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汉语社会称谓语变迁的研究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1
博主声明:博主发表的文章专为新浪网博客提供,媒体或网站未经博主许可不得转载,个人博客可以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来源、博主姓名或以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称谓堪称是最大的流行语,在称谓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的走向。
在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中,中国人的称谓出现3次大的转变,其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变迁既令人好奇,又可看出中国社会的走向。
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是最常用但也是最具政治性的称谓。
过去在疆场上浴血奋战,使同志一词赋予了同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
“同志”一词源远流长,春秋时“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是最早的表述。
然而同志一词广泛的使用却是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共产党打江山的时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唱起国际歌,你就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找到同志。
1959年,毛主席特别指示,要彼此之间互称“同志”。
“同志”是一个通用的称谓,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年少者可叫小同志、年长者尊呼老同志,女性则通曰女同志,见到男性叫同志绝不会犯错误。
男女青年谈恋爱,用上“同志”最保险,即有红色的革命情怀,又有志向相同、心相连的小资情谊。
夫妻生活一辈子,告别之语一定是某某同志离开了我们,这方显出革命友谊牢不可破。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一词虽然流行,但由于有些书面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习惯用老和小来称呼,尤其是对官员的称呼。
如年轻人对年长者或是上级官员,往往是称其为老王、老李,老年人对年轻人或是上级对下级,也常常是小马、小赵这样叫。
对德高望重者或是名人,只不过是把老字和姓颠倒了个,叫做季老、钱老等等。
不被称作“同志者”,那就是被阶级斗争的对象,成为社会的另类人。
原先被称之为“同志”者,一夜之间不叫同志了,那说明此人有问题了,就如同今天哪个官员在媒体报道上姓名之后没了同志两字,这个官员大概就是被“双规”了一样。
老百姓之间的称谓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相当的朴素,工人阶层最常见的称谓是“师傅”,农民中离不开大爷、大娘这种家庭式、带有人情味的称谓。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汉语社会称谓语是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
作为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呈现出多元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汉语文化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一、概述中国是礼仪之邦,尊卑有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
因此,在汉语交际活动中,人们用词称呼对方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从古代到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古代的称谓更多地表现尊卑之别,如“臣子”、“君王”,到了近代,社会不断地变革,新的称呼方式不断涌现。
二、汉语社会称谓语的主要变迁1.古代称谓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尊卑有序,尊称上相当于下称,大体上有“尊亲、尊长、尊贵”三个标准。
例如,对于亲爱友好的长辈,除用“父、母”以外,还可以加上“大人”、“阁下”、“老爷子”等称呼。
至于对师长、官方、尊贵的人物,如帝王、宰相、太监等,则称之为“殿下”、“权威”、“公子”、“主公”等。
2.民间称谓民间称谓主要源于人际关系,如对同辈的称呼有“哥、姐”之类的,对晚辈则有“弟弟、小妹”等等。
除此之外,在各行各业中,也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对于给你作画的人,就应该用“大师兄”等尊称。
3.现代称谓在现代社会中,尊卑关系不再像古代那样严格,称谓也有了更加多元的形式。
例如,在公共场所,对于普通的陌生人,可以使用“请问”、“劳驾”、“对不起”等语气委婉的称呼,对于相互认识的人,则可以称为“小姐”、“先生”等比较通行的称呼方式。
一些通用的称呼也逐渐取代了古代的尊称,如“老板”、“领导”等。
三、汉语社会称谓语的文化内涵1.人际关系汉语称谓语的变迁与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称谓也逐渐从尊卑关系转向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例如,对于同辈或称职者,都可使用“同志”、“同学”、“同事”等称呼。
2.文化观念汉语称呼方式中,不仅有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还有深厚的文化观念贯穿其中。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所传递出的交际信息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所传递出的交际信息关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所传递出的交际信息》,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称呼语指用来称呼别人或自己的词语,主要指面称,在言语交际中具有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身份地位等,恰当的称呼是顺利交谈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称呼语的变换则可以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交际信息。
而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反映现当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本文着重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称呼语变换问题,注意从语言和文学双重角度对此表象进行捕捉与分析,以促进现代社会的沟通交流。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作品称呼语变换交际信息称呼语指用来称呼别人或自己的词语,主要指面称,在言语交际中具有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为会话者进一步界定人物关系及保证谈话的愉快打好基础。
