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旱研究进展情况
玉米抗旱性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认为光合作用对水分胁迫 十 分敏感 , 玉米在遭受到干旱逆境后光合速率 明显下 降。干旱对光合作用影响的途径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 , 干旱 逆 境 直 接 影 响 光 合 机 构 的结 构 和 活 性。例如 , 叶绿体类囊体膜脂 的组分 、 透性及流动性 改变, 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E5, 2 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 , J a b比值的变化 。第二 , / J 降低光合酶 ( u P羧化 RB
K ywod Ma e D o g t t s ; ru h eia c . e rs: i ; ru h r s D o g t s tn e z se r s
[ 摘
要] 文从 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 、 本 生物膜结构 、 激素诃节 、 干旱诱导蛋白等 方面综述 了干旱胁迫对 玉米的
伤害及玉米抗旱性的生 物学机 理 , 简要介 绍了当今玉米抗 旱性 研究 的动向 。 [ 关键词 ] 米 ; 玉 干旱胁迫 ; 抗旱性
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 严重时导致植物伤害或死亡 。 12 物质 代谢 紊乱 . 12 1 光合碳代谢 光合作用作为植物物质生产 .. 和产 量形成 的重要 生理 过 程 , 已成 为 抗 旱 生理 研 究
中的重点之 一 。许 多 学者 曾广 泛 评论 过水分 胁迫 对
l 干旱对玉米 的伤 害机制
较敏感 , 国 200多 万 l 玉米 有 2 3为早 作 玉 我 1 3 m / 米 , 常 因干 旱造 成严 重 的 产 量损 失 。随着 全球 气 经
候变暖和水资源 的 日 匮乏 , 益 国内外有关玉米干旱 胁迫与抗旱性 的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日 益受到重视 , 对此已有大量的报道。本文根据有关资料 , 对近年 来玉米抗旱性研究 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玉米耐旱育种研究进展
玉米耐早性育种 的首要任务是要 发掘 我国各 地区的优 良品 玉米 的抗 旱性 是受 多种 因素影响的 ,尤其受到基因性状 的 种 ,对其抗旱性进行试验鉴别 ,将抗旱性 能优 良的品种 作为玉 限制 ,有专家研究后提 出 ,玉米 的抗 旱性 与产量是受 2个不 同 米抗旱育种 的资源 ,提高抗旱育种 的可行性 ;要广 泛引进国外
农 业 与技 术
第3 3 卷
第 9期Βιβλιοθήκη 2 0 1 3 年 9月
玉米 耐 旱 育 种研 究进 展
佘花娣 ,李 孝 ,陆 晴 ,张冬梅
( 唐山市农业科 学研 究院 ,河北 唐山 0 6 3 0 0 0) 摘 要 :干旱是严 重影 响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 因素 ,在 国外农业技术发展较快 的国家,为 了降低 干旱对 玉米产值 的影响 ,一般 采用的 措施是在调 节玉米种植栽培 方式 同时改善 玉米的生长环境 。从 玉米育种的发展 可见 ,在最开始仅是 通过 对早熟 玉米 的栽培 来避免遇 到干旱 ,以此起到抗旱的 目的 ,随着农业的进步 ,逐渐开始采用一些栽培措施和育种方式来减轻干旱的影响。 关键词 :玉米 ;耐旱 ;育种 ;遗传 ;抗旱 中图分类号 :s 5 i 3
1玉米 耐旱性简 介 R WC表 示为相对 含水量 ,是 指玉米组 织 中实 际含有水 的数量
前 言
与组织饱和含水量的 比值 ,相对含水量通常用 以表示 当玉米受 玉米对土壤干旱 、大气 干燥 的适应能力及抵抗 能力 被称作 到水分胁迫时其组织缺少水分的程 度 , 耐旱能力高的玉米品种 , 失水能力就较高 ,在干旱条件下 ,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越高说
具有可加性 ,也就 是说 玉米 的抗 旱性是可 以通过种子遗传 的, 因此 ,对玉米优 良耐旱 品种进行择优选择是可行 的。 系和杂交种 中普遍存在抗旱性基 因突变 ,这个 可以当作 抗旱育 种 的基础材料 。
玉米抗(耐)旱育种研究
时 , 球 水 资源 将 比 19 全 9 5年 减 少 2 %, 到 47 2 m 不 能 2 达 7 k , 灌溉 的地 区将 比 19 9 5年 增加 6 %, 时 干旱 对 玉米 的威胁 3 到 将更 为严 重 。
1 . 干 旱 对 我 国 玉 米 生 产 的 影 响 2
加 、 肥 施 用量 已近极 限 、 资 源 短缺 不可 逆 转 的形 势下 , 化 水
实 践 证 明 , 少干 旱 对 玉米 损 失 的有 效 途 径 是选 育 并 减 推 广耐 旱 性 品种 。 因此 , 分发 掘 玉米 耐旱 种 质 并通 过遗 传 充 改 良手 段 , 育出 耐 旱 的优 良品 种 是 目前 国 内 外玉 米 育 种 选 的重要 目标 。 玉米 的耐旱 性 是 一种复 杂 的 生物现 象 , 及 生 涉 理 、 传 、 艺 等众 多 因素 , 物 的耐 旱性 是 由多基 因控 制 , 遗 农 植 也 是 多途 径 的 。ei (9 0 认 为 植物 适 应 干 旱 的机 理 可 分 L vt 18 ) t 为 3类 : 旱 ( ru h sae 、 旱 (ru h v ia c ) 耐 避 do g t cp ) 御 e do g t odn e 和 a
积 的 6 %以 上 , 对我 国 农业 生 产 影 响范 围最 广 、 0 是 危害 最重 的农 业气 象 灾 害 。 据统 计 , 国平 均 每年 因 干旱 直 接减 少粮 全 食 12 7万 吨 (0世 纪 9 3 2 0年 代 平均 达 到 20 3万吨 ) 约 占 4 ,
玉米抗旱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一
一
~
20 0 6年 第 9期
玉 米 抗 旱 性 遗 传 育 种 研 究进 展
王 金 召, 燕丽 , 韩 贾耀 军 , 乔 旭 , 明友 , 张 刘软 枝
( 州 市农 林 科 学 研 究 所 ,河南 郑 州 4 0 0 ) 郑 5 0 5
产量损 失
收 稿 日期 : 0 6 3 3 2 0 —0 —2
米基 因型 间存 在着 广 泛 的抗 旱性 遗 传 变 异 , 不 同 在 水分梯 度 下 玉 米 单 株 产 量 以 加 性 效 应 为 主 _ 5。于 5 _ 海秋 等研究 表 明 , 产量 性 状 在 不 同水 分 环境 下 的遗 传特 点存 在一 致性 , 其 遗 传 改 进 和 产 量潜 力 的选 对 择宜 在无 胁迫 条件 下 进 行 , 防止 水 分 胁迫 对 玉米 以
潘俊松 , 刚 , 效尊 , 黄 瓜 S A 王 李 等 R P遗 传 连 锁 图 的
胡铁柱 , 王玲 , 江桥 , . 蔡 等 稻瘟病 菌群体 的分子遗 传
学研 究 ( 5个 亚 群 体 组 成 的 广 东 省 稻 瘟 病 菌 群 体 遗 由
构建 及 始 花 节 位 的 基 因 定 位 [ ] J .自然 科 学 通 报 ,
我 国是世 界上 主要 的 干旱 国家 之 一 , 旱半 干 干 旱土地 约 占国 土面 积 的 4 % , 中干 旱 、 干旱 耕 7 其 半
地面 积 占耕 地 总面 积 的 5 %。景 蕊莲 认 为 , 国农 1 我
1 玉米抗 旱性 遗传 研 究
玉米抗旱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已被认
和社 会经 济 因素进 行 综 合 分 析认 为 , 干旱 是 限制 我
玉米抗旱与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文 献 综 述 ・
・
玉 米 抗 旱 与 节 水 栽 培 技 术 研 究 进 展
李映雪 , 赵 致
5 02 ) 5 0 5
( 州大学 农 学 院 农 学系 , 州 贵 阳 贵 贵
摘 要 : 形 态 、 理 生 化 、 子 机 理 等 方 面 综 述 了 玉 米 抗 旱 研 究 进 展 , 定 了 1 从 生 舟 确 0种 可 以 用 于 玉 米
a d s n.t e a t o u ma  ̄e h d a c s i h e e r h o i r u h n 0 o h u h rs m r d t e a v n e n t e r s a c fma z d o g t瑚 Lc n e a u or e sa c n p t f — d
pr c i e a tc
LI Yig :u n - e, Z r HA 0 t i(De r  ̄e t Agrn my, c iu t m o  ̄ e e 加 tn n I oo A rc f“ l g ,Gu z o Un T ri3, [ ih u ie st, ;
作物抗旱性育种研究
作物抗旱性育种研究作物抗旱性育种一直是农业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气候变化和日益频繁的干旱事件,农作物的抗旱性越来越重要。
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作物的抗旱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育种提高作物的抗旱性。
