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之道在于善悟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
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
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溢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半醉酒,软枕头,暖盖足。
身体常使小劳,则可百达和畅。
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防百病。
《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大醉。
《备急千金要方》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
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疗。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
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医学心语医学心悟——写给自己,写给儿子(一)在学习中医时有一些想法,分别单独写下来显然太占篇幅。
集中在这里,写给自己,写给儿子。
观点陈述为主,纯是个人心得,不负责答疑。
想到哪写到哪,欢迎提出建议。
中医第一,计算机第二,英语第三记得以前曾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学习计算机很重要,其次是英语。
现在要修正一下,应该是学习中医第一。
西药损伤人体正常自卫功能,用之得不偿少。
用西药时间越长,用得次数越多,则脏腑正常功能损伤越严重。
好的中医师百中无一,现在的中医已经西医化,也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中医业者普遍不知道真正的中医是全面提高人体脏腑功能,利用人体自愈能力去克服疾病。
西药有害,中医难求,那么,要确保祖辈,父辈身体健康,应该怎么办?只好自己学习中医。
学习实用中医并不需要背经典,不用应付考试也不用背错误很多的教材。
掌握“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古代叫“天人合一”),知道现代医学的一些知识,只要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入门中医,为家人祛病健身。
心脏强则五脏都强,治病先强心人类生活在太阳系中,太阳普照万物,提供能源。
太阳系中太阳最大。
人体的太阳外为头部,内为心脏。
凡治病养身:第一,头部主思。
思想言行举止要合于正。
这是养生治病的最高境界。
王善人为人讲病,心结解开,重症起于当下。
这是形而上的治法。
第二,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谈何容易。
所以一般讲的中医都是形而下,医治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层面的东东。
在形而下的治法中,最重要的是强心,强化心脏功能。
心强则百病自治。
为什么重用附子?因为附子可以强化心脏功能。
如果另有草药更能有效强化心脏功能,则不一定要用附子。
首用草药,次则矿物,尽量不用动物作药物用中药,尽量用草药,其次用矿物,最好不用动物作药物。
因为植物与动物有互补性,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动物则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
一方所弃是一方所用,刚好互补。
草药服下后,这种互补的信息作用仍然存在。
矿物与人的互补性就不明显,动物性药物就更不是了。
行医乃行善
得以实现的工具和手段。假如我们医生的知识、
技术、设备不能治病救人,那他就失去了内在的
目的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假如我们医生的知识、
技术、设备不仅不能治病救人,反而成为谋取私 利、满足私欲、追逐名利的工具,那
它远远就失去了行善的意义,那他就会被人们遗
弃与唾骂。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以生命相托的,是
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行医乃行善是医生最基本的
也因其至善而崇高和伟大。可见,医学与善有着 历史与本质的关系。圣人止于至善
,行善是人类道德性的终极目的之一,是人类各种
文明共同的价值指标。行善是人身修为的一种境
界、一种态度、一种基本的行为要求。如《春秋
左传》所言:施善不倦,求善不厌,善不可失,恶 不可长等等;传说中的神农氏尝
百草,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作为试验对象,也就
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疾苦,显示出了神农氏高尚的
道德品德。古代的医患关系更是具直接性、稳定
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医生从望、问、切、听到号 脉,对任何病人的疾病都是全方位的
考虑的,哪些药该不该用,用了会不会起其它副
作用。同时,医生更注重的是病人的心理因素,
主动地去接近、关心和了解病人,把关爱、博爱
倾注给了病人,使病人树立起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病人更加尊重医生,把医生当圣
着一大把检验单楼上楼下来回跑,不知屎样尿样 往那搁,如遇上一个冰冷的面孔,
没有怨言的人也就有了怨言,这样来医患双方的
情感联系相对就逐渐逐渐淡薄了,情感链条逐渐、
逐渐就消蚀了,就断了。但是,行医乃行善这个
道理,仍然无法改变。在众多的医学院校,每年 都会组织新生或毕业生举行宣誓仪
Hale Waihona Puke 式。每位医学生都会庄重的举起右手,高声的承
善行医德医者仁心行善之道
善行医德医者仁心行善之道医德是医者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而医者仁心则是行善的宗旨和方式。
善行医德,既是医生的职业操守,也是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
那么,如何走好善行医德的医者仁心之道呢?一、尊重患者,倾听需求医者仁心的第一步就是尊重患者,倾听他们的需求。
在与患者交流中,我们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述说,积极了解他们的病情、痛苦和困惑。
无论患者的情绪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不轻视、不嘲笑,而是给予关心和安慰。
二、以患者为中心,秉承公平公正善行医德的医者仁心之道,是以患者为中心,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诊疗中,医生应该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患者,不因社会地位、身份地位或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对待。