言语交际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交际双方能否理解对方的意思。
人们常根据谈话对象的年龄、身份、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来选择恰当的称呼语,称呼的选择往往也起到表明人物态度、传递社会信息的作用,正确地接收与传递信息才能实现顺利的交际。
我国历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之说,赵元任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与称呼密切联系的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研究,陈原先生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也对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关注。
称呼语使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有些情况下称呼语会根据语言环境、人物心理等因素发生变化,表达会话者特定的感情或心态,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传递特殊的交际信息。
称呼的变换,指同一人针对同一谈话对象,前后使用不同类型的称呼形式。
美国语言学家罗杰·布朗指出:“两人之间的称呼变动一定意味着他们相互之间态度的变化。
”欧文·特里普则认为:“对于具有特定地位的对象,如果有一个公认的正规称呼,则任何偏离都是一种信息。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汉语社会称谓语是指用来表示人们身份、地位和关系的词语。
称谓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包含了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的符号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融合,汉语社会称谓语也发生了变迁,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历程的视角。
从历史角度来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代中国社会的称谓语以尊重与恭敬为核心,首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家族和宗族成为了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受到尊重的称谓往往与家族和宗族的地位有关。
例如,古代称呼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祖父为“宗父”,祖母为“宗母”。
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的称谓也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称呼。
如父亲的称呼有“阿爸”、“大爷”、“老子”,母亲也有“老妈”、“娘亲”、“妈咪”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家族结构逐渐被打破,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汉语社会称谓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以职业、学历、地位等因素来构建社会关系。
因此,人们在称呼别人时,除了家庭成员关系外,也会根据职业和地位来决定称呼方式。
如教师被称为“老师”、医生被称为“医生”、律师被称为“律师”等。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知识技能日益重要,学历成为人们认可和尊重的象征。
因此,在人们的称谓语中,“博士”、“教授”、“研究员”等学术头衔成为了人们尊敬和信任的象征。
一些职业技能出色的人员也有了自己专属的称谓,如烹饪界的“大厨”、“名厨”、销售界的“业务员”、“销售”等。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不仅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人们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家族、尊重和孝顺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家庭及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体现了尊老爱幼、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而现代社会的职业、学历等等标准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技能、个人成就的认可和尊重,体现了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总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称谓语看社会变迁
从称谓语看社会变迁作者:来源:《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第04期称谓语,就其狭义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称呼的用语;广义来讲,称谓语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纽带,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几千年来,我国称谓语,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
随着岁月变迁,许多事物还保持着本来面目,称谓却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已消逝于岁月长河之中;有些称谓则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含义。
了解称谓语的变迁,亦可一窥时代。
回顾当代那些消失的称谓语万元户——消失时间:1997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极少数的农民通过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
在当时,全国人民普遍不富裕,万元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
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万元户在失去原有的标杆作用后,成为历史名词。
香港皇家警察——消失时间:1997年7月1日1969年4月,因在1967年香港暴动中的贡献,香港警察队及香港辅助警察队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赠“皇家”二字。
从此“别动,这里是皇家香港警察”成为香港警匪片中的经典台词。
1997年7月1日零时,五星红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会展中心冉冉升起,香港回归中国,香港皇家警察的称谓成为过眼云烟。
