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老化失效机理及优化管理方法的理论研究述评_白鹏
锂电池的失效机理及其诊断方法
锂电池的失效机理及其诊断方法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锂电池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内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变化,会导致其失效甚至发生热失控等危险情况。
因此,对锂电池的失效机理和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锂电池的失效机理及其诊断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锂电池的失效机理2.1 电池寿命电池的寿命可以定义为电池性能降低到初始性能的某个百分比的时间。
锂电池寿命与循环次数和时间有关,通过不同充电和放电状态下的电池寿命测试,可以得出锂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等参数。
锂电池的寿命与电池内的化学反应和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2.2 电池容量降低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电极容量的降低。
电池容量降低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固溶体电解质内部极化:由于正离子在固状电解质和电极材料之间移动,导致固溶体电解质内部的电阻增加,从而降低了电池的容量。
(2)界面电化学失效:由于电化学反应的副产品或氧化物在电极表面堆积,形成不导电的层,降低了电极的反应活性。
(3)电解质溶解与膜层形成:电解质溶解和析出可以导致电池容量的降低。
锂氧化膜在电极表面的附着可以阻碍正离子的扩散和反应,从而降低了电池的容量。
2.3 电池内阻升高内阻是指电池在运行过程中电流通过时,由电极、导电性能变差和电解质的电阻等产生的总电阻。
电池内阻升高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内阻升高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极材料的膨胀和收缩(2)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接触不良(3)电解质的析出和溶解第三章:锂电池的诊断方法3.1 电化学测试方法电化学测试是评估锂电池状态和性能的主要方法。
它可以通过测试电化学参数,如电池内阻、开路电压、循环伏安和交流交流阻抗等来评估电池的状态。
3.2 物理测试方法物理测试包括微观和宏观测试。
锂电池老化机理研究
锂电池老化机理
研究
锂电池老化机理研究
锂电池是目前最常见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应用广泛于移动设备、电动车辆和可再生能源储存系统等领域。
然而,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经历老化,导致电池性能下降。
了解锂电池老化的机理对于优化电池设计和延长电池寿命至关重要。
首先,锂电池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锂离子的迁移。
锂离子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来回迁移,以完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锂离子在迁移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如电极表面的氧化膜和电解液中的杂质等。
这些阻碍物会限制锂离子的迁移速度,从而降低电池的容量和功率输出。
其次,锂电池老化还与电极材料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改变有关。
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会发生膨胀和收缩,导致电极颗粒之间的结构变化。
这种结构变化会导致电极材料的颗粒分离和分解,从而降低电池的性能。
另外,电池的温度也是影响锂电池老化的重要因素。
高温会加速电池中化学反应的进行,导致电池老化加剧。
同时,高温还会引发电池内部的热失控,可
能导致电池损坏甚至起火爆炸。
因此,控制电池的工作温度是延长电池寿命的关键措施之一。
最后,锂电池老化还与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和电压有关。
过高的电流和电压会引发电池内部的副反应,产生气体和热量,进而加速电池老化。
因此,合理控制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和电压,可以有效减缓电池的老化速度。
综上所述,锂电池老化的机理涉及锂离子迁移的阻碍、电极材料结构的改变、温度控制以及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和电压等因素。
深入研究锂电池老化的机理,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电池设计和制造工艺,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性能和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分析与故障机理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分析与故障机理中国储能网讯:一、负极活性物质本文对负极材料失效机理的解析主要基于商业化的碳基材料。
虽然,新型负极材料,如硅、锡和一些氧化物,目前被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科研进展。
然而由于在锂离子脱嵌循环过程中,这些材料容易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严重影响其电化学性能。
因此,还未能在商业化电池中广泛使用。
1 SEI膜的生成与生长在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体系中,电池的容量损失部分是来自于石墨与有机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石墨很容易与锂离子有机电解液发生电化学反应,特别是溶剂为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二甲酯(DMC)。
当锂电池在首次充电过程中(化成阶段),负极的石墨与锂离子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并于石墨表面生成一层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这会造成一部分的不可逆容量产生。
SEI膜能够透过Li+,保证了离子的传输,同时保护了活性物质,防止副反应的进一步发生,维持电池活性物质工作的稳定性。
但是,在电池后续的循环过程中,由于电极材料的不断膨胀与收缩导致新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这会引起一种连续性的损耗失效机制,即电池的容量不断下降。
这种失效机理可归结于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还原过程,表现为SEI膜厚度的不断增加。
因此,对SEI膜化学组份及形貌的研究能够更深入的了解锂离子电池容量和功率下降的原因。
近年来,研究者们尝试通过对小型电池体系的拆解实验来研究SEI 膜的性质。
电池的拆解过程需要在无水无氧的惰性气体手套箱中进行(<5 ppm)。
电池拆解后,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技术(NMR)、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吸收光谱(XAF),以及红外(FTIR)和拉曼(Raman)光谱等测试手段研究SEI膜的厚度、形貌、组成、生长过程及机理等。
