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历史材料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用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下面我们浅议一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料作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中的信息,并从中总结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历史文献、图片和地图,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信息,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批判性思考。

历史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学生必须关注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轻信一切史料。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史料的观点和立场,以及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史料的真假,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史料进行展示。

在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常用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史料进行呈现,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对历史事件进行生动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史料研究。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形成自己的史料库。

学生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搜集和整理各种历史史料,从中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特点。

通过自主的史料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影响,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和观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史料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史料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史料作者:魏华清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6年第12期近年来,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作用及意义也更加明显。

史料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有效地推进了历史新课程的改革。

一、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常见的问题1.史料的大量堆砌,导致史料运用的目标不够明确,作用不够明显,史料使用率低,没有充分发挥其有效价值。

2.为了新而“新”,过分追求內容新、形式新,史料运用像个大杂烩,喧宾夺主,导致重点偏离教学主线。

3.史料严重脱离教学,“史料”做到了,“教学”却没有做到,即史料没有很好融入教学中,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以至史料教学流于形式。

4.为了教而教,所引史料过于单一,缺乏情感态度的渗透,导致史料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立意过于浅薄,从而使教学处于低效维度。

5.史料运用完全脱离课本,忽视教材中的史料,甚至弃之不用,过分展示教材外的史料。

6.史料或史料的观点陈旧,不注重与现实的联系,运用缺乏新意。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目的1.运用史料拓清误解,明晰概念和规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左的史料分析,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

2.运用史料设置接近历史事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感官需求,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3.活化教材,拓展视野,提高领悟能力。

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使历史变活”,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4.在史料运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释读、分析、质疑、思考,不断总结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

5.通过史料的情感渗透,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遵循的原则1.史料运用的适量原则。

浅谈历史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历史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历史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浅谈历史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背景: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历史的教学开始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史学意识等方面转变,&ldqu;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rdqu;。

新标也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

所以如何聚焦历史堂&ldqu;史料教学&rdqu;,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史料形成&ldqu;史由证&rdqu;、&ldqu;论从史出&rdqu;、&ldqu;史论结合&rdqu;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成为每一个基层历史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历史学有其本身的特点,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史料是我们了解史实的唯一根据,离开了对史料的阅读、搜集、理解、分析、对比和综合运用,也就违背了历史教学&ldqu;史由证、证史一致&rdqu;&ldqu;论从史出,史论结合&rdqu;的基本思想。

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就必须让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就在《理解历史》中就指出:&ldqu;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

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

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rdqu;由此笔者就历史堂教学的一个片段简要地谈谈历史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题:北宋中期的改革。

内容:王安石变法。

目标: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结果及其失败的原因;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巧用史料,构建高效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巧用史料,构建高效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巧用史料,构建高效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地道国家情感、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重要阶段。

高效的历史教学需要巧用史料,使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巧用史料,构建高效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一、充分挖掘史料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历史材料史料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贯穿历史教学始终的主要内容。

为了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充分挖掘史料资源,在教学中提供多元化的历史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献、实物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古代的社会制度、风俗民情、宗教风情等,使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历史文献,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实物展示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一种直观、身临其境的历史感受,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

通过多元化的历史材料,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故事讲述,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史料可以作为讲述历史故事的重要依据,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故事讲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使用史料中的细节来讲述这些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一些活泼生动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反复讲述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他们学会从史料中提炼历史事实,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三、培养学生筛选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激发历史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提取重要信息,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培养学生挑选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经验交流2013-07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文/王丹妮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那就是题目的设置依托大量的史料阅读与理解,因为材料解析题能够培养和考查学生深层次的能力,拓展历史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史学素养,所以高考试卷对它情有独钟,几乎是没有史料无以成题。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如何正确运用各种史料进行教学,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谈谈我对于如何运用史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通过史料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教材中的史料作为学生对某一历史课题研究的资料,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人物、事件。

这就既需要教师补充恰当的史料,又可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史料增加了解。

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

学生见的材料多,储存的知识就宽,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局限于教材了。

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中“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这一问题时,运用了三段史料并设置了问题:材料一: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材料三: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

十字军的多次东侵,就是受着传教精神鼓舞的。

热心于航海事业的冒险家们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外,便是发动新一次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考一、引言近些年来,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已经逐渐淡出,而更多的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教学方式逐渐兴起。

在这种变革中,史料的运用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环。

史料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方法和意义,并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法1.掌握史料的来源与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史料的来源与特点。

学生需要学会辨别史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史料的产生背景、作者身份和意图,帮助学生判断史料的价值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学生需要从史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同时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组织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是运用史料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辩论赛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史料。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运用史料可以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通过接触真实的史料,可以形成对历史的直观感受,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种直观感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史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还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观点。

学生通过运用史料进行学习和思考,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输入和记忆,而是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史料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价值观史料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史料,学生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评价。

