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科院校教学地位的回归----读《大学理想》有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读完《回归大学之道》,我深感启发和感慨良多。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大学之道”的真谛和重要性。
作者在书中指出,大学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渊博性,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
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思考能力和独立思想的地方,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大学里的经历,我常常被迫背诵大量的书本知识,但却很少有机会真正思考和质疑。
这本书提醒我们,大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书中还讲到了大学里的社群精神和对话的重要性。
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而自由的环境,学生和教师应该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这样的对话和讨论相对较少。
我们更多地被灌输所谓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培养人们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它呼吁大学应该重新回归“对话”的本质,推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互动。
最让我深思的是书中关于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探讨。
作者指出,大学应该是社会的智囊团,应该承担起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些大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发挥影响力的例子。
这让我重新思考了大学教育的意义,以及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回归大学之道》,我更加理解了大学教育的核心和真谛。
大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文凭,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想。
希望以后的大学教育能够回归这种本质,并重视对话、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影响力的培养。
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努力追寻大学之道,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归大学之道读书报告
《回归大学之道》读书报告本书主要向我们讲述了现代社会对于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提出了大学教育的八个目标即大学生应具备的八种素质。
本书第一章主要讲述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从一开始的严格约束,死板管理到后来的追求训练智力和塑造性格再到后来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实用课程增加、必修课减少,让学生按照兴趣选课、个性化教学方式等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一味的屈服于学校统一固有的教学方式,而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应充分利用好选修课这一资源。
选择自己喜欢的并且可以提升自我能力的课程,有兴趣地进行学习。
这样一来,一方面将自己的兴趣与学习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自身的见闻,增强了知识储备量。
现代高等学校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技能的提升,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优异的成绩。
所以,作为现代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才能的提高,而不单单只是看中学习成绩。
否则,一旦走出校门,很难融入社会。
我们的大学教师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有很多重要的影响。
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就提出了如何去判定大学的成败得失-教师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对于美国教师,最普遍的抱怨就是,教授承担了许多的科研及校外咨询任务,以至于他们开始忽视教学与学生。
但其实也有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使得他们甘心把时间花在课堂教学上。
此书中提出,对大学角色的不同,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等都对大学本科教育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就是催化剂,加速我对疑难问题的解答以及对已经掌握的内容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那么,大学应该让学生通过四年学习收获什么呢?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大学应该怎样帮助年轻人成长与发展呢?大学教育的八个目标,即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八种素质。
威尔谢尔提出:大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找到分化的知识领域间暗藏的内在联系,以便学生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财税金融系:廖中强 对于一名刚进大学从教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讲,能在学院组织的学习中读到哈佛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先生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实乃受益匪浅。
作者以一名世界名校领导人的卓然眼光,对大学之道真诚的反思、理性的论证,说理透彻、切中大学之道的精髓,真知灼见。
让一度对大学之道迷茫的我对其认知逐渐清晰。
作者开篇就回顾并梳理了整个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其历史的回顾,作者提出了诸如现今的大学教育水平是否真的持续提高了?大学生们是否比往届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是否提高了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它能像商品那样的量化么?等一些列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将解答这些疑惑贯穿于后面的所有内容之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在整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本科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提出了教师应该对本科教育应该持有的态度,并从多元化的美国高校体制中,提炼出了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准确而优雅的书面表达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到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提升就业能力等。
作者接着指出了美国大学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以此深刻的揭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障碍,诸如学生一味地追求高薪、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脱节等。
读罢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虽然德雷克先生根据美国本科教育的现状,站在美国教育的立场反思、解决的是其本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各种问题。
