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合集下载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 __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 。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 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 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_____ 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期。

6. 和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

9.儒家发展了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说以及“仁义礼智”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为基本框架,以“”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的神学目的论,以及“”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精神、“”精神、“”与“”精神。

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二是,三是丰富多样。

13. 和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

不仅是农耕与游牧长期对垒的界标,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民族融合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孝、中庸等道德观念,提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道家文化:道家思想注重“道”的观念,强调追求自然、无为而治,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道教也是道家文化的一部分,注重修炼、长生不老的思想。

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理念强调超越尘世的苦恼,追求心灵的解脱。

中国的佛教文化融入了本土的儒、道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学包括诗、词、曲、小说等多种体裁。

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绘画、书法也是中国文艺的瑰宝,强调意境表达和氛围感受。

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注重礼仪,包括尊卑有序、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

礼仪体现了尊重他人、注重家族、宗族观念的价值观。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传统、家风、家教等方式代代相传。

这包括家族观念、尊老爱幼、传统医学、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传承。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和文明方面的独特贡献。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艺术表达和生活方式,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形成的精髓所在,包括了礼仪、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对中国社会与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逐一介绍其主要特点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强调个人行为规范、家庭伦理和社会准则。

中国人讲究各种礼仪,如尊敬长辈、尊师重道、婚丧嫁娶等。

这些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有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学、韩非子的法家等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墨子的墨学强调兼爱与公正。

这些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深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文学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歌、散文和戏曲等形式为主。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借助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如宋代的词,唐代的诗、明代的小说等都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中国的民间文化体现了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化包括了民间故事、谚语、民俗习惯等。

这些文化元素传承了数千年,通过口头、行为方式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窗口。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手段,继续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忠信”等观念,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观念,都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2.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儒家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等观念,都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体现。

3. 中和中庸的处世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和中庸的处世之道,注重和谐、平衡和稳定。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为贵”等观念,都是中和中庸的处世之道的体现。

4. 讲求孝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儒家思想中的“孝为百行之先”、“父慈子孝”等观念,都是讲求孝道的体现。

5. 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爱国主义精神,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儒家思想中的“国之本在家”、“家国天下”等观念,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讲求中和中庸的处世之道和孝道,以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特质。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元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此外,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衍生变迁的历史轨迹及其内在特质的系统梳理,帮助学生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对古代思想文化进行现代性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意识。

这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也为他们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如何学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预习和复习:在上课前,预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参加课堂讨论: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做笔记和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笔记,将重点内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或总结,方便日后查阅和复习。

4. 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除了教材之外,还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论文、杂志等,拓宽知识面。

5. 参观实地考察:如果有机会,可以参观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 加入相关社团和组织:加入学校的中国传统文化社团或者参加相关的文化活动,与其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一起交流学习。

7. 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关注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众号、网站、论坛等,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

8. 坚持学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学习的好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其独特之处,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哲学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沉淀。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和特色。

一、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秩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被奉为经典,影响至今。

二、道家文化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道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脱,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人生及宇宙的独特理解。

三、佛家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宗教之一,弘扬慈悲与普度众生的思想。

佛家文化倡导“舍己救人”、“布施”、“禅定”等修行方式,对于中国社会的精神建设和道德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四、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诗词、戏曲、绘画等形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感悟。

唐诗宋词、京剧、山水画等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

五、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习俗的传承。

这些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六、礼仪习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与习俗,强调尊老爱幼、宾客有道、男女有别等,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

礼仪习俗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七、历史沉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沧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庄子、李白等留下了不朽的文化传世之作,为后人传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赋予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务之急,唯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弘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绪论:一、名词: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狭义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选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简单: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章: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答:1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①.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生和发展;②.农耕文化重心南移;③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2.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3.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农耕性.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3.宗庙祭祀制(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守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2.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3.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系列文化体系和
价值观念的总称。

它是中国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礼仪和道德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社会秩序,提倡孝道、忠诚和敬老尊贤;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之道,提倡无为而治、保持身心的和谐;佛教思想强调慈悲、舍己为人和追求解脱。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观念,它们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

