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诗画一律”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诗画相融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一般情况下,诗画相融指在中国画画面空白的地方题诗,诗歌在内容上咏叹画的意境,在形式上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从内容到形式,诗歌和绘画融为一体。
此意义上的诗画相融,徐复观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是题画诗的出现,如唐代《杜工部段集》有多首题画诗;第二步是把诗歌作为绘画的题材,如宋代邓椿《画继·卷一》记载的宋代画院以寇准“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命意取士的典故;第三步是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
如《宣和画谱·卷七》谓李公麟画《阳关图》,“以离别惨恨,为人之常情;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快座,哀乐不关其意”,用画来说明诗歌之“远”的意境。
第三阶段中,诗画相融已涉及意境问题了。
意境理论在内涵上有三个特征:情景交融分、虚实相生、境生象外。
《阳关图》中钓者的神情意味着其思绪已超越有限画面向更广远的时空延伸。
画面构图的简约以及垂钓题材的选取,已暗合了离恨之情。
诗画相融在发展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在山水诗和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二者相互交融的状况。
中国古代山水诗经过魏晋时代的高峰发展,到宋代已趋成熟;而山水画历经唐代的发展到宋代迎来了第二个艺术高峰。
山水诗和山水画在宋代,呈现了多方面交融的特征,尤其在艺术意境方面,体现了共同的艺术风格下文从奇伟雄豪、清空灵动、寒荒幽寂三种意境来分析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一致性。
一、奇伟雄豪之境宋代山水画和山水诗在表现此境时,往往选取自然界之奇崛险峰、层崖叠嶂、冲天激浪、惊雷暴雨……作为表现对象。
此类意象能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力和震撼感,令人在扑面而来的惊人气势中感受大自然的威力。
自然界之巍巍奇峰往往被认为是刚毅不屈的人格之美的象征,雷霆暴雨、狂风巨浪往往成为了艺术家们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他们借自然之伟力或抒发报效祖国之豪情壮志,或寄寓胸中之不平,感叹国运之衰颓。
自然之山川风云便由此而具有了人文美的宋代山水诗中,有大量的诗作和奇伟雄豪之境有关。
浅谈中国诗与画的关系及其造境性——读《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有感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3浅谈中国诗与画的关系及其造境性——读《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有感/童鹏林欣中国古代对于诗与画的探讨从宋代就已有了。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属于语言艺术或时间艺术,而画则属于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但它们却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艺术领域。
而中国古代画论更多的则是围绕中国画的意境来探讨中国诗与画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北宋时期,苏轼曾经认为唐代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所作绘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还指出了其“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思想。
北宋张禹民曾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和画都要求通过真实、具体的典型形象,来抒写作者的强烈感情,从而激起读者非常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诗与画之间非常重要的共同规律,也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的共同规律。
当然诗与画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共同点,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南宋时期的吴龙翰曾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诗与画有结合的必要,也说明了它们有结合的可能。
对中国画含有的所谓的“诗的意趣”,我们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画与诗表面的结合。
一、依诗作画,即用画描绘诗人所述的境地或事象。
在历史上首先用诗作画的,就是后汉的刘褒,他画了《诗经》的《北风诗》与《云汉诗》。
二、为画题诗,即诗人在画中引发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
第二种看法是诗与画的内面的结合,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
意思是,画上并没有题诗,却有诗的意境,因而,中国画又被称为“有形诗”或“无声诗”。
王维的画,都是“无声诗”,如传为他画的《江山雪霁图》卷,看了以后,很快使人非常自然地想起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两句诗。
他的许多诗,也处处包含着“画境”,非常形象化,读起来使人回味无穷,感人至深。
这种诗与画内面的结合,是中国画所独具的特色。
苏轼曾评王维的画为“画中有诗”,意思也就在于此。
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共同审美主旨
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共同审美主旨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共同审美主旨本文关键词:山水画,主旨,中国,审美,山水诗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共同审美主旨本文简介:意思的交汇点,即:山水诗与山水画。
所谓"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山水诗发源于先秦两汉,形成于魏晋时期;从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学环境的变迁,山水诗逐渐成熟,不断演变。
南朝诗人谢灵运、谢濛擅长吟咏山水风物,因而有"山水诗人"之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共同审美主旨本文内容:意思的交汇点,即:山水诗与山水画。
所谓"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山水诗发源于先秦两汉,形成于魏晋时期;从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学环境的变迁,山水诗逐渐成熟,不断演变。
