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

合集下载

《鲁滨逊漂流记》中译本解读中西文化差异

《鲁滨逊漂流记》中译本解读中西文化差异

《鲁滨逊漂流记》中译本解读中西文化差异摘要:英国作家笛福(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被誉为西方社会除《圣经》外流传最广的一部文学作品。

就一般特点,《香滨进漂流记》(以下简称《漂流记》)属于冒险小说,而其不朽的生命力却表明,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胃险小说”的普通涵义。

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角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笛福;文化1719年,笛福发表了《鲁滨逊漂流记》。

小说以第一人称和日记、回忆等写作手法,开创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

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即文学创作/要自然,要真实0。

笛福把鲁滨逊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和主人公来加以描写和歌颂:用日常的生活语言、真实而自然的表现方式来描写一个英雄。

笛福曾这样评论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

这段离奇的故事,当时假托番滨逊回忆录的名义出版,立即引直起强烈的社会反应。

这不仅是因为作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更主要是由于鲁滨逊的故事适应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冒险事业的需要。

为了探寻新的土地,新的原料来源和新的市场,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这种大胆开拓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来支持他们作种种危险的旅行。

笛福作为具有新兴资产阶级意识的作家,在作品中把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大力提倡的人性本体发挥到了极致。

人的勤劳,智慧,勇敢,毅力和创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笛福深信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有力量战胜环境,征服自然,并获得他希望向生活索取的一切。

但同时,循着作者的思路,普滨逊也日渐体现出为小资产者的一面,无论是面对人或物,明确的所有权观念往往是鲁滨逊脑子里首先出现的东西。

他发现荒岛后,自命为这块领地的“总督,’;在救了土人星期五后,最先教给他的英语词汇是“主人”;当西班牙船靠岸时,他要捍卫的是自己对小岛的所有权,等等。

这是资产阶级的理性精神,它已经成为主宰鲁滨逊思想行为的一种本能,也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普通看法。

论《鲁滨逊漂流记》的乌托邦思想

论《鲁滨逊漂流记》的乌托邦思想

论《鲁滨逊漂流记》的乌托邦思想作者:林聪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9期林聪(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00)摘要:乌托邦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发展愿景,目前许多文学经典作品中均充斥着乌托邦的思想,将乌托邦外化为一种类似现实或者可以实现的前景。

目前学术界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乌托邦思想及特征研究较多,但深入研究较少,而作为乌托邦尤其是西方乌托邦思想的重要典范,文学领域的乌托邦社会思想的建立与形成始于《鲁滨逊漂流记》,并由此开启了乌托邦的西方文化发展历程,对乌托邦思想本身的丰富及后期文学作品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乌托邦;鲁滨逊;美好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176-02近些年以来,尤其是多元化的文学理论开始出现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以来,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最多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扩张,包括这一时期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发展历史的描述[1]。

而《鲁滨逊漂流记》作为一部充分反映乌托邦思想的文学作品,关于对其乌托邦思想的理解与解读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从此研究空白点出发,提出了对《鲁滨逊漂流记》中乌托邦思想的全面分析与研究。

一、乌托邦思想概述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一种愿景,是人类思想与意识中所勾勒出来的最美好的社会,比如西方早期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诠释了一种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

乌托邦的思想本身呈现出一种多元价值追求最终划归为一种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等相协调的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的内涵[2]。

通常反映乌托邦思想的文学作品或者其他作品的作者并不是真正认为作品中所描摹的乌托邦国家在现实中是存在的或者是可以实现的,他们之所以将乌托邦描摹出来,仅仅是希望以这种理念而建构一种理想的社群,从而体现相关的若干性质或者场合,以规划并改造社会。

发展到现在,乌托邦思想已经不断引申了其原始的意义,发展为社会试图将某种见解或者理论发展为现实中的特定尝试,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一些美好的社会愿景。

《鲁滨孙漂流记》与殖民主义批判

《鲁滨孙漂流记》与殖民主义批判

《鲁滨孙漂流记》与殖民主义批判1. 引言1.1 概述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8世纪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个故事以主人公鲁滨孙在一个无人荒岛上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他在艰难环境中的奋斗和求生故事,既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智慧,也呈现了殖民主义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观念。

1.2 文章结构这篇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鲁滨孙漂流记与殖民主义批判的关系。

第二部分将介绍小说的背景和情节概述,指出小说中鲁滨孙与殖民主义观念之间的对比与联系。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将探讨殖民主义在小说中所象征的意义以及对它进行批判的角度。