本文将探讨当前作物抗旱性育种的研究进展。
一、作物抗旱性的重要性干旱是全球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干旱事件对农业产量和粮食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农作物的抗旱性能直接决定其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和生产力。
因此,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对于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作物抗旱机制的研究为了提高作物的抗旱性,科学家们首先需要了解作物在面对干旱威胁时的自身防御机制。
通过对抗旱机理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机制:1.根系发育:良好发育的根系可以更充分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提供给作物的生长和代谢需求。
因此,通过培育更为发达的根系结构,可以增强作物的抗旱性。
2.保持水分:作物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来控制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蒸散。
同时,一些作物还能通过改善叶片表面的蜡质层来降低水分流失。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作物在干旱条件下保持水分供给。
3.抗氧化能力:干旱环境会导致氧化应激,产生大量有害的自由基,对作物造成伤害。
一些耐旱作物具备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有效中和自由基的毒性,保护作物细胞免受干旱伤害。
4.积累耐旱相关物质:一些植物具备在干旱条件下累积特定蛋白质、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抗旱物质的能力。
这些物质可以稳定细胞膜结构,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
三、作物抗旱性育种的研究进展基于对作物抗旱机制的研究,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育种研究以提高作物的抗旱性。
以下是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1.遗传改良:通过杂交选育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培育具有较强抗旱性的新品种。
研究人员鉴定和利用与抗旱相关的基因,引入到作物中,提高其抗旱能力。
2.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科学家们研发了一系列分子标记,并与作物抗旱基因进行关联分析。
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的研究
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的研究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
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往往面临旱情的威胁,导致产量的大幅下降。
研究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玉米根系发育的特点玉米根系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表现与根系的发育密切相关。
玉米根系发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深根型玉米根系形态结构呈柱状,主根深发达,侧根丰富,且生长速度较快,能深入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
这种深根型的发育方式有利于玉米植株在干旱条件下生存,并且降低了水分竞争,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
2.蔓延型随着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根系会不断蔓延并形成更多的细根,以增加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面积,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
3.分泌物质玉米根系能够分泌胞外酸和蛋白酶等物质,调节土壤中的养分形态,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植株对养分的利用效率。
二、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关于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玉米根系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抗旱栽培中的应用前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玉米根系结构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品种和生长期的玉米根系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根系长度和根系表面积是影响玉米抗旱能力的重要因素。
较长的根系能够深入土壤中获取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而较大的根系表面积能够增加植株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速率,从而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
2.玉米根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玉米根系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抗旱条件下的生物学响应机制。
他们发现,在干旱胁迫下,玉米根系会产生激素和蛋白质等信号物质,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和水分代谢,以应对干旱环境的挑战。
3.玉米根系的改良与培育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研究人员还开展了一系列玉米根系的改良与培育研究。
通过杂交育种、基因编辑和生物技术等手段,他们试图培育出根系更发达、更深入土壤的新品种,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干旱环境。
提高玉米耐旱、抗旱性能的研究现状
提高玉米耐旱、抗旱性能的研究现状摘要:作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受干旱影响极其严重,提高玉米的耐旱、抗旱性能势在必行。在介绍干旱胁迫在不同时期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在玉米耐旱、抗旱性能提高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玉米;耐旱性;抗旱性Research Status on Drough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MaizeAbstract: As one of major food crops in China, maize production is extremely affected by drought. Improve the drought resistance and tolerance of maize is imperative. The effect of drought stress on maize yield at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was introdus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drough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maize was summarized.Key words: maize; drought tolerance; drought resistance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7%,其中干旱、半干旱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1%。