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c0b8b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d.png)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五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班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1.使同学加深熟悉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熟悉质数和合数;把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熟悉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同学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学问内容,感受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推断、推理,进一步把握思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阅历,提高分析、推理、推断等思维力量;加深对数的熟悉,进一步进展数感。
3.使同学主动参加回顾、整理学问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育乐于思索的品质和与同伴相互沟通、倾听等合作意识和力量;感受数学方面的学问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教学重点: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学问。
教学难点:应用概念正确推断、推理。
教学预备:小黑板、预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学问?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日开头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
(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熟悉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娴熟把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推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分,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熟悉,加深对数的熟悉。
二、回顾与整理1.回顾争论。
出示争论题(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熟悉。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觉的?(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让同学在小组里争论,结合争论适当记录自己的熟悉或例子。
五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2设计说明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同学活中的数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单元整体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单元整体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ee2d0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5.png)
齐要涉及数的含义。
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
与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
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
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
故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
算理。
3.引导学生探索被除数、除数与商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让学生通过习题进行对比,学会探索模式和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
在组织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大小关系
的规律。
教学中,要重视突破重难点的经典题型的讲解,还可以增加一些类似的练习内容,
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养成探索隐含在数字、算式后面的规律的习惯。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结构
图及课时
安排
本单元设计了11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课时,一个数除以小数3课时,商的近似数和循环小数各1课时,用计算题探索规律1
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复习与检测1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c1b54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8.png)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方法,但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掌握计算方法。
2.能够将分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如何将分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学案例和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实际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e2a6fe1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0.png)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第三单元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发掘文本内涵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交流能力。
-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讲解和理解文本大意,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2. 文本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要素,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细节。
3. 语文知识:研究语文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阅读理解: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答与文本相关的问题。
5. 写作训练:进行写作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相关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1. 主动探究法:通过提问、探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研究法: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交流能力。
3. 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研究和运用语言知识。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方面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2. 作业评定: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定,评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测试考核:进行定期的测试和考核,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教学资源1.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和资源。
3. 课外阅读书籍和相关资料。
时间安排- 第1课时:导入研究目标和内容,进行文本阅读。
- 第2课时:继续文本阅读,进行文本分析。
- 第3课时:研究语文知识,进行词汇、语法等知识讲解和练。
- 第4课时:进行阅读理解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第5课时:进行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
- 第6课时:进行课外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相关讨论。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34b91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1.png)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及运算过程。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对分数运算规则理解不深、运算过程繁琐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及运算过程。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运算过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实例和运算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加减法。
3.练习题: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引出分数加减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a2c7b6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f.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一、单元内容概述1.1 单元主题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选取了《猎人海里布》、《牛郎织女》两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民间故事,了解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民间故事的韵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欣赏民间故事。
-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特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民间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2.2 学习需求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本单元,更深入地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欣赏和评价民间故事,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3.1 教学策略- 以读促学: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韵味。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任务驱动:设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2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 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 实践法: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4.1 课前准备- 让学生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准备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2 课堂导入- 通过讲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民间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3 课堂讲解- 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文。
