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技术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物育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生物育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生物育种是指通过选择某些种质资源,利用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技术手段,培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
生物育种在解决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对生物育种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探讨。
一、生物育种发展现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育种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种质资源的挖掘和收集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大型的种质资源库,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种质资源库,为生物育种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育种技术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通过选育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我国水稻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
同时,我国也在烟草、茶叶、经济作物等领域进行了一些成功的育种实践。
二、生物育种存在的问题尽管生物育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我国生物育种研究的资金和人才投入相对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不断变化,需要育种研究人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需要进行精准育种,但目前我国的育种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如育种周期长、育种效率低、育种成本高等。
三、对策建议为了进一步促进生物育种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力度,建立坚实的育种基础。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生物育种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育种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2. 推广新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应加强对新育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
3. 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育种资源渠道。
应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共享优质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水平。
4. 优化育种策略,实现精准育种。
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需要,采用精准育种策略,提高育种的精准度和效果。
5. 提高育种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应加强育种技术的推广,加快新育种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
综上所述,加强生物育种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生物育种存在的问题,推进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它带来了许多颠覆性的创新和改变。
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生物技术未来的趋势和前景也变得更加广阔和引人瞩目。
一、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生物技术之一,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新药开发、疾病治疗、农业育种等。
CRISPR-Cas9是当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系统中。
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将会在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得到应用,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方面。
二、人工合成生物体系人工合成生物体系也是生物技术的热点领域之一。
人工合成生物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体系,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未来,人工合成生物体系将在医药、材料合成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得到应用。
三、制备现代化疫苗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爆发,疫苗研究和制造变得至关重要。
生物技术正成为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制备得更加快速、更加有效的关键技术。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大大加快现代化疫苗的研发进程,从而能够更快地制作出可靠的疫苗。
四、保护和利用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也是生物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它们。
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为农业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帮助,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生物技术在人为造血方面的应用干细胞技术是生物技术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它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利用干细胞技术,我们可以重塑人体内部的细胞和器官,实现人为造血的目标。
这将有助于解决许多缺血性疾病的治疗问题,并使人们更健康、更有活力和更长寿。
总之,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从多个方面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未来,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继续扩大,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便利性的提高,我们可以期待生物技术将成为改变人类生活的关键性技术之一。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生活的不断追求,生物技术成为了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生物技术的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医疗、农业、环境保护等。
本文将介绍生物技术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生物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例如基因工程、干细胞技术和精准医学等。
基因工程使得科学家能够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来治疗疾病。
这一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遗传性疾病有了治愈的希望,同时也为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常见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干细胞技术是另一项潜力巨大的生物技术。
通过干细胞技术,科学家可以培养出各种类型的细胞,并用于组织和器官的再生和替代。
这对于治疗慢性疾病、组织损伤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干细胞技术还面临一些伦理和安全性问题,但其前景依然不可限量。
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基因信息为基础,通过基因测序和分析等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医学模式。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降低成本,精准医学将逐渐成为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
通过精准医学,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来制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治疗效果。
二、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作物改良和动物育种方面。
通过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可以使作物具有更好的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
这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生物技术也为畜牧业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方法。
通过基因编辑和选择性育种技术,科学家可以培育出更健康、生产力更高的动物品种。
这不仅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生物降解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毒物质,减少环境污染并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此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也需要依靠生物技术的支持,例如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追踪物种数量和分布,进一步推动保护和研究工作。
中国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中国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第一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始建于1919年,在北平天坛成立了中央防疫处--即今天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我国自七十年代未开始了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
国家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被列为863计划之首,而且纳入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
