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_主要分类和土壤类型
第5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3、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影响因素
土壤 性质
有机质含量 土壤结构性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孔度大,容重小,通气孔多; 为大孔隙; 不同结构体类型孔隙状况不同;
结构体(土团)内部较紧实,多小孔隙;结构体间则多
土壤质地 土粒排列 方式
外界 因素
粘土孔度大,但以小孔隙为主,砂土孔度小,但以通气 孔隙为多; 不同松紧状况土壤孔度不同; 排列疏松,大孔隙多一些;排列紧实则相反;
容重 固相率= 密度
2.液相率(容积含水率)
土壤水质量 土壤含水量(质量%) = 干土质量
土壤容积含水率(%)=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
3. 气相率 气相率=孔隙度-容积含水率
土壤三相比=固相率:容积含水率:气相率
适宜的土壤三相比为:
固相率50%左右,
容积含水率25-30%, 气相率15-25%。
土壤孔性、结构性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土壤中孔隙、结构的 概念、类型及对土壤肥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重 点介绍团粒结构的肥力特征及创造机理;物理机 械性的概念及与耕性的关系,从而了解土壤物理 性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节 土壤孔性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第三节 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夯实的土壤容重则可高达1.8-2.0克/厘米3。
土壤 容重(g/cm3) 土壤 容重(g/cm3)
泥炭 蓬松盐土 灰化层 黑钙土耕层 沼泽土
0.20~0.50 0.80~1.00 0.80~1.00 1.10~1.30 1.10~1.30
黄土 土壤碱化层 土壤龟裂层 灌溉后土壤结壳
1.35~1.50 1.50~1.70 1.70~1.90 1.60~1.90
土壤肥力特点:结构体内部紧实,孔隙小而少,
新高考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简要解释。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1)我国南方山地土壤较厚,而西北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层和土壤很薄。
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西北地 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强,土壤发育程度低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
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黑土形成在中高纬度气候相对寒冷且相对湿润的地区 ,由于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较差,枯枝落叶大多能够进入土壤形成有机质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
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红壤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由于所在
开山时使用的火烧水浇法的物理原理
• 古时候开山时,遇到巨大的岩石,先用火 将岩石烧红后,再用冷水浇,岩石就裂开 了。这是什么物理原理?
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冰能裂石
原始苔藓类最早参与土壤的形成,高等植物的 出现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
2、生物(主导因素)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 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 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 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 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 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 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 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 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 土壤的分布规律。
[特别提醒]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第五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如根据平原地区不同矿化度地下水 引起盐分组成上的差异,盐土可 划分出氯化物、硫酸盐盐土等土 属。
5.4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残留特征或埋 藏特征。
如残余沼泽土,埋藏盐土等
5.5 耕种的影响
由耕作、种植、施肥等影响所产 生的变化尚未形成新的土类和亚 类的特性均可在土属中反应。
5.6质地的变化
学习 1954 学习发生分类阶段,以地理 发生 - 发生为基础,以成土条件为 分类 1958 依据,以土类为基本单元,
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 种和变种五级分类。
第一 1958 开展全国土壤普查,1978年
次土 - 召开土壤分类会议,采用土
壤普 1978 纲、土类、亚类、土属、土
查
种、变种六级分类。
1土纲
土纲是土壤重大属性差异的归纳和 概括,反应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 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 重大属性差异,是土类间在发生 上和性质上的共性的综合。
淋溶土纲指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 有明显粘粒移动淀积的土壤。
钙层土纲的各土类都具有明显的钙 化过程,即在剖面一定位置具有 钙化层。
如铁铝土纲是在湿热条件下,在脱 硅富铝化过程中产生的粘土矿物 以 1׃1 型 高 岭 石 和 三 、 二 氧 化 物 为主的一类土壤。
成土因素不同,其利用改良方向不 同,虽有相似的剖面形态和理化 性质,但不一定是同一类土壤。 如海滨盐土和内陆干旱盐土。
2.2.2 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土壤特定的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可以在土壤剖面中反映出来,故 在各级分类系统中所依据的剖面 形态应有不同。
2.2.3土壤属性的差别
不同成土因素作用产生的属性,其 分类地位不同。母质成土过程造 成的是区分亚类的属性,而人为 产生的则作为划分土种的属性。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教案5.1《植被》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思维:认识植被演化的过程,了解植被的形成,对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的植被景观,知道其形成的自然环境。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2.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课件展示案例: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
教师继续利用四川植被的文字材料引发思考,过渡到植被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同时贯穿讲解全节。