最后一部分将总结鲁滨孙漂流记对殖民主义批判所产生的影响和价值,并展望未来继续思考和批判殖民主义问题。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鲁滨孙漂流记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揭示其中对殖民主义问题所进行的批判和反思。

我们将探讨小说中殖民主义观念与人类命运和社会秩序的关系,以及小说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鲁滨孙漂流记这一具体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殖民主义问题,并从中汲取启示,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请问还有其他需要添加或修改的内容吗?2. 鲁滨孙漂流记与殖民主义批判2.1 小说背景和情节概述《鲁滨孙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冒险小说。

这个故事以主人公鲁滨孙的生活经历为基础,讲述了他在航海中遭遇风暴后被困在荒岛上,并通过自力更生与当地土著居民相处共存的故事。

2.2 鲁滨孙与殖民主义观念的对比分析在小说中,鲁滨孙作为一个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在荒岛上建立起一个相对安定和富裕的生活。

然而,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到他对土著居民的态度以及他试图改变并支配这片土地的行为,体现了殖民主义观念。

首先,鲁滨孙将自己视为“文明”和“开化”的代表,将土著居民视为“野蛮”和“愚昧”。

他试图征服这片土地,并将欧洲文化和价值观强加给当地居民。

其次,鲁滨孙将荒岛视为自己的“领地”,通过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等方式打造了一个类似于欧洲社会的生活。

论《鲁滨孙漂流记》

论《鲁滨孙漂流记》

摘要:《鲁滨孙漂流记》作为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诞生后的两百多年里,作为消遣来阅读的有关英国人的冒险故事,实际上激发了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神话,鲁滨孙作为一个正常的、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已经被这无休止运转的资本物化、异化了。

它既是历史的英雄,又是人类的悲剧。

关键词:鲁滨孙;英雄;悲剧1917年,笛福发表了《鲁滨孙漂流记》。

这篇小说在英国文学发展中开辟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也奠定了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基础。

从此小说在18世纪文坛上迅速繁荣起来,成为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形式。

正因为笛福对英国小说所做出的开创性功绩,他被后人称为小说之父。

《鲁滨孙漂流记》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一曲颂歌。

主人公鲁滨孙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

他不安于天命,不愿再平凡舒适的家庭生活中消耗生命,而是积极大胆的四处探险。

他三次出海,几乎险些丧命,但冒险的天性是他矢志不移。

有一次出海,他流落在荒岛上,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利用自己的双手为了生存而劳动和斗争,最终成为荒岛的所有者、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

在荒岛上生存14年之后,他终于有机会返回自己的国度,发现自己的巴西种植园安然无恙,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富翁。

小说一开始, 鲁滨孙的父亲就用描绘伊甸园一般的语言来描绘鲁宾孙的生活:“一种悠闲而快乐的生活”,即中产阶级的生活。

中产阶级“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 最能给人以幸福, 既不象那些体力劳动者, 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也不象那些上层人物, 被骄奢、野心以及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

”“只有中等阶层才有福气享受一切的美德和安乐。

”但是对鲁滨孙来说,“脑子里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

”①鲁滨孙的内心似乎有一股力量使他不能安静下来,不能满足,不停地行动、追求。

而他的父亲是满足于中产阶级生活的,舒舒服服得过日子,品尝着生活的甜美滋味。

但鲁滨孙内心却厌恶平凡中庸的生活,一定要到海外去。

父亲的劝告,船破的教训都不足以使他回头,后来他从摩尔人手里逃出,在巴西置了庄园,本来可以定居下来。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解读


通过逐步的、有计划的‚去他者化‛和‚他者 还原‛,种族他者星期五最终对主人鲁滨逊完 全归顺、忠心耿耿,他成为了鲁滨逊在荒岛上 进得殖民活动的忠诚卫士和得力助手。种族他 者星期五的出现,使鲁滨逊的殖民制度更加完 善。
鲁滨逊在岛上稳固地确立了基督教文明之后, 便开始加速王国的殖民化,对小岛的资源 进行掠夺性的深度开发。他救出了星期五的父 亲和一个西班牙人,在岛上初步建立了殖民统 治。


此后,他的幻想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小说通 过设置星期五这个人物,将鲁滨逊的殖民狂想, 转化成了一种虚拟的存在。他们共同享受着没 有女性恩泽的田园牧歌,主与仆的宗法关系构 成了文明社会的最初形式。鲁滨逊与星期五之 间的‚自由‛神话和父权制帝国主义就是这样 被书写出来的。

