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色谱法
纸层析法
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
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
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
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然后在密闭的槽中用适宜溶剂进行展开。
当组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各组分移动距离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
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适宜方法确定斑点位置。
根据组分移动距离(Rf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
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适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在环境分析测试中,有时用纸层析法分离试样组分,它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分析,如3,4-苯并芘。
但不如GC、HPLC应用普遍。
纸层析法一般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叶绿体中包含胡萝卜素、叶黄素、[1]叶绿素a、叶绿素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地快,反之则慢,最后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所以利用纸层析法能清楚地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
色素分离的原理:纸层析是用滤纸作为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分配比(溶解度)的不同而使之分离。
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乙醇等为流动相,色素提取液为层析试样。
把试样点在滤纸的滤液细线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的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滤液细线时,试样中各组份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一次有一次的分配。
结果分配比比较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距离较远;分配比较小的物质移动较慢,移动距离较近,试样中各组分分别聚集在滤纸的不同的位置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符合我国的资源友好型社会。
纸 色谱法
纸色谱法
4、应用
纸色谱法特点: 1)设备简单, 2)操作容易, 3)分离效率很高, 4)应用很广泛、适于微量分析。
• 纸色谱法定义 • 纸色谱法的操作过程 • 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 纸色谱法的应用
总结
纸色谱法
上行展 开法二向展 开法纸色源自法的 展开方法径向展 开法
下行展 开法
纸色谱法
常用比移值Rf来表示某组分在 滤纸上的移动情况,其表达式 为:
比移值最大等于1,此时组 比移值最大等于1,此时组分 随展开剂一起上升到滤纸前 沿;比移值比移值最小等于0 ,此,此时组分始终留在原 点,组分不随展开剂上升而
纸色谱组分
流动相/展开剂:沿着滤纸流动的溶 剂或混合溶剂
纸色谱法
3、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 吸附色谱是靠溶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吸附力的差 异而分离的方法。吸附力主要是范德华力,有时也 可能形成氢键或化学键。吸附法的关键是选择吸附 剂和展开剂。
常见的展开剂及其极性大小顺序如下:
水<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甲苯<苯<四氯化碳 <环己烷<石油醚
纸色谱法
2、纸色谱法的操作过程
(1)划线:
先将滤纸放在被有机溶剂的蒸气所饱和的容器 内,确定起始线及原点,用铅笔在离滤纸一端 2~3cm处画一直线。
(2)点样:
用一支吸取试样的毛细管点在滤纸的原点上, 再将滤纸一端浸入有机溶剂中。
(3)展开:
点样斑点直径为0.2~0.5cm,干燥后再展开。
(4)测量:
停留在原点。
纸色谱法
3、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1、滤纸中的纤维素通常吸收20%。25%的水分,其中约 6%的水分子通过氢键与纤维素上的经基结合,在分离过 程中不随有机溶剂流动,形成纸色谱中的固定相; 2、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又称展开剂。 3、待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分配或吸附的差异来进 行分离。
纸色谱法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思考题
仪器试剂
主要试剂: 主要试剂:
(1)展开剂 ) (3)茚三酮 ) 正丁醇:甲酸: 正丁醇:甲酸:水=60:12:8。 。 2 g·L-1水溶液。 水溶液。 将(2)配制的三 ) 1 g·L-1乙醇溶液。 乙醇溶液。 (2)氨基酸标准溶液 ) (4)氨基酸混合试液 ) 种氨基酸等量混合。 种氨基酸等量混合。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思考题
实验原理
本实验分离和鉴定的氨基酸混合液:异亮氨酸、 本实验分离和鉴定的氨基酸混合液:异亮氨酸、 赖氨酸和谷氨酸。 赖氨酸和谷氨酸。 氨基酸是无色的,在层析后需在纸上喷洒显色剂 氨基酸是无色的, 茚三酮,斑点呈现蓝紫色 蓝紫色。 茚三酮,斑点呈现蓝紫色。 显色机理: 显色机理:
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目的
1、掌握纸色谱法分离物质的原理和操作 技术; 技术; 2、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组分的分离结果来 鉴别未知试样的组分。 鉴别未知试样的组分。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思考题