同这云烟一起飘散的还有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天之骄子——消失时间:2001年7月1979年,“文革”后恢復高考的首届大学毕业生入学率大约只有1%,这群“凤毛麟角”的年轻人一毕业就是铁定的“国家干部”,理所当然被视作天之骄子。
如今,大学生拥有更多命运选择自由权,同时也背负着相当沉重的就业压力。
“天之骄子”们往往一入校门,就准备着成为求职大军中的一员。
人犯——消失时间:2017年7月2017年6月15日,公安部发布了《看守所法(公开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对在押人员的称谓也由原来的“人犯”改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汉语社会称谓语研究述论
型词汇作具体分析,根据调查问卷预测 其未来走向。[6]
及社会称谓语的历时发展、缺位与泛化
二、社会称谓语的缺位现象
现象、跨语言对比等几个方面的研究。
称谓语缺位指的是在汉语里缺
一、社会称谓语的历时发展
乏专有名词来对某一关系进行准确描
李 琼、杜 敏(2011)认 为 语 言 与 社 述。例如用于称呼老师配偶的称谓词,
发展,社会称谓语也具有了新的时代属 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的分类、出现原因
性,特别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新兴社会 及补位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
成果。 肖 倩(2007)的 调 查 发 现,社 会 称
谓缺位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主 要 表 现 为 语 言 的 不 对 称:性 别 的 不 对 称,最典型的是女老师或女性上司的丈 夫的称谓问题;亲疏的不对称,出现了 称呼陌生人的社会称谓的空缺;社会通 用 称 谓 内 部 的 不 对 称。 她 认 为 缺 位 现 象的出现实质上是现代社会言语交际 需要和语言现状之间的矛盾,提出通过 不使用称谓语和部分称谓语的泛化使 用来补位。[9]
种突出表现。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 汉语的社会称谓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21 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 虽然语言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能主动从
“新媒体时”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 天地。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
无序走向有序,但我们仍需为此作出巨 大 努 力。[8]近 些 年,不 少 学 者 都 对 汉 语
的人际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亲属称谓 律相互促进的结果。并提出新兴社会
语和非亲属称谓语(即社会称谓语)两 称谓语在语义变异方面体现出称呼观
类:亲属称谓语是指用以称呼与说话人 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用语,例如,叔叔、伯
念 趋 于 平 等 化,娱 乐 化、趣 味 化 凸 显 和 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特点。[5]
浅议现代汉语社交称呼语的变化
虽然 , 现在在某些场合小姐也被采用 , 但都会有特定 的修饰
语更稳定。因为称谓语指称 的是人与人 的关 系, 而这种关系又是 语 , : 如 世界小姐 、 港小姐 、 香 旅游小姐等 , 小姐 ” 为泛尊称 而“ 作 比较稳定 的, 以发展变化就相对较慢 。可称呼语不 同, 所 它具有 的功能 已经消失 , 其使用 的范围已缩小 , 日常的交往 中很少会 在 灵活性的特征 , 以总是处 于动态变化之中 。( 所 肖苏 ,00 比如 有人用其称呼陌生的女性 。 21 ) 父 子 关 系 , 称 谓 上 表 现 为 : 亲 和儿 子 ; 在 父 而在 称 呼 上 可 表 现 为 : 2“ . 同志 ” 的缩 小 爸爸 、 老爸 、 爹地………宝贝 、 乖 、 乖 小淘气 ……。社会 和时代 的 同志 , 顾名思 义——有 相同的志向 、 志趣 。而作 为一个称呼 变迁几乎不会 影响父子关 系在称谓形式上 的表现 ,却会影 响称 语 , 就 代 称那 些 具 有 相 同志 向 、 同理 想 的 人 。 它 共
人们的生活逐渐开始多元化 , 在服务性行业 以及 娱乐 场所 中 丰 .98 。从 定 义 上 就 可 以发 现 , 呼语 侧 重 于 实 际 言 语 交 际 中 展 , 19) 称 使用 的词 汇;而称谓语侧重 于从其所用 的词汇中凸显人 的身份 出现 情 色 交 易 . 交 易 的 女 方 就 被 称 作 是 “ 姐 ” 而 小 。一 直 到 现 在 , 及人 与人之 间的各种社会关系。除此之外 , 在形式上 , 二者也有 社会 上的某些死 角仍然隐藏着 一些情色活 动 , 以“ 所 小姐 ” 所指 差异 。由于称呼语是一种直接 的言语交 际为 . 用于人们 的 日常交 称的对象在人们的心 目中几乎 已经形 成定势 ,即向他人提供情 际 。 以多采用 口头形 式。而称谓 语一般用于 比较正式 的场合 . 色 服 务 的 女性 。 所
当代中国人物称呼变化的考察
称呼是人们之间互相称呼所用的词语, 称呼属于语用范 畴, 用于面称 , 按照它的社会标记功能, 可以分为亲属关系称
呼和社会关系称呼。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关系、 思想观念的发 展变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观念影响人们对人物称呼语的选择 和使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状态 的变化, 导致人物称呼发生很多变化。人物称呼的变化给外国 人学习汉语带来了很多困难 ,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 (二) 悲凉人世
首先是曼斯菲尔德的作品。《 莫斯小姐的一天》 生动地描
述了女性在这个冷酷一次求生的挣扎, 换来的却是冷漠和奚落。 没 有同 没有援助。虽然一个男士对她感兴趣, 情, 请她喝酒, 但其 目的是为了占有她。 在生活的逼迫下, 她别无选择, 只有放弃人 格尊严, 以出卖肉体换取生活。《 布里尔小姐》 中的布里尔小姐 是一位孤苦无依的老处女, 每到星期日 必到公园去小憩以慰 藉 自己寂寞的心灵, 就在她决心将 自己融人整个社会, 加人大 合唱的行列, 讴歌生活时, 一对年轻恋人出言不逊, 取笑她, 使她
位思想。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则显示了汉民族家本位的传统文 化观念的影响。 当代中国 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人物 称呼趋于多元化。 关健词 : 人物称呼 当代 中国 传统文化观念 多元化
中国封建社会个人依附于家族生存, 个人通过家族与社 会发生关系, 家族利益至上, 个人受制于家族。为了维护家族 利益, 建立了严密的宗族家庭制度, 制定了严密的尊卑等级秩 序, 讲究内外有别, 亲疏有别, 辈份有别, 长幼有别, 男女有别。 家庭关系繁复, 等级森严, 区分十分细致, 有一整套严密的称 谓系统区 分各种亲属关系。人们选用称呼语必须严格遵循尊 卑等级的封建伦理规范。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 中国的家庭制
