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原陈述:学习成绩与教学技术 再陈述(叙述的形式):关于3种教学技术对 高中低年级学生的学科成绩影响的研究。 问题的形式:3种不同教学技术是否对高中低 年级学生的科学成绩产生不同影响?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30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再次陈述问题时,很多术语必须界定。在第一个 例子中,所选择的因素要求确认并定义,在第二 个例子中的3种教学技术要求根据特定情况予以定 义。
如:高中报考理科人数比率是多少? 城市小学毕业生识字量是多少? 中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何?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9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二)相关性问题(correlational questions) 相关性问题主要是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密切程度,探讨“如何”的问题。通常涉及两 个变量。 如: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绩有关联吗? 家长的社会地位和学生的道德品质有联系吗? 小学生的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相关吗?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4
(3)类比与移植的策略 它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 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
这种思维策略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获得启发, 找到发现的“工具”。
如:把教育看作有机体,移植病理学原理,开展 教育病理学研究;人们发现教育具有系统的特点, 因此借用系统论来重新认识教育现象,构建教育 理论;把教育看作是生态环境,借用生态理论研 究教育生态问题,等等。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7
(三)从与专家的讨论和切磋中选择课题
(四)从教育科研规划中确立课题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8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类型
(一)描述性问题(descriptive questions)
描述性问题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叙述,了解 现状,探讨是什么的问题。通常只涉及一个变量。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3
进行科学研究,怀疑(提问)是重要条件。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 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对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
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 不能治学。(顾颉刚)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4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16
一件是一位教师的侄女学语文的事。女孩还在幼儿 园读大班的时候,父亲便经常在灯下给她讲《365夜》 中的故事。孩子听得入迷,好多故事都能背,有时听 完之后,还禁不住要翻开书看。父亲见女儿很想看书, 就试着让她看着书上的文字听他读。不久,他发现女 儿无意中认识了不少字,就尝试着让女儿跟着自己读, 有时遇到容易的地方,就让她独自读。这样不到一年 的时间,女儿居然能独立阅读《365夜》上的故事了。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1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三)问题必须有可行性 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 1、主观条件。 2、客观条件。 3、社会可行性。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2
(四)科学性原则 选题科学性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 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要以教育科学及相关 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这是选题的理论 基础。
英费尔德,周道巍译.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p66.)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科学学的创立者、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指出: •“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 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 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 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为 研究战略的起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研究者努力的初始阶段问题可以先粗略陈述一下, 然后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地限制,这种做法比一开始陈 述得很狭窄片面然后再来扩展的做法要好。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5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陈述问题(确定研究问题)的形式有: 叙述的形式(描述的形式) 问题的形式。 具体选用何种问题陈述形式,关键是问 题陈述必须为研究提供足够的焦点和方向。
分析:
在这个例子的再陈述中,“关系”一词暗示着 某些程序、3种年级水平的限制和研究中人数的 限制;“发散性思维分数”无疑比“创造能力” 更具体,“创造能力”是在原陈述中使用的。 发散性思维要求有一个操作性定义,如定义为 在具体的发散性思维测验中的得分。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9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下面的例子是原陈述和经过改进后更便于操作的再 陈述,包括问题的陈述形式。
1.原陈述: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陈述(叙述的形式):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所 选择的4、5、6年级学生的特点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的形式:4、5、6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分 与一般智力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阅读成绩测 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动作灵巧测量的关系是什 么?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8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四、选择研究问题的准则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
选择的研究问题的价值既表现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也表现在 伦理道德方面。
如:“小学生中穿布鞋的比例和鞋子的选择与成绩的关系” 问题就没有价值。 “黄色网站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实验研究”就是一个不 成立的研究问题。
