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性格与改革
张居正为何不重用海瑞 海瑞八个字评价张居正
海瑞与张居正都是明朝著名官员,二人同朝为官,但显然政见不同,海瑞主要在整治贪官污吏、禁止受贿等方面为人熟知,但作为政治家他的确不够能力,张居正没有重用他也正常。
张居正为何不重用海瑞
张居正因为害怕海瑞的“峭直”,尽管面对舆论高度地推崇海瑞,但是就是不重用他。
为此后人很是诟病张居正,认为他心胸狭窄,嫉妒海瑞,拼命地打压海瑞。
张居正对海瑞的弃而不用是理智的,在封建官场中要干大事,仅仅凭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这点张居正深有体会,他在官场上的发达已证明了要有大的作为,是不能保持个人品德的高洁,有时还得不择手段,自污名节。
张居正认为海瑞虽然是个廉官,但总爱找富人的麻烦。
在他当杭州知府期间,所有的官司不管青红皂白失败的总是富人。
还规定在他管辖的地方禁止坐轿,最高级别也只能骑驴!搞的全城的富人逃跑了大半,一片萧条的景象。
他有两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政治上的无能和性格上的固执。
张居正还曾说过‘宁为循史,不做清流’,他认为清官虽然不会坏事,但也做不成大事。
张居正致力于改革,而海瑞遵从祖宗礼法,必然产生矛盾。
海瑞八个字评价张居正
海瑞曾说过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是对张居正一生中肯而准确的评价,但这番话由海瑞说出,难免使一般人觉得惊讶不解。
张居正改革
组员:刘鹏,罗思 左桂巾,张并孚
张飞菲,谢明花
孙莹,朱剑晗,肖琪
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人物介绍 改革背景 改革内容 改革影响 推荐阅读
一 张居正其人
张居正
(1525年-1582年), 汉族人,祖籍湖广江陵 (今属湖北)。字叔大 ,少名张白圭,又称张 江陵,号太岳,谥号“ 文忠”。明代政治家, 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 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 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熊召政著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影视剧《万历首辅张 居正》唐国强主演 《万历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伍 黄仁宇著 当年明月著
• 一.经济改革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明王朝的收入,为 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二.在军事上巩固了北部边疆,巩固长城,有效抵御少数民 族的入侵。 • 三.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力整顿政治腐败,提高政府 行政能力。
相关影视文献推荐: 《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著
同名小说《张居正》
二、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1.统治黑暗、政治腐败 (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吏治腐败、官员贪污 (3)土地兼并、催征搜刮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4)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2.外患严重,危机四伏 (1)少数民族劫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 (2)外来侵略:倭寇侵略东南沿海、 葡萄牙占澳门
1.目的: 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 政治: 整顿吏治:整顿驿传 以法理政; 考成法 国防: 实施边防新政 “内修守备、外示羁縻”
朝闻盗席,死可以 朝闻道,夕死可以
衍圣公 孔尚贤上京
一.与鞑靼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
政策
二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加强边防
潘季驯治理黄淮
三,积极练兵备战,加强边防要塞,如
风雨张居正演讲稿
风雨张居正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向大家演讲的题目是《风雨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张居正的成就。
张居正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才能,他曾经担任过礼部尚书、大学士等重要职务,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推动下,明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靖难之役”、整顿官场、清理贪官污吏等,为明朝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还积极倡导科举制度,提倡勤政廉政,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来谈谈张居正的性格和品质。
张居正是一个极具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他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担当责任,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养,以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对象。
最后,我们要谈谈张居正的精神力量。
张居正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行。
他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他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他的忠诚、正直、诚信的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张居正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精神力量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们回顾了张居正的成就、性格和精神力量,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精神力量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让我们铭记张居正,学习张居正,传承张居正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论明代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论明代张居正的政治思想摘要:张居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推行一条鞭法而名垂青史。
明代万历年间,他前后当国十年,政绩卓著,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以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救时宰相”。