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回内地过春节的 ( 利路泽先生 , 一事 $ 从此 ( 先生 ,+ ( 太 ( 夫人 ,+ ( 小姐 , 等称谓重返社会的舞台 / 与此同 太 ,+ 时$ * 同志 , 这称谓流行范围逐渐缩小 $ * 师傅 , 也仅局 限于体力或一些技术活行业对比较有经验的工作者 的称呼 $ 不再是从工厂到社会 $ 从老师 + 警察以至到解 放军战士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泛称 %
,--. 年 / 月 & 第 , 期 $总第 01, 期’
0 语言与文化研究1
社会科学家
!"#$%& !’()*+(!+
2345!,66. " *78,9:;<;43= *7811,>
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钟 尹
!暨南大学 深圳旅游学院外语系 "# 广东 深圳 $%&’$()
关键词 ! 称谓语 *经济 *语用 *共变 摘 要 ! 经济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 " 而活跃在社会用语中的称谓语 #更是语言动态的一面镜子 "直接地体现了 语言与经济共变的关系 "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称谓语的特点及其语用情况的分析 $ 探讨了经济对称谓语所产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地看待新兴称谓语提出了建议"为社会用语的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港台方言称谓语涌入内地
进入九十年代 % 随着内地与港台地区的进一步接 触与交流 % 大量涌入的港台方言* 成为这一时期称谓语 的一大特点 % 例如,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_百度文库.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更新时间:2011-06-20 22:55摘要 :称谓语是人们中止社会交际经常用的言语。
它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 , 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极端功用的变化。
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主要表往常语用上的减少和泛化 , 同时也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的问题。
关键词 :社交称谓语减少泛化一、引言人的社会属性决议了人离不开社会活动 , 而人在中止社会活动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中止社会交际 ,为了交际的顺利中止和完成 ,运用恰当的称谓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但是 ,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 ,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及其功用的变化。
(祝琬瑾 , 1992并且 ,称谓语包括两个方面 :面称和引称。
面称即我们所说的社交称谓语 , 用于当面打招呼。
因此 , 本文将经过浅议几个典型的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来看汉语社交称谓语变化上所表现的减少与泛化。
二、称谓语与称谓语的关系在平常的运用中 ,人们并没有将称谓语和称谓语作出明白地域分 ,普通情况下 ,人们以为称谓语就是称谓语。
诚然 ,二者之间的确有一定联络 ,它们都可以用于社会交际中称谓他人 , 但又存在根本区别。
称谓语被以为是人们当面打招呼时称谓对方所运用的词语。
而称谓语指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运用的称号。
(马宏基 ,常庆丰 , 1998。
从定义上就可以发现 ,称谓语侧重于理论言语交际中运用的词汇 ; 而称谓语侧重于从其所用的词汇中凸显人的身份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除此之外 ,在方式上 ,二者也有差异。
由于称谓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 ,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 ,所以多采用口头方式。
而称谓语普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所 ,因此常采用书面方式 ,多见于行政文书中。
另外 ,称谓语较称谓语更稳定。
由于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展开变化就相对较慢。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汉语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称谓系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古到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对1994年以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需要说明的是,称谓与称呼有区别也有联系:称谓是属于语言的,而称呼是属于言语的;当称谓词语用于言语交际中的面称时,就成了称呼。
本文所讨论的称谓词语也包括称呼词语。
一、研究概况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
现代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①和《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亲属称谓制的演变》②、俞敏的《释甥》③等,拉开了现代汉语称谓词语研究的序幕。
80年代以后,马鸣春的《称谓词在戏剧中变换运用的修辞效果》④、米青的《亲属称谓词的变读》⑤、王群生的《社会普遍称谓词浅议》⑥等,对称谓词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90年代以来,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1994年以来,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
1.论文数量急剧上升成果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关汉语称谓研究的文章是屈指可数的。
而90年代以后,称谓词语研究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急剧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0七年间,有关称谓词语研究的文章共28篇;而2001——2005五年间,却达到了52篇之多⑦。
社会转型期环境下的称谓语研究
社会转型期环境下的称谓语研究称谓语是人际交往中必然运用的语言要素,也是影响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文化变化息息相关。
然在当今这个日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社会,稍一不慎就会陷入称谓困境,带来交际障碍。
同时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不断催化新的称谓词,如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网络称谓语也应运而生,由此造成称谓词的浪费和混乱。