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力做到公平公正,不因私心私欲而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选择产生偏见。
三、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活动医者仁心,不仅仅是对患者的关怀,也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医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可以参与义诊活动,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免费诊疗;可以参与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健康素养;还可以参与医学研究,推动医学进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四、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善行医德的医者仁心之道,还需要医生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医药科技日新月异,临床诊疗方法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医生才能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应该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关注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五、保护患者隐私,守住职业底线作为医生,我们要时刻牢记职业底线,严守职业操守。
在诊疗过程中,我们要保护患者的隐私,严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维护医生职业的尊严和形象。
不论是治疗记录还是患者信息,我们都应该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患者隐私,以免给患者带来负面影响。
善行医德,医者仁心行善之道。
医生作为人民的好朋友,是患者治疗愈病的使者。
只有不断提升医生的医德医术水平,不断强化医者仁心,才能更好地走好善行医德的医者仁心之道,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浅谈《黄帝内经》中的传统医德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浅谈《黄帝内经》中的传统医德“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与医疗活动相联系的道德,它是在医务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一般道德在特殊领域内的具体表现,是调整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内经》是我国第一部有专门论述医学伦理道德内容的医书,关于医生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业务素养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记载,开创了医学道德之先河。
本文旨在梳理《内经》中的传统医德,使人类长期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1医德的基本原则1.1天人合一,尊生贵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来源于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同质同源的,《内经》从医学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自古人们称医为“仁术”,“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医生需要重视生命的珍贵。
尊生贵人的思想,为医生的道德规定了价值取向。
1.2仁爱慈心,救死扶伤《内经》一向强调医生要有良好的医德,高尚的医风修养,行医要有明确目的。
《灵枢·师传》指出:学医是为了“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既有救死扶伤的仁爱精神,以活人为主,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又体现了要使高深医学道理发扬光大,流传后世的高尚医风。
2医德的行为规范医学道德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的医学实践中,依据医德原则、医德理论、和医疗过程中人们相互关系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医务人员行为准则。
它既是社会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标准。
2.1医术精湛,学识渊博高尚的医德为医术的提高注入动力,精湛的医术是高尚医德的具体体现。
医德与医术并在,不仅是为医之道,也是习医之道。
《内经》要求医生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能,《素问·著至教论》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行医古训名言
行医古训名言
1. “医者应心存善念,以救人于痛苦之中。
” - 黄帝内经
2. “愿医者疾病即面上,伤心腑,躯不支,犹如他人之疾也。
” - 《难经》
3. “医者心存悲悯,潜心研究,以救世间众生。
” - 《黄帝内经》
4. “医者须以诚信为本,以慈悲为心,以学识为道。
” - 叶氏医
诀
5. “医者不仅要治疗身体的疾病,更要关心患者的心灵和身心
健康。
” - 叶氏医诀
6. “医者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以理解万物与人的
和谐。
” - 《黄帝内经》
7. “治人为先治己,医者应从自己的素养和修炼做起。
” - 叶氏
医诀
8. “医者当有好习惯,严以律己,守住自身的操守和道德准则。
” - 《黄帝内经》
9. “医者应具备谦逊、博爱、勤学的品质,以不断提升自己的
医术和医德。
” - 叶氏医诀
10. “医者应视患者如亲人,竭尽全力为其服务,以实现‘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 - 《难经》。
务务务悟悟悟务,悟悟悟务务务悟——张宇为医之“务悟观”浅析
误人子弟、误人不浅 等.目 前 倡 导 “工 匠 精 神”,医 者 亦
副对联,上联 为 “务 务 务 悟 悟 悟 务”,下 联 为 “悟 悟 悟 务
应 有 工 匠 精 神,在 医 学 专 业 技 术 和 实 际 诊 疗 中 要 精 雕
细琢、精 益 求 精,应 借 鉴 “务 悟 观”的 哲 学 思 维 和 方 法.