-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4 课堂互动- 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5 课堂练习- 设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8be65d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9.png)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教案一等奖
1、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新单词,写出7个单词。
2.默读课文,在前两篇的基础上再次提速。
带着感情读课文。
3.让学生通过学习文学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行阅读。
(1)借助拼音,读课文,认生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
(1)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
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4)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词和名字卡片进行阅读。
(2)谈谈这些生词要注意什么(学生从单词的发音和写法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
(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训练阅读生词,巩固生词。
第二,引导默读,提高默读速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老师展示生词卡片,并按名称朗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3、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解读+单元教学设计+当堂训练+教学反思)
![3、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解读+单元教学设计+当堂训练+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011ae5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8.png)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个主题编排。
主要由《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三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让同学们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民间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编写故事。
2.本单元重点:(1)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民间传说,都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体现人物特点的。
如《猎人海力布》一文中,通过“救小白蛇”“要宝石”“听鸟语”“劝乡亲”“变石头”这几个故事体现出海力布善良、勇敢、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牛郎织女(一)》则通过详细介绍牛郎认识织女的过程,表现出牛郎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的特点以及织女心灵手巧、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
《牛郎织女(二)》通过描述织女跟王母娘娘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体现出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的特点以及织女渴望自由的真情和勇敢。
(2)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我们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创造性地复述。
我们可以换一种人称,可以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还可以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五年级对复述的要求重点放在了“创意性复述”上。
在交流平台里,编者对“创意”进行了具体的解读,这里的创意体现在形式与内容上,一方面可以就内容来展开进行创意复述,比如: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如何得知织女下凡时间的;还可以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如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
另一方可以就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创意,比如换人称讲述故事,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时,可以从海力布、村民、白蛇等不同视角出发讲述故事;比如讲故事时可以模仿不同角色的动作和表情,更有代入感。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创意不是毫无依据的胡思乱想,在落实“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一要素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共7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共7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bfb010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16.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共7课时)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精读课文《山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葡萄园里的故事》和略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展开,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对于如何具体、生动地进行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描写方法,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课文中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对人物的关爱,培养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课文中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具体、生动地进行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掌握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动画视频、相关图片资料、写作练习素材。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
然后引导学生回答:课文讲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景物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中的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e36dc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11.png)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学生能够掌握相关词汇和语法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性语言的表达,培养其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材: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教具:黑板、彩色粉笔、PPT、录音机等•材料:相关课文、词汇表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主题词,引入本单元学习内容。
2.学习课文:让学生诵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词汇学习:介绍本单元重点词汇,让学生掌握词义和用法。
4.活动设计: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语法讲解:讲解本单元的语法知识点,如句型结构或词性变化等。
3.写作练习: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写作练习,培养其写作能力。
4.诗词赏析:介绍相关古诗句或现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韵律。
第三课时1.课外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做简要读后感。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教育:通过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情感、行为等,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人生态度。
4.总结提高: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作业或复习任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199f09700abb68a882fb14.png)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共安排了三篇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课文篇幅较长,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前一单元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发挥想象把简单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并和同学演一演,感受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的重点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读故事,从故事中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4.体会民间故事所反映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默读课文。
3、练习写作。
从故事中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内容为民间故事,目标明确。
我们还可以把每一课的教学与语文园地结合起来,理解各课的人文思想。
还可以让学生练练笔,尝试缩写故事。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11课时,《猎人海力布》2课时,《牛郎织女(一)》2课时,《牛郎织女(二)》1课时,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1课时,习作:缩写故事 2课时,语文园地 2课时,快乐读书吧 1课时。
最新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最新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c8516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5.png)
最新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研究本单元,学生能够掌握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思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研究态度,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数的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利用教学媒体呈现一道有趣的数学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新课讲解(15分钟)- 温前一单元所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
- 介绍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讲解运算的规则及特点。
- 演示一些具体的计算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方法。
