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解读新常态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新常态”
快速发展取得 的成就 已经不复存在
“ 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已经跨过 了粗放
经 营、快速发展的阶段 ,进入 了一个不创新 、 不深化改革就难以持续发展 的新的历史时期 。 我 国经济之所以3 0 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 ,
是 因为存在着快速发展 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 :
第一 ,l 0 年文化大革命 使中国经济面临着 崩 溃的边缘 ,即 “ 穷” , “ 穷 ”的另一方面就
蠢 ,
式 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我 国经济进入 了一个
新的历史时期 ,即人们所讲 的 “ 新常态”。
“ 新常态 ”的显著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 的
自然 放缓 。这是 基 于 以下 的分 析 :
第一,要从昔 E l 的G D P 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 挣脱出来 ,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 自然而然但确 实有效 的增长速度 。要重塑经济
济规律 自发作用使然 。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 制度建设 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 的角度看 ,相
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 、按了葫芦上来瓢 , 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 了宏 观调控 的作用 ,更不 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 第三 ,通过合适 的制度安排 ,激发大众 的
创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 ・ 费尔普
边 的世界 ,特别是不能清楚 地了解上世纪7 0 年
力量推动 ,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G D P 竞赛 ;六 是G D P 崇拜 ,速度第一 ,而不是速度 、质量、效 益的统一。在这六个特征 中,核心是G D P 崇拜和
行政力量推动 。这样 的发展模式虽然使我 国经
代世界上其他 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 ,亚洲 四小
增长的心理底 线 ,认清经济发展 的规律 。要清 楚地把握 当前阶段 的主要任务是创新 ,是调结
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推动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推动转型升级——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看2015-5-7 林毅夫最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市场在发力,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作为相对滞后。
面对经济新常态,曾经在以往高速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一些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不知所措甚至懈怠的状态。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且,国际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为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地方政府必须积极作为。
那么,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在哪里?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缺一不可回答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在哪里,首先要理解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机制。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前提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现有产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通过产业升级,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构建起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机制。
有效的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才能形成充分反映要素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
只有这样的价格体系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才能引导企业按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和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才会成本最低、最有竞争力,从而创造最大的剩余和资本积累,推动比较优势从劳动或自然资源相对密集逐渐向资本相对密集提升,为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到资本更密集、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提供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各种要素的价格能够反映其相对稀缺性,为我国经济更好地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
在经济发展中,有为的政府不可或缺。
首先,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资源随着要素积累、比较优势变化而不断从现有技术和产业配置到新的技术和产业的结构变迁过程。
林毅夫:中国经济仍具备增长潜力
林毅夫:中国经济仍具备增长潜力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1期口述│林毅夫整理│潘卫艳经济新常态这个词的最早使用,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华尔街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在我国是2014年5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他指出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跟过去不同的新常态。
之后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对新常态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欧美发达国家的新常态与我们国家的新常态究竟有什么不同以及新常态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持续六年的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对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呈现为:在一段时间里经济增长会很慢,金融市场投资回报率不会太高并且风险会加大以及失业率上升。
这种情形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发达国家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美国、欧洲和日本。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欧洲在2009年的时候经济是负增长,2012年是-0.6%,2013年是-0.4%,2014年好一点,但应该不会高于1%。