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和产量提高的第一要素,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达20%~50%[1]。干旱条件下的水分胁迫会引起玉米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玉米的抗旱机制,选育抗旱性强的新品种,不仅可以保证高产稳产,而且对于节省有限的水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干旱胁迫对玉米萌芽出苗、幼苗根系、开花灌浆期的影响及目前的研究进展。1 干旱对玉米生长的影响1.1 干旱对玉米种子萌芽出苗的影响萌芽出苗是种子植物整个生命期的第一阶段,虽然玉米从萌发到出苗这一阶段需水量较少(仅占总需水量的3.1%~6.1%),但这一时期对水分却最为敏感[2]。水分胁迫延缓了种子细胞膜的修复速率、代谢失调加剧、膜质过氧化、膜透性增高,影响了种子核酸的修复,降低了淀粉酶活性,使得种子萌发初期时间推迟,萌发率下降,种苗生长不良[3]。黄艳胜等[4]将MnSO4粉末、CuSO4粉末、ZnSO4粉末、NiSO4粉末、(NH4)6Mo7O24·4H2O粉末分别为0.10、0.05、0.10、0.20、0.20 g,一定量的EDTA(防止沉淀生成),用去离子水300~400 mL混合均匀,制成浸泡液,用此浸泡液浸种12 h,能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的呼吸速率及根活力,增强了种子及幼苗的抗逆能力。研究在水分胁迫下玉米萌芽出苗期种子活力及其他指标抗旱性机制,通过营养液浸种处理,是改良抗旱品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1.2 干旱对玉米根系的影响根系是玉米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玉米的根系与抗旱性密切相关[5]。玉米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株对土壤中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6-8]。通过对玉米种子的处理,可以提高玉米幼苗根系的生长速率和密度,从而提高玉米幼苗的抗旱性。王春虎等[9]通过用不同浓度的赤钙合剂溶液浸种处理后,观察、记录玉米的发芽率、发芽势、根系生长状况、幼苗各时期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研究,确定最佳浸种条件为:2%的CaCl2和100 μg/mL赤霉素混合作为浸种液,供试材料为农大108、郑单958、豫玉22号、新单22号,各取70粒种子置于浸种液均为40 mL的不同杯子中,浸泡24 h后在24.5 ℃下催芽27 h,播种后发现玉米幼苗的根系量增加,抗旱能力增强,增产近10%。浸种处理成本低,操作方法简单,适用于大面积推广。1.3 干旱对玉米开花、灌浆期的影响产量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穗部性状,然而光合作用是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光合作用效率是玉米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90%~95%的生物产量是通过叶绿体在光的作用下由光合作用制造的。同时玉米在开花期遭受干旱表现为吐丝期延迟,抽雄与吐丝间隔延长[10],子粒建成受限,干旱胁迫条件下子粒灌浆持续时间大约缩短2~9 d,灌浆速率下降8%~18%[11],子粒重减少,引起玉米产量下降。提高玉米叶片及开花、灌浆期的抗旱性对于提高玉米产量非常有效。刘永红等[12]采用池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在花期干旱和正常浇水条件下的子粒发育过程及特性,结果表明,最大灌浆速度出现时间提早的品种,可以延长最大灌浆速度的持续时间,增加抗旱性和产量。刘俊等[13]通过研究,在100 mmol/L NaCl盐胁迫下,玉米中多胺含量对玉米幼苗干重及叶片不同性状结合多胺的影响与叶片喷施1 mmol/L Put、Spd和Spm后叶片生理生化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叶片喷施外源多胺Put、Spd和Spm可明显降低盐胁迫对玉米叶片的活性氧伤害,提高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光合作用在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对提高玉米产量非常有利。2 玉米耐旱、抗旱性能提高的研究现状2.1 通过基因转化提高抗旱性玉米耐旱性多为微效多基因控制,遗传改良困难,但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旱、耐盐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可以打破物种间生殖隔离,创制玉米抗旱新品种。贾俊香等[14]通过对不同的转基因植株与对照组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叶片失水速率和叶水势的研究表明,转基因玉米的抗旱性在不同程度上高于非转基因玉米。石薇等[15]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在玉米自交系吉444授粉后20~24 h导入外源基因蛋白激酶,蛋白激酶基因能够响应干旱胁迫诱导,提高玉米耐旱性。董春林等[16]利用海藻糖的抗逆耐旱特性,采用改进的花粉管通道法,将抗旱、耐盐基因海藻糖合酶基因(TPS)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中,通过对植株的筛选、DNA提取、PCR检测并与未转化的植株对比,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抗旱性增强。杨政伟等[17]以玉米自交系掖478的茎尖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小麦抗旱SAMS基因转入玉米中,转化率为3.53%。在同一水分胁迫条件T1代转基因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较非转基因植株含量高。在水分胁迫60 h后,转基因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较非转基因玉米上升8.16%、20.02%、32.21%、22.77%,而电导率、MDA含量分别下降14.38%、29.41%,通过导入SAMS基因后玉米的抗旱性提高。转基因技术克服了基因表现型人工选择效率低、预见性差、周期长的缺点。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成熟,为玉米种质改良提供了新途径,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抗旱玉米植株性状稳定,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特性。2.2 通过改良土壤提高抗旱性适量、适时施肥可提高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已成为农业节水增产的一种主要途径。如磷可参与光合作用,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中度干旱时适当施氮有利于茎高增加,干旱胁迫下硅可减轻叶片伤害。卢树昌等[18]对北方潮土区夏玉米设置6个施磷处理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玉米长势和产量的对比分析表明,施磷93 kg/hm2产投比最高,合理施用磷肥能促进氮的吸收和同化,协调养分吸收平衡,提高作物抗逆性,达到增产效果。黄茂林等[19]以免耕配以不同肥料与传统翻耕作为对照,研究了POD活性、MDA、Pro和叶绿素含量4个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有机肥处理土壤能使玉米灌浆期叶片中MDA含量、Pro含量、叶绿素含量显著增高,POD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延缓叶片衰老,提高了玉米的抗旱能力。王曰鑫等[20]通过对腐植酸配方肥与地膜覆盖两种节水抗旱技术结合使用条件下,玉米苗期土壤水分与温度、玉米生长、玉米产量的研究表明,腐植酸配方肥与腐植酸液态地膜的叠加使用可以保持土壤的温度、湿度、促进微生物生长、提高土壤肥力,使玉米的抗旱性增强,产量较对照组提高27.7%。李清芳等[21]研究了在干旱胁迫下施硅肥(SiO2)分别为120 mg/kg、240 mg/kg的土壤与对照组土壤在玉米植株生物量积累、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POD、SOD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施硅植株较对照组以上分析水平都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23.7%~40.5%、10.9%~28.8%、4.0%~11.9%、6.4%~26.4%、17.8%~26.8%、3.2%~33.5%,同时施硅植株使叶片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受限。