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改革内容是什么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4d38b8365f0e7cd18425364e.png)
张居正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和明代的张居正改革。
它们分别出现在封建社会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各自反映出封建社会在其产生、发展乃至衰亡过程中所出现的剧烈矛盾和变动。
而发生于晚明时期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在封建社会走下坡路时,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发起的一场挽救危机的运动。
改革背景:“势不容于不变”建立于公元1368年的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干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
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外患频仍,这一连串的问题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力,动摇着明朝江山的基石。
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地主阶级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侵吞大片的土地。
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仅直接占据土地,不断扩大皇庄,而且还把大量的上地作为赏赐之物,分送皇亲国戚,河南开封的周王府曾经一次就得到赏田五十余万亩。
豪强势力则在各地巧取豪夺,霸占土地,致使土地高度集中。
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加剧了阶级矛盾,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国家税收。
那些皇亲国戚、勋臣官绅,依仗特权不纳赋税,豪门富户、不法地主则勾结官府,瞒田逃税,使得“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家财政收入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增加。
官僚机构的不断膨胀,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有增无减的皇室开支,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
军费支出也十分庞大,北方的蒙古,沿海的倭寇,时常骚扰内地,每有战事,军费开支便直线上升。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土默部发兵南侵,一路杀掠,直逼京师,史称“庚戍之变”。
这一年明朝的军费开支高达六百万两,超过岁入白银的两倍。
出多入少,国库空虚,当时的国家财政,已经到了不捉襟也具时的地步。
国家的状况如此糟糕,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更是日益穷困。
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佃户,或外出流亡,所谓“到处灾伤,四方盗起”。
整个社会如同布满了干柴,随时都有可能燃烧起来。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191b5d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7.png)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改革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
张居正主持的改革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制度、法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整顿官制在官制方面,张居正认为官吏太多、职责不明、财政压力大。
他于1567年下令废止“中书科史”和“都察院史”,减少了职员和薪水,进一步缩减开支。
他还深入削减一些已经变得冗余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减少冗官并改变税收制度,加强财政管理。
二、刑法改革在刑法方面,张居正推行了“清吏之风”和“不杀一人”的政策。
他根据新的法律条例来重新制定了清法,取缔了许多过时的旧法律,减轻了百姓的刑罚,同时修补了一些存在漏洞的法律条款,防止了被人利用法律腐败,这为后来的法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城市和贸易在城市和贸易方面,张居正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等地。
他大力搜刮了“沙金”,并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打击了走私行为。
此外,他还紧缩了官员的支出,优化了税收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教育改革在教育方面,张居正实施了广泛的教育改革,加强了对读书人员的管控和培养。
他建立了“天启书院”,并推行科举制度,改变了以往的按区划求才,而以文化素质来选拔官员。
他还光大了图书馆、亲自编写了《天启诏敕成语》去强调国家的语文文化。
张居正的这些重大改革都非常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们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尝试。
他除了整顿官制和改革城市和贸易,还在法律和教育方面进行了立体式的全方位改革,显示出他是一位出色的治国名臣。
虽然他的改革过程存在许多错误和不足,但总体而言,张居正的改革为明朝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人进行了有价值的参考。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8课 张居正改革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8课 张居正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e79d47602d276a201292e44.png)
【第8课张居正改革】之小船创作[目标导航] 1.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作用。
(重点)2.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教训。
(难点)一、改革的背景1.内忧(1)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
(2)嘉靖、隆庆年间,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3)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2.外患(1)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2)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3.号称“救时宰相”的张居正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维点拨明神宗时,内阁首辅的作用基本上相当于以往的宰相。
这个权力和地位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改革的措施改革领域核心措施内涵作用政治领域尊主权,以法理政以皇帝名义严明法纪使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创设、颁行考成法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制度军事领域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往来促进蒙汉经济发展;节省大量军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内修守备注意选将,积极练兵,加固长城经济领域清丈田地清查天下田亩增加政府税收;减轻农民(侧重税法) 推行一条鞭法田赋、杂税、力役统一按田亩核算;以银代役,计亩征银负担;刺激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归纳总结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的三个特点第一,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
这种做法使政府既从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手中增加了赋税,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简化了征税手续。
众多赋役合而为一,使豪强地主和官吏难以在税收问题上舞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三,以银代役和计亩征银,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三、改革的结果1.表现: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
2.原因(1)明神宗贪欲膨胀,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
(2)变法触动了怙恶违法的豪强权贵及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反对。
(3)张居正策略不当,结怨太多。
史论要旨(1)一条鞭法是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的标志,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历史选修一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
![历史选修一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9def2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4.png)
明朝还采取和平 政策,与鞑靼俺达汗 之间进行茶马市贸 易,使 “ 九边生齿日 繁,守备日固,田野 日辟,商贾日通,边 民始知有生之乐 ” ,
三、改革失败的原因
1、触动了豪强权贵以及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 反对,浮言私议、怨谤攻讦四起,这是改革失败的重 要原因。
2、明神宗的昏庸腐化和蜕变,则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 因。
(二)、但是,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 端,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吏治 的腐败又与封建君主专制密切相关,所以张居正改革 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身后毁誉
万历十年(1582年),张 居正病逝。
原因: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 败官吏的权益。
张居正墓
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 今天我们去学习?
