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合集下载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两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教育理念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较为忽视,被认为是学术教育的替补品,导致了职业教育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既会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也会参与企业实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相对偏重理论教育,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了在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

三、实习模式在实习模式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会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实习模式相对薄弱,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实习周期也不够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共同点。

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习模式等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而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相信通过对比研究,可以为两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和交流的机会。

在职业教育方面,德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

在职业教育方面,德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

在职业教育方面,德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一、职业教育模式相似德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模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德国和中国都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较为精细,结合实习和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其次,在职业教育的机构设置上,德国和中国都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如德国的技术学校和中国的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最后,在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方面,德国和中国都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和评价机制,确保职业教育质量。

二、职业教育内容相似德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的内容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德国和中国都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技能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德国和中国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最后,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德国和中国都注重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职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三、职业教育政策相似德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政策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在政策支持上,德国和中国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如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设立“双元制”实习制度等。

其次,在政策法规上,德国和中国都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最后,德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方面也有一定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结:德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职业教育模式、内容和政策等方面来看,德国和中国都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职业教育课程,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鼓励发展职业教育。

可以看出,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德国和中国都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共同点,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国际对比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比较

国际对比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比较

国际对比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比较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就业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美国、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进行比较,以期了解各国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美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

此外,美国的职业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方法方面,美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训等。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评估方面,美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职业技能的评估。

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和实际操作,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水平。

二、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以学徒制为主要特点。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教学方法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项目。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评估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职业技能的评估。

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和实际工作,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水平。

三、中国职业教育制度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并通过实践操作和实践项目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训等。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分析中德职业教育

对比分析中德职业教育

对比分析中德职业教育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近年来大力支持的教育模式。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提出及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阶段。

而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正处在这个时期。

总的来说,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初步发展成了学校种类多样,专业较为完善,专业种类也初步涵盖第一至第三产业多数方向。

此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些内容很好的指导了我国的高等职业化教育。

这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的根本写照。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评估体系较为完善。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这样写道,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总体发展方向也确实就是朝着学校的教学方向与企业相关就业专业相结合,把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

把人才的培养从以前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思路完全转变为了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突出理论知识。

于此同时,高等职业评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起来。

2004年以来,河南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精神有关要求,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组织完成了河南42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由此可见河南省教育厅把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评估工作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抓。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区别及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区别及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区别及启示最新料推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王强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及特征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 1)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即培训企业的学徒和职业学校的学生。

适龄青年如果想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寻找愿意提供职业培训的培训企业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并同培训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这时适龄青年的身份为企业的学徒。

适龄青年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成为企业的学徒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入学就读后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

这同时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拥有双重的权利和义务。

(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实施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师资称为实训教师或企业培训指导人员;在职业学校实施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师资称为理论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

( 3)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由两部分组成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训章程(也称培训条例);二是教学计划。

企业的实践培训依据培训章程来实施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遵照教学计划来进行。

培训章程是对德国职业培训工作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起着统一定向和规范指导的作用。

每个职业均有相应的培训章程培训也就是说德国国家承认的376 个职业均有各自的培训条例。

( 4)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类机构主管企业的实践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由联邦统一的私法规定培训企业主与企业学徒之间的培训关系由职业培训合同进行调整;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等由各州的公法规定。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完整的从中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1—4年级的小学教育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

这种“立交桥”式的高校入学方式,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在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又提供了一条进入理论研究的道路。

一些在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可进入职业高校学习,但入门条件一般包括最少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工作实践或职业教育经历。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几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终结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很少;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且缺乏与其的沟通和衔接,进入高职院校就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多数人的出路是去社会就业,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针对中国职业教育内部沟通不畅、层次割裂的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考虑学分互换制度,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构筑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改革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在加强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本科层次的培养力度,同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一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

目前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高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同。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代表在世界享有盛名,其显著特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培养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农民或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并以企业为主,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实践课时比例占到60%以上。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引言中德作为两个世界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备受关注。