笛福在荒岛推行欧洲文明的策略是将古老的美 洲文明———语言、文字、宗教一笔抹杀,然后 用自己的文明去重新统一历史。在作者笔下, 他者文明统统患了失语症,处于不在场的地位。
英国学者马丁· 格林曾写到:‚这些故事都是英 国讲述自身的故事。它们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 力量意志,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 索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

爱德华· 赛义德曾指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 W· 位新世界的开创者,他为基督教与英国占领并 开拓了这个新世界。的确,鲁滨逊使一 种海外扩张的思想得以明晰,其行事的风格与 形式都与16到17世纪的探险旅行这种奠定大 殖民帝国基础的东西,有直接的联系‛

鲁滨逊在登上荒岛的第10 个月,站在山坡环 顾四望,渺渺不见人踪,他暗自欣喜:‚这全 都归我所有,我是这里至高无上的君主,对这 岛国拥有主权;如果我有后代,我可以毫无疑 问地把这主权传下去,就像任何一个英国的领 主把他的采邑原封不动地传下去一样。‛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时间:2011-12-28 07:15来源:未知作者:责任编辑003 点击: 197次一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契约论的一个术语。

社会契约论假设在政治权威出现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平等、自行其是,不存在政治权威,人们不必要服从谁,因此人的利益、财产和人身安全也没有保证。

17和18世纪的众一“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契约论的一个术语。

社会契约论假设在政治权威出现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平等、自行其是,不存在政治权威,人们不必要服从谁,因此人的利益、财产和人身安全也没有保证。

17和18世纪的众多西方哲学家,如霍布斯、普芬道夫·洛克和卢梭等等,都先后在各自的社会契约理论中对自然状态作了不同的描述。

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提及与笛福和《鲁滨逊漂流记》相关的自然状态理论。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指一种无政府状态。

这种自然状态颇具反乌托邦特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护,趋利避害,追求个人利益。

人人都平等,每个人对同一事物有同等的权利;人人又都是自由的,每个人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便处在“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的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因为没有工业、航运、耕耘土地、建筑、艺术和文学,人的生活便是“孤独、贫困、可憎、野蛮和短暂”的,凡是没有国家权力的地方或是国家力软弱无力的地方都会出现这种状态[1]。

这种状态是在人的自私本性没有外力、权威制约和控制时的无政府状态。

孤独、恐惧和由此产生的一切自我保护行为是霍布斯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最明显的特征。

德国哲学家普芬道夫也提出了与霍布斯相近的自然状态理论。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指人按照天然本性生活的状态。

这种自然状态充满乌托邦色彩。

在这种状态下不存在农业、工业,没有语言、住所,没有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也没有奴役和统治、法律、道德上的善恶观念、竞争和战争。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文化殖民色彩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文化殖民色彩

《鲁滨逊漂流记》文化殖民色彩摘要:《鲁滨逊漂流记》于1719年出版,被认为是英格兰的第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中集中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文化殖民色彩,当时的英国处于不断对外殖民的阶段。

文化殖民有多种手段,而本文则集中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中,带有强烈殖民色彩的权力架构体系、语言文字、精神思想等殖民因素对这部小说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得出相关的文化殖民方式极其影响,并进行价值得失和适用性分析,最后以中国为例从另一种角度解读“文化殖民”色彩。

Abstract:Robinson Crusoewas published in 1719 and i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novel in England. Defoe lived in the ascendant period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His works vividly reflected the spiritual outlook of the bourgeoisie during the ascendant period. Therefore, once the works were published, they aroused widespread interest among people, especially literary critics. Therefore, Robinson Crusoe is seen as an adventure novel and a mirror that reflects reality. The hero of the novel, Robinson Crusoe, was an early representative of the British bourgeoisie. In particular, it praised the brave, exploration-minded middle class people. If we analyze Robinson Cruso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lonization, we will find that this novel also shows different types of colonization.目录一、社会背景 (2)(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2)(二)小说写作背景 (3)二、殖民色彩浅析 (4)(一)权力体系架构 (4)(二)语言文字殖民 (4)(三)精神思想控制 (5)三、价值得失和适用性分析 (6)(一)历史价值得失 (6)(二)适用性分析 (7)(三)当今世界文化“殖民” (7)引言《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由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经典冒险类小说,它的创作引领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潮流,开创了先河。

