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和明代的张居正改革。
它们分别出现在封建社会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各自反映出封建社会在其产生、发展乃至衰亡过程中所出现的剧烈矛盾和变动。
而发生于晚明时期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在封建社会走下坡路时,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发起的一场挽救危机的运动。
改革背景:“势不容于不变”建立于公元1368年的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干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
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外患频仍,这一连串的问题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力,动摇着明朝江山的基石。
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地主阶级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侵吞大片的土地。
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仅直接占据土地,不断扩大皇庄,而且还把大量的上地作为赏赐之物,分送皇亲国戚,河南开封的周王府曾经一次就得到赏田五十余万亩。
豪强势力则在各地巧取豪夺,霸占土地,致使土地高度集中。
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加剧了阶级矛盾,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国家税收。
那些皇亲国戚、勋臣官绅,依仗特权不纳赋税,豪门富户、不法地主则勾结官府,瞒田逃税,使得“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家财政收入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增加。
官僚机构的不断膨胀,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有增无减的皇室开支,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
军费支出也十分庞大,北方的蒙古,沿海的倭寇,时常骚扰内地,每有战事,军费开支便直线上升。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土默部发兵南侵,一路杀掠,直逼京师,史称“庚戍之变”。
这一年明朝的军费开支高达六百万两,超过岁入白银的两倍。
出多入少,国库空虚,当时的国家财政,已经到了不捉襟也具时的地步。
国家的状况如此糟糕,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更是日益穷困。
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佃户,或外出流亡,所谓“到处灾伤,四方盗起”。
整个社会如同布满了干柴,随时都有可能燃烧起来。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本文导读: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干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
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外患频仍,这一连串的问题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力,动摇着明朝江山的基石。
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地主阶级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侵吞大片的土地。
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仅直接占据土地,不断扩大皇庄,而且还把大量的上地作为赏赐之物,分送皇亲国戚,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增加。
官僚机构的不断膨胀,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有增无减的皇室开支,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
从隆庆六年出任内阁首辅,到万历十年因病去世,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张居正在全国上下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整顿吏治,选拔人才。
节省开支,去除浮费。
抑制兼并,改革赋税。
整饬武备,安定边境。
张居正所领导的十年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政治局面有所更新,社会矛盾得到缓解,财政收入趋于好转,国家实力有所增强。
业已走下坡路的明朝统治政权,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了转机,史称“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
然而,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能够持续多久。
万历十年,随着张居正的病逝,晚明这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很快成了落花流水。
朝廷上下出现了一股清算改革的风潮,张居正所赏识、任用的官员,相继遭到罢职、降级的处罚,而一批原被撤换,排挤掉的官员,又纷纷掌握了实权。
不久,清算的矛头就直接指向了张居正。
先是赠官被夺,谥号被除,接着家又被抄,亲属也遭到牵连,他的兄弟和儿子,有的入狱自杀,有的发配充军,处境都很悲惨。
而张居正殚精竭虑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也都遭到废除,可谓人亡政息,“身后一败涂地”。
遥应秦代的卫鞅,千年的历史已经过去,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惊人的相似。
张居正改革触犯了一些豪门贵族的利益,张居正在缓解农民和土地的矛盾之时,贵族阶层他们便失去很多从中谋利的机会,他们联合抵制新政的实行。
张居正改革的利与弊作文500字
张居正改革的利与弊作文500字
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然而,本该让大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张居正改革,为何却成了回光返照?张居正改革给明末时期造成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第一件事叫一条鞭法。
概括起来:全国税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
条命令却十分重要,因为这样下来,官员们再也无法假报数量,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于是国库的钱越来越多,百姓们再也不用被糊弄,官员们也过得安心。
第二件事叫做考成法。
考成相当于今天的考勤,这套法令总体来说就是规定官员们一年必须干完一些事情,到年底时进行核对,如果有事未完成就往下降级,直到你被降为平民为止。
张居正改革给明末时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首先,内阁受到打压,宦官集团乘机崛起,党争的全面爆发。
张居正改革之所以会对明末时期产生这些不利影响,其根本原因并非是改革措施上的缺陷,而是由于那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或势力的短视所致。
可惜,他们的短视使得大明和他们一起坠入了深渊。
张居正,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不是好人或坏人,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良心的人。
实施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使用考成法,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百姓过的安宁舒适。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张居正改革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影响及失败原因
结果:失败
影响: 失败原因:
张居正改革
一.改革背景——(内忧外患)
内忧:政治:政治腐败:①皇帝(明内阁制度)
②各级官吏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赋役混乱,财政危机 严重 阶级:阶级矛盾激化,社会秩序动荡 外患:西北 东南 葡萄牙