从失业率的角度来看,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像西班牙、希腊,失业率高达25%,其他国家像法国等失业率也高达百分之十几,都处于失业率高位。
日本从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进入长达24年的经济疲软期,固然安倍上台之后推行安倍经济学,力图突破这个困局,但日本的经济增长率还在持续下滑当中,2013年的时候它的经口述│林毅夫整理│潘卫艳济增长率为1.5%,2014年可能只有1.3%。
日本的失业率情况相对要好一点,大概在5%左右,但是要知道日本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失业率都只有2%~3%之间,因此即便目前只有5%也仍然处于历史高位。
美国的情形表面上看起来好一点,这两个季度它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4%~5%,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一般在3%,危机之后会有6%~7%的反弹,美国现在还远远没有反弹到这个程度,并且目前的增长是否可持续仍然是未知数。
美国的失业率虽然已经降到6%,跟危机之前水平相当,但是大家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劳动参与率,美国目前的劳动参与率较危机之前还低了3个百分点。
林毅夫解读新常态共10页文档
林毅夫解读“新常态”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机遇”论坛企业界、学界朋友们大家好。
我想谈一谈我对美国、欧洲和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之间差异的看法,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态势怎么样,企业在此环境下有哪些机会点。
“新常态”这个名词实际上在2019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全世界的经济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华尔街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当时这些华尔街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经济可能会出现增长率低、失业率高的现象,这会造成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融资空间非常大。
从2019年底2009年初提出这个概念以后,这几年的情形,确实就像他们当时预期的那样。
发达国家谁敢改革以美国为例,其在2019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9%,今年预期的经济增长率是2.1%,有所增长,但是跟它长期经济增长在3个百分点相比,目前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
而且一般在危机之后,通常会有7至8个百分点的增长。
而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美国要到2019年其经济增长率才能恢复到3个百分点。
从失业率来看,目前已经降低到6.3%,跟危机以前持平。
但衡量美国的失业率,还要看另外一个指标,就是劳动参与率。
目前在美国劳动适龄人口的参与率比危机之前是低了3个百分点的。
实际上,美国失业率还是达到10%。
欧洲的情形也不乐观,在2019年的时候经济第二次出现负增长。
2019年是-0.4%,今年原来预计会好一点,但上半年情形不好,所以很可能欧洲今年的增长率在1%以下。
像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西班牙、希腊,其失业率达到25%,刚毕业的年轻人失业率超过50%。
像法国或者是其它的北欧国家,失业率一般也是10%以上。
日本的情形一直不好,从1991年一直陷入到20年不增长的低迷中。
安倍晋三上台以后,想恢复日本经济。
但实际上2019年日本经济增长率是1.5%。
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1.3%。
安倍下了那么多功夫经济还是没有恢复生机。
失业率超过5%,当然了比美国比欧洲的失业率是低,但是过去日本失业率一般是1%至2%,现在5%左右对它来讲已经是高失业率了。
林毅夫发达国家新常态长啥样
林毅夫发达国家新常态长啥样低增长、高失业率、投资风险大回报率低,这就是发达国家所谓的新常态。
在美国是这样,在欧洲是这样,在日本也是这样。
我认为这种新常态在发达国家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新常态对大家来讲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实际上最早用新常态这个词的,是在美国。
2008年,雷曼兄弟突然间倒台,全球经济爆发了一场从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崩盘、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
危机爆发以后,2009年初,华尔街的金融家首先提出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发达国家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会进入到―个新常态。
美国:以往危机过后3%增长的反弹,没有出现新常态是华尔街金融家在2009年提出的,当他们提新常态的时候有几个判断:即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会进入到一个低增长、高失业、资本市场投资风险非常高、平均回报率非常低的一个阶段。
从这个判断提出到现在,我们看看发达国家是不是出现了这种特征?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他们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大约是3%,而且相当稳定。
一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就是3%。
一般在发生危机的时候,增长速度会比较慢。
危机以后会有一个反弹,大约有6%、7%的经济增长,这是发达国家过去的一种常态。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首先来看美国。
美国的恢复是比较好的,但是在2013年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2.2%,低于长期平均的3%。
2014年初,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国的增长预测是,2014年增长速度可以达到2.8%。
尤其第二季度GDP 增长达到4.7%,第三季度达到5%,但是第四季度经济突然间下降到只有0.4%的增长。
导致2014年美国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2.4%,还是低于长期平均的3%。
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0.2%。
危机已经进入到第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还没有恢复。
以往危机过后3%的反弹,还没有出现。
确实像当时华尔街的金融家提出的,出现了低增长。
失业率情况如何呢?按照美国的统计,已经降到5.5%,跟危机之前比起来好像已经是在同一个水平了,但实际上它真实的失业率远高于这个数字。
辩论二十载,林毅夫、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辩论二十载,林毅夫、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4期或许林毅夫与张维迎的争论,还没有画上句号。
已经争论了20年的林毅夫与张维迎,均是中国一流的经济学家,同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始教授,多年来是对手也是同事。
1952年生的林毅夫和1959年生的张维迎,他们此番关于产业政策旷日持久的争论,不仅是双方为自己坚持的立场辩解正名,更是一场关乎市场与政府命题的大讨论,是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问题。
从1995年至今数度交手在此次公开辩论之前,林毅夫和张维迎曾就学术观点数度交手。
1995年,林毅夫、张维迎就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问题发生争论,被外界称为“北大交火事件”。
张维迎的论述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强调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安排的重要性。
国企改革的出路是民营化,将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变成债权、非国有资本变成股权。
