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德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
经济体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瞩目。中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课程模式和体系,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以期为中德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概况
1.中国职业教育概况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多样化,学制一般为
2-3年不等,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医药卫生、商贸服务等多个行业。
2.德国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德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一直以来都享有盛誉。德国的职业教
育模式与双元制相关,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并到企业实习。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
实用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每个专业都有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1.课程设置比较
在课程设置上,中国的职业教育以科目分段教学为主,以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
知识。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工作和市场需求。德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比较
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德国的职业教
育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德国的学生一般会在专业技能课程结束后进行长达2-3年的实习,以确保他们能够熟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两国的发展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
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
点。
一、教育理念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
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为他们未来
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较为忽视,被认为
是学术教育的替补品,导致了职业教育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既会接受相关专业知
识的培训,也会参与企业实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相对
偏重理论教育,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了在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
验的问题。
三、实习模式
在实习模式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
会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就
业做好准备。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实习模式相对薄弱,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实习周期也不够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共同点。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习模
式等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而
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
在职业教育方面,德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
在职业教育方面,德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
一、职业教育模式相似
德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模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在职业教育的
课程设置方面,德国和中国都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
设置较为精细,结合实习和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其次,在职业教育的机构设置上,德国和中国都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教
育机构,如德国的技术学校和中国的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提供高质
量的职业教育。最后,在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方面,德国和中国都
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和评价机制,确保职业教育质量。
二、职业教育内容相似
德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的内容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在职业教
育的课程设置上,德国和中国都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
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技能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德国和中国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
业道德,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最后,在职业教育的课程
设置中,德国和中国都注重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职业教育课程,为学生
提供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三、职业教育政策相似
德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政策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在政策支持上,德国和中国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职
业教育,如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设立“双元制”实习制度等。其次,在政策法规上,德国和中国都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为
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最后,德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
方面也有一定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结:
德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职业教育模式、内容
国际对比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比较
国际对比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比较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就业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将对美国、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进行比较,以期了解各国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
美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此外,美国的职业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方法方面,美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训等。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评估方面,美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职业技能的评估。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和实际操作,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水平。
二、德国职业教育制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以学徒制为主要特点。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进
行实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教学方法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项目。学
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评估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职业技
能的评估。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和实际工作,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水平。
三、中国职业教育制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区别及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区别及启
示
最新料推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王强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及特征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
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
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
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
方面的专业培训。
( 1)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
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
双重身份即培训企业的学徒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适龄青年如果想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首先必须寻找愿意提供职业培训的培训企业
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
并同培训企业签订
职业培训合同这时适龄青年的身份为企业的学徒。
适龄青年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
成
为企业的学徒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
在职业学校入学就读后
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学
生。这同时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拥有双重的权利和义务。
(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由两部分人员担任
在企业实施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
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师资称为实训教师或企业培训指导人员;
在职业学校实施理论教学向
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
识的师资称为理论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
( 3)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由两部分组成
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决定了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训章程(也称培训条例)
;二是教学计
划。企业的实践培训依据培训章程来实施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遵照教学计划来进行。
培训