四川沙鲁里山原始针叶林及阔叶林、四川荷花海高山栎原始林及高山杜鹃林、四川鲜水河大峡谷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因景观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保护完好、审美价值高,在中国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中具有突出代表性,构成森林中国的美景大观,充分代表了诗意中国的自然美景!为什么在这里存在如此美景呢?二、新课讲授1.植被与环境找一找:植被的定义、植被的分类有哪些?如何区别呢?让学生结合课本82页的第一段话进行整合理解即可。
想一想:用图示法展示植被如何演化?让学生自主进行演示,再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记忆、理解。
(1)植物的演化过程[活动探究]引入下一个知识,植被垂直结构的分层(2)垂直结构差异通过图示,让学生得出垂直方向植被高度不同的原因。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植被1.植被的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案例:骆驼刺特征: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很发达。
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可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收水分。
4、植被的类型和特征(1)森林的类型和特征: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各月都有花开。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草原类型对应气候区气候特征植被特征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温带草原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候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西部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
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中亚、南美东南角沙漠与荒漠的区别:①荒漠: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②沙漠: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7.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大尺度上:①影响因素:主要受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的影响。
②植被的变化:a. 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
(纬度地带性)b.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经度地带性)(2)中尺度上:①影响因素:地形。
②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垂直地带性)1.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2.基带:山麓(山脚下):植被带与该山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
3.林线:森林分布海拔的上限(3)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例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阳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物尘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第一节土壤1.土壤①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杨峰、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③颜色:如如东北黑土,南方红壤,四川盆地紫土,黄土高原的黄土、盐碱地的白土。
④质地:砂土、壤土和黏土。
(颗粒由大到小,透气性减弱,保水保肥性增强。
)⑤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矿物质(约45%)、有机质(约5%)、空气和水分(两者都是约20%-30%)2.成土因素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讲义 总结
4.垂直结构差异(1)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奁竞争。
(2)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殺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圭亶。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征构较热带雨林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丄•草原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垄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厠愚航植誠垂直分异利卡地帯性分布「防凤禹沙•-威少融地鋭的形般马廳B1决定植被类型八光原、降水、現■网斯节温差、增加議腾、澗节大气成分书馥性、碱性涉响植披类熨;肥力影响电肉丁理1植被丰富,保持水土;植铁稀疏’侵边加剧木分充足・_植餓丰富潑諒水瓠坯含沙童「両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一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的植物生长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一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56.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土壤剖面构造①自然土壤k;..;-.-;:序净化空弋,美牝环境 涵养*源、保持水土,吸勾除尘,防风固沙 緊衙物种>维护生轴破坏丘菟侯交化-生态坏境总*-I 然灾番频发凸牧窖祥性锐减淀枳层■MMH■a =uurri1n1ra.仃机层以井斛和也卜榊的和机质为主⑷质层疑器盘强矿物质淋先.颜色较注第二节土壤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 、P 、Ca 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一、观察土壤 1. 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第5章 土壤化学性质 第一节土壤胶体
(二) 土壤胶体的性质 二
1 土壤胶体比表面和表面能 • 比表面积(比面)specific surface 比表面积(比面) area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总表面 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总表面 积(cm2/g, cm3/cm3)。 ,
• 由于表面分子与外界的液体或气体介质相接触, 由于表面分子与外界的液体或气体介质相接触, 因而在内、外方面受到的是不同分子的吸引力, 因而在内、外方面受到的是不同分子的吸引力, 不能相互抵消,所以具有多余的表面能。 不能相互抵消,所以具有多余的表面能。 • 这种能量产生于物体表面,故称为表面能。 这种能量产生于物体表面,故称为表面能。 • 胶体数量愈多,比面愈大,表面能也愈大,吸附 胶体数量愈多,比面愈大,表面能也愈大, 能力也就愈强。 能力也就愈强。
产生这种作用的原因是由于固体颗粒界面上的表面 自由能的作用。 自由能的作用。 气态物质(水气、CO2、NH3等)和细菌的吸附也 气态物质(水气、 是物理吸附。 是物理吸附。
