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梁启超家书观后感-优秀word范文 (4页)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再次翻开了书架上那本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梁启超家书》,细致地通读全书,感悟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亦师亦友的伟大父爱,以及“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教育传奇。
《梁启超家书》选摘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先生写给子女们的上百封书信。
家书见证了出身封建社会、饱受传统文化影响,并且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的他,以一颗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在朝代更迭、政党林立的乱世纷争中,始终把救民于水火视为己任,在浊世之中保留单纯之心,不为权势所动,始终以文人自居,把读书和写作融入其生命和灵魂中去,并时常告诫子女们要独立坚强、通达强健,永不悲观、尽责尽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勇于担负起社会责任,常思回报社会之恩的坚守和热肠。
家书还闪现着梁启超先生非常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从未落下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挚爱而不溺爱,鼓励他们培养情趣,“在苦困危险之中把人格磨炼出来,求出快乐”,从子女们的学业、事业、爱情、婚姻、立身、处世,到生活细节、家庭财政支出、金钱的存储与流转、股票经营投资、利率变化与黄金走向等,事无巨细、方方面面,都与他们共同探讨、亲切交谈,九个子女个个事业有成,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中国近代以来难以复制的家教传奇的慈父情怀与温情。
品读《梁启超家书》,让我对这位集政治家、思想家、学问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从历史教科书里走出来的清末政治运动的倡导者、戊戌变法的发起人梁启超有了全新的认识。
透过一封封笔端饱含感情的书信,我读出了文字背后一个率真风趣、有血有肉的不一样的梁启超,读懂了一位发自内心疼爱子女,在孩子们面前既是父亲,又是导师和知心朋友,无论多忙,哪怕是繁务缠身,四处奔走,也要以“十二分热烈的爱”,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同远隔千山万水的儿女们“谈心”“抒怀”“交流”的慈父的感人情怀。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还读懂了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愿意花时间与子女们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乐趣与自己的人生阅历、广博见识,不断地否定自我并试图超越自我,用健康、趣味的人生观约束自己、指导自己,同时也影响和教育子女,对九个孩子因材施教,教导他们不要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用,要保持探求的精神和勇气,学有所成后报效祖国,人人发挥其个性特长,尽自己能力去做事以贡献于社会,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良苦用心。
家书-读梁启超家书感悟
我的家书-读《梁启超家书》有感“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堪称父亲表率,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从他写给子女的400多封家书中,可看到其魅力,他的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也感染了无数的后辈。
今天,我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梁启超先生写给子女家书的几段文字。
“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
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
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梁启超1927年至思顺书。
父亲常和我说,应该让我寒暑假都去爷爷家,这样便会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
爷爷是贫农,不曾有“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的远见,更不曾有“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的宏伟志愿,寒来暑往,他们忙碌的,是身边的良田,膝下的儿女。
贫穷造就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德,对知识的渴望养成了父亲嗜书如命的习惯。
父亲说,读书丰富了他的世界,让他看到了农田猪草之外的远方,读书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终于不用为了省油灯而借着月光温习,他终于不用因为想看一本字典但买不起而抄了几天几夜不合眼。
大学是灯火通明的白炽灯,是随意遨游的浩瀚书海。
而我读书的时候,书桌上早有了各种各样的护眼灯,有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参考书,却耐不住通宵彻读的困意和寂寞。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1927年至孩子们书。
父亲常说,我不像他,因为我学习并不那么好,莫说全市第一,就是年纪第一也没有得过。
我不刻苦,常常偷看电视剧到深夜。
与母亲歇斯底里“怒其不争”的态度相反,父亲只会说“好好学习”,时刻说着“知识改变命运”,说着吃饱穿暖能读书的生活多么不容易。
梁启超传记读后感
梁启超传记读后感梁启超传记读后感(一)《梁启超传》是梁启超的学生吴其昌的绝笔之作,虽只有短短五万言,却继承了梁文“笔锋常带感情”的特点,饱含着深沉的家国之痛,因此有字字读来皆是血的感觉。
作者运用史家之笔法,将乃师的生平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之中来写,深刻展现了梁启超的觉醒与奋斗、抗争与失败,于情于理,入木三分。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
然而最可悲的还不在此,而在于当时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和民智的固陋,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哀莫大于心死”!梁氏师从康有为,率先睁开了眼睛,为挽狂澜于既倒,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然而,诚如梁氏后来所言,“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戊戌变法是次很不彻底的改革,依靠的是绝无寸柄的光绪帝,方行百日,即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
“我欲望鲁兮,龟山蔽之。
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全书在此慷慨悲歌之中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断人肝肠。
我比梁启超晚生百余年,时代环境已大不相同。
然而,穿越百年的风尘,读其传其文,思其人其事,反躬自问,我依然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从十岁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如今又被保研到了新闻传播学院,恐怕此生是要做个报人了。
可看看我平时写的都是些什么样的文章呢?不过是些小悲小喜、小情小调,风-花雪月,歌舞升平。
我爷爷曾对我作一评语“高楼上的小姐”,如今想来,可谓一针见血。
再看看网络上都流行些什么样的文章呢?依然是风-花雪月、歌舞升平,有时甚至还等而下之,庸俗性新闻、娱乐性新闻泛滥成灾。
