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级数学课程内容标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新课程标准】简介《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新课程标准】》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六年级数学教材。
它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本教材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点。
具体的内容包括:1. 数的运算:包括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加减法等。
2. 数的应用:包括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学运算和推理。
3. 三角形与四边形:涵盖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面积和周长的计算等。
4. 數字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和关键信息的提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 数据统计:研究分析、整理和展示数据的方法,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6. 图形的平移、翻折和旋转: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的移动和变形,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
特点1. 强调数学运算与推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和解决,帮助学生将数学运算和推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2. 注重实践操作: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和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知识点渗透:教材将不同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和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完整框架。
结语《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新课程标准】》是一本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材。
希望通过研究和掌握本教材,学生能够提高数学水平,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新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和概述。
如需详细了解该教材,请阅读原版教材或参考官方资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3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1~3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一学段(1~3年级)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二学段(4~6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二学段(4~6年级)综合与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修改完善课标稳步推进课改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应用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件--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读
——代数部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代数部分教材编排分 三个阶段:
一、前期渗透、孕伏阶段( 1—4 年级 )
二、集中生发、形成、发展、应用阶段(5上)
三、后期拓展、应用阶段(5下—6下)
一、前期渗透、孕伏阶段 ( 1—4 年级 )
册数 教学内容 填未知加数(第70 页、71页) 7+( )=10 6+( )=8 第81页第4题、第 109第5题 (题型同上) 地位作用
册 数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 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用 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是对 新知识的高度概括,也是 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的 应用。
用字母表示圆 的周长、面积 计算公式: 六 c=πd或c=2πr 上 S=∏r2
用方程解分数 除法问题 六 例1、4/5X=28 上 例2、 X+1/4X=25 (1+1/4) X=25 用方程解鸡兔 同笼问题。
(3)调整简易方程的内容,凸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 解方程的优势。 (4)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
三、后期 拓展、应用阶段(5下—6下) 册 数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用字母表示长 方体正方体的 五 体积计算公式: 下 V=abh V=a· a· a=a3 V=sh
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自觉用字母表示 计算公式,对新知识高度概括。 也是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的 应用。
册 数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运用转化思想将含 解比例 有未知数的比例式转化 六 例2、X:320=1:10 为方程,运用解方程方 下 例3、1.5/2.5=6/X 法解题。
比例尺 (用解方程方法求 实际距离)
用比例解决问题 (正、反比例)
整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结构体系
・不确定现象
・简单的数据统计过
程
•可能性
实践与
综合应用
•实践活动
•综合应用
(二)各册教学内容 一年级
册
次
序
号
内容
页码
册次
序
号
内容
页码
▲
上
1
数一数
2
一下
1
减法
1
2
比一比
4
2
认识图形
16
3
分一分
7
3
认数
24
4认Βιβλιοθήκη 置9我们认识的数44
5
认数(一)
11
4
加法和减法
(一)
46
6
认物体
26
5
认识人民币
68
有趣的拼搭
(二)
86
奇妙的图形密铺
86
10
统计
105
9
解决问题的策略
88
了解周围的家庭
118
10
圆
93
11
整理与复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程标准与学习要求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程标准与学习要
求
一、课程标准
1. 数的认识与计算
- 认识整数、分数和小数
- 掌握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
- 进一步理解数的有序性和相等关系
- 初步认识正负数及其运算
2. 几何与图形
- 认识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 掌握平面图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 进一步理解图形的相似性和对称性
- 掌握简单的几何变换方法
3. 数据统计与概率
- 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 进一步理解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 认识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研究要求
1. 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
- 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熟练掌握小学前五年的数学知识
- 理解并能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 善于观察、分析和归纳
-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善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 注重实践与应用
-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课程标准和研究要求。
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按照这些要求进行研究,并注重实践和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一、总目标 (6)二、学段目标 (7)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8)第一学段(1~3年级) (8)一、数与代数 (8)二、图形与几何 (9)三、统计与概率 (10)四、综合与实践 (10)第二学段(4~6年级) (10)一、数与代数 (10)二、图形与几何 (11)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3)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3)一、教学建议 (13)二、评价建议 (18)三、教材编写建议 (21)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5)附录 (28)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2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完整版)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1—6年级教学内容一览表
领域分类 (内容)
年级 (册别)
上 册
一 年 级
下 册
上 册
二 年 级
下 册
上 册
三 年 级
下 册
四 年 级
上 册
苏数与教代数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空间与1图—形 6 年级教学内容一统计览与概表率 (交流稿) 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一单元《数一数》: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用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 实际应用。
第二单元《年、月、日》:年、月、日以及相邻单 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位间的联系,平年和闰年。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
第四单元《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察 4 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简单描述看
第七单元《统计》:用作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 据,继续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有趣的拼搭》:。“滚一滚”“堆一堆”是体验 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摸一摸”是反馈初步形 成的表象,“搭一搭”是各种立体的形状特征的 简单应用,“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物体的 知识。 《丰收的果园》:是一次场景型实践活动,综 合运用认数、计算和位置等知识灵活地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关班内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
交换律、结合律。
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
兴趣小组人数等数据,从而了解自己班内的一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用列表法有条理地 拼成的物体上再摆一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新
些情况。
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摆成的物体的某个视图与原来保持不变;从正
《一亿有多大》: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
六年级上册数学:小学课程标准及要求
六年级上册数学:小学课程标准及要求引言本文档旨在总结六年级上册数学的小学课程标准及要求。
通过阐明这些标准和要求,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并制定相应的学习和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以下是六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标准要求:1. 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学生应熟悉数的读法、数的大小比较、数的进位和退位等基本概念。
2. 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学生应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并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
3. 掌握分数和小数:学生应了解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和小数的计算。
4. 了解几何图形:学生应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能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判断和测量。
5. 熟悉时钟和日历:学生应能读懂时钟和日历,了解时间和日期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和日期计算。
学习要求以下是六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学习要求:1. 夯实基础知识:学生应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技巧,以确保基础知识的牢固。
2. 灵活运用知识:学生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逻辑思维:学生应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六年级上册数学的小学课程标准及要求包括掌握基本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掌握分数和小数、了解几何图形、熟悉时钟和日历等内容。
学生应夯实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以达到课程要求。
通过遵循这些标准和要求,学生可以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学科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六年级上册数学:小学课程标准及要求
六年级上册数学:小学课程标准及要求一、课程标准1. 数与代数- 了解整数的概念和性质,能进行整数的加减运算。
- 掌握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能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 理解小数的概念和特点,能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 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 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进行代数式的计算。
- 理解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
2. 几何- 掌握平面图形的分类和性质,能够辨认、绘制和测量平面图形。
- 理解三角形的性质,能进行三角形的分类和测量。
- 了解四边形的性质,能进行四边形的分类和测量。
- 理解圆的性质,能进行圆的绘制和测量。
- 掌握坐标系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 理解空间图形的性质,能进行空间图形的分类和测量。
3. 数据与统计- 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 理解频数、频率和众数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 了解折线图、条形图和饼图的制作方法。