林毅夫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后,所有者利用政策性负担为借口寻租的积极性会更高,效率会更低。
国企的主要问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负担和政策负担,改革的起点应在于剥离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以硬化预算约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04年9月,林毅夫、张维迎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办十周年活动上就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发表截然相反的观点。
林毅夫认为,只要沿着当前的路子走下去,中国经济再增长二三十年没问题,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一定赶超美国。
张维迎则担心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将会使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如果企业制度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非常令人担忧。
2014年7月,林毅夫、张维迎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杨小凯逝世10周年追思会上就“政府定位与后发优势”展开争论。
林毅夫与杨小凯有过著名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
张维迎认为,没有国家和政府参与,市场或变得更好,政府再不退出市场,后发优势就要转变为后发劣势了。
林毅夫则认为,后发国家需要政府发现和扶持企业的比较优势,不然就是无效市场。
林毅夫:发挥出中国经济8%的潜力
中 国经 济进 入 新 常 态 的 一 个 含 义 是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比过 去 慢, 2 0 1 4年 中 国经 济 7 . 4 %的 增
片 生 产厂 , 所 以 中 国仍 将 是 吸 引 外 国投 资最 多 的发展 中 国家 。
当前我 国增 速 的下滑 , 有 上
决 定性 作用 。
经 济 发 展 是 一 个 产 业 不 断
长速 度 ,跟 过去 3 6年 平 均 每 年 述 新 常 态 中所 蕴 含 的 产 业 结 构 9 . 8 %的速度相 比,下滑将近2 5 %。 2 0 1 5年 的增 长预 期 则 是 7 . O %左
右 。从 全 世界 范 围来 看 , 7 %左 右 的 增 长 速 度 依 然 是 最 快 速 的 增 长, 再 加上 中 国的 经济 规 模 已经
来 的人 才 和 资本 , 将这 些 要 素 配 动 。新 兴产 业必 须符 合 国家 的 比 置 到技 术 水平 比较 高 、 资 本 比较 较 优势 才能 形成 竞争 优势 。具有 创 造 密集 , 附加 价 值 比较 多 的新 的具 竞 争 优 势 的产 业 利 润较 高 ,
有 比较 优 势 的产 业 部 门 里 去 , 这 的就 业 岗位 较 多 , 收入 和 消 费增
种调 整本 身是 挑 战 , 也 是机遇 。
长也 会 较 快 ,资 本 积 累较 多 , 有
级 的 过 程 中 ,可 以 发 挥 后 发 优 势 。要 达 到这 样 一 个 良性 循 环 , 必须 有一个 有 效 的市 场 。必须 像 十八 届 三 中全 会 所 规 划 , 全 面 深
的增 长 速度 。
很大 , 在 政 策 上必 须 给 进 行 创 新
浅谈新常态
从长远经济增长点来说,我们的 新常态必须要营造新增长点,新常态 的关键词是“新”,而不是“常态”。 我理解新增长点主要是三个方面:第 一个方面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 施是公共产品,我们每一个百姓都会 享受到的;第二个方面是产能的更新。 包括钢铁等我们过去投资的一些产能, 都是高污染、高排放、低能效的,这 些必须要更新改造;第三个增长点, 那就是居民消费。 在新常态下的经济修复期,增长 速度会有阶段性下降,但经济中长期、 潜在的增速仍然较高。同时,经济结 构会出现深刻、全面的升级,专业分 工越来越细,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速非 常之快,从而带动整个服务业上升的 速度。
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型城镇化与“新常 态”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最 大的潜在增长点
解析: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显示,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 间,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 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 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 据专家测算,未来10年,我国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 点,新增城镇人口4亿左右。 这些新增的劳动就业人口将为 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更充足的 后备力量。
吴敬琏,1930年1月24日出生,南京人, 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当代中国杰出 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现任国 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信息 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历 届总理的座上宾,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 心顾问;《改革》、《比较》、《洪范 评论》杂志主编;南京大学、复旦大学 著名校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 誉社会科学博士。1984~1992年,连续 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 成就奖”;2005年获首届“中国经济学 奖杰出贡献奖”。
林毅夫: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林毅夫: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发布日期:2015-06-05 09:53:1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尊敬的刘伟副校长、海闻会长,在座的校友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北京大学全球金融论坛的讲台上跟各位来谈谈对在新常态下怎么进行我们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我的一点想法。
大家知道,“新常态”这个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五月份到河南考察的时候提出的。
这是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判断。
从那以后,“新常态”可以说是我们国内各个场合讨论当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
那么“新常态”到底有什么特征?去年12月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地阐述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其中的一个特征是传统商业中有竞争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们的优势,而且我们的经济中有不少产能过剩的情况。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不同的判断和不同的争论。
一种说法是现在既然产能过剩,所以应该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从过去投资拉动变成在将来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应该以消费拉动为主。
对于这个看法当然值得讨论。
但是,我个人对此持不同的意见。
为什么呢?消费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是,如果想用消费来拉动经济,它的前提是收入必须要增长。
