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原理与及设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计算机 实验报告

计算机 实验报告

计算机实验报告计算机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实验是计算机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原理和应用。

本篇文章将围绕计算机实验展开,探讨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的反思和展望。

实验目的:计算机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计算机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硬件实验和软件实验。

硬件实验:通过搭建计算机硬件系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我们首先学习了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等。

然后,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一步步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

通过硬件实验,我们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各个组件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软件实验:通过编写程序,探索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我们使用了一种常见的编程语言,编写了几个简单的程序。

通过编程实践,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编程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计算机编程的理解,还提高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并编写了几个实用的程序。

在硬件实验中,我们了解了计算机各个组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掌握了搭建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步骤。

在软件实验中,我们学会了使用编程语言来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如计算器、猜数字游戏等。

这些实验结果使我们对计算机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验反思: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计算机科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学科。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如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编程能力有待提高等。

这些反思将成为我们今后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实验展望: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的计算机实验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计算机实训实验报告

计算机实训实验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计算机实训实验报告计算机实训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报告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实训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情况。

实验中,我们团队选择了一个需要编程开发的项目,通过实操了解了项目开发全过程,并掌握了相关的软件开发技能。

本文将依次介绍实验背景与目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与结果、实验感悟及结论等内容。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实际的软件开发技能,还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 实验背景与目的:计算机实训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实际操作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培养实际开发项目的能力。

2. 实验设计:本实验的项目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学生信息的录入、成绩的录入与查询、成绩的统计与分析等功能。

实验中,我们使用Java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

3. 实验过程与结果: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明确了项目需求和功能。

然后进行了项目的详细设计和数据库的建立。

接下来,我们开始编写代码并进行功能测试,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一进行调试和修复。

最后,我们使用测试数据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并对错误进行修正。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完成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实现了以下功能: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学生信息的录入、修改与删除;- 成绩的录入、修改与删除;- 成绩的查询与报表生成;- 成绩的统计与分析等。

4. 实验感悟: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耗时性。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我需要考虑到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确保整个系统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合理分工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致,才能顺利完成整个项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初期需求的明确性不足,导致后期需要对代码进行重构;开发过程中的沟通不足,造成了代码和功能冲突等。

通过及时的沟通和合作,我们最终克服了这些问题,并成功完成了项目。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汉字编码与校验设计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汉字编码与校验设计实验

实验一汉字编码与校验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训将帮助同学们巩固对计算机中数据表示方法的理解,要求能设计汉字国标码与区位码之间的转换电路,能批量获取汉字机内码并用点阵形式进行显示。

通过设计16 位数据的海明编解码电路,16 位数据的CRC 并行编解码电路,帮助同学们理解校验码传输过程。

通过校验码流水传输实验帮助大家提前建立流水线的基本概念二、实验原理、内容与步骤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参考:1、汉字编码原理1)机内码与区位码区位码转换为十六进制+2020H得到国标码,国标码+8080H得到机内码。

区位码(十六进制)+A0A0H=机内码机内码-A0A0H=区位码(十六进制)2)存储器数据编辑使用实验里附带的十六进制编辑器,在使用ASCII码保存的记事本编辑,记得得到。

2、汉字编码电路设计国标转区位码汉字显示3、海明编码原理与设计1)编码原理若有效消息b1b2b3b4=1011,则先将它分别填入第3,5,6,7位,再分组进行奇偶统计,分别填入校验位P1,P2,P3的值。

这里分组采用偶校验,因此,要保证3组校验位的取值都满足偶校验规则。

各校验码的取值如下:P1=H3⊕H5⊕H7=b1⊕b2⊕b4=1⊕0⊕1=0P2=H3⊕H6⊕H7=b1⊕b3⊕b4=1⊕1⊕1=1P3=H5⊕H6⊕H7=b2⊕b3⊕b4=0⊕1⊕1=0这样就得到了海明码2)分组原理在海明码H1~Hn中,位号数(1,2,3,。

,n)为2的权值的那些位,即1(20),2,4,。

,2r-1位,作为奇偶校验码,并记作P1,P2,P3,。

,P r,余下各位则为有效信息位。

与N=11,k=7,r=4相应海明码可示意为位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P i占位P1P2 b1 P3 b2 b3 b4 P4 b5 b6 b7其中,b i均为有效信息。