鲁滨逊漂流记文献综述

鲁滨逊漂流记文献综述

07级汉文一班陈晓霞200701024044《鲁滨逊漂流记》研究综述【摘要】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一个资本主义形象的鲁滨逊在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期的一情况,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笔者拟从主题研究、殖民主义思想研究、星期五含义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关键字】《鲁滨逊漂流记》乌托邦殖民主义宗教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1719年发表的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并对英国和欧洲小说创造产生深远影响,小说发表后也深受读者的欢迎。

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查到以“鲁滨逊”为题名的有关文献89篇,在这89篇文献中,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文章为46篇,介绍性文章43篇。

虽然在国内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研究这部作品,希望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所补充。

一、主题研究在对《鲁滨逊漂流记》中思想的探讨中,有不少人认为这部作品表现的是乌托邦思想。

如在牛红英《〈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中,她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这篇作品进行了探讨。

从形式上看,《鲁滨逊漂流记》延续了自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以将广为流传的航海奇遇的叙事结构,并流露出乌托邦的影子。

从内容上看,虽然这部作品和以前的乌托邦作品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如果去深究还是能发掘出其中深刻的乌托邦思想,他的乌托邦思想既有时代特征,又超越了他的时代。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也有“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

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

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这部作品和以往的乌托邦作品相比虽然有着这么大的差距。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西方早期社会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西方早期社会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西方早期社会【马琳】【摘要】克鲁梭的实力一步步地膨胀,一步步地走向准神的自我评定地位,在孤岛上当他得到一只鹦鹉时他得到第一个第二者的称呼“鲁宾逊.克鲁梭”,当他救了“星期五”后得到了第二个称呼“主人”,当他救了船长和大副后,得到了第三个称呼“总督”,甚至有人称他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他登上准神宝座的脚步声,他于是就以个人为中心,以自己的个人能力为半径,画了一个自己绝对统治的殖民管辖圈,这正是作者笛福那个时代经济个人主义的强大磁力,正是这磁力才最终给他们带来了大笔大笔的财富。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殖民资产阶级瓷器引言英国十八世纪伟大作家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是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在荒岛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作而成的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

该小说叙述的是: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不甘心像父辈那样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满怀着对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的渴望,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在去非洲贩奴的途中遇险,最后流落孤岛只身一人凭着个人的强韧意志与不懈努力,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并开拓发展起来,度过了28 年孤独的岁月。

其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并不是因为其文学语言上的造诣,而是它深刻的打破旧时代开创新时代的历史印记,作者笛福给人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生存状态形式,他作为一位多才多艺有着敏感的时代潮汐洞察力的笔者,迅速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及时地用一种虚构的手法给世人描绘出来。

他将自我的灵魂附着于克鲁梭的肉体,在茫茫的开拓海洋上,打捞着资本主义者血与泪的文字,进行着意识上的殖民罪恶,最终把这些东西凝结成《鲁宾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来阐发其资本主义者乌托邦似的经济、社会理想,现在我就个人的观点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资产者与殖民者形象笛福塑造的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

鲁滨逊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不要出海。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

收稿日期:2019-01-03作者简介:贾冬月(1982-),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幼儿文学,语言教育,阅读写作。

在英国小说作品中,《鲁滨逊漂流记》极具代表性。

其以探险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了与现代社会完全相反的生活模式,更为一些深溺在复杂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思想上的净土。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内容并没有局限在现实意义上,而更多是以超脱于一般生活的手法和情节来体现人类文明社会的特色。

乌托邦思想所描述的即为虚拟的理想国度,从这一点来看,《鲁滨逊漂流记》中似乎存在不少类似于乌托邦思想的内容。

[1]在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实际上有意为读者传达乌托邦思想,因此笔者对所选定的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对乌托邦思想的体现进行研究,便具有切实意义。

一、乌托邦思想乌托邦一词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乌”,实际含义为“没有”“不存在”,“托”的含义即为寄托,“邦”意指国家。

因此乌托邦的详细解释即为“不存在的国家”。

乌托邦思想从产生之初便属于一种空想精神,思想家们对其进行研究,描述乌托邦世界的美好之处,却从未认真研究过乌托邦世界如何呈现以及维系乌托邦世界的可选路径。

而在未来社会的演变过程中,乌托邦思想也逐渐被证明无可行路径。

因此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乌托邦思想成为了理想主义的代名词,变成了每个人都想要进入其中,但却无法找到契机点的空想理论。