F .唐朝前朝:实行租庸调制——沿用隋朝的租庸调 制,但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G .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田亩与资产 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和 一切杂税杂役。 H .北宋中期:实行方田均税法——按照每户占有土 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I .明朝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 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 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 少来分担。
第三,各朝实行的赋税制度的具体内容: A .春秋的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 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B .春秋的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 ,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C .西汉:实行编户制度——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 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D .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 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 役。 E .隋朝:实行租庸调制——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 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部分推 行以庸代役制度,但有年龄限制(年满50岁以上)。
简述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简述张居正改革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33c4fb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d.png)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一、引言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履道,号东坡,是明代中期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
他在明朝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要职,以其勤政廉洁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而著称。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背景1.明朝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混乱,社会秩序严重受损,国家财政困难。
2.前朝遗留下来的冗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3.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
三、改革措施1.清理冗官:张居正认为冗官是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和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采取了大规模清理冗官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官员数量的大幅度压缩。
这一措施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还提高了政府效率。
2.整顿财政:张居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国家财政。
他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削减了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待遇,增加了税收收入。
此外,他还创办了钱监,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管理。
3.推行新法:张居正在明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法,以改革社会经济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历法”和“丁法”。
永历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并规定农民可以买卖土地;丁法规定每户人口按照一定比例缴纳赋税。
这些新法旨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改革教育:张居正重视教育改革,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鼓励学生学习实际技能。
他创办了太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儒学教育。
这些措施推动了明朝的教育事业发展。
5.加强边防:张居正认识到边疆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加强了边防力量,并进行了边境地区的整顿和开发,以巩固国家的疆土。
四、改革成果1.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2.官员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政府效率提高。
3.农民土地所有权得到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
4.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儒学思想传播广泛。
5.边境地区安全形势得到改善。
五、评价张居正改革在明朝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06baf8a83d049649b66588c.png)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影响及失败原因
结果:失败
影响: 失败原因:
张居正改革
一.改革背景——(内忧外患)
内忧:政治:政治腐败:①皇帝(明内阁制度)
②各级官吏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赋役混乱,财政危机 严重 阶级:阶级矛盾激化,社会秩序动荡 外患:西北 东南 葡萄牙
二.改革内容
政治:整顿吏治——考成法
考成法:①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 期限,并分别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 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②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对于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 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为罪处罚;六科也根据账簿登记, 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 处,最后内阁同样依据账簿登记,对六科的工作进行查 鞭法:①田赋折银征收 ②徭役折银上纳,将部分丁役 负担摊 入田亩 ③赋、役银合并征收 ④赋、役合并征收后,直接交 与地方政府 影响: 军事:内容: 影响: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592bb1aa2161479171128b1.png)
一、改革的背景
1.内外交困 -----客观原因
A政治腐败 B财政亏空 土地兼并 C阶级矛盾激化 官府搜刮 D边防松弛 北方蒙古贵族南下劫掠 东南倭寇猖獗葡占澳门
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3.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明神宗 (1563-1620)
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 年号万历。神宗即位 时,年仅10岁,由张 居正辅政。张居正推 行“一条鞭法”,使 明王朝有所振兴。 1582年朱翊钧亲政 , 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 施。
3、影响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兔差;富商大 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 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未” -----《明穆宗实录》