探究他的政治思想是正确理解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拟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论述了他的社会变革、选才用人、守成等政治思想。
关键词:明代;张居正;政治;思想;积极性;局限性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他出身寒微,少年中举,有经邦济世之志,官至内阁大学士。
他性格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却又专断独行,大权独揽。
张居正的独裁专擅超越了一般的含义。
他在上挟持皇帝,在下控制同僚。
①在万历初年(1573-1582年)做了十年首辅,面对极其严重的财政危机,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把衰败、混乱的明帝国治理得国富政安。
其之所以成功无疑与其具有一套系统全面的行政思想是分不开的。
②然而对其改革史家们历来众说纷纭,扬抑迥异。
钱穆斥之为“是权臣,是奸臣”③。
张居正作为明朝当时的实际最高决策人,他个人的思想见解与品行才能,与改革的深度和得失成败有直接的关系,我主要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方面来论述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一、张居正政治思想的积极方面(一)近民便俗、通识时变的社会变革思想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
君主赖以依靠的行政系统,由于官员们的因循、推诿、例行公事、结党营私而使本就很差的行政效率降到难以容忍的地步,明王朝处于极度的危机之中。
而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日趋没落,宋明以来,理学被尊为儒学的正宗、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到明后期愈来愈走向空疏。
它宣扬心外无物,不假外求,把做学问的功夫引向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感悟人的良知,推知万事万物,否认客观真理。
这种脱离实际的学风,养育出一批文人学士谈玄说虚,以说空话,说大话为时髦,鄙薄民生国事。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明世宗死后,由他的儿子朱载继位,改年号为隆庆,这就是历史上的明穆宗。
这一次皇帝的更替和以前皇帝的更替一样,又给下面的大臣有一个革除弊政的机会。
张居正就利用这种机会,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
张居正很早就走上了宦途。
一开始,他在翰林院任编修,当时正是严嵩当权的时候,他看到天下群盗涌起,贪风不止的局面,感到国家的形势很不妙。
他认为这种形势非得有一个磊落奇伟的人不可,只有这样,不拘常规才能廓清天下这种混乱的局而。
但是,当时皇帝昏庸,奸臣执掌朝政,他的思想也就比较悲观,认为世上即使有这种磊落奇伟的人,当政的皇上也未必了解他,即使了解他也未必肯起用。
这样,张居正就只在翰林院当了7年的编修,然后就称病辞宫回家了,在家里闭门读书。
就这样,张居正在家整整又读了6年书,由于他的父亲很希望他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他只得又进京当官,任国子监司业。
张居正的性格比较深沉,而且很有胆略,这次进京后,他就怀有更大的抱负。
在办完公事之后,他就注意研讨历代盛哀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留心观察社会现实。
明穆宗登位那年,他就被遴选入放内阁。
第二年,他针对世宗以来的种种弊端,向穆宗上了一逍奏疏,指出当时朝政己经是积习成弊,颓废不振了,如果不及早实行一些改革,结果会积重难返。
张居正在那逬奏疏中陈述了他的一些政治主张,是很有见识的,在当时也是势在必行的 ,穆宗皇帝对这个也深表赞赏,可借的是他在位仅6年就去世了,那时候,张居正还不是内阁首辅,所以他这些主张暂时不能得到实行。
穆宗去世后,由太子朱翊钧继承了帝位,开始了明神宗治天下的时代。
这时,张居正联络宦宫冯保,撵走内阁的首辅高拱,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出任了内阁首辅,拥戴着10岁的神宗小皇帝。
张居正己经大权在握,年幼的小皇帝又对他言听计从,于是,张居正就把他昔日的政治主张,在祌宗统治的时候,逐一地付诸实施,掀起了一番雷厉风行的政治改革。
首先整饬吏治,他认为当时朝野拖沓成风,吏治不清。
于是,他就提出了考核吏治,要求为宫清廉,政治清平,让老百姓过上安足的生活。
_张居正_中的权谋文化解读
小 说 研 究张居正!中的权谋文化解读何立强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着力塑造了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张居正的艺术形象。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力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
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这一艺术形象,无疑为中国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位重量级人物。
然而,正如该书作者熊召政所言:#近些年,帝王小说兴盛,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
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不能不看到这是中国的知识精英与一般民众都对皇权充满崇拜的结果。
∃∃正是崇拜皇权的民族心理,构成了极权统治存在的土壤%。
&就张居正!而言,小说中展示得最生动、最精彩、最入木三分的是权谋文化和权谋活动,透过张居正!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权谋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相应观念的严重腐蚀与毒害,认识权谋文化对当代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隆庆皇帝去世,是改朝换代、权力重构的关键时刻。
围绕隆庆皇帝去世前后,各色人物行动的基本线索是一系列的权谋:夺取权力、玩弄权术,布圈套、设陷阱,制造谎言和骗局,纠结阴谋和暗算。
隆庆皇帝去世时,遗诏以高拱为首的阁臣,与以冯保为首的司礼监通力合作,共同辅佐年仅十岁的小皇帝万历。
然而,隆庆皇帝的遗嘱能不能实现,起关键作用的是李太后。
虽然隆庆皇帝在遗嘱中只字未提李太后,但她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母以子贵,万历皇帝只有十岁,朝中大事的委决,实际掌握在这位颇有政治头脑的李太后手上。
隆庆皇帝去世,李太后主政,张居正迎来了施展其政治抱负的大好时期。
张居正是一位思想深邃、多谋善断的大政治家。
他要实现自己经邦济世的政治理想,首先必须取得首辅之位,为此,张居正开始了他谋取权位的三部曲:取得李太后的支持;与冯保结成联盟;将高拱逐出内阁。
在张居正的政治生涯和改革中,李太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首先表现在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提拔、重用上。
从张居正人生沉浮看改革之艰
从张居正人生沉浮看改革之艰(深度好文)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次变法,亦有许多伟大的改革家。