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两国的教育体系,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并进行经验交流和借鉴。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制度建立、教学内容、实习培训、学生认知等方面对中德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一、历史渊源中德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渊源有着悠久的传统。

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德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熟练的工匠和商人,因此德国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组织和管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新式职业教育运动,主要是受到西方工业化发展影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职业教育模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均得到了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皆能够为其现代的职业教育制度奠定基础。

二、制度建立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的制度建立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形成了一个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体制。

政府负责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地位。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提供实习机会,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课程的实施。

学校则是培养学生的基地,负责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主要由政府和学校承担,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学校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方。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建立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中德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重于理论教育,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较为理论化,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不够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偏向于技能培训和就业导向,学校侧重于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第一篇: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摘要:德国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简称DH)在2009年3月1日之前叫做职业学院(Berufsaskasademie,简称BA),德国并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做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

二是缺少制度供给。

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

三是缺少财力保障。

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

四是缺少政策引导。

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

五是缺少机制配套。

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

六是缺少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和德国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机制运作中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占据主导地位。

在职业院校中,教师主要从业经验丰富,但相对较低的收入和缺乏绩效考核会导致一些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此外,在职业教育中,企业职业技能考试被广泛认可,在企业中具有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

相比之下,德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企业主导,职业技术培训是企业内部的重要部分,许多企业设有内部学院或培训中心。

与此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术上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

为了满足职业市场的需求,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二、学生群体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的学生群体主要是那些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毕业的学生,他们通常是初次选择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年轻人。

尽管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来自家庭经济能力较低的学生面临的挑战仍然明显。

相比之下,德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完成了中等教育或学徒制度的学生。

在德国,学徒计划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在学徒计划中,学生可以在一个职业培训中心和一个企业中轮流学习。

学徒计划的完成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度实践的教育和培训,并且可以明确地使他们进入职业市场。

三、职业发展在中国,大学教育被普遍认为是获得更高薪酬和社会地位的支柱。

因此,许多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会继续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而非直接进入职业市场。

此外,中国的职业学生还常常在学业中遇到转专业、转学校或缺失学分的问题,这对中国学生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实践和技能,小型企业通常更注重职业经验而非学历。