据材料分析该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减轻了手工业者的负担, B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C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D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E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二)实施边防新政 1、措施
①内修守备 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 ②外示羁縻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影响
①使边塞得到开发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1、背景
A土地兼并严重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内容 A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亩的地主 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贫民减轻负担。 B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 , 限制豪强地主 盘 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计亩征银交钱代役 , 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大量 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萌芽的发展。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失败原因
历史趣闻明朝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改革内容是什么
![历史趣闻明朝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改革内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76f690b0b4e767f5acfce45.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改革内容是什么
导语: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明中期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嘉靖中期以后政府财政长年亏空,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困境,反
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明中期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嘉靖中期以后政府财政长年亏空,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困境,反而愈发激化阶级矛盾,陷入“神运鬼输,亦难为谋”,濒于崩溃的深刻危机之中。
倘不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元末之事可为殷鉴”,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之患”。
张居正改革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地主阶级改革派力图缓和矛盾变法自救的产物。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次年上《陈六事疏》,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条改革方案,未被采纳。
隆庆六年,穆宗病故,继位的神宗仅只10岁,内廷由慈圣皇太后主政,外廷由高拱为首辅。
不久张居正结纳宦官冯保,排斥高拱,当上了内阁首辅。
张居正遂以首辅的身份“任法独断,操持一切”,毅然在全国范围发起一场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
使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出现中兴的景象。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1、整顿吏治整顿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明确把“核吏治”当作“安民”、“治理”的前提。
他一开始就围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整顿,以刷新振举“纪
生活常识分享。
第8课 张居正改革学案
![第8课 张居正改革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98f2ccbb4cf7ec4afed0b1.png)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新课程导学第8课张居正改革一、改革的背景:1、社会背景:明中期以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了的危局①外部危机:嘉靖年间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猖獗;葡萄牙趁虚占据。
②内部危机:经济上:由于嘉靖、隆庆年间、皇室开支膨胀,,财政严重亏空;政治上,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急”的困境,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农民起义不断。
以至于地主阶级改革派哀叹: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否则很难扭转,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应运而出。
2、张居正的个人推动作用:①嘉靖26年考中进士,开始关注。
②隆庆元年进入内阁,次年上《》,提出改革方案,未被采纳。
③隆庆六年,穆宗病故,年仅10岁的继位。
张居正升任,在全国发起一场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
人称“救时宰相”。
二、改革内容:(一)政治上,整顿吏治:1、背景:①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道,莫急于按民生;安民之要,”,因此先从入手,为其他方面的改革措施奠定基础;②嘉靖后期统治机构腐败混乱,陷于瘫痪2、内容:①倡导“”、强调“”,提出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
②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新法畅通而颁行。
通过推行此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控制,使张居正控制的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
由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的制度,也大大提高了,从而为全国推行新法而铺平了道路。
(二)军事上,整顿边防:1、原因:明中期以来边防残破,蒙古、倭寇不断侵扰。
2、措施:“内修守备”:启用等著名的边将,操练兵马、增修加固长城,提高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
“外示羁縻”:在的前提下,努力改善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如与鞑靼俺答汗和好3、作用: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和整体防御能力,取得了不少边防战事的胜利,如朵颜部南犯失败永不犯边;戚继光、俞大猷等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节省了军费,密切了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呼和浩特城的崛起。
正说张居正改革
![正说张居正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92aa431964bcf84b9d57b95.png)
正说张居正改革作者:付道勇来源:《教师·上》2012年第08期摘要:张居正,明朝伟大的政治家。
在明朝风雨飘摇的年代,实行改革,一改明朝萎靡的朝政,为明朝创造了新的生机。
他的“一条鞭法”“考成法”等,不仅为明朝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考成法”张居正生于1525年,湖北江陵(今属湖北荆州)人,是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徐阶的门生。
1572年,即明穆宗隆庆六年,张居正为了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和大太监冯保联合,取代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高拱,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推行了他的改革,对明朝乃至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改革前的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危机突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政治腐败。