3)校验位逻辑与电路设计海明编码4、海明解码原理与设计1)检错码原理与作用海明编码在解码过程中,被分作3组校验,每组可产生一个检错消息,3组共3个检错消息便可构成一个指错字,由G3 G2 G1组成,其中G3=P3⊕b2⊕b3⊕b4,G2=P2⊕b1⊕b3⊕b4,G1=P3⊕b1⊕b2⊕b4,3个指错字共表示8种状态,在没有出错的情况下,G3 G2 G1=000.由于在分组时就确定了每组校验位参与校验的组别,所以,指错字能准别地知错错误所在位2)错误逻辑原理与设计当目的部件接收到一-组海明码后,送人电路进行分组并检测,得到检错字信息G,G2G,这组信息通过译码电路译码,给出出错(或无错)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纠错的依据。

计算机组成原理运算器实验报告(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运算器实验报告(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运算器实验报告(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运算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中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学习运算器的设计和实现方法•掌握运算器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技巧实验背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可以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内部结构。

运算器是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负责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实践的方式,深入了解并实现一个简单的运算器。

实验步骤1.确定运算器的功能需求–确定需要支持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设计运算器的输入和输出接口2.实现运算器的逻辑电路–根据功能需求,设计并实现运算器的逻辑电路–确保逻辑电路的正确性和稳定性3.验证运算器的功能和性能–编写测试用例,对运算器的功能进行验证–测量运算器的性能指标,如运算速度和功耗4.优化运算器的设计–分析运算器的性能瓶颈,并提出优化方案–优化运算器的电路设计,提高性能和效率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实现了一个简单的运算器。

经过测试,运算器能够正确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并且在性能指标方面表现良好。

经过优化后,运算器的速度提高了20%,功耗降低了10%。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中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不仅掌握了运算器的实现技巧,还学会了优化运算器设计的方法。

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原理的理解以及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计算机组成原理》•[2] 张宇. 计算机组成原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实验目的补充•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和组成要素•学习如何设计和实现运算器的各个模块•理解运算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实验背景补充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础课程,它研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运算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之一,负责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对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逻辑门电路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逻辑门电路可以实现各种逻辑运算,如与门、或门、非门等。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逻辑门电路并进行实际操作,深入理解了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运算的实现过程。

实验二,寄存器和计数器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原理和应用。

寄存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的重要部件,而计数器则用于实现计数功能。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了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方法。

实验三,存储器实验。

在实验三中,我们学习了存储器的原理和分类,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存储器的认识,掌握了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和数据传输原理。

实验四,指令系统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了解了指令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掌握了指令的编写和执行方法,加深了对指令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五,CPU实验。

在实验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学习了CPU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掌握了CPU的工作过程和运行原理。

实验六,总线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总线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了解了总线的分类和各种总线的功能,掌握了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时序控制方法。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加深了对逻辑门电路、寄存器、计数器、存储器、指令系统、CPU和总线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32位ALU设计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32位ALU设计实验

实验三32位ALU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学生理解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基本构成,掌握Logisim 中各种运算组件的使用方法,熟悉多路选择器的使用,能利用前述实验完成的32位加法器、Logisim 中的运算组件构造指定规格的ALU 单元。

二、实验原理、内容与步骤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参考:1、32位加法功能的原理与设计1)设计原理1,被加数A(32位),2,被加数B(32位),3,前一位的进位CIN(1位),4,此位二数相加的和S(32位),5,此位二数相加产生的进位COUT(1位)。

要实现32位的二进制加法,一种自然的想法就是将1位的二进制加法重复32次(即逐位进位加法器)。

这样做无疑是可行且易行的,但由于每一位的CIN都是由前一位的COUT提供的,所以第2位必须在第1位计算出结果后,才能开始计算;第3位必须在第2位计算出结果后,才能开始计算,等等。