DOI:
10
19621/
cnk
i
11
G
3555/r
2020
1238
j
待“误”,“误”中有道,“悟”中明理,“务”中求真.
笔者在«中 国 民 间 疗 法»杂 志 (
2019 年 27 卷 17 期
综上所述,“务”“悟”“勿”“误”可 以 反 映 医 者 的 成
长过程 [5],值得深入 探 讨 并 为 之 修 炼.«说 文 解 字»载:
时以误促悟,误 悟 时 勿 务.”可 见 务 悟 观 由 “务”和 “悟”
【关键词】 务;
悟;对联;张宇
路或少走弯路,即 使“务”和“悟”中 有“误”时,谨 记 要 及
二字引入“勿”和 “误”二 字,使 医 者 为 医 之 务 悟 不 走 弯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B
时调整“务”与 “悟”的 方 向 和 方 法,更 要 用 哲 学 眼 光 看
“勿误”,为 此,张 宇 指 出 “务 悟 要 勿 误,误 务 时 以 误 促
科鼻祖干祖 望 先 生 曾 经 发 表 的 一 篇 题 目 为 «话 话 医 话
话医 医 话 医 话 医 话»的 医 话 类 文 章,题 目 十 分 拗 口,但
是表达十分清楚.张 宇 先 生 的 对 联 与 干 祖 望 先 生 的 文
医学心悟文档
医学心悟前言医学作为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科,承载着保护人类健康的重任。
在医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医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颗善良和敬业的心。
本文将探讨医学心悟的重要性,并分享一些关于医学心悟的个人体会和经验。
1. 什么是医学心悟医学心悟是指医学生对于医学职业的理解和体悟。
它不仅包括对疾病和治疗方法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关心和尊重。
医学心悟是通过实践和经验不断积累起来的,它是医学生的崇高精神追求和职业道德准则。
1.1 关心患者医学心悟的核心之一是关心患者。
在医学实践中,患者是医生的最终服务对象,医生必须以关心和关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这不仅体现了医生的职业责任,还能够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
1.2 尊重患者医学心悟还包括尊重患者。
每个患者都应该被当做一个独特的个体来对待,医生应该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不应强加自己的观点和决定。
尊重患者不仅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也是对患者权益的尊重。
2. 医学心悟的重要性医学心悟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它对于医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促进患者医治医学心悟能够促进患者的医治。
关心患者和尊重患者的态度可以帮助医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要和问题。
这样可以提高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准确性,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2.2 塑造良好医患关系医学心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生通过关心和尊重患者,可以建立起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够减少医疗纠纷和冲突的发生,有利于医生的工作稳定和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2.3 增强医生职业信念医学心悟还能够增强医生的职业信念。
在医学实践中,医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才能坚守初心。
医学心悟可以提醒医生对于自己的职责和责任,激发医生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3. 如何培养医学心悟医学心悟是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培养起来的。
以下是一些培养医学心悟的方法和建议。
医学心悟解读 -回复
医学心悟解读-回复“医学心悟解读”在医学领域中,心悟是指医生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经验和领悟。
这些心悟经常是从分析和观察中得出的,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患者的需求,进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一步一步解读医学心悟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医学心悟的意义在于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经验和领悟,医生可以更加敏感地观察和分析疾病病程,以及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
对于患者的治疗,这种心悟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选择治疗手段,避免不必要的误诊和治疗错误。
此外,医学心悟还能够提高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当医生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时,会使患者对医生产生更高的信赖感,从而更有可能积极配合治疗。
其次,在日常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学心悟可以帮助医生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通过总结和分析心悟的内容,医生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
这种反思和改进的过程,有助于医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技能。
此外,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医学心悟的交流与分享,能够促进医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共同进步。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探讨医学心悟的应用。
首先,医学心悟在诊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医生能够通过经验和观察,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这种准确的判断,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误诊。
其次,在治疗过程中,医学心悟也可以引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医生在通过心悟分析后,可以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的观察和理解,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沟通方式和关怀方式,增强患者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除此之外,医学心悟还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交织影响。