尽管许多测试手段已被用于表征SEI膜,但是利用更加先进且直接的方式来表征SEI膜在电池中生长的实际模型,仍然是迫切需求的。
重点讲解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衰降机理及应对方法
重点解读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衰降机理及应对方法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和电解液等部分构成,充电的过程中Li+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液迁移到负极表面,并嵌入到负极内部,放电的过程则正好相反,在理想的情况下Li+完全可逆的在正负极之间嵌入和脱出,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也可以做到无穷长,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电解液/电极界面存在较多的副反应,因此会持续的消耗锂离子电池中的活性Li,并使得电池内阻增加,因此使用过程中电池的容量和性能总是在不断衰降。
延长锂离子电池的寿命是所有锂离子电池设计师的终极追求,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首先需要弄清楚锂离子电池的衰降机理。
近日,清华学大学的Xuebing Han(第一作者)和欧阳明高院士(通讯作者)分析了不同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寿命衰降机理,并对如何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给出了建议。
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1)活性Li的损失(LLI);2)正负极活性物质的损失(LAM),同时伴随着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降往往还有电池内阻的增加和电解液的消耗(包括电解液中添加剂的消耗)。
负极的衰降机理目前普遍应用的碳酸酯类电解液的稳定电压窗口在1-4.5V(vs Li+/Li)之间,但是常见的石墨负极的工作电位在0.05V左右,因此电解液在与嵌锂后的石墨材料接触时必然会发生还原分解反应,好在电解液分解后会在电极的表面形成一层惰性层(SEI膜),理论上这层惰性层能够传导Li+,但是对于电子是绝缘的,因此这层惰性层能够抑制电解液的进一步分解。
但是负极在嵌锂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体积膨胀,例如石墨材料会膨胀10%左右,而Si材料的体积膨胀则会达到惊人的300%以上,这会造成SEI膜产生裂纹,从而将新鲜的电极界面裸露出来,导致电解液的持续分解,这不仅仅会消耗锂离子电池内部有限的活性Li,还会引起电池阻抗的增加,这也是目前普遍接受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导致的容量衰降机理。
此外,低温充电、快充和过充导致负极析锂也是导致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锂离子电池失效机制及其防治研究
锂离子电池失效机制及其防治研究随着电动汽车和轻量化设备的崛起,锂离子电池逐渐成为主流的能量储存装置。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制早已为人所知,这是制约其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锂离子电池失效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防治研究。
一、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制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是由于电解液、电极材料、外部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发生的。
具体地说,以下五个因素对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内部堆积内部堆积是由于电池循环过程中,不完全的电子转移所引起的离子堵塞和积累。
这些积累物会导致电池容量的减少,电池的内阻增大,从而使得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受到限制。
2.电极腐蚀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会导致电极腐蚀和材料的自然磨损。
由于电极材料的损耗和失效,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会减少。
3.电解液耗损由于电解液的和电极介质的反应,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也会逐渐失效和折旧。
这种耗损导致电池内部有机物质的腐烂,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
4.结构问题电池的结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退火、组装等过程中,电池的物理结构可能会受到损伤,从而引起电池失效。
此外,电池的设计或制造上的问题,也很容易导致电池的结构问题。
5.外部环境温度、压力等外部环境因素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高温会促进电极腐蚀和内部堆积的发生。
过低的温度不利于电池的充放电,压力异常也可能会导致电池的损坏。
二、防治措施为了减少锂离子电池的失效,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材料的改进改进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可以降低电池的损伤程度和节省电池的功率。
例如,使用氧化钛替代锂铁磷酸盐作为正极材料,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2.设计优化将劣质材料和不合适的工艺加工避免进入充电池组装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池结构问题带来的损伤。
3.管理系统优化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方式和算法,可以控制充电参数和放电参数。
这样可以延长电池的寿命,减少电池的内部堆积和电极腐蚀。
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
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主要包括容量衰减。
容量衰减进一步分为可逆容量衰减和不可逆容量衰减。
可逆容量衰减是由于电池充放电制度异常或电池使用环境不佳导致的,这类衰减可以通过调整电池充放电制度和改善电池使用环境等措施使丢失的容量恢复。
不可逆容量衰减则是由于电池内部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产生了不可恢复的容量损失。
这种损失通常与电池制作工艺、电池使用环境等客观因素有紧密联系。
从材料角度看,造成失效的原因主要有正极材料的结构失效、负极表面SEI过渡生长、电解液分解与变质、集流体腐蚀、体系微量杂质等。
此外,锂电池的失效分析分为两个方向:
基于锂电池失效的诊断分析,以失效为出发点,追溯到电池材料的失效机理,以达到分析失效原因的目的。
基于累积失效原因数据库的机理探索分析,以设计材料的失效点为出发点,探究锂电池失效发生过程的各类影响因素,以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信息,建议咨询电池行业或材料科学领域的专家。
锂电池老化原理
锂电池老化原理
锂电池老化原理指的是锂离子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性能逐渐下降的过程。