实际上,乌托邦思想也并非完全无法实现,当外界不存在任何干扰因素,且乌托邦世界的组成人数不多、内部设施完善时,乌托邦世界可以短暂成型。

但因人们的思想相对复杂,故在乌托邦世界中人们的思想无法控制,也就是无法保证所有人都不存在自私心理。

因此乌托邦世界是否能够存在,属于无法在短期内予以定论。

但可以明确,乌托邦世界无法完善成型,乌托邦元素却可以体现在其他特殊的社会环境中。

二、《鲁滨逊漂流记》中乌托邦思想的呈现契机(一)以形式描写为主乌托邦思想中不存在“建设”性,即人们认为单纯和完美的世界本身就存在,因此人们不可能通过建设或刻意的方式来构建乌托邦。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时间:2011-12-28 07:15来源:未知作者:责任编辑003 点击: 197次一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契约论的一个术语。

社会契约论假设在政治权威出现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平等、自行其是,不存在政治权威,人们不必要服从谁,因此人的利益、财产和人身安全也没有保证。

17和18世纪的众一“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契约论的一个术语。

社会契约论假设在政治权威出现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平等、自行其是,不存在政治权威,人们不必要服从谁,因此人的利益、财产和人身安全也没有保证。

17和18世纪的众多西方哲学家,如霍布斯、普芬道夫·洛克和卢梭等等,都先后在各自的社会契约理论中对自然状态作了不同的描述。

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提及与笛福和《鲁滨逊漂流记》相关的自然状态理论。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指一种无政府状态。

这种自然状态颇具反乌托邦特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护,趋利避害,追求个人利益。

人人都平等,每个人对同一事物有同等的权利;人人又都是自由的,每个人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便处在“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的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因为没有工业、航运、耕耘土地、建筑、艺术和文学,人的生活便是“孤独、贫困、可憎、野蛮和短暂”的,凡是没有国家权力的地方或是国家力软弱无力的地方都会出现这种状态[1]。

这种状态是在人的自私本性没有外力、权威制约和控制时的无政府状态。

孤独、恐惧和由此产生的一切自我保护行为是霍布斯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最明显的特征。

德国哲学家普芬道夫也提出了与霍布斯相近的自然状态理论。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指人按照天然本性生活的状态。

这种自然状态充满乌托邦色彩。

在这种状态下不存在农业、工业,没有语言、住所,没有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也没有奴役和统治、法律、道德上的善恶观念、竞争和战争。

浅谈从《鲁滨逊漂流记》到《黑暗之心》看英国殖民主义的兴衰

浅谈从《鲁滨逊漂流记》到《黑暗之心》看英国殖民主义的兴衰

浅谈从《鲁滨逊漂流记》到《黑暗之心》看英国殖民主义的兴衰概要:相对于《鲁滨逊漂流记》,《黑暗之心》这部小说中的殖民主义元素更加集中和明显。

小说作者康拉德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黑暗的图景,其中殖民地人民在欧洲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下遭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而同时殖民活动也毁掉了曾经文明的殖民者本人。

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状况非常糟糕。

当主人公马洛第一次到刚果的贸易公司时,他目睹了一列黑人用锁链连在一起,每人脖子上都锁着一个铁制项圈。

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描述:殖民地严峻的自然环境、当地人对殖民者的仇视、殖民者的孤独感以及殖民者行为缺乏规则的制约。

前两个因素威胁着殖民者的安全和生存,而后两个因素威胁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腐蚀着他们的灵魂。

在这部小说中,康拉德多次暗示殖民活动终将失败,并指出黑人和白人的平等地位,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殖民主义持有的反对态度。

1《鲁滨逊漂流记》1.1《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分析《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鲁滨逊的历险故事,当他航行前往非洲的奴隶海岸时,他的船只被毁,鲁滨逊作为唯一的幸存者被冲上一座孤岛。

使用废船上的一些日用品并依靠自己的勤奋巧智,鲁滨逊成功地独自在岛上生存下来,并将自己当做那里的主人。

作者笛福在小说中创造了鲁滨逊这一人物,他既是进取的资本主义英雄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殖民者。

所谓“殖民主义”,它包括经济殖民、政治殖民和文化殖民。

经济殖民指的是利用殖民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政治殖民是指领土占领,文化殖民指的是对殖民地人民思想的控制。

首先,关于小说中暴露的经济殖民。

他将男孩Xury和食人族“星期五”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并且渴望将他们作为任他处置的人力资源充分使用。