如果没有收入不断增长,那么消费来拉动经济,开始的时候可能用人们自己的积蓄维持一段时间。
过一段时间后,如果继续要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人们就要开始借债。
然后债务越来越多,最后还本付息的时候,如果没有收入增长来支撑,个人就会破产,国家就会出现金融经济危机。
实际上,2008年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都是因为有些国家消费增长过快。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来拉动经济增长呢?因为消费增长的前景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是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断的提高的结果,这靠的是技术不断的创新,产业不断的升级。
但是,技术要创新、产业要升级,都是要投资的。
它并不是天下掉下来的馅饼。
我们现在有很多产业死掉了,而且有不少产业产能过剩。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
8 %的增长率低。
们没有去推行这种 对国家长期 发展有 利的措施 。
危 机 之 后 必 须 进 行 结 构 性 改 革 , 国 际 货 币 基 金 组 织 一 般 会 同 时 向 清 求 支 持 的 国 家 开 出三 个 药 方 ,第 一一
我个人认为 ,中国是一 个 中等发达 国家,这 意味着
软 , 失 业 率 长 期 居 高 。在 这 种 状 况 下 , 货 币政 策 就 会 长期 宽 松 ,金 融 市场 上 的投 资非 常 多 ,泡 沫 会 非常 大 , 风 险 非常 高 。这 是 发 达 国家 的新 常 态 。 过 , 中 圜 的 新 常 态 与 发达 国 家 不 一 样 。我 们 的 新 常 态 .我 们 的 经 济 增 长 ,它 的 底 在 什 么地 方 ? 它 的 弧 度 在 什 么地 方 ? 我 认 为 , 要 回答 这 些 问题 必 须 首 先
后一站 。O
( 注: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北京夫学 嘲家发展研 究院主办的 “ 【 } 芹 新常态 下的企业机遇”论坛上发 育整理耐成 ,仅代表作者个人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e文 l 林毅夫 新 常 态 这 个 名 词 实 际上 是 美 国 华 尔 街 经 济 学 家提
了解 ,从 2 0 1 0年一 季度 以后 ,经济 增长率 下滑 背后的
“这边风景独好”——林毅夫谈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未来发展
大家都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在此,我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我比较悲观。
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国际经济很可能会危机四伏。
国际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很可能会像日本自1991年以来一样,陷入比较长期的发展相对缓慢、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一个时期。
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欧债危机,学界普遍的看法是那些主权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他们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任何短期的金融稳定方案只能是赎买时间,就像吃止痛药一样,仅能见效一时,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都会再卷土重来。
所谓结构性改革就要减少社会支出、减少政府赤字和债务、金融去杠杆。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结构性改革的共性,基本上都是减少需求、减少资金供给,这会使失业率上升,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类似的金融经济危机,过去在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实是整个现代宏观经济学主流框架,会建议这些国家在进行结构改革时,同时通过货币贬值增加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由外需拉动来补偿内需不足,为结构改革创造空间。
但是目前发生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如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货币。
所以这些国家没有降低汇率以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选项。
当然欧元区整体可以进行贬值,以提高欧元区整体的出口竞争力。
可是目前面临的现实条件是,不仅欧元区存在当前这种结构性问题,美国、日本也存在类似问题。
而且,目前不仅欧元区失业率高企,美国失业率也始终居高不下,日本失业率相对于欧洲和美国确实低一点,但是相对日本自身长期的历史水平又高出许多。
欧元区跟美国、日本都属于发达国家,他们的产品是相互竞争的。
如果欧元区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美国、日本就要减少出口,失业率就会增加,他们的经济会无法承受。
因此,如果欧元区真的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很可能会导致美国和日本也同样用贬值的方式来对冲欧元贬值的影响,出现竞争性贬值,最终达不到实际效果。
改革视域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原因及路径探讨
改革视域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原因及路径探讨作者:刘萍萍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05期内容摘要:改革是一种有着明确预期与计划的自觉实践,从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习近平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强音,从局部改革、增量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揭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基于改革视域,本文拟从机会窗口、路径依赖、路径锁定、路径创造等方面透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原因,与此相应地从选择环境、触发力量、打破锁定、创新路径等方面探究更好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路径。
关键词:改革视域经济新常态原因路径我国经济“新常态”概念的考察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增长、低效率、靠大量投资支撑的旧常态已难以为继,它必然要过渡到一种新常态,而这种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增长阶段,在这一必然趋势面前“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意指经济上的“新常态”必须配合政策上的“平常心”,意味着要以平常心态对待GDP减速,不能急于用“强刺激”的老办法提拉增长速度。
“新常态”概念一开始是在我国大多数经济领域的官员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同时我国接受经济放缓在心态有了准备,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政策转型的思路再次得到确认,此时习近平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新常态概念在我国的发展统一了思想。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时,首次对“新常态”概念进行系统阐述:“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林毅夫:中国下一个20年
林毅夫:中国下一个20 年pku_alum_wall_street@2012 年1 月15 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朗润思辩圆桌会议,在会议的最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做了一小时演讲,题目为“中国下一个20 年”。
