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热冲击实验及失效原因分析
重点讲解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分析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分析锂离子电池因其低成本、高性能、大功率、绿环境等诸多优势,现已成为新能源的典型代表,广泛应用于3C数码产品、移动电源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不断推广,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电池本身技术原因或是使用不当等问题都可能会造成锂离子电池爆炸,引起火灾等安全事故。
尤其近几年以电动汽车为主的电动交通工具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不断加大,在发展大功率锂离子电池体系过程中,电池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存在的问题急需进一步解决。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近几年出现的电池热失控引起的火灾的案例中,都是由于电池的生热速率远高于散热速率,且热量大量累积而未及时散发出去所引起的。
从本质上而言,“热失控”是一个能量正反馈循环过程:升高的温度会导致系统变热,系统变热后温度升高,又反过来让系统变得更热。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图第1阶段:电池内部热失控阶段电池在80~90℃时是安全的,温度升高到90~120℃之间时 SEI 膜开始分解,释放热量,温度升高。
但是当温度达到120~130℃时保护层SEI膜遭到破坏,负极与溶剂、粘结剂反应,温度升高,隔膜融化关闭。
温度继续升高至150℃之上后,内部电解质开始进行分解,继续释放热量,进一步加热电池。
第2阶段:电池鼓包阶段电池温度达到200℃之上时,正极材料分解,释放出大量热和气体,持续升温。
250-350℃嵌锂态负极开始与电解液发生反应。
第3阶段:电池热失控,爆炸失效阶段在反应发生过程中,电解液与正极反应产生的氧气剧烈反应并进一步使电池发生热失控。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成因其实一般电池内短路在电子产品中出现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平时生活中用到的单个电池安全性相对较高。
但是在电动汽车中,一辆电动汽车的电池组需要几千个电池组成,这样发生热失控的概率就由千万分之一上升到千分之一。
而且电动汽车的电池一旦发生危险,后果将非常严重,研究电池热失控的成因变得尤为重要。
储能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研究与分析
储能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研究与分析储能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研究与分析储能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用于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储存系统中的重要能量储存装置。
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电池的性能会逐渐下降,最终导致电池失效。
储能锂离子电池失效机制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提高电池的寿命和性能至关重要。
首先,储能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电池内部化学失效和电池外部物理失效。
在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会引起电池中的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迁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极材料会发生结构变化,导致电极容量的损失。
同时,锂离子的迁移也会导致电池中的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界面问题,如电解液分解、电极极化等。
这些内部化学失效会使电池容量减小、内阻增加,最终导致电池失效。
其次,电池外部物理失效也是导致储能锂离子电池失效的重要因素。
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温度变化、机械应力、振动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这些因素会导致电池内部材料的膨胀和收缩,进而引起电极材料的剥落、粉化和电解质破裂等问题。
此外,外部物理失效还可能导致电池的短路和过充等安全问题,进一步加速电池的失效。
针对储能锂离子电池失效机制的研究和分析,科学家们采取了多种方法。
首先,他们通过对失效电池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可以观察到电极材料的结构和形貌变化,电解液中的降解产物等,从而确定电池失效的原因。
其次,科学家们通过对电池内部的电化学特性进行测试和分析,如循环伏安测试、电化学阻抗谱等,可以评估电化学性能的衰退情况,从而深入了解电池的失效机制。
此外,他们还通过模拟和仿真等方法,研究电池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和寿命,以预测电池的失效过程。
综上所述,储能锂离子电池失效机制的研究和分析是提高电池寿命和性能的关键。
通过深入理解电池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我们可以寻找适当的措施来减少电池失效的发生,如改进电极材料、优化电解液组成、改善电池设计等。
此外,对失效机制的研究还有助于制定更好的电池管理策略,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并提高其能量储存效率。
(完整)锂离子电池失效模式分析
功能要求潜在的失效模式
潜在的失效后果
极片漏箔
容量低厚度偏厚
电芯直径偏大,难入壳制程水分控制差
极片掉料,低电压导电剂用量少
内阻大,循环性能差,平台低面密度偏大
正负极容量不匹配,循环性能差压实密度大
极片断裂,容量低,低电压极片长
电芯直径偏大,难入壳,负极包不住正极极片短
容量低极片漏箔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厚度偏厚
