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小石潭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古文。
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
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感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3.朗读背诵: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记忆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哪些古文?它们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课《小石潭记》。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课文描述,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虚词,疏通文意。
3.把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文脉、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3. 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作者人格精神的探究,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小石潭的美,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作者思想情感中“乐”和“忧”的关系。
作者孤独忧愁情感内涵的探究和挖掘。
【课堂活动设计】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自学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被贬二十三年凄苦又豪迈的复杂情感。
今天,我们来认识他的一位同命相连的朋友,他曾经和刘禹锡一起被贬到了湖南永州,他就是柳宗元。
被贬到永州后,柳宗元的生活和心情怎样呢?他为我们留下了“永州八记”八篇文章记录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第四篇《小石潭记》。
二、检测预习,巩固基础:过渡:课前安排同学们进行了预习,请大家根据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检测内容,学生举手回答:1.作者介绍。
柳宗元,字,代河东人,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给加点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卷石底以出()3.本文的文体是什么?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4.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预设:描写了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抒发了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事实上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4、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言课文翻译方法。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课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你能从画面内容猜出这一首诗歌吗?生: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点课件)师:同学们很棒,谁能告诉老师你是从哪个地方猜出来的?生1:我是从船上的人猜出的最后两句诗,也就知道整首诗的内容了。
生2:我是根据整幅图,远处有山,没有飞鸟,而只有一只小船,船上的人穿着蓑在垂钓猜出来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再加上平时的古诗积累,一下子就能猜出来了。
师:这是作者被贬至永州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整首诗给我们展现了空旷冷寂、寂寥无人的景象,在漫天风雪中,独钓既显诗人忧愤寂寞又暗含诗人的孤傲高洁,这是诗人心迹的流露。
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点课件)在永州柳宗元还写了“永州八记”,篇篇可谓上乘之作,诗人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点课件、板书)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点课件)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好,我们了解了作者及相关内容,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听准字音,听准节奏。
生听,做好标记。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看一下你标的字音、节奏是不是准确。
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自由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同位互相读听,一人读,一人听,注意字音和节奏,将错误给指出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在分析作者面对小石潭美景时的感慨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政治失意后的心情,从而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孤寂之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山玩水时,有没有过被一处景色深深吸引,引发内心感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描写小石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然而,我也发现,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题,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此外,今天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将课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仍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是篇很好的写景抒情文章。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手法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针对本课文,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解析资料:分析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的语言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部编人教版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新人教版教学设计
10 小石潭记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3.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4.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
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
二、资料助读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永州。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记”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扫清字词障碍1.听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与停顿。
给加点字注音。
清冽.(liè) 坻.(chí) 嵁.(kān) 佁.(yǐ) 俶.(chù)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ɡ) 幽邃.(suì)2.学生根据工具书、课本注释,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质疑交流。
(1)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做好记号提出质疑。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背景、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尝试将课文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写作中。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探讨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文化背景:学生对柳宗元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有限,影响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创意表达: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进行创意性的复述和表达。
举例解释:
-对于词汇理解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语境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茇”字的原始含义和其在文中的用法。
-在情感把握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柳宗元的生平遭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被贬后的心情变化,通过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细节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描写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领悟文章所表现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遭遇的感慨。
5.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并进行创意性复述。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对《小石潭记》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提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文章以记叙为主,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孤寂。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有所了解。
但本课中的有些词语和句式较为复杂,学生理解和运用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孤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小石潭的美景图片和相关音乐;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目标和时间安排;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石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所谓教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安排和决策。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心境的两个字。
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
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说明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石潭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小石潭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小石潭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小石潭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类似的自然景观吗?你觉得自然景观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小石潭的话题,例如:小石潭的生态环境、小石潭的保护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教案新人教版
10.《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3.体会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作者作品】《柳宗元》,了解作者作品,导入新课。
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曾巩、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整体感知1.播放【影视课文】,指导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进行跟读练习。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
【精品课件】展示篁竹(huáng)清冽(liè)坻(chí)嵁(kān)佁然(yǐ)俶尔(chù)翕忽(xī)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3.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可以“从……这句话中,我发现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句式说话。
示例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句话中,我发现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
答案点拨怪石嶙峋、树木青葱、群鱼戏水、水清见底、源头曲折、岸势崎岖……4.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按游览顺序的分别写了: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三、局部探究(一)探究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1.小组合作,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再由全班讨论,参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点拨用“猜”“看”“查”的手段疏通词义。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26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细致地观察和生动地描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对精彩语段进行品读。
2.指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其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风景图片。
(配乐)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齐声读四、翻译(四人小组边读边译)1.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2.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1.思考:(1)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2.明确:(1)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抒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1.逐步引导: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景致幽静。
2.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八、布置作业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九、板书设计26 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借幽深冷寂之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0小石潭记
10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
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qiǎo chuàng)2.古今异义词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动词作名词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3)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4)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4.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明确: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②写潭中的游鱼
③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④写小石潭的气氛和感受
⑤交代同游者
三、再读课文,探寻潭“美”
1.再次浏览课文,思考: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利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2.请同学们简要的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其余再见《导读》P85、86。
3.我们有学过他的文章吗?《黔之驴》——柳宗元(唐)——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以及句读——生散读——生个别读。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与句子。
3.为何取名为“小石潭”?