那么,这个社会真的太平无事到了唯有歌靡靡之音的地步了么?非也,看看邓玉娇刺官案,看看河南民工开胸验肺事件,就知道了。
这个社会,比起梁氏当年所处的,自然要文明、要繁盛得多,可依然存在着不公与不善。
为纠正这些不公,惩治这些不善而发出不平之鸣的人,依然有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一)林颐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
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
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
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
”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
”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第1篇:梁启超读后感读《梁启超传》有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之所以想了解一些有关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少年中国说》里的这段话。
身为梁启超口中的少年的我们,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又该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真正的中国少年呢?或许通过对《梁启超传》的阅读,了解他的身处的特殊环境,感受他屹立时代前沿的想法,能让我收获不少吧。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如公车上书、立宪行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等紧密相联。
他一生多变,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其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都极其复杂,且时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争议颇多的人物之一。
他的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通过他既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从一些层面了解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化的轨迹。
《梁启超传》是李喜所和元青所著,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传记。
一方面对其思想文化建树分析评价;另一方面对他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业余爱好、人际关系,以及后人情况等进行介绍。
读书之前,就曾听说读梁启超,如果能读出忧患,便是读懂了他所处的时代,甚至也会读懂他身后即今天的中国和世界。
确实如此,梁启超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事业多艰,这也是跟近代国家之忧患坎坷相合。
他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其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言的:“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以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战。
”但其思想的一个核心,还是爱国,强国之梦,忧国,忧民之心。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6篇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篇一《梁启超家书》是清末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的家书集。
梁启超以清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为背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证,向子女们讲述了他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并给予他们宝贵的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迪,深感梁启超先生的智慧和胸怀。
首先,这本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启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差遣和工作为线索,通过家书的形式,向子女们讲述了他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关心。
他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讨论和对历史事件的剖析,让读者了解到他关心国家命运的初衷。
他对国家问题的深思熟虑和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令人钦佩,使我对自己身为一个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对家庭和个人的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
梁启超先生在书中透露了他作为家庭的成员时的一些困惑和挫折,也向子女们留下了对家庭的珍视和对个人价值观培养的思考。
他强调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子女们要珍惜家庭,关心和尊重家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
梁启超对家庭和个人的教育态度深刻而简洁,让我深感他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个体发展的关注。
这使我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通过梁启超亲笔家书的形式,传递了他对子女们的关爱和教诲。
他在书中不仅仅是对社会、国家、家庭、个人进行了教育的探讨,更多的是以亲密的方式向子女们传达他的爱和温暖。
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智慧,给予子女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困惑和挑战。
在这个浮躁和物质的时代,梁启超先生的家书教导我们在追求内心真善美的同时,要关心他人,抱有感恩之心。
这种爱与关怀超越了文字和教育的范畴,给予我启示与感悟。
总而言之,梁启超的《梁启超家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教育。
他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智慧,透过家书的形式,向子女们传达了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思考和关怀,既是对前人传统的继承与延续,又是对后代智慧的传递与凝练。
【一年级作文】革命烽火之万金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_1200字
【一年级作文】革命烽火之万金——读梁启超家书有感_1200字梁启超,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
他的家书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他的人生感悟、家国情怀和革命理想。
在这样一个前辈的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烽火岁月,也可以从中汲取前辈的智慧和力量。
在梁启超的家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革命的话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烽火岁月。
“殷勤茶灶一长条,蜻蜓黛瓦四周开。
阔门当户飞青草,邻妇眼中春意来。