同时也有国情的差异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教育现状的差异等问题,但大学的本质是相同,尤其是在世界全球化加深,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的今天,美国大学出现的问题其实与我们遇到的问题是相似甚至是相同、想通的。
作为一个新老师,诸如有关的学术问题、教育体制问题、课程设置改革等等需要较全面而精深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支撑的较复杂和深层的问题是我无能力也无权置喙的。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回归大学之道》是一本由钱穆先生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载了他在北平大学的教学生活、学术研究以及对大学教育的思考。
钱穆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回归大学之道》中,他深刻地探讨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大学教育的意义和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新的启发。
在书中,钱穆先生提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他认为,大学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和思维能力。
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人才、传播文化、提高人格的殿堂,而不仅仅是一个获取文凭的地方。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我意识到大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所学的知识,更在于所获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成绩。
另外,钱穆先生还提到了大学教育需要回归到传统文化的根本。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而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冲击和侵蚀,大学教育也逐渐偏离了传统文化的核心。
他呼吁大学教育要回归到传统文化的根本,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赞同,我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让自己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通过阅读《回归大学之道》,我对大学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新的启发。
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的大学生。
我也会努力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让自己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的理念读后感
大学的理念读后感大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知识的地方,它是一个让人们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殿堂,也是一个培养未来精英的摇篮。
读完《大学的理念》,我对大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首先,大学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地方。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大学的理念》中提到,“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发展人的智力,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学教育不仅是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知识,更要求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学会怀疑一切,不断地追求真理,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知识。
其次,大学是一个培养未来精英的摇篮。
在《大学的理念》中,作者提到,“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大学的价值在于人才的培养。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个人才的培养者。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要学会专业知识,更要学会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精英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大学是一个让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地方。
在《大学的理念》中,作者提到,“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自由、平等、民主的公民。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学教育不仅要求我们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求我们具有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包容不同的观点,而不是固执己见,排斥异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大学的理念》,我对大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相信,在大学的道路上,我会不断追求真理,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会尊重他人、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大学的理想》解读与思考
《大学的理想》解读与思考作者:鲁军黄蓉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1期[摘要] 《大学的理想》一书可说是开创和奠定了现代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在书中,纽曼以知识为逻辑起点,以其大学观为基础,对与大学紧密相关的涉及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论证。
纽曼的大学理想是一种代表了经典自由教育哲学的大学理想,其顽强的生命力早已并将继续在世界高等教育思想史上得到证明。
重温经典,收益和启示颇丰。
[关键词] 纽曼;自由知识;自由教育一、作者纽曼的生平简介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小时在尹林受私立学校教育,15岁进牛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此后在牛津大学多年,任过奥利尔学院院士,英国国教会牧师、大学导师等,参与发起过著名的牛津运动。
1845年纽曼皈依罗马天主教,1851年纽曼当选为柏林新成立的天主教大学校长,并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大学理想的演讲。
1878年纽曼当选为牛津大学三一学院荣誉院士,翌年被利奥八世教皇封为红衣主教。
1890年,纽曼在伯明翰去世。
二、著作的形成及其地位和影响纽曼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革命对神学宗教的排斥阐述了对大学教育目的和内容的观点;政府对科学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在传统大学(牛津、剑桥大学)之外建立专门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大学的学院,促使纽曼对大学功能进行反思;功利主义与科学主义教育对当时英国大学传统教育的震撼。
《大学的理想》一书可说是开创和奠定了现代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西方许多高等教育学者对纽曼在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都有极高评价。
布鲁贝克评价说:“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所有著述中,影响最为持久者或许当推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的理想》。