当鲁滨逊巴西种植园的规模加大他又缺少人手之时,他决定前往几内亚购买黑人。

黑奴贸易带着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鲁滨逊支持这样的活动以期从中获利。

鲁滨逊之所以救下“星期五”是因为他想到这是得到一个仆人的好机会。

《鲁滨逊漂流记 》与西方乌托邦思想

《鲁滨逊漂流记 》与西方乌托邦思想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是西方乌托邦思想史及乌托邦文学史的重要环节。

虽然有人提及这部作品的乌托邦特征 ,却鲜有深入细致的探讨。

作为西方乌托邦思想与海上历险故事相结合的典范 , 《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文学主人公建立乌托邦社会的先例,由此发展了西方乌托邦思想,并对后世的乌托邦思想及乌托邦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把《鲁滨逊漂流记》置于西方乌托邦思想和乌托邦文学的大背景下 ,对它进行新的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关系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形式上看, 《鲁滨逊漂流记》延续了自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以降广为流传的航海奇遇的叙事结构。

主人公海上航行遇险 ,漂流至某个岛屿 ,发现岛上居民生活在一个奇异但幸福的国度。

这类文学作品多数都流露出乌托邦思想的影子。

以主人公的记录或讲述为载体, 以探讨理想世界存在的可能性。

直至 1516年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 1478 -1535 年 )的《乌托邦》 (Utopia)发表后, 这类作品便逐渐被统称为乌托邦文学或乌托邦小说了。

而笛福在他的《鲁滨逊漂流记后续》中明确地写道:“长篇地记录讲述我们所造访的地方以及那里的居民很没意思。

这种事还是留给别人去做吧”(Defoe, TheFartherAdventuresofRobinsonCrusoe212)。

所以在笛福的作品里读者看不到一个已存在的乌托邦社会。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乌托邦没兴趣,或者他的作品里没有乌托邦思想。

与那些描述性很强的乌托邦作品相比 ,笛福及其作品的乌托邦思想不那么流于表面 ,或者说, 他的作品所蕴涵的乌托邦思想更加隐秘 ,需要对他进行深入研究 ,对其作品进行详细解读, 才能挖掘出其中深刻的乌托邦思想。

他的乌托邦思想既有其时代特征 ,又超越了他的时代。

《鲁滨逊漂流记》所蕴涵的独特乌托邦意义就在于其主人公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者或讲述者。

_鲁滨逊漂流记_与西方乌托邦思想

_鲁滨逊漂流记_与西方乌托邦思想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牛红英内容提要:《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西方乌托邦思想史及乌托邦文学史的重要环节。

虽然有人提及这部作品的乌托邦特征,却鲜有深入细致的探讨。

作为西方乌托邦思想与海上历险故事相结合的典范,《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文学主人公建立乌托邦社会的先例,由此发展了西方乌托邦思想,并对后世的乌托邦思想及乌托邦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乌托邦 鲁滨逊 卢梭作者简介:牛红英,天津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T itle:R obinson C rusoe and U t op ian Thought of the W estAbstract:R obinson C rusoe is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ut op ian thought of the W est.However,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icti on has seldom been menti oned or studied as an i m portant link in the hist o2 ries of W estern ut op ian thought and ut op ian literature.A s a classic combinati on of extraordinary voyage and the ut op ian thought of the W est,R obinson C rusoe portrays a her o who does not visit or i m agine,but builds a ut op ia with his own hands.I n this sense R obinson C rusoe not only inherits much fr om but als o devel op s t o a great extent the ut op ian thought and the ut op ian literature of the W est.Key words:R obinson C rusoe ut op ia Robins on RousseauAuthor:N i u Hongy i n g is ass ociate p r ofess or of English at the College of I nternati onal Educa2 ti on,Tianjin University of I ndustry and a Ph.D.candidate at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160, China),maj oring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 iterature.Email:thisisnancy@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文学理论的日渐流行,对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多与后殖民主义或资本主义海外扩张相联系。

对笛福及其《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思想的研究

对笛福及其《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思想的研究

对笛福及其《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思想的研究【摘要】笛福及其《鲁滨逊漂流记》赞扬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开拓进取,不畏艰难,勇于冒险的精神,蕴含了劳动创造美的思想,却也因歌颂了一种永不满足地对外扩展的殖民意识,以及无节制的对自然的洗劫行为等表现出了时代的局限性和消极意义。