很多变法就是以改革家名字命名的,如李悝、商鞅,如王安石、张居正……因此,改革家的人生沉浮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今天推送一篇文章,让我们从万历首辅张居正的人生沉浮中看他遇到的改革难题,看他的得失成败,体会改革者的心态,做当下改革的同路人。
张居正推行十年之久的万历新政最终也只是成为明王朝灭亡前的一次回光返照。
为了革除弊政、再造中兴,他毅然以一身担天下之重,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公忠体国、呕心沥血,综核名实、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五十八岁的年纪溘然长逝。
谁曾想,身体尚留余温,清算已然来临。
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不仅有他本人及其家族势力,更有他为之拼上身家性命的新政改革,以及念念不忘的大明王朝。
他所寄予厚望的万历皇帝非但没有成长为明君圣主,反而成了灭亡明朝的罪魁。
“明之亡,实在万历”,史家自有定论。
历来改革家身后所遭厄运,沉痛未有如居正者,这是人生的大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国家的悲剧。
皇帝的猜忌万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明显不同是,居正名义上要落实明代开国以来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
但他自己恰是违反“祖制”最严重的一个。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自行掌控政府,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原本属于宰相的权力被剥夺了,君主专制自此名副其实。
内阁并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正常情况下,君主强势,内阁辅臣充其量就当个跟班。
机缘时运,居正辅佐的是一个十岁孩童。
作为首辅,他虽有宰相实权,却并不合乎“祖制”,更无宰相之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无权直接向六部下达政令,只能向皇帝提出建议,也就是“票拟”,待皇帝同意后再传达给六部,这道程序必不可少。
但事实上,居正不仅实际上取得了原本只有宰相才能享有的部分权力,成为真宰相,某种程度上并且成为“假皇帝”。
明清时期,君主独断权力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皇帝对于士大夫动辄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是颇为反感的。
张居正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对比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不同点对比
总的来说,张居正改革要比王安石变法有更多有利条件。
1.张居正独揽朝政大权,改革阻力小
2.皇帝年幼,全力支持
3.张居正改革吏治,减轻新法执行中的阻碍
4.张居正个人能力强。
王安石变法中也有一些可借鉴之处:
王安石的“三不足”
张居正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各有其特点,都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突破封建社会这一体制性障碍,最终失败。
参考资料:
《张居正评传》刘志琴著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邓广铭著
论文:《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异同》赵黎君。
论张居正的性格悲剧——评《张居正》的主人公形象
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引言湖北作家熊召政以十年之力铸成的138万字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自2000年起,先后由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和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简繁两体版本,向海内外发行,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仅长江文艺出版社就发行了20多万册。
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张居正》以距全票只差一票的成绩夺魁,随后又由熊召政亲自担纲把它改编成大型历史连续剧,更是对“张居正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部小说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张居正》的学术论文大约有100多篇,其中多数论文肯定它的价值,也有的论文提到它的一些不足,还有论文做出了基本否定的判断。
就具体内容而言,这100多篇论文主要涉及《张居正》“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应该怎样对待历史”,[1]“《张居正》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是否涉嫌粉饰历史人物”[2],《张居正》“创作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3]等等。
评论界从这些不同角度对《张居正》进行的评判和阐释,深化了我们对这部小说的认识,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没有全面系统论述张居正悲剧性格的论文出现。
其实,熊召政笔下的张居正是一个具有复杂悲剧性格的改革家形象,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吸收了学术界对张居正研究的最新成果,学术界对张居正的改革和人生悲剧的多种分析都被作者很好的融合在主人公的性格刻画之中,并且在阐释主人公悲剧性格的根源时也综合了一些学者的观点。
例如:王春瑜、田澍等认为是张居正个人因素决定了人物的悲剧结局[4];刘志琴、柯愈春等则认为万历皇帝态度的转变是张居正性格悲剧的决定因素[5]。
中国古代著名秘书系列之十一锐意改革的中央政府秘书长_张居正
骄恣、庶官瘝旷、吏治因循、边 备未修、财用大匮” 五种积弊, 分析了它们的根源, 提出改革时 政的主张,但是未受到重视。43 岁时, 已晋升为内阁大臣的张居 正又向隆庆皇帝上《陈六事疏》 , 系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纲领:省 “ 议论、 振纪纲、 重诏令、 核名实、 固邦本、 饬武备” 刷新政治, , 以 “新天下之耳目, 一天下之心志” , 这一改革主张仍然未被采纳。 由于没有掌握必要的权力, 张居正美好的改革梦想一直没有 实现的条件。 二、晚年掌权,全面改革, 推行新政见成效 1573 年,年仅 10 岁的万历 帝登基, 岁的张居正不久当上 48 了“内阁首辅” ,相当于中央政
成名后, 于丹的社会活动很多, 整日东奔西走, 忙碌不堪,但正常的教学安排她从不耽误。为此, 她推掉了大量的个人演讲和社交活动。 于丹告诉我 们, 她不能忍受自己这么年轻就作为一个职业演讲 家存在。作为传媒研究者,她需要读书、充电、做 分析报告。 现在, 依然忙碌的于丹教授仍保留着自己以前 的读书习惯。 她说: “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内容, 也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态度, 让人们从急功近利中摆 脱出来。 ”或许,这不仅是于丹的读书之道,也是 她的成功之道吧!