硅减轻了干旱胁迫下叶片的伤害作用,提高了生物积累量,植株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植株的抗旱性,操作简单而且技术要求低,适合几乎所有农民应用于提高植株产量,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操作工艺。土壤中施加一定量化学材料或制剂在保持土壤水分、抑制蒸发与蒸腾、防止土壤板结、减少营养元素流失与淋失、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等方面效果显著[22]。高凤文等[23]通过研究不同保水剂对土壤蒸发量、玉米幼苗CAT活性、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土壤保水剂可以抑制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提高玉米幼苗的抗旱性。其中保定科翰98保水效果最好,向1 000 g土壤中加入2 g科翰98注入100 mL水,蒸发量比对照组少8.96%,玉米幼苗CAT活性、MDA含量分别降低46.67%、33.41%,玉米幼苗抗旱性增强。但是单独使用保水剂会使植物产生冗根[24],将保水剂与其他材料混合使用,研究复合应用后的效应,将为提高植物保水增产提供新途径。3 展望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在我国种植范围广、面积大。但是干旱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和产量提高,干旱对玉米的影响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等多方面。通过对玉米拌种、幼苗、根系、叶片喷洒药剂等抗旱性能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玉米的抗旱性增加产量,同时向土壤中施加肥料可以提高玉米的水肥利用率。亲代玉米的优良性状不能很好地遗传,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玉米的性状稳定保持,同时为远缘杂交提供了可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的抗旱性、耐寒性、抗虫害等,但多性状研究较少,难度较大。发展玉米多基因转化和基因聚合技术改良玉米品质,使其具有复合性状将是今后玉米分子育种的重点。参考文献:[1] 赵树仁,叶青江,荆绍凌,等.玉米抗旱性育种[J].农业与技术,2008,28(4):43-44.[2] 山仑.我国西北地区植物水分研究与旱地农业增产[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5):7-10.[3] 徐明慧,关义新,马兴林,等.玉米芽苗期抗旱性研究进展综述[J].玉米科学,2002,10(4):35-38.[4] 黄艳胜.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68-69.[5] 齐健,宋凤斌,刘胜群.苗期玉米根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生态环境,2006,15(6):1264-1268.[6] WIESLER F,HORST W J. Root growth and nitrate utilization of maize cultivars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Plant and Soil,1994,163(2):267-277.[7] 严小龙,廖红,戈振扬,等.植物根构型特征与磷吸收效率[J]. 植物学通报,2000,17(6):511-519.[8] L YNCH J. Root architecture and plant productivity[J]. Plant Physiology,1995,109(1):7-13.[9] 王春虎,赵新亮,陈士林,等.赤钙合剂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24-26.[10] 高世斌,赵茂俊,潘光堂,等.干旱胁迫与正常环境下控制玉米开花期性状的QTL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5):93-97.[11] 宋凤斌,戴俊英.干旱胁迫对玉米雌穗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1):18-22.[12] 刘永红,何文铸,杨勤,等.花期干旱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7,21(2):181-185.[13] 刘俊,周一峰,章文华,等.外源多胺对盐胁迫下玉米叶绿体结合态多胺水平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2):254-258.[14] 贾俊香,贾炜珑.转基因玉米苗期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及综合评价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5(4):331-333.[15] 石薇,黄丛林,张秀海,等.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蛋白激酶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1,26(4):46-49.[16] 董春林,张明义,林忠平,等.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旱耐盐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392-394.[17] 杨政伟,胡银岗,王琨,等.转SAMS基因玉米自交系获得及抗旱性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6):1084-1089.[18] 卢树昌,刘惠芬,李文君.北方潮土区夏玉米施磷效果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0,7(4):7-10.[19] 黄茂林,梁银丽,韦泽秀,等.免耕施肥对灌浆期玉米、鼓粒期大豆叶片过氧化作用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3):198-202.[20] 王曰鑫,秦慧娟.腐植酸配方施肥与地膜覆盖对黄土区旱作玉米的作用[J].腐植酸,2010(5):24-28.[21] 李清芳,马成仓,尚启亮.干旱胁迫下硅对玉米光合作用和保护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3):531-536.[22] 辛小桂,黄占斌,朱元骏.水分胁迫条件下几种化学材料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1):54-57.[23] 高凤文,罗盛国,姜佰文.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及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1):11-14.[24] 迟永刚,黄占斌,李茂松.保水剂与不同化学材料配合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6):132-136.。
玉米抗旱研究进展
() 他 途 径 。浙 江 省 和 湖北 省 都 有 相 5其 对 完善 的旱 情预报 网 。广 西 壮族 自治 区水 利 厅 表示 每 年 都进 行 旱 情 预 报 , 县 级 部 门没 但
人工和 自 然选择形成了抗旱种质资源的丰富
a c) 其 中 避 旱 和 耐 旱 统 称 为 抗 旱 性 ne。
(ruh s t c) do teia e 。躲旱 是 植株 在严 重 的水 g r sn 分胁迫发 生 之前 完 成 其 生 活周 期 的 能力 。避 旱 是在水分 胁迫 发生 时 , 植株 通过 维持 组织 的
很高 。第三 , 利用次级性状进行抗旱选择。但
熟性, 其产量潜力不大。因此 目前大多数育种 家都倾 向于抗旱性 (ruh s t c) dog t e s ne育种。 r ia 根 据近 年来研究 发现 , 同玉米种 质 问的抗旱 不
能力具 有明显 的差异 , 这种 差异 是玉米 抗旱育
4
传标记, 通过连续 回交 , 把抗旱性状转移到不
抗旱的优 良自交系中, 正处在田问测验的最后
阶段 。在抗旱育种上 , aM 盯 在 17 年用 95
维普资讯
热 点 聚 _
轮 回选择方 法 改 良了 热带 晚熟 白色 马齿 型 玉 米群体 T x e oGra, u pn eI后定 名 为 T x e o S - u p n e