明朝自燕王朱棣夺权当政以后,政治开始逐渐腐败。
朱棣信任宦官,以致宦官干政。
明朝建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朝宦官干政引发的祸患,曾严厉禁止宦官干政,而且他将此令定为祖制,以警示所有人,包括他的祖孙。
宦官得权之后,许多正经官员被杀被贬,让明朝成为“阉宦之乱”最盛的一个朝代。
(2)土地高度集中、赋税繁重、国库空虚,导致各个阶级重重矛盾迅速激化。
明朝自朱棣当政以来,皇亲、权贵、地主富豪等都开始大肆兼并土地。
土地迅速集中到了小部分人的手中。
据统计,当时明朝70%的土地集中在不到10%的人手里。
土地问题演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土地所有者利用权力和金钱,躲避国家税收,将沉重的税负转嫁到农民身上。
农民不堪重负,导致农民起义相继爆发。
二、改革的内容为了解决明朝建国两百多年来积存的各种弊病,在当时万历皇帝的支持下,张居正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试图让明朝的经济复苏,政治强大。
他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方面实行“一条鞭法”改革前的明朝,财政已经相当困难。
以往的税收都是以实物税为主,你家里产什么就交什么。
虽然说是等价交易,但里面存在许多弊端。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5429b4658fb770bf78a556b.png)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张居正隆庆时升为内阁宰辅,后来辅佐即位时年仅10岁的小皇帝万历皇帝。
他实行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延长了明朝的寿命。
(1)改革的主要内容①整顿吏治。
实行“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
②整顿边防。
采取王崇古的建议,改善跟蒙古的关系,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命名其城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在大同等地设立茶马互市。
调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守辽东。
③兴修水利。
任用治河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和淮河,使漕船可直达北京。
④清丈土地。
结果查出300多万顷,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
⑤实行一条鞭法。
明初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对象征派。
赋税的形式是实物和劳役。
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旧的赋役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条鞭法”应运而生。
一条鞭法的内容,可总结成“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2)改革的意义①张居正改革是我国专制主义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的一场改良自救运动。
通过清查土地和改革赋役制度,明朝的财政收支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兼并,使部分赋税负担转移到地主身上。
整顿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惩治腐败。
整饬边防,缓解了民族矛盾。
兴修水利使多年弃地变为良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南北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改革缓和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缓解了财政危机,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②但是,改革触动了大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1582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即开始松弛。
改革措施逐渐破坏,社会危机又日益严重。
高中张居正改革知识点
![高中张居正改革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3f3d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3.png)
高中张居正改革知识点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改革尤为重要,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张居正改革的知识点。
一、张居正的生平和背景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太维,号东坡,山东济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具备了优秀的学识和才能。
他曾在京师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成为明朝朝廷的官员。
二、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在明朝中期,国内面临着众多的问题,政府腐败、贪污现象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国家财政困难等等。
张居正上台之后,面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振兴国家、改善民生。
三、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1. 改革财政制度张居正认识到财政是国家的命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财政制度。
首先,他大力推行“钱法”,改革货币制度,提高了货币的稳定性和信用度。
其次,张居正实行“地丁均税法”,对土地进行重新估价并征收税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此外,他还进行了严厉的财政纠风运动,打击贪污腐败现象,提高了财政的透明度和效率。
2.改革考试制度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张居正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改革这一制度。
他推行“府试”制度,减少了乡试和会试的数量,提高了考试的难度和品质。
此外,他还注重选拔人才,推行“选贤举能”政策,为政府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官员。
3.改革军事制度明朝时期的军队存在着腐败和低效的问题,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整顿了军队管理,加强了纪律,提高了军队的训练质量。
此外,他还改革了兵器装备,引进了新的武器和战术,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四、张居正改革的意义和影响张居正改革的影响深远,首先,他改革了财政制度,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国家能够更好地进行建设和发展。
其次,他改革了考试制度,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最后,他改革了军事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稳定。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0587ff3d43323968011c9278.png)
• 三、结果 • (1) 变法失败: 1582 年,张居正去世后,保守 派群起反扑,明神宗下诏削夺张居正官秩、抄 没其家,变法的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 于一旦。反攻倒算、否定变法,使明王朝愈趋 衰败。 崇祯 • (2)恢复名誉:明末天启、 朝统 治濒临瓦解之际,朝廷为张居正平反昭雪,重 新恢复名誉。
“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积 (2)国家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极 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
• 四、.如何认识张居正改革? (1)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 • :
性 (3)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 (4)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为
光辉的时期
二、内容