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称谓文化建设,以构建平等、和谐、友好的新型人际称谓系统。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
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
然而我们也看到,语言的交际功能离不开特定的交际环境,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与时俱进的步伐,整个中国社会不论是政治意识、经济形式还是文化理念和风俗习惯都发生着史无前例的重大变革,社会生活在各个层面上发生着显著而又微妙的变化。
作为语言学研究范畴且和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称谓语,也必然会在社会语言的使用中有所体现,因为称谓语不仅是社会人际关系在语言中最系统、最直接的投射,而且还能折射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从中可以窥视出一个社会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一、称谓困境影响社会交往在日常交往中,人际称谓语(或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先导语。
怎样称呼交际对象,是个敏感的问题。
因为称呼语是当面打招呼的,它能充分显示交际对象在社会网络系统中特定位置的名称,一个贴切的称呼语,常常就意味着扣开了成功交际的大门,从而为继续交际打下了理想的基调,而一个不恰当的称呼语常常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然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该如何得体地称呼别人,陷入一种两难境地。
如称呼一个叫王一民的处长为“王处长”、“王一民同志”,语气郑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相对来说缺乏亲切感。
如果称呼他为“一民”或“老王”、“小王”,语气亲切了,但尊重、郑重程度大大减低了。
从称呼词语的变化看当代社会的两性平等及发展
从称呼词语的变化看当代社会的两性平等及发展文章从人们称呼词语的变化中分析了当代社会两性平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已颠覆了以前社会男女地位的模式,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体现在社会的家庭生活、政治、经济、体育等各个领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确实能起到“半边天”的作用。
标签:当代社会;称呼词语;变化;两性平等;性别歧视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进入男权社会以来,女性始终处于附属的经济地位,性别歧视始终存在。
对于贵族阶级而言,女性只不过是玩物而已,每个贵族有三妻四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较低的社会阶层,女性主持家里的事物,虽然没有贵族阶级视为的玩物之嫌,“三从四德”却是最基本的要求,女性想在家庭内获得地位,只有一个办法,即“从媳妇熬成婆婆”,变成了婆婆以后才能对儿媳妇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
同样,对女性的称呼也是包含着歧视女性的含义,已婚妇女在被自己的丈夫介绍给别人时,经常被称为“贱内”、“内人”、“糟糠之妻”,她们自己也时常称自己为“妾”、“贱妾”;而作为男人豪爽之言的“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人如墙上的泥扒了一层又一层”,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女性的歧视;骂人时人们也经常说“婊子养的”。
总之,在任何一个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正在慢慢的改观,对女性的称呼也在逐渐的改变,女性的地位在慢慢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日常社会生活方面,这种变化是最为明显的。
大多数国家的一夫一妻制为妻子地位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样的婚姻使人们对妻子的称呼有所改变,以前人们称呼自己的妻子时都是“贱内”“内人”“糟糠之妻”,而现在这样的称呼都是用于酸气十足的文人之间,而大多数人则更倾向于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太太”“妻子”“内当家的”;而对普通女性的称呼是“某某女士”,这样更凸显人们对女性的尊重;另外女性在组建家庭的过程中比以往有了更多的自由。
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研究
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研究
Abstract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称呼语也在发生改变和发展,以应对当今社会中的多样性需求。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当代汉语社会称呼语的变异,试图探究其变异模式,并且提出在变
异语料中留存变异类型的建议。
一、当今汉语的社会称呼语变异
当代汉语的社会称呼语发生了一些变异,比如“哥们儿兄弟”、“老友朋友”、“尊
称同学”,经过实证研究发现,这些变异都是建立在历史社会背景以及种族和宗教等语境
下的,这些变化有助于促进社会上的文化交流,如在充分尊重了宗教信仰后,中华民族继
续保存其优良传统和文化。
此外,社会称呼语还受到年龄、职业、性别等不同语境影响,
发生变异。
在社会称呼语的变异中,一般有三种主要模式,即“客套话化”模式、“尊敬语化”
模式和“地痞语化”模式。
客套话化模式可以让人们更容易交流,尊敬语语化模式表达对
对方的尊重,而地痞语化模式表达对戏剧式等强烈情绪,有助于调节信息交流,协助沟通,增进友好关系。
三、关于变异类型的建议
在当前社会称呼语的变异当中,应该重视强化礼貌性,减少社会的种族和宗教的“隔阂”,以求团结合作,寻求社会上更多的共同点,尊重彼此的文化,积极拥抱多样性。
另外,变异类型应保留,在口语沟通中,应避免限制其使用,防止社会称呼语变异被遗忘,
从而增进社会的友好交流和容忍。
Conclusion
社会称呼语的变异在当代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团结合作。
未来研究可以更宏观地把握社会称呼语的变异模式,从而为社会的友好沟通做出贡献。
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研究
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研究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社会称呼语在形式和用法上有着很大的变异。
本文从当代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现象;并从源头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究社会称呼语出现变异的可能原因,以期拓宽对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变异发展机制的认知。
