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原始儒家生命精神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显著提升。
在2006年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2011年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部署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按照古文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
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与人及活动有关的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
而“精髓”就是“精华”,就是“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个问题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指的是就事论事;价值判断则是根据某种价值标准来判断事实,是基于事实判断的。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后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
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
自汉代儒家思想文化确立它的正统地位,就成为了封建时代主流的统治思想,封建统治者们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改造着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人文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其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表现。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
原始儒学精神当代意义 ppt课件
论据:
课本材料:于丹《论语》心得 的相处之道篇 参考文献: 1. 徐克谦的《“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2. 侯芬辉的《孔孟仁爱思想在当下的意义》 3. 刘下的《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传承》
2008年第11期 4. 白臣的《孔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5. 张舜清的《略论儒学生命伦理精神及其理论渊源》 6. 蔡志良的《儒学生命观对生命教育的三个启示》
文献相关内容:
论点: 原始儒学精神对我们的影响深远持久,它将发挥它的现代
价值意义来引领文化潮流,带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明天。 分论点: 儒家的“仁爱”能造就人与人的亲近,扩而大之各个国家、
各个民族、各个地域之间和谐,对于中国造就“和谐社会” 之影响也甚为深远。 道德礼信,何为“道德”,何为“礼信”。如今的二十一 世纪,日新月异,儒家的道德礼信,将为这个诚信社会引 领出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潮流。 在文明矛盾与冲突相当普遍的当今世界,以“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宽容诚恕之道,能使中国在世界的历史地位 上,尽显“和平之貌”。 “天地之德曰于生”,“生生之谓易”。一种极其平凡的 生命精神,当代人极端的文化思想却与此背道而行,一件 件“轻生”事件,让世人痛心疾首。 如今是一个利益矛盾冲突的社会,世人又将如何“安身立 命”,而在身心内外和谐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又原始儒学精神的当代意义
组长:陈淑谊 组员:刘盛达(资料收集员)
李凌云(分写员:立论) 刘智彬(分写员:论证) 丁剑慧(分写员:结尾)
论文关键词:
仁爱、道德理性、忠恕、仁义礼智、生命精神
背景资料:
儒学,能够在诸子争鸣时期,脱颖而出,至今还能 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生存姿态,足以感受得到它 自身存在的魅力。儒家文化所体现的仁爱、道德理性、 忠恕、仁义礼智以及生命精神,都可以体现出中国原始 儒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
儒家思想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原因探析
儒家思想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原因探析【摘要】儒家思想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原因,在于儒家思想的明确性、合理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借鉴儒家思想的理论及其传承之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内在原因;意义中国传统社会自汉代至清中叶,长期稳定地发展,且一直居于世界文明的领先地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意识形态领域看,主要得益于其长期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观。
它不仅在乱世成为拯救社会人心的精神支柱,而且在盛世成为一种信仰和追求。
甚至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这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在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中,汇集了先秦诸家思想的智慧,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共同形成了国民的精神核心。
但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原因来看:其一,在于统治者的提倡。
儒家学派自春秋时孔子创立,经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便开始实施。
虽然此时的“儒术”已掺杂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但仍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核心的。
而到了宋代的科举考试,尤其自真宗以后,其内容由诗赋、策论转变为集中于儒学,立论必须依据儒家经典,诸子之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能采用。
这种要求到明清时期更加严格。
这使儒学被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所接受和认同成为可能。
其二在于学校教育。
儒家学派的创立源自孔子的设坛讲学,广收弟子,有教无类。
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并代代相传。
而孟子也以这样的方式传播思想以求实现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
到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学校教育不仅有私学而且设立了公学。
汉武帝时期,朝廷置博士官,立太学。
成帝时,太学弟子三千人,东汉后期太学生多达三万人。
汉代经学教育为儒学的普及和传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代学校教育树立了典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道法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道法墨儒家道德对中国传统社会模式影响至深,以致今天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其影响。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还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所以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儒家道德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很有必要。
在该问题的研究上,现代的学者多是对儒家道德进行整体性分析,未将被后儒篡改过的儒家道德与原始儒家的道德理论区别开来,进而把具有浓烈专制色彩的汉儒、宋儒所谓的“道德”作为儒家道德的主体,这显然有失偏颇。
另外,儒家道德本身所包含的消极因素是其初创时期就存在的,今人在汲取儒家道德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其消极作用的批判。
本文拟从儒家道德的源头出发,探讨儒家道德本真之义,结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将其积极因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有助于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理念的重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儒家道德的本真之义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到明清实学、现代新儒学,儒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
因此,要探讨儒家道德的本真之义,需从儒学的开端——先秦子学入手。
第一,道德起源于政治需要。
儒家道德观念并非由孔子提出,其政治渊源可谓由来已久。
道德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与政治谋略,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在远古时代,“德”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大约起源于商周之际。
学者韦政通认为,卜辞里没有“德”这个文字,道德观念起源于周初。
[1](P65)学者侯外庐也认为,从周初文献中可以寻找到道德起源的痕迹。
[1](P67)但是,商朝占卜卦辞中虽没有“德”这个文字,并非意味着商代就没有道德意识。
因为一般刻在卜辞中的文字多是占卜解卦之辞,而“德”这个字似乎与解卦并无太大关联。
虽然“德”这个字具体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但是道德观念确因政治需要而产生,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公正:强调在处理社 会问题和分配资源时, 应当遵循公平、公正、 正义的原则,保障每 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法治:强调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将国家治 理和社会管理建立在 法律的基础上,保障 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敬业:尽职尽责,勤奋工作, 为社会作出贡献
诚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树立良好形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 内容