而最后的第32位必须在前31位全部计算出结果后,才能开始计算。

这样的方法,使得实现32位的二进制加法所需的时间是实现1位的二进制加法的时间的32倍。

2)电路设计32位加法功能2、32位减法功能的原理与实现1)变减法为加法的原理1.在Y引脚处使用求补器(32位),即可变减法为加法2.用构造好的32位加法器。

Y各位取反,C0取1,即可达到减法变加法。

无符号数的减法溢出,带加减功能的ALU的进位取反后表示,有符号数的减法溢出,仍然用最高位和符号位是否相等来判断2)电路设计32位减法功能3、加减溢出检测的设计(不考虑乘除法)1)有符号数溢出的设计有符号数溢出的设计2)无符号数溢出的设计无符号数溢出的设计4、移位的原理与设计1)逻辑移位逻辑移位2)算术移位算术移位5、逻辑运算功能的原理与设计2)与、或、异或、或非逻辑6、大于、等于、小于功能设计大于、等于、小于功能设计7、AluOP的控制原理与设计1)原理:AluOP的控制原理与设计8、总电路设计图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三、实验结论及分析(实验完成功能情况、存在问题分析或改进思路、自己的心得体会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存储系统设计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存储系统设计实验

实验四存储系统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训项目帮助大家理解计算机中重要部件—存储器,要求同学们掌握存储扩展的基本方法,能设计MIPS 寄存器堆、MIPS RAM 存储器。

能够利用所学习的cache 的基本原理设计直接相联、全相联,组相联映射的硬件cache。

二、实验原理、内容与步骤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参考:1、汉字字库存储芯片扩展设计实验1)设计原理该实验本质上是8个16K×32b 的ROM 存储系统。

现在需要把其中一个(1 号)16K×32b 的ROM 芯片用4个4K×32b 的芯片来替代,实际上就是存储器的字扩展问题。

a) 需要4 片4个4K×32b 芯片才可以扩展成16K×32b 的芯片。

b) 目标芯片16K个地址,地址线共14 条,备用芯片12 条地址线,高两位(分线器分开)用作片选,可以接到2-4 译码器的输入端。

c) 低12 位地址直接连4K×32b 的ROM 芯片的地址线。

4个芯片的32 位输出直接连到D1,因为同时只有一个芯片工作,因此不会冲突。

芯片内数据如何分配:a) 16K×32b 的ROM 的内部各自存储16K个地址,每个地址里存放4个字节数据。

地址范围都一样:0x0000~0x3FFF。

b) 4个4K×32b 的ROM,地址范围分别是也都一样:0x000~0xFFF,每个共有4K个地址,现在需要把16K×32b 的ROM 中的数据按照顺序每4个为一组分为三组,分别放到4个4K×32b 的ROM 中去。

HZK16_1 .txt 中的1~4096个数据放到0 号4K 的ROM 中,4097~8192 个数据放到 1 号4K 的ROM 中,8193~12288 个数据放到2 号4K 的ROM 中,12289~16384个数据放到3 号4K 的ROM 中。

c) 注意实际给的16K 数据,倒数第二个4K(8193~12288 个数据)中部分是0,最后4K(12289~16384 数据)全都是0。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实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寄存器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基本的寄存器,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寄存器的理解,并掌握寄存器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二、实验设备及软件1. 实验设备:计算机2. 实验软件:模拟器软件Mars3. 实验材料:电路图、线缆、元器件三、实验原理寄存器是计算机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

一个基本的寄存器通常由一组触发器组成,可以存储多个位的信息。

本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个16位的寄存器。

四、实验步骤1. 确定寄存器的结构和位数: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16位的寄存器。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触发器和其他元器件。

2. 组装寄存器电路:根据电路图,将选择好的元器件按照电路图连接起来。

3. 连接电路与计算机:使用线缆将寄存器电路连接到计算机的相应接口上。

4. 编写程序:打开Mars模拟器软件,编写程序来测试寄存器的功能。

可以编写一段简单的程序,将数据写入寄存器并读取出来,以验证寄存器的正确性。

5. 运行程序并测试:将编写好的程序加载到Mars模拟器中,并运行程序,观察寄存器的输出和模拟器的运行结果。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设计和实现了一个16位的寄存器,并进行了相关测试。

经过多次测试,寄存器的功能和性能良好,能够准确地存储和读取数据。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寄存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寄存器作为计算机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存储和传输数据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我更加清楚了寄存器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电路连接不稳定、程序错误等,但通过仔细检查和调试,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次实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性,只有深入理解原理并通过实践运用,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能力。

通过这个实验,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也更加系统和完整。

计算机导论实验报告

计算机导论实验报告

计算机导论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涉及的领域广泛,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日益增长。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有所了解。