电芯直径偏大,难入壳制程水分控制差
极片掉料,严重影响循环性能导电剂用量少
内阻大,循环性能差,平台低面密度偏大
造成电解液量相对偏少,影响循环性能面密度偏小
正负极容量不匹配,循环及安全性能差压实密度大
容量低极片长
电芯直径偏大,难入壳极片短
负极包不住正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负极与正极片错位
负极包不住正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横向收缩率大
安全可靠性差,热冲击测试爆炸纵向收缩率大
安全可靠性差,热冲击测试爆炸厚度偏厚电芯偏厚,难入壳宽度偏窄
短路爆炸孔隙率偏小
内阻大水含量高
化成时电池内压大,盖帽反转,电池报废;循环型性能差电导率小于9ms/cm 内阻大,平台低过充性能差
过充4.8V 爆炸用量偏少
内阻大,平台低,成品电池循环衰减快滚槽及封口后钢壳变形正负极短路致电池爆炸封口尺寸不到位
密封差钢壳表面残留电解液及水分钢壳生锈
封口处残存电解液
爬液致封口处钢壳严重生锈温度高于25℃
分容容量偏高温度低于25℃分容容量偏低锂离子电池失效模式分析表
外壳用于保护极组,容纳极组和电解液分容负极片匹配正极容量隔膜把正负极搁开,只让锂离子通过
电解液用于承载锂离子,起导电作用正极片保证电池容量。
怎样探究锂离子电池失效的原因
怎样探究锂离子电池失效的原因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求广大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不仅要能保证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电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也要有较好的机械性能,从而使锂离子电池更好地适用于各种日常的环境。
有些锂电池会出现失效的状况,如何找到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锂离子电池18650锂电池1取四块电池样品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得知,导致电池在振动试验后电压降为0V,低于标准规定值,暂时性失效或永久性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电池暂时性失效的原因样品1的电池在与检测系统通讯的状态下进行充放电时,会通过一定的频率接收数据信息。
而振动实验中所使用的频率就可能会对电池接收数据信息产生频率干涉,使得内部芯片组内的数据出错,特别是在BMU内部温度和关联的Table(表)受到温度异常的影响时,引起保护线路动作。
目前已有相关报道证实了这一点。
在此种温度值已经发生异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修复相关参数恢复电池的充放电功能。
样品2是由于电池在振动试验中,电池的IC进入睡眠模式,使得电池无法正常输出电压。
之后,通过对电池施加一个适当的外源激活IC,电池又能恢复正常的充放电功能。
3电池的永久性失效的原因样品3和样品4的失效电池无法通过数据修复或外源激活的方法恢复其正常的充放电功能,因此将其拆解后作了进一步研究。
通过拆解样品3的失效电池,发现该电池在组装过程中存在点胶不牢固或虚焊问题,造成内部组件在振动或冲击试验中发生松动,使得电池内部通讯中断,无法正常向外输出电压,导致电池永久性损坏。
4后来企业通过改进工艺,重新送样检测,通过了锂离子电池航空运输条件UN38.3的测试。
通过拆解样品4的失效电池,发现电池在经受比较高频率振动的过程中,电池内部的防电池干扰的垫材会分散移动,使其导电性显著降低,从而产生比较大的静电使得电池保险丝熔断,导致电池无法向外正常输出电压。
5因为导电颗粒的防止静电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颗粒的形状和表面结构,不规则和表面粗糙的颗粒的抗静电能力强,在比较高的频率振动的过程中颗粒间若能保持良好的接触,相互导电起到抗静电作用。
锂电失效分析报告
锂电失效分析报告概述本文档对锂电池失效的原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锂电池失效问题。
1. 引言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电动车的广泛应用,锂电池已成为一种主要的电源解决方案。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锂电池的失效问题频繁出现。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锂电池的失效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解决锂电池失效问题。
2. 锂电池失效的原因锂电池失效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原因:2.1 过充或过放锂电池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如果超过其设计容量的限制,就会出现过充或过放现象。
过充或过放会导致电池内部材料结构破坏或电化学反应过程异常,从而引起电池失效。
2.2 温度过高高温是锂电池失效的常见原因之一。
高温环境会造成电池内部材料迅速老化、电解液蒸发、电化学反应加剧等问题,最终导致电池容量下降甚至损坏。
2.3 短路短路是指电池正负极之间或正负极与外部导体之间出现低阻的连接。
短路会导致大电流通过电池,引起电池内部材料热失控,甚至引起电池爆炸。
2.4 机械损伤抗震性能较差或容易受到外界物理力的锂电池容易发生机械损伤,如挤压、撞击、弯曲等。
机械损伤会导致电池内部材料断裂、电极短路等问题,使电池失效。
3. 锂电池失效的分析方法如何分析锂电池失效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常见的锂电池失效分析方法:3.1 观察外观通过观察锂电池外观,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机械损伤、变形、渗漏等问题。
3.2 电性能测试通过对锂电池的电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如容量、内阻、充放电效率等,可以判断锂电池的健康状况和是否存在失效问题。
3.3 微观结构分析通过对失效锂电池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如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等,可以判断失效原因是否为内部材料破坏、电解液异常等。
