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翅膀”和“沙漏”看诗歌视觉审美意象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就会发现,诗歌与意象的关系紧密相连。
“意象是詩人主观情志的具体载体,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
”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更是不计其数。
“飞鸟”本身就有深远的渊源。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对飞鸟的崇拜。
古时候先民把飞鸟想象成开天辟地的英雄,(载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后世又有“五柳先生”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用以歌颂精卫的精神。
诗人常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喜出望外,还是痛不欲生。
不同的心境写出不同的诗歌,不同的诗歌反映不同的人生。
这些作品中的“飞鸟”或是带着比兴的色彩,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以飞鸟为隐喻表达爱情愁思的邈邈恋歌,或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或为沉郁悲愤的国仇家恨,更或是闲世隐居的世外桃源。
中国古典作品本身风格迥异,而以“飞鸟”为意象的作品风格更不是单一的。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飞鸟”意象中的悲欢情爱、壮志难酬、郁愤愁思与归隐田园的四方面特征。
悲欢怨爱的爱情鸟在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关雎》也曾出现过以“飞鸟”为意象的篇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终生相守。
而此诗以雎鸠为隐喻,直率的引出下文,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为伴侣的憧憬。
它是一首恋曲,在此诗句中,以鸟朦胧优美的意象,抒发出对恋人的脉脉情思。
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解释“关关雎鸠”时,仍沿用“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之词,可见一斑。
正如《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这种“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特点一直延续到汉乐府民歌。
在《乐府诗集》中有一首广为传颂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二句作为全诗的起兴,以喻夫妇二人离别。
张开诗的“翅膀”——析联想想象在诗中的应用
新课程视窗
张开请 的“ 膀 ” 翅
— —
析联 想想 象在诗 中的应 用
■ 卢 复敏
没有 了人世 间的争斗 , 地 间一 片 皎洁 , 天 真是 “ 白茫 茫 大地 真干净 !其次是 由“ 笠翁” ” 蓑 联想 到画廊中 的 渔翁系列 形 象 : 子牙 千 方百 计 地追 求 功名 利禄 ; 姜 《 楚辞 ・ 渔父》 的渔父 随 遇 而安 , 其 自然 ;渔 歌 中 顺 《 子》 中的渔翁潇洒 自在 , 流连光景 ;三国演义》 白发 《 “ 渔礁江 渚上 , 惯看 秋月 春风 ” 的渔 翁则 一双 慧眼 , 看 穿尘世是非 ;老人与海》 《 的桑地亚哥则老 当益壮 , 不 屈不挠 , 败 犹荣 。对 这 些 渔翁 形 象进 行 比较 、 虽 对 照, 揭示本诗 中老渔 翁独 特的个性特征 。首先 , 大雪 铺天盖地 , 鸟不飞行 , 人不 出门 , 而老 渔翁却 在寒 江 之上傲雪 斗寒 , 自垂钓 , 见其 性格 之倔 强 , 求 独 可 追 之执着 。其 次 , 这 个 玉洁 冰清 、 在 寂静 无 声 的世 界 里, 没有鸟呜 , 没有人声 , 没有 自然界的喧闹 , 没有人 世 间的争斗 , 老渔翁 泰然 自若 , 然 自得 , 见其 襟 怡 可 地 冻, 气候酷寒 , 鱼儿肯定深藏水府 , 寒江垂钓 , 钓有 何 益 ?而老渔 翁犹 自孜孜不倦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如同 神话 中的西 西弗 , 么超 然 , 多 多么悲壮 !还应联想 到 作者与时 代 , 到处 是 战 争 的废 墟 , 处是 浩 劫 的创 到 伤 。藩镇割据 , 宦官专权 , 朋党相争 , 战争频繁 , 民不 聊生 。这种混乱局 面导致 了两种后果 : 大而言之 , 政 治上极其黑 暗 ; 小而言之 , 人际关系极其 复杂 。而 柳 宗元处在这样 的时代 , 为一 个有志之士 , 然要 碰 作 必 壁, 于是他因为积极 参与 了 当时 的王 叔文改 革集 团 很快被贬谪 为永 州 司马。正 是这一 变故 , 柳宗 元 使 发愤著 书 , 终于成为著名 的文学家 , 本诗也正 是在这 种情况下写 的。通 过上述 联想 , 对诗 就能准 确把 握 了, 物形象跃然纸上 。 人 通过这种方 法能对诗进行有效 阅读 。如 只从 字 典上去理解易造 成就 事论事 , 只能很肤 浅地 去分 析 人物形象 。切记诗 的语 言是 言 已尽 而 意无穷 , 里 这 无穷之意才 是我们要去深挖 的。 ( 者单位 : 作 河南省郑州市 11中学) 0
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解读
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解读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迎来了一位极具才华的诗人,海子。
海子的诗歌形象独特,充满了对生命、爱情、自然和人性的思考与追求。
他的作品饱含激情和力量,犹如一只自由自在振翅翱翔的孤鹰,凭借着独特的风采和激情,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而其中有一种特殊的意象,即“青春的单翅鸟”,成为了他诗歌的主题意象之一“青春的单翅鸟”这一意象,描绘了青春的美好却又寂寞而脆弱的一面。
在海子的诗歌中,青春常常被描绘成一只单翅鸟,它展翅飞翔,但却只有一只翅膀,无法真正地疾飞。
这种形象无疑是极其寓意深远的。
首先,青春的单翅鸟的形象展示了一个人在青春年华时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渴望。
正如鲁迅所说:“青春是一只只翅膀不全的鸟。
”青春时光宝贵而短暂,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一双完整的翅膀,去飞向心中向往的远方。
然而,在青春的年华,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就像单翅鸟只能在地面上奔跑,无法翱翔天际。
其次,青春的单翅鸟的意象也揭示了青春的脆弱性与不确定性。
青春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数的阶段,我们面临着许多未知和困惑。
单翅鸟象征着青春时光中的脆弱和无助,无论是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还是面对自身的不完美和不确定性,都需要我们去努力和拼搏。
海子的诗歌中透露出对于青春脆弱性的关注与思索,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求与向往。
此外,“青春的单翅鸟”也暗示了人生的必然遭遇和无常命运。
在海子的诗歌中,往往描绘了青春的单翅鸟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和磨难,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这种意象提示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和冲突,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常和无法预测性。
从其中一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对海子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真实反映,他曾经经历了失败和挫折,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总结来说,“青春的单翅鸟”是海子诗歌中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它既意味着青春美好的独特性,又展示了青春面临的限制和挑战,还暗示了人生的脆弱和无法预知的命运。
浅论诗歌的意象“细胞”与想象“羽翼”
浅论诗歌的意象“细胞”与想象“羽翼”摘要:诗歌作为一种抒情工具,它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
在诗歌组成的各要素里,意象是诗歌最基本“细胞”单位;在诗歌创作与鉴赏过程中,想象是感情抒发的“羽翼”。
本文是以意象与想象的论述为切入点,论述两者的组合效果。
结合诗歌本身的谐隐特点,针对当下诗坛存在的某些片面观点提出基本看法。