医生通过不断总结和分析心悟,可以启发医学的新思路和新理论,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传统医学的修行与思想
古代传统医学的修行与思想古代传统医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古代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修行和思想。
在古代的医学中,医生不仅仅是要学习治病,更要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道与医在古代传统医学中,道与医是密不可分的。
论医之道,先要明道,明悟圣贤之道。
道家思想认为,人体与天地宇宙万物相通,人的生命力来源于天地自然,所以医生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并且通过对生命力和能量的了解来治疗疾病,而不是靠一些药物来解决问题。
《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法天而不私,法地而不倚,执中而阴阳从之”。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医学中的道与医的思想,即要顺应天地之道,才能治愈疾病。
医学修行古代医学的修行主要包括身心修行和学问修行。
身心修行就是通过瑜伽、太极拳等身体锻炼方式以及冥想、禅定等心灵修行方式来保持身心健康。
学问修行则是通过阅读经典、探究医学理论来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
在古代医学中,传统医师不是简单地治疗病人,更是要耐心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以及精神状态。
通过获取这些信息来给病人制定出一份整体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片面地对症下药。
古代医学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更好地实践道与医的思想。
医学思想“上医治未病”,“内外兼治”是古代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这些思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即早期发现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及运动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身体质量,预防疾病。
古代医学还强调了“治未病”的概念,即在人体主要器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加以保养,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古代医学也通过“内外兼治”的理念,将身体内部和外部治疗结合起来,从而治愈更多的疾病。
结论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人们的身体健康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了解古代医学的思想和修行,不仅能够引导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质量,还可以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身心健康对人生的巨大意义。
医学心悟和内科纲要
医学心悟和内科纲要
医学心悟和内科纲要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学习资料,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学心悟是指在医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是医生们在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它包括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疾病案例、治疗方法和护理技巧的总结,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心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
内科纲要则是医学专业中内科学科的基础教材,它系统地介绍了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疾病。
内科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研究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和内科学的治疗方法。
内科纲要包括了内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它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备的学习资料,可以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内科学的知识。
医学心悟和内科纲要是医学专业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和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草木生说:学医是悟道的捷径,生病也是一种修行!
草木生说:学医是悟道的捷径,生病也是一种修行!何谓道?道是万物初始世间万事万物万象,无中生有,有中化无...无中生有叫“商道”,有中化无叫“布道”,有也是理无也是理叫“悟道”。
道是规律法则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医有医道,官有官道,商有商道,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
道是各行各业,做人做事的规律法则。
不遵守规律法则即为离经叛道。
小的离经叛道可以表现为“阵痛”,大的离经叛道则被视为“毒瘤”。
如果在“阵痛”与“毒瘤”发生之时,不懂得调顺、调平、调圆,顺应天道...横行霸道长了只能“被”替天行道。
对此,现代医学理解为:抑制、对抗、杀死。
传统医学解读为:平衡、包容、和谐。
草木医学认为不通顺、不通透、不沟通是疾病,调顺、调平、调圆是健康。
病如此,命如此,为商、为官、为医、为人...道理相同!道是和谐统一道虽多,但有规律可循,医道遵人道,人道遵天道。
天道行圆,升降沉浮,能量守恒,有序可循...医道遵循天道,三圆催化,一气周流,有法可依...学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再去理解人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就变的简单了,就可以快速拥有中医人的思维模式,快速成为推拿、针灸治病的高手。
可惜想拥有中医思维并不简单,因为世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逻辑思维去辨别已知的事物或解析未知的“现象”。
以八纲辨证为例,很多人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理解成万物两级,阴阳对立。
阴阳再分表里、寒热、虚实。
二分法只是对医学的浅显认知,最终能找到三,把他们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进入医学之门。
表里讲的是空间、寒热讲的是能量、虚实讲的是物质。
表里寒热虚实合起来就是诊断:空间能量物质的多少;各种疗法就是恢复:空间能量物质的相对平衡态。
而不表不里、不寒不热、不虚不实的相对平衡态才是健康态。
分之,表里平衡是三,寒热平衡是三,虚实平衡还是三,简单明了。
一分为二找矛盾,越找越多,越找越乱。
而学医要一分为三,推之为九,合而为一的去认知事物,寻找规律。