为代表的改良系较多 , 都不失作为研究利用的
重点。D fs A研究认 为, 1 对高 温与干 a i ra M07
旱的胁迫表 现 出较强 的抗性 。由此说 明 , 经 从 过选择 和改 良 的农 艺种 质 资源 中可 以筛 选 出 , 部 门 和 各 地 区 各 对 如何解决 水稻 干旱 问题 在 认 识 上存 在 很大
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的研究
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
在玉米种植中,根系发育对植株生长和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玉米根系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抗干旱的适应机制是影响玉米抗旱能力的关键因素。
影响玉米根系发育的因素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还总结了提高玉米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并对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本文强调了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为玉米种植中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玉米根系, 抗旱, 栽培技术, 发育, 适应机制, 因素, 研究进展, 重要性,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对于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的研究背景,我们需要了解到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环境受到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抗旱能力成为制约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玉米根系发育和抗旱栽培技术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玉米根系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其对抗旱的适应机制,找出影响玉米根系发育的因素,并提出改善栽培技术以增强玉米抗旱能力的方法。
1.2 研究意义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根系的发育和抗旱能力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频发的情况日益严重,研究玉米根系的发育与抗旱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玉米根系的结构与功能,可以为选择适合不同条件下种植的玉米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玉米根系对抗旱的适应机制,有助于揭示玉米抗旱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提高玉米抗旱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探讨影响玉米根系发育的因素以及相应的栽培技术,可以帮助农民科学管理玉米田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总结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推动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对玉米根系发育与抗旱栽培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玉米根系结构与功能玉米根系是玉米植株中的重要器官,它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提供支撑和稳定植株,以及与土壤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
广西玉米抗旱研究进展
广西玉米抗旱研究进展作者:邹成林郑德波谭华黄开健程伟东来源:《农业研究与应用》2019年第04期摘要:通过总结广西玉米抗旱研究进展情况,为持续有效开展玉米抗旱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查阅了自199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与广西玉米抗旱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后发现,广西有关玉米抗旱研究已有较多报道,包括抗旱玉米品种的引进和选育、玉米材料和品种的抗旱性鉴定、玉米抗旱栽培模式研究和玉米抗旱基因的克隆表达等。
这些研究大多涉及抗旱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较少涉及玉米抗旱栽培模式和抗旱分子机理研究。
因此后续应重视玉米抗旱栽培模式研究,加强玉米抗旱研究深度,同时结合广西玉米生产实践,从分子水平阐述我区玉米抗旱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区玉米抗旱育种水平。
关键词:广西玉米抗旱研究进展玉米是广西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2010-2017年广西玉米种植面积53.86~62.26万hm2,占所有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0 %~10.1 %,总产量为208.7~274.4万t[1]。
广西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地区,大部分为丘陵和大石山区,主产区80 %的玉米种植在山区坡地,大多无灌溉条件,玉米生长绝大部分依靠雨水,但广西雨量受季节性影响,分布不匀,导致春旱、秋旱时常发生,春旱严重影响春玉米适时播种和出苗全苗,秋旱则影响秋玉米授粉灌浆[2]。
干旱是广西玉米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开展抗旱相关研究对提高我区玉米抗逆性和增加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内针对玉米抗旱研究进展已有较多综述文章,很好的归纳总结了玉米在抗旱方面的研究动态[3-5]。
本文查阅了自199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与广西玉米抗旱相关的研究论文,归类分析研究成果,为持续有效开展广西玉米抗旱研究提供参考。
1 抗旱玉米品种的引进和选育为适应广西季节性干旱的影响,品种引进和选育者在玉米选择中较多考虑了品种的抗旱性,引进和选育了较多的抗旱性品种。
抗旱调研报告
抗旱调研报告
《抗旱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全球范围内频发的干旱现象给农作物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抗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抗旱调研。
二、调研方法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收集了有关抗旱技术的相关信息。
针对农业生产、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抗旱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调研结果
1. 抗旱技术的普及程度仍需提高。
调研发现,尽管有关抗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在不断推进,但普及率仍不高。
很多农民对抗旱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旱情来临时未能有效应对。
2. 新型抗旱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
一些新型抗旱技术如节水灌溉、耐旱品种和土壤改良等,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需要加大。