实验原理
定义: 定义:
纸色谱分离法又称纸层析法, 纸色谱分离法又称纸层析法,是根据不 同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不同而进行分离 同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不同而进行分离 分配比 的一种微量分离方法。 的一种微量分离方法。 •载体 载体——层析纸(滤纸); 层析纸( 载体 层析纸 滤纸); •固定相 固定相——滤纸上的吸湿水分; 滤纸上的吸湿水分; 固定相 滤纸上的吸湿水分 •流动相 流动相——有机溶剂(展开剂)。 有机溶剂( 流动相 有机溶剂 展开剂)。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将固定相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 板上形成薄层,然后用合适的 溶剂展开,实现组分的分离和
分析。
纸色谱法
将固定相吸附在滤纸上,然后 用合适的溶剂展开,实现组分 的分离和分析。
气相色谱法
适用于气体和挥发性液体的分 析,通过气体流动相将样品带 入色谱柱进行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种高效、高分辨率的色谱方 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和
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会以不同
的速度在薄层板上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点样
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在薄层 板的起点处。
显色
在紫外灯下观察各组分的斑点, 或者用显色剂进行染色。
制备薄层板
将固定相涂布在玻璃板、塑料 板或铝箔上,形成一层均匀的 薄层。
展开
将薄层板放入展开槽中,用适 当的流动相展开。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目 录
• 色谱法简介 • 薄层色谱法 • 纸色谱法 •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比较 •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发展趋势
01 色谱法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通过不同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 配平衡实现分离。
原理
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吸附 、溶解等分配平衡的差异,使不 同物质在色谱柱上移动速度不同 ,从而实现各组分的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分离效率高于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使用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板 上的固定相,能够快速、有效地分离复杂的混合物,而纸色谱法则需要较长的 时间进行分离。
分辨率
薄层色谱法的分辨率也更高,能够更好地分离出组分相近的物质,而纸色谱法 的分辨率相对较低。
操作难度的比较
操作简便性
纸色谱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
纸色谱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
分离原理属于分配色谱范畴。
其步骤是将试样溶
液涂于滤纸一端的适当位置,然后将此端的边沿部分浸入展开剂中。
展开剂顺滤纸流动。
试样中各种元素因性质不同,移动速度亦不同,因而分布在滤纸的不同部位而相互分离。
原理:是根据不同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不同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微量分离方法。
薄层色谱法(英语: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又称为薄层层析)是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的色谱技术。
薄层色谱在覆盖有很薄一层吸附剂的玻璃板、塑料片或铝箔上进行。
吸附剂又称为薄层色谱固定相:常为硅胶、氧化铝或纤维素。
操作时先将待分离样品用毛细管点于板上,然后在密闭的层析缸中,用单一或混合溶剂作为流动相,由流动相的毛细作用缓慢地将混合物样品中的不同组分由下而上爬升至板的顶端。
因为样品中各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力不同,在流动相中溶解度也不同,导致各组分的上升速度有差异而最终在板上形成上下不一的斑点,从而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
柱色谱法,又称层析法。
是一种以分配平衡为机理的分配方法。
色谱体系包含两个相,一个是固定相,一个是流动相。
当两相相对运动时,反复多次的利用混合物中所含各组分分配平衡性质的差异,最后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纸色谱
按固定相形态分类
薄层色谱
玻璃板涂固定相,点样,用适当的展
开剂(流动相)进行展开。薄层色谱 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被用于对样品 的粗测、对有机合成反应进程的检测 等用途。
柱色谱
GC:主பைடு நூலகம்
色谱柱内装
固定相,试 样吸附于柱 顶端 ,流 动相通过色 谱柱向下移 动。柱色谱 法被广泛应 用于混合物 的分离。
要分析对 象为挥发 性有机物。
HPLC:
几乎遍 及定量 定性分 析的各 个领域。
二、实验原理 :
纸色谱法 固定相
以纸作为载体的色谱法。
滤纸纤维可以吸附25%~30%的 水分,其中6~7%的水分和滤 纸结构中的羟基以氢键结合。
流动相/展开剂
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
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随流动相(展 开剂)迁移的速率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 达到分离的目的。
思考: 组分在滤纸上的迁移速率用什么表示?
