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时限时训练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1| 过渡时期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一五”计划
史料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①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
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②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学会读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提示]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不同:没有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
计划。
[提示]背景: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史论归纳
“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实质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3)特点
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④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⑤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⑥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4)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针对下表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开展“大跃进”运动
B[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表格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于美国和印度,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B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应对美国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的措施,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出现于195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时期,不是解决表格现象的相应措施,故D项错误。]
2.下表为“一五”计划期间147项实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布情况(部分),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
B.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C.重点在北京周边省份
D.片面发展重工业
B[材料显示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片面发展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东北三省在“一五”计划期间占有大部分项目,不过其他各省也分别占据一定数量的建设项目,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重点在东北地区,而不是北京周边,故C项错误;仅仅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片面发展”,故D项错误。]
3.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致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