二、教学要求-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小学课程标准及要求,课程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和数据与统计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应用能力、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以及数据分析、统计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门课程,全面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4—6年级课程标准
最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一、基本理念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使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水平,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程度。
(术语解释见附录1)(三)关于学习内容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基于法则和运算律进行的。
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正确地进行运算,能够寻求合理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模型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
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育标准及要求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育标准及要求一、课程目标本教育标准旨在培养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知识要求1. 掌握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 理解和应用分数概念,能够进行分数的比较、运算和转换。
3. 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能够进行整数的加减运算。
4. 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5. 熟练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涉及实际问题的计算。
6. 理解和应用图形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图形的分类、比较和构造。
7. 熟练掌握时、分、秒的换算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三、能力要求1.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计算和应用题。
2.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数学推理,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3. 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与同学一起解决数学问题。
4. 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学工具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教学要求1.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3.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4.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定期进行测评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五、评价标准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能力要求,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掌握程度:能否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类问题。
2. 分析和推理能力:能否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数学推理,解决复杂问题。
3. 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 沟通和合作能力:能否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5. 学习态度和方法: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位换算
7.探索事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
图形与变换
(1~3年级) 1、感知平移、旋转、对称 2、在方格纸上画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4~6年级) 1、折纸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轴对
称图形 2、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缩小 3、认识并能在方格纸上,平移或旋转90° 4、用平移、对称、旋转设计图案
换算,
和梯形面积
3.估计长度
3.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4.测量图形的周长, 4.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长方形、正方形的 5.了解感受体积(容积)意义单位
周长公式
及简单换算
5.面积含义,估计测 6.探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
量面积,厘米2 米2 体积表面积及圆锥体积的及计算
千米2 公顷)简单单 方法
律
律
势
❖ 内容变化
❖ 增加(1)负数的认识
❖
(2)计算器(复杂计算 探索数学问题)
❖ (3)強化 估算(具体情境中大数的意义、 估算)
❖ 减少 珠算
❖ (1)削除复杂計算問題
❖ (2) 降低計算速度要求:沒有“迅速”
❖ (3)不单列应用問題
小学4年级 2003年教材 “大数的认识”
169,800,000人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可能性
综合应用
《课标》内容
❖ 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综合应用
新内容
第一学段 (1~3年级)
第二学段 (4~6年级)
1.万以内数读写,物 1. 亿以内数的读认,十进制计数法,
(完整)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
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一、数与代数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一)具体目标1.数的认识(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计算(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课程标准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课程标准细化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细化解读第一单元单元主题位置单元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2. 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并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单元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课题位置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简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4-6年级)学段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4-6年级)学段目标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历数据的收集.理和分析的过程,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经整掌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数学思考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解析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
解析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的解析小学六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展的时期。
因此,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目标。
一、课程目的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同时,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数的认识和应用: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的认识和运用,以及计数原则、数的进位和退位等基本运算。
2. 各种计算: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百分数的应用计算等。
3. 几何图形: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描述,以及图形的变换和投影等。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数据的分析和统计。
5. 代数初步:包括代数式的认识和应用,以及简单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联系实际: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搭建学生和实际问题之间的桥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互相帮助和分享的意识。
3.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发现和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评价方法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法应当兼顾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 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题,评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过程。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要求概述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要求概述
引言
本文档旨在概述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课程的标准与要求。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 数与代数
- 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和应用;
- 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 熟练运用代数式进行简单的变量运算;
- 理解平方数和平方根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
2. 几何
- 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 理解和应用平行线、垂线、相交线等基本概念;
- 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剖分和面积计算;
- 熟悉几何体的基本属性和分类。
3. 数据与统计
- 能够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如用表格和图表展示数据;
-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教学要求
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
总结
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课程的标准与要求主要围绕数与代数、几何以及数据与统计展开。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学生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并发展合作研究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同时,通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
这将为学生的数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4--6年级)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4--6年级】课程标准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一)数的理解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实行估计(参见例23)。
3.会使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4)。
4.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参见例25);会实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理解中括号,能实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实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实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实行估算(参见例26、例27)。
10.能借助计算器实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参见例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4)。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5)。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参见例26);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27,例28)。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参见例29)。
(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参见例30)。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31,例32)。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33)。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34)。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5)。
(三)图形的运动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36)。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37)。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参见例38)。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参见例39)。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参见例39)。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参见例40)。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39和例41)。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参见例42)。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2)。
四、综合与实践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参见例43,例44,例45,例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