锂电池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电极材料的老化:锂电池的电极由锂离子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组成。
长期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会发生结构损伤、晶格变化等,导致电极的容量和电导率降低,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
2. 电解液的衰减:锂电池中的电解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衰减。
衰减的电解液会导致电池内部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不良,阻碍离子的传输,影响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从而影响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
3. SEI膜的生长:锂电池在初次充电时,正负极材料表面会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
SEI膜是一种保护膜,可以防止电解液中的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直接接触。
然而,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SEI膜会不断生长,并且变得不稳定,容易出现开裂和结构不完整的情况,导致电池的容量损失和内阻增加。
4. 温度的影响:温度是影响锂电池老化速度的重要因素。
高温会加速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加剧电极材料的老化和SEI膜的破坏,从而导致电池寿命的缩短。
综上所述,锂电池老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电极材料的老化、电解液的衰减、SEI膜的生长以及温度的影响是
主要原因。
为了延长锂电池的使用寿命,需要合理使用和维护锂电池,避免过度充放电和高温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老化机理及综合利用综述
锂离子电池老化机理及综合利用综述发布时间:2022-07-21T05:09:08.186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5期3月作者:张冠军[导读]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国内生产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张冠军天津蓝天特种电源科技股份公司天津市 300380摘要: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国内生产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缓解能源紧缺的问题,但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容量衰减、内阻增加等老化问题,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老化机理;综合利用1锂离子电池老化1.1电池老化机理分析锂离子电池工作过程中,除Li+嵌脱的主要反应以外,还有很多寄生副反应,如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生成与破裂、析锂等。
主要老化机理分为活性Li+损失(LLI)、活性材料损失(LAM)和内阻增加等3大类。
1.2温度环境温度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安全及寿命等特性影响明显。
有研究文献认为锂离子电池适于在15~35℃的温度区间内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通过各种热管理技术来调节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从而延长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并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
低温情况下电化学反应速率趋缓,电解液电导率下降,SEI膜阻抗增大,锂离子传递阻抗增大,充放电工况下极化电压加大,因此充电时易产生析锂现象,从而造成电池容量的不可逆下降,甚至引发安全风险。
在较高温度下工作时,由于反应动力学原因(阿伦尼乌斯效应),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速率上升、内阻下降且容量有所增加;持续的较高温度会使得电池内部副反应加速,造成电解液氧化和分解并促进SEI膜的生成,造成容量不可逆损失以及阻抗上升。
锂离子电池工作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的电极和隔膜等部件的导热系数较低,电池单体内部会产生温度梯度,在大倍率以及低温环境下温度梯度现象更加明显,这种空间温度分布差异性可能会加剧电流密度的非均匀分布,从而加速电池衰减。
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分析
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分析作者:黎火林, 贾颖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85信箱1分箱 1000831.学位论文刘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失效机理和再生的研究2005本文通过XRD、SEM、TEM、XPS、ICP等结构测试手段以及EIS、CV等电化学研究手段、对商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LiCoO2正极材料的综合研究。
商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在1C倍率下充放电400周的过程中,均有着良好的电化学容量,但此后容量迅速衰减。
XRD和TEM测试发现在循环过程中LiCoO2正极材料逐渐由六方层状结构(R-3m群)向立方尖晶石结构(Fd3m群)转变。
700周循环之后,ICP分析结果显示Li+的相对含量也降低至约0.59,结合XPS测试显示的正极材料表面Co3+2p轨道结合能增大,也证明正极材料发生了上述结构变化。
另外,EIS和CV测试显示出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降低。
根据上述失效机理,研究了用水热法并继之以微波加热处理的方式对失效LiCoO2正极材料进行再生处理。
XRD显示,经过上述处理,样品由尖晶石结构恢复到层状结构,其初始充放电容量达到160mAh/g,且循环性能相对较好。
2.学位论文樊小勇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及性能研究2007锡和锡基合金具有高的质量比容量和体积比容量,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
其主要缺陷在于嵌锂过程中体积膨胀导致活性材料粉化脱落,循环性能不好。
目前解决的主要方法有:(1)制成纳米材料;(2)与活性或非活性元素合金化;(3)用活性或非活性材料包覆。
除此之外,对集流体的表面形貌、多孔性和电极/电解质界面性质的深入认识也是提升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内容。
本论文发明了非氰化物电镀制备Cu6Sn5合金的方法,解决了一直以来难以用电镀法获得高锡含量的锡铜合金的难题。
重点研究了不同集流体对锡基合金材料电化学循环性能的影响,和锡基合金电极与商业电解液的相容性,特别是运用电化学阻抗谱研究合金电极的相变过程和表面SEI膜的性质。
试析锂离子电池失效原因及应对措施