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促进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我国基因工程多肽药物、单抗和新型诊断试剂在仿制的基础上向创新发展,已能生产目前国际上市的大多基因工程多肽药物,基因工程干扰素α-1b-系国际首创,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bFGF已申请专利,首创的免疫PCR胃癌诊断试剂已获得新药证书,有望开发出一系列的高灵敏度癌症诊断试剂。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取得明显进展,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投放市场,对乙肝的预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双价痢疾疫苗、霍乱疫苗获准试生产,血吸虫疫苗。
出血热疫苗等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基因治疗取得突破,研制成功具有高效导入功能的靶向性非病毒型载体系统,动物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在体内将基因高效导入肿瘤细胞,明显抑制肿瘤生长;血管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缝线等3种基因治疗方案已基本完成临床前试验。
获得了一批转基因动物,已获得生长激素转基因猪的第2、3、4代。
获得手乳腺表达外源基因的转基因羊等。
通过研究出现一批创新性成果,克隆了大量人、动物、植物的新基因,创造了具有多种用途的新型表达载体等。
据统计,我国现有456个单位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其中医药领域的有165个,占36%,专业人员约6800人,已有近二十种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获准进入市场,数十种医药生物技术产品正在进行临床或临床前研究。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呈现出巨大活力。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各类生物基因组研究工作的展开,新基因不断被发现,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生物技术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
与此同时,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并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二个热点领域。
中国生物育种现状及趋势
中国生物育种现状及趋势生物育种,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生物育种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中国生物育种现状1.技术研发实力增强中国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完善的科研体系。
通过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育种效率和精准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中国还加强与国际生物育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研发实力。
2.品种创新成果丰硕在生物育种技术的推动下,中国农作物新品种不断涌现,品质、产量和抗性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水稻等新品种,已经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产业化进程加快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中国生物育种趋势1.技术创新持续深化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不断深化。
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生物育种领域的应用,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
2.品种创新更加多元化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中国生物育种将更加注重品种创新的多元化。
除了继续提高产量和抗性外,还将更加注重品质、营养、口感等方面的提升,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3.产业化与国际化步伐加快未来,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企业和品牌。
同时,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生物育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的全球化发展。
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态势、挑战与对策建议
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态势、挑战与对策建议作者:徐凌验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4年第02期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多次强调,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生物育种,是指利用分子育种、合成生物、细胞工程育种、胚胎工程育种等一系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深度挖掘利用生物基因资源,培育、生产和应用性能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種。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生物育种产业列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大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对于显著提升育种效率、破除欧美对我国技术垄断、解决种源“卡脖子”难题、打赢我国种业翻身仗意义重大。
一、生物育种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一)生物育种是支撑未来现代种业长足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种业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核心是生物育种技术的竞争。
其基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理论,通过先进生物技术应用可显著提高育种效率,有利于克服传统常规育种大多依赖育种家经验,育种效率低、精准度差、育种周期长的不利因素,显著提升育种产品在成本、价格、品质等方面的竞争力。
抢占生物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生物育种是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生物育种技术则是发展现代种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支撑。
从现状来看,国内增加种植面积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生物育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灾害损失,培育优质、高营养、高产、稳产、多抗、便于机械化管理的农作物新品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
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在农业领域,育种技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育种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本文将探讨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育种技术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
传统育种是指通过人工选择和杂交实现对作物基因的改变。
现代育种则是指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作物基因进行改变。
目前,育种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利用DNA修饰工具对目标DNA进行精确编辑的技术。
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是CRISPR/Cas9系统。
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目标DNA序列的精确裁剪和编辑。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作物的抗病性和耐旱性的提高。
2. 功能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是指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整个基因组进行全面分析和功能解析的技术。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可以精确地识别出作物中关键基因和调控网络,进而实现作物基因组的深度理解和功能研究。
3. 遗传多样性保护遗传多样性保护是指利用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育种技术维护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的技术。
通过遗传多样性保护可以保护传统农作物品种,防止因基因污染和基因流失而导致品种消失。
育种技术的展望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未来,育种技术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高效化与精准化未来育种技术将会更加高效化和精准化。
通过利用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实现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进行育种。
例如,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实现作物抗性基因的快速筛选和鉴定。
2. 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未来的育种技术将会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
通过利用环境友好型杂交和选择方法,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消除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风险。
3. 学科交叉和合作未来的育种技术将会更加强调学科交叉和合作。
通过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化学技术等领域的交叉和合作,可以实现更加全面的育种研究和创新。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从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不难发现,生物育种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育种方法之外,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逐渐升温,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前景。
