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发表的《论人民专政》的主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仍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可能较为感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英模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关键信息,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2.难点: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深入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的分析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为例,分析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模人物的精神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争中的重要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概述《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2 教材地位和教学重点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4课,是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1.3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本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解放军历史》等内容相对应,符合国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了解干部教育工作的意义;•理解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性;•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归纳总结、叙述、分析等方法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认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3.2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归纳总结和逻辑分析的方式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胜利的原因;•能够深入思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4.1 教学内容4.1.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是指20世纪40年代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包括中国的国内战争、外国列强的侵略、社会动荡等。
#### 4.1.2 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干部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选拔和提拔广大干部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包括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发展过程。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课件
据材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有那些?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国民党: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经济崩溃;政治腐败; 军队士气低落
课堂总结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人
民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课堂总结
材料一
55万
103万
国民党
共产党
1948年秋国共双方在东北地区的兵力对比
材料二: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经解放,土改基本完成,
东北的敌军远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且仅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 城,几乎得不到其它救援。
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1949年3月(三大战役之后,渡江战役之前)
地点:河北西柏坡
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 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两个务必” 4.制定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合作相探关究史事
材料一 解放东北是战略反攻的第一步。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指导下, 战前就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役方针。东北野战军灵活地执行战役方针, 坚持英勇作战,这是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战役中,东北地区 动员支前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筹集和运送粮食1.1亿斤。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课堂总结
材料一:梁思成绘制的《北平重点文物图》,被挂到了毛 泽东指挥平津战役的指挥所墙壁上。在毛泽东的指示下, 北平城的全面保护被列为第一项第一级。在攻城的演习训 练中,解放军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 弹损毁文化古迹。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的土地改革1.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1947年,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三大战役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 的结果?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三、三大战役
1.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指挥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1948.11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五)练
达标检测: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C)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 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涉及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等细节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资料:收集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4.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战役特点和政策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内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战役和胜利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包括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通过课件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地图、战役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发展态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表格式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一节讲述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和胜利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和胜利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解放战争胜利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展示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解放战争胜利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研究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新人教版
- 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进展,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等。
5.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
- 英雄模范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
6.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
-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成立是解放战争的最终目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4. 教学互动平台:通过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5. 史料实证工具: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工具,如地图、图片、文献等,进行史料分析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5. 创新与实践素养: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素养。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5.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 history学科素养。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事业的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相关内容,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战争中的立场和策略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和胜利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战略决策,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事业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
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战争过程、重要战役、胜利意义的课件。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战争图片、文献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解放战争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提问:“解放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请大家来说说对解放战争的了解。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5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
通过分析战役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课件中的资料,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的原因。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战役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战役过程入手,深入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并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战役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精神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难点: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战役过程,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3.讨论法: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民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资料:准备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战役过程中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战争胜利原因的理解程度。
新部编人教版8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三大战役示意图》《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
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土地法大纲》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提示: 《中国土地 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4.材料展示: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部编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第24课人民束缚战争的成功【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识记束缚区土地革新的内容,了解其作用;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束缚等基本史实;说明人民束缚军迅速成功的主要缘由;培育先生的识图才干,从史料中剖析探求效果的才干。
2.进程与方法在本课的学习进程中,培育、提高先生的识图才干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说历史效果的才干,逐渐构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引导先生剖析教材史实及补充的历史资料,遵照论从史出的原那么,探求、剖析束缚战争迅速成功的缘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一系列战役,让先生从中感受中共指导人的雄才伟略;经过引导先生剖析束缚战争取得成功的缘由,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发明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历史结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土地革新的内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人民束缚军迅速取得成功的主要缘由。
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缘由。
【新课导入】教员展现下面图片:1949年4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那么,这一天发作了什么事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知识,了解相关内容。
一、束缚区的土地革新教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共产党可以打退国民党的片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重要缘由是共产党能失掉人民的支持,那么共产党是经过什么政策取得人民支持的?关于广阔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明天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下束缚区的土地革新。
教员设问:共产党在束缚区的土地政策停止了怎样的调整?1947年«中疆土地法纲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土改的总路途、结果及意义是什么?(让先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相应的资料研读。
)出示相应内容:1.政策变化:由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弃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依照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途:依托贫雇农,勾搭中农,有步骤地、有区分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开展农业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思考:
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2)过程: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3)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的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去,我们打出去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
思考:
(1)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
(2)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答案:(1)大别山接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
(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图片展示:
2.三大战役
(1)双方力量的变化
教师: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
教师: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学生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教师总结: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1/4,人口占全国的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巩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过程
图片展示:
教师:(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讲解每次战役的概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先全面看书,后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第115-116页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教师:(归纳,出示表格)
三大战役
【合作探究】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小组合作学习) 答案:(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教师: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60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达80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学生: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教师:不错,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这样,陈毅才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南京解放
展示《渡江战役》视频及图片等资料,使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壮威武和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的穷途末路之势;知道4月23日南京解放,意味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此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合作探究】纵观以上几场战役,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共产党:打的是人民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国民党:发动的是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政治孤立,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军队厌战。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经过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如东方升起的太阳,光焰普照大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序幕
2.大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南京解放:国民党结束在大陆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