”这是梁启超在家书中写给亲人的诗句,用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这段诗句中,家乡的景色、亲人的目光都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
革命年代的烽火让梁启超不得不离开家乡,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
这种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让我们感受到了梁启超那个时代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热情。
在家书中,梁启超还写道:“万金虽好,亦不如烽火炼,况炼烽火!”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梁启超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热爱。
在他看来,革命烽火比金钱更有价值,因为它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为了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的繁荣,梁启超不惜一切,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炼烽火。
这种革命理想和牺牲精神,让我们深受触动,也让我们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去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
梁启超的家书中还写道:“小子闻天下大乱,独夙夜而励之,欲振死灰以超华夏者,非妄语也。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梁启超的救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他不顾家庭的安宁和个人的安全,而是一心振奋死灰,超越华夏。
他以自己的行动向后人证明了,爱国情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要用实际行动来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
这对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人来说,也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和价值观示范。
梁启超的家书是一部家国情怀和革命理想的史诗,它不仅记录了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感悟和家国情怀,也让我们这些后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革命烽火是万金以上的宝藏,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和辉煌,也留下了一代代革命先烈的英名。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梁启超家书,心得体会3篇+,观后感,+征文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梁启超家书,心得体会3篇+,观后感,+征文代写《周恩来的家风家规》梁启超家书心得体会观后感征文背景:领导干部观看北固e家网站远程教育版块上线的《周恩来的家风家规》《梁启超家书: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等主题教育片,并撰写心得体会。
专题教育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要求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认真制定家规,守住家规,培育和传承好优良家风。
以下是关于党员干部学习周恩来的家风家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周恩来的十条家风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党员干部学习周恩来的家风家规心得体会1800字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总理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总理的生活朴素、勤俭,工作不辞劳苦形象一直烙在我们这几代人的心灵上,一代伟人在我们心里是那么的完美,他用生命撰写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内心最深处,却始终要求不能特殊对待自己,当看到还有如此的十条家规,心里一点也不诧然,从十条家规中应该读出当代共产党员所缺乏的那些宝贵精神?周总理把自己定位于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亲人做起,决不让特权发生在家属与自己身上。
梁启超家信观后感范文三篇
梁启超家信观后感范文三篇梁启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巨人,他在历史、政治、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近日翻阅梁任公书辑,偶然发现梁任公家书,尝试读来感动之多,深感他的开明豁达和拳拳护犊之心,其超越时代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光辉灿烂,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等教育理念非常吻合,令诸多后人望尘莫及,值得国人深思家庭教育的可为与不可为。
下面是为您收集的梁启超家信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读完《梁启超家书》,对一个之前“只闻其名”的中国近代知名文化人士,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信对大多数同龄人来说,对“梁启超”这个名字,都是熟悉而陌生的。
说熟悉,是因为大家中学都学过历史,但教科书对人物的描述——尤其是近、现代诸多知名人士的描述——都是冷冰冰的,没有血和肉。
而此书,恰好将一个梁启超赋予了血和肉,让他成为我们认知中的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这个人,对子女用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扮演着严父和慈母的角色。
这个人,毫无疑问是中国过去100年中最著名的文化人士之一,但同时,他又和我们一样,有着平凡的一面。
整本书中,表现最多的是一种对子女在做人、做学问上的教导——这不奇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往往扮演一种严父的角色。
但梁先生在度和方式上的把握,却值得我们欣赏。
这种严父,不是一味的打骂说教,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而多是采取鼓励,以自己做典范的方式,和子女成为朋友,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做好严父的同时,梁先生也对子女展现了比一般的“慈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一面,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我一向认识的对感情表达的羞涩、内敛一面——梁先生却像足了西方人。
对子女的爱、关心,无处不散发出一种令人歆羡的柔情。
试问我们多少人不敢当面表达对父母、对子女的爱,以致空留遗憾。
其实我们与梁先生并无间隔,他也像我们一样,有着普通人的感情——这种感情包括对世间万物的喜怒哀乐,甚至包括对钱财物的患得患失,但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不虚伪的人。
读这本书,让我脱离历史的冰冷感,去读懂一个拥有真性情的、作为普通人的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做学问,不以是否有用来评判梁启超家学渊源极深,对于这个长子,在劝学上用的功夫着实不少。
梁思成写信,问做学问有用无用,梁启超以唐朝的诗人李白、杜甫和名相姚崇、宋璟为例,告诉梁思成“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人人各有所长,做学问的人与做官的人,只要都竭尽全力发光发热,给社会做点贡献,就都是有用的。