通过实践探索计算机导论的课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和相关实践。

本实验报告将重点介绍我所参与的计算机导论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背景:计算机导论实验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内部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并且学习如何进行基本的编程和数据处理。

实验过程:1. 计算机硬件认识在实验课上,我们首先学习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功能。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们了解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主要硬件组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我们还通过拆解一台废弃的计算机,亲自触摸和感受了硬件设备,加深了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

2. 操作系统体验在实验课程的下一个环节,我们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通过安装和使用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和Linux,我们体验了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文件管理和软件运行的过程。

我们还学习了命令行界面和图形界面的操作,并掌握了一些系统维护和故障排除的技巧。

3. 编程基础练习在实验的后续环节,我们开始接触编程。

通过学习基本的编程语言,如C和Python,我们掌握了基本的编程概念和语法。

我们编写了一些简单的程序,如计算器、猜数字游戏等,来加深对编程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编写代码、调试程序并理解程序的运行原理。

实验结果:通过参与计算机导论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我对计算机硬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前,我只是使用计算机,对于计算机内部的运作原理并不了解。

通过实验和操作,我学会了拆解和组装计算机,认识了各种硬件设备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这为我将来在维修和升级计算机方面提供了基础。

其次,我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移位运算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移位运算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移位运算实验报告移位运算是计算机中非常基础的运算之一,用于将二进制数的位数进行移动。

移位运算可分为左移和右移两种,左移是将二进制数的位数向左移动,右移则是将二进制数的位数向右移动。

移位运算通常用于二进制数的乘除运算、数据压缩、程序优化等方面。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Verilog HDL 设计一个移位器,实现移位运算。

1. 实验原理和设计设计移位器需要对移位运算的原理有一定的理解。

在二进制数的移位运算中,移位的方向和位移的距离都是明确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输入信号的位置,分别实现左移和右移。

具体实现方法可以采用逻辑门电路实现,也可以采用移位指令指令直接实现。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逻辑门的实现方法。

移位器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采用Verilog HDL 自定义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

2. 采用逻辑门电路实现移位器,包括左移和右移两种方式。

3. 对移位器进行仿真调试,验证移位器的正确性。

以下是实验所采用的Verilog HDL 代码:module shifter(input [15:0] in_data,input [1:0] shift_direction,input [3:0] shift_distance,output [15:0] out_data);wire [15:0] shift_out;assign shift_out = shift_direction[0] ? (in_data << shift_distance) : (in_data >> shift_distance);assign out_data = shift_direction[1] ? (in_data << shift_distance) : (in_data >> shift_distance);endmodule代码中定义了4 个输入端口和一个输出端口,在输入端口中,`in_data` 为需要进行移位的二进制数,`shift_direction` 为移动方向(0 为右移,1 为左移),`shift_distance` 为移动的距离。

计算机实验报告(集锦15篇)

计算机实验报告(集锦15篇)

计算机实验报告计算机实验报告(集锦15篇)在生活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计算机实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计算机实验报告1一、需求分析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在网上宣传自己和获取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

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满足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

系统总体设计将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冗余性。

本着为学校着想,合理使用建设资金,使系统经济可行。

具体包括下以几个方面:1、内网络能够高速访问FTP服务器现在或上传文件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实现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限制不同类型的用户只能访问特定的服务资源。

可以下载和上传资料文件,访问速度可以对指定的用户进行级别的划分。

2、建设Web服务器对外实现信息发布,对内实现教学教务管理。

网站发布学校新闻、通知、学校的活动等相关内容。

实现学生能够在网上进行成绩查询、网上报名、网上评教等功能;以及教师的信息查询、教学数据上传等。

3、建设邮件服务器以满足校园内部之间和内、外网这间的大量邮件传输的需求。

4、实现内网划分多个VLAN,实现校园内不同校区,不同楼宇,不同楼层的多客户接入。

5、内部实现PC间实现高速互访,同时可以访问互联网。

网络内同一IP段内的PC机可以通过网上邻居实现高速互访,传送资料文件等,解决不同楼宇,不同楼层之间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送数据费时、费力的问题。

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实验报告

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实验报告

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实验报告1. 引言计算机原理实验室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计算机原理相关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计算机原理实验室中所进行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总结。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计算机原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的运行过程,学会使用一些计算机原理实验仪器和软件。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计算机硬件组装实验在本实验中,我们需要根据给定的电路图和硬件元件,组装一台完整的计算机。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硬件元件的正确连接和固定,确保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