比移值RF
即溶质的移动距离与流动相移动距离之比
亲水性
分配 系数
迁移 速率
极性
Rf值
三、实验用品
仪器:色谱滤纸(3.5*14.5cm)、铁架台、
电吹风、毛细管、大试管、大头针、移 液管、喉头喷雾器、铅笔、直尺、洗耳 球。
试剂:甘氨酸(2g/L)、亮氨酸
纸色谱中,为什么试样起始线不 能浸泡在展开剂中? 氨基酸
根据Rf鉴别出A,B溶液分别是什么
2.点样:
用两支点样毛细管分别吸取供试品(甘氨 酸溶液、亮氨酸溶液)在A、B原点处分别 连续点样三次。(点样后需吹干,再点第 二、第三次,每次都要点在同一位置 上。)
注意事项:
A.展开剂如果出现分层现象,应取上层液体(水饱和的溶 剂) 。以防止在展开过程中将固定相的水带走一部分或全部,影 响分离效果和重现性。 B.操作过程中手指不可触摸到起始线以上的部分,以免手上 的汗液和油脂玷污滤纸。 C.铅笔轻画,点样轻触,点样量不宜大,样点直径一般为 2mm~4mm,以防拖尾现象。
纸色谱 PPT
饱和的正丁醇、正戊醇、酚等
操作步骤 点样、展开、显色、定性定量
分析
主要内容:
比移值及其与K和k的关系、相对比 移值
吸附薄层色谱法:原理,吸附剂、 展开剂及其选择
薄层色谱定性方法 纸色谱法:原理和实验条件
特点:
快,需十至几十分钟,同时展开多个 试样。
试样预处理简单,对试样限制少。 载样量比较大,适用于制备。 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分离能力较强。 灵敏度较高。
一、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
吸附薄层色谱法
原理:组分在薄层板上吸附、解吸附、 再吸附、再解吸附的过程。
吸附系数不等实现分离。 一般极性强的组分K大,Rf值小;极性弱 的组分 K小,Rf值大。
碱性氧化铝(pH9.0)——分离中性或碱性化合 物,如生物碱、脂溶性维生素等;
中性氧化铝(pH7.5)——分离酸性及对碱不稳 定的化合物;
酸性氧化铝(pH4.0)——酸性化合物的分离。 活度也与含水量有关。
展开剂(流动相)
同吸附柱色谱 极性强的溶剂洗脱能力强 常用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
水>酸>吡啶>甲醇>乙醇>正 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 >二氯甲烷>甲苯>苯>三氯乙烷> 四氯化碳>环己烷>石油醚。
二、吸附薄层色谱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吸附剂
硅胶:多孔性微粒,表面带有硅醇基, 呈弱酸性。 原理:硅醇基(吸附中心)与极性基 团形成氢键(吸附性)。 组分与硅醇基形成氢键(被吸附) 的能力不同而分离。 应用:酸性和中性物质的分离,如 有机酸酚类、醛类等
硅胶
活度与含水量的关系:含水量高,活性级高, 活度低。
1.目视比较法(如杂质限度检查方法) 2.薄层扫描法
纸色谱与薄层色谱法
二 纸色谱--氨基酸的纸上层析
• 1取两片新华一号滤纸,分别用铅笔在距下端点约1cm处起 始线,用直尺从中间折叠,在左右两侧点样距约1.8cm,试剂 分别为亮氨酸和混合酸,甘氨酸和混合酸.展开剂为5:4:1 的水-正丁醇-冰醋酸2ml.展开剂在2/15cm的大试管.
• 2待展开剂上升约7厘米时,取出作终点线后在红外灯下烘 干.
隔应1—1.5㎝.一次点样若不够,可点几次,但要等溶剂挥发 后再点下一次,防止量多出现拖尾现象; • 3.所用滤纸应质地均匀平整 且实验中手不要触及滤纸的表 面,以免污染; • 4.避免两条滤纸在大试管中碰一起,切勿将样点浸入展开剂 中; • 5.若溶质展开后较分散,则选取其最高浓度中心; • 6.在向滤纸喷洒茚三酮时,要以雾状喷洒,不能有液滴在其 表面凝集,更不能有液滴在其表面流动,以免影响展开效果.
纸色谱演示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 甘氨酸、亮氨酸的水溶液,两种氨基酸各取等体积 组成混合液,展开剂为5:4:1的水-正丁醇-冰醋酸 体积比,2%的茚三酮乙醇溶液.大试管一支,滤纸 215cm,喷雾器一支,电吹风一把,毛细管口径1mm 若干支,直尺一把,铅笔一支
• 1%偶氮苯的苯溶液,1%苏丹III的苯溶液,1%的羧 甲基纤维素钠CMC的水溶液,硅胶G,9:1的无 水苯-乙酸乙酯.研钵一个,台秤,载玻片7.52.5cm5 片,烘箱一个,广口瓶一个.