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82DOI:10.16660/ki.1674-098X.2019.23.082试析锂离子电池失效原因及应对措施①段丹丹(山东玉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菏泽 274000)摘 要:锂离子电池是电池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电池的失效原因加以研究,可以为锂离子电池更好地适应使用需求提供帮助。
本文首先对锂离子电池的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需求,制定了锂离子电池失效问题的应对策略,对提升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应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失效 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TM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8(b)-0082-02①作者简介:段丹丹(1991,5—),女,山东菏泽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工艺研发。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问题直接关系到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价值。
随着当前锂离子电池在很多生产生活领域的普及,对其电池失效的具体原因进行研究,并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对策略,是很多锂离子电池工艺研发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1 锂离子电池失效的主要原因1.1 锂离子电池内阻增大问题内阻是影响锂离子电池使用性能的关键性因素,从锂离子电池现有的使用情况来看,一些电池经常会出现内阻增大的问题,工作环境对锂离子电池的内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对于循环周次的重视程度较高,在进行电池的性能检测过程中,也经常将循环周次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的传输与离子的传输都会成为电池内阻的影响性因素。
从锂离子电池现有的内阻构成情况来看,极化电阻以及欧姆电阻是其主要组成因素,电化学极化现象的产生,将会直接导致电池内阻的增大,浓差极化也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较为常见,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内阻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一些锂离子电池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动力学参数的分析不够完整,在进行电荷传递状况研究的过程中,缺乏对活性材料等因素影响性的分析,这就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无法在内阻控制方面取得必要的进展,很难为内阻综合性控制水平的优化提供保障。
综述:锂电池老化机理及梯级利用综述
锂电池老化机理及梯级利用综述摘要: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其循环过程中的老化机理,老化诊断,健康状态评估与退役后的梯级利用成为很多领域的挑战与热点研究。
锂离子电池老化机理复杂多变,与温度、过充过放等外部环境条件,电池本身材料、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
准确的老化机理诊断与健康状态评估可以让用户及时更换故障电池,保障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运行。
本文分析总结了不同老化路径下的锂离子电池老化机理,退役电池梯级利用,并且对比了不同方法下的老化诊断,健康状态评估,展望未来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重点。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电池老化;梯级利用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 2]。
中国能源生产77%来源于煤炭,3%来源于可再生能源[3],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有效缓解国内能源紧缺问题。
但锂电池循环使用过程中容量衰减,内阻增加等老化问题极大程度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本文作者从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锂离子电池老化及诊断,SOH预测三方面出发,对锂离子电池老化机理及退役电池梯级利用进行综述,并做相关展望。
1锂离子电池老化1.1电池老化机理分析锂离子动力电池主要由正负极,锂盐溶液电解液和只允许锂离子通过的隔膜以及集电极,粘接剂组成。
其工作原理主要就是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反应。
如图1所示;图1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Fig.1 Lithium-ion battery workingdiagram锂电池工作过程中,除锂离子嵌入脱出主要反应以外,还存在着很多寄生副反应(SEI膜生成与破裂,析锂等)[4]。
电池的主要老化反应如图2所示,主要老化机理分为活性锂离子的损失(LLI),活性材料的损失(LAM),内阻增加三大类[5-7]。
图 2锂离子电池主要老化反应Fig. 2 Main aging reaction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1.2电池老化影响因素锂电池实际工作环境复杂多变,造成电池不同程度的容量衰减等老化问题,其中过充和温度是影响电池老化最常见的两个因素[8]。
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分析及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分析及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锂离子电池成为了广泛使用的能源储存设备。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对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带来了一定限制。
为了更好地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并便于对其进行智能故障诊断,研究其失效机理及相应的故障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探讨其故障诊断方法。
一、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主要包括极化反应、腐蚀、容量衰减、热失控等几个方面。
1、极化反应极化反应指的是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在放电与充电过程中的反应。
在充电过程中,正极会脱出氧化物的氧气,负极会吸收氢气。
在放电过程中,正极则会吸收氢气,负极会释放氧气。
随着放充电次数的增加,正负极的催化剂逐渐稀释,极化反应也逐渐减弱。
当催化剂过度稀释时,极化反应会明显加剧,导致电池能量密度下降、循环寿命减短等失效现象。
2、腐蚀腐蚀指的是锂离子电池内部金属材料受到电解液中物质的侵蚀。
在电池的循环放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会与金属材料相互作用,导致金属产生氧化、腐蚀、岛状脱落等现象。