二.改革内容
政治:整顿吏治——考成法
考成法:①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 期限,并分别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 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②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对于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 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为罪处罚;六科也根据账簿登记, 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 处,最后内阁同样依据账簿登记,对六科的工作进行查 鞭法:①田赋折银征收 ②徭役折银上纳,将部分丁役 负担摊 入田亩 ③赋、役银合并征收 ④赋、役合并征收后,直接交 与地方政府 影响: 军事:内容: 影响:
张居正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内外交困 -----客观原因
A政治腐败 B财政亏空 土地兼并 C阶级矛盾激化 官府搜刮 D边防松弛 北方蒙古贵族南下劫掠 东南倭寇猖獗葡占澳门
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3.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明神宗 (1563-1620)
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 年号万历。神宗即位 时,年仅10岁,由张 居正辅政。张居正推 行“一条鞭法”,使 明王朝有所振兴。 1582年朱翊钧亲政 , 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 施。
3、影响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兔差;富商大 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 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未” -----《明穆宗实录》
据材料分析该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减轻了手工业者的负担, B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C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D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E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二)实施边防新政 1、措施
①内修守备 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 ②外示羁縻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影响
①使边塞得到开发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1、背景
A土地兼并严重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内容 A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亩的地主 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贫民减轻负担。 B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 , 限制豪强地主 盘 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计亩征银交钱代役 , 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大量 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萌芽的发展。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失败原因
张居正的改革成败
张居正的改革成败
吴玉忠
【期刊名称】《《决策与信息》》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张居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宰相。
这个出身湖北江陵的农家子弟,从寒微门第中奋起,历经科举考试,官至内阁大学士,在明朝万历王朝初年(1573-1582)当了10年首辅,推行新政,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被人们称誉为“救时宰相”。
张居正在首辅任上推行的改革,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加强集权,伸张法纪,取信于天下。
明朝是封建专制制度极度发展的一个王朝,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皇帝权威却极大地被削弱,统治序列一片混乱,禁之不止,令之不从。
而要进行改革,就须有强有力的集权措施,朝廷对各级机构要有足够的控制力,否则,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吴玉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
【相关文献】
1.张居正改革,一个神话——为张居正正名 [J], 毛佩琦
2.伟大的改革开放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的比较 [J], 刘晓江;
3.十六世纪张居正改革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异同考察 [J], 孙连娣
4."张居正改革"、"隆万改革",还是"嘉隆万改革"——明朝中期改革运动称谓的界定[J], 吕延明;颜广文
5.政治家的人格与改革的成败--论张居正改革失败之个人因素 [J], 韩晓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张居正改革》课件
在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他推 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被誉为“张居正改革”。
05
张居正改革的局限与不足
改革的局限
未能全面推行
张居正的改革在某些地区未能得到全面推行,仅在部分地区得 到实施,这限制了改革的影响范围。
依赖权力的强制
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权力的强制,可能引发了部分 官员和地主的反对。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统一赋 役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促进商贸
张居正放松海禁,鼓励商贸, 促进经济发展。
减轻农民负担
张居正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部 分杂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
03
张居正改革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强化了明朝的统治
张居正改革通过整顿财政、加强税收、精简机构等措施,使得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显 著改善,统治基础得到巩固。
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促进了思想解放
改革期间,张居正提倡思想解放,鼓励学者研究时务,推动了思想文
化的繁荣和发展。
03
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如著名的“一
条鞭法”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展示了改革力量
张居正的改革展示了改革的力量,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改革可以解决国 家的根本问题,这对当时的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矛盾加剧。
财政困难
02
国家财政收入不足,支出庞大,财政赤字严重,国家经济陷入
困境。
商业发展
03
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商业资本开始兴起,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
限制,商业发展受到压制。
02
张居正改革内容
整顿吏治
张居正十年改革让明朝至少延长了半个世纪,他做了什么?