调研发现,政府和科研机构对抗旱技术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大,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和政策支持,以推动抗旱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四、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政府应加大对抗旱技术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2.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抗旱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抗旱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3. 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加强抗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开发新型抗旱技术。
以上是我们此次抗旱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希望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民朋友们能够重视抗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共同应对干旱带来的挑战。
玉米遭遇干旱报告范文
玉米遭遇干旱报告范文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明显,极端气象事件频繁发生。
干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对农作物产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旨在详细介绍玉米作物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应对措施。
二、影响干旱对玉米作物生长的因素干旱严重影响玉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干旱对玉米作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水分的匮乏、土壤贫瘠等。
2.1水分的匮乏干旱天气导致降水量不足,田地中土壤的含水量不断下降,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供给。
缺水会使玉米根系无法正常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从而影响养分的吸收和转运过程,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
2.2土壤贫瘠干旱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流失迅速,土壤的肥力也随之下降。
玉米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土壤养分的农作物,土壤贫瘠会导致玉米植株无法获得必要的养分,进而减缓其生长速度。
三、干旱对玉米作物生长的影响3.1植株生长受限干旱情况下,玉米植株的生长受到限制。
由于水分不足,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和水分蒸腾,导致植株叶片萎缩,生长速度减缓。
3.2花粉传粉受阻干旱会导致玉米作物的雌雄花粉的筛检过程受到干扰。
由于水分不足,花粉传粉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玉米受精和籽粒的形成。
3.3产量大幅下降玉米作物的产量是受到气候影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干旱导致玉米植株生长不良,受精受阻,从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
四、应对干旱的技术措施为了减轻玉米作物受干旱影响的程度,农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包括选育抗旱品种、科学灌溉等。
4.1选育抗旱品种通过选择和培育适应干旱条件的抗旱品种,可以增加玉米作物在干旱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较高的生长适应性,能够在干旱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
4.2科学灌溉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是解决干旱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配置灌溉设施,确保玉米作物得到适量的水分供给,可以有效缓解干旱对玉米作物的影响。
4.3土壤水分保持措施在干旱情况下,采取土壤保水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流失。
陕西渭北以地膜滴灌技术抗旱保玉米收成
陕西渭北以地膜滴灌技术抗旱保玉米收成受旱绝收的夏玉米田块及植株生长势地膜滴管的春玉米长势科学网9月2日讯(记者张行勇)8月13日正当午,在位于陕西渭北黄土高原旱塬区的蒲城县唐桥陵山下,三和乡义龙村的村头西,看到路边一块块的春玉米地是郁郁葱葱,每株挺拔的玉米秆中部都结有两个硕大的玉米棒,整齐排列,如同等待检阅的部队,一派丰收的长势。
“这是采用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7亩春玉米,这长势估计亩产1100斤,一点未受大伏旱的影响,比未用这新技术的往年要增产最少300斤。
”义龙村赵家组63岁的赵东鹏说。
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既有地膜覆盖又有滴灌设备,结合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等多种举措,土壤的保墒效果好,而且节水效果明显。
“一亩地用滴灌,我浇三次水,才用了90立方米,与传统的大田漫灌方式相比,亩节水150立方米。
而且项目区浇一立方米水,政府还给补助一块钱,划算着哩。
”赵东鹏边走边继续介绍。
“这0.3亩的玉米和本身为抗旱作物的高粱未用覆膜灌溉节水抗旱技术,受旱严重,基本绝收了。
”赵东鹏领记者到村中自家房前的田里讲述情况。
在义龙村村东头的唐景陵山脚下,看到的是无论春播的玉米、高粱还是夏播的玉米田块,均未采用覆膜灌溉节水抗旱技术,植株焦黄枯萎,基本绝收。
农民说,覆不覆膜“两重天”,地膜滴灌保收成。
一根根塑料管浅埋在地下,像打吊瓶那样,将水一点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地面覆盖一层地膜,促使滴进的水分保持墒情,不易蒸发。
这一管一膜,抗旱作用大,旱地旱年也能高产。
目前,虽然陕西与我国西北东部、西南东部及黄淮西部等地受降雨影响,旱情基本缓解。
但据陕西省农业厅统计,全省秋粮受灾面积达400万亩,其中成灾面积200万亩,绝收20万亩。
为什么玉米地膜滴灌节水抗旱技术推广面积小,大旱之年受灾?8月19日,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玉米栽培专家郝明德说:在咸阳西北部的长武县等黄土高原旱塬区,因政府未有推广玉米地膜滴灌节水技术的补贴,因玉米亩产收益有限,农户未采用该项技术。
新疆玉米抗旱节水机理研究进展
基金项 目: 新疆农科院青年基金项 目(o6 o ) 2o Q 2
作者简介 : 刘成C9s )女 , 1 一 , 甘肃人 ,  ̄ 硕士,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粮食作物抗旱性 ,E milceg @16<1 C — a)uhnx 2 . 1 li j 21 O
摘
要: 通过对 我国玉米核心 自交系进行水分干旱胁迫对 比试验 , 重点研究 了受旱后玉米 自交系生物学性状 、
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 , 以及这些变化与玉米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的相关关 系。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从外部形态来 筛选抗 旱种质 , 能从植物本身受旱后生理代谢 的改变来评价种质抗旱性 。为耐旱玉米种质筛选提供有效的 更
科 学基金 和 国家科技攻 关计划研 究 的基础 上 , 针对新疆本 地 的实际情况 , 重点 开展 了玉米抗旱及 水分 的 高效 利用机理研 究 , 括( ) 包 1形态 、 产量等生 物学性 状 与玉米 水分 高效 利用 的相 关研 究 。 () 2 激素 代谢 、