一、当代汉语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现象在当代汉语社会中,社会称呼语的变异以多样性分布于不同的地域和领域,表现出“地域多样性”与“领域内的内在变异”的特点。
1、地域多样性: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社会称呼语变异,如汉语的主要方言地区北方普通话、四川话、广州话、客家话和上海话等,就出现了不同的社会称呼语变异。
2、领域内的内在变异: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内也可以看到社会称呼语的变异,如在学校、商业和政治中,用语的形式和用法都会不同。
其中,学校这个社会领域最明显是社会称呼语变异的重点:学校内可以看到“学长”、“师兄”、“学姐”、“老师”等社会称呼语;而在商业社会,可以看到“先生”、“女士”、“老板”、“职员”等社会称呼语;在政治社会中,则会出现“元首”、“总理”、“大使”、“国务卿”等社会称呼语。
二、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变异可能的原因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一方面可以从汉语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看出不同的历史脉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进行探讨。
1、历史发展的视角:从汉语的历史发展来看,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不断在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会出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从而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称呼语变异。
2、社会发展的视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日渐多样化:政治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就会导致政治社会出现一系列政治社会称呼语;在商业社会中,也会出现商业社会称呼语,以此类推。
另外,社会称呼语的变异也和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有关,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不同的方言和文化也会影响到社会称呼语的变异。
总之,上述种种原因都可能影响当代汉语社会称呼语的变异。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摘要:语言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称谓语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们的出现由国家的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本文探究中国在解放前后社会的主要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社会称谓文化内涵社会称谓是人际称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传递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尊重,主要用于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会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社会称谓的词语,反映的是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及其文化意涵。
社会称谓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称谓语也会发生改变。
那些过时的社会称谓用语因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为人们淡忘,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称谓用语则不断出现。
社会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称呼,也是文化的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汉语的社会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迁。
对社会称谓语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学术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对社会称谓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许多亟待加强之处。
一、社会称谓语的涵义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1]称谓语就是用来称呼别人的语言,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指的是用来表示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的语言,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的特殊语言符号,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受乡土观念、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地位、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等因素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则指用于称呼没有亲属关系人的一种用语,包括各种社会关系人之间的互称用语,如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和零称谓语等。
社会称谓语受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其形式和意义的变化较快,反映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进程。
当前社会称谓语调查
当前社会称谓语调查社会称谓语是称谓语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本文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言语交际中所使用的社会称谓语为考察对象,对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当前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特点。
标签:社会称谓语大学生调查分析一、引言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同时,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
任何社会现象都不可能和别的现象绝缘而独立发展,将语言和社会联系起来,才能分析透彻语言现象的本质。