本文将从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技术的应用研究等角度进行探究。
一、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自中国古代的割接、芽接、嫁接技术,到现代的基因工程、遗传修改、细胞培养等高新技术,生物育种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升级。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改良技术逐渐多样化遗传改良技术一直是人类育种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育种方法之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遗传改良技术变得更为多样化。
从物理诱变、化学诱变、辐射诱变,到基因编辑、基因植入、基因克隆等一系列现代遗传改良技术,都为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2、完善的精准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精度不够高。
现代育种方法的出现,使育种过程变得更加快速、精准。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育种者快速、准确地了解物种的基因表达情况和分子标记信息,从而实现精准育种。
3、技术交叉融合,生物育种实现跨领域发展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物育种技术也向着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例如,将基因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物种的表征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和对比。
这种交叉融合可以大大提高生物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广泛应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领域的生物育种技术,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植物育种的研究尤为深入,不仅对丰富粮食、药材等的品种和质量有重要意义,还对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1、植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植物育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中,能够促进植物的繁殖、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
同时,生物育种技术还可以培育适应各种环境类型的植物,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等。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科学,通过运用生物资源和现代科技手段,改变和利用生物系统和生物过程来推动农业领域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展示了巨大的潜力。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转基因作物具有抗虫和抗草甘膦的特性,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中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作物的基因进行精确编辑,实现特定目标的遗传改良。
这使得育种过程更加高效,缩短了育种周期,为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加优质和耐逆性强的新品种。
其次,生物技术促进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转基因技术不仅改善了作物的产量和营养价值,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作物具有耐盐碱、耐干旱、耐低温等特性,增强了作物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因此减少了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然而,尽管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存在较大的质疑,这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限制或禁止了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销售。
其次,生物技术的高成本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同时,缺乏合适的政策和法规也制约了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科学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对于生物技术的理解和接受度。
通过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让公众了解生物技术的真正优势和潜力,从而消除负面观念和怀疑。
世界各国生物育种政策
世界各国生物育种政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育种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本文将对世界各国的生物育种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我国生物育种政策的完善和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际组织对生物育种的政策导向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FAO提倡成员国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贫困和饥饿。
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FAO推动成员国采纳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公约,以保护育种者的权益。
2. 世界贸易组织(WTO):WTO下的《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协议》(UPOV协议)规定,成员国应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确保育种者的权益。
此外,WTO还关注生物技术产品贸易问题,要求成员国遵循国际公认的生物技术安全评价方法,确保生物技术产品贸易的安全。
二、发达国家生物育种政策特点1. 美国:美国生物育种政策以鼓励创新和保障公共利益为原则,强调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性。
美国政府通过设立生物技术咨询委员会、制定生物技术法规,对生物育种技术进行严格监管。
同时,美国积极推动国际生物技术合作,分享生物技术研究成果。
2.欧盟:欧盟生物育种政策重视生态环境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实施严格的生物技术审批制度。
欧盟要求所有生物技术产品在上市前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确保产品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此外,欧盟还通过资助科研项目、设立生物技术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3. 日本:日本生物育种政策强调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生物技术法规,对生物育种技术进行严格监管。
同时,日本还积极参与国际生物技术合作,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三、发展中国家生物育种政策现状1.我国:我国生物育种政策以促进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为目标。
政府通过制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设立生物技术专项资金、加强生物技术监管等方式,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情况介绍
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情况介绍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种质资源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的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一、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种质资源中包含了大量的生物基因信息,这些信息是人类进行育种、开发新品种的基础。
而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种质资源的保护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保护种质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
我国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国家在法律和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管理措施,比如《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条例》等。
其次,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也加强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
另外,各地还成立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种质资源保护站,为生态保护和物种多样性维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育种创新的现状与前景。
育种创新是指通过遗传学手段改良植物或动物品种,以提高产量、品质、抗病性等优良性状。
随着现代遗传学、生物技术的发展,育种创新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首先,利用各种遗传资源,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手段可以获得新的杂交种、同源系、高产系等。
其次,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新技术也为育种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我国育种创新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在育种创新方面也可以说走在了全球前列。
如今,我国已经研发出了多个高产、抗病、高品质的新品种,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出口到国外。
未来,我国也将继续注重育种创新,进一步加强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总之,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两大重要领域。