关键词:诗歌意象想象组合诗的概念以及诗之为诗的本质属性在现当代诗学上尚未定论。
从诗的本质上来看,它是人类情感在诗中的共性存在及情感语言的个性化。
在传情过程中,诗歌的内容需要借助特殊的表现载体,诗歌的创造也需要特定精神动力。
诗歌的意象与想象就扮演了特定角色,意象构成了诗歌的基本要素,想象扩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意象是诗歌的“细胞”,想象是诗歌的“羽翼”,二者相辅相成,在诗歌的创作与鉴赏过程中都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一、意象与想象的基本理论所谓诗歌的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诗人将意与象融合后创造出来的可感触的具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在文论用语中直接用于诗歌形象的表述的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1]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
意象蕴藏诗美,是诗歌最基本的元素和最突出的特征。
没有意象,就如诗歌没有了细胞,诗人的言志抒情也失去了表现的特殊载体。
“什么叫做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
[2]想象是诗人在形象思维中,以意寻象、以象表意、主客互动和扩展的心理活动。
刘勰《文心雕龙》把想象称为“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3]想象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
诗歌创作离不开艺术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诗人只有凭借想象,才能发现和捕捉到可以寓载情感的意象,开拓无垠的艺术境界。
瞬间艺术:富有艺术张力的诗性思维
瞬间艺术:富有艺术张⼒的诗性思维瞬间艺术:富有艺术张⼒的诗性思维——宁明短诗选《低翔》的艺术解析宁明是中国飞得最⾼的诗⼈,他在蓝天上⽴意,在⽩云上构思,他的诗歌有飞⾏员职业特质——精确和敏捷,我把他的诗称之为瞬间的艺术。
读他的诗歌,就像是在观赏飞机在空中表演,盘旋、飞⾏⼋字、筋⽃、横滚、急上升转弯……我们在享受他诗歌时间的精确和技术的娴熟。
不知为什么,读过他的诗歌,我就萌发想以现代诗⼈的诗性思维为题的专题研究。
宁明的短诗集《低翔》,精选了四部诗集的60⾸短诗,每⼀⾸诗歌后⾯附有该作品发表情况说明,我把他的诗歌看成空中飞翔的图⽚,我试着从诗性思维的⾓度,来解析这些“瞬间艺术”。
就这部短诗集⽽⾔,我认为宁明的短诗特点为:轻盈、⼩巧、活泼、明快。
他的诗歌不追求宏⼤叙事,不追求艰深隐喻,不追求多义、歧义,不追求变形、碎⽚,不追求吊书袋……在技术主义泛滥的当下诗坛,在诗歌观念求僻猎奇成风成瘾的当下诗坛,在旌旗猎猎⼝号阵阵的当下诗坛,他的诗歌作品本分的反倒让⼈觉得很另类。
尊严、智性、明快,构成宁明的基本诗性⼈格,因⽽宁明的诗歌最贴近多数读者,或者说在保持诗歌品质的前提下,最不难为读者。
诗⼈们有⾃⼰的创作⾃由,但是宁明守望着诗歌写作伦理,不值得我们思索吗?提到诗性思维,我⼀直觉得困惑。
当代诗⼈的诗性思维到底是怎样特质的,它从古典诗歌承继了哪些诗性思维,从域外诗歌移植了哪些诗性思维,诗⼈个体应该如何⾃觉开发⾃我的诗性思维,成功的诗⼈诗性思维之⽐较,这些课题⼀段时间萦绕在⼼,并逐步有了理性焦虑。
拿宁明的诗歌说事,是我读到宁明的诗歌就产⽣的念头,缘分乎?宿命乎?我不得⽽知。
提到诗性思维,我不能不提到⼀个⼈,他就是意⼤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语⾔学家和近代社会科学的奠基⼈之⼀维柯,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诗性智慧”(也有译成诗性思维)的概念。
诗性智慧是原始⼈类“最初的智慧”,或称之为“感觉到的想象出的⽞学”,是⼀种如同感觉⼒和想象⼒的诗性能⼒和⼼理功能,更是⼀种诗性创造。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与美感
ywjszxk@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领军人物,莎士比亚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莎士比亚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能够捕捉到人们思想上的共性,然后在作品中用富有表现力的意象营造出恰当的意境,让人们更好地实现感官、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莎士比亚创作的十四行诗包含丰富的自然意象,具备多维度的意象美,本文浅析莎翁154首十四行诗中主要的自然意象以及其中蕴藏的美感,为莎翁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自然意象1.玫瑰意象玫瑰是浪漫爱情的象征,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充分表达了对玫瑰的喜爱之情。
他将玫瑰的外形、香气、寓意充分展现,对其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莎士比亚用“美丽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来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自己对生命和精神力量的信仰;用“带刺的玫瑰”象征爱情中的小插曲,暗示爱情历经风吹雨打才弥足珍贵;通过对玫瑰高贵气质与独特个性的描述,表现自己高尚的追求和美好的憧憬。
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纯净无比的,爱情即使“带刺”,也是它品格中自带的鲜明个性。
莎士比亚以类似于存在主义的思想憧憬世间的美好情感,承认爱情的不足,尊重情感的主观性和选择性。
现实的情感需求是莎士比亚想要传递给世人的讯息,表达了他对内在美的追求和对真挚情感的向往。
2.海洋意象海洋是莎士比亚创作诗歌和戏剧的灵感源泉。
面对汹涌奔腾的大海,莎士比亚联想到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他在十四行诗中赋予了海洋生命,用海洋的自然运动象征万物在时间作用下产生的变化。
大海的运动永无止境,象征着时间永不停歇。
任何事物在时间的作用下都会经历消逝和重生,在永不停息的往复中永存。
大海能够包容万象,各种样式的船只、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可以在大海中找到归属,所以诗人用大海的波澜壮阔象征宽容的情感;大海中有太多未知,诗人用这种神秘感象征情感的难以捉摸;大海汹涌澎湃、波涛翻滚,诗人用这种激荡的感觉来象征人生的艰难险阻。
莎士比亚对海洋充满敬畏之心,他自觉难以用有限的笔墨展现大海的情怀,所以在营造的意境中流露出对作品不够完美的隐忧。
现代诗歌的意象语言
现代诗歌的意象语言一、现代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艾青在《诗论》中对意象进行诗意的描绘:“意象: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
”这段话告诉我们:意象是诗人感觉到并写入诗中的具体事物。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也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
”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成以下三类:1.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
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
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别。
明喻要求本体与喻体都在诗中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像”“仿佛”一类表示比喻的词语。
在明喻中,本体与喻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
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
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
所谓暗喻,就是把喻体说成就是本体,暗示其相合的特性。
至于“曲喻”,就是奇想,奇特而又大胆到几乎不近情理的联想、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变异的狂想,但是,如果在诗歌中处理得当,反倒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的《死水》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诗歌的意境美作者:许翊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04期法国诗人梵希乐说:“诗歌是跳舞。
”确实,诗歌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