张居正十年改革让明朝至少延长了半个世纪,他做了什么?本文导读: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总结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
早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张居正向嘉靖皇帝呈递过《论时政疏》,分析当时明王朝所面临的政治危机与社会积弊:1.宗室藩王骄纵恣肆,目无王法;2.官吏荒废本职工作,吏治因循腐败;3.将领能力下降,武备废弛;4.边疆危机日益加剧,国家防备力度不够;5.财政状况恶化,连年赤字亏空。
与这五大积弊相对应,张居正还提出了五大解决办法,主要是:抑宗藩,整肃吏治,修边备,整顿财政,上下沟通。
此奏疏极具洞察时弊的远见卓识,初步展现了张居正的政治眼光与治国韬略。
从万历初年(1573 年)担任内阁首辅开始,张居正实际掌握了大明王朝的大权,得以推行全面改革计划。
面对持续了三十年的混乱朝政,他以“磊落奇伟之士”的姿态,雷厉风行地对政治、经济、法制、边防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整顿吏治——考成法中国古代社会以人治为基础,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吏治,因此张居正的改革首先从整顿朝中的腐败吏治开始,进行以考成法为中心的政治改革,以清除官场的颓靡之风。
凡是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政府部门,把朝廷政令转发给地方政府,根据事务的缓急程度及路程的距离远近规定相应的处理程序与时间限制,把拟办的公事分门别类进行登记,并按照进度每月办理注销手续。
同时,必须另外编制两本文册,一份送六科备案跟踪进度,一份送内阁考查。
六科收到文册之后要逐一核查,核查完毕,在下个月陆续完销表明处理完毕。
此后上下半年还得总结一次。
如果查明有公文拖延处理或期满不实的情况,则应立即上报内阁,同时责令地方政府从严查处。
每月、每半年、每年都需要总结考核一次,直到所有登记在簿的事件都以处理完毕。
若期间有官员不按规定执行,则必须究其责任予以惩处。
考成法成功地加强了内阁的行政权力与政治地位,并且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了下来,使内阁成为明朝政府的权力中心。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张居正是明代中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图改变明朝的国家经济困境和政治腐败现象。
然而,张居正的改革尽管有一些积极成果,但最终并未能够取得完全成功,反而导致了明朝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张居正积极推行了新法,力图改革明朝的财政制度。
他实行了严格的财政收支管理,削减了官员的禄位制度,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他还推行了多种增收措施,如发展商业税收,提高土地税收,加强盐铁专卖制度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明朝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
然而,这些政策也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抗议,特别是农民们对于加重税收的不满。
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如万历一朝的一系列起义,崇祯皇帝时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等等,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其次,张居正积极整顿了官僚体制,力图减少贪污腐败现象。
他废除了宦官政权,整治了权臣集团,推动了选官制度的改革。
这些措施确实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的现象,提高了政治纪律和执行效率。
然而,张居正在整顿官僚体制的同时,也大量提拔了自己的亲信和门生,加强了他个人的权力。
这种权力过度集中导致了明朝政治的不稳定,在张居正去世后,明朝政权开始出现割据和内乱现象。
此外,张居正也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军事改革。
他重视教育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整顿和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水平。
他还加强了边防建设,提升了军事实力。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国家的文化和军事素质,增强了明朝的实力。
然而,由于税收加重和民众不满,造成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使得明朝无力应对边疆地区的军事威胁,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综上所述,张居正在改革上的成败可谓是双重的。
他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了贪污腐败现象,并且也在教育和军事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努力。
然而,他的改革也带来了负面后果,如加重了民众的税负,引发了农民起义,加剧了社会动荡和国家危机。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救时”,是很高的称誉,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振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一、成功之道张居正改革,是在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自上而下发动的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十年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从四个方面强国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法治为理政的中心,示大信于天下,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封建社会的改革,都是从上层发动的改良运动,这首先要求集权上层,做到事权归一,如果不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改革就是一纸空文。
万历以前法纪废弛,政多纷更的情况不改变,任何美妙的新政都不可能付诸实施。
张居正清醒地看到这点,提出“尊主权”为“方今急务”。
它的要旨是以伸张法纪为重点,整顿政府机构和统治秩序。
值得称道的是,他把不法权贵看成“权蝎”,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祸国殃民的大患,因此以打击不法权贵作为“励精之始”,提出“锄强戳凶,剔奸厘弊”的主张。