第二、三、四章 教育研究的 构思、设计与文献整理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等人认为,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 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 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 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 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1
三、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 1.发现问题的前提 (1)研究人员要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 了解并保持经常的关注。 (2)研究者要具有好思索,不安于现状的性 格。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2
2.发现问题的策略 (1)怀疑的策略 怀疑是有依据的,体现在事实与经验、逻 辑两方面。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3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的选择涉及到阅读、讨论和构思等活
动。它是一个与问题相关的因素被考虑时不
断迫近问题的过程。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4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个研究问题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 陈述。 通常的情况是,一个问题需要反复几次才能成为有效 研究的恰当形式。
通过怀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后,有两种可 能的结果,一种结果是部分或完全证实了研究 者的怀疑;另一种是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者怀 疑错了。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3
(2)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 变换思考角度是从与得出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 或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 于对象的新认识。它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 已有知识的影响。 思考角度转化的类型:①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 ②在两个不同层次上进行转换(从抽象转化到具 体、从具体转化到抽象);③把研究的重点放到 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 结合部;④通过比较发现问题。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6
第二节 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二)从教育理论中寻找课题
1.从教育理论中演绎课题。 如:课程设置的“目标模式”、管理活动中的质量管 理模式等。 2.通过现有理论、观点进行质疑提出研究问题。
如:教学理论中“直观性原则”的地位问题;教学本 质问题;教学规律的表述问题,等等
3.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提出研究课题。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9
在注意研究问题是否具有价值的时候,不要忘记追问研究问题是真 问题还是假问题。
劳凯声认为:
社会科学当中80%都是假问题,没有意义。有一次他参与教育部的 职称评定,就是评价一篇硕士论文,题目是《论哲学家对自然科 学家的引导》,当时一起参与评审的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假问 题,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是平行工作的,它们不存在谁引导谁 的关系。所以他说,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要提出真问题,什 么是真问题,就是有意义的问题。他说他看到很多心理学的论文, 相当多心理学的论文我不敢恭维,比如论六岁儿童的运算能力等 等,他认为,这个凭借感性就可以得出结论,所以这就是一个假 问题。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5
(4)探究与体察的策略 这一思维策略要求面向实际,从对象的思 考中提出问题。
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小的教师设计了一种新型 的实验课——听读欣赏课。这种的课的设计除 吸取国外的暗示教学理论外,还从附小教师在 实践中遇到的两件事情中受到启发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0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二)问题必须具有新颖性 研究领域的新颖性、研究角度的新颖性、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研究方法的新颖 性。 如:1.关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沉思——从日本
“3· 11”大地震中的福岛核电站事故谈起(韩震)
2.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
(庞维国、韩贵宁)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5
• 如:有研究者通过对我国近年实施小班化 教学的观察,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有些学校和教室教育环境对学生身心适应性发 展的提升作用不足; 2.校园和教师环境中社会情感文化氛围过于运动 化和形式化; 3.小班化教学被误解为班额减少的“小班教学”; 4.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的本末倒臵。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6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对研究问题进行陈述,我们都要对 它进行评价。评价的基本取向是满意和不满意。
如: “小学课程”、“小学教学”、“小学德育”等宽泛 的陈述是不能充作问题的陈述的,它其实不含任何问 题。 “研究A城市小学4年级阅读课程对4年级学生阅读成绩 的影响”、“A城市小学4年级的阅读课程对学生的阅 读成绩的影响是什么?”这两个陈述是令人满意的。 27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7
另一件是他们在家访时,了解到家长经常播放配乐故事给孩子听, 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从小就喜欢语文。
附小的老师从这两件寻常小事中受到启发,他们设想:如 果把听录音跟读文字材料结合起来,配上音乐,让“听” 来激发“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感情;利用“听”的能 力的迁移,更有效地提高“读”的能力和识字能力,同时 又让“读”巩固并提高“听”的效果,不就可以全面提高 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了吗?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0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三)因果性问题(cause-effect questions) 因果性问题主要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规律 性,探讨“为什么”的问题。通常也涉及两个变 量。 如:挫折会导致学生侵犯性行为吗? 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吗? 个别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吗?