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加强科技创新,从而推动我国农业不断向着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生物育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 加 倍 , 生 正 常 的 二 倍 体 植 株 , 成 产 形 自 交 系 : 2 是 利 用 物 理 和 化 学 诱 变 第 类 产 生 单 倍 体植 株 , 加 倍 成 为 二 倍 体 纯 再 合自交系 。 方法效率低 , 少使 用 ; 此 较 第 3 是 利 用 单 倍 体 诱 导 系 结 合 标 记 性 类 状 诱 发 和 筛 选 单 倍 体 和 二倍 体植 株 。 目
农业 的发 展 。 ( ) 一 单倍 体 育 种 单 倍 体 育 种 是 通 过 单 倍 体 配 子 的 培 养 分 化 成完 整 的 单倍 体 个 体 , 通 过 并 染 色 体 加 倍 技 术获 得纯 合 二 倍 体 。 以 可 在 较 短 日 间 内 获 得 纯 系 。 前诱 导 单 倍 寸 目 体 的 方 法 大 致 分 为 3 :第 1 是 花 药 类 类 和 花 粉 培 育 。诱 导 小 孢 子 产 生 愈 伤 组 织 , 化 再 生 出 单 倍 体 植 株 , 中 选 出 分 从
共 收 集 整 理编 目 了 1 O 植 物 。8 份 6种 3万 种 质 资 源 , 进 行 了 开 发 利 用 , 后 选 并 先 育 出 各 类 农 作 物 品 种 60 0 个 , 中 0 余 其
杂 交 水 稻 、 交 油菜 、 米 等 作 物 育 种 杂 玉 取 得 了较 大 进 步 。 是 随 着 我 国人 口 的 但
单倍 体 植 株 用 秋 水 仙 素 处 理 , 使 染 色 促
该 性 状 上 超 过 亲 本 的 类 型 。 正 确 选 择 亲 本 并 予 以 合 理 组 配 是 杂 交 育 种 成 败
的关键 。
业 发 展 进 程 的有 效途 径 , 是 整 体 提 升 也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育种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
生物育种技术是指利用遗传变异原理,通过育种的手段,以达到改良某种生物体的品质、性状或产量的目的。
这项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和创新,也离不开生物门类的发展和数量的增加。
一、生物育种技术的历史早在古代,人类就已经开始通过试验和观察,尝试改变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方式,以达到自己的需求。
比如在中国,我们就有“周麻”、“黄瓜姑娘”等植物品种,这些都是经过人工育种得到的。
不过,真正的科学育种技术还是在近代才开始发展。
在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开始运用遗传学理论,进行对植物和动物的育种试验。
其中,著名的是著名的格雷戈·门德尔,他通过对豌豆花的研究,发现了基因的遗传规律。
这项成果奠定了现代育种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生物育种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和进步。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选育出新的高产品种利用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手段,科学家们对植物或动物的基因组进行研究,以发现和利用基因携带的有益性状。
最终,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培育出许多新的高产品种,为粮食生产和畜牧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2.开发新的改良方法科研人员利用现代遗传技术,更有效地改进庄稼的生长与产量,发展出了一些新的生物育种方法,如杂交、半密作、导入优良品种等,这就使得育种成本和工作量得到了大大的降低,同时取得了更为优良的育种成果。
3.改变传统技术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耕种方式、水田利用、制种和种植方法等都得到了改变。
现代农业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更高的质量和产量,同时还提高了农业的效益、社会生产的贡献率和经济效果等等。
三、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现代化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畜牧、水产和园艺等领域,下面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近几十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受到了科技界和社会界的高度关注。
下面我们通过梳理相关内容,来深入解析一下这一种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1.快速发展
生物技术已经从传统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进而比较快速的发展到当今以细胞到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物技术,并实现对各类生物物质和生物信息的检测与分析。
2.强大的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生物技术在研究生物和医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生物技术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生物技术前景
1.广泛的应用
随着对生物技术的深入发展,它解决了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类问题,给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遗传育种、优化物种构成,以及基因疾病的诊
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方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食品安全以及医药、环境保护、精准医疗等方面都可能得到广泛应用。
2.新技术新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也会得到研发新技术新方法,比如基因组学中基因组测序,和蛋白质组学中肽段组测序,这些新技术也将极大地促进生物技术发展。
总而言之,生物技术并不因人而异,只有当包括技术开发、应用、培训等多方面受到关注时,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发展水平,促进其未来发展。
我国生物技术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生物技术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生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生物育种技术被研发出来,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各国的社会生产和经济效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与生物技术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前我国在农作物育种方面,还是以传统的育种方式为主。
这种育种方式的育种周期很长,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但是在生物育种技术出现之后,使育种变得更加高效,使我国培育出更多优质和高产的新作物。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生物育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生物育种的技术种类介绍(一)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在生物科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出现农业生产当中,应用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能够更加精准的找到更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优良基因,并且通过对基因的分析和重组,将这些好的基因进行融合,从而产生了新的农作物品种。
应用这种新的育种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而且使得农作物的品种更加优质和高产,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有着明显的差别,在转基因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同时还增强了农作物抗各种病害的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而且在应用转基因育种技术之后,因为农作物的抗病害能力有所提高,有效的减少了各种化肥和农业药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目前,转基因育种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美国种植的基本都是转基因大豆,这种转基因大豆的产量很高。
但是还有一些作物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广泛的应用转基因育种技术,比如在玉米的生产中。
目前,我国也扩大了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且通过这种技术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分子设计生物育种技术在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发展下,研究出了新的生物育种方式,也就是分子设计生物技术。
这种育种技术需要利用多基因组的相关数据,并且通过不断的收集相关的农作物的基因信息,利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充分的了解农作物的基因状态,这种育种技术就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
生物育种成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生物育种成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中国的生物育种事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生物育种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家畜和禽类的产量、品质、抗病能力等特性,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持。
首先,我国在农作物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近年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我国研发出了一批具有优异产量和抗逆性的新品种,如水稻的超级杂交稻、小麦的抗病抗逆新品种等。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国在家畜和禽类育种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针对畜禽的生产需求,我国育种专家们通过有选择地进行交配和基因改良,研发出了一批高产、高肉质和抗病性好的新品种,如生猪的优质种猪、肉牛的肉质改良、肉鸡和蛋鸡的高产新品种等。
这些新品种的应用,提高了我国畜禽业的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优质肉食品的需求。
随着生物育种事业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十分值得期待。