修养,只有内心真正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 标系上的位置以后, 才不会有跌宕起伏的欢喜或沮 丧。在于丹眼中,读书还与一个人的理想、人格, 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开朗的生命智力相关。 她说,读书要看到我们的迷惑,知道我们的生 命需要什么,然后读书读到豁然开朗,那个阅读的 境界就是太快乐了。当一个死刑犯人还在读书,他 读书的目的就是带一份安定告别生命。 “所以,读 书可以使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 可以是饥寒时的雪 中送炭, 也可以让我们在遭遇困顿时获得生命的支 撑。 ”
文史 天 地
人有各种评说。 有归结为其性格 缺陷的, “人人都承认他的政绩, 却人人不喜欢他” ;有归结为他 用人失误的, 他保举推荐的朝官 在其死后却首先发难攻击他; 有 归结为他擅权压主的,身为“秘 书长”却不把皇上放在眼里,皇 帝成年后便感觉强烈不满。 这些 说法都不无道理, 但我们用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来看, 张居正改革 失败乃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那个 时代已经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 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任何实质性 的改革必然触动权贵的利益, 因 此张居正改革的失败是封建专制 主义时代末期很难避免的悲剧。 纵观张居正的一生, 他在公 正廉洁方面并无明显瑕疵, 死后 抄家也没有抄出多少不法财产。 张居正曾多次向神宗提出“节用 爱民” “以保国本” , ,在皇室的 奢侈性花费上他锱株必较, 寸步 不让, 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 有所收敛。 张居正自己在生活上 更是力戒奢华, 他纂修先皇穆宗 实录, 按惯例可得天子赐宴一次, 张居正提出辞免,他说: “一宴 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 亦未必非节财之道。 对于明王 ” 朝来说, 张居正确实是忠心耿耿 克己奉公的治国之才, 正如他临 终前不久写过的一偈: “愿以深 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 无论是从才能、业绩,还是 从个人品行上看, 张居正都不愧 为封建时代末世的一代英豪。 他 的悲剧告诉我们, 有效的社会改 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必 须依赖人民群众的觉醒, 必须伴 随根本制度的变革, 而不能仅仅 寄希望于个别政治家的聪明才智 和胆识魄力。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张居正_高三作文
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张居正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张居正只要是看过明史的人,相信会有很多人都能记住这样一个名字—张居正。
我也是从《明朝那些事》中才知道这么一个人物。
很显然,此人并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政治人物,但这并不影响我高度欣赏他的那种政治谋略和改革精神。
这个宰相不简单。
四百多年前,张居正出生在荆州江陵县一个秀才的家里,祖籍凤阳,安徽人的骄傲。
汉族,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因为他的曾祖父做了一个白龟梦,所以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这听起来有点滑稽,可当时“白圭”一词可是吉利得很呢!他12岁中举,23岁就一举拿下了进士,不得不说这是教育史上一个奇迹。
此中因为湖广巡抚顾辚对他欣赏有加,便赐名为“张居正”,从此这个名字就走向万家,名满天下。
张居正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当时奸臣当道,皇帝又不务朝政,后又因新皇帝年幼,整个朝政污烟障气、虚弱不堪。
但张居正就是在这样的黑暗中能够坚守个人信念,尽心为朝廷谋政,始终为百姓着想。
其间尽管有几次被革职,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梦想。
他与奸臣斗智斗勇多年,终于以正义凛然的形象取得了首辅这个位置。
之后,他便提出了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这个风雨飘摇的大明国又重新恢复了生机,繁荣起来。
他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
拯救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不能不说他是明朝的治世英雄。
张居正,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明朝首辅,他是一个典型的政治人物,算得上一个时代的精英。
他能在险恶官场中实现人生抱负,而一般人都以妥协和罢官来回避对朝廷、对现状的不满,而他是尽力去改变而不是顺从与回避。
泱泱中华,自古有多少乱世为官的文臣,不是没有才华也不是没有理想,而由于性格上的“仁弱”、“趋众”,在乱世中就显得十分的苍白无力了。
这是我很不欣赏的性格特点。
如果人由于性格的懦弱,他的理想固然再伟大,但也很容易因妥协而放弃。
张居正不是,他面对奸臣,并不指责,也从不妥协,总是在关键时刻坚守信念,给敌人致命的一击,久经官场的他老谋深算,但原则性的东西绝对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成功男人的魄力,也恰恰是我最为佩服的原因之一。
改革勇士张居正-作文
改革勇士张居正史书上称他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他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即将分崩离析的明王朝,让绝望的世人看到了暗暗长夜中微弱但却刺眼的曙光。
张居正生于国家多事之秋:世纪的中国衰败的不仅仅是明朝的统治,还有整个封建王朝。
此时的国家在经济政治上混乱不堪,千疮百孔,急需一位能掌控大局的人运筹帷幄,挽救已在悬崖边的王朝。
张居正是湖北江陵的一介平民,起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在家乡被人称为天才,十三岁的乡试是他的一次凤凰涅盘:主考官顾璘故意使他落选,希望能激励他更加奋进,果然张居正在三年后的考试中一举成名,成为了最年轻的举人。
张居正后来还提到顾璘的恩情,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恩,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隆庆六年,皇帝病故。
张居正升为首辅。
又因张居正是皇帝的老师,深受皇帝的信赖。
他从此掌握了王朝的大权,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张居正雷厉风行地推行他的改革政策,他一再宣告:所在强宗豪民,敢有挠法者,严治不贷。
他刚过的性格使新政得以顺利进行。
他还不拘一格的使用、提拔和培养人才。
他调整土地政策,兴修水利,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他大胆突破理学的禁锢,要求为官者体察民情,并宣扬无神论的观点,使整个社会的风气为之一新。
对于改革的成效,《明通鉴》赞誉:是时,帑藏充盈,国最完备。
改革中或因自身利益受损,或因为妒忌的舆论一直包围着张居正。
他的才干无可否认,舆论也只是针对他的道德,于是凡是处于其位者具有代表性的恶行,无不被加到了张居正的头上。
海瑞评说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但他为了革除数十年废弛从积之政,必须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万历五年正当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之时,张居正父亲去世,新政正是方兴未艾之时,若他离任守孝一定会前功尽弃,于是张居正强忍父亲辞世的悲痛,为国夺情。
反对派借机纷纷攻击,忘亲贪位、禽彘的帽子扣到了他的头上,也是从此开始,张居正在举世非议的反对浪声里,超越了那个时代所谓的道德信仰,从而孤独执着地紧握自己的理想。
张居正改革民间故事
张居正改革民间故事明世宗死后,由他的儿子朱载继位,改年号为隆庆,这就是历的明穆宗。
这个次皇帝的更替和以前皇帝的更替一样,又给下面的大臣有一个革除弊政的机会。
张居正就利用这种机会,实行了一场改革运动。
张居正很早就走上了宦途。
一开始,他在翰林院任编修,当时正是严嵩当权的时候,他看到天下群盗涌起,贪风不止的局面,感到国家的形势很不妙。
他认为这种形势非得有一个磊落奇伟的人不可,只有这样,不拘常规才能廓清天下这种混乱的局而。
但是,当时皇帝昏庸,奸臣执掌朝政,他的思想也就比较悲观,认为世上即使有这种磊落奇伟的人,当政的皇上也未必了解他,即使了解他也未必肯起用。
这样,张居正就只在翰林院当了7年的编修 ,然后就称病辞宫回家了,在家里闭门读书。
就这样,张居正在家整整又读了6年书,因为他的父亲很希望他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他只得又进京当官,任国子监司业。
张居正的性格比较深沉,而且很有胆略,这次进京后 ,他就怀有更大的抱负。
在办完公事之后,他就注意研讨历代盛哀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留心观察社会现实。
明穆宗登位那年,他就被遴选入放内阁。
第二年,他针对世宗以来的种种弊端,向穆宗上了一逍奏疏,指出当时朝政己经是积习成弊,颓废不振了,如果不及早实行一些改革,结果会积重难返。
张居正在那逬奏疏中陈述了他的一些政治主张,是很有见识的,在当时也是势在必行的 ,穆宗皇帝对这个也深表赞赏,可借的是他在位仅6年就去世了,那时候,张居正还不是内阁首辅,所以他这些主张暂时不能得到实行。
穆宗去世后,由太子朱翊钧继承了帝位,开始了明神宗治天下的时代。
这时,张居正联络宦宫冯保,撵走内阁的首辅高拱,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出任了内阁首辅,拥戴着10岁的神宗小皇帝。
张居正己经大权在握,年幼的小皇帝又对他言听计从,于是,张居正就把他昔日的政治主张,在祌宗统治的时候,逐一地付诸实施,掀起了一番雷厉风行的政治改革。
张居正改革首先整饬吏治,他认为当时朝野拖沓成风,吏治不清。