【关键词】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主题思想一、笛福的主要思想笛福(1660-1731),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出生在伦敦一个工商业家庭,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十八世纪初,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强国。

当时,英国国内的资产阶级,尤其是中小阶层的资产阶级,他们充满自信,对未来满怀希望和热情,他们认为只要通过踏实、勤奋的工作和坚强的毅力,就一定能获得丰硕的收益。

基于英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的现实状况,极其想获取成功的冲动而自信的人们纷纷选择到海外去开辟天地,创造财富。

笛福正是拥有和支持这些理想的中小资产阶级的发言人,他从青年时代开始,边经商边从事政治活动,积极主张社会改革。

(一)笛福的经济观在经济观念上,笛福身体力行,他推崇商业,狂热地追求财富,投身于当时最赚钱的行业——对外贸易,并把宣传商业,推崇商业至上的理念作为毕生重任,把他所拥有的《评论报》明确而充分地当作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如果说在任何行业中只有勤劳才能得到成功,那么在商业界,恐怕这样说才更确切,比起任何人来说,商人更加依靠智慧生活。

”笛福甚至认为,商人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因而在迫于无奈不得不另想生活门路的时候,也是最能干的人”。

(二)笛福的政治观在政治方面,笛福反对专制,主张民权,主张人的基本权利是任何人,包括国王、内阁与国会,都是不能够侵犯的,“英国人既不是国王的,也不会是国会的奴隶”。

当时,英国议会污浊黑暗,遍布贿赂和种种肮脏的手段,工人、农民和中小资产阶级根本没有话语权。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丹尼尔·笛福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

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它讲述了英国青年鲁滨逊不安于中产阶级安定平庸的生活而出海经商,遭遇风暴后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了28年,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笛福笔下的鲁宾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西方乌托邦思想史及乌托邦文学史的重要环节。

乌托邦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呼唤。

它虽然带有空想性,但又有特定的现实性。

其意义不在于能否成为现实,而在于使人们保持了一种追求未来的超越精神。

《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文学主人公建立乌托邦社会的先例,由此发展了西方乌托邦思想。

对后世乌托邦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乌托邦Utopia(乌托邦)这个词本是一个希腊词:ouandtopo。

Ou等于拉丁字母U,相当于“not”;topos相当于“place”。

英语里与之相对应的同音异义词为“eutopia”,“euit”相当于“Good”或者是“well”,所以Utopia这个词有两个意思:goodplace或者是noplace。

乌托邦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人们都十分的亲切友好,他们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很开明,都是异教徒,都可以传播自己的宗教,没有人可以把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其他人身上。

在乌托邦,黄金对人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是不值钱的,这点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也有所体现:乌托邦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是民主,这也就意味着,在这的所有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主人。

在经济方面,人们的生产劳动是一些经济活动的前提,不管是男是女,都要参加劳动。

那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所以那里没有流浪者和乞讨者。

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笛福想在他的小说里通过主人公鲁滨逊建立一个小的政治区域,他运用自己的双手将一座荒凉的岛改变成为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岛。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与动态乌托邦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与动态乌托邦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与动态乌托邦作为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经典之作,《鲁滨逊漂流记》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小说热点。

特别是近些年来,部分研究者把《鲁滨逊漂流记》看作一部乌托邦小说进行研究,更加引起人们对这部小说的关注。

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思想进行宏观的研究,没有对作品中的乌托邦世界进行具体的分析,也没有明确指出笛福所要表达的相关理想。

本文由这项空白出发,从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两个方面来对这个逐渐缔造的乌托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试图寻找笛福所要表达的政治理想。

一、乌托邦与《鲁滨逊漂流记》“乌托邦”一词首先来自托马斯·莫尔的长篇小说《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

原本只是莫尔虚构出来的,但是经过长期发展,“乌托邦”一词有了一定的文学意义:“泛指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完美的理想社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一方净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1]通常,文学作品中的乌托邦是一个对于作者而言完美的世界,是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它一般以静态的方式出现在外来者的眼前,以一种完美的形象示人,最终与外部世界失去联系,是不能再次重游的。

《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部乌托邦小说,主要是因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小说基本符合乌托邦小说的传统。