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国人注重家族观念,崇尚家庭责任和亲情。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其中,中国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艺术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赞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相互交织,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凝聚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人民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当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艺术三个方面概述中国传统文化。

一、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和孝敬等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注重自然、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自我修养;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和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公正平等和实用主义。

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尊重长辈、敬重师长和重视家族的价值观念被广泛接受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相支持。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敬老尊师的价值观念,认为长辈和师长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应该得到尊重和倾听。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诚信、劳动和节俭的品质,认为这些品质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和书法等。

中国绘画追求自然、内在的美,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以山水、花鸟、人物为题材;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中国舞蹈形式多样,有古典舞、民族舞等,常以身体的柔美姿态和舞蹈动作的优雅展示美的风采;中国戏剧有京剧、豫剧等,以唱、念、做、打、舞的形式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中国书法追求形神兼备,注重用笔的力度和节奏感。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

通过儒家思想的教诲,人们崇尚仁义道德,强调和谐共处;通过家庭观念的传承,人们注重敬老尊师和家族的团结;通过艺术形式的创作,人们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诉求。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品行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知识点梳理1.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2.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爱、和谐、忠诚和孝顺。

-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追求个体与宇宙的融合。

-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和“无为而治”。

- 道家文化对中国哲学、医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儒释道三家合一- 儒释道三家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表示这三种思想流派在中国文化中相互融合。

-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释道三家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

5. 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包括语言、文字、宗教、民俗、音乐、戏剧、美术等方面。

-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身份的象征。

6. 传统节日与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 这些传统节日和俗不仅是人们欢庆和交流的桥梁,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7.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重要的文化任务。

-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继续发扬光大。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览知识点的梳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下面分别从这些方面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观。

一、哲学方面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诸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中,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行和自然观察,墨家思想倡导公共利益和爱人平等,名家思想则强调言行一致和言辞修辞技巧。

二、宗教方面中国传统宗教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等。

儒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

道教则注重个体修行和自然观察,倡导“道法自然”的思想。

佛教在中国传入后,融合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学方面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古诗词、散文、小说等形式。

其中,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高峰。

散文则是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的文学形式,常见于历史记载和散文随笔。

小说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长篇叙事文学形式,代表着中国文学的另一种高峰。

四、艺术方面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代表了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绘画则是中国文化中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为主要形式。

音乐和舞蹈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与宗教、庆典等活动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名词解释及论述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名词解释及论述资料)

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包含了各种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科学发展,以及丰富的生活习俗。

它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一、哲学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它的哲学和道德观。

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和信实。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佛教也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这些哲学和道德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二、艺术与文学中国的艺术和文学传统同样丰富多彩。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无比的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艺展示,更是情感表达、思想交流的媒介。

同时,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庙宇、宫殿、园林,体现了和谐之美和对自然的尊重。

三、科学与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有深远的历史。

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全世界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中医、天文、算术等领域的研究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生活习俗与节庆中国的生活习俗和节庆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充满了家庭和社区的团聚与欢乐。

婚丧嫁娶等重要事件,也有一整套的习俗和仪式。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代表着多元、精致、和谐的生活哲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流淌着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它包含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创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挥出新的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文化,提取其中的有价值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构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哲学家 汤因比认为解决二十一世纪的 社会问题,只有两种学说,一 种是孔孟学说,一种是大乘佛 法。
韩国孩子所受的传统教育


韩国孩子所受的教育
父母有命,俯首敬听 爱民如子,为国尽忠 一杯之水,必分而饮 行必正直,言则信实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三字经》的学习意义



“人之初 性本善”体现了儒家思想跟其他 宗教、学说的区别。更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所在。 领略到较高的写作技巧:句式灵活,编排 巧妙,语言通俗,行文流畅。 三三成句,原本可唱。形成语言节奏韵律 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兼顾文科各科。
《三字经》里的经典

人之初 养不教 父子恩 幼而学 人遗子 勤有功
《论语》里的经典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之见
《千字文》里的经典
祸因恶积 尺璧非宝 性静情逸 年矢每催 孤陋寡闻