”英国当代学者科尔断论:“在纽曼以后所有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著都是他的演讲和论文的脚注。
”夏斯特说:“无疑该书在激励人们思考高等教育的特质和目的方面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三、《大学的理想》的解读1、纽曼所理解的“大学”何谓大学? 对此,纽曼在《大学的理想》的序言中指出:“大学就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A Place of Teaching Universal Knowledge)。
《大学的理想》解读与思考
大 学 的 教 学 范 围 …… 从 最 普 遍 意 义 上 而 言 , 学 应 当 教 授 普 遍 知 大 识 。 他 认 为 大 学 “ 授 普 遍 知 ” 传 识 ”的 特 性 就 是 大 学 的 本 质 , 大 是 学 区别 于 其 他 教 育 机 构 的典 型 特
一
的 、脑 力 参 与 较 少 的 操 作 是 “ 奴 性 ”操 作 , “ 由 ”相 对立 。 与 自 “ 自由” 应 为更 辩 证 深 入 地 看 待 问 题 , 被 表 面 现 象 所 蒙 蔽 。纽 曼 强 不 调 的 整 全 知 识 , 同 由 红 、橙 、 如 黄 、绿 、青 、蓝 、紫 七 种 单 色 光 构 成 的 复 合 光 一 样 , 分 支 学 科 分 而 别 对 应 的 是 单 色 光 谱 。他 认 为 整 全 知识 应 包 括 所 有 领 域 的知 识 , 否
二 、 著 作 的 形 成 及 其 地 位 和
影 响
三 、 《 学 的 理 想》 的解 读 大 l 、纽 曼 所 理 解 的 “ 学 ”何 大
谓 大 学 ? 对 此 , 曼 在 伏 学 的理 纽 想》 的序 言 中 指 出 :“ 学 就 是 传 大 授 普 遍 知 识 的 场 所 f Pae o A l f c
则 是 不 全 面 的 , 人 的 心 智 训 练 有 对 所损 害 。
3 、纽 曼 的 自由教 育 思 想 。在 纽 曼 看 来 , 自 由教 育 是 指 为 了 理 智 自身进 行 训 练 , 为 了 其 自身 的 是 最 高 修 养 。 纽 曼 指 出, 识 的 交 流 知 是 作 为才 智 扩 展 的 条 件 或 手 段 的, 但 是 知 识 的 这 种 交 流 并 非 才 智 扩
大学的理想纽曼读后感
大学的理想纽曼读后感Upon reading John Henry Newman"s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Newman"s vision of a university as an institution dedicated to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ind resonates powerfully with my own beliefs about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society.ewma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 liberal education, which he argues is not merely a preparation for professional life, but an end in itself.It aims to develop the intellect, refine the senses, and cultivate a sense of moral responsibility.This holistic approach to education ensures that students grow not only in their academic pursuits but also as individuals with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The idea that a university should be a place for the free exchange of ideas and the pursuit of truth is another theme that struck me.Newman argues that such an environment fosters intellectual growth and encourages critical thinking.It is through this process of intellectual exploration and debate that students learn to analyze, question, and form their own opinions.Moreover, Newman"s concept of a university as a community of scholars and learners is particularly inspiring.He believes that theuniversity should be a place where diverse perspectives come together, creating a rich an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This sense of community, built on shared intellectual endeavors, not only enhances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but also prepares students for a life of active citizenship.In conclusio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has deepened my appreciation for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nurturing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who are equipped to engage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modern world.Newman"s ideas remain as relevant today as they were in his time, reminding us of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a true education.在阅读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念》之后,我深受其对于高等教育本质和目的深刻洞察的影响。
读纽曼《大学的理念》有感
读纽曼《大学的理念》有感
“知识本身即目的”乃大学之宗旨。
纽曼在本书中强调的是一种理想的大学状态,即大学能给每一个来到此处的求知者以足够的自由,让其去自由发展,自由的求知,让其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过此书之后,又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我国的大学教育。
仔细想来和理想状态的确有较大差距。
首先,大学之内的功利主义泛行,很多来到大学的求职者都不是抱着纯粹的求知心态而来,而是把知识看作一种获得名利,获得地位,获得高收入的一种手段。
对知识有着热情有着渴求的人越来越少。
在这种状态下,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受教都收到了很大束缚,又何谈知识的自由汲取,以及其纯粹性?其次,文化素质教育课对学生的影响不深,很多学生都把文化素质教育课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并没有把握住其中的精髓。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交融日益加深,“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没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已越来越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事实上,要想在目前的社会中干成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一定的哲学思想作支撑,可见学生养成“哲学习惯”的重要性。
我觉得《大学的理念》一书的写作年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其中的很多思想仍对我们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断摒弃大学中的不良风气,重塑正确的大学精神,为更多的求知者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方为大学之理念,大学之正道。
《大学的理想》的读后感
《大学的理想》的读后感第一篇:《大学的理想》的读后感简谈读《大学的理想》的感受看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感受颇多,最深的莫过于让我想到我所经历的教育以及在我身边的教育及学习生活的种种现象。