第二章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国家繁荣富 强,人民生活富裕, 社会安定和谐
民主:人民当家作 主,政治权利得到 保障,社会民主得 到充分体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注重诚信经营,遵守法律法规和商 业道德。
推动文化创新,弘扬优秀企业文化 和民族精神。
社会组织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意识 推进诚信建设,强化社会责任 发挥组织优势,服务社会民生 加强教育引导,弘扬良好风尚
未来展望和发展方向
第六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文化:企业 积极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企业文化建 设
教育实践:学校 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融入教育 实践中,培养优 秀人才
社区建设:社区 积极推广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居民素质和 社区文明程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 影响和价值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和价值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伦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和谐、仁爱与正直的道德境地。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儒家伦理体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1. 仁: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强调个体间的情感与道德关系,提倡仁爱和亲和力。
仁者,必先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礼: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实践之一,体现了社会规范和个人行为准则。
通过遵守礼制,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并实现和谐共处。
3. 孝:儒家思想中的基本道德观念,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孝敬父母不仅是儒家伦理体系中的核心,也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基础。
二、儒家伦理体系1. 修身:儒家伦理体系中的第一步,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只有通过个人修身,才能影响他人、整顿家庭、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2. 齐家:儒家伦理体系中的第二步,强调家庭和睦、孝顺父母、贤良治家。
齐家是为了保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也是塑造社会伦理的基础。
3. 治国:儒家伦理体系中的第三步,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谋求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治国需要领导者具备高尚的德行和智慧,以便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4. 平天下:儒家伦理体系中的最终目标,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只有通过个体的自我完善,家庭的稳定,国家的良好治理,才能实现天下太平的境界。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教育体制:儒家思想强调以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教书育人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的经典文化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提倡社会规范和个人道德,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和秩序维持方式。
通过遵守礼制和儒家价值观,人们在社会中形成了稳定的交往模式。
3. 家庭伦理: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和家庭的重要性,通过孝敬父母和和睦家庭关系的建立,儒家伦理体系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亲情和谐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核心阅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居于统领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三重梦想”。
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行动指南、行为规范“三重任务”。
◆要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
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笼子扎起来,日常管理严起来,纪律戒尺用起来。
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工作。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这一重要论述,既为我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指导。
认识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引导人与人之间和为贵、仁义忠孝,引导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欲取先予,引导人与自我之间合一向善、无欲而安。
仁义忠孝中的“仁”指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互敬互爱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之人恒敬之,爱人之人恒爱之”;“义”指有正义敢担当;“忠”指忠诚、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孝”指孝顺、孝敬,不顺不敬,就是不孝,对长辈“孝”的最好体现是他们活得开心、活得放心。
说话、做事有没有意义是价值问题。
能够用钱衡量的叫物质价值,反之叫精神价值。
价值即有用性、有用的程度。
价值观是对价值有用性、有用程度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决定着做人做事的价值取向,属于精神文化。
文化的作用是“化人、育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居于统领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论依据和指路明灯,决定着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西方优秀文化如民主、自由、法治等,是我们站在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吸纳、借鉴的价值理念。
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摘要:当今中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治国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我国的文化国情是注重整体价值,讲究伦理道德,追求理想信念。
儒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儒家仁学思想,无疑是一可资利用的传统资源。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的大党,领导着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面临着经济、信息全球化和剧烈的国际竞争;面临着科教、文化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社会发展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
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低潮时期,在改革发展所凸显的冲突与矛盾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值得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触及到了精神生活的价值层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金钱观念得到强化,人们的享乐观念也得到了强化,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长。
一些理论家推波助澜,崇尚西方国家的政治,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贬低共产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淡化,政治信仰和精神信仰的消退,使得精神生活本身日益世俗化、表面化,精神生活中核心的神圣性价值被掩盖和侵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事实的突出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广泛的认同。
有效整合多元化的社会,将理想与信念落到实处,是应对挑战、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儒家仁学思想强调传统道德文明,人文价值的弘扬和重建,对于克服片面发展工具理性、唯科学主义盛行所造成的人生意义的失落和危机,自有补偏救弊之功。