把改革的锋芒指向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法现象,以触动最腐朽、最黑暗的社会势力,这比一般把镇压百姓视作首务的地主官僚,是明显的胆略过人,才高一筹。
(二)以理财为监察的中心,整顿官府,使新政得到财政收益。
张居正认为,外之豪强兼并与内部官府舞弊,这两股势力的勾结,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弊源。
要有效地约束不法权贵,打击违法活动,必须从吏治着手整顿官府机构。
但是官官相互,历来如此,当事情触及大大小小官员的既得利益,那就是捅了马蜂窝,遭到众多的抵制,甚至陷入孤立,所以在封建社会中整顿官府是件冒风险的事。
张居正为政不久却取得成功。
主要办法有三条。
其一,从加强监察着手,提高行政运转的效率。
其二,以理财作为考核的准则,这是考成法的最终目的。
其三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培植改革的中坚力量。
(三)以均赋役为中心,厚商利农,发展社会经济。
明朝的赋税制度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按人头派差役,所以土地和户口是王朝财政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张居正与雍正改革对比分析
张居正与雍正改革对比分析摘要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在张居正死后极短的时间内失败。
导致这一失败的原因很多。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雍乾三朝100多年的时间也代表了古代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峰。
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张居正与雍正改革总结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触动了士人阶层和豪强地主的根本利益,招致强烈反对;土地兼并从根本上削弱了明王朝的经济基础,明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张居正改革无法挽回明王朝衰败的命运。
关键词:张居正雍正财经改革AbstractZhang Juzheng's reform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failed in the veryshort time after Zhang Juzheng died.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failure.Kangqian heyday was the last feudal heyday in Chinese history. The three dynasties of Kangqian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peak of feud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a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reforms of Zhang Juzheng and Yongzheng,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failure of Zhang Juzheng's reforms is that the reforms touche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werful landlords and aroused strong opposition; the land annexation weakene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fundamentally, and the Ming Dynasty had declined to the West and the reform of Zhang Juzheng could not be reversed. The fate of the Ming Dynasty.Key words: Zhang Juzheng Yong Zheng financial reform一、改革背景(一)张居正改革背景张居正所处的明朝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从张居正人生沉浮看改革之艰
从张居正人生沉浮看改革之艰(深度好文)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次变法,亦有许多伟大的改革家。
很多变法就是以改革家名字命名的,如李悝、商鞅,如王安石、张居正……因此,改革家的人生沉浮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今天推送一篇文章,让我们从万历首辅张居正的人生沉浮中看他遇到的改革难题,看他的得失成败,体会改革者的心态,做当下改革的同路人。
张居正推行十年之久的万历新政最终也只是成为明王朝灭亡前的一次回光返照。
为了革除弊政、再造中兴,他毅然以一身担天下之重,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公忠体国、呕心沥血,综核名实、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五十八岁的年纪溘然长逝。
谁曾想,身体尚留余温,清算已然来临。
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不仅有他本人及其家族势力,更有他为之拼上身家性命的新政改革,以及念念不忘的大明王朝。
他所寄予厚望的万历皇帝非但没有成长为明君圣主,反而成了灭亡明朝的罪魁。
“明之亡,实在万历”,史家自有定论。
历来改革家身后所遭厄运,沉痛未有如居正者,这是人生的大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国家的悲剧。
皇帝的猜忌万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明显不同是,居正名义上要落实明代开国以来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
但他自己恰是违反“祖制”最严重的一个。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自行掌控政府,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原本属于宰相的权力被剥夺了,君主专制自此名副其实。
内阁并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正常情况下,君主强势,内阁辅臣充其量就当个跟班。
机缘时运,居正辅佐的是一个十岁孩童。
作为首辅,他虽有宰相实权,却并不合乎“祖制”,更无宰相之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无权直接向六部下达政令,只能向皇帝提出建议,也就是“票拟”,待皇帝同意后再传达给六部,这道程序必不可少。