该演讲定义了未来 20 年发达经济体的主脉络,并提出了未来中国20 年经济发展方略。
林毅夫教授提出,未来20 年发达经济体将进入低增长、高失业、低投资回报率的“新常态”,但货币状况会非常宽松。
在金融泛滥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强调“实体经济至上”理念,并坚持约束消费理念,不走发达经济体走过的“过度消费”道路。
在内需发展上,林毅夫强调要继续扩大投资,他还认为,人民币不应追求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目标,也不应追求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在国际货币宽松的背景下,资本项目自由化是“自毁长城”。
尤其是对于中国未来10 年、20 年经济发展方略的思考,林毅夫教授所强调的约束消费、扩大投资思路,与中国目前的“调结构”战略截然不同。
林毅夫教授强调的10 年、20 年不追求资本项目开放、不追求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也与当前的金融开放战略目标截然不同。
尤其是,在全球总需求下降,全球产能过剩压力加剧,投资至少理论将受到很大争议。
当前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给经济理论界带来的凯恩斯主义扩张理论的反思,也与未来继续扩大投资不符。
在圆桌讨论会现场,就约束消费、继续放大投资、重新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王小鲁、秦朔、曹远征等意见领袖提出了问题和讨论。
综合来看,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怎样思考未来10 年、20 年的经济发展方略将是至关重要的。
林毅夫教授所定义的战略是这一格局下的思考,但也将产生巨大的争议。
1. 发达国家将陷入失去的20 年围绕中国下一个20 年谈几点,因为这是一个大题目可以从不同的侧面。
对于中国的下一个20 年,我想从国际环境、国内发展动力两个方面来说。
未来20 年,我认为国际环境会相对很差。
中国经济“新常态”之非常态背景及应对策略
中国经济“新常态”之非常态背景及应对策略作者:刘天琦刘京星刘友金来源:《湖湘论坛》2015年第05期摘要: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和7月两度在重要讲话中提到“新常态”以后,“新常态”一词很快就变成了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最热门词汇,也已经成为了人们对当下中国经济形势的一种基本判断。
到底“新常态”概念的涵义是什么?产生于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什么特征?只有认真思考和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新常态,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非常态;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5-0099-06一、源于“非常态”的“新常态”“新常态”(New Normal)一词,其本意是指“某种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一种常态”。
2001年前后美国学者提出新常态概念,完全是指当时美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和新经济危机局面可能被长期化,从而成为常态。
随后,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如CNN、《时代》、彭博、《纽约时报》、《福布斯》等也曾先后探讨过“新常态”这一话题。
与此同时,“新常态”一词逐渐演变成一个经济学概念。
但“新常态”概念真正受到重视,还得追索到2010年举行的第40届达沃斯论坛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El-Erian)重新提出“新常态”概念。
按照埃里安当时的理解,“新常态”就是“非常态”下的一种“常态”。
他认为,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经济体不会出现类似此前普通经济周期的“V型”复苏,而是保持长期疲弱和高失业率。
因为这次金融危机是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超高杠杆比率、过度负债、不负责任承担高风险和信贷扩张所造成的结果,会导致长期失业者以及失业的年轻人增加,使得当前以及未来几代普通百姓的就业能力和财务状况恶化及不平等加剧,虽然当时的政策制定者采取了大胆救市措施,但低估了危机的严重性;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超级“积极”的货币政策,在坚挺的金融资产价格与疲弱的实体经济之间筑起了防护盾,如果没有极端事件出现,西方经济体虽然可能逐步好转但仍然缺少迈入快速增长轨道的速度。
全球经济正面临四大风险
来源:财新网
【财新网】(记者 杨哲宇)发达国家产能过剩、欧美债务问题、跨国短期资本流动、通货膨胀是目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四大风险。
3月23日,世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香港科技大学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如是概括。这一论坛是香港科大20年校庆的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一。
林毅夫说,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全球经济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剧烈的动荡。G20协调一致的政策使世界经济避免了最悲惨的前景。经济活动正在全球范围内恢复。全球GDP从2009年的下降2.2%,变为2010年增长3.9%。2011年预计增长3.3%。
但是,复苏正以两种不同的步伐行进。一方面,高收入国家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为2.8%,2010年预计为2.4%,大大低于历次经济危机后的水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2010年增长7.0%,2010年预计增长6.1%,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并向其自身危机前增长水平回归。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不逊色。
许可新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23日在此间举行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有望在未来20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可望达到8%以上。
届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总量有望达到美国的2倍,即使按照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总量也有望与美国经济持平。
林毅夫说,按2008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人均收入约相当于美国的21%,类似的比值,发生在1951年的日本、1977年的韩国以及1975年的中国台湾身上。
他说,在这一前景下潜伏着巨大的风险。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发达国家仍然在遭受高失业率的困扰,住宅和制造业产能过剩。这压制了私人消费和投资,降低了经济增长率。在发达国家,金融投资低收入、高风险的组合已被称作“新常态”。
林毅夫:新常态 新前景
林毅夫:新常态新前景作者:暂无来源:《中国纺织》 2015年第4期从1979 年到2014 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6 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达到9.7%。
到2014 年年底,我国人均收入达到7500 美元,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
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去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国。
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每年达到16%,2010 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3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这样一个辉煌成绩的取得,我国纺织行业有着巨大贡献。