腐蚀会导致电池的内阻增大,导致电池变得不稳定,容易出现过热等故障。
3、容量衰减容量衰减是指锂离子电池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容量的逐渐下降。
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包括正电极、负电极的材料老化,同时,电解液中的有机物质会在充放电时逐渐分解生成固体沉淀物,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容量瓶颈等现象。
4、热失控热失控是指电池内部因为本身设计、制造质量问题或外界因素等因素导致电池本身的热效应无法控制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电池容易因为内部温度升高而引起熔融、燃烧等不可逆的严重故障。
二、智能故障诊断方法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可以采用一些智能故障诊断方法以便及时识别及解决电池故障。
1、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指的是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通过对电池参数的实时监测以及对比分析来判断电池性能是否开始出现下降。
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退机理与影响因素
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退机理与影响因素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退机理与影响因素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能源储存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锂电池老化机理及预防措施
锂电池老化机理及预防措施锂电池老化机理及预防措施锂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池类型,被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
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锂电池也会出现老化现象,导致电池容量下降甚至失效。
本文将介绍锂电池老化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锂电池老化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老化:锂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和电极材料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充放电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电解液的成分和电极材料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
2. 电解液老化:锂电池的电解液中含有有机溶剂和锂盐等成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会逐渐分解,导致电解液的电导率下降,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3. 电极材料老化: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是锂化合物,经过长时间的充放电后,电极材料中的锂离子会逐渐消耗殆尽,导致电极材料的容量下降,从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为了延长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控制温度:高温是导致锂电池老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电池工作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非常重要。
避免将电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尽量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充电和使用电池。
2. 避免过度充放电:过度充放电会加速锂电池的老化过程,因此避免将电池充电至过高的电压以及将电池放电至过低的电压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使用电池管理系统来监控电池状态,避免过度充放电。
3. 优化充电方式:选择合适的充电方式可以降低锂电池老化的速度。
例如,采用恒流恒压充电方式可以提高充电效率,减少电池的老化程度。
4. 定期保养:定期对锂电池进行保养和维护也是延长电池寿命的重要手段。
可以定期清洁电池表面,保持电池通风良好,并定期进行电池容量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修复。
综上所述,锂电池的老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但通过合理控制温度、避免过度充放电、优化充电方式以及定期保养等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延长锂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
锂离子电池性能劣化机理及衰老预测研究
锂离子电池性能劣化机理及衰老预测研究随着移动设备、电动车辆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最为常用的可充电电源之一,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性能劣化问题限制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性能劣化机理及衰老预测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结构。
锂离子电池通常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等组成。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正极材料包括锂铁磷酸铁、锰酸锂、钴酸锂等。
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正极材料会发生结构变化,导致电池容量损失。
此外,负极材料的选择也会影响电池的性能。
典型的负极材料为石墨。
它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但容量较低。
因此,寻找更好的正负极材料是提高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关键。
其次,关于锂离子电池衰老预测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衰老是导致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方法来预测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和性能劣化。
循环寿命预测是锂离子电池衰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该方法通过对电池进行循环充放电测试,并利用数学模型对电池的寿命进行预测。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内阻、电压衰减和电解液成分分析等方法来进行电池寿命预测的研究。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锂离子电池衰老机制,并为电池的设计和生产提供指导。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劣化机理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与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过程、电极材料的结构失配、电解液的电化学稳定性有关。