3.2 计算机启动与关机实验在本实验中,我们需要学习计算机的启动与关机过程。

通过按照正确的步骤操作,我们可以使计算机正常启动和关机,并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流程。

3.3 计算机性能测试实验在本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性能测试软件,对计算机的性能进行测试。

通过测试结果,我们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4 计算机故障排除实验在本实验中,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常见的计算机故障排除方法。

通过分析故障原因,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修复计算机故障。

4. 实验过程4.1 计算机硬件组装实验过程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所需的硬件元件和工具。

然后,根据给定的电路图,按照正确的连接顺序,逐步组装计算机的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元件。

在组装过程中,需要注意连接线的插入方向和插孔的对应关系,确保连接的牢固和正确。

最后,进行电源的连接和固定,检查硬件组装是否正确。

4.2 计算机启动与关机实验过程在计算机硬件组装完成后,我们可以按照正确的步骤启动计算机。

首先,将电源线插入电源插座,并将电源线与计算机主机连接。

然后,按下电源按钮,等待计算机启动。

在启动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计算机屏幕上的提示信息,确认计算机是否正常启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所进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通过使用门电路,我们可以实现与门、或门、非门等基本逻辑运算。

我们首先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真值表和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则,然后根据实验要求,使用逻辑门电路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加法器电路,并通过仿真软件进行了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加法器电路能够正确地进行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

实验二:数字逻辑电路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数字逻辑电路的实现。

通过使用多路选择器、触发器等数字逻辑元件,我们可以实现更复杂的逻辑功能。

我们首先学习了多路选择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4位二进制加法器电路,并通过数字逻辑实验板进行了搭建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4位二进制加法器能够正确地进行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

实验三:存储器设计与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存储器的设计和实现。

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和读取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首先学习了存储器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简单的8位存储器电路,并通过实验板进行了搭建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8位存储器能够正确地存储和读取数据。

实验四: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我们首先学习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并通过实验板进行了搭建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能够正确地进行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计算机原理实验报告 排序程序设计

计算机原理实验报告 排序程序设计

《计算机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排序程序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支、循环、子程序调用等基本的程序结构。

2、学习综合程序的设计、编制及调试。

二、实验要求:在数据区中存放着一组数(两位数或者一位数),数据的个数就是数据缓冲区的长度,要求用气泡法,对该数据区中的数据按递增关系排序。

三、编程算法与说明:1、从第一个数开始,依次把相邻的两个数比较,若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则交换,否则不交换,直到比较完最后两个数。

此时,最大的那个数将排在最后面。

2、除去已经排好的数,对剩下的数重复第一步。

3、重复第二步,直到所有的数都排完。

四、程序流程图:五、程序清单:SHOW MACRO B ;宏定义显示一个字符MOV DL,BMOV AH,02HINT 21HENDMDA TA SEGMENTINFO DB '**********',0AH,0DH,'$' ;学生信息ARRAY DB 34,56,25,17,68,95,40,59,9 ;数值为两位数或者一位数N EQU $-ARRAYMES1 DB 'Before: ','$'MES2 DB 'After: ','$'DA TA ENDSCODE SEGMENTASSUME CS:CODE,DS:DA TASTART: MOV AX,DA TAMOV DS,AXMOV DX,OFFSET INFO ;显示学生信息MOV AH,09HINT 21HMOV DX,OFFSET MES1MOV AH,09HINT 21HCALL DISP ;显示排序前数组MOV BX,NP4: DEC BX ;第一次比较N-1次,以后比较次数依次减1 MOV CX,BX ;循环比较相邻两个数LEA SI,ARRAYP2: MOV AL,[SI]MOV AH,[SI+1]CMP AL,AHJNG P3 ;前面数小于等于后面数,则不交换MOV [SI],AH ;前面数大于后面数,交换MOV [SI+1],ALP3: INC SILOOP P2 ;进行完一轮比较CMP BX,1JG P4 ;再进行一轮比较,直到结束SHOW 0AH ;另起一行显示排序后数组SHOW 0DHMOV DX,OFFSET MES2MOV AH,09HINT 21HCALL DISP ;显示排序后数组MOV AX,4C00HINT 21HDISP PROC NEAR ;将数组显示出来LEA SI,ARRAYMOV CX,N ;循环显示数组的N个数P1: LODSB ;依次取数到AL,取后SI自动加1CBW ;将AL扩展到AXMOV BL,0AH ;BL=10IDIV BL ;AX除以10,则十位存在AL,个位存在AHMOV BX,AXADD BL,30HSHOW BL ;显示十位数ADD BH,30HSHOW BH ;显示个位数SHOW ' ' ;两个数之间显示两个空格SHOW ' 'LOOP P1 ;循环显示N个数RETDISP ENDPCODE ENDSEND START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汇编-连接-运行,显示如下:可看出正确按照递增排序。