我们知道,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
他主张大学应该平等、完整地传授各种知识。
大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
在《大学的理想》里,纽曼积极阐述了他对自由教育的观点,对大学性质、职能等的看法。
其中很多观点,对今天依旧有许多积极的意义。
这或许也是《大学的理想》一书出版过百年依旧没被淘汰的原因所在吧。
一、全面发展纽曼认为,或许我们多数人也会认为,“大学首先是个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个能从众多学科中获取大量知识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刚开始进入中南民族大学时,不管是教我们教育学的老师,还是其他公共课的老师,都劝我们教育学的学生要多看其他领域的书,拓展知识面。
特别是教我们必修课的老师,更是建议我们有机会就多看些哲学方面的书。
我们不可否认:各科知识间是相通的。
学习哲学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
但是,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人更善于逻辑思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各类困难,更能表现出一种绅士风度……纽曼认为:“知识是扩充思想不可缺少上午条件,是达到思想扩充的工具。
”扩大知识面,多学多看,而不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
这样,才不会使自己的眼光过于狭隘。
不会因为离开自己的专业就成为一个“无能”的人。
不仅是我们学生,你看当今世界各国的军队建设现代化不也要求全军指战员一专多能,一个士兵掌握许多装备的操作么?当然也不能光把目光瞄向军队,就说普通的我们的群众吧。
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难道我们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我们就不能工作了吗?显然是不能这样说的。
刚来到大学的那阵子,我曾迷茫过:大学究竟能给我什么?在这四年里,我究竟能得到什么?或者应该去学写什么?当自己的专业跟自己的想象不太符合时,该何去何从?不过现在我体会到,或者说我认为:大学,需要给我们的不再是每次考试都得高分,不再是不断地向我们输灌教材上的东西,而是教会我们去自觉,去自我学习,自我成长,锻炼我们快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让我们去跟上时代的步伐。
读《大学的理想》有感
读《大学的理想》有感作者:杨婷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21期摘要:纽曼的著作《大学的理想》是一本较早系统阐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书籍。
他的大学理想是一种代表自由教育思想的大学理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自由;知识;启示;大学;理想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B一、大学的本质在《大学的理想》中,纽曼在前言中谈到了他对大学的独到理解和他对大学本质的想法;在绪论(即第一篇)里面,他针对当时大学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第二篇至第四篇中,他阐释神学和知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前四篇演讲都是用来说明这本书的中心论点:知识本身即为目的。
在第五篇至第八篇演讲中,他主要论述了知识本身的意义和知识与学习、专业技能的关系。
在第九篇演讲中,他谈到了教会对知识的责任,认为教会介入文学很有必要,并且谈到了教会如何弥补文学和科学的不足。
最后一篇演讲是关于如何学习文学的内容。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布鲁贝克评价说:“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所有著述中,影响最为持久者或许当推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的理想》。
”[1]由此可见,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大学的理想》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我十分支持纽曼把大学当做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的观念。
在纽曼看来,大学就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探讨各种学问的地方,大学就是为向学生教授普遍知识而设立的。
“理想”多次强调这种普遍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是与其他学术机构之区别所在。
[2]在阅读《大学的理想》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觉得大学是最高的学府,是无数求学者梦寐以求的学习之地,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获得最理想的教育。
然而在阅读了《大学的理想》以后,我重新审视了一下现在的大学,我觉得大学不单单是一个能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教育的场所,它更能带给我们对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
也许有人会问:“教育和知识有何不一样吗?”我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不一定等于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却包括教育,它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回归大学之道》是一本由曾国藩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曾国藩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这本书在中国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教育宝典。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曾国藩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于大学教育的尊重,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曾国藩提到了“回归大学之道”,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他还提出了“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忠孝仁爱、正直无私”的学习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在书中提到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他认为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要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认为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这些学习心得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同样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通过阅读《回归大学之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曾国藩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于大学教育的尊重。
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信念。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学习,也不能放弃对于大学教育的热爱和尊重。
我们要像曾国藩一样,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现代大学生。