矛盾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书《张居正》读后感五篇
矛盾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书《张居正》读后感五篇矛盾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书《张居正》读后感01《张居正》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通过对张居正一生的描写,展现了这个历史名人的伟大与不足之处,以及明朝时期的历史沉浸和人民的苦难。
本书以史为据,以人为线,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它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从历史中学习,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居正是一个具有清流作风的官员。
他对清明吏治的渴望,让他在面对丑闻时敢于捅破窗户纸,坚持正义,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例如,他说服吏部尚书王国光揭穿辽东大捷的丑闻。
这件事情让张居正在当时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仍然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坚持正义。
这种正直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需要的诚实和勇气。
另一方面,张居正也是一个能臣,能够灵活应变,与人交往得当,获得了许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他的正直和变通,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官员。
例如,他与冯宝的暗中交易,虽然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传统的官场道德规范,但是他知道,他推行改革必须取得冯宝支持,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两厢权衡,对冯宝的一些让步换来的是大明王朝的中兴。
这种灵活性和变通性,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需要的创造力和变革精神。
另外,本书还通过对明朝历史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的兴衰和社会风貌。
明朝时期的历史曲折,社会矛盾重重,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人民的苦难。
张居正在这个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勇气,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他的改革思想和行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性。
总之,《张居正》这部书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小说。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它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从历史中学习,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矛盾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书《张居正》读后感02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书《张居正》是一部充满着历史感和情感的作品。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传奇人物,曾有人说清朝的曾国藩是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到烂熟时期的产物,而李鸿章则是封闭的旧中国在面临欧风美雨的冲刷时中国文化变异的典型代表,那么张居正呢?他在明朝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
他在不择手段地利用各种权谋机智终于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
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他在世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三世子孙。
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在一般的历史人物中也是罕见地。
我们后人在读到这段历史时,怕也不能简单地以政治险恶、世态炎凉来概括总结。
张作为一位政府的顶级官员,身上有着太多的个人色彩,因为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他在施政时颇有一番舍我其谁宁折不屈的大无畏气概。
我个人以为,他身上的英雄色彩并不比刺秦的荆轲或是拔山的项羽淡薄。
因为对他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在第一时间里阅读了熊召正先生的《张居正》。
《张居正》是一部享誉良多的历史题材小说。
而广大读者对该书的热烈追捧也绝不仅仅是我国历史题材小说热潮的余波所致。
历史小说当然不能脱离历史----不但物质生活不能违反历史规限,精神上与观念上也不能违反。
但它的本质应该是小说,是文学形式,而不是死板的历史。
既然是小说,就应当有生动而紧张的故事情节,有丰富的人物,既有性格,又有内心生活,有他个性中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有他的困难,他的坚强与软弱,他的迫不得已。
而这些,在熊召正的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共分为四部:《木兰歌》:这是全书的第一部。
也是描写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一部。
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权力斗争这条主线展开。
其中最主要的是宦官孟冲与冯保,内阁高拱与张居正的斗争,再辅以外官与内宫的参与,各种势力相互勾结利用与争斗,而最终以冯保和张居正的胜出而暂告结束。
为《水龙吟》:张居正登上首辅之位扣,踌躇满志,意欲重振朝纲,力挽颓政,但国库空虚,只好以胡椒苏木折官员薪俸,岂料此举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朝臣百议汹汹。
历史典故:张居正的悲剧改革
张居正的悲剧改革为何在明朝改革这么难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不得善终,因为改革势必要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难免遭致他们的反对。
张居正在政治上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铁腕宰相,却独独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张居正的悲剧改革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离京归葬老父,一路不仅有尚宝少卿和锦衣卫护送,戚继光还派来了铳手与箭手保镖。
最夸张的,是他乘坐的轿子。
它有个专门名称——如意斋。
这轿子一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叫“重轩(起居室)”,后半部是卧室,两旁有走廊,童子在左右侍侯,为之挥扇焚香。
如此豪华之极的庞然大物当然不是八个人所能扛起来的,而是闻所未闻的“三十二抬”大轿,比皇帝的出巡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万历十年(1852)春,张居正身患重病,久治不愈,朝廷大臣上自六部尚书下至冗散,无不设斋醮为其祈祷。
他们纷纷舍弃本职工作,日夜奔走于佛事道场,把祈求平安的表章供上神坛,长跪不起。
官僚们争相雇募文人词客,代写表章,各地封疆大吏莫不争相仿效,其排场之大,连后来万历皇帝病重时也无法企及。
知我罪我在所不计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因患直肠癌病逝。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他去世刚半年,倒张的活动就迫不及待地展开,接踵而起的是连篇累牍的弹劾,他生前所有的封号都被取消,张家满门查抄,长子自杀,次子充军,全家饿死十多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不得善终,因为改革势必要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难免遭致他们的反对。
张居正在政治上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铁腕宰相,却独独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张居正说过,“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他求的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做成,而不是为了获得或避免某种评价。
正是这种担当的精神,才使新法一推十年,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张居正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做到了。
有人说张居正腐败,事实上,所有求官的人送的钱财,只要不是朋友,张居正都退回了。
他对下人管教也非常严格,有一次管家游七收了一个人的钱,张居正把他的腿都打断了。
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什么样
最近,电视台正热播由唐国强、冯远征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剧中唐国强饰演的张居正正直忠心,且带有浓厚的文人书生气息,是一个忠君爱国的正面形象。
那么,历史上的张居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对他的评价又是如何的呢?