形式上,小说主人公遭受海难,独自一人生还,在荒岛之上过着与现实社会不一样的生活,最后满载财富离开荒岛。

这一叙述结构借用的古希腊罗马航海奇遇的叙述结构,为表达乌托邦思想提供了阐释结构。

在内容上,《鲁滨逊漂流记》没有直接给读者呈现一个完美的世界,相反,主人公一开始面对的是一个荒岛。

这正是该小说不同于一般乌托邦小说之处。

一般乌托邦小说的主人公是完美国度的记录者,只能被动接受理想社会带来的冲击,从根本上是一个外来者。

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乌托邦世界是由主人公缔造的,主人公不仅在最后获得一个自己的理想社会,更是参与了整个社会的建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主人公的主导地位,更好地表达了笛福的政治理想,使其更加具体,更具感染力。

_鲁滨逊漂流记_的原型分析

_鲁滨逊漂流记_的原型分析

文本研究/MOV IEL ITERATURE 2010年第12期《鲁滨逊漂流记》的原型分析■计艳辉 李玉颖(长春大学,吉林长春 130022)[摘 要]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在小说中,通过各种原型,作者从正面塑造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积极向上的典型人物。

本文将通过对作品的原型进行分析,来展现人类的能力,赞美人类伟大的创造能力和非凡的智慧,以此了解英国资本主义向外殖民扩张的历史进程以及当时英国国民的思想、宗教信仰状态。

[关键词] 英雄原型;人类社会原型;宗教原型;殖民原型;乌托邦原型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在59岁时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小说取材于发生在1704年一个苏格兰水手亚力山大・赛尔柯夫身上的真实事件:1704年,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夫因和船长发生口角,被抛弃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被迫过了四年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生活,直到1708年才被碰巧路过的商船发现并被救回。

笛福并不是简单地记述整个故事,而是把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作者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平铺直叙地向人们讲述了同名主人公鲁滨逊不平凡的漂流经历:19岁的英国青年鲁滨逊・克鲁索不安于中产阶级家庭悠闲平庸的舒适生活,一心向往出海航游,满脑子都是对航海的种种幻想,因此违背父母望其当律师的意愿,毅然出海冒险。

但他在航海经商的这条路上历尽了各种磨难:先是被毛利人抓住当了奴隶,之后费尽周折在少年修利的帮助下逃了出来,辗转来到了巴西,奋斗多年成了种植园主。

为了扩大生产,他搭船去非洲购买奴隶,途中因为船失事,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漂到了南美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在那生活了28年。

虽然深陷孤岛,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自己的双手搭建房屋,猎取食物,驯养牲畜,自制工具、面包、器具以及缝制衣服等。

他以其聪明的头脑,充沛的经历和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文明的生活条件。

12年后,他又从野蛮人手中救了一个土人,并收作奴隶,称其为“星期五”,并使他皈依基督教,成为“文明人”。

帝国文本的构建——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鲁滨逊漂流记》

帝国文本的构建——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鲁滨逊漂流记》

帝国文本的构建——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绝对不是一部简单意义上的冒险小说。

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在字里行间渗透帝国的殖民扩张思想,折射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事实,体现了文化与帝国殖民实践的谋和。

重读《鲁滨逊漂流记》,既想再次体验那段神奇的海岛冒险旅程,又想感受鲁滨逊传递于我们的坚强、勇敢和机智,更想挖掘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探究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帝国文本的构建。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独特的“荒岛文学”模式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西班牙流浪汉小说传统,描写鲁滨逊一生生活和冒险。

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万人仰慕的榜样,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个突出形象。

他的勇敢、乐观、智慧,能把一个远离人烟的荒岛经营得有声有色。

但不可否认,他的性格中有很多殖民者的天性,诸如占据、掠夺、扩张、控制。

《鲁滨逊漂流记》主张探险,主张走出所属的地理版图,走向世界。

这恰恰表现了18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入井观天,不过圆盖;登峰眺目,极于烟际。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已经主宰着他们的世界,也借由这样的思想,创造了辉煌无比的大英帝国。

赛义德的《东方学》被视为是后殖民论述的经典与理论依据。

他在该书中指出,东方主义是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形式,西方对东方的长期误读、歪曲和刻板印象,成为西方从事殖民扩张和进行帝国构建的托词。

在东方话语背后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赤裸裸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在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赛义德从西方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详细地阐释了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在殖民扩张和帝国构建的过程中,文化与帝国构建实质上是一种“共谋”关系。

通过对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赛义德认为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社会文化意识总是干扰或左右着他们的判断和观点。

因此,任何文本都不仅仅只是作者的单一叙事和主观愿望表达,它或多或少渗透出同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意识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