浅论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浅论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浅论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史料的选择、分析和运用等方面进行浅论,以期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史料的选择在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至关重要的。

好的史料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活、思想,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在选择史料时,可以从正史、野史、笔记、日记、信件、文献、图片、录音、录像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综合运用。

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适合的史料,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史料的分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帮助他们理解史料的背后含义,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和思维。

要从史料的来源、作者、时间、地点等方面入手,了解史料的基本情况。

要对史料的内容进行剖析,梳理其主要观点、论据、论证,了解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要对史料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比较分析,辨别史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分析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史料的运用在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和思维。

可以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分析、对比、辨别、解释、评价等多种方式,将史料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启发。

还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运用史料,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史料的运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适的史料选择、深入的史料分析和灵活的史料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工作者要注重史料的运用,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有效运用史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掘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

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师要根据课堂需求选择合适的史料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史料。

选择的史料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情况,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受。

同时,史料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导入史料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运用史料时,应注重史料的导入方式。

初次接触史料的学生通常没有较深的历史知识和体验,如果直接布置史料阅读任务,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导入史料,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通过画面、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展现史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讲解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史料,发掘史料内涵。

三、史料配合教材深化学生的认识史料的有效运用应配合教材,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师在讲解教材时,应结合史料进行深入探讨,增强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当讲解战争时,可以选择相关史料放映,向学生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和人类的悲剧。

在教材阅读和分析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注重史料的分析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史料的认识和体验。

四、增强学生对文献和史料的鉴别能力史料不仅是学习和了解历史的工具,同时也是历史记载的文献资料。

因此,教师在运用史料时,应注重学生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不同史料的来源、时间、地点、作者、用途等方面,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让学生具备正确分析史料的能力。

总之,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注重史料的选择、导入、配合和分析,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对史料的鉴别能力,以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巧妙运用分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巧妙运用分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巧妙运用分析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通过巧妙运用史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本文将从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思考史料背后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借助史料解决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

巧妙运用史料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文献阅读、实地调研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史料,如历史文献、古代图片、考古文物等。

通过指导学生发现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比较、分析,了解史料的价值、可靠性等特点。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巧妙运用史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史料背后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学生往往只是知道一些表面的事实,缺乏深入的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深入思考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官方文献和民间文献,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和多元因素。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和背景,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重作用。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巧妙运用史料可以借助史料解决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实际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史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史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事件的史料,让他们分析史料,从中找到证据,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运用是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但是,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运用史料知识,以达到课程目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时代背景的解释。

在历史学习中,了解时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史实的记载往往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如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了解当时的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史实,并帮助学生把握事件发展的内在规律。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注重背景梳理和解释,使学生掌握更全面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注重史料的证据分析。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来源,而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史料的报告也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证据分析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分析不同来源的史料报告,包括互相矛盾的报告,以此了解历史事件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这种证据分析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三,要注重历史事件的多样性。

历史是复杂的,它包含了多个方面。

历史事件的多样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关注。

在许多历史事件中,产生这些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都是各种各样的。

理解多样的历史事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多样性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防止固执的教育。

最后,要注重史料的价值观分析。

史料中往往充满了作者的价值观和偏见。

学生在了解历史时,需要学会分析史料中的价值评判。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多维性,并且支持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分析需要教师不断指导,以帮助学生准确了解史料报告中涉及的价值评价。

总之,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运用应该合理运用,并且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和精神,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证据分析能力和多视角思考能力,来获得更多的历史视角和认识。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几点思考一、史料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有助于生动地解释历史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从实践根底上获得的直接、具体的认知,属于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根底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间接而抽象,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许多抽象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这些理性知识是横亘在初中生学习路途上的难关,此时教师引用形象生动的史料来增加课本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再在这些感性认识的积累中升华成理性认识,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譬如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学习中,历史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反侵略战争及战后签订的一份份不平等条约,丰富具体的史料呈现在初中生眼前,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一目了然,落后就挨打的历史教训为学生深刻理解和牢记。

在分析这些形象具体的史料的过程中,抽象、枯燥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被生动解释与印证,教学实效自然很好。

2.有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出发,而是对客观事物抱以热忱”。

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他们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有了动力才能产生效果。

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出发点,有选择性地挑取那些初中生感兴趣的史料,用形象生动的丰富史料激起其求知欲,使其发散思维,激发其灵感。

比方教师在讲授远古人类时,可收集一些与“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相关的史料,除教材上的图片外,还可用多媒体展示更多关于远古人类的头盖骨及其复原情况,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史料交错而有序地向学生呈现,此时教师的讲解更加幽默生动,北京人与现代人头骨的不同也更加形象地被学生了解。