一、孔孟的仁学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五霸迭兴,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习语有“周文疲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等语,儒学便是对于社会政治上下失序所作的回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礼节等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并传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品质。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延续与体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相互促进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传承发展二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影响、传承、延续、体现、相互促进、融合、优势、推动、共生共存、发展与繁荣、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是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奋斗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品质等,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宝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又有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积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两者在道德、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共同点,共同体现出一种爱国爱民、诚信友爱的核心价值。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和互补也丰富了彼此的内涵,推动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指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传承,弘扬,共同点,融合,互补,共同发展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有传承和弘扬的关系,也有共同点和融合的可能性。
在当代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公正、和谐等理念相互呼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提供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这种相互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两者之间产生了共同点,如强调人民至上、社会稳定和谐、强调道德伦理等等,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和互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共同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共同促进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体现,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四个方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全社会价值取向的根本指针,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撑。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孔孟之道、礼乐之邦、诗画之乡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注重的是人伦道德、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强调的是自我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忠孝、仁爱礼仪、谦和谨慎等为核心,强调儒家的“仁者爱人”、“义者治国”、“礼者安邦”等传统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引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与精神追求上存在着显著的契合和统一。
在价值取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等重要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儒家思想在社会层面核心价值及对当代社会积极影响分析
儒家思想在社会层面核心价值及对当代社会积极影响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儒家思想在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以及它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对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关键词:儒家思想;核心思想;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生活方式和�r值观念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多元文化互相碰撞的现代,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掘,对于中华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概述(一)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产生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包含了儒释道三家思想。
不过从律法制度和人民生活方式来看,儒家思想占据的比重更大。
但是儒家思想不是在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各家彼此争论和碰撞,历经岁月的磨合才能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在西周时期我国先民就树立了“惟�允歉ā钡募壑倒勰睿�把关注点落在人民身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围绕社会理想进行思想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景,儒、法、道和墨家的影响最为广泛。
儒家崇尚的是仁义礼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提出无为而治,墨家提倡兼爱非攻。
各家的价值观都不尽相似,在思想上容易引起辩论[1]。
虽然儒家在先秦时期就与墨家齐名称为“显学”,但是并没有受到重视,反而是维护君国利益的法家学说在当时得到重视。
帝国统一之后的汉朝亟需理论来维护人伦关系,确立等级制度,于是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后结束了百家并存的局面。
从此以后儒家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主流,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二)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件事物的认识、判断和选择,也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个方向。
价值观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它是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结构和信念,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是指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儒家经典体系,囊括崇德贵民政治文化、礼乐文化、伦理文化和远神近人等内容的儒家思想二、儒家思想在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责任是每个社会成员处于社会当中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从哲学层面来说,责任经常会和因果关系联系起来,具体来说就是人们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而且这些行为是由实施者控制的,他们大多可以预见这些行为的后果。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理论纵横理论版168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文/司维(上海农林职业学院..上海..201600)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世界环境下,中华民族实现自我文化本质认同、属性引领、成长导向的核心指导思想。
它源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是世界精髓文化吸收与兼容的一种价值导向,力求在实现全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向世界普及,用有益于人类物质、精神双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无论古今,个体的价值体现依赖于集体的价值追求,集体的价值成长依存于个体的价值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存在关系决定了文明的构成形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 价值观 传统文化引言当中国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之时,旧有的依赖物质积累与资本投入促进社会发展的成长方式,将逐步让渡于以“人民”为劳动主体的价值创造式发展方式。
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在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本民族信仰缺失、价值观改变、道德素养下降等问题,伴随着自然环境危机、人文信仰危机、社会道德危机等矛盾的逐渐尖锐,中国在经济体量不断壮大的同时,需在统一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全新改革,并以此推动中华文明的延续以及与对世界文明的价值引领,继而在重塑“中国梦”东方文明辉煌的过程中,将中华优质文化传统基因予以扩展和发扬。
重新确立和谐文化价值观核心地位,不仅是当前中国社会价值体系重建的目标靶向,更是中国恢复文化自信、重构民族力量的首要任务。
一、“和”是中华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核心(一)“和”的观念源于对自然认知理解的反思“和”的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核心主导地位。
和平、和合、和气、和顺,一系列常挂嘴边的词语,最好的诠释了中华民族心目中对于人际关系、自我修养方面的境界要求。
人们对于自然、家庭、社会、民族形成的认知与观念,更在基于“和”理念之上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观,进而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认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摘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属性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当代的优秀代表,因而它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也要赋予中国传统价值观以现代文明的特征,在现代文明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因而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去激活中国传统价值观里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也是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再生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7-0120-01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存联系,新的社会意识一定是建立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