首先,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我国的生物育种事业将获得更多的投资和资源,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其次,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将不断涌现,如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育种的精准性和效率,加快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此外,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未来的生物育种也将致力于培育更加健康、营养丰富和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品种。
总之,中国的生物育种事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为我国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未来,随着科技的推动和社会需求的引领,中国的生物育种事业将继续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国内外生物育种发展现状
国内外生物育种发展现状1.引言1.1 概述概述生物育种是通过选择、优化和改良有益的基因组合,提高农作物、家畜和其他生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一种科学技术。
随着人类对食品和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生物育种在解决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介绍国内外生物育种的发展现状,对比国内外的育种技术进展、品种改良的成果以及先进的育种方法和成熟的品种选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和评估国内外的生物育种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促进我国生物育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国内,生物育种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科技在育种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包括基因工程、基因编辑和组织培养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品种改良的成果表现在农作物的抗病性、适应性、产量和产品品质等多个方面的提高。
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育种方法和品种选育体系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强研发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生物育种水平。
国外生物育种发展水平较高,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品种选育体系和育种方法。
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培育出抗逆性强、高产且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同时,国外也注重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核心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共享,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综上所述,国内外生物育种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国在生物育种的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物育种水平。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提高育种的效率和质量,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介绍: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论述国内外生物育种发展的现状。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国内外生物育种的背景和意义。
生物育种的发展趋势及其实践应用
生物育种的发展趋势及其实践应用生物育种是指改良农业和畜牧业的生物种质,以提高农作物和畜牧业动物的产量、质量和适应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食品、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效益的要求不断提高,生物育种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生物育种的发展趋势以及实践应用两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生物育种的未来走向。
一、生物育种的发展趋势1. 基于遗传技术的生物育种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包括基因组测序、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出现,基于遗传技术的生物育种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前景的育种方式。
通过分析生物体内基因的变异和调控机制,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更改或剔除不良基因或选择更优秀的基因,从而为育种业带来了更加前沿的技术手段。
2. 跨物种杂交育种近年来,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不同物种间的杂交,通过跨越种属的杂交,产生优质生物种质。
例如,将小麦和玉米杂交,可以产生一些具有双倍体染色体的杂交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更高的抗病性和耐旱性。
3. 基于环境影响的育种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生物种植体的影响,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基于环境的育种方法。
例如,透过与食品生产相关的微生物来培育更为顽强的作物衍生产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生物育种的实践应用1. 育种改进粮食市场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粮食种质要求更便于加工和储存。
生物育种的新技术为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进食品质量和储存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 助力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生物育种的新技术为农作物提供了更加耐旱、耐高温、抗病虫害等适应气候不断变化的能力,从而帮助农业生产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影响。
3、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关注的不只是粮食质量和数量,更关注食品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以生产更加有机、无公害、环保的食品,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结语生物育种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它的发展与实践应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蔬菜生物技术育种发展现状
我国蔬菜生物技术育种发展现状哎,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那就是蔬菜生物技术育种。
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这东西离我们吃饭的事儿可近着呢。
说到蔬菜,谁家厨房里没有几样?西红柿、黄瓜、青菜……咱们每天都离不开它们。
可你知道吗,这些蔬菜的“身世”可不简单,背后可是有一番科技的较量。
咱们国家的蔬菜生物技术育种,近年来可谓是如火如荼。
想当初,很多人觉得生物技术就是高高在上的实验室工作,满桌子试管和显微镜,其实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蔬菜更好吃,更营养,更能抵御虫害。
嘿,听起来是不是很酷?如今咱们的科研人员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真是白衣天使,专注于把那些“呆萌”的种子变得更加“聪明”。
大家可能会想,怎么就这么神奇呢?其实啊,蔬菜育种就是把不同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创造出新的、更优秀的品种。
这就好比咱们小时候玩“拼图”,把好的部分拼在一起,最后得到一个超级无敌的版本。
而生物技术的介入,让这个过程更加精准。
就拿西红柿来说吧,经过生物技术的加持,它们不仅变得更大,还能抗病,保鲜。
嘿,吃起来那口感,简直就像是从田间地头直接跑到你嘴里。
想想都让人流口水。
可别以为这就完事儿了,生物技术可不仅仅是为了让蔬菜长得好。
它还涉及到很多环保的理念。
如今的科技发展,咱们可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美味。
咱们的科研团队也开始注重如何减少农药的使用,这样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保证咱们吃得安全。
说白了,既要“让蔬菜更强壮”,又要“让地球更健康”,这可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
不过,话说回来,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可不是一帆风顺。
总有些人对这项技术存在误解,觉得这是不是要给蔬菜加点什么化学药剂啊,或者是“造假”啊。
其实呢,大家不用太担心,咱们国家的相关法规和监管可都很严格。
就像咱们上街买菜,得看清楚那标志,确保是绿色健康的。
科学家的目标可不是为了让蔬菜变得奇形怪状,而是为了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饮食需求。
在这方面,咱们国家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生物技术时代的产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生物技术时代的产业现状及趋势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其带来的产业变革也逐渐显现。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生物技术时代的产业现状及趋势。
一、生物技术时代的产业现状1. 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中最有市场前景的产业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医药产业的主导形态。
生物制药、基因诊断、再生医疗、生物芯片、人类基因组学等都是生物医药领域中的热点。
2. 生物农业产业: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生物农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生物农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植物遗传育种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业机械、生物育种等。
3. 生物制造业:生物制造业是生物技术产业中的一个新兴领域。
它是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的材料、产品和生产过程。
生物制造业可以应用在纺织、造纸、化工、建筑、废水处理等领域。
4. 生物能源产业:生物能源产业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