南朝诗人谢灵运、谢濛擅长吟咏山水风物,因而有"山水诗人"之美誉。
即使今天再读他们的诗句,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2]、"春晚绿野秀,岸高白云屯"[3],所写天光云影之色、逶迤曲折之景,仍若历历在目;非但语词优美隽永,更令人生出许多悠远的遐思来。
所谓"山水画",通常被文人简称为"山水",是以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山水画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画家笔下的山水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至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形成独立画科;至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渐趋成熟。
在南朝二谢前后,有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5-406)在《画云台山记》一书中对山水进行描述;还有南朝宋的宫廷画家陆探微(-约485)作《归去来兮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因此,魏晋南北朝被视作是山水画的发端。
唐代,中国诗坛出现田园山水诗派;随之,山水画的风格也由原来的金碧辉煌转向恬淡的水墨趣味。
作为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唐代诗人王维(约701-761)将山水诗与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既能作为诗人在诗作上达到很高的境界,还能作为画家将诗与画的艺术境界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
这在后来各个朝代的诸多著述中都有提及。
浅析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画合一
浅析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画合一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曾官至尚书右丞。
他的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后期则寄情山水,过着亦官亦隐的闲适生活。
王维的诗,保留下来的有400多首。
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还是他归隐后所写的山水田园诗。
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盛唐诗坛大增光辉,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
他才思横溢,多才多艺,又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更是一代山水画宗师,王维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贡献是将诗意融入画中,体现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的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一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王维曾自制诗说:“当世缪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
”大概是他诗名太大,几掩了他的画名,王维作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开先河创立的文人画体作为中国最为独特的和富有魅力的民族绘画,它不仅具有诗的表现性特征“诗中有画”,而其“画”也完全被诗化了。
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王维的画作并非像诗作那样传世颇多,只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辋川图》和《济南伏生像》等流传至今,而山水画作却只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寥寥几件。
我们在解读王维画作的时候不得不想到他的山水田园诗,同时也是顺其自然地借助其诗作来比对和思考。
这样在探析诗人王维山水画作的时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诗解读山水画的方法,借助王维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读其山水画作的线索。
《山水诗三百首》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研究
《山水诗三百首》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研究引言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山水诗三百首》则是一部集结了大量山水诗作品的著名文集。
本文将探讨《山水诗三百首》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和互相补充的特点。
1. 中国山水画的来源与发展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墓葬壁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山水画逐渐独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特点是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追求表现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
山水画通过笔墨的运用,运用线条、墨渲、洗涤、挥洒等技法,以表现山川河流、峰峦叠翠之美。
2. 《山水诗三百首》的内容与特点《山水诗三百首》是一部集结了大量山水诗作品的文集,包括了中国古代诗人的杰作。
这些诗作既有着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情感。
《山水诗三百首》的主题涵盖了山水、花鸟、季节、人物等各个方面,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之处。
3. 《山水诗三百首》与中国山水画的相互影响3.1 诗歌激发绘画创作灵感《山水诗三百首》中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可以激发绘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诗歌中丰富多样的描写和意象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和视角。
绘画艺术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将诗歌中的形象进行再创作,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自然的美景。