• 1.整顿吏治 •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 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 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 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 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 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 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 门 。 ”
张居正改革
本课重点: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深圳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明朝的四大昏君与权阉
庙号 英宗 宪宗 武宗
明宦官像
年号 正统 成化 正德 天启
宦官 王振 汪直 刘瑾
主管 司礼监 锦衣卫 司礼监
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改 革 (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必 (2)吏治腐败、官员贪污 要 性 (3)土地兼并、催征搜刮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张居正明朝改革的中心人物
![张居正明朝改革的中心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80a651b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8.png)
张居正明朝改革的中心人物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居正,号东明,明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同时也是明神宗时期的重要官员,他以其在明朝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改革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而被誉为明朝改革的中心人物。
一、张居正的背景和早年经历张居正出生于河北省永年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自小聪明过人,善于学习,曾得到私塾教师的赞赏和培养。
后来,他考入明朝的进士,进入官场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二、张居正的政绩和改革思想1. 财政改革张居正担任太仆寺卿(负责国家财政事务)期间,推行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
他坚决反对费用浪费,通过裁撤多余的官员和整顿官员津贴等方式,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此外,他还提出了节约开支、增加税收等一系列措施,为明朝财政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农村改革在张居正的主持下,明朝进行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他推行了土地整顿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田赋负担,并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等措施,提高了农田灌溉条件,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环境。
3. 教育改革张居正注重教育改革,他积极推动修订了明代的典籍和考试制度,大力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培养实用人才,鼓励学习实用知识,同时也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教育,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观念。
4. 社会治理改革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张居正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他颁布了严厉的法令和政策,打击腐败和不法之徒,同时也加强了对民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了法律意识和社会道德水平。
三、张居正的影响和评价张居正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明朝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繁荣和发展。
他的改革思想以及实践经验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尽管他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争议和批评,但总体上来说,张居正被认为是明朝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改革努力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而言之,张居正作为明朝改革的中心人物,通过在财政、农村、教育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为明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氛围,对明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张居正改革内容_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
![张居正改革内容_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e97d06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9.png)
张居正改革内容_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张局长改革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军事、水利方面都有涉及。
不过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居正改革内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居正改革内容政治上面,他提出了“考成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他加强了北方的边防,不仅派当时的名将镇守边关,还与鞑靼之间进行茶马互市交易,采取和平政策,这使北方免于战火,1579年,与西藏建立封贡关系。
水利方面,1578年,张居正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以及运河。
潘季驯在治河中使用了“筑堤束沙,以水攻沙”的方法,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经济方面,张居正采用了“一条鞭法”,不仅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还减轻了农民的税务,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作的目光放得很长远,他希望通过改革,解决明朝两百年来积累的问题,希望巩固明朝的政权。
但张居正在改革时,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树立了太多的政敌,所以在张居正死后不仅名声被抹黑,十年的心血也付诸东流了,历史没有留给张居正足够大的舞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改革在现代含义中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在古代,改革也就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加以调整,以解决社会矛盾。
因此张居正的改革也是有着同样的目的,在张居正的改革中我们发现,他把主要矛头指向了威胁明朝统治根基的官吏腐败、土地兼并和徭役不均,这些问题不可避免的触及了贪官污吏、豪门地主的利益。
所以在张居正的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如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一样,有了对立和斗争。
上述人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部分阻力,但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与明神宗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当年明神宗十岁登基,在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下,张居正代明神宗行使着帝王全力。
随着明神宗年纪的增长,他的帝王意识也逐渐增长,开始不满张居正全权代理,尤其是明神宗的想法被张居正劝阻时,对张居正的埋怨也会积累成为怨恨。
当张居正去世后,明神宗便不受牵制的发泄在了张居正身上,否定了张居正的所有。
8课张居正改革.