张居正生于1525年,卒于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自幼聪颖,十二岁投考生员,十六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进入翰林院,相当于进入中央部委当干部,仕途走的相当的顺利。
张居正辅国10年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对明朝皇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有:
一、实行考成法,引入官员考评制度,裁减了大量的冗官冗员;
二、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极大的改善了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
三、人用贤良,启用戚继光、李成梁等人,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巩固明朝疆土;但张居正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权利、美女、居功,比如其因不愿放弃权利,曾提出夺情,并严厉处罚反对他的人;其晚年喜好美女,喜春药,纵欲过度;又比如当众训斥小皇帝,讲排场等等。
《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海瑞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王世贞评价:“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
龚鹏程评价比较客观,他认为张居正“刚騺忮、玩弄权术、排挤异己是张居正的致命伤。
这是他性格上的弱点,故人人都承认他的政绩,却人人不喜欢他”。
这大概是对张居正比较客观的评价了。
张居正
王一凡
《风雨张居正》讲述了张居正这位与商鞅、王安石齐名的一代改革家的 成长历程和雄才大略,陈表了他在亲情与理想之间痛苦挣扎,在世俗与 操守之间艰难取舍,并最终超越世人的毁誉,超越世俗的荣辱,为实现 国家振兴全力挣搏的人生气象。
张居正其人
•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又 称张江陵, • 出生地点:今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 • 外貌性格:面长眉目清秀,须长至腹,勇敢任 事,自许为豪杰,城府很深,高深莫测 • 求学经历: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22岁时 中进士 • 任职经历:编修官、翰林——吏部尚书、建极 殿大学士——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 极殿大学士 • 主要功绩:改革 • 荣誉称号:救时宰相 • 死后待遇:死后厚葬;死后2年被抄家 ,长子 自杀,家眷饿死,部下撤职;死后第58年崇祯 帝为其平反。
张居正其时:
内外交困的明代中晚期
时 人 面 面 观 • • • • • “哑巴”皇帝——隆庆 贪污的严嵩 草包的仇鸾 迂腐的海瑞 手握大权的太监冯保
时代的呼唤:“救时宰相”应运而 生
寸石补天独行者
张居正其时: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明清时期
士(相当于皇帝的 秘书),不是政府中的最高领袖(宰相)
• 明代内阁制度的“漏洞”与“陷阱” 悲剧命运的根源: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张居正其时:
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16世纪
欧
政治 经济 思想 对外关系 科技 教育
洲
中
国
封建逐步社会解体 荷兰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解放 人文主义
强化专制皇权 维护小农经济 文化专制 宋明理学
开拓海外殖民地
近代科学 哥白尼 综合性大学 培养人才
海禁 羁縻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居正性格与改革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寡情而重义;豪气、骄气和流气;其中主要包括:明朝张居正改革,是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一次改革运动以、提要:张居正是个性不凡的政治家,他从寒微中奋起,当了十年首辅,成就了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改革运动。
在风云际会中他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却又专断独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若骛。
权势欲促使他步入人生高峰,也引发身后祸发萧墙,人的性格是个复杂的系统,刚与柔、粗与细,崇高与卑微、高傲与谦逊等等相互对立的因素,往往同生共长,相互缠绕,盘桓,回旋一生,个人的性格往往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理想、意志融进政治生活,催生了晚明的社会变革,等。