3. 练与巩固(25分钟)-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互相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拓展活动(10分钟)- 利用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一些数学运算的拓展活动。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 综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展望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练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计和实际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对学生的练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反馈和鼓励。
3.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8991e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c.png)
五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民间故事”创意展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选编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个民间故事,根据篇幅和教学的需要,《牛郎织女》分成了两个部分。
《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一)》为精读课文,《牛郎织女(二)》为略读课文。
这两个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故事情节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中国民间故事以及欧洲、非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阅读民间故事的乐趣。
在这样的主题下,本单元安排的阅读训练要素为“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写作训练要素为“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的民间故事,非常适合落实这样的语文要素,因为创造性复述和缩写都是民间故事流传中会使用到的重要方法,而且民间故事具有关键性故事情节突出、细节处理简单、类型化显著的特点,这对于学生掌握以上阅读和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帮助。
本单元的习作与其他单元的习作有很大的不同,它单纯的指向了“缩写”这一技能的训练,而且仔细思考发现它与阅读训练中的“复述”其实有密切的关联性。
本单元对于复述而言,学习的生长点主要是“创造性”,结合《猎人海力布》的课后题“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牛郎织女(一)》的课后题“课文中有哪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况说的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以及“口语交际”中提到的“丰富故事的细节和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等把故事讲生动的方法。
我们发现,要想掌“握创造性复述”这一能力,学生需要在原有复述经验的基础上掌握变换角色、增添情节、变换情节顺序等创造性复述的具体方法。
而“缩写”方面,学生需要综合运用之前习得的摘录、删减、概括和改写等方法,这些方法学生以前都有相关的学习,但是综合运用到一篇习作中也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难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eb0c8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0.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并能够正确拼读、理解其含义。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如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预习、朗读、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1.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能够准确概括课文大意在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我们将接触到一系列富有深层内涵的课文。
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体裁,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深刻的思考和生活的哲理。
理解这些课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深度和广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设计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能够概括课文大意。
深入理解各篇课文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课文所传达的主要思想。
课文主旨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关键词句等线索,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分享和交流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概括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可以通过列提纲、画图表等方式,清晰展现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特点、事件发展等关键信息。
提取信息能力:通过概括课文大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中华民族一家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中华民族一家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f2132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7.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学生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社会经验可以回答:我知道56个星座,56枝花是56个民族。
导学单1自学提示:主问题:观察地图,思考各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一、观察地图,了解每种图案代表哪个民族以及主要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哪些地方。
二、注意图中两处画圈的地方,结合教P54的内容,思考这两个地方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交流小提示:1、我发现第处地方,有个民族住在一起,民族数量(多/少),所以这里的民族分布特点是:。
2、我发现第处地方,有个民族住在一起,民族数量(多/少),所以这里的民族分布特点是:。
3、我发现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互学要求:1、组长主持,有序交流,根据自学交流小提示,按照4、3、2、1号同学的顺序发言。
2、先每人说一处,交流后组长组织讨论大家还有没有补充或者疑问,自由发言。
3、组长总结达成共识,修改自学交流小提示,分好工,准备展学。
展学要求:仪态大方,声音洪亮。
学生通过活动发现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数据解读: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有18 个少数民族在全国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1990 年上升至22个,2000年28个,到2010年上升至43个。
问题一:观察上面的柱状图,注意数据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交流小提示:我发现在在全国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的少数民族越来越。
这意味着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
数据解读:2000年,民族成分齐全的省级行政区域只有11个,到2010年,这一数量增加到20 个。
问题二:观察上面的柱状图,注意数据的变化,学生表演羌族舞蹈,介绍胡同,民族服装走秀展示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
学生观看《民族友谊之路》视频,思考:看了这些民族英雄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生:看了这些民族英雄的事迹,我很感动,我想说,祖国的领土是各民族一起保卫的,少数民族。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b7cd4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f.png)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与学情分析1. 单元主题2.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类文本比较感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神话故事,对这类带有奇幻色彩的故事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民间故事的特点,如口语化的表达、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往往通过简单的情节和对话来体现)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等,还需要深入学习。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欲望,非常适合开展与故事讲述、改编相关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民间故事课文,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 了解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的方法,如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概括等。
- 学习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能够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民间故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开展故事讲述活动,让学生在讲述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如勤劳善良、勇敢正义等传统美德,受到文化的熏陶。
- 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民间故事的特点,包括故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语言风格等。
- 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民间故事,在保留故事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民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民间故事在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民间故事相关的情境,如播放民间故事的动画片段、展示民间故事的图片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教学本组课文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所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写作中所运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1.识字写字:认识23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和词语盘点中所出现的新词。
2.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默读、背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5.拓展:树立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单元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总体构想模块一:科普著作推荐会,交流资料卡。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唤醒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1课时)模块二:预习整组课文,整体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2课时)模块三:识字与写字。