![8课张居正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c6c8e8cba0116c175f0e485d.png)
明太祖 (1368-1398年在位)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 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 治,严惩贪官,巩固边防, 重视农业,对社会稳定, 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 了积极作用。
但他大兴冤狱,诛杀 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 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 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 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 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 权,民乱纷起。
• 经济:赋税改革
1.清丈田地
2.推行一条鞭法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
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 做“一条鞭法”。
A.国家税收增加 B.农民的负担减轻,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 放松 C.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 意义: 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
“成尊卓法主;有权三”成级,效机强构,调逐为“层朝各定廷项期尊审改,核而革各下措级有官施法吏铺可政守平绩”了、颁实道行行路考赏
罚制度
军事:实施边防新政
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内修防备”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明显成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为光辉的时期
• 结果: 身后毁誉 原因: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
评价: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 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 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 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1587年,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 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 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 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 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 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 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 身败而兼名裂。
居正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居正改革背景内容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ec7830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c.png)
居正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政治举措
张居正强调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以振扬风纪,使天下信服。
厉行整顿“严其约束”的结果,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提高行政效率、朝令夕行,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
军事举措
整饬边疆“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赋予军事将领“专断”的权力。
于是张居正奏请明穆宗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了战守能力。
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经济举措
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明中叶,由于土地兼并、隐漏,人口逃亡流失,户田二籍混乱失真,针对这种弊端,张居正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改变了赋役不均状况,使得“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
兴修水利
在万历初年,黄河年年泛滥,淮扬间湖堤溃毁,运道难通。
由于黄河的长期泛滥,水势分流,黄河故道泥沙沉积,尤其是入海口,水流不畅。
因此,黄河入海问题,成为最关切的问题。
张居正采纳了潘季训的意见,用一年半时间,修筑黄河到淮河的堤坝,有效地抑制了
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还使多年的弃地复变为良田。
潘季训的治河办法,对其后数百年都具有深刻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改革内容是什么
>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明中期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嘉靖中期以后政府财政长年亏空,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困境,反而愈发激化阶级矛盾,陷入“神运鬼输,亦难为谋”,濒于崩溃的深刻危机之中。
倘不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元末之事可为殷鉴”,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之患”。
张居正改革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地主阶级改革派力图缓和矛盾变法自救的产物。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次年上《陈六事疏》,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条改革方案,未被采纳。
隆庆六年,穆宗病故,继位的神宗仅只10岁,内廷由慈圣皇太后主政,外廷由高拱为首辅。
不久张居正结纳宦官冯保,排斥高拱,当上了内阁首辅。
张居正遂以首辅的身份“任法独断,操持一切”,毅然在全国范围发起一场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
使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出现中兴的景象。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1、整顿吏治整顿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明确把“核吏治”当作“安民”、“治理”的前提。
他一开始就围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整顿,以刷新振举“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的颓风。
惟有加强集权,重诏令,振纪纲,方能“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
贞百度”,革新法令才能畅行无阻。