例一:原陈述: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陈述(叙述的形式):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所选择的4、5、6年级学生的特点 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的形式:4、5、6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分与一般智力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 么?与阅读成绩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动作灵巧测量的关系是什么? 例二:原陈述:学习成绩与教学技术 再陈述(叙述的形式):关于3种教学技术对高中低年级学生的学科成绩影响的 研究。 问题的形式:3种不同教学技术是否对高中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成绩产生不同影响?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一)从教育实践中发现课题 教育实践是一切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也是教育科学研 究的主要对象。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优先考虑自身所 遇到的问题外还应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从实践中找问 题。
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法律审视、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等 等。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8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例一:原陈述: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陈述(叙述的形式):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所选择的4、5、 6年级学生的特点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的形式:4、5、6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分与一般智力测 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阅读成绩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 动作灵巧测量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30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再次陈述问题时,很多术语必须界定。在第一个 例子中,所选择的因素要求确认并定义,在第二 个例子中的3种教学技术要求根据特定情况予以定 义。
如:高中报考理科人数比率是多少? 城市小学毕业生识字量是多少? 中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何?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9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二)相关性问题(correlational questions) 相关性问题主要是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密切程度,探讨“如何”的问题。通常涉及两 个变量。 如: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绩有关联吗? 家长的社会地位和学生的道德品质有联系吗? 小学生的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相关吗?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4
(3)类比与移植的策略 它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 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
这种思维策略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获得启发, 找到发现的“工具”。
如:把教育看作有机体,移植病理学原理,开展 教育病理学研究;人们发现教育具有系统的特点, 因此借用系统论来重新认识教育现象,构建教育 理论;把教育看作是生态环境,借用生态理论研 究教育生态问题,等等。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7
(三)从与专家的讨论和切磋中选择课题
(四)从教育科研规划中确立课题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8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类型
(一)描述性问题(descriptive questions)
描述性问题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叙述,了解 现状,探讨是什么的问题。通常只涉及一个变量。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3
进行科学研究,怀疑(提问)是重要条件。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 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对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
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 不能治学。(顾颉刚)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4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16
一件是一位教师的侄女学语文的事。女孩还在幼儿 园读大班的时候,父亲便经常在灯下给她讲《365夜》 中的故事。孩子听得入迷,好多故事都能背,有时听 完之后,还禁不住要翻开书看。父亲见女儿很想看书, 就试着让她看着书上的文字听他读。不久,他发现女 儿无意中认识了不少字,就尝试着让女儿跟着自己读, 有时遇到容易的地方,就让她独自读。这样不到一年 的时间,女儿居然能独立阅读《365夜》上的故事了。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1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三)问题必须有可行性 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 1、主观条件。 2、客观条件。 3、社会可行性。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2
(四)科学性原则 选题科学性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 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要以教育科学及相关 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这是选题的理论 基础。
英费尔德,周道巍译.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p66.)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科学学的创立者、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指出: •“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 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 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 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为 研究战略的起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研究者努力的初始阶段问题可以先粗略陈述一下, 然后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地限制,这种做法比一开始陈 述得很狭窄片面然后再来扩展的做法要好。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5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陈述问题(确定研究问题)的形式有: 叙述的形式(描述的形式) 问题的形式。 具体选用何种问题陈述形式,关键是问 题陈述必须为研究提供足够的焦点和方向。
分析:
在这个例子的再陈述中,“关系”一词暗示着 某些程序、3种年级水平的限制和研究中人数的 限制;“发散性思维分数”无疑比“创造能力” 更具体,“创造能力”是在原陈述中使用的。 发散性思维要求有一个操作性定义,如定义为 在具体的发散性思维测验中的得分。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9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下面的例子是原陈述和经过改进后更便于操作的再 陈述,包括问题的陈述形式。
1.原陈述: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陈述(叙述的形式):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所 选择的4、5、6年级学生的特点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的形式:4、5、6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分 与一般智力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阅读成绩测 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动作灵巧测量的关系是什 么?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8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四、选择研究问题的准则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
选择的研究问题的价值既表现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也表现在 伦理道德方面。
如:“小学生中穿布鞋的比例和鞋子的选择与成绩的关系” 问题就没有价值。 “黄色网站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实验研究”就是一个不 成立的研究问题。