而对于梁思成这种看起来急于求成的心态,梁启超也给予了驳斥,他在信里写道“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启超把准了年轻人做学问心态的症结,那就是短时间内急于有所收获,长期来看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他语重心长的告诫,或许可以让梁思成幡然醒悟,沉下心做自己的学问。
在梁启超看来,在学校中求学,最重要的是学规矩,“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
”当然,这里的规矩并不只是学校的规则,而是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务求循规蹈矩,而不是投机取巧。
“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因此,做学问不怕出不了彩,怕的是基础不牢、根基不稳,花拳绣腿、弄巧成拙。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精选3篇)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精选3篇)梁启超家书的篇1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
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1最近几天,在读《梁启超家书》,颇有感触,以记之。
首先,任公和众多父母一样,在家书里经常关心儿女的学费、经济问题,不仅读书的要资助,结婚以后的子女经济窘迫,他也会慷慨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样。
第二,任公是个极民主的父亲,对于买房子、建坟墓等本应由父母作主的事情,他会在信中征求儿女的意见,让子女真正参与到家的建设之中。
第三,任公是个极温和的父亲。
女儿考试不及格,孩子入学要延迟等,他都以鼓励为主,强调的是打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了,今后的学习自然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任公是个极开放的父亲。
他的子女众多,虽然自己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学史研究,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从未对他们的未来进行严格的规定,思成喜欢建筑,就学建筑,思永喜欢考古,就学考古,思忠喜欢军事,就帮他联络西点军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后将从事哪一行,他都是支持的。
不过有一点,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学问。
第五,任公是个极自信的父亲。
对于思顺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极自信的,认为自己促成了两对佳偶,但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这鸳鸯谱点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为父母,教给子女的,应当是做人的道理。
对做事来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基础打好了,长年累月,总会取得成就。
任公用自己的给子女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学习。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2最近读了《梁启超家书》感受颇深: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在辈出的英雄中,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而又独特的人物,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但除去他的博学和繁杂的重大社会活动外,其对子女教育的用心、投入、动情、细致、关怀、指导也是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众多家长所不及,虽历尽百年对青年人的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值得家长和年轻人认真学习和反思。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读《梁启超家书》有感1000字读过《梁启超家书》后,我对梁启超先生更加崇拜,他对儿女的教育方面值得每个对父母学习。
下面是为您收集的读《梁启超家书》有感范文,欢迎阅读!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
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 ___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宪政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读《梁启超传》有感
读《梁启超传》有感自从我们中学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来,我们都离不开讲维新变法的那一段历史,更离不开讲其主导的重要领袖康、梁二人。
然而,囿于惯性的认识,每当我们总结或回顾那段历史时,总是容易以大是大非的角度,直陈其利弊,批判其教训,以期达到警示后人的目的。
但难道历史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吗?历史不应该是无数人的人生体验与经历才汇聚而成的江流海涛吗?或许,承认这个前提,我们去阅读具体到个人的传记时,才能明晰即便个体很渺小,但它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更何况,作为“一言兴邦”的梁启超,那位在教科书上已经被贴上历史标签的他,理应作为更为鲜活的人,为我们所更进一步地认识。
《梁启超传》提供了这么一个契机。
当我读完这本书,放下这部包含着沉重历史的书籍时,我舒了一口气。
我感觉自己仿佛从那段风云变幻在历史穿越回来,一时回不过神来。
这本书用纵横交错的笔法,兼叙兼议,描绘了一个血肉丰满而又感染众人的梁启超。
而书中凸显梁任公在教育理念、为人处世、家国情怀方面的细节之处,尤为值得回味再三。
教育理念一个人对他人、对外界的理念,很多时候往往与他本人的切实经历和人生体会有重要关系。
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就首先来源、亦得益于他的家庭教育。
祖父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同时还经常跟小时候的梁启超讲述古代忠臣孝子的故事,使得梁从祖父身上看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了祖父忧国忧民的气节。
而父亲谦恭仁爱,不辞劳苦一清乡里之风气,也为年少的梁树立了典范。
梁家早期教育的核心是立志和做人,这与当下急功近利、过于强调出人头地的许多家教方式相比,梁家的方法似乎不太实用。
正如当下的读书,许多人认为读好书是为了考好试,考好试是为了有好文凭,有了好文凭就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有高收入、好生活,但却忽略了读书的宗旨其实是人格完善的培养与塑造。
而恰恰是这点,才理应是教育的根本要旨。
梁启超教育理念的第二个特点,是教人学做人,学做一个现代人。
梁认为,要做成一个人,要做到“三达德”,即教育要在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分别做到“教到人不惑”、“教到人不忧”、“教到人不惧”。
梁启超心得体会感悟结尾(3篇)
第1篇一、追求真理,坚定信念梁启超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政治实践中,他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主张“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在学术上,他涉猎广泛,对历史、哲学、文学、经济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在政治上,他主张民主、科学、民生,反对封建专制,积极推动社会改革。