中医之道道之大道
中医之道道之大道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国优秀文化之瑰宝。
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指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
千百年来,中医不仅对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生命健康做出了伟大贡献;也对世界的医药宝藏、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了伟大力量。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
”那么,中医作为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伟大历史宝库,其道乃何?非常道何在呢?这里,笔者不妨带您走进中医的道之大道。
1中医之道乃大医之道众所周知,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就有了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医学自然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医,顾名思义——中国医学当然也就随之相伴而生。
基于此,中医是中华民族在与各种疾病抗争的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形成了有效的医疗技术和诊治方法如灸法、火疗法等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不仅如此,自迄今大约3000年前的中医奠基之作,被称之为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的《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形成。
这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从此开始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
《黄帝内经》的著成,也标志着中国医学从此进入了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也正是从这部与《易经》、《道德经》齐名的《黄帝内经》面世,中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国人心目中、国学经典中的“大道”。
为什么呢?一是《黄帝内经》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这意味着生命医学被认为是帝王的最高之业,是一种大慈悲,是一种大功德。
二是古人以为:天下即人身,人身即国家。
因而,拯救生命就是拯救国家,救治生命就是救治国家。
所以,帝王也好,圣人也罢,治理国家当以生命、医药为重。
三是古人认为:生命是树。
树根为大道,树干为天道,树叶为人道。
天人合一、大道根基,生命之树常青矣,医国、医人大道矣。
第一篇初识中医之道(以医入道,道莫善焉;以道释医,医莫大焉)
第一篇初识中医之道(以医入道,道莫善焉;以道释医,医莫大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篇。
“道”原不可说,可老子偏偏要说,而且一说就是五千言。
还在篇首特别点出,可以说出的道都不是道,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老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老子五千言,说的并不是道,而是通向“道”的“路”。
大道唯一,而通向大道的路却有万千。
所以老子可以说,而且可以大说而特说,五千言不够,五万言也不够,古今有多少智能之士,穷究《道德经》,著书立说。
有的人穷其一生,终能得道之一二,而有的人终究只能是水中求月,镜中观花。
中医正如此“道”,不可说,能说的都不是真正的“医道”,可为什么还要说?西医学生从大学毕业,实习一年半载之后,基本都可以独立开方治病。
因为西医的“病”和“药”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血压高了吃降压药,血糖高了用降糖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了用抗生素,痛风降尿酸,风湿就消炎。
中医院校这些年也照搬西医的培养方法,培养了大批的中医医生,可有几位毕业之后,实习一年半载,就可以登堂入室,开堂坐诊的?为什么中医不能像西医一样,一学就会?这可能就是“医道”和“医术”的区别。
中医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比如有一个三才汤,由天冬、地黄、人参组成,就是寓意于此。
老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中医,需得先领悟自然之妙,方的一窥医道之妙。
如何领悟自然之妙?这就要从老子的“有”和“无”中着手了。
无,为天地之始;有,乃万物之母。
我们能够从一开始就达到“无”的境界,认识医道之本源吗?显然不能,所以先要从“有”中入手。
实际上,老子五千言,说的都是一个“有”字,“无”能说吗?“本来无一物”,如何去说?那么中医的“有”到底是什么?如何从“有”而入“无”?中医的“有”恐怕不仅仅是阴阳五行、四气五味、中药方剂、望闻问切等等,更重要的还在于“自然之妙”。
医学人生的格言
医学人生的格言医学人生的格言第1条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第2条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第3条心相连,服务永远!第4条心系群众,以爱服人。
第5条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应有一双鹰的眼睛,一颗狮子的心和一双女人的手。
第6条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
第7条痘要结,麻要泄。
第8条随和乐天,不计较个人小利。
第9条药理与事理相合,医法与心法不二。
第10条医生之本,德术并举。
第11条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第12条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
第13条廉洁行医,为党为民为病患。
第14条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第15条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第16条廉洁行医额外一分也嫌多。
第17条用心做好细节,以诚赢得信赖。
第18条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
第19条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
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
第20条华佗再世白衣天使。
第21条饩t塞,馍t通。
第22条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第23条百病多因痰作崇。
第24条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第25条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
第26条你的健康,我的追求。
第27条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第28条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第29条将心比心,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换您的舒心,放心,安心。