但事实上,居正不仅实际上取得了原本只有宰相才能享有的部分权力,成为真宰相,某种程度上并且成为“假皇帝”。
明清时期,君主独断权力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皇帝对于士大夫动辄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是颇为反感的。
张居正改革内容_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
张居正改革内容_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张局长改革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军事、水利方面都有涉及。
不过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居正改革内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居正改革内容政治上面,他提出了“考成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他加强了北方的边防,不仅派当时的名将镇守边关,还与鞑靼之间进行茶马互市交易,采取和平政策,这使北方免于战火,1579年,与西藏建立封贡关系。
水利方面,1578年,张居正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以及运河。
潘季驯在治河中使用了“筑堤束沙,以水攻沙”的方法,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经济方面,张居正采用了“一条鞭法”,不仅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还减轻了农民的税务,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作的目光放得很长远,他希望通过改革,解决明朝两百年来积累的问题,希望巩固明朝的政权。
但张居正在改革时,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树立了太多的政敌,所以在张居正死后不仅名声被抹黑,十年的心血也付诸东流了,历史没有留给张居正足够大的舞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张居正改革失败原因改革在现代含义中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在古代,改革也就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加以调整,以解决社会矛盾。
因此张居正的改革也是有着同样的目的,在张居正的改革中我们发现,他把主要矛头指向了威胁明朝统治根基的官吏腐败、土地兼并和徭役不均,这些问题不可避免的触及了贪官污吏、豪门地主的利益。
所以在张居正的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如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一样,有了对立和斗争。
上述人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部分阻力,但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与明神宗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当年明神宗十岁登基,在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下,张居正代明神宗行使着帝王全力。
随着明神宗年纪的增长,他的帝王意识也逐渐增长,开始不满张居正全权代理,尤其是明神宗的想法被张居正劝阻时,对张居正的埋怨也会积累成为怨恨。
当张居正去世后,明神宗便不受牵制的发泄在了张居正身上,否定了张居正的所有。
8课张居正改革.
明太祖 (1368-1398年在位)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 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 治,严惩贪官,巩固边防, 重视农业,对社会稳定, 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 了积极作用。
但他大兴冤狱,诛杀 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 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 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 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 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 权,民乱纷起。
• 经济:赋税改革
1.清丈田地
2.推行一条鞭法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
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 做“一条鞭法”。
A.国家税收增加 B.农民的负担减轻,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 放松 C.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 意义: 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
“成尊卓法主;有权三”成级,效机强构,调逐为“层朝各定廷项期尊审改,核而革各下措级有官施法吏铺可政守平绩”了、颁实道行行路考赏
罚制度
军事:实施边防新政
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内修防备”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明显成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为光辉的时期
• 结果: 身后毁誉 原因: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
评价: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 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 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 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1587年,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 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 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 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 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 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 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 身败而兼名裂。