总的来说,《回归大学之道》是一本对于大学生有着很强启发意义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曾国藩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于大学教育的尊重,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阅读这本书,受到曾国藩的教诲,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现代大学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回归大学之道》是一本由中国著名教育家钱穆所著的书籍,书中阐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观。
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大学生应该怀有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书中强调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认为,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思维能力。
大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有担当的人。
其次,书中还强调了大学生应该怀有一种谦卑和虚心的态度。
作者认为,大学生应该怀有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他们应该怀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而不是沾沾自喜和自以为是。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时刻怀有一颗谦卑的心,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大学生应该怀有一种责任和担当的态度。
作者认为,大学生应该怀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担当精神。
他们应该怀有一种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使命感,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享乐。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怀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通过阅读《回归大学之道》,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观,以及作为大学生应该怀有的态度和价值观。
我将努力怀有一颗谦卑的心,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将努力怀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担当精神,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才能回归大学之道。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张严《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讲述了德雷克·博克考察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
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
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
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
教师们讨论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
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本书共计十二章节,在第三四五章节和最后三章节在我看来比较易懂和重要,第三章大学教育的目标(35页)第四章学会表达(49页)第五章学会思考(65页)第十章培养广泛的兴趣(153)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169)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187)。
首先看看我对第三章的感悟,正如书上介绍的卡诺奇所说:“如果对大学的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就无法知道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知道所谓‘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内涵是什么。
”不仅仅是学生,有些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大学之道,高中的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现在好好努力,等考上好的大学了,就不苦了,想干嘛就干嘛。
这句话虽然可以激励中学生好好学习但是这潜意识的告诉了他们上大学就是去玩的,去混个毕业证,轻松悠闲自在。
这个观点完全脱离了大学之道的轨迹,我们必须要回归大学之道。
再次学会表达,总结一下包括两方面: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师生间需要在课堂内外频繁的交流;教师需要布置比其他课程更多的作业;教师需要仔细批改作业并向学生提供指导与改进意见,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学生单独交流,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每次作业的质量,更要让他们理解有效写作的基本原理,为他们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
读纽曼《大学的理想》有感
读纽曼《大学的理想》有感《大学的理想》这本书,是一个有关人类发展历程、社会文化变迁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寓言。
这不仅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大学”,更重要的是:这种理想只能在历史中找到。
我认为:每一位思考者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大学的真谛。
其实我们每一天所做的事情就很具体地阐述着“大学的理想”!可以说,从“在幼儿园里读经典故事”开始,教育已悄然走进孩子的心灵,从小就浸润着美好而纯洁的愿望,成长之路也将伴随着美妙动听的歌声走过;或许你早忘记童年时父母亲讲给你的那些古老神话般的故事,但却总还保留着他们那谆谆教导的形象,因此,潜意识里仍期待成功的喜悦能够再次触及自己,而正如我上面所提到的:目前,世界各国都把教育作为当今工作首要任务之一,都采取措施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并培养其良好品质,尤其重视早期教育,所以,尽管由于传统习俗和对传统与教条的依赖,西方有的家庭仍有忌讳,甚至是排斥教师身份的倾向,这是无法避免的。
毕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切准备妥当,出门办事,抬头一看,心头顿觉诧异:我只是沿街散步,怎么居然走近了街旁小巷深处的美丽校舍?哎呀,可真美啊!全部房屋一律白墙红顶,显得十分明亮整洁。
我又顺便四周眺望,在阳光下,楼台亭阁之间似乎连空气也带着一丝淡淡香甜呢!哦,原来正巧遇见几位熟悉的同行友人啊!边走边谈,不知不觉我们已走入了主干道——一座外观精致优雅,布局错落有致,装饰华丽堂皇的建筑物呈现眼前,她不是别的,正是斯坦福大学!不禁联想起纽曼在书中写到:“不久的将来,斯坦福大学定会消失,然而它的历史意义则永存不朽……”果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兴大学越来越多,然而风格迥异,却万变不离其宗——花样百出地招揽人才,扩充规模,追求名利。
纽曼曾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世人:不幸的大学!然而,大学在一个民族发展的宏伟画卷中究竟扮演何等角色?其职责和作用究竟在哪里?就像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所指出的:“技术的飞跃没有预示新制度的产生,相反,它是旧秩序崩溃的前兆,新秩序必须借助技术的飞跃。
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我参加了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深感这是一次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