• 3 展开:广口瓶需预先用展开剂9:1的无水 苯-乙酸乙酯饱和,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 装有展开剂的广口瓶中,薄层板浸入展开剂 的深度为距薄层板底边约0.7cm切勿将样点 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盖,等展开至规定距离 距薄层板上端1cm左右,取出薄层板,尽快划 一横线,晾干,测出显色点与起始线的距离和 溶剂上升的距离,并计算比移值.
纸色谱
11
3.3 展开
将滤纸浸于层析缸中的展开剂中,使展开 剂通过滤纸的毛细作用上升(或下降), 实现试样的分离
展开时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展开剂不得浸泡到起始线
上行展开法/下行展开法 双向展开法 连续展开法 径向展开法(圆形展开法)
12
3.4 显色及定位
经上述展开至溶剂前沿到达纸的另一端 时,即可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干后用适宜方法 确定组分斑点的位置
1 : 1:1 正丁醇+醋酸+水 0.23 0.23 0.70 0.28 0.22 0.11
12 : 3 : 5
6
2.滤纸的性质
粘稠展开剂(正丁醇等) ------ 快速滤纸 黏度小的展开剂(石油醚等) ------慢速滤纸
3.温度的影响
影响分配系数的变化,而且展开剂组成也受温度影响 而有一定程度改变,但影响较小。一般不需要特别的 恒温装置
有色物质,展开后即可直接观 察到各个色斑 喷以试剂使斑点显色(显色剂 喷或H2S气体熏等) 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观察 荧 光 ( 例 如 金 属 离 子 与 δ- 羟 基 喹啉的化合物)
13
3.5 定量
1.洗脱测定法 操作步骤多,测定时间长,但洗脱法不需
要贵重仪器设备、测定结果有较好的准确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 比色法及其它方法 如极谱、库仑滴定、 荧光测定等。
4.展开溶剂渗透距离的影响
5.共存物质及试样溶液性质的影响
7
三.比移值的意义
1.Rf值是物质定性分析的基本依据
一定条件下,物质在某一固定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一定。因此,Rf也一 定,这就是纸质谱的定性基础。
2.Rf值是判断元素间分离效果的依据
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组分间的Rf值相差越大(ΔRf值大)越易于分离。
纸色谱法原理
纸色谱法原理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它利用纸作为固定相,利用溶剂作为移动相,通过溶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实现对混合物中成分的分离和定性分析。
纸色谱法原理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因此在实验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纸色谱法的原理。
在纸色谱法中,纸作为固定相,其表面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够吸附溶质分子。
当样品溶液在纸上扩散时,溶质分子会在纸与溶液之间发生分配现象,即溶质分子在纸与溶液之间的分配系数K值不同,导致溶质分子在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实现了混合物中成分的分离。
其次,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主要包括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两种。
吸附色谱是指溶质分子与固定相表面之间的吸附作用导致分离,而分配色谱是指溶质分子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导致分离。
这两种原理常常同时存在于纸色谱法中,共同作用于溶质的分离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离要求选择合适的纸色谱法。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根据样品的极性、分子大小、溶解度等特性选择不同类型的纸,以实现对样品中成分的有效分离。
同时,我们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移动相,通过调整溶剂的种类和浓度,来实现对样品中成分的有效分离。
此外,纸色谱法还可以通过对分离后的成分进行显色反应或者使用紫外灯照射等方法来进行定性分析。
这些方法能够使分离后的成分在纸上显现出不同的色带或者荧光,从而帮助我们对样品中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鉴定。
总的来说,纸色谱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它通过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实现了对混合物中成分的分离和定性分析。
在实验室中,纸色谱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希望通过本文对纸色谱法的原理进行简要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
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