3.4 热分析通过热分析仪器对失效锂电池进行热分析,如热失控温度、热失控速率等参数,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过充、过放、温度过高等问题。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及安全性分析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及安全性分析一、锂离子电池的介绍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主要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使用寿命、重量轻等优点,使得其被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是指以锂离子为正极电极材料的电池,其正负极由不同材料组成,通过电极间的离子交换来储存和释放能量。
二、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是指在异常情况下电池内部发生自身反应,不可逆的产生大量热量和气体,最终导致电池爆炸和火灾的现象。
热失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和制造缺陷。
电池在设计和制造时存在缺陷,比如电池内部正负极隔膜的损坏或者不存在,正极物质的含量过高等,这些因素都会加剧热失控的风险。
2.过充和过放。
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如果充电过度或者放电过度,就会发生热失控的现象。
3.温度过高。
在高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风险会大大增加。
三、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措施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现象,目前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包括:1.电池设计和制造中的安全措施。
电池设计和制造中,需要考虑到电池的热失控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风险。
例如,在电池内部加装隔膜来避免正负极的直接接触。
2.电池的充放电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需要通过充放电管理系统来控制电池的电量,并及时停止充电或者放电,避免造成热失控。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让电池过度受热或者受力。
3.热失控事件处理措施。
如果发生了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事件,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用泡沫灭火器将火源扑灭,以及尽量远离火灾现场,避免被火灾伤害。
四、结语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电池,但是其热失控问题也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领域。
对于热失控现象,需要从电池的设计和制造、使用以及应对方面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从而有效地减少热失控事件的发生。
锂离子电池热冲击实验及失效原因分析
锂离子电池热冲击实验及失效原因分析截止今天,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其广泛应用在了在移动电子产品。
但不能忽视的是,自从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商业化推广以来,与其相关的安全事故就几乎没有停止过。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鉴于电池材料体系、制造过程一致性等原因,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安全性检测将非常的重要。
目前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检测标准在不断的更新中,但其基本安全检测模式已经成型,各种常见的检测项目也已被广泛接纳和采用。
在安全检测项目中,每个检测项目都模拟了一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误(滥)用情况。
如过充电测试模拟的是保护电路板失效的情况。
由于模拟的情况不同,锂离子电池各个安全测试项目的难度显然是不同的。
根据摩尔实验室(MORLAB)的以往检测经验,过充电、150℃热冲击、针刺、挤压、高温短路、重物冲击等是经常发生失效(Fail)的项目。
由于内容设计面较多,因此我们将分期介绍并分析各种锂电池测试项目的相关程序、标准要求、失效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本期我们主要讲一下锂电池的热冲击测试项目。
热冲击:以CTIA 关于符合IEEE1725标准的认证程序为例,其中与热冲击有关的条款:Section 4.2:Test Procedure: 5 cells at 80% +/- 5%SOC to be placed in oven at ambienttemperature. The oven temperature shall be ramped at 5 ± 2°Cper minute to 150 ± 2°C. After 10 minutes at 150 ± 2°C, the test iscomplete.Compliance: No fire, smoke, explosion or breaching of the cell is allowed within the first 10 minutes. Venting is permitted.Section 4.50:Test Procedure: 5 fully charged cells (per cell manufacture's specifications) shallbe suspended (no heat transfer allowed to non-integral cellcomponents) in a gravity convection or circulating air oven atambient temperature. The oven temperature shall be ramped at5 ± 2°C per minute to 130 ± 2°C. After 1 hour at 130 ± 2°C, thetest is ended.Compliance: Cells shall not flame or explode when exposed to 130°C for 1h.