章程是对德国职业培训工作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完整的从中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1—4年级的小学教育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这种“立交桥”式的高校入学方式,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在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又提供了一条进入理论研究的道路。一些在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可进入职业高校学习,但入门条件一般包括最少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工作实践或职业教育经历。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几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终结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很少;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且缺乏与其的沟通和衔接,进入高职院校就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多数人的出路是去社会就业,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针对中国职业教育内部沟通不畅、层次割裂的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考虑学分互换制度,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构筑一个完善的职
业教育体系。此外,改革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在加强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本科层次的培养力度,同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一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目前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高移已是大势所趋。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
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和德国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
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差异。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机制运作
中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占据主导地位。在
职业院校中,教师主要从业经验丰富,但相对较低的收入和缺乏绩效
考核会导致一些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此外,在职业教育中,企业职业技能考试被广泛认可,在企业中具有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
相比之下,德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企业主导,职业技术培训是
企业内部的重要部分,许多企业设有内部学院或培训中心。与此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术上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为了满足职业市场的
需求,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内容
和课程设置。
二、学生群体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的学生群体主要是那些从普通高中、中
等职业学校中毕业的学生,他们通常是初次选择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年
轻人。尽管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来自家庭
经济能力较低的学生面临的挑战仍然明显。
相比之下,德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完成了中等教育
或学徒制度的学生。在德国,学徒计划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在学徒计
划中,学生可以在一个职业培训中心和一个企业中轮流学习。学徒计
划的完成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度实践的教育和培训,并且可以明确地使
他们进入职业市场。
三、职业发展
在中国,大学教育被普遍认为是获得更高薪酬和社会地位的支柱。因此,许多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会继续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而非直接进入职业市场。此外,中国的职业学生还常常在学业中遇到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第一篇: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摘要:
德国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简称DH)在2009年3月1日之前叫做职业学院(Berufsaskasademie,简称BA),德国并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做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六是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引言
中德作为两个世界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备受关注。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两国的教育体系,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并进行经验交流和借鉴。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制度建立、教学内容、实习培训、学生认知等方面对中德职业教育进
行对比研究。
一、历史渊源
中德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渊源有着悠久的传统。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当时德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熟练的工匠和商人,因此德国政府开始对职业教
育进行组织和管理。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新式职业教育运动,主要是受到西方工业化发展影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均得到了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皆能够
为其现代的职业教育制度奠定基础。
二、制度建立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的制度建立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和
企业共同承担,形成了一个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体制。政府负责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保
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地位。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提供实习机会,也
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课程的实施。学校则是培养学生的基地,负责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
的传授。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主要由政府和学校承担,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政府在职业教
育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学校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方。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建立
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中德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
比较
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
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
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公关论坛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文/洪雅婷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将肩负更重的历史使命,通过对比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二战后,德国能够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很重要的原因是发展职业教育。文章阐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可借鉴的方面并提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比较;借鉴
引言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我国有近9亿劳动者,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00多万人,仅占6%。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把先进的技术设备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种类众多。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类型与办学模式、教育质量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中国可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补齐职业教育短板,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领域方面有哪些异同?
德国和中国在教育领域方面有哪些异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但是德国和中国教育领域中的差异仍然显而易见。下面将从以下
几个方面,比较德国和中国教育领域的异同之处:
一、教育体制
德国教育体制分为三个层次:大学、职业学校和中学。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九年的基础教育,然后选择是否继续高中学业或者选择职业
教育。德国的教育体系相对较为灵活,毕业后学生有很多不同的出路。
相比之下,中国教育体制相对固定,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
大学组成。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要开始接受强制性教育,接受全面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这可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存在一定制约。
二、教学方法
德国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思考和独立学习,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在课堂上,德国老师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疑惑,鼓励学
生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交流能力。
然而,中国教师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
比较单调,缺少互动和探究的氛围。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教育工
作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设置
德国的课程设置较为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
不同的课程。在德国的大学教育中,学生可以设定自己的课程,并自
行安排学习的步伐。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
相比之下,中国学生需要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虽然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但也可能对于个人发展不够有针对性。
四、考试制度
在德国,学生的成绩不仅仅通过单一的考试来判断,同时还有项目和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内容比较及启示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内容比较及启示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成功经验。两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本文将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内容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启示。
一、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相似之处
1. 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原则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原则。两国都将职业教育视为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同时,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强调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 职业教育的组织和管理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组织和管理。两国都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负责职业教育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同时,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规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3. 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两国都建立了