张居正强调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以振扬风纪,使天下信服。
厉行整顿“严其约束”的结果,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提高行政效率、朝令夕行,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
为了建立有效的考核考绩制度。
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年)创设颁行考成法,考成法的精神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
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
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
月有考,岁有稽”。
“误者抵罪”使每件公事落到实处。
明初定制,六部和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张居正行考成法加强了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
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变法的中枢。
从内阁——六科——六部——察地方藩、臬等司及私按两官;再以两司察州、县官。
层层督察,从而形成一个从内阁到地方官逐级督察的严密的考核考绩制度。
为排除宦官干政,他还专门告诫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从组织机构上保证新法畅通。
这种由三个机构互相监督定期审核各级官僚政绩施行赏罚的做法,有力地提高了办事功效。
张居正整顿吏治,务求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傅维麟《明书》所赞扬的,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所有官员,百事惟谨,使政风大变,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地方官皆按期定税,缓解了最吃紧
的财政困难。
张居正称:“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2、(边防新政)整饬边疆“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
“内修守备”的重点是,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
为此相继起用在东南抗倭立大功的谭纶、戚继光、王祟古、方逢时、李成梁等著名边将,主持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和辽东边务。
并在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明长城。
明长城不但在重点设防地段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十分坚固;而且形制结构也更趋完备合理。
戚继光于蓟镇边垣创建1300余座空心敌台,“下发火炮,外击敌贼,贼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
为提高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实力,又于战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增修辽东边墙,加强对侧翼、纵深和外围间隙地带的防御。
隆庆年间,张居正虽然不是首辅,但他实际上主持了北方边务。
除了奏请任命有功之臣担任北边守将之外,针对明朝自永乐以后,军政方面主管官员都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担任,而且边防军政受到由都察院派出的巡抚、巡关御史以及监军宦官的监督和制约。
这种做法对于控制军队、防止割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降低和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尤其是监察官员制肘太多,使带兵的武将无所作用。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赋予军事将领“专断”的权力。
于是张居正奏请穆宗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了战守能力。
张居正在加强战守力量的同时,又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
张居正的“外示羁糜”,是在“内修守
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隆庆四年(1570年)冬,俺答汗爱孙巴噶奈济因家庭纠纷,愤而出走降明。
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力主安抚优待,以此为契机改善明朝与蒙古各部的关系。
张居正立即指示厚礼接待,并抓住时机,利用鞑靼部的矛盾,力促俺答改弦更张,实现议和。
俺答在“约诸部入寇”未能得利,军事上无法取胜,而经济上又迫切需要换取农耕区产品以补自身单一经济不足的情况下,被迫“使来请命”,乞封议和。
隆庆五年明廷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分别授予俺答属下65人都督、指挥等官职。
双方还议定开放多处互市市场,最终达成“隆庆和议”。
张居正的边防新政取得巨大成功,从此“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每年“所省征调费不啻百万”,长城沿线出现了“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
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更加强了“内修守备”的工作。
一方面他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另一方面,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
在张居正执政及其以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3、兴修水利:明朝的财赋供应地主要在江南,南粮北运,以漕运为便。
但是,自正统以后,黄河屡屡溃决,给漕运带来了很大困难。
隆庆万历之际,由于黄河溃决,运道堵塞,曾经恢复过海运,但以失败告终。
海运失败,运河又成为必治之道。
在万历初年,黄河年年泛滥,淮扬间湖堤溃毁,运道难通。
由于黄河的长期泛滥,水势分流,黄河故道泥沙沉积,尤其是入海口,水流不畅。
因此,黄河入海问题成为最关切的问题。
如何疏浚入海河道,有两种意见。
张居正采纳了季训的意见,用一年半时间,修筑黄河到淮河的堤坝,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使多年的弃地复变为良田。
潘季训的治河办法,对其后数百年的江工都具有深刻影响。
4、清丈土地:嘉靖、隆庆时期,边疆军费消耗巨大,皇室贵族又奢侈浪费,造成明朝多年来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的局面。
张居正当政后,首先是裁减冗官冗费,尽量压缩政府开支。
对皇室的奢费,也据理力争,尽量控制。
张居正在整顿财政方面,大力贯彻量入为出、节省开支的原则,对缓解财政危机有一定作用。
但是,节流只是一种补救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还要开源。
重点是整顿赋役。
5、经济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明中叶由于土地兼并、隐漏,人口逃亡流失,户田二籍混乱失真,“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祜竭,所谓“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针对这种弊端,张居正于万历六年(1578年)或八年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总计田数7013976顷,比明初还少100余万顷。
主要目的是复旧额。
较弘治时期多出300万顷。
其中虽有部分因官吏改用小弓丈量以增加田额的虚报浮夸之处,但也确实清查出相当一部分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清丈使“小民实被实惠,而于官豪之家殊为未便”,所以遭到反对。
但有利于改变赋役不均状况,使得“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