酶活性 、 信号传导等生理性状与玉米抗旱性的相关研究。通过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初步阐明玉米本身 的生物抗旱节水机理 , 发掘优异抗旱基因源和特异抗旱新种质。根据有关资料 , 对近年来新疆在玉米抗 旱节水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米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 , 不仅影响到玉米的外部形态, 也影响生理 生化代谢途径。玉米的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状。研究玉米的抗旱机理 , 首先要准确 的评价玉米 的抗旱性。胡荣海n 、 ] 龚明【 、 2 黎裕【等先后对农作物抗旱鉴定方法和指标进行过阶段性综述。鉴定指 ] 3 J 标分为形态学指标、 量指标、 产 生理生化指标三类。在何种时期 、 选用何种指 标或指标组合仍 有分 歧 ] 。抗性 指数 是多指 标综合值 , 其计算采 用平 均法 、 属 函数法 、 步 回归 筛选 法等 。依 据 不 同 的 隶 逐 鉴定方式 、 不同的鉴定指标和不同的抗旱指数算法 , 产生出大量的研究结果L 。目前 , 5 J 具有争议的核心 问题仍是室内苗期鉴定结果能否代表作物的大田抗旱性 , 快捷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能否代表最终的 产量抗旱性。有些指标与作物产量指标的抗旱性有较大的关联度 , 但作物的抗旱性有阶段不同性和指 标反映上的巨大差别性 。李舒凡 认为确定关键时期进行干旱处理是方法 的核心 问题 , J 黎裕【 认为应 3 J 谨慎选用有争议 的指标。张宝石等【认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作物的抗旱性才能提高鉴定 的准确性。 7 ]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玉米是我国的传统主粮作物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玉米的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旱灾对玉米的影响更是致命,因此引进和筛选抗旱品种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加大了对玉米抗旱品种的引进与筛选试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下关于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的相关情况。
一、玉米抗旱品种引进情况针对我国玉米抗旱品种的引进工作,目前主要是通过国际合作和科研机构引进外国抗旱品种进行试验。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引进了来自美国、巴西和南非等国家的抗旱玉米品种。
这些品种在相应地区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抗旱性能和较高的产量表现。
其中尤以来自美国的玉米抗旱品种在我国的试验表现尤为突出,得到了众多科研机构和种植户的一致好评。
在引进抗旱品种的基础上,我国各地农业科研机构、种子公司等单位积极开展了抗旱品种的筛选试验工作。
通过对引进品种以及国内自育抗旱品种进行大面积的田间试验,不断筛选选出了一些表现优异的抗旱玉米品种。
这些品种不仅在抗旱性能方面表现突出,而且在产量和品质方面也具有良好的表现,受到广大种植户的青睐。
在筛选试验方面,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 田间试验:选择不同地区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抗旱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评估其抗旱性能。
2. 室内试验:通过对玉米抗旱品种进行室内条件下的幼苗期、成苗期以及生长发育各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评估其抗旱生理机制。
3. 基因筛选: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玉米抗旱品种的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探索其抗旱基因型。
通过以上筛选试验,我国已经初步选育出了一批具有抗旱性能的玉米品种,为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未来展望虽然目前我国在玉米抗旱品种引进和筛选试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引进品种的适应性问题,外来品种的抗旱性能在我国的实际生产环境下是否能够表现出来,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同水分梯度下玉米不同基因型品种抗旱性及收获指数研究_
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3053)“长城沿线坡耕地抗旱补水播种保苗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作者简介樊修武(1951-),男,山西定襄人,副研究员,从事作物栽培及节水农业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1-09-13玉米是北方雨养农业地区主要栽培作物之一,干旱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玉米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1-3],兰巨生等[4]提出了抗旱指数(DRI )的概念,从而弥补了Chionoy 提出的抗旱系数及Fischer [5]提出的敏感指数的不足,使农作物抗旱性鉴定的产量指标在生物学意义上有了实质性的改进。
抗旱指数已有较多应用[6-9],在玉米抗旱性评价方面也有报道[10-11]。
以收获经济产量为目的抗旱性评价试验经常会设定不同的灌溉定额。
DRI 基于某水分阶段两端产量来评价其抗旱性。
每个品种的水分适应范围不同,对于各玉米品种而言,不同的灌溉定额既可引起增产,又可以导致减产。
不同水分梯度下玉米产量和DRI 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尤其是在玉米新品种不断被审定用于生产的现实条件下,更应对其抗旱性进行深入研究。
收获指数(HI )反映了作物群体光合同化物转化为经济产品的能力,是评价作物品种和栽培成效的重要指标。
随着作物新品种的定向选育和栽培措施的不断改善,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已由过去的0.3左右提高到现在的0.4~0.5,有的甚至达到0.6。
HI 有着较高的遗传力。
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制约[12],不同作物品种收获指数不同[13]。
由此认为,研究在不同水分梯度下玉米新品种的收获指数十分必要。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中试基地进行,属暖温带半干旱季节性气候,平均降水460mm ,年≥10℃活动积温3500℃,无霜期165d ,前茬为玉米。
土壤为碳酸褐土,肥力中等。
1.2试验材料供试材料选用最新育成审定应用的17个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先玉335、郑单958、晋单55号、农大108、晋玉811、丹玉86、晋单62号、强盛9号、沈玉18号、中玉9号、东单60、中单14号、中单5458、大丰3号、鲁单6006、屯玉38、屯玉42。
玉米抗旱性的鉴定指标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世纪 5 O年 代 年 均 受 旱 面 积 1 1 3万 h , 8 3 m。 到 O年 代 、 O年 代 分 别 增 加 到 2 3 3万 h 9 3 m。和 2 6 7 万 6 h , 年 因 此 而 损 失 粮 食 7 0亿 ~ 8 0亿 k m。 每 0 0 g以 上 ; 同 时 灌 溉 用 水 也 占 国 内水 资 源 用 量 的 8 左 右 … , O 我 国 农 业 发 展 的 可 持 续 性 日益 面 临 着 严 重 缺 水 的 挑 战 。 国 农 业 实 际 利 用 自然 降 水 的 比 率 不 到 1 % , 我 O 农 田 灌 溉 水 的 有 效 利 用 率 只 有 3 % ~ 4 ( 低 于 发 O O 远 达 国 家 的 5 7 ) 崔 永 庆 、 涛 等 指 出 , 土 丘 O4~ O 。 , 0 周 黄 陵 区水 资 源 贫 乏 、 土 流 失 严 重 、 制 了 土 地 资 源 的 水 限 充 分 开 发 利 用 , 4 近 Oa发 生 较 大 旱 灾 ( 产 2 % 以 减 O 上 ) 达 8次 , 年 年 需 要 抗 旱 救 灾 [ ] 相 应 报 道 在 就 且 2 。 内 蒙 古 、 肃 、 疆 、 北 、 宁 、 西 等 地 均 有 . 对 甘 新 河 辽 陕 针 用 水 量 增 大 、 水 限 量 、 旱 加 剧 等 , 节 水 、 护 水 引 干 在 保 资 源 、 高 水 利 用 效 率 上 进 行 了 大 量 探 索 . 是 利 用 提 但 抗 旱 品种 仍是 最经 济 的一种 手段 。 玉 米 本 身 耗 水 和 利 用 水 比较 经 济 , 上 用 途 广 、 加 增 值 高 、 错 开 用 水 期 等 , 旱 农 区 普 遍 种 植 。我 国 能 在 玉 米 种 植 面 积 24 0万 h ,0 以 上 种 植 在 西 北 、 0 m。 5
浅谈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现状及进展
.