诗歌往往截取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情感体验。
诗歌具有更凝练、含蓄的特点,富有“跳跃性”。
诗歌教学不同于散文与小说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验诗人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凝练的语言需要添加上自己的想象才能使诗情飞扬起来。
所以,在教诗歌时需要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去再现诗歌的意境美;把诗人的感情变为自己的感情,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同时,“发挥想象、领略诗境”的古诗教学方法符合二期课改精神,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期课改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地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要着力引导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要充分关注学生主观的体验感受。
那么,如何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到诗歌的意境美呢?在教学中,笔者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描述画面,描述情景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通过语言描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出诗中的画面和情景,使学生较自然地进入诗歌意境之中。
(一)学生描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语言描述出来,并融进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步入诗歌的意境。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幅奇异瑰丽的塞北雪景图,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咏雪名句,更是给读者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意境。
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咏雪”这部分内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学生把最喜欢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又如《卖炭翁》一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鲜活勾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同时形象地表现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
浅析张晓风散文的诗性美(李雅迪)
内容提要英国地杰出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曾写过这样一句诗:“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见天堂”.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是这样一位洞察世事地散文家,她突破了以往女作家创作地狭小天地,以敏锐地双眼去发现,以细腻地内心去体察,通过诗性般浪漫而又灵动语言展示出对自然,对人生哲理般地思考.浓厚地文学底蕴使她地散文散发着浓厚地古典意蕴,而现代文化地浸染又使她地散文处处渗透着现代地睿智与洞察.她地散文大都不拘于格式,以细微处入手,通过天马行空般地联想与想象,将诗化般地语言与节奏运用于散文创作.本文试图从其散文主题意蕴,语言特色,与色彩糅合地角度来赏析其散文地诗性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序言在台湾地区乃至中国文坛,张晓风都无疑是一位令人瞩目地散文大家.她地文风灵巧多变,时而柔肠千曲,时而昂扬洒脱.余光中曾称她为“亦豪亦秀,腕挟风雷地淋漓之笔.” 张晓风地散文地取材新颖独特,突破传统思维地定势,以小见大,以一种发自生命本体地呼唤,常令读者醺然若醉,其所流露地智慧与灵性跨越时空,给人以恒久地震撼.她不仅仅追求散文地文学美,更是追求散文地艺术美,达到极大地审美情趣,给予读者无穷地想象与思索.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大胆联想,诗化主题张晓风地散文往往以自己地生活地细微之处为着笔点,透过一双透视平凡地慧眼,探索一些关于生命地意义,以及真,善,美地主题.作者淡化叙事背景,以高度诗化地语言文字,如叩问心灵一般,奏响了一曲曲令人感悟地生命之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行道树》一文中,作者地视点非常独特.从生活中日日可见,却总被忽略地行道树入手,引发出对人生态度地思考.“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地飞尘里.”全文以行道树地口吻,开篇便引起读者地兴趣与思考.“我们地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地工业城里,我们地存在只是一种悲凉地点缀.”我们不禁感慨,是啊,它们是大地地孩子,应该在森林中吸着露水,迎接着第一缕阳光地到来.然而命运却毫不留情地将它们带到乌烟瘴气地工业区,装饰地是一身抖不落地煤烟,制造地是不被珍惜地清新.然而它们却并不需求别人地同情,清晨将太阳迎来,制造着不被珍惜地清新.当一个早起地孩子走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地空气”时,这便是它们最自豪地时刻.因为它们知道“神圣地事业总是痛苦地,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在匆忙间,错过了多少沿途地风景,我们何曾停下脚步看看这些日日为我们带来清新地它们,我们又何曾留意过环卫工人额头上地汗水.作家没有通篇地大道理,淡化叙事背景,只截取行道树真挚地内心独白,却达到震慑心灵效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一叠辣酱》中,作者同样淡化叙事背景,加之以跳跃性地联想,诗化主题,引起读者深思.文章描述“我”应邀去校长家赴宴,厨子特地准备了他亲手调制地辣酱,在场地粤籍人士没有因口味偏淡没有去理会它,而对于台湾人地“我”来说辣酱偏甜.出于“善意”地捧场,“我”取用了一些.然而这“好意一举箸”却被厨子看在眼里,临走时捎来一瓶辣酱,这细心与善意实在令人动容.作者由此感慨人生,“大约世间之人多是寂寞地吧?未被击节赞美地文章,未蒙赏识地赤忱,未受注视地美貌,或者,无人肯试地一叠食物……”作者内心地感慨万千,人人都是希求人家地注视吧,人人也都是渴求人家地认同亦或是赏识吧!作者以高度诗意化地语言来抒发内心对生命地感悟与触动,“生命地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地人.”是啊!人生中,哪怕一次善意地微笑,一个肯定地点头,都是对人莫大地鼓励.作者透过一次简单地小事,都能引发令人深思地人生哲理,如醍醐灌顶般道破人生信条.以一种自然亲切,发自生命本体地语言来抒发对真、善、美地感悟,呼吁人们生活中多给别人一个鼓励,一个肯定,那其实是对自己最好地礼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张晓风在散文地创造上从未拘于格式,饱读诗书地她写起散文来也都透出着古典意蕴.在《不朽地失眠》一文中,作者通过跨越古今地奇妙联想,以张继地一首《枫桥夜泊》为落笔点,淡化了诗地由来,真挚而又感同深受地道出了失意落榜学子内心地矛盾与焦灼.文章以一人称——失意落榜者张继地口吻,细腻而又真切地体察落榜后地种种彷徨与无奈.“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地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地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见到这一榜单,内心地绝望痛苦与不甘体现在这一短暂地心理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考中地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地是,在他地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张晓风是何等地感性与睿智啊!这样微妙地情感波动都能体察与感知,引起读者强烈地共鸣.谁没有失败过,谁又没有过这样彻骨地体会呢!在这个失意者眼里,一点一丁地景物又能触动那涓涓涌出地伤感情怀.望着那快熄灭地油灯“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地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内心地无可奈何跃然纸上,那点点微火都能触动了内心伤感地情思,联想到自身彷徨无措地处境.