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 A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理解“封建”的概念,所谓“封建”实质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的分封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与实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
3.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
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丞相左右
【答案】 C
【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权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反映的是皇位世袭,故选C项。
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
4.(济南三模)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
C.选官制度D.监察制度
【答案】 B
【解析】根据史实,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
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分割地方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康熙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
因此材料中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央集权制度。
B项正确。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B.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解析:材料表明汉代的兴盛是由于采取了地方行政权归郡,牵制郡的长官,反映了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结合汉武帝推恩令的内涵,可知是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以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答案为B。
答案:B
6.(2013·长沙三校联考)“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刚刚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逐渐失去其作用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刺史“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可以看出刺史已经与地方郡县官吏相互勾结,干预政事,故C项正确。
刺史本来是中央派遣来监察地方的机构,但已经超出了这个职权,作用越来越大,排除B、D两项;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7.(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2011届高三综练二文综)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唐代宰相的“委员制”指
应届生求职季宝典开启你的职场征途
简历撰写笔试真题面试攻略专业技能指导公务员专区
A.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B.相权分立制衡C.削弱了相权D.行政权实现了真正的三权分立
8.《剑桥中国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
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
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0.周振鹤在《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中说:“……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材料反映元代行省划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主要以加强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
B.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D.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造成南北制衡的局面
11.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12.《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解析】A 明朝内阁首辅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但内阁始终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张居正生前大权在握,死后被削夺官,正说明其权力在否关键看皇帝旨意。
13.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10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
(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6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8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8分)
13.【解析】第(1)问,从材料1中可以看出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君臣名分逐渐确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
第(2)问,注意观察地图的特点,根据地方行政区划来判断;其弊端可结合汉初“七国之乱”的史实来回答。
第(3)问,实际考查行省制度,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第(4)问,需要综合三则材料,从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来总结特点。
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
(4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6分)
(2)郡国并行制。
(2分)
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4分)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4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6分)
(4)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4分)
14.【解析】第(1)题结合三则材料,回忆我国古代主要选官的规定,归纳出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第(2)题结合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方式的不同,说明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从内在一致性上说明二者关系;第(3)题主要从材料结合隋朝社会历史状况说明科举制创立的原因,综合材料概括其特点。
答案:(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6分) (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
(2分)
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6分)
(3)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6分)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