,
文 章 编 号 : 0 3— 8 3 2 1 ) 2— 0 8— 3 10 4 0 (0 0 0 0 9 0
浅 谈 玉 米 抗 旱 性 鉴 定 研 究 现 状 及 进 展
达 2 % 以上 , 玉 米 的产 量 造 成 很 大 的 波 动性 , 5 对
因素 。世界 上 6 % 的水 资 源集 中分布 在 1 5 0个 国 家, 而人 口占世 界人 口 4 % 的其他 8 0 0个 国家 却
严 重 缺 水 。 世 界 人 口在 2 0世 纪 增 加 了两 倍 , 人 而
的 玉 米 来 说 , 展 其 抗 旱 性 研 究 对 解 决 世 界 和 我 发
利用 自然 降水 , 形或 灌溉设 备 , 地 造成 各种水
分 差 异 , 行 干 旱 处 理 并 评 价 玉 米 的 抗 旱 性 , 方 进 该
法 的关键 是要求 抗 旱 鉴定 试 验 地 降雨 量少 , 候 气
产 , 成 农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决 世 界 和 我 国 粮 食 形 解 安 全 和 能 源 问题 具 有 重 大 的 意 义 。
为 了实现农 业 的可 持 续发 展 , 障 我 国 的粮 保 食 生 产 安 全 , 要 解 决 干 旱 和 半 旱 地 区水 资 源 短 就
缺 所 带 来 的 干 旱 问 题 , 解 农 业 干 旱 与 农 业 发 展 缓 之 间 的 矛 盾 。 由 于 水 资 源 短 缺 , 区 耕 地 多 不 平 山 整 也 不 可 能 改 造 成 水 浇 地 , 以 农 业 干 旱 不 可 能 所
育种 单位 缺乏这 种条件 的试验 地 。
贵州玉米旱情情况汇报材料
贵州玉米旱情情况汇报材料近期,贵州省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旱情,对玉米生长和农民收成造成了严重影响。
根据初步调查和实地走访,现将贵州玉米旱情情况进行如下汇报:一、旱情影响范围。
本次旱情主要集中在贵州省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包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这些地区的降雨量明显偏少,导致土壤干旱严重,对玉米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旱情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由于旱情的持续影响,部分地区的玉米生长受到了严重抑制。
旱情导致土壤水分不足,玉米幼苗生长缓慢,甚至出现了枯萎现象。
而且,旱情还导致了部分地区的玉米病虫害加重,给玉米生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三、农民收成受到影响。
玉米是贵州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而本次旱情对玉米的生长影响将直接导致农民的收成受到影响。
部分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感受到了旱情带来的压力,他们担心自家的玉米收成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家庭的经济收入。
四、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的旱情,贵州省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大对旱情地区的灌溉补水力度,积极推广抗旱玉米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等措施,以尽可能减轻旱情对玉米生长和农民收成的影响。
五、希望和呼吁。
在此,我们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关心贵州玉米旱情的情况,为受灾地区的农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农民朋友要做好抗旱准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轻旱情对玉米生长和收成的影响。
以上是对贵州玉米旱情情况的汇报材料,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并支持受灾地区,共同应对旱情带来的挑战,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抗旱研究进展情况
作为旱地作物的玉米,其抗旱性是指在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条件下,不仅能存活下来,而且能使产量稳定在一定水平的能力。
通常有3种抗旱机制:躲旱(drought escape)、避旱(drought avoidance)和耐旱(drought tolerance)。
其中避旱和耐旱统称为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躲旱是植株在严重的水分胁迫发生之前完成其生活周期的能力。
避旱是在水分胁迫发生时,植株通过维持组织的高水势或以组织水势略微下降来忍受干旱的能力。
耐旱则是随着水势的降低,植物组织的生理活动或代谢活动下降较低的能力。
利用早熟品种躲旱,虽然适应干旱环境,但由于早熟性,其产量潜力不大。
因此目前大多数育种家都倾向于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育种。
根据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玉米种质间的抗旱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玉米抗旱育种的内因和依据。
在当代玉米主栽高产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中应存在抗旱基因,可直接用于玉米的抗旱育种(Gardner,1990;Jonsen。
1993)。
玉米引入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期阔域种植下的人工和自然选择形成了抗旱种质资源的丰富基础。
王泽力(1998)对征集的百余份玉米材料筛选鉴定后发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抗(耐)旱性,经改良后已经取得较好的育种成效。
曾孟潜(1992)证实了当前广为应用自交系8112和黄早4都具有优良的抗(耐)旱性能。
目前,以8112,黄早4为代表的改良系较多,都不失作为研究利用的重点。
Dafrisa,A研究认为,M017对高温与干旱的胁迫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由此说明,从经过选择和改良过农艺种质资源中可以筛选出抗旱的优良基因型。
玉米抗旱育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基因型对干旱环境的反应,因此育种家提出了许多育种方法。
一个广泛采用的育种策略是先在非胁迫条件下选择产量,然后再在干旱环境中进行评价(Blum,1983)。
Russell(1974)的工作表明,用这种方法美国已育成了优良的玉米杂交种。
二是直接在干旱环境下选择产量,自由受粉品种Tuxpeno被誉为美国,墨西哥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就是在热带干旱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其生产潜力和干旱指数都很高。
第三,利用次级性状进行抗旱选择,但是在利用次级性状时,仅考虑一个或少数几个性状不能提供满意的结果。
在利用次级性状进行抗旱选择,提供了一个检测大量育种材料的方法,其应用不容忽视。
第四,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遗传标记为抗旱育种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筛选与抗旱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从而间接的筛选出抗旱基因。
Ribant等(1997),Ribant和Betran(1998)利用遗传标记,通过连续回交,把抗旱性状转移到不抗旱的优良自交系中去,正处在田间测验的最后阶段。
在抗旱育种上,CIMMYT在1975年用轮回选择方法改良了热带晚熟白色马齿型玉米群体Tuxpeno GreaI,后定名为Tuxpeno Sequia(Fischer,Jonson和Edmeades,1983),CIMMYT从现有的优良种质资源中进行抗旱轮回选择,得到了4个优良热带玉米群体。
选出的优良亲本测交发现,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已用于杂交育种(Edmeades等1995)。
我国进入80年代后,抗旱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取得明显进展,一批抗旱玉米杂交种相继育成和推广。
如秦太单30,陕甘农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