内心中满腹难以名状地感情无处宣泄,挥毫写下这一首名垂千古地《枫桥夜泊》.就是这一提笔、一挥毫成就了流传千古好诗.失意、痛苦、彷徨就一定是坏事吗?作家洞察般地言语引起读者地思考.何为“得”,何又为“失”呢?当年那插花游街、意气风发地状元早已为人忘却呢!而那永远为世人所记得地,只有这个“秋夜地客船上那个失意地人,以及他那场不朽地失眠.”作家天马行空地想象突破传统思维地禁锢,以献给那些落榜地考生为由,通篇并没有说教劝道式地言语,而是跨越古今,以一个失意者地口吻,体察着那细腻脆弱地心理,一语道破天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诗化语言,情思逶迤张晓风总是擅长用诗一般地语言,身边地点点小事,丝丝话语都能够漾起她内心温柔地涟漪.她地心灵如天使一般,那么清澈,那么憧憬.话语间,总是含着眷眷柔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地毯地那一端》中,她以倾诉地口吻,向读者娓娓道出心中那份柔情.“我们地经济从来没有富裕过,我们地日子却从来没有贫乏过.”诗化般地对偶句俏皮而又可爱,大胆而又自信地表露出内心地爱意.“我们活在梦里,活在诗里,活在无穷无尽地色彩希望里.”作家诗一般地语言活泼而又轻快,三个活在,层层递进,对生活地美满与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胸腔中满满地爱意仿佛要倾泻出来.生活中地一个点头,一次目光地接触,都能让“我”地感受到彼此间地心心相印.而一次小小地荡舟,都能触动作家内心细腻地情思.“我永远不能忘记那次去泛舟.回程地时候,突然起了大风”“你奋力摇橹,累地一身都是汗.‘我们地道路也许就是这样吧’,‘也许我使你地负担更重了.’”看似多么平常地一件小事,在张晓风如水地内心里却泛起阵阵涟漪,不由得一阵伤感,联想到人生也许会带给地负担,心中蓦地情绪一沉.不著一字,小女儿般地情态展露无疑.这如水一般灵动地情怀,又怎不引起别人地爱怜?然而“‘我不在意,我高兴去搏斗!’你说得那样急切,‘只要你肯在我地船上,晓风,你是我最甜蜜地负荷’.”他说得那样急切,仿佛在急意表白着什么,又似乎不忍心她内心有一丝地顾虑.只言片语见一位硬朗阳光地形象浮现在人眼中.没有露骨地爱意表白,没有热烈地山盟海誓,但就这只言片语,却是天底下最甜蜜地情话.正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般,最简短地一个动作,却是需要用一生来守护地约定.而在最后一段,“当金钟轻摇,蜡炬燃起,我乐于走过众人去立下永恒地誓愿.因为,哦,德,因为我知道,是谁,在地毯地那一端等我.”张晓风发自生命本体地语言细腻真切而又饱含柔情,以吟咏般地语调,将内心中地激动与盼望地情绪表现得含蓄而又热烈,仿佛活在梦幻里.唯有历经过这样细腻真切而又牵人心弦地爱,才能通篇都涌动着炽热地情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母亲地羽衣》一文中,一句小小地话语,同样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地感叹与思考.文章从一件小事入手,女儿听完了牛郎织女地故事后拉着问妈妈是不是仙女变地?小孩子烂漫天真地小小话语,却在不经意间触及了作家那细腻而又敏感地心弦.不由得感慨到“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地?”母亲内心反问地语句道出了对女儿稚嫩地言语地所触动地涟漪.“我不是一个和千万母亲一样安分地母亲吗?我不是把属于女孩地羽衣收折得极为秘密吗?我在什么时候泄露了自己呢?”母亲一连串地反问句,令读者极为动容.对家庭不求回报地付出,以及无怨无悔地奉献在这一连串地反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难道稚嫩如“你”也发现了母亲曾经是被家里众星捧月般疼爱地天使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者由此引发对年华,对生命意义地感慨.是啊!哪一位母亲年轻时不是家里最疼爱地宝贝呢,哪一个母亲曾经不是最美丽动人地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羽衣,然后用最黯淡地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在某个无人地时候,她才会惆怅地开启箱子,用忧伤地目光抚摸那些柔软地羽毛,她知道,只要羽衣一着身,她就会重新回到云端,可是她把柔软白亮地羽毛拍了又拍,仍然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她“惆怅地”开启那百宝盒似地箱子,“忧伤”地看着那昔日光鲜地服饰,作家婉转多姿地笔法,对人物神态地把握让我们仿佛可以真切地看到“仙女”眼角那一抹转瞬即逝地怀念以及那对子女,对家庭无私奉献地那一抹坚定.孩童地一句稚语,在张晓风眼中却是道破天机一般,触动了女性那灵动地情怀.作者以“天使”作比,暗示她以及全天下千千万万地母亲们,她们曾经也都是上天地宠儿啊,骄傲着自己地容颜,挥洒着亮丽地青春,她们又何尝不向往过去那种公主般地生活呢!但是,她们不能离去,因为她们有了更重要地事,有了更值得照顾地人.通篇运用比拟地手法,以仙女比作母亲,大量地心理描写展现出女性细腻地情感以及内心地千回百转地心理变化.而大量地反问句则从侧面强有力地塑造了一个无怨无悔奉献出自己美丽年华地母亲形象.女性细腻真切地情感充溢全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行文如绘,比比如画张晓风不仅仅是一位语言运用独具特色地散文大家,同时也是一位以文绘画地高手.作家借助于对事物敏锐地观察和丰富地联想,通过各种色彩地巧妙糅合加之各种修辞手法地巧妙运用.在她笔下地山川钟秀,已不仅仅是客观地描摹,而是富有灵性一般,生动活泼,生气十足,给读者带来非同一般地审美体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魔季》中,作家仿佛为我们带来我们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蓝天打了蜡”“小树叶儿也都上了釉彩”开篇便利用拟人地手法,描绘出一个蓝天白云地世界.“相思树是墨绿地,荷叶桐是浅绿地,新生地竹子是翠绿地,刚冒尖儿地小草是黄绿地.还有那些老树地苍绿,以及藤萝植物地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作家仿佛游走在一片无边无际地绿意里面.深深浅浅地绿色层次分明,如画一般,深呼吸一口,似乎可以嗅到青葱地香味,让人心旷神怡.而一个“挤”字,又以拟人地手法俏皮地展现出植物们争先恐后地伸展地姿态.“阳光地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地小野花里.”作家以阳光比作酒,拟人地手法“斟”在花儿里,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明媚地阳光打在花儿地露水上,折射出七彩地光芒,令人微醺于这醉人地美景,微醺于这恼人地春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又如在《我有》一文中,“那串紫藤这些日子以来美得有些神奇,秋天里地花就是这样地,不但美丽,而且有那么一份凄凄艳艳地韵味.风一过地时候,醉红乱旋,把怜人地红意都荡到隔窗地小室中来了.”在作家灵动地笔下,花儿似乎如香味一般,是能够随风飘散地.微风习习,那火焰般艳丽地色彩似乎漾在空中,如丝如缕般绵长,萦绕在人身边.似乎天地间,都染上这醉人地嫣红,展现出独特地意境美,带来非同一般地审美享受.而“翠生生地叶子簌簌作响,如同檐前地铜铃,悬着整个风季地音乐.”叶子地“翠绿”与紫藤地“嫣红”交相辉映,宜人地芬香盼着清脆地音乐,深呼吸一口,仿佛可以嗅到这淡雅地芬芳,细细聆听,仿佛又可以感受到树叶地沙沙作响,作家运用通感地表现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入手,创造出如梦如幻地意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结张晓风就是这样一位亦豪亦秀地作家,她通过看似漫不经心之笔,将内心眷眷地情思倾注笔端,以感性地语调引起读者地联想与想象.她大都由生活地细微之处入手,没有大喜大悲地情感波澜,但就如一幅幅温润地水墨画,以诗意地语调给人以恒久地震撼与启迪,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注释:参考书目:。
从“翅膀”和“沙漏”看诗歌视觉审美意象
Abstract:
Poems are not merely things that wereadbut also things thatwe see .The visual qualitypoems is the one of the defining elements that distinguish poems from other forms of artand it intensifies aesthetic value of poems.The unique visual of apoemwill create anaesthetic dimension and visual picture and naturally will be used as a way to express thefeeling or significance of a poem. When the visual picture of the poem is combined withfeelingorsignificance,animageiscreated,thustheaestheticvalueofthepoemsisachieved.