第30条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第31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第32条医心慈、医术精、医纪严、医风正、医表端。
第33条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第34条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
第35条廉洁行医两袖清风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今生。
第36条做医生护士,就应该有一颗母亲的心,医生护士应该是爱的化身。
第37条生命,善待他人,真诚服务。
第38条我对职业似母亲对孩子:尽心尽责!第39条六腑以通为用。
第40条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医学人生的格言】。
医学名人名言
医学名人名言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王肯堂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杨泉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陈梦雷等4、医不难於用*,而难於认*。
——温载之5、夫医*为用,*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王叔和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李梃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8、尝思用*如用兵。
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者亦必深知**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张锡纯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临*游移,漫无定见,**不合,难以奏效。
——吴谦等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褚澄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陈梦雷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则理明识广。
——魏荔彤16、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17、夫医*为用,*命所系。
——王叔和18、*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吴其浚20、盖医学通乎*命,知医则知立命。
——赵学敏21、读书而不临*,不可以为医;临*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陆九芝22、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吴瑭23、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张介宾24、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
——梁拓轩25、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其次则在用*。
理不明,*于何辨?*不辨,*于何用?——*洛26、夫医官用*,如将帅之用兵。
医学心悟白话解
医学心悟白话解《医学心悟》白话解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古老医学知识的大门。
以前那些晦涩难懂的医理,现在变得像大白话一样清楚。
就好比以前看那些文言文的医书,感觉像在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现在有了白话解,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啦,多好呀。
里面讲病症的部分像一本详细的病历本。
它把各种病症描述得可细致啦,就像医生在给病人写病历一样。
比如说感冒,它不仅说症状像头疼、流鼻涕这些,还会讲清楚为啥会这样,就像医生在给你分析病情,你说这是不是让人心里有数多了呢?说到治疗方法,那简直像一个装满法宝的百宝箱。
每种病症对应不同的治法,就像开宝箱找对应的宝贝来解决问题。
要是有个肚子疼的毛病,按照里面说的法子去治,就像拿着对症的钥匙开对了锁,病痛说不定很快就好了呢,厉害吧。
药物介绍在这白话解里像一个个生动的小标签。
它把每味药的功效、性味啥的讲得明明白白。
就像去超市买东西,每个商品都有个清楚的标签告诉你它是干啥用的。
拿人参来说,它讲得清楚人参能补气啥的,就像给人参贴了个明白的标签,让人一看就懂呀。
医案部分像一部部精彩的小故事。
里面记载的医案,医生怎么看病、怎么用药,就像讲故事一样。
有个病人病得很重,医生通过细心诊断、用药,最后把病人治好啦,这过程像一场精彩的战斗,医生是英雄,把病魔打败了,听着可带劲啦。
养生的内容像一位贴心的健康小管家。
它告诉我们平时怎么吃、怎么睡、怎么运动对身体好。
就像小管家在旁边时刻提醒着你,比如说要早睡早起,这就像小管家在喊你:“嘿,别熬夜啦,早睡身体好呢。
”你能不听吗?中医理论在白话解里像一幅清晰的地图。
那些阴阳五行啥的理论,原本让人头大,现在变得像地图上的路线一样清晰。
你顺着这“地图”走,就能明白中医是怎么看待人体和疾病的啦,就像按照地图能找到目的地一样简单呢。
诊断方法像是侦探的破案工具。
望、闻、问、切这些,每一项都讲得清清楚楚。
就像侦探破案要找线索一样,医生通过这些诊断方法来找出病因。
要是病人脸色不好,医生通过望诊就能发现点啥,这像侦探发现了蛛丝马迹呢,很重要哦。
以患者为师医德之道不断学习进取
以患者为师医德之道不断学习进取以患者为师,医德之道不断学习进取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正是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医生才能真正理解医德之道。
医德是医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准则,通过不断学习和进取,医生才能更好地践行医德,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以患者为师,医德之道不断学习进取。
第一、博学多才,持续学习。
“以患者为师”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的心态。
作为医生,只有博学多才,紧跟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医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治疗技术,提高医学水平。
只有不断学习,医生才能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其次、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以患者为师”重在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情绪,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生要耐心倾听患者讲述自己的病情和困惑,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医生也需要把复杂的医学术语转化为患者易于理解的语言,以便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通过良好的沟通,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了信任和信心,患者也更加愿意合作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尊重患者的权益和意愿。