热冲击项目分析:目前标准中热冲击项目要求不尽相同,最常见的是热冲击到130°C并保持1小时。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与安全问题研究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与安全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和移动设备等技术的普及,锂离子电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环保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而随着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普及,其热失控和安全问题也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现象锂离子电池中,电极材料与电解质间的化学反应是产生电流的主要机理。
这里所产生的热量需要通过电解质中的离子传输来散发到环境中,从而维持电池的热平衡状态。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现象会导致电池内部的温度升高,电极材料发生反应积聚大量热能,从而引起爆炸。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例如过充、过放、过温、机械损伤等。
当电池内部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就会出现温度升高的现象。
此时,电解质中的离子会逐渐失活,导致电池内部的电阻增大,从而加剧了热失控行为。
如果逃脱不及时,电极材料就会热化至点燃温度,最终发生爆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
二、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锂离子电池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热失控、燃烧爆炸等。
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移动设备等高能量密度应用领域中,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更加紧迫。
在电动汽车领域,电池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上存在设计缺陷;2、电芯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不严谨;3、管理系统或保护系统不完善;4、使用环境过度恶劣等。
另外,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电极材料是通过化学反应得到释放能量的。
这种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意味着锂离子电池内部会存在一定的化学安全风险,如电解液泄漏、放电热失控等,容易引起发展成其他更严重的安全问题。
三、研究现状及措施为了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但目前来看,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仍然是一个不完全解决的问题,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热失控机制研究。
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对于其热失控的本质机制仍然存在诸多争议。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与安全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与安全性能研究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储存装置,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锂离子电池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即是热失控。
本文就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及其安全性能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原因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指在使用或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发,导致电池发生剧烈的热量积聚和温度升高,最终引发电池的损坏,甚至爆炸、火灾等严重安全事件。
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1 电池内部短路电池内部短路是导致热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电池内部的正负极直接接触,或者通过内部分离器短路时,会产生大量电流,引发电池的剧烈反应,从而产生热量。
1.2 过充和过放电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如果电池充电至过高的电压或者放电至过低的电压,都可能引发热失控。
过高的充电电压会导致电池内部产生气体,进而引发热量积聚;而过低的放电电压则会导致电池内的锂离子结构破坏,同样会产生大量热量。
1.3 外界损伤电池外壳的损伤或者短路、穿刺等外力作用也可能引发热失控。
当电池外壳受损,内部正负极发生短路,或者电池被穿刺等导致内部电解液泄漏时,会引起电池的剧烈反应,造成热量积聚。
二、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研究为了解决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问题,提高其安全性能,研究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索。
2.1 硬件安全设计在锂离子电池的硬件方面,研究者们通过改进电池结构和设计,提高其安全性能。