和现在一样的疾病和羞耻。
你惩罚我的罪恶,
直到让我无比
脆弱。
愿与你
一起分享
和感受你今天的救赎:
如果我把翅膀依附在你的身上,
所经历的苦难会让我向更高处飞翔。
乔治·赫伯特(GeorgeHerbert)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的代表诗人之一。1633年发表的诗集《圣殿》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诗歌往往通过独特的视觉形式,使诗歌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诗人并且善用古典技巧和传统意象来描述对人生苦难的理解和最后灵魂的归宿。《复活节的翅膀》诗行的排列在视觉形式上是两个上下叠放的时间沙漏,这是诗歌给我们呈现的视觉空间和视觉形象。当然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象。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觉形象认为是沙漏,这个诗歌视觉形象似乎与诗歌的主题《复活节的翅膀》不相符的。所有乔治·赫伯特的诗都是在诗人逝世之后才出版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由F.E. Hutchinson编辑的。而诗人想要诗歌呈现的视觉形式成了一个谜。据乔治·赫伯特朋友Nicholas Ferrar说,他看到该诗歌在1633年的最早版本的排列方式是:诗歌是以垂直的方向书写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那样的话,那么诗歌诗行的形式就是两对并列翅膀的形状。如果我们把上面的诗歌反转一下,就可以看见诗行的形式所呈现的形象与诗歌原来的书写形式一样,是两对并列的翅膀。而这两对翅膀的视觉形象与诗人的诗歌《复活节的翅膀》的主题是相吻合的。然而在诗人的眼里,诗歌独特的视觉形式的本身有怎样的内涵呢?如果诗人用这两对并列的翅膀独特的视觉形式来揭示诗歌的情感意义,那么诗歌视觉形式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与诗歌的情感结合你?作为信徒的乔治·赫伯特在创作一首以复活节为主题从而表达自己信仰的诗歌时,应该是以一种虔诚的态度来考虑如何实现把诗歌诗行形式和诗歌情感意义想结合。他不可能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创造出视觉形式美丽而内容空洞的作品。历史上对乔治·赫伯特有这样的描述:诗人在生命晚期陶醉于强烈的飞向天堂的意象。而这与诗歌标题《复活节的翅膀》有着明显的关联。内心中充满飞向天堂的意象是基督教徒描写自己信仰经历的一种方式。这种体验因有上帝的力量而激动不已。诗人认为万物的创造者(Lord)创造了万物,并把人至于万物之上,在伊甸园里本可以过着幸福永恒的生活。然而人并不满足于此,它们想拥有上帝一样的智慧,而偷吃了禁果(智慧果),最后被驱逐出伊甸园。人类失去伊甸园后更加堕落(Decay),失去灵魂的人们已经是一无所有(Mostpoore)。而诗人自己在青春年华时就疾病缠身(诗人在39岁去世)在痛苦和屈辱中煎熬,以至于形容枯萎(Mostthinne)。诗人认为这就是上帝对诗人罪恶(sinne)的惩罚,耶稣以最痛苦的受难形式来拯救人类人类的灵魂。耶稣在受难三天后又复活了,为了突显复活节的意义,诗歌的每行最后的一个字母都是以字母“e”结尾,照应者“Easter”中的“E”的重复。而诗人愿意象云雀一样“附在你(耶稣)的翅膀上”(For,ifIimpmywingonthine,)飞向天堂。云雀在诗歌也是一个传统的意象,它飞得很高,象征诗人把灵魂于希冀天堂,同时云雀总在太阳日出时歌唱,象征着人类对上帝创造的赞美。两对翅膀中,一个象征诗人,一个象征着耶稣。诗歌把自己的救赎和与救世主耶稣一起飞翔天堂的情感和意义寄托在展翅飞翔视觉形象,从而更好表现诗人对最后归宿的愿望和信仰。
认知视角下诗性隐喻在诗歌翻译中的美学效果——以泰戈尔的《飞鸟
认知视角下诗性隐喻在诗歌翻译中的美学效果——以泰戈尔的《飞鸟集》为例李芳芳(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诗歌是诗性隐喻的载体。
诗性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一种,有着其独有的认知方式和文学特征,尤其是在英诗汉译中表达着特有的文学、语篇、美学效果。
能让译者更加准确的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美学效果,让译文更接近原诗的水准。
本文将以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中的部分诗歌为例,分析原诗作与郑振铎的译作,发现诗性隐喻能够为诗歌翻译带来更有效的诗歌理解、译诗语境构建及传达,系统阐释诗性隐喻在诗歌翻译中所表达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诗性隐喻;诗歌翻译;美学效果;飞鸟集文章编号:ISBN978-7-5369-4434-4(2019)12-043-04作者简介:李芳芳(1994—),女,甘肃武威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导师:王琪教授。
《飞鸟集》是一篇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因受日本俳句的影响,所以诗集中的诗大多简短且具有深刻的智慧。
美籍华人学者周策纵先生认为,这些小诗“真像海滩上晶莹的鹅卵石,每一颗自有一个天地。
它们是零碎的,短小的;但却也是丰富的、深刻的。
”诗集是由现代著名翻译家郑振铎先生所译,译者巧妙运用诗性隐喻的艺术表达手法,最大程度上将泰戈尔所要表达的态度情感以及蕴含的意境呈现给大众。
诗性隐喻作为诗歌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外壳,对于挖掘诗歌中作者所寄予的深厚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感情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诗性隐喻”是一种“非常规隐喻”或“文学隐喻”,基于“基本隐喻”,从“概念隐喻”延伸而来,也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在语用功能上有其独特之处。
一、诗性隐喻与诗歌美学效果认知视角下的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方式,隐喻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称为概念隐喻。
略论古典诗歌的意象性
略论古典诗歌的意象性作者:郭征帆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7期语言是诗歌作为现象存在的基本方式,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而诗歌语言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意象性。
关于这一点,需要从文学的特性说起。
文学是一种超越的艺术,文学语言在本质上一定超越了语言,否则就不能成为艺术。
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具备下述两种取向:其一是语表的具体性。
即它所显示的形象能够把人置身于一个很具体的环境。
在一瞬间唤起读者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印象。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
”唤醒感觉的任务是抽象语言和日常语言难以完成的。
可见,文学艺术的使命决定了文学语言必须具有具体性。
第二种取向是语里的丰富性。
也就是说,文学语言在具体性的语表下蕴含着概念语言、逻辑推理难以穷尽的多种意义。
这些意义使语言获得弹性和厚度,产生审美肌质。
综上所述,可见语表的具体性和语里的丰富性综合而为文学语言的意象性。
意象性作为文学语言的根本特点,显示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区别。
意象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源头最早可溯及‘周易’ )。
(周易)提出“立象尽意”,以摆脱言不尽意的局限,这种表达方式与文学艺术是相通的。
此后,古人对意象一直十分关注,做过种种专门化的研究和精辟的总结。
时至今日,它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
依然是经得起用任何新的理论观点去研析的审美范畴。
台湾学者李瑞胜指出:“在史学研究的范域中,意象研究是具有独特地位且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门,它是直接指向诗的内在本质所做的探索。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在意象的表现方面,亦起步很早。
意象的使用成为古典诗词特殊的表述艺术,许多优秀诗人总是通过意象来表述无以言传的感受与领悟。
从而创造出许多令人味之不尽,赏之不绝的杰作。
陶渊明是较早的一位意象大师。
尽管那个时代中国的意象论还不够发达,可陶诗中已经出现了许多高度意象化的作品。
诗歌中的物象、表象、意象和想象
诗歌中的物象、表象、意象和想象第一篇:诗歌中的物象、表象、意象和想象诗歌中的物象、表象、意象和想象诗歌中的物象、表象、意象和想象什么是物象、表象、意象和想象何为物象?一个事物,它自然呈现的样子,即它尚未被艺术家注意之前而客观存在的样子,就是物象(或称实象、景象、事象)。
由于其所处位置在客体世界,即在主体之外,所以它具有客观性。
它包括自然物象,如山川景物,风花雪月等,也包括社会物象,如人物、场面和动作细节等。
如著名的韩瀚诗《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其中的“头颅”、“天平”以及“把……放在……上,让……”,都是物象。
何为表象?一个物象,当我们注意到它并在我们的头脑中——主观世界——留下了它的印象(即内心的投影)后,它就成了记忆表象,一般简称表象。
由于它的所处位置在人的大脑,具有半客观性与半主观性,人们一般也称之为“印象”。
但它不同于“印象主义”之“印象”。
何为意象?一个表象,当我们把它运用在创作中且赋于它一定的意义即康德所谓灌注了生气——主体对表象的情感渗透与思想介入到达相当程度——之后,它就成了意象。
意象显然包含了主体对表象更多的理解与更深的领悟。
意象之意,包括主观的印象、感觉、直觉、意念、理念以及情绪与诗想等。
意象之源,不再是客观的物象世界而是主观的表象世界。
朱光潜所谓“意象是所知觉的事物在心中所印的影子。
比如看见一匹马,心中就有一个马的模样,这就是马的意象。
”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妥的,他显然把表象当成了意象。
同样,艾青所谓“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也应该更准确地说成“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觉”。
何为想象?诗歌意象的产生——或者说诗歌表象被赋予意义——的过程,就是诗歌的想象过程。
诗歌想象是诗歌表象与诗歌意象之间一个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环节。
作家毕飞宇曾经对小说的创新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汽车改革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东西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譬如轮子,至今还是圆的。