嵌入/脱嵌过程中锂离子与电极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和结构改变,从而导致电极材料的疲劳和脱落。
电解液中的溶剂和盐在循环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和电解质膜的降解,从而导致电池内部的内阻升高和电池容量损失。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大大缩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对锂离子电池的材料和结构进行了改进。
例如,通过合成表面包覆层、掺杂或将多种材料组分进行复合等方法,来改善电极材料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锂离子电池性能退化机制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性能退化机制的研究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用的可充电电池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动车辆中。
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会逐渐下降,表现为容量衰减、内阻增大等现象。
本文将探讨锂离子电池性能退化的机制,并讨论当前研究中的解决方案。
首先,锂离子电池性能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锂离子在循环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
当电池充放电时,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迁移。
然而,每次循环中锂离子的迁移并不完全可逆,会导致电极材料结构的改变以及电解液中溶解的锂离子损失。
这种不可逆损失会导致电池容量的逐渐衰减。
其次,锂离子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也会导致电池性能的退化。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通常是属于锰酸盐、钴酸盐或磷酸铁锂等化合物,而负极材料则通常采用石墨。
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会引起正、负极材料晶格的膨胀和收缩,导致材料的龟裂、结构松散以及活性颗粒的脱落。
这些变化会导致电极材料的容量衰减和内阻增大。
此外,电解液中的溶剂分解也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退化因素之一。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通常采用有机溶剂,如碳酸酯类、聚碳酸酯类等。
然而,这些有机溶剂在电池循环过程中会受到电解液中含有的氧化剂和阳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产生副反应,导致溶剂分解、生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等现象,进一步影响电解液的性能。
为了解决锂离子电池性能退化的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导率。
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组分,提高电极材料的性能,减缓电极材料结构的变化。
其次,优化电解液的配方以提高电解液的耐高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减少溶剂分解的副反应。
另外,改进电池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以降低电池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减少电极材料的膨胀和收缩。
总结起来,锂离子电池性能退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了解和解决这些退化机制对于实现锂离子电池的长寿命和高性能至关重要。
当前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新型电极材料、电解液和电池设计方法,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电池失效机理分析与优化控制研究
电池失效机理分析与优化控制研究电池是我们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源装置之一,其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车载电子等领域。
然而,随着电池的使用时间的增长,其性能会逐渐降低,这是由于电池失效机制引起的。
该文将对电池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控制策略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一、电池失效机理分析电池失效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废物堆塞随着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的进行,废物会逐渐在电极和电解液之间堆积,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并影响性能。
因此,清除废物是保证电池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2. 腐蚀电池内部电解液凝聚成蚀刻性的盐水,腐蚀电池内部元件。
长期使用会导致电池寿命减短。
3.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电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温度会对电池内部化学反应产生干扰。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电池性能下降。
此外,高湿度环境也会导致电解液蒸发速度加快,导致电池容量下降。
二、电池优化控制策略为了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可以采用以下优化控制策略:1. 温度控制电池在25℃~35℃之间的温度下具有最佳的性能,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维持电池温度在这个范围内。
例如,在车载电池中使用冷却器或加热器对电池进行控制。
2. 循环充电为了拉长电池使用寿命,可以采用循环充电的方式。
将电池充满,并将其放置在25℃~35℃的环境中,令电池处于放电状态。
在电池放电完成后,需要将其重新充电至满电状态并再次放置在25℃~35℃的环境中,这就完成了一次循环充电。
通过电池循环充电,可以清除废物、减缓腐蚀、提高电池寿命。
然而,循环充电会使电池电量下降。
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对电池工作时间有特殊需求的场合。
3. 电池容量管理考虑到电池的容量、电压、内阻都会随着使用时间增加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实时监测电池状态以保证其最佳使用。
可以在电池管理系统中加入电池容量管理功能,根据充放电数据实时计算剩余电池容量并进行预测,以提供使用者更准确的电池使用时间预测。