包括引入阻燃剂、采用高熔点材料、设计热敏开关装置、采用防爆膜等措施,以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通过引入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可以及时监测和管理电池的充放电状态,避免在充电或放电时出现异常情况。
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测量电池的电压、温度、电流等参数,并根据实时数据对电池进行监控和预警。
一旦电池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来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
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分析总结
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分析总结锂电池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动车、便携设备和储能系统中的重要能源,但由于其特殊的化学性质,存在着可能导致热失控和失效的风险。
本文将对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的分析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原因和防范措施。
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通常是由于电池内部过热导致的。
锂电池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多种组件。
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此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
当温度超过锂电池的安全工作范围时,就可能引发热失控。
热失控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过充电或过放电。
如果电池充电或放电电流过大,就会产生大量热量。
其次是电池老化或损坏。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锂电池内部组件会逐渐老化,使得电池的热散发能力下降,进而导致热失控的风险增加。
此外,电池的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其散热效果。
如果电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者电池被固定在密封空间中,都会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而引发热失控。
热失控失效对锂电池系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可能导致电池燃烧、爆炸等严重后果。
为了防范这一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需要合理设计锂电池系统的结构,确保电池能够充分散热。
例如,可以加入散热片、散热管等散热元件来增强热量散发能力。
其次,需要制定严格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策略,避免过充电和过放电。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锂电池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电池组件,也是预防热失控的重要手段。
同时,为了提高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的预测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测试和分析技术。
例如,可以通过红外热像仪对电池进行热成像,从而及时发现电池内部的异常温度分布。
此外,还可以采用电池参数监测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电池的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热失控风险。
总之,锂电池系统热失控失效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可能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热失控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锂电池系统的安全使用。
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分析及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分析及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锂离子电池成为了广泛使用的能源储存设备。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对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带来了一定限制。
为了更好地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并便于对其进行智能故障诊断,研究其失效机理及相应的故障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探讨其故障诊断方法。
一、锂离子电池失效机理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主要包括极化反应、腐蚀、容量衰减、热失控等几个方面。
1、极化反应极化反应指的是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在放电与充电过程中的反应。
在充电过程中,正极会脱出氧化物的氧气,负极会吸收氢气。
在放电过程中,正极则会吸收氢气,负极会释放氧气。
随着放充电次数的增加,正负极的催化剂逐渐稀释,极化反应也逐渐减弱。
当催化剂过度稀释时,极化反应会明显加剧,导致电池能量密度下降、循环寿命减短等失效现象。
2、腐蚀腐蚀指的是锂离子电池内部金属材料受到电解液中物质的侵蚀。
在电池的循环放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会与金属材料相互作用,导致金属产生氧化、腐蚀、岛状脱落等现象。
腐蚀会导致电池的内阻增大,导致电池变得不稳定,容易出现过热等故障。