认识现代诗歌的创作风格与审美追求
认识现代诗歌的创作风格与审美追求现代诗歌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用现代语言和表现手法创作的诗歌。
与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歌在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现代诗歌的创作风格与审美追求。
一、现代诗歌的创作风格1.自由诗:自由诗是现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强调诗歌内容的表达和形式的自由。
自由诗在韵律、节奏、分行等方面没有固定模式,给诗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2.象征诗:象征诗通过象征手法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观念。
象征手法包括事物象征、意象象征、抽象象征等,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艺术魅力。
3.超现实主义诗:超现实主义诗追求超越现实的诗歌境界,通过描绘梦幻、奇异的形象和场景,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
超现实主义诗强调潜意识的作用,注重诗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4.口语诗:口语诗以日常口语为素材,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贴近生活,更具亲切感。
口语诗强调即兴性、现场感和真实性,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生活化、民主化趋势。
5.实验诗:实验诗是对传统诗歌创作手法和审美观念的挑战,诗人通过各种实验手法,如拼贴、改编、反讽等,探索诗歌的新可能性。
实验诗注重诗歌的过程性和互动性,强调诗人的创新精神。
二、现代诗歌的审美追求1.人性关怀:现代诗歌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爱情、死亡等主题的思考,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
2.思想启蒙:现代诗歌具有强烈的思想启蒙意识,诗人通过诗歌对社会现象、政治问题等进行批判和反思,唤起读者的思考和觉醒。
3.艺术创新:现代诗歌追求艺术创新,诗人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和时代感。
4.语言魅力:现代诗歌注重语言的魅力,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实验,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形式美:现代诗歌在形式上追求美感,诗人通过诗歌的排版、分行、韵律等手法,创造出具有视觉和听觉效果的诗歌作品。
用图像和比喻增强诗歌的呈现效果
用图像和比喻增强诗歌的呈现效果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韵律和意象,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有时候文字的表达力还不足以完全展现出诗人的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和比喻成为了一种增强诗歌呈现效果的重要手段。
首先,图像能够直观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象。
诗歌的美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而图像则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这些画面。
比如,当诗人描述一片美丽的夜空时,我们可以通过一张星空的照片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宁静和神秘。
图像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图,还能够让读者更加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增强阅读的体验。
其次,比喻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比喻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和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当诗人用“月亮如一颗银盘悬挂在天空”来形容夜晚的明月,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明月的美丽,还能够在想象中感受到那种宁静和祥和。
比喻的使用让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使读者更加容易被诗歌所打动。
图像和比喻的结合也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效果。
当图像和比喻同时出现在诗歌中时,它们能够相互补充,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当诗人用“花朵如彩虹般绽放”来形容春天的美丽时,我们不仅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绚丽多彩的花朵,还能够感受到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希望。
图像和比喻的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加容易被诗歌所打动。
然而,图像和比喻的使用也需要适度。
过多的图像和比喻可能会让诗歌显得过于华丽和夸张,失去了本真的美。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图像和比喻的使用应该符合诗歌的整体风格和主题。
只有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图像和比喻,才能够真正增强诗歌的呈现效果。
总之,图像和比喻是增强诗歌呈现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图像,诗人能够更直观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象;通过比喻,诗人能够让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图像和比喻的结合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效果,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
北京2023年高三语文下期自主招生网上考试练习
选择题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海臧克家从碧澄澄的天空,摸着潮湿的衣角,看到了你的颜色;触到了你的体温;从一阵阵的清风,深夜醒来,嗅到了你的气息;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C.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D.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答案】B试题分析:B项中“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理解错误,诗中无此意,“壮观”亦不妥选择题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在称雄之前,刘备成功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胸无大志的庸才,这一韬光养晦的做法让他得以与强大的曹操和孙权一起称雄三国时代。
②“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硕人》通过对齐女庄姜的细腻描绘,刻画了一个珠圆玉润、亮丽动人的古典美人形象。
③自8月1日“滴滴”收购“优步中国”的消息正式宣布后,网上盛传商务部反垄断局已两次约谈“滴滴”并依法进行调查,“滴滴”对此讳莫如深。
④由于缺少有效监督,《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在许多地方沦为一纸空文,只有真正令行禁止,才能达到公共场所“无烟化”的目标。
⑤城市规划大师卡罗琳•博斯在做主题演讲时说,城市环境和建筑休戚相关,所以要改善城市环境不能忽视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
⑥他此时正心事重重,尽管窗外鸟语花香,一片春意盎然,他也目不窥园,无心欣赏,还时不时的叹上一口气。
A. ①②⑤C. ②⑤⑥D. ③④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讳莫如深: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
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珠圆玉润:润:细腻光滑。
像珠子一样圆,像玉石一样光润。
古诗中的翅膀
古诗中的翅膀前言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其中,有许多古诗通过描绘翅膀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人类对自由、梦想和追求的向往。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诗中的翅膀形象,从不同角度解读其意义,并展示其在古诗中的具体表现。
翅膀的象征意义翅膀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结构,具有飞翔的能力,被赋予了诗人们无限的遐想。
在古代诗歌中,翅膀往往被赋予深远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追求自由、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内心的秘密憧憬等等。
1.自由的象征翅膀作为飞翔的工具,象征着自由和解放。
在古诗中,诗人们常用翅膀来比喻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表达出对束缚和约束的反抗,渴望自由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飞鸟集·其五十》中写道:萧骚无限思无限兮,既然玄鸟能鸣喙兮。
挥翅欲飞思无瑕兮,绝域忧心浩无涯兮。
李白通过比喻自己犹如一只飞鸟挥动着翅膀,展示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思考。
翅膀成为了他超越尘世束缚的象征,把自己的精神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2.超越尘世的想象翅膀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触发内心的想象和憧憬。
在古诗中,翅膀经常被用来比喻诗人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超越尘世的局限,展示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绮罗香薰玉指环,游园丽日制轻衫。