4. 其他优化控制策略除以上控制策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控制方式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①发挥电池优点以减少使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有很多新型电池面世。
浅谈锂离子电池衰降机理-上中下全篇
浅谈锂离子电池衰降机理(上篇)来源:新能源Leader 作者:凭栏眺北极星储能网讯:手机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想必大家都有体验,随着手机使用时间的增加,手机的待机时间也会变得越来越短,本来一天一充就可以满足使用需求,现在需要每天两充才行,直到最后,一天两充也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手机电池不行了,我们一般称之为锂离子电池“寿命衰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锂离子电池寿命的降低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熟悉一个概念,何为锂离子电池的寿命?一般来说,我们将锂离子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容量下降到初始容量的80%时所经过的循环次数,定义为锂离子电池的寿命。
手机是需要经常更换的电子产品,因此一般电池厂家会将手机锂离子电池的寿命设计在500次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每天为手机充一次电,大概经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我们的手机电池的容量就会下降到初始容量的80%左右,这也就是我们感受到手机的电量越来越不足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大家尽量不充电、少充电,而是需要科学的、合理的充电,在文章的最后,小编会为大家介绍一些如何为手机充电的小窍门,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以下,为什么锂离子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衰降呢?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在锂离子电池的内部,除了正常的锂离子嵌入和脱嵌正负极的反应,还会存在很多副反应,例如SEI膜的生成和生长,电解液分解,粘结剂分解,正负极活性物质破裂等等因素,都会造成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下降。
虽然造成锂离子电池衰降的因素很多,但是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大类:1)锂损失,由于锂离子电池是一个封闭系统,内部的物质是恒定的,SEI膜的生成、破坏,负极析锂等都会消耗仅有的Li资源;2)正极活性物质损失,在锂离子电池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正极材料颗粒破碎,粘结剂分解和正极材料晶体结构改变等因素,这些都会导致一部分正极活性物质失去嵌锂等能力;3)负极活性物质损失,例如负极活性物质脱落,粘结剂分解等因素,都会导致部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失去与导电网络的导电连接,从而使其无法嵌锂,造成锂离子电池容量损失。
从锂离子电池失效衰退机理解读标准测试方法
从锂离子电池失效衰退机理解读标准测试方法
王飞鸿
【期刊名称】《中国标准化》
【年(卷),期】2022()15
【摘要】本文对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模式进行总结,从电池内部的失效和衰退机理入手分析解读了现行的锂离子电池国家标准中的“循环寿命”“荷电保持”“储存性能”“倍率性能”和安全性的试验方法。
有利于试验人员更好地理解标准中试验条件,对试验电池的失效模式进行预判。
【总页数】4页(P217-220)
【作者】王飞鸿
【作者单位】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
【相关文献】
1.我国首都锂离子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解读
2.锂离子电池存储性能衰退机理及改善研究进展
3.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高温存储性能衰退机理
4.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衰退机理的研究进展
5.软包锂离子电池封装铝塑膜材料保护机理分析及其测试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 voltage during conduction, the measured data cannot reflect the in situ state of the batteries and the hazard origins therein. However, mathematical theory thai connecting the apparent data and the in situ slate provides guidance to ensure the whole electrode working within ihe 3D optimal window by regulating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so thai high performance and safety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 electric vehicle Li-ion batteries degradation failure 3D optimal window
2三维优化窗口
对应于图2所示的机理分析框图,电池管理技术应当分 图1
SE丨膜与LiPF6热分解的正反馈机理框图
为三个层面:①减弱或消除影响因素,②抑制内部危险机 理;③处罝老化失效后果。车载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严S: 机械破坏的概率较小,并且可以通过优化设计电池箱结构来 保证其碰撞安全,此处不作重点阐述。电池的化学体系设 计、构型.设计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1。对于机械振动、高温 工况、过充过放以及动态循环等车用动力电池的主要外部影 响W素,尽管各种机理彼此耦合、错综复杂,但本质上可以 通过对温度、电压及电流的监控实现系统的优化。
201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SAE-C2011N038
173
锂离子电池老化失效机理及优化管理方法的理论研究述评 白鹏⑴田光宇⑴何向明(2)陈全世⑴
1.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系 2.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车用锂离子电池的老化失效机理。由于电池个体差异,某一串联单体的过充过放是造成车用电池 组失效的主要原因。石墨负极及其表面形成的固体电解质膜的演化过程对电池的老化和失效负有主要责任。使电池工作在最 优的温度、电压和电流三维窗口内,能够减缓电池的老化失效、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由于多孔电极局部高温和高电压会在 向外传导过程中衰减和平均,实验测得数据无法反映其原位状态及危险源点。然而,借助联系表观数据与原位状态的数学理 论,则有可能通过调控电池外部条件使整块电极工作在三维优化窗口内,实现电池的高效安全使用。 【关键词】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老化失效三维优化窗口