其核心思想“和谐”,更是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始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从狭义上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然传统文化不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过去的文化、静态的文化,文化传统则是现实中的文化、是动态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大于文化传统的概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
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我国传统文化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家。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可以分为“仁、义、中、和”四个字。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内核。
这种“仁”的思想道德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契合点分析
文化的精神契合点分析厘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下面就要具体分析二者的精神契合点,分析二者之间共同的价值意蕴,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之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契合点:仁“仁”,是我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的象征。
(一)“仁”的由来与基本内容1、“仁”的由来任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大多都是以已有的思想文化为基础,并在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中去革新与发扬,从而形成新的思想,并在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认可。
“仁爱”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不例外。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从其理论基础来看它借鉴了周朝的礼乐文化,孔子认为这是最好的礼乐制度,主张亲而不尊。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春秋战国末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背景下,孔子希望通过“仁”来改变这种社会现象,把“仁”作为了最高的道德标准。
其目的是在于恢复周礼,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
可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条件决定了孔子不能以强制性的手段达文化的精神契合点分析到自己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天地君亲师的高低先后顺序已经被打破,周天子的威仪不复存在。
因此,孔子提出了“仁”,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尊重礼法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爱,“礼”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仁”在人们心中发挥了作用。
要恢复“礼”就必须提倡“仁”。
2、“仁”的基本内容《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1。
“仁”的根本便是孝悌,孝悌便是爱亲,所谓爱亲就是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善待自己的弟妹,尊敬自己的兄长。
儒家始终将“孝悌”作为其他道德规范的根本。
《论语·为政》中就说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
所谓孝就是子女能够按照义务去赡养父母。
《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3孝敬父母不仅要赡养父母而且要敬重父母,同时要使父母身心感到愉悦。
《礼记·内则》就指出:“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4。
儒释道对现在人价值观的影响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由儒道佛三教所支配、所决定的。
今天,儒道佛依然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
只不过,对不同社会领域和阶层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性质有所不同而已.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同,对这种影响的自觉程度及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儒道佛三教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1、儒道佛三教基本内涵。
(1)儒教、儒学与儒家。
早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先秦社会就已存在所谓“儒”的职业,主要从事礼仪、祭祀等宗教活动。
这便是“儒教”的根源。
但自孔子创立儒学后,所谓“儒教”,或“儒道佛”之“儒”,主要是指儒学,而非孔子之前的儒教。
儒学是由孔子创立而为历代大儒所继承和发扬的一种人文学说,是一种“为己之学”,要求个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又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以《大学》中所讲的“三纲八目”为根本宗旨和途径。
(2)道教、道学与道家。
道教是宗教,是由先秦道家、黄老学、方仙道、黄老道演变发展而形成的,创建于东汉时期。
道学是对道家、道教理论学说的总称。
道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道家只指先秦道家,广义道家包括以先秦道家为源头和核心的一切学术流派,当然也包括道教。
(3)佛教、佛学与佛家。
佛教是宗教,佛学指佛教教义,佛家是佛门高僧与著名居士。
佛教的基本精神是悟道成佛,解脱生死。
它以缘起法则、因果报应、五蕴、四谛等理论看待宇宙人生,要求遵循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八正道等戒律,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从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而言,如何继承和发扬三代以来的文化传统,以应对春秋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即是孔子当时所要处理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从文化角度而言,孔子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但文化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这是孔子留给后人的历史遗憾!秦汉之际,如何继承和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以适应大一统之后的社会政治环境,这是秦汉之际政治家、思想家们所要处理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儒家,人文,意义]浅探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探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伦理性特征。
儒家文化关注人的心性、情欲、修养、境界、生死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本质上是以家族伦理为核心、以伦理教化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强调以仁、义、礼、智、信、孝、忠、勇等伦理思想为核心价值观,提出仁者爱人、忠恕之道、见利思义、以诚待人、孝亲为大、和而不同、天理人欲等道德规范。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挖掘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儒家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孝、忠、勇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的社会人文教化。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从而培育最原始、最朴素的团结合作精神。
他们没有个人的私心杂念,大家齐心协力去战胜自然和凶猛的野兽,以求生存。
同时,年长者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体现了原始社会的人文关怀,培育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孝、忠、勇等,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人文教育思想。
(一) 儒家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道德准则,体现了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核心价值观孔子以仁作为人文教化的核心内容,提出仁者爱人的主张。
在道德实践中要求人们努力做到克己复礼,提倡礼的教育与仁的精神结合起来,认为只有心中有仁德,才能真正遵守礼仪制度,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
因此,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人文教育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尽己达人的道德境界。
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孔子强调要以仁的教化思想来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的规范。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诚信友善的目标。
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认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