3.2 绘画启迪诗歌创作内涵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审美风格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水画所展现的大自然景观和意境常常成为诗歌创作的源泉,激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诗人可以通过观赏山水画,感受其中的宏伟和壮丽,从而创作出更加动人心弦的诗作。
3.3 彼此相互丰富《山水诗三百首》和中国山水画在表现手法、意象和内涵方面相互丰富。
诗歌通过丰富的文字描写向读者传递了深厚的情感和感悟,而山水画通过独特的绘画技法和构图手法将大自然的美丽展现给观赏者。
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对山水自然之美的完整表达。
唐诗中的山水诗与山水画的关系
唐诗中的山水诗与山水画的关系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山水诗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与当时兴盛的山水画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的山水诗与山水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表现方式。
山水诗与山水画的共同主题山和水被誉为传统中国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具象征意义的两个元素,所以无论是唐代的山水诗还是山水画都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题。
它们共同追求表现大自然壮丽景色、抒发人对自然美感知觉和情感体验。
影响与启发1. 画家对诗歌的启发早期唐代山水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们用文字表达自然之美的影响。
这些文人骚客们经常以描述富有意境和感情色彩的文字来描绘美丽且壮丽的自然景色,他们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这些诗歌作品成为了画家们的灵感来源,因此在唐代山水画中,经常可以看到与山水诗相似的意象和氛围。
2. 诗人对画家的影响与此同时,唐代山水画也对山水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些画家将唐代著名山水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这种互动形式完善了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
表现方式比较尽管山水诗和山水画追求相同的主题,但由于其表现方式不同,所以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
1. 山水诗通过文字描写、意境营造和抒发感情来呈现大自然景色。
2. 山水画则通过用墨或彩色绘制线条、笔触、阴影、颜色等手法来展现自然风貌。
具体例子1. 王维与王羲之王维是唐代最负盛名且最富有影响力的山水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淡雅、别具一格而闻名。
在其山水诗中,他常常以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美丽的山水景色。
与之相对应的是王羲之,他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用墨迹书写天地间景物、山水、植物等表达情感。
2. 李白与李思训李白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山水诗人之一。
他善于利用文字来形容大自然中奇特而壮观的风景,并通过描写自己与大自然的交流来抒发内心情感。
相比之下,李思训是唐代著名的绘画家,他将李白诗中山水意境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并通过绘画来再现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奇美景色。
探析中国古代美术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
探析中国古代美术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作者:王海曼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中国古代美术注重画面中意境的表现,意境在中国古代美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开创了别具一格的画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文简单介绍中国山水诗的意境美与山水画的诗意美,并以作品为例详细探析山水诗画的意境美。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术;诗画;意境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35-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27一、引言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在五千年的文化长河发展中,不仅给后人流传了至宝的文化艺术作品,更有众多作品且保存完好,而众多古代美术作品被现代人们视为国之瑰宝,被很多博物馆与艺术馆保存。
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化发展中,最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不少文人墨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自己浓墨的一笔。
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统治阶层的政治背景,有人官场得意就有人官场失意,古代的文人们便在诗画作品中寻找精神寄托,把情感寄托于书画作品中,这也是他们抒发自己感情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诗中有画——中国山水诗的意境美中国的山水诗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中心思想,山水诗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而演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当我们在欣赏一首非常优美的山水诗时,就像在欣赏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当作者看到庐山的瀑布时,并没有详细表达瀑布有多高多大多美,而是从内心之处站在虚无缥缈的地方观看此景,看出这香炉生出的袅袅紫烟,朦胧缭绕,此文中并没有具体标明何时何地的紫烟究竟是否为三千尺的景象,而若是没有看透万里的乾坤眼与百年的时序心是不可能想象出来的,这也可以从文中字里行间明显使人感受到诗人的胸怀与情义,这也是文中所表达的审美意境。
再如当我们读到王昌龄的《采莲曲》一诗中优美的诗句时,使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优美如诗句中所呈现出的景象,在江南的莲塘中,荷叶田田,鱼儿尽情的穿梭其中,采莲的姑娘在此流连忘返,欢乐的歌声贯穿其中,这是一幅多美欢乐的景象,使人身处其中,久久无法忘怀。
论王维的诗与画
论王维的诗与画王维在文人画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董齐昌誉为“文人画之鼻祖”,他在绘画中融入诗意、禅意,开创了山水画独特优美的“禅境”表现。