计算机实验报告(通用15篇)

计算机实验报告(通用15篇)

计算机实验报告计算机实验报告(通用15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计算机实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计算机实验报告篇1学院专业班级学号一、实验名称:Cisco 系列路由器配置基础二、实验目的:(1)掌握Cisco 系列路由器操作系统软件IOS(Internetwork Operating System)的应用;(2)理解Cisco 系列路由器(5种)基本配置方法;(3)掌握Cisco 系列路由器用户命令状态,特权命令状态,全局设置状态,局部设置状态,设置对话状态;(4)掌握Cisco 系列路由器常用命令:任务命令,显示命令,拷贝命令,网络命令,掌握Cisco 系列路由器相关(全局,局部,…….)参数配置方法;三、实验环境:Cisco 2600 Series Routers,模拟软件“RouterS im-CCNA2。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使用模拟软件“RouterSim-CCNA2”进行。

路由器基本配置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用5种方式来设置路由器,其中包括Console 口接终端或运行终端仿真软件的微机;AUX口接MODEM,通过电话线与远方的终端或运行终端仿真软件的微机相连;通过以太网上的TFTP服务器;通过以太网上的TELNET程序;通过以太网上的SNMP网管工作站。

第一次设置必须通过上述第一种方式进行。

(1)命令状态1)router>路由器处于普通用户命令状态。

这时用户可以看到路由器的连接状态,访问其它网络和主机,但不能看到和更改路由器的设置内容。

2)router#在router>提示符下键入enable路由器进入超级用户命令状态router#,这时不但可以执行所有的用户命令,还可以看到和更改路由器的设置内容。

3)router(config)#在router#提示符下键入configure terminal,出现提示符router(config)#,此时路由器处于全局设置状态,这时可以设置路由器的全局参数。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2.掌握计算机数据传输的过程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二、实验器材1.计算机2.网线3.路由器三、实验过程1.实验一:理解网络分层结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结构,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主要是光纤、双绞线等物理媒介。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流转化为帧,并进行传输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网络层负责寻路和分组转发,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

-传输层负责端到端连接的可靠性和流量控制。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服务,负责通信协议的选择和具体的应用功能。

2.实验二:数据传输过程-数据从源主机通过物理媒介传输到目标主机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送、传输和接受。

-发送端将数据按照层级结构封装,并通过物理媒介传输到接收端。

-接收端根据层级结构进行解封装和处理,最终将数据交给应用层使用。

3.实验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网络由主机和链路两部分组成。

-主机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结点,终端设备有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结点有路由器、交换机等。

-链路是连接主机之间和主机与网络结点之间的通信路径。

四、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成功地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计算机数据传输的过程,并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

实验结果表明,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多个层级结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计算机数据传输的过程,并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

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我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达到了实验的目标。

六、总结和建议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实践操作,我深入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然而,实验时间比较紧张,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更多的实验训练的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探索。

计算机原理实验一报告

计算机原理实验一报告
XDB 200
YDW 20000
ZDD 3000000
RDD ?
DATA ENDS
编写完整程序,将x、y和z相加后,结果存入R中,用过td查看结果。
实验2习题3第12题
三、实验过程
四、实验结论和体会
.CODE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DX,-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OV AX,DAT
CALL WRITEDEC
MOV AX,DAT+2
CALL WRITEDEC
MOV DX,OFFSET MSG
MOV AH,09H
INT 21H
MOV AX,4C00H
INT 21H
END START
《计算机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汇编程序结构和基本调试方法
实验序号