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和实用技能,鼓励学生得到多种职业经验并在其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强调在于学生能否具有被雇主欣赏的优秀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学生能整体而系统地上好理论课.在我国理论课是统一教学,不像德国,学生三天在培训机构实习培训,两天在学校上课,感觉比较凌乱,而且每天上课和实习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因此,德国的教师不能采用我国的教学方式,只能采取学生问、教师辅导的方法.其次,可以节省时间、减少费用.在德国,由于学校没有实习机构,学生到实习机构实习时,路途遥远的学生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我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里实习,去实习如同到教室一样方便.德国的学生不但“伤财劳民”,而且长时间开车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国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考察、实践,推出了“一体化,双证书”培养模式,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培养出来的职校教师不但精通理论,而且能传授技能,教学与实习可以“一气呵成”,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育模式,消除了理论教师不会带实习、实习师傅讲不透理论的弊端,避免了学生的重复学习.但是,德国严谨的教学方式具有优越性.到过德国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感觉,德国人太古板,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定程序或方法.如果不按其方法去做,他们会不高兴.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其实不然,那是一种严谨的作风.笔者有过亲身体验,在学习电阻整排焊接的时候,教师的方法是在电路板上装一个电阻,用夹钳夹住,然后焊接,如此重复.当笔者焊接了几个后,觉得用夹钳一个一个地夹住、松开,再夹住、再松开,很费时间,于是将电阻整排安装到位,一次性用夹钳夹住,再依次焊接.教师发现后非常高兴地夸奖了我.所以说,德国人严谨,但并不古板.他们强调学习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这不是古板,而是在保证最佳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再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德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法也具有优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入学.在德国,职校学生从入学前考核开始就是严格的,学生申报学校的时候有面视一关,一般有5位面视考官,由教师、老板、工商会成员组成.面视最短时间30分钟,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观察学生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感兴趣才录取,对于没有兴趣或兴趣迷茫的学生则给予指点,引导其寻找合适的专业.在我国,没有教师或机构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的兴趣指导和面视,只有缴费与体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做法.那样,就会减少许多由于学生不喜欢专业或兴趣不足而转专业或放弃学业的尴尬局面.二是处理犯错误学生的方法.在学校中,学生犯了错误,即使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学校也不能开除学生.例如发现学生吸毒,只能与医生配合共同进行教育.德国人的理念是要教育学生走出困境,如果年轻人失去了学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而在我国,不要说吸毒,就是作弊也是要被开除的,理由是为了学校的名誉,为了引以为戒、杀一儆百……,很少会为犯错误的学生着想.开除了学生,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似乎只是标语.三是思想教育.在德国,从不强迫学生去做什么,只是告诉学生在一个集体或一个行业中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对待别人,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或说完一句话,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处世能力.这种“待人如待己”的处世思想使德国人很和气、很友善.在这方面我国欠缺的很多很多,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消失了.我国是文明古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必须加强,不能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中.四是教学方式.在德国,学生上课先自学,然后再讨论,最后得出观点,或请教师进行讲解,或向教师求助.这样的上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都具有很好的口才和表现力.而我国的学生上课最多用的是耳朵,语言表达则缺乏锻炼.当然,教学方式是由国情决定的,国外是小班课,一般每班在25人以下,而我国是大班课,每班少的有四五十人,多的有七八十人.怎样在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深入探讨.五是鼓励式教育方法.在德国,采取的是鼓励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一次高中生毕业典礼上,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光碟,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放映,最后还要拍卖自己的作品.大家笑过之后,有家长用25欧元买走了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实质性的鼓励.德国人知道参天大树是在富于个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六是“包容式”毕业.德国的职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培训机构会将其安排在机构里再学习工作半年,并且付学生全额工资,目的是避免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情况,也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最大的保障.我国也用分配或推荐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做得像德国这样完善.此外,德国的技能关卡远比我国严格.在德国,每年职校毕业生都要通过工商会的考试,通过者才能领取技能上岗证上岗工作,如同我国的中职生毕业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德国的考试把关非常严格,每个考生要通过理论与实操考试,一般理论考试需要2个小时,实操则由专业而定,例如机电专业,一般考试需要6~13个小时,并且有5个监考教师监考,不存在作弊现象.因此,通过考试的学生都能真正达到技术要求,是合格的毕业生,毕业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一次性地通过毕业考试.而我国现在可谓证书漫天飞,只有初级水平的技术工人却有技师证书,很难想象我国技术证书的含金量是多少.特别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三年才能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竟然能在一个月之内培养出中级工,半个月之内能培养出高级工.不说是天方夜谭,也足以让人惊诧莫名.通过以上对比,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尚可,差就差在软条件上,主要是缺乏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引导、严谨的责任心.要想振兴我国的职业教育,首先就得把好技能考核这一关.要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严谨的办学与考核方法,不断更新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而在德国和中国,职业教育也在不断的改进与发展。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企业实践,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德国有很多中小企业,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并帮助教育机构培养学生,这种高度互动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与此相反,中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则更多地依赖于考试,学习内容大多局限于理论,反而缺乏实践经验,这使得学生缺乏与职业领域所需技能相匹配的可观的实践经验。

其次,德国职业教育更加多元化。

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BBiG)对考生并没有强制要求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只需要学生年满十六岁,参加综合性考试,并通过考试即可获得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证书。

而中国职业教育的入学标准则相对更为单一,普遍要求高中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生以及其他的学历证书。

第三,德国职业教育方向也更加多样化。

在德国,学生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一是职业学校;二是企业培训;三是双重系统(即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四是高等职业院校。

中国则相对单一,职业教育主要依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进行。

最后,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期限相对较短,仅仅两年或者三年就能完成职业教育的课程,而且学生有机会在职场积累实践经验。