福缘善庆 寸阴是竟 心动神疲 曦晖朗曜 愚蒙等诮
《孝经》的主要内容
关于“孝”的基本理论。 论述“孝道”与政治的关系。 “以孝治天下” “孝道”的实行。

《孝经》的内涵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核心。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元德。 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 孝道是个人立身、处世的衍伸规范。 孝道可以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留守儿 童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共2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共22页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汉语的文化信息 (二)汉语中谐音的文化意蕴
·谐音体现了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鹿——禄 ·谐音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特点:棺材——死亡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二节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汉字的起源
·结绳说 ·八卦说 ·仓颉造字说 ·起一成文说 ·图画记事说 ·契刻说
第一节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汉语的历史和特点 (四)汉语的特点
·语音: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汇:基本词汇稳定;新词不断产生;有些词汇消亡 ·语法: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二节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汉字的发展演变
·商代的甲骨文 ·周代的金文 ·秦代的小篆 ·汉代的隶书 ·魏晋至今的楷书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二节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汉语的形体结构
·象形:日、月等 ·指事:一、二、三等 ·会意:林、休等 ·形声:江、河等
第一章 中国语言文字
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 ·凶礼,指丧葬。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 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嘉礼:内容较为复杂,婚礼、冠礼、飨宴、立储、庆贺、交游等都在此列。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礼制文化
第三节 礼器、礼服和礼乐 一、礼器 (一)酒器
·盛酒:尊、壶、觥、方彝


中国传统文化四观

中国传统文化四观

中国传统文化四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其中包括了四个重要的观念,即仁、义、礼、智。

这四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

仁者爱人,关怀他人,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了仁的理念,他认为仁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善良、宽容和关怀。

仁者不仅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还关心他人的福祉和幸福。

仁义礼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观念,其中的仁是最为重要的,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义者公正,遵守道德法则,做到公平和正义。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义理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义者不仅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还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做到公平公正。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礼者尊重他人,注重礼节,讲究礼貌和规矩。

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了“养礼”和“养人”的观念,认为通过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行为规范,可以培养人的品质和修养。

礼者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核心观念。

智者明理,善于思考和判断,具备才智和智慧。

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了“致知”和“格物”的观念,认为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智慧。

智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观,即仁、义、礼、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这四个观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追求和向往。

它们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其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南和准则,为实现人类的和谐和进步贡献力量。

第一讲 5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ppt课件

第一讲 5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ppt课件

俗文化中,趋吉纳祥、求富祈
福是人们的普遍心态,民众常常通 过谐音讨得口彩,右图为著名的天 津杨柳青年画“平安富贵”,寓意吉 祥幸福。
编辑版pppt
4
显学与隐学
显学:儒家学说
儒家在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
韩愈、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
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颜元、戴震等
开拓、继承和发展下,渐渐形成了一个博
第第三三节节中中国国传传统统文文化化的的结结构构概观
一一、、中中国国传传统文化化的的雅雅俗俗之之分分:: 雅雅文文化化亦亦可
称为为士大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俗文化亦可称为通俗 文化化或或大大众众文文化化。。
二 、 中国传传统统文文化化的在显秦隐汉之以分后:的春显秋隐战之国分时: 春代秋的百战家国争时鸣代,的 百到家汉争武鸣帝,时到变为汉 武“罢帝黜时百变家为,“ 罢独黜 百尊家儒术。独” 尊。儒家术从”。汉儒代家起从备汉受代推起崇备,受以推正崇统,的以意正识
重现实、求实际、
尚经验是俗文化的核心, 生活态度达观而幽默,常 以“富贵利达”为价值取向。民众心目中崇敬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 侠义思想,崇尚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 与我何干”的自足生活。
编辑版pppt
3
传统俗文化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俗文化比较零碎、朴野,有时不免肤 浅。但是,人们注重人生阅历和劳动生产经验,故俗文化又具 鲜活、实在、形象、生动等特点。当然,俗文化中也常混杂着 庸俗与腐朽。
编辑版pppt
6
孟轲与儒学
孟轲(后世尊为孟子),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
传弟子。他极力主张轻徭薄赋争取民心的思想,一贯 倡导“省刑罚,薄税敛”的仁政,主张“制民之 产”,用土地吸引天下之民,认为“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以民为本,保民而王,“得乎丘民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他不厌其烦地阐述民心 是社稷大事,而造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P4—P5页)答:(1)普遍性。