(2课时)模块四:抓住课文要点,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形象地表达。
(2课时)模块五: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课时)模块六:写作指导。
(2课时)模块七:语文园地实践活动。
(2课时)总课时:13课时模块一:科普著作推荐会(1课时)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2、唤醒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唤醒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推荐并布置学生阅读科普书籍。
1.老师朗读片段,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本写什么的书?(1)引出书名《森林报》(2)体会很多说明文的文笔也像童话般优美。
激发读说明文的兴趣。
“融雪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许可,竟想从田里逃到凹地里去。
”“马铃薯从寒冷的仓库搬到暖和的新房子里去了,它对新环境非常满意,准备发芽。
”水塘里流来了一只黑甲虫。
它挣扎着,旋转着,从水里怎么也爬不出来。
大家先以为这是一只水栖的甲虫,等到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个最不喜欢水的屎壳郎。
这么说,它也睡醒了。
它当然不是故意投到水里去的。
2.自由阅读本单元的“课外书屋”。
了解《森林报》这本书3.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类的科普读物?小组交流自己读过的科普书籍。
4.简单介绍科普书籍的作者和相关的内容,布置学生选一本自己喜欢的看。
《细菌世界历险记》《穿过地平线》《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昆虫记》《地球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二、整理并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1.有关鲸的2.有关松鼠3.有关新型玻璃4.有关灰尘的其他自己搜集的资料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布置的看一本自己喜欢的科普书籍。
【设计说明:把学习新课和课外书屋有机的结合。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就开始向学生推荐这些优秀的科普著作,以便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能及时将其所读的课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这样既反馈其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在上课时能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其阅读的兴趣。
同时也为为本单元结束时的班级读书会作好了铺垫。
】模块二:预习整组课文,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2、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教学重难点:自主找到学习任务,按学习任务进行预习。
教学过程:一、自学导读部分,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1.自读第三单元导读部分,用笔画出学习主题和学习要求。
2.小组讨论,说说那些学习任务较难完成?3.全班汇报学习任务。
二、由自己喜欢的课文开始读起,读完4篇课文。
1、学生自读文章。
2、小组合作,确定预习学习单。
三、第三单元预习学习单(一)本单元的主题:学习说明文(二)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3.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
(三)课文题目《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四)预习时可用的方法1、查问求助2、读通课文3、摘抄词句4、画圈批注5、质疑思考6、目标检测四、布置作业:按学习任务预习4篇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汇报预习情况。
2、交流预习方法,全班学习。
教学重难点:有目的、有方法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一、汇报生字新词1、遇到难读的字哺乳、上腭、鳍、过滤、蛰伏、缝隙、榉实、橡栗、勉强、安然无恙、依附彩虹日晕、削弱2、需要积累的词锋利、哺乳动物、退化、寿命、乖巧、驯良、身体矫健、机敏、机警、玲珑、蛰伏、苔藓、藕断丝连、调节、安然无恙、噪音、来无影去无踪、古往今来、依附、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单调、湿漉漉二、句子1、我读不懂的句子:2、我认为写得好的句子:3、我要提出的问题:4、通过读课文我解决了的问题:5、列出四篇课文的结构单,理清脉络:《鲸》:鲸特别大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鲸的种类鲸的生活习性: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生长特点《松鼠》:松鼠是一种漂亮乖巧的小动物松鼠的活动范围松树的行为特征松鼠的生育境况及洁净的生活习性《新型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在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假如没有灰尘》:灰尘的危害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灰尘的特点和作用三、全班交流预习单,对简单的问题当场处理。
四、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四篇课文通读也有利于了解说明文的不同风格和写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当然,学生在预习阶段,不可能对课文了解的深入。
但老师可以通过这张表,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模块三:识字与写字(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23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和词语盘点中所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认识23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和词语盘点中所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列出重点生字新词:1、难读的字哺乳、上腭、鳍、过滤、蛰伏、缝隙、榉实、橡栗、勉强、安然无恙、依附、彩虹日晕、削弱2、需要积累的词锋利、哺乳动物、退化、寿命、乖巧、驯良、身体矫健、机敏、机警、玲珑、蛰伏、苔藓、藕断丝连、调节、安然无恙、噪音、来无影去无踪、古往今来、依附、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单调、湿漉漉二、过关生字新词。
1、通过生字、新词卡片,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①归类记忆生字左右结构:鲸猪腭哺滤肚......上下结构:盗恙藕独体字:夹半包围结构:废②重点记忆生字:嫌:与“谦”“歉”对比记忆噪:与“操”对比记忆③用生字组词,积累词语3、指导书写:肺:“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滤:右边的里面是“七”和“心”4、理解词语①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
②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
③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5、总结自学生字、新词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
抄写本单元的新词。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2、听写生字新词教学重难点: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教学过程:一、复习新词1、出示上节课所学的新词,学生认读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记新词二、听写新词1、听写新词2、组长批阅,学生修改。
3、全班交流,总结易错难写的新词。
三、巩固生字新词1、通过活动巩固新词。
个小组制作一组卡片。
把这些词语分成类,制作出颜色不同的卡片,一类一种颜色,贴在小组识字展示栏中。
2、通过造句巩固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造句,看哪个组造句最多最好。
3、组织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奖励优秀学生四、新词回归课文同桌合作,在文中圈出新词,并读一读出现新词的句段。
五、布置作业在错题本上抄写听写错误的词语。
模块四:抓住课文要点,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形象地表达(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形象地表达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要点,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形象地表达教学过程:一、再读课文,说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指名回答二、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在边上写一写自己的感受1、学生默读课文,并做旁注2、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三、细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1.体会鲸的特点松鼠的特点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灰尘的特点和作用2.小组合作,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3.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汇报对鲸的特点的理解和感悟如:画出几头鲸围在一起睡觉的样子画出鲸用肺呼吸时喷出的不同水柱几个同学也可以合作表演齿鲸扑食的样子4.用填表格的形式,汇报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5.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扩展课文内容,进行汇报交流。
四、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形象地表达2、学习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形象地表达教学过程一、交流分析句子,体会用词要准确。
1、教师示范指导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去掉加点词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2)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3)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答案:(1)“主要”这个词说明了须鲸除了虾和小鱼,还吃其他的食物,去掉了“主要”这个词,句子的意思就改变了(2)“必须”说明了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呼吸的必要性。
(3)“总是”说明了鲸喜欢群居的特性。
2、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似句子。
如:a.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
b.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后,不会伤人。
c.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树所在的大树,他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3、学生边找边回答4、总结:由此可见,我们在使用词语时一定要先弄清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准确地运用,这样才能使句意表达得更加准确,读后使人清楚明白。
5、练习(1)今年天气闷热多雨,可能..是造成四川猪链球菌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2)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3)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4)人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