反之,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时间要更长一些,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可能需要四年或者五年才能获得证书。

综上所述,德国与中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但两国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个国家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

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一、考试制度的不同德国有国家制定的企业职教框架计划,由行业协会根据这一框架计划制定考试标准。

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根据专业不同从两年到三年半不等,学生在学习期间只进行两次考试,中期检查一般只对下阶段学习提出要求,不记人最终的成绩。

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必须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结业考试,考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理论考试包括工作计划制订、经济、社会学知识,还包括技术理论:测量、识图、专业有关的数学等,理论考试约6小时;实践考试包括单件加工、组件加工、系统安装测试和功能阐述,并且边设计、边制作、边记录,考试时间14小时。

这种考试全部是开卷的,学生可以查阅任何资料。

这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每学期都进行数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每一门考试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毕业是完全不同的。

二、考试内容的不同从框架计划内容看,与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有较大差别,如我国数控专业的教学大纲对专业基本能力的描述如下:(1)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

(2)具有一定手工绘图及计算机绘图能力,能用Auto—CAD(或CAXA)软件进行二维设计,具有应用CAD/CAM软件(Pro/E或UG)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和使用CAM软件(MasterCAM、CIMATRON、UG)进行数控加工的基本能力。

德国对机电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工作流程的计划和控制,工作结果的监控和评估,会使用质量管理系统;机电零件的加工,机电系统标准组件和部件的组装。

从上面不同的描述可以看出,我国制订的大纲还是比较强调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注重加工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德国的技能要求则更注重工作流程的计划和控制,注重完成整体工作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不同由于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不同,使得教学方法也有实质的不同。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许多研究德国教育的专家着力推荐的。

而我们的学习还远不到位。

我们的教学注重技术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以教会学生技能为目标,如我国数控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核心项目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技术基础,数控车(铣)削加工与编程技术,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基础,质量控制技术基础。

中德职业教育之比较

中德职业教育之比较
魏 玛 共 和 国 规定 这 类 学 校 统 称 为 “ 业 学校 ” 职 ,即 现在 双
代 职业教 育 的遗 产 。 明代 中叶 ,资 本 主义萌 芽 在江 南各 地 陆续 出现 , 生 了实业 教 育 。2 世 纪 5 产 0 0年代 , 曾经有 过 “ 双 元制 ” 的影子 , 多 国有 大 中型企 业都 办有 职业 技术 学校 , 许 来 适 应大 规模 经 济建 设 的需 要 ,在企 业 中 ,有指 定 的师 傅 带 教 ,学 生享 有一 定 的经 济 补贴 ,课 程设 置 中理 论 和实 践
入 理 论研 究 的道路 。一些 在完 全 中学接 受普 通教 育 的学 生
究与合作 。如利用企业场所进行实践教学, 聘请行业专家 、
高 级技 师 等为指 导 委员会 成 员或 兼职 教师 ,与企业 签订 专 业 实 习协议 ,逐 步形 成 产学 合作 实体 ; 对企 业 的发展 需 针 要设 定 科研 攻关 项 目和 技术 研究 方 向 ,并 将研 究成 果转 化 为 工艺 技能 、物 化产 品 ,提 高双 方效 益 ,建 立双 赢局 面 。 三 、职 业 教 育 实 施 模 式 不 同 。德 国双 元 制 教 育 的 实
入一 个新 的 发展 阶段 。
中国与德 国职业教育 的差异及启示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德 国的职业技术
教 育在 世 界上 处 于领 先地 位 ,其 成 功之 处就 在 于有一 个 完 整 的从 中级到 高 级 的职业 教 育 系统 。德 国 的教育 体 系主 要 分 三个 阶段 : — 4年级 的小 学教 育 为第一 阶段 ; 二 阶段 1 第 为初 、中等 教 育 ,学 生在 初 中毕 业后 ,根 据 不 同职业 要求 和学 生及 其 家 长 的意愿 ,进入 职 业学 校接 受 职业 技术 教 育