生动、丰富而特色鲜明的远古人类史料给学生以直观印象,浓厚的兴趣刺激着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自然被他们高度关注着,在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历史知识的领悟也更深了。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材料的运用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材料的运用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材料的运用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材料的运用摘要: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和新课程标准、考试的要求,在教学中运用材料已经成为共识。

材料的运用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开展,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教师结合学情,抓准运用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材料运用课堂实效现今,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认识到在教学中运用材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开展,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怎么才能充分发挥出材料的作用,提高课堂实效,还需要教师继续探索,下面我就初中历史教学中材料的运用谈谈看法。

一、运用材料的必要历史无法重演,我们认识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历史资料。

因此,有人说,没有材料,就没有历史。

在课堂上,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历史,势必要展示文字、实物等资料,既有代入感,又让人信服。

分析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初中历史学习要“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并且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材料的使用越来越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要求越来越高。

二、运用材料的根底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运用材料当然要依据学生的需要。

初中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中我们既要统筹全局,将三个年级的学习看成一个整体,又要有所区别,逐个击破。

初一年级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按照认知开展理论,这是儿童认知开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11、12岁以后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巧妙运用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巧妙运用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巧妙运用分析通过大量的历史研究课程表面,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需要不断关注学生的记忆能力,历史存在于过去,现在人们无法接触与感受,所以在学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大量的记忆历史知识。

在记忆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史料记载下的现象去记忆历史知识,在新世纪的发展下,教师需要培养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和丰富想象力的学生,才能更好的运用起史料的历史作用。

下面我将从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查阅史料高中历史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门相对于其他科目较熟悉的一门学科,因为在初中的时候就有对古代历史进行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经过初中的学习中,学生都会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存在着初步的印象。

在高中的学习阶段,教师会逐渐教学生学会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辅助学习,以更好的完成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习。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一样,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生学会使用辅助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的口头叙述语速快,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记住,借助史料的查阅会进一步解答学生在课堂上留下的疑问,更好的加固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不妨花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述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慢慢复习之前所学历史知识的学习,慢慢缓冲学习的新知识的抵抗心理。

在课余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学校图书馆对史料进行借阅,在借阅期间,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查阅史料的教学课堂,在教师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手上的史料进行查阅相关历史事件,增加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更好的学会如何快速的查阅史料。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结合史料学习的意识在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极为关键的。

学生的记忆能力学习能力都是由学生本身的思维所操控的。

教师不能阻止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但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种思维模式。

一种思维模式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在培养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一步步带领学生结合史料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思维,在学生不断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扩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影响程度的不同看法。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合理运用史料知识能够使
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具有启发性,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下面将
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三个方面来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

合理运用史料知识需要符合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
力和历史素养。

在教学中应选取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史料,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

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史料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使之成为合格的历
史研究者和历史创造者。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知识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以往的历史教学大多
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

现在,我们要重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史料来主动学习历史。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研讨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电子设
备获取和分析史料,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学生学习方面,合理运用史料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可以通过
课前导学,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
学生运用所学的史料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可以鼓
励学生围绕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开展独立的课外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获取和分析史料,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历史材料的几点思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课异构中材料教学有感【内容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筛选精简材料,如何让材料的运用体现最大的功效,对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

结合同课异构中对材料的不同处理导致不同的不同教学效果,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同课异构材料教学方法能力何兆武学生指出:历史学就包括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史实的认知,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所认定的史实的理解和诠释。

历史学这一特点决定历史教学中,材料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材料的历史教学也就缺乏专业性。

在前不久市教研室举办《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都运用了材料教学。

教师甲用了20张ppt,作为材料的是6张,内容纲要的6张;导入课题的3张,综合的5张。

教师乙用了23张PPT,其中作为材料的7张,内容纲要的8张;导入课题的2张,综合的6张。

两位老师课堂容量相当,教学思路大致相同,但教学效果却有着明显差别。

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结合两位教师的教学实录,笔者就历史课堂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谈几点感想。

一、有的放矢以材激趣教学片段之一在介绍“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这一子目时,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选择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甲:运用两则材料第一则:结合以上两幅漫画说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第二则:材料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引进西方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

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思考:①林则徐和魏源“师夷”的内容是什么?②他们“师夷”的首要目的是?最终目的是?③结合时代背景说说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积极意义?教师乙:一则材料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无。

”——乾隆皇帝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材料三:“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林则徐(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共同点是什么?(4)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二、三思考: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有何积极影响?有什么局限性?反思:两位老师都使用了文字和图片材料,老师甲使用两则材料,让人感觉轻松,利落。

教师乙使用一则材料,却给人的感觉比较繁琐。

究其原因,乙教师在材料运用中呈现两个问题:其一是教学中材料运用中不够精简,如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反映了同一问题,只用图片展示更凸显直观趣味,但教师乙却两者都用,有罗列材料之累;其二是问题设计没有做到针对重点有的放矢。

这一子目的重点之一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教师乙的四个问题都没有涉及这核心思想。