诗与禅都是性情的流露,诗中追求画意,画中追求诗意,诗画交融辉映。
自王维始“意境”便成为山水画重要的审美价值标准。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的是诗与画的深层结构的相似之处。
也就是说,不论是诗还是画都不能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而是要有“天工与清新”清新自然无雕凿感的神蕴,两者的境界追求相同,这一点苏轼在论王维的诗与画时说得更为清楚,“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苏轼认为,绘画作为艺术,应当是与艺术的诗有着相似的创作规律和相似的欣赏原则,“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
”这位有着非同一般绘画的“妙想”与诗相同的画师,指的便是这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他认为,诗人王维也可以看作画家王维,“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
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苏轼《次韵黄鲁直叔伯时画王摩诘》)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在王维那里得到统一,并且成为王维咏叹自然,流连光景的手段。
“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
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渔泳嫌人知。
山光盎盎著眉睫,水声活上流肝脾。
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
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山绝涧升重帏……”(苏轼《题王维画》)具体的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诗中要有如画般的意境,即形象画面;画中要有诗的韵味,即黑格尔所谓的“情致”,而不仅仅是外在形体的描绘。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
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
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
《山水画与古代诗词的艺术共性与相互影响》
山水画与古代诗词的艺术共性与相互影响简介山水画和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更展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探讨山水画与古代诗词之间的艺术共性以及相互影响。
艺术共性表现主题:自然景物山水画和古代诗词都以自然景物为主题进行表达。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天空明月等元素常常出现在两者之中,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无论是绘制山水图景还是抒发对自然景观之美的赞颂,都能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抒发情感:境界意境山水画和古代诗词均注重通过形式、笔墨、构图等手法来表达情感。
绘画师通过构建富有意境和韵律感的场景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悟,而古代诗人则运用才思敏捷的文字组合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两者都追求将观者或读者带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使人产生沉浸感和共鸣。
运用意符:象征与寓意山水画和古代诗词都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性意符。
比如,清晨的朝霞可以暗示新生和希望,奔流的江河可以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迁。
同时,一片枯叶、一滴露水、一弯月亮等微小细节都能成为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寓意的符号。
这些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文化中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思考。
相互影响协同创作: 诗画合一在古代,山水画与古代诗词常常结合为“诗画合壁”。
画家根据詩人所写的詩作进行绘画,以图文并茂地表达主题与情感。
这种协同创作不仅让两者之间相得益彰,并且推动了彼此对于技巧和表达方式的创新。
影响与启发:相互促进山水画和古代诗词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表现在创作和艺术观念上。
画家常常从古代诗词中汲取灵感,将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转化为绘画中的笔墨表达。
而古代诗人则通过欣赏山水画来寻找更多创作灵感和表达可能性。
结论山水画与古代诗词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艺术共性与相互影响。
二者都从不同角度表达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情感内涵的追求,并通过共同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交流与相互启发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使其成为文化传承中重要组成部分。
(字数:297)注:以上内容是根据提供的主题进行编写,旨在展示文档编写风格和内容填充,确保不复制粘贴他人来源的内容。
“诗画一律”与“诗画异质”
“诗画一律”与“诗画异质”关于诗与画的关系,中西方文艺理论都有过精彩论述。
在18世纪以前,中西方都是重视诗画一致和诗画相通的。
18世纪以后,西方逐渐强调诗画异质论,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用丰富的例证和动人的雄辩,提出诗画并不同质,即“诗画异质说”。
而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崇尚“诗画一律论”。
了解、分析中西诗画观差异,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诗与画的关系问题,并在理论研究和绘画与诗歌创作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诗与画是艺术中的两大门类,诗是存在于时间的形式,画是存在于空间的形式:诗是听觉的艺术,画则是视觉的艺术。
对于诗与画这两大艺术门类的关系,中西方出现了“诗画一律”和“诗画异质”两种观点,它们的内涵丰富,产生的渊源深厚,集中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特征和哲学思想。
在中国文艺理论中,诗画相分的观念是非常微弱的,远不及西方那么鲜明,从古至今,诗画相通、诗画一律占据绝对主流,这是基于中国传统综合的哲学观。
而西方文艺学史上有着艺术类别相分的传统,其归根结底基于西方崇尚分析思辨的哲学思想。
一、“诗画一律”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诗画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与内涵。