张居正的经济改革
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张居正是明朝的名臣之一,他在官场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并且以其经济改革成就著称。
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效地修复了明朝的经济体系,使得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本文将对张居正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剖析。
一、改革货币制度明朝时期,铜钱是流通于市场上的主要货币,但这种货币在长期使用后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铜钱过于分散,造成了货币的不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居正通过逐步强制使用官铸铜钱,使得铜钱的合理性得到了加强,使货币体系逐渐趋于稳定。
二、推广桥梁、引水渠和水利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张居正积极推广桥梁、引水渠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工业和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同时,这些设施的建设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管理税收和钱粮重税和贪污是明朝经济受到重创的两个原因。
张居正提出了一些措施,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例如,他限制税源、规定税收和钱粮的管理程序、加强检查和统计等。
这些措施提高了明朝的税收管理水平,防止了贪污和侵略。
四、重新组织商会为了促进贸易,张居正重新组织并加强了商会的管理。
他使这些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商会不仅负责调整市场经济,还吸引了更多的人进入商业领域。
这些人对工艺、技术和贸易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
商会还为明朝的对外贸易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指导。
结论在张居正的经济改革中,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改进了货币体系、推广了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税收和重新组织了商会。
这些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改进,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有组织的体系。
这证明了张居正是一个成功的经济改革家,其思想和方法对今后的经济改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张居正改革”没有做具体要求。
张居正改革,是在明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知识提要: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必要性)内:(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吏治腐败、官员贪污、财政亏空(3)变本加厉的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官府搜刮)(4)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少数民族劫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外来侵略:倭寇侵略东南沿海、葡萄牙侵占澳门2.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可能性)(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3.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二、张居正改革1.目的: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统治2.内容:影响:(1)政治上:------整顿吏治-----“尊主权”-----整肃朝纲(首先)以法理政 ------振扬风纪、使民信服推行考成法-------提高办事效率(政治上的改革)影响:整顿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2)国防上:-----实施边防新政------“内修守备”-------军事力量增强、防御体系完善、震慑效果显现:A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B大力增修、加固长城-------“外示羁縻”------节省大量军费、增进蒙汉交融: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长城为防御草原游牧民族而修筑,“用险制胜”,成为各民族战争的舞台,但并不能真正遏制游牧民族的南下。
同时,长城在客观上也起到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见证。
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与巩固,长城作为防御工程的作用日趋减弱直至消失,其实际的政治军事功能完全转变为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象征。
(国防上的改革)影响:①使边塞得到开发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③明显成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经济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①背景:A、土地兼并严重;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第8课 张居正改革
第8课张居正改革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阁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并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然而,张居正死后却遭削夺官秩、抄没家产的厄运:对张居正改革成败及身后毁誉进行探究评判,将使我们获得深刻的历史教益。