说起这个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咱们得先摆一摆啥子叫纸色谱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含有氨基酸的溶液滴到一张特殊的纸上,然后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这些氨基酸在纸上头按不同的速度跑,最后就分开成了几道杠杠,每一道杠杠就代表了一种氨基酸。
要做这个实验,首先得选好纸,一般要选那种吸水性好的,质地均匀的滤纸。
然后把要分离的氨基酸溶液滴到纸上头,记得要滴得均匀点,莫要滴成一坨了。
接着就把这张纸放到一个密封的容器里头,里头还得加点溶剂,让这些溶剂能够慢慢往上爬,带着氨基酸一起跑。
这个跑的过程中,不同的氨基酸因为跟纸和溶剂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所以跑得速度也就不一样。
跑得快的就先到终点,跑得慢的就后到,这样一来,就实现了氨基酸的分离。
等跑完了,拿出来一看,纸上头就出现了几道颜色不一样的杠杠,每一道杠杠的颜色和位置都代表了不同的氨基酸。
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测量这些杠杠的位置和颜色深浅,来判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了。
总的来说,这个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还是比较简单直观的,不过要想得到准确的结果,还是得注意好多细节,比如纸的选择、溶剂的配比、实验的温度湿度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和结果的准确。
纸色谱法的原理应用
纸色谱法的原理与应用1. 纸色谱法简介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分离和鉴定化学物质的方法。
它利用物质在纸上的分配和迁移性差异来实现对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纸色谱法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生物化学、药物分析等领域。
2. 纸色谱法的原理纸色谱法基于溶剂分配、化合物间的迁移性差异以及化合物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主要原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溶剂分配:纸色谱法中使用的溶剂一般为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例如正己烷、乙醇等。
在溶剂的作用下,试样中的化合物会分配到溶剂和固定相之间。
不同化合物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不同,因此在纸上呈现出不同的迁移性。
•迁移性差异:溶液中的化合物会随着溶剂的移动而在纸上迁移。
化合物的迁移性差异取决于其在溶剂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
迁移距离越大表示化合物的亲性越大,反之亦然。
•相互作用:化合物与纸上的固定相之间存在吸附作用。
不同化合物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化合物在纸上的分离效果。
3. 纸色谱法的应用纸色谱法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以下为几个典型的应用示例:3.1 食品科学•食品成分分析:纸色谱法可以用于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和污染物等。
例如,可以通过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等,从而评估食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食品质量控制:纸色谱法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添加剂过量等。
通过纸色谱法可以对食品质量进行快速检测和监控,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3.2 生物化学•生物分析:纸色谱法可以用于分离和鉴定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核酸、糖类等生物大分子。
通过纸色谱法可以获取样品的分离图谱,从而推断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药物研究:纸色谱法可以用于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分析和定量。
通过纸色谱法可以确定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评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3.3 药物分析•药物质量控制:纸色谱法可以用于检测药物中的杂质和成分含量。
通过纸色谱法可以判断药物的纯度和质量,从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纸色谱法实验报告总结
纸色谱法实验报告总结纸色谱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色谱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医药及环境科学等领域。
本次实验通过使用纸色谱法,成功地实现了其中一种混合物的分离和定性,得到了有关物质特性的信息。
该实验主要包括了前期准备、实验操作及分析结果三个部分。
在前期准备中,我们首先制备了一定浓度的色谱试剂及混合物溶液,并配置好相应的试剂,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先是制备了五个标准样品色谱图,通过计算移动率与Rf值的关系,确定出各个物质相对运动速率的范围;接着将待分析的混合物溶液点于色谱纸上,并通过色谱过程中各个物质的不同溶解度、吸附性等特性,用移动率的分布进行分离。