它主要包括生物燃料、生物发电、生物气体等领域。
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危机。
二、生物技术时代的产业趋势1. 多元化: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生物技术已经应用于医药、农业、制造、能源等多个领域,未来生物技术还将涉及更多的领域。
2. 产业链扩展:随着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生物技术产业的产业链也会不断扩展。
未来生物技术产业将会由简单的技术生产向系统集成和优化转化,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领域的高效协同和优化。
3. 个性化:生物技术产业的另一个趋势是个性化。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生物技术产业也需要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而人类基因组学的发展,为个性化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 国际化: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未来其国际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生物技术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加速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物技术交流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1):16-23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㊀收稿日期:2014⁃01⁃03;接受日期:2014⁃01⁃13㊀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11AA10A107)资助㊂㊀作者简介:康乐,博士,研究方向为作物分子设计㊂E⁃mail:fiona.kang@frontier⁃ag.com㊂∗通信作者:王海洋,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农业生物技术㊂E⁃mail:wanghaiyang@caas.cn我国生物技术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康㊀乐1,㊀王海洋2∗(1.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5;2.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摘㊀要: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推广最迅速的技术,并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㊁经济和生态效益㊂然而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品种选育仍停留在以表型选择为主的传统育种模式㊂这种经验育种不仅周期长而且品种改良进度缓慢,难以满足我国强劲的经济发展需求㊂而生物育种技术突破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使农作物育种变得更精确㊁更高效㊁更可控且可预见,可促进实现中国主要作物由 经验育种 向 精确育种 的战略性转变,有利于加速培育高产㊁优质㊁抗逆㊁广适的作物新品种㊂着重介绍了转基因㊁分子标记辅助选择㊁分子设计和智能不育这四种生物技术在水稻和玉米两大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可为我国农业和科技管理部门㊁生物技术工作者㊁育种家和种业企业提供参考㊂关键词:生物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智能不育杂交制种技术doi:10.13304/j.nykjdb.2014.029中图分类号:Q78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864(2014)01⁃0016⁃08StatusandProspectofAgrobiotechnology⁃basedBreedinginChinaKANGLe1,WANGHai⁃yang2∗(1.NationalResearchCenterofCropMolecularEngineering,Beijing100085;2.Biotechnology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Abstract:Agrobiotechnology⁃basedbreedingtechnologieshaverevolutionizedthemodernagricultureandsignificantlyimpactedthesociety,economicsandecologyonaglobescale.Nevertheless,traditionalphenotype⁃basedbreedingisstillthedominantmethodusedincropbreedinginchinanowadays,whichcannotmeetthedemandofourrapid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Agrobiotechnology⁃basedbreedingcanbreakdownthebarriersandbottlenecksoftraditionalbreedingandfacilitatethetransitionfrom empiricalbreeding to accuratebreeding ,withincreasedefficiencyandbeingmorecontrollableandpredictable.Thisarticlereviewedtherecentprogressmadewithfouragrobiotechnologybasedbreedingapproaches,includingtransgenic⁃basedbreeding,molecularmarker⁃assistedselectionbreeding,breedingbymoleculardesignandthethird⁃generationhybridtechnologyinriceandmaize,twomajorcropsinChina.Keywords:agrobiotechnologybased⁃breeding;transgenicapproach⁃basedbreeding;molecularmarker⁃assistedselectionbreeding;breedingbymoleculardesign;thethird⁃generationhybridtechnology㊀㊀ 民以食为天 ,且当今世界粮食已由简单的食品物资上升为国家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始终关系我国国计民生㊂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5%的人口,人多地少和不可逆转的粮食刚性需求㊁水资源匮乏㊁生物能源竞争等负向因素使我国农产品供给面临巨大的挑战㊂ 农以种为先 ,种子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首要环节和重要载体,是国内外农业产业竞争的源头和焦点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今后全球粮食总产量增长80%贡献率需依赖提高单产,而单产提高60% 80%贡献率需依赖良种[1],因此,加快育种进程势在必行㊂自古以来,人们采用传统育种方法(如轮回选择㊁杂交选育㊁聚合育种㊁回交转育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广的杂种优势利用等)改良作物性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受到育种材料遗传背景狭窄㊁生殖屏障无法跨越㊁选择效率低下等多种因素约束,近年来我国水稻㊁玉米㊁小麦等重要作物的品种选育工作已进入了平台阶段[2]㊂20世纪中叶以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催生的生物育种技术突破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使农作物育种更精确㊁更高效㊁更可控且可预见㊂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几种主要生物育种技术,包括转基因育种(transgenicapproach⁃basedbreeding)㊁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olecularmarker⁃assistedselectionbreeding,MAS)㊁分子设计育种(breedingbymoleculardesign)以及智能不育杂交制种技术(thethirdgenerationhybridtechnology)在水稻和玉米中的发展与应用㊂1 转基因育种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转基因技术可针对目标性状精确改良,不仅省时而且可打破物种的界限,充分利用遗传资源㊂转基因育种已由1983-1993年的技术成熟期(1983年首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经1994-2005年的产业发展期(转基因抗虫㊁抗除草剂产品进入商业化)进入到了目前的战略机遇期(2006年商业化种植面积超过1亿hm2)㊂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服务组织(TheInternationalServicefortheAcquisitionofAgri⁃biotechApplications,ISAAA)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继续保持增长,2012年较2011年增长了6%,达1.703亿hm2,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1.4倍㊂1996-20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近100倍,由当初的170万hm2增至1.7亿hm2,转基因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推广速度最快的技术,在减少农药施用㊁降低病虫害损失㊁改善环境㊁降低劳动成本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益㊂目前全世界81%的大豆㊁81%的棉花㊁35%的玉米㊁30%的油菜是转基因品种㊂从1996年至2011年的16年间,全球因种植转基因抗病虫㊁抗除草剂的作物增产价值达982亿美元,相当于节约了1.087亿hm2的耕地,改善了1500万农户和近5000万贫困农民的生计,减少了4.73亿kg化学农药的使用[3,4]㊂正因如此,3名转基因作物技术先驱被授予了2013年世界粮食奖[5]㊂截止到2012年底,全球已有59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种植了转基因作物㊂其中,28个国家许可种植,这些国家共批准了2497项转基因作物用于种植生产(涉及25个作物319个转化体)㊂就作物而言,主要为大豆㊁棉花㊁玉米和油菜,分别占全球相应作物种植面积的77%㊁50%㊁25%和20%;就性状而言,主要有2个性状,分别是抗除草剂性状(转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基因即EPSPS基因)和抗虫性状(转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蛋白基因即Bt基因)[3]㊂我国已批准转基因大豆㊁玉米㊁棉花和油菜籽4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这些转基因作物在我国可用作饲料和食品加工原料,但尚不允许在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棉花除外)㊂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㊁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完整的转基因作物研发体系,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㊁真正拥有转基因生物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㊂至今,我国已发放了7种植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包括耐贮藏番茄㊁抗虫棉花㊁改变花色矮牵牛㊁抗病辣椒(甜椒㊁线辣椒)㊁抗病番木瓜㊁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6]㊂其中,抗虫棉的选育和应用在我国获得了极大成功㊂至2008年,国审抗虫棉品种超过了70个,省审抗虫棉品种超过了100个,累计种植面积达到了2400万hm2,社会经济效益超过了500亿元㊂国产抗虫棉份额从1999年的7%上升到了2006年的82%[7],到2010年,我国拥有自主产权的抗虫棉市场分额已占93%[8]㊂此外,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可降低环境中40%的磷污染,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高达30%,该技术也成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㊂上述转化体均依据我国和国际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原则和相关操作规范进行了科学㊁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其环境与食用安全性均可以得到保障㊂虽然我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向来持以 