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交流

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交流

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各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交流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职业教育体系比较1.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双元制为特点,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在企业进行实习,获得实践经验。

这种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2. 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路径,包括职业学校、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等。

这种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3.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职业学校成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与德国和美国相比,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度不高、教学资源不足等。

但是,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职业教育体系。

二、教学方法比较1. 德国的实践导向教学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要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实际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 美国的项目式学习美国的职业教育注重项目式学习。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

3. 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实际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国际交流合作比较1. 德国的学徒制度德国的学徒制度是一种成功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

德国的企业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合作,接收来自其他国家的学徒进行培训。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和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高等教育同等重
要的教育路径,德国政府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不仅提供丰富的职业教育选择,还提供大
量的职业教育机构。

而在中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往往被视为“剩学生”
的选择,其地位与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德两国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课程设置与
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课
程设置较为丰富,涵盖了广泛的专业方向,但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中德两国的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在实习和工作经验方面有较高要求,以确保其具备教学和实践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教
师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相对较低,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产业合作方面也存在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工作经验。

中国的职
业教育与产业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往往难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影响了其就业
竞争力。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德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备受国际关注。

而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中德两国各自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这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1. 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政策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德两国的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政策。

在中国,教育体制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而职业教育则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制为3-4年。

高等职业院校则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2-3年。

在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双系统和学校系统,学制为2-3年。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工程学院和应用科学大专学校,学制为3-4年。

在职业教育政策上,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推进技能人才评价认证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

而德国则实行了双系统职业教育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

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技术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师徒制的传统手艺传承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

3. 师资队伍与学生素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要 海外职业教育
214 0. 0

德 国职业教育 与中国职业教育特 点比较
刘 玉 东
( 郑敬 诒 职 业技 术 学校 广 东 佛 山 5 8 0 ) 2 30
摘 要 : 国现 行 的职 业 教 育 有 “ 元制 ” “ 元 制 ” 种 体 制 , 者 如 同 我 国 的 师傅 带徒 弟 , 不经 过职 业 学 德 单 和 双 两 前 是 校 学 习而 直 接 工作 的体 制 , 由于 存 在 着许 多不 足 之 处 , 理 论 知 识缺 乏 、 去深 造 机 会 等 , 乎被 淘汰 。 此 , 国 如 失 几 因 德 现在 基 本 上 实 行 “ 元制 ” 业 教 育 。将 我 国 的职 业 教 育 与 德 国的 职 业 教 育 进 行 对 比 , 以为 职 业 教 育 工作 者 提 双 职 可 供 一些 借 鉴 。 关 键 词 : 国职 业 教育 : 元 制 ; 国职 业 教 育 德 双 中
中 图 分 类 号 : 71 G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2 2 0) 4 0 5 — 2 1 7 — 7 7(01 0 — 1 8 0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实 行 最 为 广 泛 的 是 “ 元制” 双 。以 机械 专 业 为 例 , 论 教 学 与 理 实 习培 训 是 两 个 部 门分 开 管 理 的 学生 在 学 校 主要 是 学 习理 论 课 程 .进 行 简单 的实 践 操 作 , 管 部 门是 教 育 部 。而 实 习 主 操 作 是 由培 训 机 构 掌 管 . 主管 部 门是 工 商会 . 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 , 考 因此 两 个 部 门没 有 太 多 的关 联 . 只是 管 理 上
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 .每一个细节都

相较于中国,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何优势?

相较于中国,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何优势?

