书分四卷,收文四十篇,列目如下:卷一,十二篇,为:《陈六事疏》、《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请宥言官疏》、《囗乞酌议
大阅典礼以明治体疏》、《囗赐玉带疏》、《三辞恩命疏》、《四辞恩命疏》、《进帝鉴图说疏》、《谢银币疏》、《囗制体以重王言疏》、《广东奏捷辞免加恩疏》、《谢堂楼额名并赐金疏》;
卷二,九篇,为:《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谢恩赉父母疏》、《再辞恩命疏》、《辽东大捷辞恩疏》、《谢御札奖励疏》、《进职官书屏疏》、《请裁抑外戚疏》、《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进郊礼图考疏》;
卷三,十四篇,为:《被言乞休疏》、《谢恩疏》、《乞宥言官疏》、《奉谕看详民本疏》、《考满谢手勅加恩疏》、《再辞恩命疏》、《三辞恩命疏》、《请停止内工疏》、《奏请圣母裁定大婚吉期疏》、《纂修书成辞恩命疏》、《论决重囚疏》、《乞恢圣度宥愚蒙以全国体疏》、《谢内府供给疏》、《大婚礼成辞免加恩疏》;
卷四,五篇,为:《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奉旨迎母就养谢遣官郊劳疏》、《辞考备加恩疏》、《通贡传》、《辞朱谨吾建亭书》。

这些奏疏对研究明中后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情况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了解到明代中期的社会现实:豪强势力膨胀,土地兼并现象渐增,民不聊生,财政困窘,政治腐败,统治动荡,社会极不安定,改革亟待进行。

考察奏疏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

同时,这些奏疏也是研究张居正其人、其事、其施政及改革思想不可或缺的资料。

政治上,张居正以儒家经世致用为务,以“内圣外王”为根本,即《陈六事疏》中所谓:“帝王之治天下,有大本,有急务。

正心修身建极以为臣民之表率者,图治大本也。

审几度势。

更化宜民者,救时之急务也。

大本虽立,而不能更化以善治,譬之琴瑟不调,不解而更张之,不可鼓也。

”,以民生国计为其核心标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更申明法纪,认为:“徇情之与顺情,名虽同而实则异;振作之与操切、事若近而用则殊。

”要求既能顺应人情之所同欲,又能“整齐严肃,悬法以示民”,做到“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有所枉,虽疏贱必申”。

同时,张居正创立考成法,认为考核吏员,应“惟以守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以上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簿书,而无实政及干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止于中考”,通过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严密监督,再由内阁监督六科,以此来提高行政效率,裁减冗官,以缓解财政危机;他反对当时循资格,重进士的授官作法,主张起用勇于任事,不惮疲劳,勤于实干的改革人才,提倡“以足踏实地为功,以崇尚本质为行”的求实作风,并把“使人敦本尚实,而不敢萌侥幸之心”,视为“振兴人才之大机”。

这些主张,切中实弊,极有见地,对于保证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的起用,扭转明朝后期一切付于空言的积习颓风是很有意义的。

经济方面,张居正坚持“民本”思想,秉持“重农而不抑商”的原则,认为“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

”,主张农商平衡发展,以促进经济。

更着手丈量田地,竭力将嘉靖初年创行且不断实践着的一条鞭法推向全国;整顿驿递,以减轻民众负担;同时,也适当裁减皇室的过度虚耗,在《请停止内工疏》中就谏阻后宫兴土木,称:“省一分,则百姓受一分之赐”;《请停止输钱内库供赏疏》亦言:“诸凡无益之费,无名之赏,一切裁省,庶国用可充,民生有赖”等。

为了保障经济,张居正又兴修水利,整治河漕,确保漕运安全畅通;封贡互市,使“东自四海冶,西尽甘州,延袤五干余里,无烽火警,行人不持弓矢,近疆水
陆屯田,悉垦治如内地。


军事方面,张居正整饬边备,巩固边防,善任军事将领,如王崇古、方逢时、戚继光、张家颜等,使之为捍卫国家边防履立战功,又施以妥善的军事策略,几乎无一不收到实效,迭奏武功。

教育方面,他坚守儒家重实精神,倡导敦本务实,反对空疏学风,认为:“国家明经取士,说书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尚。

”慎选学官,勉励教职,约束生员,严格淘汰,禁毁书院,整顿学风,为强化君主专制和推行改革培养忠顺之士。

张居正改革虽是“涓流徒烦于注海,而寸石何望于补天”,然仍是明中期政坛闪亮的一笔,其超人识见和过人才华也仍为我们所景仰敬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