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

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P14页)答:(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它不仅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u,而且也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3)文化影响语言得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四、分析题:请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分析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

(P10—P11页)答: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现代汉语的方言一般有七区:(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区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

(2)吴方言:也叫做江南话或者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

(3)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

按是否保留浊生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

(4)赣方言:也称为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

主要用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

(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

(6)闽方言: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闽北话、闽东话、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

(7)粤语:也称为广东话,一广州话为代表。

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

粤方言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一、名词解释1、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由统治阶段或是人们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是一种社会意识,比较抽象,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构成。

2、吉礼:是祭祀之礼,即对天地、日月星辰、祖先等进行祭祀的典礼。

分天神、地祀、人鬼三门,共计12项,其内容很繁杂。

3、嘉礼:是用来联络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也是五礼中内容最为庞杂。

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冠婚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4、三论学: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与《大智度论》,合称“四论”属于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

5、律学:戒律是约束佛徒行为和规范僧团生活的纪律。

二、简答题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P42页)答: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1)、《周礼》的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官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全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六篇。

由于周代礼节比较繁缛,所以《周礼》中将其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

(2)、《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

现在流传的《仪礼》是东汉郑玄合并汉高堂生所传和孔宅壁中所藏得本子而成的。

(3)、《礼记》是对《礼记》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

(P84页)答:(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P96页)答:(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

如丘处机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曾经是全真教的掌门人。

(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

以燕京为中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

(3)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的《大金玄都宝藏》。

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市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全真教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P96--P97页)答:蒙古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连年战争给民众带来巨大灾难,使他们寻找急需精神寄托,奠定了全真教发展的群众基础;丘处机的胆识卓见;全真教中的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

丘处机死后,其弟子尹志平接替他成为全真教第六代掌门人。

尹志平利用全真教的社会威望曾经为蒙古统治者安抚抗蒙移民,为巩固元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元世祖统一了南方,全真教也开始向南方传播,南方的金丹派南宗,由于组织松散、力量弱小,便逐渐归并于全真教,约在元惠宗(1333----1371-0在位)时,丹鼎派南、北二宗正式合二为一,合并后的全真教实力更加强大。

2、中国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P100--P101页)答:伊斯兰教始创与公元七世纪,大约在七世纪中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

唐朝时,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吸引了各国商人来华贸易,其中,以阿拉伯、波斯和中亚国家的人为最多,这些居住在长安和沿海商业城市的人被称为“番客”。

后来,这些侨居的“番客”有许多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人口增多,形成所谓的“土生番客”,他们世代居住在固定的区域,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祖,据说,唐代的长安就已经出现了清真寺。

五代、北宋之际,新疆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逐渐改宗伊斯兰教。

唐宋两朝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

元朝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横跨欧亚大洲的蒙古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来自欧洲、西亚、中亚等地穆斯林大量涌入中国大陆,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

在元代,伊斯兰教也称为“清教”或者“真教”。

而把伊斯兰教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名族称为“回回”。

明末清初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成熟时期。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扶持伊斯兰教,同时也实行名族同化政策。

此时,“回回”一词专用于称呼穆斯林,而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或“回教”。

这样,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名族------回族。

四、分析题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

(P94页)答: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

徽宗以道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

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葆真观、上清宝箓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观道职。

下诏令天下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道士。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

公元1113年,编修《万寿道藏》5481卷,将全藏刊版刷印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

多见于墓室、祠堂,也有的刻于石碑、石阙、门楣、棺樽等处。

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3、吴门四家:画史上的“吴门画派”概念是明代后期董其昌明确指出的,其核心人物沈周、文征明,都是江苏吴县(又称吴门)人,故称此派为“吴门派”。

属于这一画派的主要人物还有唐寅、仇英。

这四人合称“吴门四家”,又被称为“名四家”。

4、清初“四僧”:“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5、燕乐:燕乐hi统治阶级在宫廷晏乐时所使用乐舞的总称,又称晏乐,创作者和表演者大都是各族艺人乐工。

二、简答题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