应不断消耗电解质而使电池功率特性及充放电效率不断恶 化,从而加剧了热TT的生成,进一步促进反应正向进行,形 成一个图I所示的正反馈。上述反应生成气体则在电池内部 形成高压隐患。其次,高温会导致隔膜微孔闭合,使得电池 内部断路失效。但在极端高温的情况下,隔膜受热整体收 缩,造成大面积正负极材料直接接触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 应,极有可能引发热失控,导致电池爆炸、燃烧。综上,在 高温条件下,无论电池工作时间长短,都会造成永久性的不 可逆的容量损失。
1.1化学体系
绝大多数商业锂离子动力电池都采用由碳酸乙烯酯
(EC)和碳酸二甲酯�DMC)混溶的有机溶剂溶解六氟磷酸锂 (LiPF6)形成的电解质,同时选用嵌锂石遨(LiC6)作为负极。
1电池老化与失效机理
本文将锂离子电池可用容量的衰退和充放电效率的降低
而在多种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在经济性、安全性、循环稳 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考虑到纳米磷酸铁锂材料能够实
LiC6负极材料造成:一方面,SEI膜的不断修复生长需要消
1.2热机理
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会生成热量。电池集流体 的构瑠及多孔电极微观上的不均一本质,使得静电势和化学 势在整个电极中非均匀分布;而两者作为电化学反应的驱动 力,决定了反应电流在电极中的非均匀分布,因此电化学反 应生成的热量会在电极内部形成局部高温。首先,局部高温 会导致石堪负极表面局部固体电解质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l)的分解以及电解质中的LiPF6分解气化。这些反
A Review of Degrad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in Li-ion Batteries and the oretical Studies Toward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Bai Peng1,Tian Guangyu1,He Xiangming2, Chen Quanshi1
称为老化,将电池电压低于下限电压、电池膨胀、破损、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1
m
液、燃烧、爆炸等称为失效。老化与失效紧密耦合在一起, 同一个W素既有可能直接导致失效,也有可能先造成电池性 能老化,老化积累发生质变再导致失效。 锂离子电池的老化与失效源自于动力电池内部电化学系 统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由一些简单的外部W素触发或 加速,彼此关联且互为激励,使得电池老化特别是失效变得 难以预测和管控。一旦发生失效,电池中大TT的易燃有机电 解质和高活性石墨就会参与反应,引发剧烈且持久的燃烧、 爆炸。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已经成为电动汽 车技术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的电化学窗口( electrochemical window)上限确定。电池工作 的下限电压则由正极材料本身还原电位的特点决定。当电池 过充时,有机电解质溶剂在正极表面氧化分解,导致电解质 偏离优化状态,离子电导率降低,从而使得极化加剧,对外 体现为电池功率的衰减;而电解质溶剂分解生成的热和气体 形成安全隐患。过放有可能导致正极材料中的过渡金属阳离 子被还原,原有晶格结构被破坏,造成电池容tt衰减。深度 过放则有可能造成电解质溶剂发生不可逆的还原反应。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循环寿命的衰减则主要由活性材料 晶格应变循环所导致的疲劳断裂引起。虽然前文提到电极尺 度的整体应变对寿命的影响可以忽略,但整体应变为零只是 为单个颗粒提供了一个自由边界条件,颗粒内部相变过程所 引起的应变仍然会对电池性能产生影响。对于磷酸铁锂颗 粒,沿着相界面分布的应变场会导致晶格位错或断裂,缺陷 的增多将显著地降低锂离子的扩散速率,从而导致电池倍率 性能的衰退。晶格断裂也会导致活性材料与导电剂脱附而无 法获得电化学反应所需的电子,造成可用容TT的损失。对于 石墨负极,晶格片层之间靠微弱的范德华力维系,锂离子的 嵌人和脱嵌极易造成晶格的扭曲和破坏,不断促使电解质在 新暴谣出的石眾表面分解沉积,形成SE【膜,导致电池 老化。 图2理清了与电池老化失效相关的电池内部机理的耦合 关系。借助图2不难看出,电池性能的衰退和失效主要由
耗电解质,导致活性锂离子的损失和电池极化的增大;另一 方面,电池内部热S的生成和积累会加速SEI膜的分解与再 生,同时促进LiPF6的气化分解,加剧性能的衰退。需要指 出的是,LiC6的理论比容量(372mAh/g)远大于目前所用各 类正极材料的理论可用容量,也即电池容量由正极材料确 定;正极材料晶格的破坏对电池可用容量衰退的影响更直 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磷酸铁锂相较丁•其他较易发生晶格畸 变的正极材料,应当具有更好的循环寿命。此外,正极材料 对研发大倍率充电电池同样:5:要,特别是未来石墨材料的理 性设计有可能使得锂离子从正极材料脱出的速率成为整个快 速充电的制约因素。综上,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容tt特性应当 着眼于正极材料,抑制电池的老化和失效则应当以石堪负极 和电解质为重点,研发快速充电电池则须同时兼顾正极、负 极、隔膜和电解质。
另一方面,低温同样会造成电池的老化失效。短时间的 低温工作会导致暂时的容量和功率损失。长时间低温使用则 有可能因锂离子在电极中的扩散速率大幅降低导致活性锂 在电极表面沉积,既造成容量的直接损失,又有可能W为锂 枝晶穿透隔膜造成电池内部短路而引发安全事故。
1.3化学机理
为保证电池化学体系的稳定性,不同的锂离子电池必须 工作在不同的电压窗RN中。过充过放即是指电池实际工作电 压超出电压窗1-1的情况。电池工作的上限电压由有机电解质
2.1温度窗口
研究表明,电池应当工作在一个温度窗U内,以保证电
201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SAE-C2011N038
175
电池老化与失效机理框图 解质组分的稳定安全。比如,电解质有机溶剂的熔点决定了 电化学系统的最低使用温度(约为-20"C ), LiPF6的化学稳 定温度决定了系统的最高使用温度(约为50T )。 对电池的热管理应该着眼于两个方面,即减少生热,加 快散热。对于给定的电池系统,化学生热一般由参与反应的 物质的量决定,也即由电池提供的总电量决定。由于不能W 为避免生热而限制用电,因此减少生热就等价于减少电池欧 姆生热。从机理上来讲,电池化学体系的选择、集流体的设 计以及电池制作工艺都会影响欧姆内阻。尽管所有电化学系 统都努力减小欧姆内阻,但是对于电化学系统来说,电池的 等效内阻实际上是欧姆内阻与电荷转移反应内阻的加和,后 者往往决定了电池内阻的变化规律。当有电流流过电池时, 静电势和化学势在电极中的分布决定电化学反应电流分布, 后者再与局部内阻共同决定局部欧姆生热。如前文分析,有 必要通过正负极集流体的协调优化设计减小多孔电极中电势 梯度,以获得同一功率条件下较为均匀的电流分布和欧姆热 分布,避免造成局部反应强度过高引起的电流和热量集中。 同时需要优化单个电池内电极片层的数址,以使热TT能够及 时地向外界传导。 在实际应用中,电池单体必须以一定的机械强度彼此紧 固在一起,中间位罝电池单体的温度就明显偏高,再考虑热 传导的迟滞效应,电池(组)表面测得的温度有可能会严重 偏离其内部实际温度。一方面,由于成本和技术的制约,目 前还无法对车载电池进行有效的原位(in situ)观测和监控。 另一方面,危险源点的高温指标在向电池外部传导过程中会 逐步衰减和平均,因此无法通过外部点阵信号来判断危险源 点的存在及实时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数学理论 以表观属性为输人来分析预测电池原位状态,再通过调控边 界条件,避免电池内部出现危险源点,使电池工作在合理的 温度窗口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