本次讨论涉及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让我对本科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本次讨论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本科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本次讨论中,我们必须确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把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学科建设是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讨论中,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我们要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水平,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本次讨论中,我还意识到,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五、深化实践与应用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但将其转化为实践应用更是关键。
通过本次讨论,我意识到要将所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反思与总结通过本次大讨论,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次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理解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将把这些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读《大学的理想》有感
读《大学的理想》有感
《大学的理想》是一本关于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书,它以让学生变得有才华、精明迅捷为目标,要求将知识融入实际应用,提供新颖、丰富的多元化学习环境。
读《大学的理想》令我深受启发,令我重新认识到大学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课堂上,学生们应该把学习当作日常生活中每一天的精彩之处,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好的体验这些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
同时,大学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实践性教学上,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应用,使知识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以提升学习质量。
此外,根据《大学的理想》的书中的内容,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也将能够使大学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既可以促进学生们多元化探索和发现知识,又可以激发热情,扩大视野,让学生在各方面都全面发展。
读完《大学的理想》,让我觉得大学教育应该是一个充满知识与智慧、充满思考和创造力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得最优质的教育,了解真正的大学价值。
只有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加强有效性的培养,我们才能够让大学的理想实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大学的理想》读书报告
《大学的理想》读书报告在众多书目中选择《大学的理想》(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是因为我们刚刚迈进大学的校门,我们中的每个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前,在心里都会有关于自己大学的理想学习、生活方式的憧憬,对大学教育的认识,除了之前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目标所培养的认识,学生结合自身与社会所得到的更为深刻的思考还尚为缺失。
所以,读之前觉得或许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大学的意义有一个深刻一些的感悟。
但是,读完后,才发现,这本书所给予我的不仅是我之前所预期得到的体会,更让我对一种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有了认识,或许这种思想表面乍一看对一个大一的学生来说其思想深度有些难懂,但是仔细品读思考,还是能从中获得珍贵的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东西。
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
他所著的《大学的理想》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较早系统综合、全面地论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名著。
纽曼的知识观重在强调通才教育、自由教育、绅士教育、精英教育,注重心智训练、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而排斥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知识的工具价值。
这篇报告中的主要论述是围绕“自由教育”展开的。
他的“自由教育”在书中的阐述,我认为,可以归纳概括为四类:大学的概念、大学的目的、大学的教育、大学的学习。
1、大学的概念纽曼从词源学的角度认为,大学是讲授普遍知识的场所。
他主张大学应平等、完整地传授各种知识。
这就意味着,大学的目标:首先是理性的而非道德的。
大学的目的是理智训练,发展人的理性;其次是知识的传播与推广而非知识的进步。
他说:“如果它的目标是科学或哲学的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所大学要有学生;如果是宗教训练,我不明白它为什么是文学和科学的中心”,这也就说,大学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地方,既是知识的集中地,也是讲授知识的中心。
“大学讲授普遍知识”是大学的本质所在。
大学具有特殊性,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应屈就于任何事物,包括教会。
在纽曼看来,巴黎大学作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关键就在于它容纳了并教授了所有的普遍知识。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渐渐的得到了满足,于是人们便有了进一步追求精神文化的想法,因此,社会对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不再想着拘泥于死板的传统教育,而是从兴趣出发,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找到自己想法,突破原有的观点,增加创新的力度。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更应当适应社会,紧紧追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
而且随着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社会竞争也将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我们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加强知识储备量以及快速适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解释。
《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主要像我们展示了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以及从教育当中的深思规划的未来,提出了不仅是美国,而是当代大学教育的八大目标,每个大学生应该具备八种素质。
书的开始便讲诉了美国大学的发展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突然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骚。
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何尝不能以此为针对,弥补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人的生活不尽相同,可是梦想确实相同。
书中所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等等。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
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