从梁启超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的典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梁启超一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
他深感国家民族危机,呼吁民众觉醒,积极投身救国运动。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从梁启超的爱国情怀中,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博学多才,全面发展梁启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精通经史子集,擅长文学、哲学、经济、政治等领域。
他主张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习梁启超的博学多才,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梁启超提倡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的思想观点。
在学术上,他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从梁启超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中,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
五、严谨治学,勤奋刻苦梁启超一生勤奋刻苦,严谨治学。
他主张“学以致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术研究上,他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在政治实践中,他勤奋工作,无私奉献。
从梁启超的严谨治学、勤奋刻苦的精神中,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严谨求实,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六、结语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梁启超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爱国情怀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
他深感民族危亡之重,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努力奋斗。
梁启超的爱国情怀,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二、独立思考梁启超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创新。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他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对西方文明的借鉴。
他认为,要振兴国家,必须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敢于创新。
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使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勇于面对问题,敢于质疑,善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
三、教育救国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关键。
他主张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近代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使我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要重视教育,关注人才培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文化自信梁启超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
在他看来,中华民族要振兴,必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使我明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五、人格魅力梁启超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为人正直,关心民生,勇于担当。
在他的领导下,许多有志之士团结一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梁启超的人格魅力,使我认识到,一个领导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关心民生,勇于担当,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六、勤奋好学梁启超具有勤奋好学的精神,他一生勤奋学习,涉猎广泛。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使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爱国情怀、独立思考、教育救国、文化自信、人格魅力和勤奋好学,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word范文资料
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参观梁启超故居有感(一)"尽兴、理智、随缘"的家庭教育理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救国"的积极倡导者,"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他也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者,他儿女九个,一家出了仨院士,九个儿女在各自领域上成就显著,他在家庭教育上的观念与做法,值得我们去分享。
他认为,子女是独立的自我,个性、才情自有其特色,不可能是父母的再现,包办代替不可能行通。
最重要的应该是为他们提供发挥自我、展示才华的客观条件,并尽最大的能力为孩子争取学习的客观条件。
同样,给予孩子科学的人生理念也非常重要,梁启超给予子女的理念涉及做人、心性修养、如何面对社会和面对自己等许多方面,可总结为:尽兴、理智、随缘。
一是尽兴,梁启超引导孩子把兴趣作为幸福的源泉,成功的基石。
他多次宣称自己是个"趣味主义者".他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面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同时,他主张的趣味教育要适度,"教育儿童纯用趣味引诱,则不能扩张其可能性",这样才能够避免过于趣味而趋向浅薄,既能够使孩子们掌握知识,同时又能使孩子们快乐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梁启超还特别强调支持兴趣持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希望,希望是成功的阶梯。
梁启超一再告诫子女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万万不可悲观,总是告诉子女们,只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心满意足了。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梁启超认为,人的能力各异,只要尽情发挥出来了,就应该快活与满足。
二是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
梁启超的情感极其丰富,他的家书处处洋溢着炽热的情感,但也同时渗透着理智,他教育子女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多认识一些朋友,性质格外活泼些,甚好,但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三是随缘,人生总是要经历不可回避的挫折和失败,能从容面对,那才是最重要的。
梁启超传读后感(范本)