实验日期
2016.9.29
姓名
院系
计算机
班级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胡建人
成绩
合格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用汇编语言设计、编写、调试和运行程序的方法。
2.根据要求编写完整程序,掌握TASM、TLINK、TD等软件的应用。学会字节、字、双字的数据定义方法,利用不同的寻址方式传送数据。
(1)编辑。
首先将上述程序编辑保存,文件名为ex1.asm。
(2)汇编与链接。链接时注意需要ylib16.lib库
tasm ex1;
tlink ex1,,,ylib16.lib;
如果在汇编和链接过程中出现错误,回到编辑,改正错误。
(3)调试运行。
ex1

计算机实验报告

计算机实验报告

计算机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计算机实验的方式,加深对计算机原理和操作系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计算机应用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调试。

2. 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

3. 计算机网络设置与测试。

4. 软件安装与应用。

三、实验过程。

1.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调试。

首先,我们需要将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电源等硬件组件按照正确的方式组装在机箱内,并连接好各种线缆。

然后,进行电源接通测试和BIOS设置,确保硬件能够正常工作。

2. 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

在硬件组装完成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进行安装。

首先,将操作系统安装光盘或U盘插入计算机,按照提示进行安装操作。

安装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系统配置,如网络设置、用户账户管理等。

3. 计算机网络设置与测试。

在操作系统安装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计算机网络的设置和测试。

首先,设置计算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网络参数,然后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确保计算机能够正常连接到局域网或互联网。

4. 软件安装与应用。

最后,我们需要安装一些常用的软件,并进行简单的应用测试。

例如,安装办公软件、浏览器、媒体播放器等,然后对这些软件进行简单的使用测试,确保软件能够正常运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上述实验步骤的操作,我们成功完成了计算机硬件组装与调试、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计算机网络设置与测试、软件安装与应用等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我们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计算机硬件组装与调试、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计算机网络设置与测试、软件安装与应用等基本操作,还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对我们今后的计算机应用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1] 《计算机原理与实验》,XXX,XXX出版社,2019。

计算机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原理实验报告计算机原理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原理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计算机原理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实验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实验目的计算机原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理解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和数据传输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调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计算机原理实验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和调试,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以及简单的程序设计和调试。

实验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的内存、CPU、硬盘、显卡等硬件设备,以及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软件的安装和调试等。

三、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根据实验指导书提供的材料和工具,组装计算机硬件。

这包括将主板、内存、CPU、硬盘等组件安装到机箱内,并连接好各个设备的电源和数据线。

在组装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硬件的安装顺序和连接方式,以确保硬件能够正常工作。

组装完成后,我们需要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安装操作系统和相关软件。

这包括将操作系统的安装光盘插入光驱,按照安装向导的提示进行操作,完成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

安装完成后,我们还需要安装一些常用的软件,如浏览器、办公软件等,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

实验的最后一部分是程序设计和调试。

在这部分实验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验指导书提供的要求,编写简单的程序,并进行调试和运行。

这部分实验涉及到计算机的编程语言、算法和数据结构等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完成了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和调试,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以及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心得体会一、引言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我有幸参与了多次实验,涵盖了CPU的设计与模拟、数据通路与控制器的实现、存储器的设计与测试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二、CPU的设计与模拟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CPU的组成和原理。

我首先完成了对CPU的整体设计,包括指令集、指令译码、数据通路等方面的设计。

然后,我使用多种模拟软件,如Proteus和Logisim,对我设计的CPU进行模拟验证。

这个过程非常有趣,我能够通过模拟软件来观察CPU的内部执行过程,了解每个时钟周期中各个部件的工作情况。

通过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CPU对于计算机运行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意识到了CPU设计和优化的重要性。

三、数据通路与控制器的实现数据通路和控制器的实现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实验中,我使用Verilog语言进行了数据通路和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

我首先对数据通路进行了拓扑图的设计,并使用Verilog语言将其转换为硬件描述。

接着,我设计了对应的控制器,实现了对数据通路的控制和调度。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刻理解到了数据通路和控制器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二者的协同工作是如何实现计算功能的。

四、存储器的设计与测试存储器在计算机系统中具有关键的地位。

在实验中,我使用Verilog 语言设计了存储器的模块,并进行了相应的功能测试。

我设计了读取和写入操作,同时进行了多个读写操作的并发测试。

通过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存储器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也意识到了存储器访问速度和容量的影响对于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性。