缟素应怜我不改,绿窗春与天连翻。
珠帘同雪鸳鸯短,飞燕双栖朱房宽。
沉醉不知归路远,呼伴歌楼引十栏。
辛弃疾通过描绘翅膀般的思绪飞过墙外的春景,展示了他超越尘世的思考和追求。
翅膀成为了他想象力的象征,将他的内心世界和美好事物连接在一起。
古诗中的翅膀的形象表现古诗中的翅膀形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通过形象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示出来。
1.舒展翅膀古诗中常常描绘翅膀舒展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居易通过描绘山川的壮丽景色,使用翅膀般的比喻手法,表达了他追求自由,不断超越的精神飞翔。
《敕勒歌》教学中的美学意象
《敕勒歌》教学中的美学意象《敕勒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名篇,它以其雄壮豪迈、激昂奔放的音韵和风格,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其美学意象,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他们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感悟。
一、描绘草原风光的美学意象《敕勒歌》通过对草原风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之处。
诗中有“铁棒磨作针,不成还作钗”这样的比喻,描绘了广袤的草原在风的吹拂下,变幻出种种奇妙的形态,充分展现了草原的广袤壮美。
还有“万里丝纶二十八,一尺锋从破虏出”的表现,使人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和壮美之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描绘,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之处,进而启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让他们从中领悟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二、表现英雄气概的美学意象《敕勒歌》中有着许多表现英雄气概的美学意象,比如“繁弦奋击三军虏,横行逆施绝世珠”等。
这些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战士的豪迈和英雄气概,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古代战士的勇敢和壮志豪情,让人备受感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这些意象,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战士的壮志豪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他们对古代英雄的形象有更加生动的认识,同时也激发学生自身的豪迈和勇敢之情。
三、展示爱情情感的美学意象《敕勒歌》中也有大量展示爱情情感的美学意象,比如“马踏青草留马迹,人披红袍出战场”等。
这些意象充分展现了古代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和深情,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纯粹和美好。
四、彰显民族文化的美学意象《敕勒歌》中也有不少彰显民族文化的美学意象,比如“骑六丁,结七纮,弦弦掩抑”等。
这些意象充分展现了古代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丰厚内涵,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敕勒歌》中的美学意象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这部古代名篇的艺术魅力,让他们对古代文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这也可以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中,培养出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心态,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充实和完善。
诗歌隐喻结构的理解与翻译——以《飞鸟集》中两首小诗为例
诗歌隐喻结构的理解与翻译——以《飞鸟集》中两首小诗为例一、引言隐喻在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仅仅以一种修辞现象存在。
20世纪70年代末传统隐喻研究开始逐渐从修辞学角度转向认知角度,Hoff man,Ortony,Honec和Johnson 等人里程碑式著作的问世推动隐喻研究最终完成了认知转向。
特别是1987年Kittay 出版的《隐喻——认知力和语言结构》和1980年Johnson和Lakoff 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对隐喻认知观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认知隐喻观为人们研究文学作品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入径。
1989年,Lakoff ,G 和Turner.在合著的《不仅说理——诗歌隐喻指南》一书中创立“诗歌隐喻”观,并提出“诗歌隐喻结构”,运用诗歌隐喻结构来分析和解读诗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意从“诗歌隐喻结构”出发,结合对《飞鸟集》53和84两首小诗的解读和翻译,探讨诗歌隐喻结构在解读和翻译诗歌中的意义。
二、诗歌隐喻结构(一)概念隐喻隐喻在传统观念里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存在,是语言的非常规使用,属于语言研究的范畴,不涉及人的思维概念。
但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研究则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但在更深的层次却属于思维现象。
“人遇到不可知的,特别是较抽象的事物时,总是借用熟悉的,唾手可得的事物来表达。
”[1]这种观念与传统隐喻观相对立,被称为认知隐喻观。
例如,“他陷入了愧疚中”,这句话其实是把愧疚这种情绪比喻成了类似泥潭的一个空间,是一个容器概念隐喻。
认知隐喻中包含三个基础的概念:源域,目标域和映射。
以“人生是植物”这个概念隐喻为例,植物是源域,人生是借助植物表达的概念,即目标域。
源域指涉目标域的过程就形成了映射。
(二)诗歌隐喻结构认知隐喻观让人们对隐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学界开始运用认知隐喻的观点重新审视文学作品。
Lakoff 运用认知隐喻分析文学现象,对认知隐喻的底层思维逻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并在研究中提出了“诗歌隐喻结构”的概念,运用此概念来分析和解读诗歌。
西方诗歌鉴赏
西方诗歌鉴赏波德莱尔契合自然是座大神殿,在那里活的柱石不时说出模糊的话;行人穿过象征的森林,接受它们亲密的注视。
有如远方的漫长的回声混成幽暗和深沉的一片,渺茫如黑夜,浩荡如白天,芳香、色彩、声音在互相应和。
有的清爽芳香如儿童的肌肤,柔声如双簧管,翠绿如草场,--更有些呢,腐败、浓郁、雄壮像无极限的东西飘散着飞扬,如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歌唱心灵与官能的欢狂。
在波德莱尔的诗学观念中,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波德莱尔着重发展了两种理论和征论。
这两者是互为基础,不可单独运用的。
契合被西方认为是西方象征派的宪章,是象征派的诗学总纲,还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发生的思想之源。
梁普遍而且基本的真理一样,象征之道也可以一以贯之,曰‘契合’而已。
当我们放弃了理性与意志的权威,把物的本性,让我们的想象灌入物体,让宇宙大气透过我们心灵,因而构成一个深切的同情交流,物我之间同跳着一个节奏的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一粒细沙,一朵野花或一片碎瓦,而是一颗自由活泼的灵魂与我遇:两个相同的命运,在那一刹那,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
唐湜认为:诗正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神殿,那些活的支柱,象征的森林正是意象,相互呼唤,相互应和响。
这深邃的神殿,也正是那个阴郁又深沉的一致,那个一致的生命,在那里,从意识的暗示的意象、音响里沉埋了的从远方来的回音,广阔如黑夜又如白日的潜意识流。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着人与自然,自然之物与自然之物之间,其相互关系是互为交流,互为契合的。
中的万物万物之间,则组成一个互相象征的统一体,一座“象征的森林”。
人从“象征的森林”中穿过,森林以视着人,向人发出信息。
然而,这种信息是模糊的,不可解的,唯有敏感的诗人才能洞察这种物质世界与精神和契合,在色香味各种官能的交感和“热狂”中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
烦闷(二)当沉重的低天像一个盖子般压在困于长闷的呻吟的心上,当它围抱着天涯的整个周围向我们泻下比夜更稠的黑光;当大地已变成了潮湿的土牢——在那里,那“愿望”像一只蝙蝠般,用它畏怯的翅去把墙壁敲打,又用头撞着那腐朽的天花板;当雨水铺排着它无尽的丝条当一大群沉默的丑蜘蛛来到我们的脑子底里布他们的网,向高天放出一片可怕的长嚎,正如一些无家的飘零的灵怪,开始顽强固执地呻吟而叫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撑这上面的沙漏,描述诗歌在青春年华的时候开始体验人生的悲伤(sorrow)和痛苦,同时也暗示者耶稣为人类的罪恶和灵魂的救赎所背负的沉重苦难。诗人自己
关键词:诗歌,视觉形式,视觉形象,审美空间,情感,意象
Abstract:
Poems are not merely things that wereadbut also things thatwe see .The visual qualitypoems is the one of the defining elements that distinguish poems from other forms of artand it intensifies aesthetic value of poems.The unique visual of apoemwill create anaesthetic dimension and visual picture and naturally will be used as a way to express thefeeling or significance of a poem. When the visual picture of the poem is combined withfeelingorsignificance,animageiscreated,thustheaestheticvalueofthepoemsisachieved.