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思考这些问题,当代社会如此快的节奏,我们必须要接轨。
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大学的理想》读书笔记
《大学的理想》读书笔记《大学的理想》读书笔记纽曼的著作《大学的理想》是一本较早系统阐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书籍.他的大学理想是一种代表自由教育思想的大学理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的理想》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不去深入探索书中前一部分,关于“知识本身即目的”的看法,学知识为求知。
知识不仅仅是达到知识以外的某种东西的方式,或是自然地发展某些技能的基础,而且是自身足以依赖和探求的目的。
那么就让我们看一下知识与我们大学学习的某种统一的性质吧。
大学,具有理智培育的功能,教会理智对一切事物持恰当的想法,去积极探索真理、掌握真理。
理智培育就起本身来说是一个独特而充分的目的,是一种理的扩展或启示。
好吧,谈到我们现在正在读的大学,正在接受的大学知识教育。
中学的教育使人变得像只会接受事实的仪器或贮存事实的容器,一味地限定面对的冷事实。
虽然,时间久了,有的课程会增强其判断方面的能力、鉴赏的能力,但是,这些小小的收获,按作者的分析所说的,是要等到后来的时间里才会产生的。
也就是说,纯粹的知识,纯粹的经验积累的关系。
从中学思想过渡到大学思想,以学而无获为一宗旨。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尽可能多点广泛的信息。
如此,我们除了纯粹学习到的理论,也能把握适时而变的客观事实根据,从而达到具有真正的知识框架。
文中给了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关于才能的全新施展的。
用了一个比喻,像一个早已习惯于手铐脚镣生活的囚犯,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脚重新获得了自由一样。
目的在于说明,自然科学,是一门蕴含宇宙的巨大财富和无穷资源以及讲述宇宙有序进程的课程。
这一点,对于学历那么多年知识的我们,应该是没有说明可怀疑的。
另外,才智扩展中的获取经验,是一个比较被人认可的方面。
而对于宗教信仰者,如果他能正常感受无宗教信仰者的论争和思想,并将其当为“一道光芒”照亮一向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宗教,能放开自我,接纳这些论争,那么他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个世界,对世界产生奇妙无比的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本科院校教学地位的回归----读《大学理想》有感本科学校大学教学地位的回归摘要:纽曼所写的在《大学的理想》这本书中写到:大学的教师,应该是以教学为主,科研的事情应该是交给研究院去办。
而当今中国的高等学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学校的教师们,不再热衷于教学。
因此,文章从学校、教师和评价体系这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基于这些原因,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第一:建立新的职称评估机制,把更多的教学任务做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第二:增加全职教师教学的待遇。
第三:转变办学观念,重视教学的地位。
一、纽曼所写的《大学的理想》的大致背景;19世纪英国的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是“是十九世纪最杰出的神职人员和文学家之一”,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大学的理想》是一部经典之作,布鲁贝克评价说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所有著述中,影响最为持久者或许当推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的理想》。
英国学者科尔曾断言:“在纽曼以后所有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著都是他的演讲和论文的脚注。
”从众多位著名的教育家给他的评价中,我们足见纽曼深邃的思想之光所散发的无穷魅力。
在大学理想一书中,他认为:大学应该是以教学为主要内容。
纽曼把探索者和大学教师看做是对立的两类人,探索者者的用武之地应该是在“首先注重科学自身而不是注重学生的机构”。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现阶段的本科院校的建设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的一般定义和教学在大学的地位;大学的职能有三个,教学,科研,服务。
其中,教学是大学的首要职能。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就应该为传授知识,把培养人才作为主要的任务。
那么什么是教学呢?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同时,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摄取知识途径有很多,如学校教学、课外活动,各种形式的劳动、学生集体组织的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家庭活动等,这些成为现代教育中学校教育活动广泛运用的途径,各种途径相互作用影响学生发展。
但学生学习的主课堂目前仍旧是课堂教学。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
三、现阶段本科院校教学的现状;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许多非研究型大学甚至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 也在复制研究型大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模式: 它们同样热衷于把科研作为学校职能体系的重心, 在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上以科研作为决定因素, 在经费与物质的投入上以科研投入为先, 从而把教学的职能和地位边缘化。
当前, 饱受争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树立以教学为中心方面, 虽然很大程度上具有矫正作用, 但仍留有深重的追求科研的情结。
当前, 在学校各种政策的刺激与规约下, 高等教育场域中的科学研究业已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运动。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学, 多数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 都会毫不犹豫地采用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方式。
而当教学与科研在时间、精力上发生冲突和矛盾时, 保全科研、应付教学成为一些教师通常的做法。
四、本科院校教学不重视教学的原因:(一)从学校的层面来看:1、学校的重科研轻教学;2004 年上海交大优秀教师晏才宏直到去世也没有评上副教授和最近一段时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深受学生欢迎的朱淼华老师因为没有论文不能续聘使得这一问题变得再次热闹起来。
“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其评价机制屡遭诟病的核心和焦点。
2004 年上海交大优秀教师晏才宏直到去世也没有评上副教授。
但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科研的地位越来越高,教学的地位则每况愈下。
且不说中国是否需要那么多研究型大学, 也不说那么多自称已经是或将要是的研究型大学中有几个真正够得上标准,就算真建成了研究型大学, 学校还需要不需要只讲课的教师他们应该有什么地位既然是大学, 就必须将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 研究也必须与教学结合, 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尽早进人研究领域, 培养出更多研究型人才。
当然, 在学校内部可以有分工, 院系以教学为主,研究所以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为主,教师和研究人员同样可以有所分工。
但现在的问题是, 不少学校自不力,或急于求成, 或急功近利,巴不得马上办成研究型大学, 因此片面强调科研特色,任惫抬高科研的地位, 教学不仅相形见细, 连基本地位都保不住了。
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教育经费拨款和科研经费。