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一)前两天从图书馆借了本《梁启超传》,我看梁启超的东西,是因为较之他老师康有为,他的成就和气质要高些,再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成就,很欣赏他的才华,文笔,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
书看到一半,他正是我心中的形象,家教好,资质好,勤奋,有激情,并有一腔爱国热情。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喜所,元青着的《梁启超传》很棒。
600多页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物传记,人物生活状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尽量引用原着或书信或文章,让那个时代的文字来讲述历史,阐述梁的观点,并努力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虽然书中许多部分为文言文,但这对得到梁真实的观点很重要,还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
今天看到梁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
我在回到宿舍后,突然感觉梁阐述的实施路线不无道理:其一,它不同于保皇派,比保皇派的激进不言而喻;再和革命派相比,在我们文人(我姑且算做文人)眼中,确实是不理智,让文人看到举国生灵前仆后继去用生命推翻一个专制政府是他们所不忍的,并且在中国当时社会开发民智而后演其它,似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
在未开发民智前,不说发动革命难上加难,即使真的发动了广大愚昧民众,也极易被别有心机的人或集团利用,历史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
以我不算广博的知识,清末民初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主张改良,后来的胡适就是一例,而那些学生以及渐渐觉醒的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则多偏重用武力推翻旧政府,搞革命。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思路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革命不是他们所说的太不理智,太草率,效率太低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且不说愚民起义搞革命注定被利用,就谈那些无辜生命的毫无价值的陨灭,社会财富的破坏,社会治安的动荡,以及不知能否获胜的迷茫,远不如梁的主张来得快,做的好,我想,中国只有一个梁启超,如果成百上千的文人,官员都是梁启超,民众会成为新民,君主立宪会和平实现,不会是这么大的代价后,换来社会主义。
《《梁启超传》读后感》2200字梁启超家信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2200字梁启超家信读后感作文一:《《梁启超传》读后感》2200字《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看完一本书和看完一场球,一场电影的感受有时候很像。
精彩的比赛和电影,看完之后恨不得立刻就和旁人谈起,讨论进球的精彩又或情节的跌宕。
倘若比赛乏善可陈,电影不痛不痒,则看过之后,仿佛走过上班的路、刷完睡前的牙一般,你若不问,我便不再提起,好似寻常往事一般没了意义。
实在不幸,赶上了臭脚一群,矫揉一班,则避之不及,恨不得从未看过,绝不提起,仿佛告诉别人浪费的这时间,让听者拿去。
或许这算是自己的一个说辞,以至于迟了这么久才来写《梁启超传》读后感,不觉得惭愧。
然而书与球,与电影不同在于,耗费了那么久,不留下些什么是万万不能的,也是千万不可的。
幸好之前断断续续的记录了一些感受。
才不至于把这本书直接还给作者。
先说说缺点。
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详实有余,深度不足的书。
作者博采众家,却未能升华出什么境界。
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就事论事的发些感慨做些总结。
加之大量直接摘录资料原文,却少有详解,清末民初的古文生涩虽不至难以理解,却也实在使人疲于持续招架。
本来读书的时间就很有限,更不愿意陷入一字一字的理解泥潭中。
书籍的序言中,评价他是采用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写成,通篇读下来,才发现时务文体的内容确实不少,只是都源于引用。
作者还是实实在在的采用白话文。
上下两册,洋洋洒洒上百页,耐读性不高。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抛弃了传记作品常用的编年体,而采用人物关系区分章节。
如梁启超与黄遵宪,梁启超与袁世凯等等,反过来看,也算是刻画了清末明初的名流政客种种,只不过用梁启超签了桥搭了线。
不知道算不算是搭车版的纪传体。
这种设计天然的就是争议点。
能看出梁启超与种种人物,是按照年代的进程撰写的,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初立——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
所以前有康有为,黄宗宪等等立宪人物,中间安排了章太炎、袁世凯等1912年前后的人物、后面则是蒋百里、胡适、徐志摩众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梁启超家书观后感
引导语: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
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梁启超家书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一)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
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
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
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
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
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
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
人格能磨练出来。
"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
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
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
"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
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
的话。
""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
"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
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
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
这点精神。
"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
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
往往事半功倍。
""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
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二)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
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