最后,在完成实验操作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比待测物与标准样品的Rf值,确定了混合物中各个组分的成分及相对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纸色谱法能够高效分离不同成分,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通过该实验,我们成功地将混合物中的各个成分分离出来,并且对各个组分的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纸色谱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能够适应较宽的应用范围。
通过本次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纸色谱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其在分析领域的应用。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色谱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波浪形移动和背景色变化等现象,这些问题可能与溶剂的性质、纸质的选择等有关。
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在实际应用纸色谱法时需要仔细调整实验条件,以提高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纸色谱法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色谱分离技术,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并成功地利用纸色谱法对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和定性分析,取得了预期的分析效果。
希望通过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好地掌握纸色谱法的应用技巧,并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纸色谱法操作规程
纸色谱法操作规程1 简述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ⅤΑ)系以纸为载体,以纸上所含水分或其他物质为固定相,用展开剂展开的分配色谱。
可用于药品的鉴别、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
2 仪器与材料2.1 展开容器通常为圆形或长方形玻璃缸,缸上具有磨口玻璃盖,应能密闭。
2.1.1 用于下行法的展开容器盖上有孔,可插入分液漏斗,用以加入展开剂。
在近顶端有一用支架架起的玻璃槽作为展开剂的容器,槽内有一玻棒,用以压住滤纸;槽的两侧各支一玻棒,用以支持滤纸使其自然下垂,避免展开剂沿滤纸与溶剂槽之间发生虹吸现象。
2.1.2 用于上行法的展开容器在盖上的孔中加塞,塞中插入玻璃悬钩,以便将点样后的滤纸挂在钩上;并除去溶剂槽和支架。
2.2 点样器常用具支架的微量注射器或定量毛细管,应能使点样位置正确、集中。
2.3 色谱滤纸质地均匀平整,具有一定机械强度,不含影响展开效果的杂质;也不应与所用显色剂起作用,以致影响分离和鉴别效果,2.3.1 用于下行法的色谱滤纸取色谱滤纸按纤维长丝方向切成适当大小的纸条,离纸条上端适当的距离用铅笔划一点样基线,必要时可在滤纸下端切成锯齿形便于展开剂滴下。
2.3.2 用于上行法的色谱滤纸滤纸长约25cm,宽度则按需要而定,必要时可将滤纸卷成筒形;点样基线距底边约2.5cm。
3 操作方法3.1 下行法将供试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用上述点样器吸取溶液,点于点样基线上,溶液宜分次点加,每次点加后,俟其自然干燥、低温烘干或经温热气流吹干,样点直径为2~4mm,点间距离约为1.5~2.0cm,样点通常应为圆形,也可以点成条形。
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上点样端放在溶剂槽内并用玻棒压住,使色谱滤纸通过槽侧玻璃支持棒自然下垂,点样基线在支持棒下数厘米处。
展开前,展开缸内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展开剂的蒸气使之饱和。
然后添加展开剂使浸没溶剂槽内的色谱滤纸,展开剂即经毛细管作用沿色谱滤纸移动展开,展开至规定的距离后,取出色谱滤纸,标明展开剂前沿位置,俟展开剂挥散后按规定方法检出色谱斑点。
纸色谱原理
纸色谱原理
组织色谱是一种很老的方法,用来分离溶液中的活性物质或混悬液中的不同成分。
一种最常见的组织色谱是纸色谱原理,它被广泛地用于药物研究、有机合成化学和环境分析等科
学研究中。
纸色谱法是溶液中物质通过吸附分子分子间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特定电解质梯度的等离子体聚离子条件下,物质将在水相中以不同的速度沉淀或分离出来的分离方法。
因此,纸色谱原理的基本步骤是在纸上铺设一个适宜的水平,在该水平上放置柱体,并将柱体充满适宜的溶液,然后让反应物在该溶液中渗透分离。
当细胞中的反应物质吸附到纸上时,物质就会以不同的速度被分离出来。
此外,溶液容器
的电量也会影响物质的吸附,并进一步影响物质的分离度。
最后,通过测定所得到的物质,就可以鉴定反应物质成分及其比例。
综上所述,纸色谱是通过改变电解质的等离子体聚离子条件来分离溶液中的活性物质或混悬液中的不同成分的一种分离技术。