第二、三、四章 教育研究的 构思、设计与文献整理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等人认为,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 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 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 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 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1
三、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 1.发现问题的前提 (1)研究人员要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 了解并保持经常的关注。 (2)研究者要具有好思索,不安于现状的性 格。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2
2.发现问题的策略 (1)怀疑的策略 怀疑是有依据的,体现在事实与经验、逻 辑两方面。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3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的选择涉及到阅读、讨论和构思等活
动。它是一个与问题相关的因素被考虑时不
断迫近问题的过程。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4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个研究问题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 陈述。 通常的情况是,一个问题需要反复几次才能成为有效 研究的恰当形式。
通过怀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后,有两种可 能的结果,一种结果是部分或完全证实了研究 者的怀疑;另一种是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者怀 疑错了。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3
(2)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 变换思考角度是从与得出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 或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 于对象的新认识。它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 已有知识的影响。 思考角度转化的类型:①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 ②在两个不同层次上进行转换(从抽象转化到具 体、从具体转化到抽象);③把研究的重点放到 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 结合部;④通过比较发现问题。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6
第二节 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二)从教育理论中寻找课题
1.从教育理论中演绎课题。 如:课程设置的“目标模式”、管理活动中的质量管 理模式等。 2.通过现有理论、观点进行质疑提出研究问题。
如:教学理论中“直观性原则”的地位问题;教学本 质问题;教学规律的表述问题,等等
3.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提出研究课题。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9
在注意研究问题是否具有价值的时候,不要忘记追问研究问题是真 问题还是假问题。
劳凯声认为:
社会科学当中80%都是假问题,没有意义。有一次他参与教育部的 职称评定,就是评价一篇硕士论文,题目是《论哲学家对自然科 学家的引导》,当时一起参与评审的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假问 题,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是平行工作的,它们不存在谁引导谁 的关系。所以他说,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要提出真问题,什 么是真问题,就是有意义的问题。他说他看到很多心理学的论文, 相当多心理学的论文我不敢恭维,比如论六岁儿童的运算能力等 等,他认为,这个凭借感性就可以得出结论,所以这就是一个假 问题。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5
(4)探究与体察的策略 这一思维策略要求面向实际,从对象的思 考中提出问题。
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小的教师设计了一种新型 的实验课——听读欣赏课。这种的课的设计除 吸取国外的暗示教学理论外,还从附小教师在 实践中遇到的两件事情中受到启发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0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二)问题必须具有新颖性 研究领域的新颖性、研究角度的新颖性、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研究方法的新颖 性。 如:1.关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沉思——从日本
“3· 11”大地震中的福岛核电站事故谈起(韩震)
2.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
(庞维国、韩贵宁)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5
• 如:有研究者通过对我国近年实施小班化 教学的观察,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有些学校和教室教育环境对学生身心适应性发 展的提升作用不足; 2.校园和教师环境中社会情感文化氛围过于运动 化和形式化; 3.小班化教学被误解为班额减少的“小班教学”; 4.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的本末倒臵。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6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对研究问题进行陈述,我们都要对 它进行评价。评价的基本取向是满意和不满意。
如: “小学课程”、“小学教学”、“小学德育”等宽泛 的陈述是不能充作问题的陈述的,它其实不含任何问 题。 “研究A城市小学4年级阅读课程对4年级学生阅读成绩 的影响”、“A城市小学4年级的阅读课程对学生的阅 读成绩的影响是什么?”这两个陈述是令人满意的。 27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7
另一件是他们在家访时,了解到家长经常播放配乐故事给孩子听, 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从小就喜欢语文。
附小的老师从这两件寻常小事中受到启发,他们设想:如 果把听录音跟读文字材料结合起来,配上音乐,让“听” 来激发“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感情;利用“听”的能 力的迁移,更有效地提高“读”的能力和识字能力,同时 又让“读”巩固并提高“听”的效果,不就可以全面提高 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了吗?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10
第一节 如何选择研究问题
(三)因果性问题(cause-effect questions) 因果性问题主要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规律 性,探讨“为什么”的问题。通常也涉及两个变 量。 如:挫折会导致学生侵犯性行为吗? 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吗? 个别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吗?
例一:原陈述: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陈述(叙述的形式):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所选择的4、5、6年级学生的特点 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的形式:4、5、6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分与一般智力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 么?与阅读成绩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动作灵巧测量的关系是什么? 例二:原陈述:学习成绩与教学技术 再陈述(叙述的形式):关于3种教学技术对高中低年级学生的学科成绩影响的 研究。 问题的形式:3种不同教学技术是否对高中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成绩产生不同影响?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一)从教育实践中发现课题 教育实践是一切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也是教育科学研 究的主要对象。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优先考虑自身所 遇到的问题外还应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从实践中找问 题。
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法律审视、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等 等。
第二章教育研究中的构思与设计 28
第二节 如何界定研究问题
例一:原陈述: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陈述(叙述的形式):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所选择的4、5、 6年级学生的特点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的形式:4、5、6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分与一般智力测 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阅读成绩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 动作灵巧测量的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