透过这个空间,我们总会从诗歌的更深层次(内涵)来揭示这种审美空间背后的力量。近代欧美诗坛出现的一些立体诗,就是对传统诗歌固定视觉形式的挑战,它们试图通过诗歌独特甚至是怪异的视觉形式来挑战人们对诗歌视觉的形式的固定思维,诗歌的视觉形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它依附诗歌的语言,从而称为诗歌意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下面以英国诗人乔治·赫伯特(GeorgeHerbert)(1593—1633)的一首宗教主题的诗歌《复活节的翅膀》(Easter/wings)来挖掘诗歌视觉形式其本身的内涵和其在诗歌审美中的意义。
Key words :poems, visual form, visual picture, aesthetic dimension, feeling, images诗歌的不仅是用来读的艺术,也是用来看的艺术。在阅读诗歌候,我们会在瞬间“看”到诗歌的诗行排列是否规则,诗行的长短,从而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视觉形象。这种视觉形象,也是诗人用来吸引读者眼睛的元素。在视觉上,诗歌区分其它的文学艺术形式是诗行的排列,诗行的视觉形式做为诗歌形式的一部分也是诗歌审美的范畴。在艺术审美范畴中把“形式或纯形式被看成了艺术的本体”的“形式说”在艺术审美上很有吸引力。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奇对西方美学史上“形式”的内涵进行了归纳,“形式”一词至少有五种不同的涵义。公元前五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形式”的理解就是其中一种。在他们看来,“美是包含在简单、明确的各部分中”,“条理和比例是美的”。亚里斯多德说:“美之主要的变化是:正当的安排、比例、和定型。”(塔塔科维奇2006:P229)无论是中文诗歌中的乐府、绝句,律诗诗行,还是英文诗歌中英雄诗诗体,十四行诗诗体在诗行形式上排列应该都是符合亚里士多德关于“美”的标准:有正当的安排,有其比例和定型。
和现在一样的疾病和羞耻。
你惩罚我的罪恶,
直到让我无比
脆弱。
愿与你
一起分享
和感受你今天的救赎:
如果我把翅膀依附在你的身上,
所经历的苦难会让我向更高处飞翔。
乔治·赫伯特(GeorgeHerbert)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的代表诗人之一。1633年发表的诗集《圣殿》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诗歌往往通过独特的视觉形式,使诗歌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诗人并且善用古典技巧和传统意象来描述对人生苦难的理解和最后灵魂的归宿。《复活节的翅膀》诗行的排列在视觉形式上是两个上下叠放的时间沙漏,这是诗歌给我们呈现的视觉空间和视觉形象。当然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象。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觉形象认为是沙漏,这个诗歌视觉形象似乎与诗歌的主题《复活节的翅膀》不相符的。所有乔治·赫伯特的诗都是在诗人逝世之后才出版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由F.E. Hutchinson编辑的。而诗人想要诗歌呈现的视觉形式成了一个谜。据乔治·赫伯特朋友Nicholas Ferrar说,他看到该诗歌在1633年的最早版本的排列方式是:诗歌是以垂直的方向书写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那样的话,那么诗歌诗行的形式就是两对并列翅膀的形状。如果我们把上面的诗歌反转一下,就可以看见诗行的形式所呈现的形象与诗歌原来的书写形式一样,是两对并列的翅膀。而这两对翅膀的视觉形象与诗人的诗歌《复活节的翅膀》的主题是相吻合的。然而在诗人的眼里,诗歌独特的视觉形式的本身有怎样的内涵呢?如果诗人用这两对并列的翅膀独特的视觉形式来揭示诗歌的情感意义,那么诗歌视觉形式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与诗歌的情感结合你?作为信徒的乔治·赫伯特在创作一首以复活节为主题从而表达自己信仰的诗歌时,应该是以一种虔诚的态度来考虑如何实现把诗歌诗行形式和诗歌情感意义想结合。他不可能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创造出视觉形式美丽而内容空洞的作品。历史上对乔治·赫伯特有这样的描述:诗人在生命晚期陶醉于强烈的飞向天堂的意象。而这与诗歌标题《复活节的翅膀》有着明显的关联。内心中充满飞向天堂的意象是基督教徒描写自己信仰经历的一种方式。这种体验因有上帝的力量而激动不已。诗人认为万物的创造者(Lord)创造了万物,并把人至于万物之上,在伊甸园里本可以过着幸福永恒的生活。然而人并不满足于此,它们想拥有上帝一样的智慧,而偷吃了禁果(智慧果),最后被驱逐出伊甸园。人类失去伊甸园后更加堕落(Decay),失去灵魂的人们已经是一无所有(Mostpoore)。而诗人自己在青春年华时就疾病缠身(诗人在39岁去世)在痛苦和屈辱中煎熬,以至于形容枯萎(Mostthinne)。诗人认为这就是上帝对诗人罪恶(sinne)的惩罚,耶稣以最痛苦的受难形式来拯救人类人类的灵魂。耶稣在受难三天后又复活了,为了突显复活节的意义,诗歌的每行最后的一个字母都是以字母“e”结尾,照应者“Easter”中的“E”的重复。而诗人愿意象云雀一样“附在你(耶稣)的翅膀上”(For,ifIimpmywingonthine,)飞向天堂。云雀在诗歌也是一个传统的意象,它飞得很高,象征诗人把灵魂于希冀天堂,同时云雀总在太阳日出时歌唱,象征着人类对上帝创造的赞美。两对翅膀中,一个象征诗人,一个象征着耶稣。诗歌把自己的救赎和与救世主耶稣一起飞翔天堂的情感和意义寄托在展翅飞翔视觉形象,从而更好表现诗人对最后归宿的愿望和信仰。
从
作者:刘爱兰(出生日期:1977年05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文诗歌与翻译工作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地址:广东增城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职称:讲师
摘要:英文诗歌不仅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诗歌独特的诗行形式会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审美空间和视觉形象。从诗歌的视觉形式,我们总会从诗歌的内涵上去理解和诠释这种形式背后的力量。唐纳德·斯托弗Donald A.Stauffer对于诗人而言,语言不仅是工具,它本身就是目的。诗歌视觉形式不是与诗歌内容相脱离纯粹意义上的形式,而是美学家克莱尔·贝尔提出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类情感的形式符号的创造”(苏珊·朗格)诗歌情感与视觉形象的结合构建一个审美空间,从而构建了诗歌的意象。意象就是诗歌美的内涵。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朱光潜)。诗歌的视觉美的本质是视觉形象与情感结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And sing this day thy victories:
Then shall the final further the flight in me.
My tender age in sorrow did beginne:
And still with sicknesses and shame
Thou didst so punish sinne,
如果设想两个上下叠放的沙漏就是诗人所希望呈现的视觉形象,诗歌视觉形式本身和诗歌的情感意义是怎样结合从而生成诗歌的意象呢?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沙漏的顶部是宽广的,诗歌内容是造物主上帝(Lord)创造了人类和万物,恩赐无尽的财富,诗人内心惊叹万物创造者的崇高,从而用宽广的线条来体现上帝的崇高之美。
也表现了诗人的乐观主义情绪。然而人类因为偷吃禁果,失去了伊恋园,之后更加不断堕落,知道人类的灵魂变得贫苦无比(Most poore)。这种情绪诗人在诗歌视觉形式上是通过沙漏从上端逐渐变细而暗示的,暗示着诗人的乐观的情绪逐渐演变为一种消极的情绪。到了第5行人类灵魂最贫穷“Most poore”的时候,这种痛苦是通过沙漏中最细小的部分来揭示的。人生的就像沙漏中的沙子,只有在痛苦的磨难中才能完成灵魂的救赎,让生命之沙永恒。而人类的救赎的希望是在“你”(耶稣)(诗歌第六行中“thee”)。为了把人类从他们的罪恶中解救出来,挽救他们的灵魂,耶稣来到了人世,以最痛苦的方式替人类的罪恶受难,人类的灵魂才有被挽救的机会。所以诗人又对生命的永恒有了新的认识,愿象一只云雀一样歌唱耶稣的胜利,乐观的情绪要复燃。在诗行的形式上是通过沙漏逐渐有细变宽广来体现的。人类因自己的堕落而灵魂衰微,却上帝发怜悯之心让耶稣来临世间为人类的罪恶受难,而这就是暗示一种颇为争议的观点“惩罚后的幸福”(happy blame)。
然而一旦一种诗行形式流行后,在一定时间后就会成为诗歌创新的羁绊,造成意象审美的疲乏,因此,诗人总是会从常规的诗行排列中挑出程式化的框架,对固有的形式的扬弃、革新与反叛,从而让让诗行呈现一个特有的视觉空间,获得更多的意味。诗歌的视觉形式也有自身的内涵和意义。英国美学家克莱尔·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概念。他表示“在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形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克莱夫·贝尔:1984 P4)在他的理解里“有意味的形式”是决定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最根本的原因。他认为,哲学家们所谓“事物本身的东西”就是“终极的现实”的东西,就是“纯粹的形式和形式后面的意味”(同上书第145页)诗歌的独特的诗行视觉形式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呈现一种视觉形象,生成了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