时代的呼唤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明世宗崇信道教,刻薄乖戾。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他被十几名宫女用黄花绳、抹布勒喉、塞嘴,吐血数升,几乎丧命。
此后20多年每日炼丹服药,不再上朝理事。
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蒙古俺答部几乎年年入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逼北京,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居,大火日夜不绝。
总兵仇鸾率十余万骑兵,“相视莫敢前发一矢”,任其饱掠“捆载而去”。
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嘉靖中期以后,每年财政超支100余万两白银。
隆庆元年(1567年)户部尚书马森面对“四方之民竭矣,各处之库藏空矣”的窘境,无可奈何地哀叹:“叶势至此,即神运鬼输,亦难为谋!”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的困境,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甚至“京师百里之内,一月而二三发”。
地主阶级改革派惊呼“元末之事可为殷鉴”,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弥天下之患”。
当此之际,号称“救时宰相”的张居正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13岁应试即以超人才华和远大志向引起湖广巡抚顾磷的重视,“呼为小友”,预言“他年当枢要”。
不过顾磷认为少年中举容易自满,特地嘱咐考官不予录取,让他多受些挫折和磨难。
三年后张居正再试中举,顾磷解犀带相赠,鼓励他要有远大抱负,做经邦治国的英才。
张居正对顾磷的知遇和激励,“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张居正大传》的作者朱东润认为,如张居正早三年中举,“也许在湖广添一个唐寅那样的人物,而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逝”。
历史典故:张居正的悲剧改革
张居正的悲剧改革为何在明朝改革这么难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不得善终,因为改革势必要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难免遭致他们的反对。
张居正在政治上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铁腕宰相,却独独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张居正的悲剧改革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离京归葬老父,一路不仅有尚宝少卿和锦衣卫护送,戚继光还派来了铳手与箭手保镖。
最夸张的,是他乘坐的轿子。
它有个专门名称——如意斋。
这轿子一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叫“重轩(起居室)”,后半部是卧室,两旁有走廊,童子在左右侍侯,为之挥扇焚香。
如此豪华之极的庞然大物当然不是八个人所能扛起来的,而是闻所未闻的“三十二抬”大轿,比皇帝的出巡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万历十年(1852)春,张居正身患重病,久治不愈,朝廷大臣上自六部尚书下至冗散,无不设斋醮为其祈祷。
他们纷纷舍弃本职工作,日夜奔走于佛事道场,把祈求平安的表章供上神坛,长跪不起。
官僚们争相雇募文人词客,代写表章,各地封疆大吏莫不争相仿效,其排场之大,连后来万历皇帝病重时也无法企及。
知我罪我在所不计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因患直肠癌病逝。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他去世刚半年,倒张的活动就迫不及待地展开,接踵而起的是连篇累牍的弹劾,他生前所有的封号都被取消,张家满门查抄,长子自杀,次子充军,全家饿死十多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不得善终,因为改革势必要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难免遭致他们的反对。
张居正在政治上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铁腕宰相,却独独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张居正说过,“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他求的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做成,而不是为了获得或避免某种评价。
正是这种担当的精神,才使新法一推十年,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张居正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做到了。
有人说张居正腐败,事实上,所有求官的人送的钱财,只要不是朋友,张居正都退回了。
他对下人管教也非常严格,有一次管家游七收了一个人的钱,张居正把他的腿都打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发表时间:2012-04-20T09:25:08.623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志忠
[导读] 张居正改革,是在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自上而下发动的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内蒙古自治区卓资中学王志忠
“救时”,是很高的称誉,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振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一、成功之道
张居正改革,是在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自上而下发动的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十年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从四个方面强国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法治为理政的中心,示大信于天下,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封建社会的改革,都是从上层发动的改良运动,这首先要求集权上层,做到事权归一,如果不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改革就是一纸空文。