(3)化学吸附性:是指易溶性盐在土壤中转变为 )化学吸附性: 难溶性盐而沉淀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 难溶性盐而沉淀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 这种吸收是纯化学作用过程。 这种吸收是纯化学作用过程。 (4)物理化学吸收性:是指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 )物理化学吸收性: 离子态养分的保持能力。 离子态养分的保持能力。这种吸收是以物理吸收 为基础,又呈现出化学反应相似的特性。 为基础,又呈现出化学反应相似的特性。
胶体表面的负电荷和代换性阳离子的正电荷构 成。 Stern层: 层 在紧贴着土壤胶体颗粒表面的那一 部分阳离子受电场静电引力作用极度强,与土壤 部分阳离子受电场静电引力作用极度强 与土壤 胶体表面成平行密实排列,牢牢地被吸引着 难 胶体表面成平行密实排列 牢牢地被吸引着,难 牢牢地被吸引着 于移动,此层称为 于移动 此层称为Stern层。 此层称为 层
植物地理学第五章 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土壤分布一、名词解释: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新人教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5章 植被与土壤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
03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就能立即对比辩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 学周末在野外使用某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A.太行山区 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
2.有人说,看到大片的椰林,就想到夏威夷的热带风光;看到大面积的仙人掌,就想 到墨西哥的热带沙漠。谈一谈对上述话的理解。 答案 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它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 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环境往往具有指示作用。椰林喜高温多雨气候,而耐 干旱的仙人掌则指示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
核心归纳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热量、水分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地带形成不同的植被:
苔原
极地
亚寒带针叶林 热量
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递 量减
热带雨林
赤道
水分的分布一般从沿海向内陆递减,随水分条件的变化,从沿海向内陆形
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
水分
判断
PANDUAN
1 热带草原地区草类茂盛,无乔木、灌木。
2 温带草原地区一般深居内陆或降水较少。
3 荒漠地区沙漠广布,无植被分布。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
02
探究导引
探究点 植被与环境
阅读教材P85~86材料“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回答问题。 1.连线:将具有关联性特点的内容进行连线。
判断
PANDUAN
1 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各月都有花开。2 绿阔叶林较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
土壤学第5章
请注意:在不 同的情况下, 土壤总水势的 各分势组成是 不同的。
总水势: t=m+p+s+g
(2)、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承受一定吸力情况下所处的能态。只包括 基质吸力和渗透吸力。
一般谈及的吸力是指基质吸力,其值与m相等,但符号 相反。
土 壤 水
第一节 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是土壤重要性状之一,在测定许多理化性质如O.M,养分 含量,以及农田排灌方面都要用到。土壤许多测定数据,都是以干土为基 础的(即在105-1100C下烘干重),必须先测定含水量,将湿土换算成干土。
一、以水分重量占干土重量百分数表示---含水量(重量%) 土壤含水量(重量%) = (水重/干土重) x 100 = (W湿-W干)/W干 x 100 W湿=W干(1+含水量) W干=W湿/(1+含水量)
四、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一) 土壤入渗(soil water infiltration)** 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垂直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 但也不排斥如沟灌中水分沿侧向甚至向上进入土 壤的过程。
影响因素:
一是供水速率, 二是土壤的入渗 能力 (入渗速率 —infiltration rate)
二、土壤持水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定义: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曲线
影响因素 •质地 •结构 •温度 •滞后现象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用途:
A、可利用它进行土壤水吸力和含水率之间的换算; B、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土壤孔隙大小的分布; C、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性和土壤 水分的有效性; D、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时, 水分 特征曲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必修第1册 第5章 第5讲 考点二 土壤
考点精练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1~3题。 1. 下 列 关 于 图 示 成 土 母 质 的 来 源 , 分析正确的是
√A.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残留
的碎屑物 B.坡积物是风化基岩②风化而成
的堆积物 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 D.坡积物主要由山洪携带的残积物堆积而成
12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C.生物残体分解快
√B.有机质积累多
D.矿物养分流失快
解析 降水时缓坡水流速度慢,流水侵蚀作 用弱,表层土壤和有机质流失少,有机质积 累多;陡坡相反。
12
跟踪训练
学以致用 夯基拔高
(2020·江西省南城一中期末)苹果为落叶乔木,生长季为4~10月。 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简称清耕),近年来土壤 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 差异显著。右图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 苹果园3~9月不同生产方式下土壤水 分的月份变化。(注:地膜覆盖选用厚 度为0.08 mm的黑色、白色透明塑料 膜;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 草类来覆盖土壤。)据此完成1~3题。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 母质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 生物
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在很大程度 气候
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
耕作层 犁底层 自然土层
特点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配套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1)比较M、N 两地的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保护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