社会称谓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活跃的角色,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且调查起来不容易操作,因此笔者选择了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大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类,代表了较高的知识层次,他们不甘于传统的交流方式、交际对白,在对周围事物作出分析后又积极地创新和运用语言。
语言学研究的许多新兴语言现象,最早都是出自大学校园。
大学生对语言的使用有“学生”身份的特点,但又不局限于此。
他们在大学校园中生活,不时地接触着学校外面的社会,因而在语言上就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前社会普遍使用社会称谓语的情况。
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毫无疑问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传统都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并影响民族文化,校园里使用的社会称谓语不仅有学生的特点,也有社会的普遍意义,因而在这个群体里研究社会称谓语使用状况是有一定意义的。
笔者亲自对社会称谓语作了一次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个案相结合的方法,以期通过这次调查来发现当前社会称谓语在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使用特色。
二、问卷调查设计本文所调查的内容是校园里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调查针对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接触的对象,即:对任课老师、教辅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院系办公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宿舍成员、比自己高几届或者低几届的学生。
调查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3份,有效调查问卷所占比例为91.5%。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汉语言文学1101班 18110103 陈琳珏摘要:称谓语作为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所使用得称谓语有所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其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差异调查报告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的发展变化,会迅速体现到语言,特别是词汇中来作为基本词汇的称谓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能直接体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
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彼此之间表明相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
此次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调查。
下面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对他人的称谓。
1、与同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与陌生同龄人打招呼中,无论是什么年龄,职业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其中女性占的比例比男性大。
在随后的称谓开始在年龄上出现差异:年龄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同学”、“帅哥/美女”和“亲”。
25—3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和“亲”。
35—45周岁和45—5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的是“先生/女士/小姐”、“师傅”和“老板。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四个词比较具有区别性,“同学”、“亲”“老板”和“师傅”。
“同学”称谓多出现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这是由于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称呼对方为同学贴近其身份有显得比较亲近。
“亲”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18周岁以下、18—25周岁和25—35周岁这类受访者中,“亲”首先源于淘宝,此后随着它在网络上的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也慢慢融入到了现实社会中。
“师傅”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汉语社会称谓语变迁的研究
作者:李琼, 杜敏, LI Qiong, DU Min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11,41(6)
1.CHAO Y R Chinese Terms of Address In 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1956
2.PRIDE J B;HOLMES J Sociolinguistics 1972
3.BROWN R;GILMAN A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1960
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 1992
5.祝畹瑾"师傅"用法调查 1984(01)
1.钟尹.Zhong Yin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期刊论文]-社会科学家2005(2)
2.崔新颖浅论新时期仿句与社会的共变关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12)
3.曾毅平语言时尚与语用建设[期刊论文]-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1)
4.谢璐.Xie Lu当今话语商品化趋势分析[期刊论文]-南昌高专学报2009,24(3)
5.孙丹汉语称谓语概述及语用失误[期刊论文]-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
6.徐姗姗新奇隐喻意义构建机制研究——以2010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称谓语为例[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bdxxb-zxsh20110601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