“以患者为师”要求医生要真正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自主权。
患者是医生的指引,他们的需求和意愿应该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考量因素。
医生应该尊重患者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意愿,与患者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并得到患者的同意后再进行治疗。
尊重患者的权益,是医生践行医德的核心要义。
综上所述,“以患者为师,医德之道不断学习进取”是医生在实践中要坚守的信念和准则。
医生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医学素养和专业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全方位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尊重患者的权益和意愿,以患者为中心,共同商讨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取,医生才能更好地践行医德之道,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让患者真正做到“以患者为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之道在于善悟
【中图分类号】R2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246-01
科学研究特别是医学研究,不仅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特殊的想像力和直觉力,即
悟性。
我们甚至可以说医学之道就是要在“悟”字上下功夫。
1 悟性比知识和经验更重要
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所以,在医学领域里,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诚然,经验和知识的确能教给我们很多东西,只是需要太长时间。
往往是经验丰富了人的余
生也不多了。
而且经验与时尚有关,等人们获得智慧的时候,其价值可能随时间的流逝而减
少了。
经验和知识的价值往往被高估了。
虽说人的发明能力和独创性在早年,甚至在20多岁就开
始衰退,而经验、知识和智慧的增长弥补了这一缺陷。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对别人
提出的新设想以及自己在工作或思想上出现的新观念的接受能力逐渐减弱。
当哈维第一次提
出血液循环讨论时,没有一个40岁以上的人接受它。
莱曼(H.C.leman)在《医学史入门丛书》、《医学史引导》之类著作中统计发现:1750-1850年出生的人,出成果最多是在30至39岁这
10年之间。
以后随年龄增加而减少,许多人之所以在中年前后丧失创造力,除了由于担任行
政职务没有时间从事研究及临床,或者由于安逸造成懒惰,从而丧失进取心外,过去的经验
和知识形成的思维定势或者说是先入为主的固定观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不管人过中年
创造力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至少说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并不是出研究成果的主要
因素。
但是,悟性不能脱离知识和经验独立存在。
2 悟性离不开特定的知识和经验
特定的知识和经验犹如具有特殊功能的软件系统。
对中医的领悟需要有中国古代人文知识的
积累和相应语言的支持。
正所谓:“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具有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很容易理解
相同文化背景产生的东西。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比如说,中西
医学在关于什么是“本”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医学理
论方法的学术之“道”。
可以说中西医学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的概念表述系统。
如同
欧几里德几何学与非欧几何学一样。
同一系统内部可因某些分歧形成不同的分支。
像中医里
的不同辩证体系就说明了这点。
再比如面对中国古老文化中的周易八卦,我们可能从中悟出
中医的八纲、八法的道理,而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莱布尼茨则悟出二进制的原理,从而开辟
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先河。
这说明没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尽管说佛
莱明是偶然中发现培养皿中细菌未培养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污染了青霉素这一现象,但遇上一
个粗心人,也只会是视而不见,一无所获。
所以说“机遇只青睐于有准备的头脑”。
3 在悟字上下功夫
“有准备的头脑”的人其实就是所谓的“有心”之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张锡纯如果
不是有“大愿力”,恐怕就不会有《医学衷中参西录》;杨文水没有一股钻劲,也不会在骨髓
炎的治疗上有所建树。
虽然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
全不费功夫”,但“有心”是“无心”的前提,没有“踏破铁鞋”的过程,得来谈何容易?这就是“渐悟”和“顿悟”的辩证统一。
正如王国维所言的做学问三境界:第一种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
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医学和做学问都要经过一个从“执迷不悟”到“豁然开朗”的过程。
笔者曾治一3岁患儿,间断发热4周伴咽痛。
查:T39.6℃,精神萎靡,咽部充血,双侧扁桃腺2度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干湿罗音。
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血象:WBC15×109。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患儿每到周末即发热,每次按“感冒”用退热拴、放血、服板蓝根冲剂等治疗,均可见效。
经仔细询问病史,患儿近一月被全托到幼儿园,周末回家后家长给患儿多添食物,故按“食积发热”诊治,予多酶片3片/次,3次/日。
当日患儿发热消退,第二天查T36.3℃,咽部充血改善,扁桃体基本正常,双肺呼吸音清,WBC9.6 ×109。
中医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不周,饮食所伤,更易被六淫所侵,小儿阳气偏盛,诸邪极易化热,治以消食化积。
用助消化的西药治疗积食发热同样可以起到釜底抽薪之功效。
治病当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应拘于一法。
笔者曾用附子理中丸含服的方法治愈一发热病人。
当时就是根据该病人背部恶寒,想到张仲景《伤寒论》里一句话:“背恶寒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结合病人有些便溏而用的。
总之,我们要记住王绵之老师说的一句话:“对待中医要钻进去,跳出来,不断临证,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