因为纺织业、成衣业这种加工型的产业跟机器制造业是我国过去36 年来,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出口迅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基础。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新态势,纺织行业也将迎来新前景。
前景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激发经济增长潜力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是新常态下一个必然的表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 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 左右,而我认为我国应该还有15年每年8% 经济增长的潜力。
这个潜力如何发挥,取决于外部的因素跟内部的因素。
如果外部因素比较好,我国出口多一些,就会从一方面拉动经济增长;内部因素则是投资跟消费,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取决于现有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
在这方面,目前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多处于饱和阶段,因此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2.5%到3%之间。
而我们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在国际前沿内部,在升级和创新过程中有很多现成的技术和现成的产业可以参考、借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情况下,我国技术创新的速度和产业升级的速度就会比发达国家快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6 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9.7%,达到发达国家的四倍。
我们在十八大的时候提出,到2020 年,要实现两个翻一番:国内的生产总值要在2010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要在2010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探讨
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探讨作者:张如英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20年第09期摘要:当前,中国经济态势转入“发展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样“三期叠加”的经济阶段,也就是进入了增速相对下降的“新常态”时期。
针对这一状况,需要借助于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活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切实激发民间经济潜力、改善公众消费能力,在更高层次上促使中国经济达成转型,在“新常态”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的综合性发展。
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相对放缓的原因,系统讨论了新常态条件下可利用的发展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探讨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经济建设成绩卓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效果。
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不断完善与进步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力以及作用途径始终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导致此现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审时度势,找出我国经济放缓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1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改革開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发展,已经跃升为世界规模第二,再一次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节点,诸如以往的低端产业需要转型、产能过剩要有效消化、相对中高端的产业应当充分发展等。
对于经济发展调整,转换节点的态势来说,此前借助于低成本资源、要素投入打造竞争力的效果明显减弱,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开发创新型的驱动力。
从国际上看,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达成贸易谅解,美国针对中国提高关税、要求降低贸易壁垒等,二者谈判未果发生贸易摩擦,造成以往的出口优势、产业导向受到一定冲击,需要调整参与国际产业链条的分工模式,所谓经济新常态也反映了这种变化。
林毅夫中国的后发优势还很大
林毅夫:中国的后发优势还很大2015年08月17日 11:19来源:凤凰财知道 作者:林毅夫 187人参与 21评论北大国发院荣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在接受采访编者按:近日,在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的安排下,凤凰财知道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就中国经济学发展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对话,作为“财知道对话思想界”第1期以飨读者。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经济学研究中心会逐渐转移到中国来财知道:包括您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研究和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学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研究领域。
您是怎么判断的?林毅夫:这个看法我很高兴现在大家高度接受。
我记得在1995年《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祝贺文章,标题是“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在那篇文章里面,我提出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世纪会是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
20年来,我觉得这个认识现在越多人也认识到。
20年前我提出这个判断,主要是看到,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创立现代经济学以来,这两百多年,首先是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英国也是世界经济学大师辈出的地方,而到了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后,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绝大多数出在美国,美国也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以及大师辈出的地方,会有这种时空的吻合?而且是在转移?我想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的理论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
那么,在诸多简单的逻辑体系中,哪个是重要的?是在世界上最具有影响的?其答案不决定于逻辑体系本身。
因为,理论的逻辑是越简单越好,理论的重要性是决定于理论所要解释的现、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林毅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