五、其他实验心得在以上的实验之外,我还参与了其他一些实验,如中断、流水线和指令缓存等的设计与实现。

这些实验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通过团队合作和导师的帮助,我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原理与设计
实验报告
实验三多周期MIPS CPU的控制部件用有限状态机实现多周期CPU的控制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MIPS—CPU控制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掌握用有限状态机技术实现多周期控制器的方法;
3、熟练掌握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多周期控制器的方法;
4、熟练掌握对多周期控制器的仿真实验验证和硬件测试两种调试方法;
5、掌握向MIPS-CPU顶层数据通路中增加控制单元的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和硬件测试两种方法对电路进行故障定位的调试技术。

二.实验内容
(1)MIPS—CPU控制器的有限状态机设计,根据MIPS—CPU 各种类型指令执行要求和有限状态机的设计原理,将多周期控制器的指令执行划分为多个状态,确定每一种指令的有限状态机,最后归纳为完整的多周期控制器有限状态机。

通过Verilog HDL语言实现多周期控制器有限状态机。

(2)根据MIPS—CPU控制器的接口要求,在有限状态机的
基础上,用Verilog HDL实现完整的MIPS—CPU控制器的设计,并根据仿真波形,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并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定位,修改程序,重新编译;
(3)设计控制器的硬件下载测试方案。

将编译通过的电路下载到实验台中。

根据硬件调试结果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并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定位,修改程序重新编译;最终完成控制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4)在MIPS—CPU指令系统的数据通路基础上,增加控制单元电路,并进行编译,仿真波形和调试。

根据仿真波形,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并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定位,修改程序,重新编译;
(5)对增加了控制单元的顶层数据通路设计硬件下载测试方案。

将编译通过的电路下载到实验台中。

根据硬件调试结果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并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定位,修改程序,重新编译;最终完成增加了控制单元的顶层数据通路设计。

三.实验原理与步骤
1.把指令执行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
(1).时钟周期以最复杂阶段所花时间为准
(2).尽量分成大致相等的若干阶段
(3).每个阶段内最多只能完成:1次访存或1次寄存器堆读/写或1次ALU
2.每步都设置相应的存储元件,执行结果都在下个时钟开始保存到相应单元
3.认真阅读书上的控制部件代码后,将其按照电路图进行拆分,拆分为三个部件,并在顶层模块中连接线路。

四.实验源代码
D触发器源代码:
下一状态部件源代码:
输出函数部件源代码:
五.EDA阶段的实验结果(“编译”、“仿真”等)
仿真结果如上图。

六.实验电路结构图
七.实验按键显示说明及引脚分配
1、本实验按键及显示说明
(1)按键说明
按键对应功能
键1 op
键2 op
键3 func
键4 func
键7 clk
键8 clrn (2)显示说明
引脚分配表:
pcsource[1] PIN_18
pcsource[0] PIN_17
m2reg PIN_15
regrt PIN_14
jal PIN_13 八.测试时的电路总体结构及其说明
多周期CPU控制部件的状态转移图
多周期CPU控制部件的电路结构图
实验电路图
九.测试计划(包括计划进行的系统测试、每一测试的测试过程、测试所需的测试数据、预期结果数据等)及其相关说明
下一状态函数的真值表
实验结果如下: 输入
输出
o p [5..0]
f u n c 5..0[]
状态
指令
Z w p c P c s o u r c e [1:
0] w i r
i o r d
w m e m
a l u c [3:0]
s e l p c s h i f t a l u s r c b [1:0]
s e x t
w r e g
m 2r e g
r e g r t
j a l
X X sif x X 1
00 0 0 0
X000 1 0
01 1 0 0 0 0
000011 X sid
i_j X 1 11 0 0 0 X000 1 0 00 1 0 0 0 0
000011
X
i_jal X 1 11 1 0 0 X000 1 0 01 1 1 0 0 1
000000 001000 i_jr X 1 10
0 0 0 X000
0 0 00
1 0 0 0 0 X
X
i-ot
X 0 00 0 0 X0 1 0 0
1 0 0 0 0
与预期实验结果相符。

十.关于实验电路设计的其他说明
q(state)值暂未进行输出。

十一.实验心得
这次实验将控制部件拆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使得我对于Verilog语言加深了理解和掌握。

对cpu的控制部件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