纸色谱法在识别药物研究、有机合成化学和环境分析等科学研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纸色谱法分离与鉴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纸色谱法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学习用纸色谱法来分离阳离子以及鉴定未
知液中离子组成; 掌握比移值Rf的计算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物质的迁移速度不 同来鉴定物质的分析方法。纸色谱法是在 滤纸上进行的色谱分析法。将少量含有几 种阳离子的试液滴在滤纸上,待试液干后, 让滤纸的底边侵入展开剂(一般为含水的 有机溶剂)中,由于毛细作用,展开剂沿 着滤纸上升。滤纸纤维所吸附的水构成了 固定相,有机溶剂构成了流动相。当展开 剂经过阳离子试样时,试样各组分在固定 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
五、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NH3H2O(浓);
(2)、记录未知试样离子显色后斑点的颜色,测出其 Rf值,并通过与已知离子斑点颜色和Rf值比较,鉴定未 知试样的阳离子成分。 FeCl3、CuCl2、 CoCl2 、MnCl2-1); 将少量含有几种阳离子的试液滴在滤纸上,待试液干后,让滤纸的底边侵入展开剂(一般为含水的有机溶剂)中,由于毛细作用,展 开剂沿着滤纸上升。 NH3H2O(浓);
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的组分倾向于随 着有机溶剂向上迁移,即迁移速度较快, 而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组分倾向于滞留原 来位置,即迁移速度较慢。由于它们以不 同的速度在纸上迁移,一段时间后便达到 分离的目的。
此滤纸用显色剂处理后,离子停留的部位 即可显出色斑来。
三、实验用品
试剂: FeCl3、CuCl2、 CoCl2 、MnCl2-1); 混合试样(前4种的混合液); 未知液(前4种中的一种或两种); NH3H2O(浓); 展开剂(体积比丙酮: 浓盐酸:水=19:4:2)
待滤纸干燥后,撕去胶带,将其平放在干燥器 (通风 橱内)的瓷板上,干燥器底部盛有浓氨水, 让滤纸在氨气中熏5min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色谱法
1 简述
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ⅤA)系以纸为载体,以纸上所含水分或其他物质为固定相,用展开剂展开的分配色谱。
可用于药品的鉴别、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
2 仪器与材料
2.1 展开容器通常为圆形或长方形玻璃缸,缸上具有磨口玻璃盖,应能密闭。
2.1.1用于下行法的展开容器盖上有孔,可插入分液漏斗,用以加入展开剂。
在近顶端有一用支架架起的玻璃槽作为展开剂的容器,槽内有一玻棒,用以压住滤纸;槽的两侧各支一玻棒,用以支持滤纸使其自然下垂,避免展开剂沿滤纸与溶剂槽之间发生虹吸现象。
2.1.2 用于上行法的展开容器在盖上的空中加塞,塞中插入玻璃悬钩,以便将点样后的滤纸挂在钩上;并除去溶剂槽和支架。
2.2 点样器常用具支架的微量注射器或定量毛细管,应能使点样位置正确、集中。
2.3 色谱滤纸质地均匀平整,具有一定机械强度,不含影响展开效果的杂质;也不应与所用显色剂起作用,以致影响分离和鉴别效果。
2.3.1用于下行法的色谱滤纸取色谱滤纸按纤维长丝方向切成适当大小的纸条,离纸条上端适当的距离用铅笔划一点样基线,必要时可在滤纸下端切成锯齿形便于展开剂滴下。
2.3.2 用于上行法的色谱滤纸滤纸长约25cm,宽度则按需要而定,
必要时可将滤纸卷成筒形;点样基线距底边约2.5cm。
3 操作方法
3.1 下行法将供试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用上述点样器吸取溶液,点于点样基线上,溶液宜分次点加后,俟其自然干燥、低温烘干或经温热气流吹干,点样直径为2~4mm,点间距
离约为1.5~2.0cm,样点通常为圆形,也可点成条形。
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上点样端放在溶剂槽内并用玻棒压住,使色谱滤纸通过槽侧玻璃支持棒自然下垂,点样基线在支持棒下数厘米处。
展开前,展开缸内用各种项下规定的展开剂的蒸气使之饱和。
然后添加展开剂使浸没溶剂槽内的色谱滤纸,展开剂即经毛细管作用沿色谱滤纸移动进行展开,展开至规定的距离后,取出色谱滤纸,标明展开剂前沿位置,俟展开剂挥散后按规定方法检视色谱斑点。
3.2 上行法点样方法同下行法。
展开缸内加入展开剂适量,俟展开剂蒸气饱和后,再下降悬钩,使色谱滤纸浸入展开剂约0.5cm,展开剂即经毛细管作用沿滤纸上升,展开至规定的距离后,取出晾干,按规定方法检视。
展开可以向一个方向进行,即单向展开;也可以双向展开,即先向一个方向展开,取出,俟展开剂完全挥发后,将滤纸转动90°,
再用原展开剂或另一种展开剂展开;亦可多次展开、连续展开或径向展开等。
4 注意事项
4.1 供试品经展开后,可用比移值(R )表示其成分的位置
R⎰=原点中心距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中心距展开剂前沿的距离。
4.2 用于鉴别时,供试品在色谱中所显主斑点的位置与颜色(或荧光)应与对照品所显主斑点相同。
4.2.1 用于纯度检查时,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检视其所显杂质斑点的个数,并与相应的对照品溶液或系列对照品溶液的主斑点比较,或与供试品溶液的自身稀释对照溶液或系列自身稀释对照溶液主斑点比较颜色(或荧光)的强度,估计杂质的量。
4.2.2 用于含量测定时,将主斑点剪下洗脱后,再用适宜方法测定。
4.3 实验记录应包括:色谱图,斑点R⎰,颜色,斑点数,样品与对照品的称样量,稀释体积等。
起草人:屈颖(天津市药品检验所)
复核人:左文坚范积芬(天津市药品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