林毅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以下为演讲实录: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到风云演讲,跟各位谈谈结构性改革和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我国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在国内、国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因为新发展格局提到: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过去,我们讲的都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现在为什么要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跟各位谈谈怎么用供给侧、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来加速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重要的是反映经济基本规律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短期的原因——新冠疫情,造成了国际贸易受挫。
当然,在这种状况下,依靠国内的经济循环,就至关重要。
同时,中美关系的原因,我们的出口会受到限制,并且也有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需要国内来发展。
但除了这些短期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我国为例,出口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4%;但到去年、2019年,出口比重只有17.4%,减少了50%。
在2019年,我们的国内生产已经是82.6%。
为什么出口占比从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有两个根本原因:一个是经济规模,一个是服务业的比重。
现代经济、尤其在制造业方面,规模经济很大。
如果要充分利用这种规模经济,对应的小经济体,国内能消化的部分就少,那么就要更多地依靠国外市场;而对于大经济体,国内自己能消化的就多、出口的比例就减少。
拿一个具体的例子做比较,新加坡2019年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104.9%——它出口是靠进口原材料加工以后出口的;而我们国家,出口占比最高的年份也不过只有35.4%。
我想这就反映了经济规模的差异。
同样是大型经济体,2019年美国的出口比重是7.6%,日本出口比重是13.4%,都比我们低。
原因是什么?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是80%,日本是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毅夫解读“新常态”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机遇”论坛企业界、学界朋友们大家好。
我想谈一谈我对美国、欧洲和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之间差异的看法,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态势怎么样,企业在此环境下有哪些机会点。
“新常态”这个名词实际上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全世界的经济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华尔街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当时这些华尔街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经济可能会出现增长率低、失业率高的现象,这会造成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融资空间非常大。
从2008年底2009年初提出这个概念以后,这几年的情形,确实就像他们当时预期的那样。
发达国家谁敢改革以美国为例,其在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9%,今年预期的经济增长率是2.1%,有所增长,但是跟它长期经济增长在3个百分点相比,目前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
而且一般在危机之后,通常会有7至8个百分点的增长。
而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美国要到2016年其经济增长率才能恢复到3个百分点。
从失业率来看,目前已经降低到6.3%,跟危机以前持平。
但衡量美国的失业率,还要看另外一个指标,就是劳动参与率。
目前在美国劳动适龄人口的参与率比危机之前是低了3个百分点的。
实际上,美国失业率还是达到10%。
欧洲的情形也不乐观,在2012年的时候经济第二次出现负增长。
2013年是-0.4%,今年原来预计会好一点,但上半年情形不好,所以很可能欧洲今年的增长率在1%以下。
像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西班牙、希腊,其失业率达到25%,刚毕业的年轻人失业率超过50%。
像法国或者是其它的北欧国家,失业率一般也是10%以上。
日本的情形一直不好,从1991年一直陷入到20年不增长的低迷中。
安倍晋三上台以后,想恢复日本经济。
但实际上201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是1.5%。
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1.3%。
安倍下了那么多功夫经济还是没有恢复生机。
失业率超过5%,当然了比美国比欧洲的失业率是低,但是过去日本失业率一般是1%至2%,现在5%左右对它来讲已经是高失业率了。
那么,在这种低增长高失业的情况下,为什么金融市场上的投资空间非常大?因为增长率低失业率高,政府的失业救济社会开支就要增加。
增长率低的情况下,增长的财政税收不增长而是减少。
政府的财政赤字就会居高不下。
在这种情况之下,发达国家很难继续用扩大财政赤字的方式去刺激经济。
所以一般的做法是用货币政策,把利率降低,货币适当多次进行宽松。
欧洲中央银行目前宣布继续放宽,目的是希望用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或者是去鼓励消费,来使经济不会继续向下。
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降低政府举债的成本。
在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流动性非常多。
就会鼓励金融投资家到股票市场和金融市场和各种大宗市场上进行投资。
以美国为例,危机之前美国的道琼斯指数达到13000点,这是有泡沫的。
现在的美国实体经济没恢复,而道琼斯指数已经达到19000,是不是代表泡沫更大?在股票市场投资的人心知肚明,这么高的价格指数是不正常的,但是因为利息那么低,等于那些投资是不需要成本的。
可是在这个情况之下,任何信息都可能导致它股票市场会有大的下降,或者是很高的上涨。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在“新常态”之下投资的空间会非常大,然而平均的回报率实际上是不高的。
而这种情形,在发达国家很可能是长期的。
因为我们知道,一般一个国家发生金融、经济危机,必然代表该经济体有一些结构性问题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够使经济恢复正常的活力和增长。
但是危机已经过去6年了,大家都知道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但发达国家到今天还不去进行真正的改革,原因在于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是:工人的工资下降,政府给工人的福利减少,金融机构必须去杠杆化,政府的财政赤字减少。
为什么6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的政府不做呢?因为这些结构性的改革在推行的时候,通常是行不通的。
如果说工资跟福利减少,当然消费和需求就减少了。
如果金融机构去杠杆,贷出去的钱就少了,消费、投资就会减少。
如果政府的财政赤字减少了,同样政府支持消费和投资的钱也少了。
我们知道,投资和消费对经济来讲,是增长的主要动力。
如果投资、消费下降,经济增长率就会更低,失业率就会更高了。
现在发达国家目前的失业率都已经在历史高位。
结构性改革重要,但基于短期的政策考虑,它们没有去推行这种能够对国家发展有利的措施。
现在,欧洲中央银行准备用货币贬值的方式来创造结构改革空间,美国、日本、英国这些国家,也同样会采取该政策来对付它。