万历以前法纪废弛,政多纷更的情况不改变,任何美妙的新政都不可能付诸实施。
张居正清醒地看到这点,提出“尊主权”为
“方今急务”。
它的要旨是以伸张法纪为重点,整顿政府机构和统治秩序。
值得称道的是,他把不法权贵看成“权蝎”,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祸国殃民的大患,因此以打击不法权贵作为“励精之始”,提出“锄强戳凶,剔奸厘弊”的主张。
把改革的锋芒指向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法现象,以触动最腐朽、最黑暗的社会势力,这比一般把镇压百姓视作首务的地主官僚,是明显的胆略过人,才高一筹。
(二)以理财为监察的中心,整顿官府,使新政得到财政收益。
张居正认为,外之豪强兼并与内部官府舞弊,这两股势力的勾结,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弊源。
要有效地约束不法权贵,打击违法活动,必须从吏治着手整顿官府机构。
但是官官相互,历来如此,当事情触及大大小小官员的既得利益,那就是捅了马蜂窝,遭到众多的抵制,甚至陷入孤立,所以在封建社会中整顿官府是件冒风险的事。
张居正为政不久却取得成功。
主要办法有三条。
其一,从加强监察着手,提高行政运转的效率。
其二,以理财作为考核的准则,这是考成法的最终目的。
其三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培植改革的中坚力量。
(三)以均赋役为中心,厚商利农,发展社会经济。
明朝的赋税制度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按人头派差役,所以土地和户口是王朝财政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随着兼并势力的发展,民间的土地和人口逐渐集中到勋臣、贵戚和大地主的名下。
他们倚仗特权,贿赂官府,隐占户口,瞒田偷税,逃避差役,到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大批的土地、人力流进私人腰包,使国家的税源衰竭。
考成法只能解决一部分欠税的问题,大量的瞒田逃税和税役不均亟需从赋役制度上加以整顿,这才能开辟理财安民的新途径。
万历五年开始调查,次年即通令清丈全国田地,详审细核,三年查出漏税土地八十余万顷,从严打击了违法的权贵地主,迫使他们守法,不敢轻易欺隐,小农免受赔累,国赋按时收纳,扭转了财政亏损。
在赋税不均的现象初步纠正后,立即着手解决逃役问题。
万历九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是将赋役中的各项名目,如杂泛、均徭、力差、银差等各种税收合并为一种,将力差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减化手续,统一征收。
并可改折银两,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银雇人代役。
这就扩大了货币流通的范围,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使商贩和工匠获得了人身自由,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四)以近民便俗为宗旨,提倡面向实际,为改革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
张居正自从政以来,就倡言治国理政不外乎谋求富强大事,这在当时并不容易为一些官僚士大夫所接受。
为了批驳迂腐的文人用祖制反对革新,张居正总结商、周、秦、汉王朝兴亡盛衰的教训,提出因时顺势的变法思想,强调:“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
便俗为宜。
”从近民便俗出发考察先朝的法规,凡是不能顺应时势,违背民众要求的,可不用遵守;只要顺时安民的,即便是凡夫俗子的见议,也不该不听从。
他自憾位居高官,对民间猥俗犹如隔岸观花,不如底层下属了解民间疾苦。
要求当官、做学问的走出衙门和书斋,面向实际,把治学理政与解决国计民生结合起来,这对陈腐的思想界是一大触动。
二、以刚毅而决胜的品格
这十年成效得来并非易事,一事一议都历经艰难。
这不仅是因为改革要触动豪强权贵的利益遭到顽强的抵制,还因为封建体制发展到明后期,已经衰老而僵化,能允许改革的余地已经非常狭小。
地主阶级走向下坡路的人情世态,因循守旧,姑息偷安,容不下哪怕很小的变动,稍许更新,也不易为现实所接受,连反对张居正的著名文人王世贞也不得不承认:“文吏不习见祖宗制,创闻以为骇而不便者,相率而为怨谤。
”对此张居正有敏锐的感受,他说:“明兴二百余年矣!人乐于因循,事趋于苦窳,又近年以来,习尚尤靡,至是非毁誉,纷纷无所归究。
”当此因循难振之时只有顽强破除积习,才能打开局面。
由于对反改革的势力无情反击,所以能消除阻力,把新政引向前进。
三、祸发萧墙
由张居正个人主导的这场改革的成功,也预示身后隐伏的危机,这就是人在政在,人亡政息。
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逝,同年十二月反对派开始发难,张居正满门查抄,家属饿死十多人,凡被认为与张结党的官员,统统被削职。
至于他一腔心血建树的新政,更是付诸流水。
废除新政,首先从放松驰驿的限制开始,恢复权贵乘驿的特权,继而取消考成法,一切皆与新政反其道而行之,“由是,上下恬熙,法纪渐至不振。
”张居正改革连同他本人全遭覆灭,恰如明人笔记《野获编》所述:“身后一败涂地”。
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从客观上说有两个原因:
(一)皇帝态度的变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新政初期,神宗是个不甚解事的少年,张居正是他的老师,处处听从张的指点,对改革自无二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宗已成长为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至上的皇权刺激他无限膨胀享受一切的欲望,对张居正规劝戒游宴,节赏赐,却珍玩和勤读书的说教已有所不满,这一裂隙早就被反对派窥视在心。
帝权和相权本是一组相依相克的矛盾,权高振主,遭到皇帝的忌恨,往往成为宰相的悲剧,张居正也不例外。
张居正暴病身亡后,反对派的发难首先得到皇帝的支持,落井下石的,乘机报复的,群起而攻之,祸延所有支持改革的官员,不到一年改革派被清洗殆尽。
(二)改革思想的局限是致祸之由。
16世纪的地主阶级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迈过它的黄金时代,走向下坡路,一代不如一的历程,使得统治阶级的眼光愈来愈趋向保
守,即便像张居正这样杰出的政治家,也越不出这个阶级局限,提不出远大的政治理想。
随着地主阶级的日趋保守,能够体恤王朝整体利益的社会力量愈来愈加单薄,即使地主阶级中最有为的政治家,其革新精神也相应地减弱,所以改革是触动不深的社会改良运动。
这也决定了改革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也不可能真正摧抑豪强,往往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