其中, 国家教育经费拨款是按照学校的学生数划拨的, 只与学生的数量有关, 而与学生的培养质量无关。
而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所决定的, 这也就是说, 国家拨款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无关, 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并未因此多获得国家的经费拨款。
相比之下, 科研经费的获得则主要由学校从国家和企业中争取, 依靠的主要是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
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不得不把科研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 大学生的自理能力、自学能力已经很强,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较中小学已大大降低, 成才与否主要靠学生自己的修为, 所以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很少从其教学成果入手。
2、学校的社会地位;大学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
制度环境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各种影响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政策、文件, 甚至社会的思想观念、历史传统, 都可归为大学外部制度环境的范畴。
在诸多制度环境因素中,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是对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影响最大的两个外部因素。
在我国, 政府是大学的管理者和举办者, 政府的财政拨款是大学最主要的教育资源获取方式。
由于教育经费本身的稀缺性, 政府从来无法完全满足各大学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和索取。
出于梯度发展的需要,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我国政府对大学的投入也打破了平均分配的原则, 把非均衡投入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采用生均经费加专项经费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
其中, 生均经费按每位学生的规定数额乘以每所大学的学生总数进行下拨, 而专项经费则主要根据科研需要进行下拨。
由此, 一所大学是不是211工程或985工程, 有没有重点实验室和有多少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学科, 通常成为政府下拨专项经费的主要依据, 而这些作为依据的建设项目, 事实上正是以科研地位的高低和科研成果的多寡来确立的。
于是, 为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一些非研究型大学必然着力向科研倾斜。
根据评估主体的不同, 高等教育评估可以分为政府评估和社会评估。
当前, 这两种类型的评估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所以饱受争议。
在政府评估方面, 虽然在评估指标的成绩评定上有分等级,但普遍存在的不足是评估标准偏于单一, 尤其是以评估重点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标准来评估所有大学, 在分类分层次地进行评估方面颇有欠缺。
正是这一指挥棒的作用, 引发一些大学不顾自己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盲目攀比, 不顾自我条件的限制而片面强调科研第一的问题。
社会评估也存在类似问题。
近年来, 我国由民间组织所运作的大学排名现象蔚然成风。
然而,不同类型的大学怎样比较, 这是评价的技术难点, 可比性是评价的关键问题。
综观林林总总的大学排名, 其所蕴含的价值判断也往往是以研究型大学为模板、以科研评价为主要标尺。
正如有学者比较中美之间的大学排名后所得出的结论那样: 中国的大学排名和美国的大学排名实际上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美国的大学排名是对大学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评估, 而中国的大学排名则是对大学学术生产力的评估。
这种以大学学术水平高低对我国的大学进行排名的方式,同样会给非研究性大学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二)从教师自身来看:1、教师的经济收益;2000 年师范大学全面收费以来,昂贵的高等教育费用更加增加了师范学生的人力投资成本。
但就教师的收入现实来说,水平相对较低,不仅低于相应学历的平均收入水平,甚至还比不上某些行业小学和中学文化程度的职工收入。
钱大益等2002 年对知识密集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工资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学历结构的工资收入水平看,各行业的工资水平也远在学校之上,以工作比较稳定的工龄在20~29 年间的高中层次人员看,工资水平差距显而易见,部分教师选择跳槽或以兼职的形式来回收人力投资成本,有的教师甚至为增加收入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兼课、开设培训班或家庭辅导班上,无暇顾及学校本职工作,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对学校教育质量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从国家教育前途考虑,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刻不容缓。
2007 年9 月9 日,温家宝总理和北京师范大学刚入学的首届免费师范生座谈,强调“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
”教师对于国家发展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
我们只有承认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并在经济利益上使教师的贡献得到体现,使教师的劳动报酬和劳动付出相一致,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劳动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和科学水平,真正落实科教兴国的方针。
2、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三方面构成的。
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水平,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治地位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地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创造文化中的作用。
[1]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可谓是人类社会兴衰或是将兴将衰的“晴雨表”。
正如荀子所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历经社会变革的反复验证: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对教师群体来说,则是一个事关为人师表的积极性发挥、专业性素养提高,乃至师资队伍稳定,以及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2]因此提高教师地位势在必行,3:教师的职业发展;很多的大学教师,他们很热爱教学的工作。
但是,为了个人职业的发展。
他们也加入了科研,发表论文这个大洪流中。
因为,现在关于教师的职业评定,都是与教师们所发表的论文的多少来评定讲师,副教授,教授。
他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到发表论文上去。
现在很多大学片面重视科研, 以论文数量和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主要指标, 而有些教师即使书教得再好, 如果科研不行, 评职称也没有希望。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晏才宏老师, 在上海交大任教17年, 在很多人眼中聪慧超群、知识渊博, 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 但由于论文发表不多, 去世时他还只是个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