这就是经济学里讲的竞争性的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没有办法给自己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创造一个必要的空间,结构性改革就一直不能推行下去,经济就会长期疲软,失业率就会长期高。
在这种状况之下,政府的货币政策就会长期的宽松,利率非常低。
在金融市场上的投机非常多,泡沫会非常大,风险非常高。
这是发达国家的新常态。
机遇在海外我们国家的新常态是什么呢?我想从增长率、失业率来分析。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率会往下调。
但是调到多少呢,调到7%、6%,还是多少?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到现在,连续18个季度不断下滑,而且可能继续下滑,这个底可能是5%可能是6%。
有一种中国经济崩溃论,现在在国外非常盛行。
这种状况之下,我们的新常态,我们的经济增长的底在哪里?必须首先了解,从2010年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率下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国内部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首先,我们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肯定有结构问题,这点不能忽视。
但我认为,从2010年一季度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主要不是内部结构性的原因,是外部国际转型的结果。
因为从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是10.4%,2011年是9.3%,2012年是7.7%,2013年也是7.7%,确实是不断下滑。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2011年平均增速是10.1%,2012年是5.3%,2013年是4.9%,和我们一样是下滑的,且下滑幅度比我们大。
比如巴西,2010年增长速度是7.5%,2011年只剩下2.7%,2012年仅为0.9%,2013年只有2.2%。
不仅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一些所谓的高增长国家增速也在下降。
韩国2010年增长速度是6.3%,2013年只有2.8%;新加坡2010年是14.8%,2011年只剩下5%,2012年仅为1.3%,2013年为3.7%。
它们的表现情形跟我们一样不济。
这些国家在同一个时间,经济增长的总态势是一样的,只能说一定有共同的外部原因。
分析一个国家的短期增长,主要看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
从中国来讲,因为现在占世界经济50%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现在趋于常态当中,经济增长非常疲软,消费增长非常慢。
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当然就不像过去那么旺盛了,所以第一驾马车就跑得慢。
第二驾马车投资,2008年发生经济危机以后,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去搞一些投资项目。
这些投资项目现在经过6年,不是已经建成就是即将建成,如果没有新的项目投资,增长率就下滑,第二驾马车就下滑。
整个经济就靠第三驾马车,就是消费。
我们国内消费是比较旺盛的,去年消费增长率是9%,在此情况下中国才有办法维持7%的增长。
所以中国增长下滑并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是内部体制机制的原因,主要是国际外部的格局。
在这种状况之下,中国有没有办法达到今年年初所提出的7.5%左右的增长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因为中国和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在危机之后,经济非常疲软。
但我们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
中等发达国家代表什么?首先,即使现在的产业过时,还可以产业升级,还可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建得很多,但是城市内部的地下管网还有投资的机会。
第二,城市化,中国目前城市化的比例只有50%,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80%至90%。
在中国好的投资机会还是非常大,这是跟发达国家不一样的。
发达国家的产业是全世界最前沿的,它要是过剩的话,这些投资机会在那边找不到。
它们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市化比较好。
这点在判断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异时一定要考虑。
中国政府的负债积累下来占GDP比重约50%,发达国家普遍超过100%,所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一些必要的微刺激,资源是非常多的。
不仅政府有钱,老百姓的储蓄率高达50%。
所以,可以用政府的钱来启动民间资金。
第三,要投资就要进口先进的设备。
判断中国的情形,要先判断其它发展中国家,它们要么财政上已经负债累累,要么民间储蓄非常低,想投资也没钱。
这种状况下,我认为中国有能力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靠启动内需来维持7.5%左右的经济增长。
从比较长期的增长来讲,7.5%当然比9.8%已经下调了2%的增长速度。
长期来看,那些高增长的国家,他们一般是20年的8%到9%的增长,再降到6%、7%。
从历史增长来看,我们已经增长了35年了,肯定要下滑了。
换个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和经济,当它的收入,按1990年的国际购买力的评价计算,人均收入达到1100美元时经济增长率就下滑,这包括德国、日本、韩国等。
按此评价标准,中国也很快会达到1100美元的点。
所以从历史来看今天,中国也可能会降到7%左右。
我们必须了解一个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对发达国家是这样,对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
发达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里,靠技术化产业升级维持的增长率是3%。
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在一段时期内可以达到7%、8%、9%,甚至更高呢?最主要的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有一点不同,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后,其技术、产业都在增长。
我们知道发明需要的投资会增大。
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我们有很多机会,这种情况下,风险和成本就小得多。
这就是经济学所讲的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维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判断一国高速增长的前提是,判断这个国家的消费、后发优势。
我觉得比较好的衡量指标是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人均GDP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
考察这个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该国的平均劳动力和技术水平。
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当前是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在1901年、新加坡在1967年、台湾在1975年、韩国在1977年时与美国的差距。
这几大经济体利用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差距的后发优势,日本实现了20年年均9.2%的增长,新加坡20年年均8.6%,中国台湾20年年均8.3%,韩国实现20年年均8.6%的增长。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后发优势的潜力,从2008年开始,应该还有20年8%的增长潜力。
这个潜力要发挥出来,条件是按照比较优势去用后发优势进行投资。
这些条件都满足的话,8%的潜力就会被变成真实的8%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