具体材料详见:他饱读经书,倜傥豪放,冷峻严酷,威震当朝,又兼有泼皮样的身手。
伟大与渺小,无情而重义,拒贿而好谄,坚强与卑微集于一身,多侧面性格混然一体,这就是历史中的张居正,一个使人说不尽的张居正。
明朝张居正改革,是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一次改革运动。
他本人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在明朝万历王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救时”,是极大的称誉,这不但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振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张居正的为人处世留下很多是是非非,不论是赞许的、反对的、持平的,无一例外都对他的倨傲、专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又与他的远见和魄力难分难解,这说明他是个性不凡的政治家。
在社会实践中,尤其在社会转折的关头,一切富有创造性的决策,往往发端于个人的智慧和作为,坚强的个性是成就伟大事业的潜在素质,从这方面来说,个人的性格往往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理想、意志融进政治生活,催生了晚明的社会变革。
他低贱的出身,官场的纷争,强手对持中的角逐,种种不利因素,都能成为他积蓄力量,提升权力和威望的台阶,这是他性格中的主导面。
不过他也有蛮横、短视、气颓的时候,这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负面因素,限制了改革事业的深化,也预设了身后一败涂地的陷阱。
伟大与渺小,无情而重义,拒贿而好谄,坚强与卑微集于一身,多侧面性格复合的个性,恰如湖北人传说中的九头鸟,似鸭非鸭,遍身赤红,“九头皆鸣”1,这九头既是神通广大的显示,也是多种声部的表现。
这多声部而又和谐的组成,体现了张居正性格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明史》这样评论他:“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勇敢任事,豪杰自许。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
”2体貌挺拔,长须飘飘,敢作敢为,思想深邃,城府极深,既帅气又傲气,使人可望而不可及,更不可测,这就是历史中的张居正,一个使人看不透也说不尽的张居正。
一、寡情而重义钢铁般的意志是张居正性格中的精粹,他就是以这样的铁腕手段行事、执法,镇压动乱和打击反对派。
他崇尚军事家孙武,用兵法治理国政,推行“杀以止杀,刑期无刑”3,“盗者必获,获而必诛”4的主张,给敌对势力以无情的镇压。
并以打击的力度考核官吏,遇有镇压不得力的,一概杀无赦。
所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过也,约束已明,申令已熟,而士不用命,则士之过也,杀之无赦。
”5这个杀气腾腾的指令,以立法的形式驱使官吏肆无忌惮地镇压一切不服从朝廷的政见和动乱。
他还放手任用酷吏治理边远地区,殷正茂是个心狠手辣的枭雄,为人贪酷,名声不好,任用他遭到多人反对,可张居正认为只有他才能解决问题,力排众议,任命他为两广总督,他一上任即大张旗鼓地镇压蓝一清、赖元爵起事,杀了上万人,平息了这个风波。
张居正在给他的信中,不无得意地说:“大功克就,岭表辑宁,朝士大夫始服公之雄略,而信仆知人之明。
”6万历元年,张居正刚上台,就面临广东潮州一带的反明势力的叛乱,在给殷正茂的信中说:“大抵南贼譬之蔓草,铲尽还生。
从古以来经略南方者,皆未能以一举而收荡平之功,其势然也。
今当申严将令,调益生兵,大事芟除,见贼即杀,勿复问其向背。
诸文武将夫有不用命,宜照勅书,悉遵军法从事,斩首以徇。
了此,则诸不逞之人,皆破胆而不敢旁睨矣。
不惜一朝之费,而贻永世之安。
”7见贼即杀,勿复问其向背,这是非常残酷的镇压理论。
用战争时期形成的孙子兵法,治理和平时期的内政,必然崇奉暴力。
综观他的内外政策,除了对蒙古俺答实施优抚政策外,对境内的动乱和治安,不论是起义还是盗贼,力行诛杀,从不手软。
万历五年徽州织丝机工抗税,他认为:“此事虽由殷石汀(殷正茂)议处欠当,然既奉钦依,则令由上出,乃不行申诉,辄纠众鼓噪,是抗王法也。
此而不惩,则天下效尤,渐不可长。
”8在他明知此事是官府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纠纷,本可协调解决的,仍然制止申诉,仅仅因为令已发出,为了不使天下效尤和朝廷的脸面,照样施以惩办,使闹事的机工冤沉海底。
虽然他也有符合民意的,认为地方动乱之源是在官吏不良的言论,但他考察官吏以功实为准的实质,实际上重视的是镇压是否得力,公然鼓励施暴。
毫无疑问,有些小股起义乃是弱势群体对压迫的反抗,在他看来,不论起因如何,只要冒犯朝廷,一概杀之无赦,以暴力彻底摧毁任何可能有的反抗,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才是他最终的目的。