加快研究㊁推进应用㊁规范管理㊁科学发展 的明确态度,但是由于社会舆论㊁公众接受程度㊁国际贸易等因素致使我国转基因作物生产应用步伐迟缓,至今尚未批准一些主要转基因农作物(玉米㊁水稻㊁小麦㊁大豆及油菜等)的商业化种植,这与711期康乐等:我国生物技术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转基因产品消费大国的现状是极不相称的㊂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讲,如果一味抵制转基因技术,将会为了保证粮食自给而不得不放弃油料和棉花等一大批作物的安全,这是国家粮食战略的危险信号㊂我国2003年开始进口大豆,并逐年增多㊂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多达5838万t[9],占国内大豆消费总量的80%,且这些进口的大豆几乎全部为转基因大豆㊂按公顷产量折算,5838万t大豆需要2667万hm2土地来生产(作为参照,我国水稻种植总面积为2933万hm2)㊂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首次批准进口175万t转基因玉米,据海关信息网查询信息,2013年前11个月增至520.7万t(http://www.haiguan.info/onlinesearch/TradeStat/StatCOMSub.aspx?TID=1)㊂据统计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5亿,如按人均需求量200kg计算,届时玉米需求总量将达2.9亿t,而我国目前玉米产量尚不足2 1亿t㊂填补或缩小玉米供求的缺口唯有通过提高单产来解决,因此有专家呼吁应大力推进转基因玉米的研发与应用,勿让玉米成为 大豆第二 [10]㊂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传统育种主要是对表型进行选择,常受环境影响或因不易判断而产生鉴定偏差,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丰富的经验与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DNA分子标记被开发并被逐步应用于品种选育㊂MAS育种的本质是通过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或目标性状基因序列本身的)分子标记进行选择从而达到选择目标性状的目的㊂第一代分子标记以分子杂交为基础,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s,RFLP)标记;第二代分子标记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为基础,如简单序列重复(simplesequencerepeats,SSR)标记;第三代是以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序列信息为基础,如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和单核苷酸特征多态性(singlefeaturepolymorphism,SFP)㊂目前SNP以其位点丰富㊁检测通量高且成本低廉等优点,倍受育种家和科学家的青睐[11]㊂与传统育种过程相比,MAS育种具有如下优点:①传统育种过程是对农艺性状进行选择的过程,这些性状多为数量性状,受多位点控制,且受环境影响大㊂而MAS是在DNA水平的选择,不受环境影响;②MAS不受作物发育阶段影响,可在作物的任何生长发育阶段(甚至种子阶段)进行操作,不必等到成熟时或发病时选择,大大加速了育种进程;③分子标记选择的判别方式为 是 与 否 ,与离散的㊁模糊的数量性状选择相比,该优势更为突出㊂尤其是功能标记可对目标基因或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进行直接选择,不受育种过程中目标性状QTL/基因与标记间遗传重组的影响,由此可大大提高选择的效率和准确性㊂MAS技术首先要定位与特定农艺性状相关的QTL/基因,可采用连锁作图(linkagemapping)㊁关联作图(associationmapping)或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实现㊂传统的定位群体主要有导入系(introgressionline,IL)和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inbredline)群体,通过连锁作图的方法可有效地将受多个基因控制的复杂重要农艺性状分解为一系列的单基因,也可以快速鉴定不同遗传位点的单倍型(haplotype),并建立特定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12,13]㊂近来关联作图即连锁不平衡作图(linkagedisequilibriummapping)已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作物遗传作图和复杂性状的分析㊂与连锁作图相比,关联作图无需构建作图群体,分辨率较高且投入相对较低,特别是在有高通量基因型鉴定平台辅助时该方法优势更加突出[14,15]㊂如韩斌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发拙了数十个与抽穗期和籽粒性状相关的新位点[16,17],显示了该方法的高效性㊂关联作图与连锁作图结合进一步提高QTL/基因发掘的效率㊂如Li等[18,19]针对不同复杂性状(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采用选择导入的方法,在3个优良遗传背景中构建了2000个的水稻选择导入系,利用这些导入系,结合关联作图和连锁作图,不仅定位了与抗旱㊁高产等复杂性状相关的位点,而且分析了各位点间复杂的网络互作关系㊂又如Yu等[20]结合连锁作图和关联作图,利用5000个基因型对玉米全基因组进行了研究,显示了该分析方法在复杂性状剖析方面强大的优越性㊂8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6卷近十多年来,水稻生物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已分离或分析了近900个与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QTL,这些基因/QTL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根系结构形成的分子基础,叶的结构㊁大小㊁形状㊁卷曲㊁与茎的夹角性状,根发育和营养,抽穗期和穗发育调节,繁殖和育性调节,种子发育㊁种子型状和种皮形成的调节机制,籽粒品质控制因素,病㊁虫害抗性,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以及对水稻基因组结构进化及调节的研究等㊂这些信息已经或将在今后MAS育种或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21]㊂与目标性状相关联的QTL/基因分离出以后,可通过标记辅助回交将其转育至优良背景中,即在标记辅助回交过程中,利用已知的标记选择含有最大比例的轮回亲本基因组和最小限度的供体染色体片段的回交后代㊂以往回交育种过程中,回复轮回亲本基因组需要回交8代,而标记辅助回交可将回交代数减少至3代就可获得理想个体[22]㊂MAS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育种[23 28]㊂大规模的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也已广泛应用于玉米的商业化育种中[28]㊂3 分子设计育种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基础上,随着近年来大量基因组序列数据㊁高通量基因型和植物表型鉴定技术的发展,众多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发掘,以及对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关系的深入了解进一步催生了设计育种的概念[29],即育种家可以根据需要 insilico 设计出理想基因型的品种㊂分子设计育种在新基因挖掘㊁定向引入/改良目标性状㊁创制新种质材料㊁改造亲本材料㊁缩短育种年限㊁提高选择准确度㊁提高杂种优势利用率等方面具有传统育种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㊂要实现设计育种,首先需要了解控制目标性状的所有位点㊁基因的加性效应以及位点间的互作关系,以便育种家可以按育种目标设计包含所有优良等位基因组合的基因型,再使用标记对含有期望等位基因组合的重组个体进行准确地选择㊂分子设计育种省去了冗重的表型选择过程,优秀的株系仅需在最后阶段进行田间鉴定,从而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29]㊂近十多年来,许多作物如水稻㊁杨树㊁高粱㊁玉米和大豆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完成[30 34]㊂新兴的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35]和高通量的SNP标记检测平台的迅速发展,为实现一些作物(如水稻㊁玉米㊁大豆等)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可行性㊂如Illumina公司的SNP芯片平台(http://www.illumina.com),Affymetrix公司的SNP芯片平台(http://www.affymetrix.com),GenomeLab公司的SNP基因型鉴定系统(https://www.beckmancoulter.com)以及TaqManOpenArray基因型鉴定系统(http://www.appliedbiosystems.com)㊂其中Illumina和Affymetrix的SNP检测体系应用广泛㊂育种家可根据研究与育种目标选择不同密度的芯片㊂低密度SNP芯片操作灵活,适合调查大批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或鉴定早代育种材料的基因型㊂如Illumina公司的BeadXpressReader系统中Veracode和GoldenGate技术联合使用每次可检测48㊁96㊁192或384个标记,短时间内可检测上万个样品,准确且低耗[36 39]㊂Illumina公司GoldenGateSNPBeadarray提供的中等密度分辨率SNP芯片(如1536⁃SNPGoldenGatearray)曾用于5个主要的水稻亚群体之内和之间的多态性分析[40]㊂另一项研究利用一套含2688个SNP标记的芯片鉴定了150年来日本水稻栽培品种的基因型[41]㊂高密度的芯片可一次性检测同一个样品中的几万至几百万个SNP[42]㊂另有科学家利用Affymetrix公司专为水稻设计的高分辩率的芯片对全球收集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开展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43],高密度的SNParray也可用于回交育种,除了对目标基因进行选择,也可用于选择最小导入片段,从而去除供体亲本带来的不良性状即连锁累赘(linkagedrags),从而极大地提高轮回亲本基因组的回复效率[44]㊂近来,我国北京大学㊁华中农业大学㊁中国种子集团和深圳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的科学家从801个水稻品种重测序数据中筛选出超过1000万个SNP位点,以这些SNP为基础筛选设计SNP探针,并基于IlluminaInfinium平台设计了高密度的SNP标记芯片 