对策: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运用材料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时间因素,文字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生的兴趣。

生涩难以理解的材料运用于上课,学生读不懂,也难以发挥其功效。

即使是简单的文字材料运用课堂,也要精炼,直观。

降低重要历史概念的难度,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结合材料设问时,要紧扣重点,课堂教学的靶心。

使历史学科趣味性和深度相互撞击,促进学生思维火花迸发。

二、抛砖引玉取材释疑教学片段之二讲解“维新变法思想”这一内容时,两位老师都选用了材料教师甲:材料1: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材料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于光绪十七年刊行,他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东汉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有利地打击了守旧派“恪守祖训”的思想。

《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说“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

”把孔子打扮成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平等观念的倡导者,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教主。

材料3:“封建经学被进行改造, 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而经学在近代中国还能起它‘改造’的作用,又说明它的传统影响还是很深。

”——《中国近代史》设计问题如下1、据材料1概况康有为思想。

2、根据材料2说出康有为是如何宣传他的思想的?3、由此说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4、结合材料3和所学回答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教师乙:引用两则材料第一则“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从这句话能看出维新变法思想宣传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呈现这样的特点?第二则《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起了中学生的读物。

……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当头棒喝,给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胡适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脑子之后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远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根据材料,分析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反思:两个老师都选用材料讲授这部分内容,但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

反映两个老师在材料设计运用时的分歧:首先材料是否多多益善,教师乙分析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都选用了材料,给人的感觉材料堆积,使学生应接不暇,无所适从。

教师甲的一则材料重点突出,一锤定音。

其次是怎样运用材料,虽然对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两位都运用材料。

但使用效果显而易见。

教师甲的三段材料梯状展示,通过材料分析抽丝剥茧,逐层深入,使得康有为思想特点以及该特点产生的原因的呈现水到渠成。

教师乙运用的材料抽象,分析艰涩难懂,学生很难心领神会。

对策:教学中我们要慎思审问,用之得当。

应该围绕核心知识、概念,选择多元的资源和历史细节,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对于所用材料要吃透,谨慎分析。

能够深入浅出,降低核心知识难度,加深学生的理解。

同时要关注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材料和问题的逻辑关系,防止材料、问题“错位”,避免断章取义。

三、投石激浪因材感悟教学片段三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次爱国主义运动。

如何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两教师运用不同的方法。

教师甲:临终时,谭嗣同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就在谭嗣同就义的那天,围观者达上万人,谭嗣同慷慨陈词,而百姓却呆若木鸡,他们不关心你的变法,他们是来看砍头的,他们只知道被杀的是乱臣贼子。

(选自王重旭著《中国历史的屈辱》)设问:我们应该从谭嗣同等人的身上学习怎样的精神?国人的事不关己的围观反映了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怎么样的局限性?教师乙:设计问题如下:维新变法最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幻想破灭,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我们要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反思:教师甲运用谭嗣同的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奈,“死得其所”的悲壮,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时,国民的无知的围观反映了思想的滞后,使学生感悟到,光变革制度无法改变中国,促使国人觉醒成为第一要务。

教师乙就是论事的教学,远不及教师甲的生动鲜活。

更能够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对策:选择材料要立意深远,要充分挖掘材料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教育价值,在学生思维的启发,视野的开阔,情意的引领等方面,体现课堂教学的深刻性。

课堂教学设计中,材料要与教学设计浑然一体,并且出典精致,观点鲜明。

使材料真正成为挖掘深刻思想,探明问题要害的介体。

四、张弛有度用材到位教学片段之四教师甲“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1)材料中“破屋子”指是什么?“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指19世纪五六十年代哪些事件?(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怎样付诸实践?(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教师乙材料一:购成(外洋器物)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材料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果如何?3、如果你是当时的要救国的先进人士,你将从他们身上吸取什么教训?反思:在历史课堂中材料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是能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获得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和示范材料分析,材料理解的能力。

不能就材料而材料,使之流于形式。

教师乙列举材料,洋洋洒洒一大段,给学生一两分钟阅读和思考后,直接归纳材料。

这样的处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没有思维力度,也就不具含金量,回答问题点到为止,让人言犹未尽。

整个课堂教学缺乏节奏感。

教师甲则张弛有度,或谨推细磨,或一带而过。

依据各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取舍。

对策:材料教学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解题技巧。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依据课题难易程度,对材料进行剖析。

对于重点的知识点重点突破,尤其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

简单材料快速过,紧扣教学重难点,重点材料分析透彻。

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历史课堂材料教学中,从精心挑选(选材)到扣人心弦(分析)再到惊心动魄(提升)最终言犹未尽(感悟)。

历史课堂材料教学,即要有“参”的价值(典型),又要有“悟”的可能(理解)。

历史课堂教学中思维在舞动,我在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