3、容量衰减容量衰减是指锂离子电池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容量的逐渐下降。
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包括正电极、负电极的材料老化,同时,电解液中的有机物质会在充放电时逐渐分解生成固体沉淀物,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容量瓶颈等现象。
4、热失控热失控是指电池内部因为本身设计、制造质量问题或外界因素等因素导致电池本身的热效应无法控制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电池容易因为内部温度升高而引起熔融、燃烧等不可逆的严重故障。
二、智能故障诊断方法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可以采用一些智能故障诊断方法以便及时识别及解决电池故障。
1、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指的是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通过对电池参数的实时监测以及对比分析来判断电池性能是否开始出现下降。
锂离子电池过度充电热失效过程及其特征参数分析
2.2 过度充电开始阶段 当正常反应阶段结束时,电池阳极几乎 90% 的锂被去除,过度充电阶段几乎不会再 有锂离子移动到阴极。由于阴极电阻增加产 生焦耳热以及正常反应阶段脱锂阳极和电解 质反应放出大量热量,电池温度升高,当电 池 内 部 温 度 升 高 到 60 ℃ 时, 释 放 出 大 量 的 CO2 气体。 2.3 温度快速上升阶段 此阶段存在两种放热反应,主要在 C 极 产生。 2.3.1 SEI 膜分解 SEI 膜由稳定层和亚稳定层组成,温度继 续升高到 80—120℃时,亚稳定层发生反应转 化为稳定层,放出热量,为 SEI 膜的分解反应。 Maleki 等 [6] 在研究阴极放热反应过程中发现, 100℃的放热峰为 SEI 的分解反应峰。 SEI 膜分解反应放出热量低,此反应热 用来加热电池仅会使其升高几度,不会带来 危险。 2.3.2 嵌锂碳和电解质反应 当温度继续升高到 100—120℃时,阴极 嵌锂碳和电解质开始发生反应。Biensan 等 [7] 发现 100—120℃的反应峰时嵌锂碳和电解液 的反应峰。 嵌锂碳与电解质反应的起始温度和放热 量与 CLix 中 x 值、锂盐、溶剂 有关 , 并且 反应热比较大 , 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电池失 控的主要原因。 由 SEI 膜和嵌锂碳与电解质的反应温度 可知,这两个反应有时同时进行。 2.4 电池爆炸阶段 电池爆炸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电池产热和 散热速率不均衡。 随着温度继续升高,电解质会在阳极 发生反应,但具体反应机理还存在分歧。 目前查阅的资料中,更偏向于阳极沉积锂 和电解质反应。即温度的升高使阳极脱离 出来的锂离子不再与阴极嵌合,而是沉积 在阳极,随后与电解质发生化学反应放出 大量的热量导致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使电 池爆炸。在电池爆炸前夕,也就是温度急 剧升高的时候,CO2 释放量急剧增加,电
锂离子电池材料失效原因
锂离子电池材料失效原因
锂离子电池材料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电解质的失效: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递。
电解质的失效可能导致电池内部阻力增加、离子传输速度变慢,从而影响了电池的性能。
2. 正负极材料的失效: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是实现电池充放电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可发生锂离子嵌入/脱嵌反应,但长时间的充放电循环可能导致正极材
料结构变化、容量衰减、脱嵌比例减少,从而导致电池性能下降。
负极材料也可能存在锂离子嵌入/脱嵌时的容量衰减、松动、聚集等问题。
3. 电池内部反应的副产物生成:电池在长时间的充放电循环中,可能会生成一些副产物,例如电池内部形成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
这些副产物的生成可能导致电池内部阻力增加、电
池容量衰减、安全性下降等问题。
4. 温度的影响:高温环境下,电池的材料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材料结构变化、容量损失、电解质蒸发等问题。
同时,过低的温度也可能导致电池的性能下降。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材料失效的原因主要包括电解质的失效、正负极材料的失效、电池内部反应产物的生成和温度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低温充放电循环与高温浮充下的失效机理研究
锂离子电池低温充放电循环与高温浮充下的失效机理研究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重要能源储存装置。
然而,在极端温度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锂离子电池在低温充放电循环和高温浮充下的失效机理。
一、低温充放电循环下的失效机理1. 低温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低温环境会导致锂离子电池内部反应速率减慢,增加内阻,降低可用容量和功率输出。
低温还可能引发金属锂析出、固态界面形成不完整等问题。
2. 低温充放电循环引起的失效机理在低温环境下,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锂离子难以嵌入/脱嵌到正负极材料中,导致容量衰减。
同时,由于反应速率减慢,极化现象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内阻。
由于固态界面形成不完整,电池内部可能出现电解液的分解、电解质膜的破裂等问题。
3. 低温充放电循环下的改进措施为了改善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正负极材料,提高锂离子嵌入/脱嵌速率;- 调整电解液组成,提高其在低温下的导电性和离子传输性能;- 设计合适的界面保护层,防止固态界面形成不完整;- 优化电池结构和控制算法,减少内阻和极化现象。
二、高温浮充下的失效机理1. 高温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高温环境会加速锂离子电池内部反应速率,增加自放电率,并引发正负极材料的结构破坏。