相较于中国,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何优势?在当前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它们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较于中国,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何优势呢?一、实习的质量高在德国,职业教育和实习是紧密结合的。

学生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实践技能,而不是理论知识。

德国的职业学校和大学工业实习质量很高,实践课程内容很丰富,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经验,使得学生更轻松地适应工作环境。

二、学校和企业合作模式成熟在德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

这种合作不仅限于实习,还包括学习计划的合作。

这种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企业需求,学习行业知识,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学生从企业种收获了实际场景下的工作技能,三、职业发展规划和指导全面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非常完善的。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会得到一定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指导。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自己适合哪一个职业方向,也可以了解到这个职业方向需要的技能以及职场上面的常识和规矩。

四、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在德国,职业教育毕业后的就业率非常高。

这得益于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独特的选择课程,实习、工作和学习的混合方式。

学生可以学到职场所需的技能和职场素养,有更多的就业优势。

德国企业更愿意招聘那些接受过德国职业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拥有更为丰富的职场经验。

综上所述,相较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很多的优势。

德国的实习质量高、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方式成熟、职业发展规划和指导全面、就业质量高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势,这对于未来职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有何不同?职业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阶段或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专业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

在德国和中国,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两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了解一下这些不同点:一、培养模式的不同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实践和技能培养,学生必须通过学徒制或职业学校学习,才能获得职业能力证书。

学徒制是指学生在企业里进行为期三年的职业学习,由专业教练指导。

职业学校则是提供职业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育机构,与企业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组织培训课程,共同负责学生的职业培训。

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并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则主要依托于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是一所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普及和提高职业技能来满足就业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但是由于职业学校的地位低于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教育方式的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习掌握职业技能。

德国的职业学校也都配有实验室和工作车间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从最初的职业技术培训到职业能力评估,它们的职业教育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

中国的职业学校主要落后于实践环节。

尽管采用了模拟实验等方式,但是无法切实将学生与企业联系起来,未能很好地利用教育资源,使学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相关经验。

三、培养方向的不同在德国,从普通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都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可以在学习中逐渐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而在中国,职业学校普遍缺乏规划与导向,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

四、课程设置的不同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设置具体的职业技能课程。

但是在中国,市场与职业发展迅速变化,学生所学习的技能常常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导致学生离开职业学校后难以找到符合自己技能的就业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摘要:
德国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简称DH)在2009年3月1日之前叫做职业学院(Berufsaskasademie,简称BA),德国并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做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

二是缺少制度供给。

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

三是缺少财力保障。

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

四是缺少政策引导。

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

五是缺少机制配套。

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

六是缺少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

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
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技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长时代进入多元化成长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长、是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加,文化素质、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应用科技大学大致相同,但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更具特色。

由于采用双元制,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与协调。

在企业或社会机构第一线,学生能在现实的职业氛围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能亲身经历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才能学会各种职业的和社会的能力、态度与行为方式。

在双元制大学,通过符合教育学和教育论要求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够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训练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跨专业的理解力,掌握科学的方法。

双元制大学开放的理论教学课目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多,学习内容、应用性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宽,毕业生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宽,担起时间较多,并对所在的培训企业具有针对性。

她们呢曾在本企业学习实践教学内容,比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更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和管理,所以学生收到企业的欢迎,绝大数毕业生培训结束后将被培训企业留在本企业中。

他们工作起来更顺手,跳过了入门阶段,这就大大减少了人才使用上的盲目性和人才的不适应性。

双元制大学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结局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机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

双元制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框架教学计划来实施的。

一是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大纲,一时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培训大纲。

课程开发及教学大纲的编制均由专业委员会负责。

该委员会成员来此经济界、文化节,并充分考虑到高校对教学内容的发言权。

同时,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面还有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

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德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教育较好的国家,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它的培养目标可以说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它的许多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高职院校的设立,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还要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构筑纵横交错的教育立交桥。

要让企业和社会更多的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

政府要制定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法规和机制。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政府要对校企联合办学采取激励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工作环境大多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其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他们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对他们进行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教育中,要注重教育过程和教师角色转换。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充分注重教育过程,即教学方法,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新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聘请那些在职业实
践领域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人员来学校授课,以保证我国高职的教学内容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步伐。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0-2 第1页《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第23页《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8月20 日第24页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职业教育研究》2010 #9 第14页《高职应渗透行业文化教育》
《教育与职业》2010年10月上第42页《中职校长:负重领跑职教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