历史上著名的“星火燎原”的命题,就是发端于他的镇压理论,他说:“爝火之方微也,一指之所能息也。
及其燎原。
虽江河之水,弗能救矣。
鸿鹄之未孚也,可俯而窥也,及其翱翔浮云,虽蒲且之巧,弗能加矣。
人心之欲,其机甚微,而其究不可穷,盖亦若此矣。
是故善养心者贵豫,主敬以存之,典学以明之,亲正人君子以维持之。
禁于未发,制于未萌,此豫之道也,所以保身保民者也。
”9这篇提出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的文章,冠以《人主保身以保民论》的标题,说穿了,就是向君主进言,要保持权位的稳定,就要密切注意刚露头的星火,一举扑灭。
这就是他“禁于未发,制于未萌”的真谛。
对于镇压,能够做到不惜工本,一鼓荡平,斩草除根。
广东岭西的山民从嘉靖时就有反抗朝廷的活动,到万历初仍然有势力,当地督府请求征讨,朝臣多认为难以平定,张居正亲自调兵遣将,以三十万兵力一举讨平,倘在此后:“根芽再萌,惟旋生旋除”10。
叛乱的平定,给他带来莫大的欢乐,万历元年,镇压都掌蛮获得成功,他给四川巡抚的信中连连称道:“喜甚!喜甚!”自述“闻九丝捷专,不觉屐齿之折,殄此巨寇,不惟蜀民安枕,且国家神气藉此一振。
”11一听到镇压的捷报,兴奋得跳跃,不觉连鞋齿都被折断,这样嗜好镇压和诛杀之功的是一种魔鬼般的心情。
所以他不恤人言,对反夺情的同僚下毒手,打的血肉横飞,逐出京城,毫无怜悯之心。
不过,人的性格是个复杂的系统,刚与柔、粗与细,崇高与卑微、高傲与谦逊等等相互对立的因素,往往同生共长,相互缠绕,盘桓,回旋一生。
在张居正魔鬼般的心理中,也有脉脉的温情,他是个知恩图报的性情中人。
顾东桥是最早赏识他的,对于恩人的苦心栽培,张居正铭记在心,尽力图报。
隆庆初年进入内阁,立即给去世的顾东桥请求追加恤典,托付南京提督学政吴遵关照顾的家属。
顾东桥生前最疼爱的儿子是顾峻,因为是庶出,担心日后为家族不容,特地拜托张居正照顾。
张居正对此念念不忘,万历二年协助顾峻排解家族纠纷,顺利得到荫庇。
万历四年顾峻应选,又亲自嘱派官船供其遣使。
一再表白自己能有今日,都是顾公所赐,尽最大的努力,一一兑现了顾东桥的生前嘱托。
对于除阶,他几乎以一生的努力给以回报。
徐阶罢官后畏惧高拱不放过自己,面嘱居正“家国之事,一以相托。
”张居正心知肚明,不但在徐阶儿子犯法时,保全了他的幼子和谋生的财产,又尽力加以抚慰,不惜得罪权势正盛的高拱,曲意呵护,所以有记载说:“其(扌勾)新郑也,救徐文贞也。
文贞为江陵馆师,又拜相之苻师也。
考江陵拜相谢文贞时,文贞面嘱之曰:‘家国之事,一以相托。
’则安知非虑新郑之(扌勾)”己,而托其相庇乎?高公再相,徐果受陷,三子被逐,拟破其家。
文忠用知用愚,阴持四载。
徐公之狱未即成,而穆宗宴驾。
故江陵乘机罢高公相,而予徐公以安,所谓国士之报也。
江陵岂不爱新郑者,权其师友之重轻,遂不能置身於两厚。
”12说张居正与高拱的矛盾是出于维护徐阶,未免把复杂的事态简单化,但可说明张居正并未因徐阶的失势而倒向高拱。
万历十年,在张居正病危之际,适逢徐阶八十寿辰,为作贺寿序,他拒绝家人请人代拟的动议,执意亲自起草《少师存斋徐相公八十寿序》:“居正尝谓,士君子所为尊主庇民,定经制,安社稷,有自以其身致之者,有不必身亲为之,而其道自行于天下,其泽自被于苍生者。
窃以为此两者,惟吾师兼焉。
当嘉靖季年,墨臣柄国,吾师所为矫枉以正,矫浊而清者,幸及耳目。
”13并上疏为之请求优礼耆硕,历数徐的功绩说:“当世宗时,承严氏乱政之后,能矫枉以正,澄浊为清;惩贪墨以安民生,定经制以核边费;扶植公论,奖引才贤。
一时朝政修明,官常振肃,海宇称为治平,皆其力也。
”1把改革的头功归于徐阶,表现出他对恩师的情深义重;拒受贿,好谀扬;对于被赶下台的高拱,是否出于他的主谋?有人指斥,有人辩护,也有各打五十大板的,纷纷扬扬,几成历史疑案。
但从各种记载看,他对高拱并非没有同情之心,在高拱遭难时,赠以重礼,处理善后也留有余地,甚至为高拱晚年的凄凉动情落泪:“新郑既为江陵所逐,罢归里中,又有王大臣之构,益郁郁不自安。
一日遣一仆入京,取第中器具,江陵召仆问其起居,仆泣诉:‘抵舍病困,又经大惊,几不自存。
’江陵为之下泣,以玉带器币杂物可直千金,使仆以遗之。
又新郑家居,有一江陵客过,乃新郑门人也,取道谒新郑,新郑语之曰:‘幸烦寄语太岳,一生相厚,无可仰托,只求为于荆土市一寿具,庶得佳者。
’盖示无他志也。
万历戊寅,江陵归葬,过河南,往视新郑,新郑已困卧不能起,延入卧内,相视而泣云。
是年新郑卒,无子,夫人张氏遣一仆入京上疏,求恤典,因千金器物往献江陵,江陵却之。
其仆泣曰:‘夫人使告相公,先相公平生廉,所爱惟地器物,无子孙可遗,谨以献相公庶见此物,如见相公也。
’江陵色动,怜之,乃纳其所献。
翌日,恤典下矣。
”2有人以亲眼所见记下这样的场景:“吾观江陵归葬过郑,与新郑(高拱)执手流涕,不忍言别;於其殁也,为之请爵谥,予祭葬,是亦能够谅其素矣。
”3虽然高拱在《病榻遗言》中多怪罪张居正,但也仅仅一面之词,通观张居正与高拱关系的全局,他们既有权力的斗争,也有感情交好的因素。
否则,以张居正炙手可热的权势,落井下石,置高拱于死地易如反掌,但张居正不但没有这样做,还给以恤典告慰亡灵,并未计较高拱对他的指责,此种行为的动机能够有各种猜测,但考察历史人物只能以行为效果为准则,高拱得以善终,不能不是张居正手下留情的结果。
他为人很讲究义气,自认“不愧於名教,不负於知己”4,把知己与名教并列为他人生必须信守的两大准则,只要是知己之交或是他看中的人才,都能优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