RiceSNP50 ㊂该芯片载有51478个分布均匀的SNP标记(68%位于基因序列内部),其中有8575个标记与已知农艺性状相关㊂RiceSNP50芯片可用于品种身份鉴定㊁单倍型(haplotype)分析㊁目标性状转育及高通量911期康乐等:我国生物技术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鉴定基因型,也可按育种目标设计含有期望的基因组单倍型[45,46]㊂Illumina公司㊁法国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先正达公司根据B73与其他玉米品种基因组序列比较检测获得了数以百万的SNP位点[47],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玉米基因型检测芯片MaizeSNP50㊂MaizeSNP50芯片载有56110个SNP标记,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㊁遗传变异分析㊁遗传作图和标记辅助育种[48]㊂由于MaizeSNP50芯片仅取自于27份北美玉米自交系的测序信息,这些品种与中国现代玉米育种材料有较大遗传背景差别,致使许多SNP位点不能有效鉴定国内品种的基因型㊂为此,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研发人员广泛收集了700多个玉米现代核心自交系(Moderneliteinbredlines)进行重测序,从测序数据中筛选出90000个在基因组上平均分布的高质量SNP位点,开发了玉米SNP芯片 Maize90k ㊂该套芯片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①700份玉米品种于全球收集,包含470份中国品种与230份美国品种,涵括了主要的玉米核心种质和几大玉米杂种优势群且有重要的育种价值和研究价值;②具有目前最全面的玉米SNP数据集合,包含了HapMap2中的SNP㊁700份玉米重测序数据中所有的SNP,以及B73和M17序列信息;③以700份玉米品种的基因型为核心,选择在700份玉米品种中均能检测到的SNP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考虑低等位基因频率(minorallelefrequency,MAF)㊁遗传连锁距离㊁基因相对位置等等因素,在玉米基因组每100kb内挑选至少4个最优的SNP,因此最具代表性;④90000个SNP中,有61.6%位于基因区域,标记包含大量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信息㊂选取已定位的621个玉米基因,每个基因上设计2 5个SNP位点,对育种实践有极高的应用价值㊂因此,Maize90k芯片在今后玉米育种工作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邓兴旺,个人通讯)㊂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设计育种过程中,建立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的关联性是实现该技术的关键㊂目前LemnaTec公司已开发了 全自动高通量植物3D成像系统Scanalyzer3D (下文简称 Scanalyzer3D )㊁ 实验室高通量植物成像系统ScanalyzerHTS ㊁和 基础型植物成像系统ScanalyzerPL 用于高通量植物表型分析㊂其中, Scanalyzer3D 系统结合了温室自动化㊁高通量成像㊁成像分析和大规模计算能力,可对大量植株进行3D高通量成像,从而可对植株表型(如植物的结构㊁宽度㊁密度㊁对称性㊁叶长㊁叶宽㊁叶面积㊁叶角度㊁叶颜色㊁叶病斑㊁种子颜色等)和生理性状(如植物的水分分布状态㊁胁迫生理学根系和土柱中水分分布情况等)进行监控(http://www.lemnatec.com/product/scanalyzer⁃pl)㊂由于所有植物都通过条形码或射频标记,可对其整个生活史不同阶段所有表型数据定期测量,因此在遗传育种㊁突变株筛选㊁表型和生理性状筛选工作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㊂率先使用 Scanalyzer3D 系统的是各跨国公司㊂如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从2005年开始运转一套能传送1500盆植株的系统;巴斯夫公司于2006年建立了一套能传送800盆植株的Scanalyzer3D系统;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于2010年底建成了可传输1200盆植株的系统(http://www.zealquest.com/);近来,若干公共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了Scanalyzer3D设备,并向全球科学家开放使用,如澳洲植物表型组学机构(AustralianPlantPhenomicsFacility,http://www.plantpheno⁃mics.org.au/)和欧洲植物表型鉴定网络等(EuropeanPlantPhenotypingNetwork,http://www.plant⁃phenotyping⁃network.eu/eppn/structure)㊂近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也设立了 Scanalyzer3D 系统并已开展高通量植物表型分析研究㊂4 智能不育杂交制种技术由于杂交引起基因间重组,杂交后代在双亲优良等位基因的加性效应和互作效应下表现出超亲表型,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性㊂近几十年来,以杂种优势利用为核心的育种方法是近代最重要的作物育种方法㊂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早且在全球推广最成功的作物㊂玉米是雌雄异花作物,杂交种生产时需要在母本雄穗刚露出时将其拔除,有效控制母本自花授粉是获得高纯度杂交F1种子的关键环节㊂目前国内外玉米杂交制种去雄主要采用人工的方法,不仅制种成本高,而且去雄不彻底,难以02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6卷保证种子纯度㊂中国自1973年先后推广 三系和 两系 杂交稻以来,使中国水稻增产了20%以上[49]㊂然而目前我国水稻生产占主导地位的 三系法 (第一代杂交育种技术)和 两系法 (第二代杂交育种技术)存在各自的瓶颈问题㊂ 三系杂交体系需要特定的不育系㊁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才能实现不育系的繁殖及杂交种生产,种质资源利用率极低(<5%)㊂而 两系法 的不育系易受环境中光㊁温的影响,存在制种风险,影响了 两系 法的推广㊂为了克服作物杂交制种的上述技术瓶颈,人们一直在探索利用隐性核不育资源㊂相对于质-核互作不育而言,隐性核不育的不育性稳定且任何自交系/品种均可作为其恢复系㊂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分离了一些隐性核不育材料,但因难以保持和扩繁而无法在杂交育种中直接应用㊂针对隐性核雄性不育材料难以繁殖的问题,PlantGeneticSystem公司于1993年提出了一种技术思路:在纯合的雄性不育植株中转入连锁的育性恢复基因㊁花粉失活基因和筛选标记基因,所获得的转化体是该雄性不育植株的保持系,此保持系自交可以实现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繁殖㊂该方法利用精确的分子设计解决了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及不育材料的应用问题,为开展分子设计杂交育种提供了新的思想[50]㊂基于上述思路,近年来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杂交种子生产技术 SPT(seedproductiontechnology),综合利用了转基因技术㊁荧光蛋白筛选技术和花粉失活技术策略,有效地解决了玉米隐性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和繁殖问题[51]㊂其设计思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玉米花粉育性恢复基因㊁花粉失活基因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组合在一起构建遗传转化载体,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到玉米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中,该转基因株系自交后,产生50%的不育系种子(非红色荧光种子)和50%的保持系种子(红色荧光种子),通过机械色选技术有效地将两部分种子分离,正常颜色种子可以繁殖为不育系,用于玉米杂交育种和杂交制种;红色荧光种子自交可源源不断地产生其本身和正常颜色不育系种子,从而实现一系两用的目的㊂目前用该技术生产的玉米已在美国作为非转基因种子进入商业化生产(http://www.aphis.usda.gov/biotechnology/petitions_table_pending.shtml)㊂2010年在科技部863计划专项资助下,我国科学家率先证实了该技术思想在水稻中的可行性,并命名为 智能不育杂交制种技术 ㊂这项技术攻克了长期制约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瓶颈问题,即 三系 杂交稻亲本狭窄和 两系 不育系育性不稳定问题[52]㊂通过MAS回交转育可将智能不育位点和隐性核不育位点引入到优良常规品种㊁现有 三系 不育系或 两系 不育系中,将其快速改造成新的智能不育系[53]㊂与以往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相比,智能不育技术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智能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不受环境影响,保障了杂交种纯度及制种安全;②配组自由,可以大大提高杂种优势的资源利用率;③智能不育系不育性状遗传行为简单,不受遗传背景影响,易于开展优良性状的聚合育种,快速选育出优质㊁高产㊁多抗㊁广适的杂交组合,有利于扩大杂交种适应区域;④育性恢复基因与花粉失活基因紧密连锁,不仅阻断了转基因成分通过花粉漂移,而且实现了用转基因手段生产非转基因不育系种子和杂交稻种子㊂该技术体系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 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㊂该技术体系对未成功应用 三系法 和 两系法 的作物(小麦㊁棉花㊁油菜等)开展杂种优势利用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预期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制种的先导性技术之一㊂5 结语与展望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技术育种目前已进入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围绕人才㊁基因㊁技术和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㊂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但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整体实力与跨国公司相比尚有很大差距㊂目前大多数植物转基因关键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产权都由美国和欧洲国家掌握,而且国外种业巨头如美国杜邦先锋㊁孟山都㊁圣尼斯公司及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已纷纷落户中国并成立研发中心,对我国的人才市场㊁生物资源㊁知识产权以及农业生物产业市场展开了激烈争夺㊂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必须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自主创新与应用,121期康乐等:我国生物技术育种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