明确:“全石以为底……为岩”,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钴母潭记》、《小石潭记》、)等八篇,被公认为山水游记中的佳作,合称《永州八记》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环境过于凄清让作者想பைடு நூலகம்离而去)
所以,作者的情感是有所变化的,从全文来看,作者虽然一时陶醉于美景,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而忧伤凄苦之情却始终无法排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
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学情分析: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文言实词,也能准确理解重点虚词的作用。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学习本文学生具备的已有能力是会使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能结合重点词品析作者的情感,能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的对柳宗元有一定的简单了解,结合背景对作者的内心感受应该有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也有发现游记散文特点的兴趣。
教学目标:1.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永州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0《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文章,翻译重点词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推敲、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学习抓住典型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鼓励学生正视逆境,笑对挫折。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熟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翻译重点词语(实词/虚词)和句子(特殊句式/重点句子),带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推敲、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概括小石潭的特点;理解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翻译重点词句,通译全文。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游记线索。
教学重难点:翻译重点词语(实词、虚词)和句子(特殊句式、重点句子),通译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的情感!(板书,课题)二、投放目标,明确任务(大屏幕投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反复诵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翻译重点词句,通译全文。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游记线索。
三、了解作者,知人读文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10 小石潭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0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小石潭秀美清幽的特点,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品味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寻幽探景的高洁情趣,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游踪。
2、把握文中景物及其秀丽的特点。
难点:1、学习本文景物的方法,学习本文精练的语言。
2 、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心情由乐转忧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伴随着如佩环碰撞的清脆的水声,在我们的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动态的山水画卷,这里有有竹树环合,青树翠蔓,有游鱼异石,小溪潺潺,这里就是我们湖南永州的旅游胜地小石潭,1200年前这里奇丽的景色,吸引了柳宗元驻足欣赏,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小石潭记,跟随柳宗元的这篇游记,开启我们的探幽之旅吧!请大家把书翻开第58页,(板书课题,并且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齐读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小石潭秀美清幽的特点,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品味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寻幽探景的高洁情趣,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1)初探小潭,理游踪,找景物(1)初探小潭,理游踪,找景物同学们,在出发旅游之前,首先要确定好游览顺序,为了更好地缕清游览顺序,首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抓关键词:1、圈出文章中表示方位的词语,理清游览顺序;2、依次勾画文中景物,思考重点描写的景物是什么?(给大家一些小小的提示,我们在《桃花源记》中的游览顺序是(发现桃花林—走进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林),那么这篇课文顺序是呢?)请大家完成后举手示意老师。
看见大家举起的小手,我似乎感受到了大家迫不及待的想要走进这小石潭了,请大家一起依次来说说你找到的方位词。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 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能熟读全文;2.识记并理解前两段话重点字词解释,熟练翻译文章前两段。
【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曾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
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后入学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在此十年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后又加贬柳州,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又是一不幸的人。
【文本链接】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额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就是一篇叙事记物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余秋雨先生曾在《柳侯祠》中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悟,与自我对话!”【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清冽.( liè)为坻.( chí)为屿.( yǔ)为嵁.( kān )参.差.(cēn cī)披拂.(fú)佁.然( yǐ)俶.尔( chù)翕.忽( xī)寂寥..( qiǎo chuàng )幽邃.( suì)..( jì liáo )悄怆【互学探究】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①发现小潭(闻声—见形)——②潭中景物(水、石、树、鱼)——③小潭源流(溪身—岸势)——④潭中气氛(气氛、感受)3.在熟读课文的理清线索的基础上,精读课文词句并准备翻译句子。
第一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小石潭记
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
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
..(qiǎo chuàng)
2.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
..而望(向西南)
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
..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2)动词作名词
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3)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
4.特殊句式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
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1.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
教师示范探究:第一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头的状态,即“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探究: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景色与游鱼,写出了游鱼欢乐的状态;第三段写了潭西南方的景观,未能探得溪流的起源;第四段写了独坐潭上的凄凉感受;第五段记录了同游的人。
教师分析:同学们探究得很正确,通过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可看出,本文先写发现小石潭,接着描写小石潭的概貌,再写潭中近景(游鱼和潭水),然后写溪流水源,这是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
条理清晰,毫不散乱。
2.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先发现了石潭,看见了它的样子,也看见了小石潭中的怪石,看见了水中的游鱼,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最后,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幽。
一步一换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给它取个名字。
明确:“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
三、板书设计
发现石潭
总览概貌
细观近景
远望潭源
潭边气氛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时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怪!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
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
刚刚还是佁然不动,忽然又远逝,往来翕忽,由静景向动景的转化,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
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括了“乐”的气氛。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逗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
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
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会情感变化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
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1—3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4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
播放朗读,明确情感。
明确:1—3段写乐,第4段写悲。
1.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既有乐情,也有悲意。
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品味文章,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
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旷神怡,观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
但乐到极致则生悲,坐潭上忽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
2.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但那是寒景一片,作者写出悲与孤独尚情有可原,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明确:作者去小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岸边有“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
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本身怀有失意之悲,因此不论是《江雪》的景还是《小石潭记》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凉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