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对职业教育机构和教育质量进行监督
和评估。同时,两国的职业教育法都规定了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师的资
质要求,保障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的不同之处
1. 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法具有宪法地位,职业教育被视为一项公共任务。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法并没有具体规定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职业教
育的地位相对较低。
2.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课程。而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小。
3. 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交流
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各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交流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将从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职业教育体系比较
1.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双元制为特点,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在企业进行实习,获得实践经验。这种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2. 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路径,包括职业学校、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等。这种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3.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职业学校成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与德国和美国相比,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度不高、教学资源不足等。
但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职业教育体系。
二、教学方法比较
1. 德国的实践导向教学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要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实际技能。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 美国的项目式学习
美国的职业教育注重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
3. 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10页word
从中德职业教育的差异
看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童西元
⏹2010年1月18日至2月8日,来自武汉市各中职学校的23名双师型教师,在市
××局陈处长、张处长的带领下,在德国进行了职业教育培训和考察。虽然时间较短,但感触较深、收获较大。
⏹中德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方面存在着
很多的差异。通过20天的培训学习,我们感到的不仅仅是差异,更多的是差距。
⏹由于时间较短,语言不通,有些问题还学习研究得不够、不透,有些问题
只能看到一些表象,因此,有些看法和想法不尽正确。
一、从教育体制结构看职业教育的地位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
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在100年前就基本形成了类似于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战后的德国职业教育及其设施很快得到了重建与恢复,并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50多个。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除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原则框架由联邦立法规范外,
其余各教育法律法规则由各州立法,因此,只有职业教育是在全德统一实施。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
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2019年通过新的《职业教育法》把原来的两法(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全新修订合而为一。
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一、考试制度的不同
德国有国家制定的企业职教框架计划,由行业协会根据这一框架计划制定考试标准。
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根据专业不同从两年到三年半不等,学生在学习期间只进行两次考试,中期检查一般只对下阶段学习提出要求,不记人最终的成绩。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必须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结业考试,考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理论考试包括工作计划制订、经济、社会学知识,还包括技术理论:测量、识图、专业有关的数学等,理论考试约6小时;实践考试包括单件加工、组件加工、系统安装测试和功能阐述,并且边设计、边制作、边记录,考试时间14小时。这种考试全部是开卷的,学生可以查阅任何资料。
这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每学期都进行数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每一门考试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毕业是完全不同的。
二、考试内容的不同
从框架计划内容看,与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有较大差别,如我国数控专业的教学大纲对专业基本能力的描述如下:
(1)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
(2)具有一定手工绘图及计算机绘图能力,能用Auto—CAD(或CAXA)软件进行二维设计,具有应用CAD/CAM软件(Pro/E或UG)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和使用CAM软件(MasterCAM、CIMATRON、UG)进行数控加工的基本能力。
德国对机电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工作流程的计划和控制,工作结果的监控和评估,会使用质量管理系统;机电零件的加工,机电系统标准组件和部件的组装。
从上面不同的描述可以看出,我国制订的大纲还是比较强调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注重加工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德国的技能要求则更注重工作流程的计划和控制,注重完成整体工作的能力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摘要:
德国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简称DH)在2009年3月1日之前叫做职业学院(Berufsaskasademie,简称BA),德国并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做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六是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
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技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长时代进入多元化成长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长、是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加,文化素质、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应用科技大学大致相同,但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更具特色。由于采用双元制,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与协调。在企业或社会机构第一线,学生能在现实的职业氛围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能亲身经历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才能学会各种职业的和社会的能力、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双元制大学,通过符合教育学和教育论要求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够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训练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跨专业的理解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双元制大学开放的理论教学课目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多,学习内容、应用性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宽,毕业生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宽,担起时间较多,并对所在的培训企业具有针对性。她们呢曾在本企业学习实践教学内容,比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更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和管理,所以学生收到企业的欢迎,绝大数毕业生培训结束后将被培训企业留在本企业中。他们工作起来更顺手,跳过了入门阶段,这就大大减少了人才使用上的盲目性和人才的不适应性。
双元制大学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结局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机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双元制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框架教学计划来实施的。一是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大纲,一时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培训大纲。课程开发及教学大纲的编制均由专业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成员来此经济界、文化节,并充分考虑到高校对教学内容的发言权。同时,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面还有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
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德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教育较好的国家,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它的培养目标可以说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它的许多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高职院校的设立,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还要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构筑纵横交错的教育立交桥。要让企业和社会更多的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政府要制定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法规和机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要对校企联合办学采取激励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工作环境大多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其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他们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对他们进行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中,要注重教育过程和教师角色转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充分注重教育过程,即教学方法,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新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聘请那些在职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