答案:(1)差异:M 地土层厚度大于N 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 地。 原因:M 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 地低,且位 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 (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使苹果产量减少;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流失,有可能导致苹果 品质下降。 (3)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 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 保护土壤的意识。
D.母质层
2.图中D 层的特点是( )
A. 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B. 矿物质淋失,含量较小,颜色较浅
C.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D. 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组成
土壤的形成受各种要素综合影响,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生物影响土壤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谢谢观看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
解析:(1)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 (2)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厚度一 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植被,③错误;地下径流量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 答案:(1)D (2)A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第5章土地类型调查ppt课件
土地类型调查的准备工作
2. 图件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在土地类型调查中,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有关的图 件和资料。具体收集到哪一类的图件与资料,仍然取 决于研究目标。一般来说应该收集以下图件或资料:
黄土梁:我国西北黄土地区条状延伸的岭冈。有的由黄土塬经侵蚀分割而 成;有的在黄土堆积前即为条状延伸的岭冈,黄土堆积后,仍具有岭冈起 伏形态。顶面比较平缓,两侧为沟谷和冲沟所切割。
黄土峁:我 国西北黄土 地区的一种 黄土丘陵, 呈穹状和馒 头状的黄土 丘陵。顶面 多浑圆,斜 坡较陡,可 达15°~25°。 平面呈圆形 或椭圆形。 多连续分布。 按其相对高 度分为低黄 土峁(高度 一般小于 100米), 高黄土峁 (高度大于 100米)。
土地类型调查的准备工作
3. 仪器装备的准备
土地类型调查所使用的装备随调查目的和任务的不 同而异,一般情况下需要携带以下物件:
土地类型调查的准备工作
(3)文字资料 研究区的各类有关考察报告、研究总结以及学术论
文等,也包括以往已经完成的土地类型考察报告、研 究总结等。
(4)必要的社会经济资料 土地类型调查制图,不仅是为了摸清各类土地的
数量和分布,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 挥土地的经济效益提供依据。因此,必须收集研究区 的人口、各业生产现状、经营方式、投入、产出等必 要的社会经济资料。
土地类型调查
土地评价
土地适宜性分类 土地生产潜力分级 土地利用类型 基准地价分等
……
土地类型图
一、土地类型的概念
3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 的区别
第5章 土壤结构和力学性质
粉状土烘干重
沉降体积
g cm-3
3、影响容重的因素
有机质的含量 结构 耕作 土壤层次 土壤质地
三、土壤孔隙
(一)三相组成和孔隙度 1、三相组成指标
固相容积 固相率%= 土体容积 液相容积 液相率%= 土体容积 ×100
×100
空气容积 气相率%= 土体容积
×100
实容积率%=
Clay
55 Sandy Clay Clay Loam
40
Silty Clay
Silty Clay Loam
60
壤土 Loamy/Silty Soils (medium textured)
60 35 20 Sandy Clay Loam Loam Silty Clay Loam
75 Silt Loam
(三)各级土粒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1、土粒的矿物组成 2、土粒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 3、土粒的物理性质
16
矿物组成
100 其它粘土矿物 硅酸盐原生矿物 层状硅酸盐 粘土矿物
50
石英
0
粘粒
粉粒
砂粒
化学成份
粗 细
高
SiO2
SiO2/R2O3
低
低
Al2O3 、Fe2O3 及盐基
高
化学组成(P、K、Ca)
第二节 土壤质地
Soil texture
三、土壤机械组成和质地
(一)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粒级的相对百分含量称为 土壤机械组成
(二)土壤质地
1、质地的定义 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划分的土 壤类别。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前苏联制质地分类:
中国制质地分类:
Textural Triangle
土壤类型——精选推荐
第五章 土 壤第一节 土壤类型宁国县土壤共分7个土类,10个亚类,38个土属,73个土种。
红壤 为地带性土壤,是县内面积最大的土类,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2.5%。
广泛分布于海拔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岗台地带。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及灌丛草地。
成土母质为泥质岩类、花岗岩等坡残积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
由于宁国县纬度比红壤带中心高3度,年平均气温低2.6℃,年降雨量较少,≥10℃积温较低,故其红壤具有过渡性特征,系红壤向山地黄壤和黄棕壤的过渡类型。
红壤可分为黄红壤和红壤性土两个亚类。
县境东北部以红壤性土为主,间有黄红壤,其他地区以黄红壤为主,间有红壤性土。
黄壤 为山地黄壤,属于中低山山地垂直带谱土壤类型。
一般分布在海拔700~1100米之间,其面积占全县总面积0.1%。
由于山高岭峻,森林茂密,常年云雾弥漫,气候湿润,相对湿度大,土体P H值小于5,含水率31%左右,土色多为腊黄,淋溶作用强,表层具有很厚的枯枝落叶层。
黄棕壤 为中低山山地垂直带谱土壤类型。
在红壤或黄壤之上,分布下限除龙王山为海拔1100米以外,其余多为海拔600米左右,其面积占全县总面积3.8%。
植被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
表土层呈暗棕色,粒状结构,疏松多孔、多根。
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多为15%。
紫色土 为岩成土壤。
一般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台地和丘陵地带,其面积占全县总面积1.6%。
成土母质为紫色砂岩、页岩、砾岩和红砂岩等。
土层较薄,砾石多,土色暗紫,显酸性。
石灰(岩)土 是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岩成土壤。
主要分布在三元、狮桥,转南沿黄岗、万家向西经虹龙、霞西至桥头铺、竹峰等局部地带,另外,山门、板桥等乡也有小块、片状分布。
石灰(岩)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13.6%。
土壤富含碳酸钙,中性偏碱,土质粘重,表层以下呈块状或块结构,母岩常出露地表。
潮土 一种半水成土,多分布在河床两侧一级阶地上,其面积占全县总面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