高温还可能导致电解液挥发、溢出等问题。
2. 高温浮充引起的失效机理在高温浮充条件下,正负极材料中的锂离子会发生自发反应,导致容量衰减。
同时,高温环境下电解液的挥发和溢出会引发电池内部压力升高、电解液浓度变化等问题。
3. 高温浮充下的改进措施为了改善锂离子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正负极材料,提高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和容量保持率;- 调整电解液组成,降低其挥发性和溢出风险;- 设计合适的热管理系统,控制电池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优化电池结构和控制算法,减少自放电率。
结论在低温充放电循环和高温浮充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主要包括反应速率减慢、容量衰减、内阻增加、固态界面不完整等问题。
锂离子电池外部短路热失控失效特征及机理
锂离子电池外部短路热失控失效特征及机理1. 锂离子电池简介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的能源储存设备,在现代电子产品、电动汽车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其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反复嵌入与脱出,从而实现能量的储存与释放。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以及电解质组成。
正极为锂金属氧化物,如锂钴酸锂(LiCoO、锂镍酸锂(LiNiO等;负极为碳材料,如石墨、硬碳等。
电解质通常为锂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液体电解质,也有固态电解质和聚合物电解质等类型。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高达555Whkg左右,是铅酸电池的约6倍,是镍氢电池的约2倍,因此适用于高能量密度的应用场景。
长循环寿命:锂离子电池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可循环充放电数千次,使用寿命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电池。
低自放电率: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率很低,约为1月,有利于长时间存储。
无记忆效应:锂离子电池不存在记忆效应,可以随时充电,使用更加方便。
安全性高:锂离子电池在过充、过放、短路等极端条件下,不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安全性好。
锂离子电池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热失控、热耗散不足等问题。
特别是在外部短路等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热失控事件,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深入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外部短路热失控失效特征及机理,对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1 锂离子电池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可充电电池,其工作原理基于电化学反应。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由氧化物、磷酸铁锂等组成,负极材料由石墨、硅等组成。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移动,从而产生电能。
当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电子从外部电路流入负极,经过一系列的电化学反应,最终被还原成金属锂。
锂离子则通过电解质溶液从正极流向负极,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流出,经过一系列的电化学反应,最终被氧化成锂离子酸盐。
整个过程伴随着电势差的存在,即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电势差。
1.2 锂离子电池结构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以及外壳封装等组成。
锂离子电池使用过程中失效原因的分析
2.1电性能 2.1.1实验结果
依据UN38.3的要求,对5种型号(1号一5号)的笔记 本电脑电池按厂商推荐的充放电方式进行充放电测试,1种 型号(4号,共lO只)的笔记本电脑电池在第2或3次循环时 失效,即无法正常充放电。解剖其中两组失效电池(共4只 电芯),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The analyzing of the failure reason of Li-ion battery during using
WANG Cai-juan,WEI Hong-bing,SONG Yang,JIN Ting
(Laboratory of Battery Products,Wujiang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ofthePeople’s Republic ofChina,Wujiang,Jiangsu 215200,China)
振动实验2(IEC61959.2004[5】):简谐振动的频率10— 500 Hz,位移幅值0.33 mm,50m/s2,振动方向为电池或电芯 的3个垂直方向,循环5次,扫频频率为l oct/min(OCt为倍 频程,指频率增加一倍)。
冲击实验(UN38.3[4 J):实验电池和电池组用坚硬支架 紧固在实验装置上,支架支撑着每只实验电池组的所有安装 面。每只电池和电池组须经受最大加速度150 g和脉冲持续 时间6 ms的半正弦波冲击。每只电池或电池组须在3个互 相垂直的电池或电池组安装方位的正方向经受3次冲击,接 着在反方向经受3次冲击,总共经受18次冲击。
Fig.1
图1失效电池铜箔边缘的5EM|奎l The SEM photographs of Cu foil edge of蹦Led bat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