苏轼首先提出绘画能表现诗意,明确了诗画一律,使之上升至理论层面。
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折枝诗》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
他认为诗与画的表现方式虽有差异,但基本规律和要求是一致的。
两者都要创造意境,通过具体的景物激发读者或观者。
在评价王维作品的《味摩诘兰田烟雨图》中更是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认为王维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诗歌和绘画在那里得到统一。
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其他如欧阳修、黄庭坚、南宋吴翰龙到明清的徐渭、鄭板桥乃至现代的潘天寿等都有类似观点。
欧阳修在《盘车图云》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如见诗如见画。
”即绘画要和诗歌一样以意为主,达到抒情达意的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与“山水画”
艺术研究与训练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诗”与“山水画”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风清新自然,别具一格,流传极广。
同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山水画家,明代以后的画论家多把唐代王维推为水墨山水画之祖。
苏轼于《书摩诂蓝田烟雨图》中对他诗画的艺术成就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已几乎成为定论。
王维的诗和画是一对孪生艺术。
诗以情为主,而画则以意为主,大凡情较虚而意较实,诗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灵活而充实,在于摩虚,画以颜色线条为媒介,鲜明而具体,便于写实,但表情的诗有实感才能使人产生共鸣,写实的画有含蓄才能拓展人的思维,因而诗画熔铸才能相得益彰。
王维能诗善画,常以水墨渲染之画法融入语言文字之诗作,是最得“图画意象”之诗人,北宋文学家兼画家苏轼评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与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1、整体感:我国传统的画学六法之一是“经营位置”,也就是说绘画要讲究布局,在构图上要求将各个个别的景象通过一定的结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和谐的完整画面。
王维的山水画也特别讲究这一点,他认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而“意在笔先,为画之要诀。
作画于搦管时,须要安闲恬适,扫尽俗肠,默对素描,凝神静气,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濡毫吮墨,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自然水到渠成,天然凑拍,其为淋漓尽致无疑矣。
”诗中布景设色,就如画中布局,诗中“经营位置”,在于何者景物宜入诗,何者景物不宜入诗,何者先述,何者后提,构成一幅完美之图画,全在于经营位置。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吸取其作画之法,诗中景物有先有后,有上有下,整体给人一种完美的感觉。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浅谈山水诗与山水画的相互融合
浅谈山水诗与山水画的相互融合作者:高文静来源:《大观》2017年第01期山水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魏晋时期山水文化就有了长足的发展,魏晋时期是山水诗与山水画的萌芽时期,直至唐代达到空前的鼎盛时期。
一、山水诗与山水画的起源山水诗于晋宋之际产生,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眺接踵而起,后来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他们通过诗词抒发自我的情感,将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为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我国古代山水诗的源远流长,使山水诗日趋完善。
山水诗发展到唐代,诗人们在诗与理、诗与情的结合近年来在唐代杜甫的山水诗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山水诗是杜甫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杜甫山水诗意境有别于谢灵运、王维而独具个性。
创造出壮阔苍劲、奇险变幻的意境,同时也兼具清新细腻之美,感情真挚,平实淡雅。
他的诗词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感。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存在体,关于山水画的产生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有些画家他们将山水画的萌芽定在魏晋或南北朝时期,有些画家认为根据画论的成熟阶段来分析考证山水画的萌芽或许可以上推汉代。
上推汉代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砖中的车马,房舍,宫阙。
按照中国画的三大科来分类楼阁属于中国画山水范畴,我认为汉代算不得山水的萌芽,不能因为画像砖上有山水,便认为有了山水画,如果把它作为山水画有些太牵强。
从东晋时期名画《洛神赋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画面上已经有对对山川,树石的刻画,虽说只是作为人物的陪衬,说它是一幅山水画但是不够完整,可是它为后来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真正山水画的独立还应追溯到隋代时期展子虔的《游春图》。
二、增强山水画表现的能动性山水画是一个以自然风景作为创作源泉的,通过描绘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来表达作者心中一种独特的感情。
最初,诗画是没有关联的经过唐代文化的洗礼可谓达到鼎盛,在这期间也涌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促成山水诗进入山水画的原因是北宋文人画的兴起。
浅析“诗画本一律”
浅析“诗画本一律”《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苏轼的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诗画观,但一直以来对此诗的误读也不少,如《升庵集》卷六十六说:“东坡先生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言画贵神,诗贵韵也。
然其言有偏,非至论也。
晁以道和公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其论始为定,盖欲以补坡公之未备也。
”细味此诗前两句,苏轼既然反对那些仅以“形似”来判断作品好坏的幼稚论点,则他本人不当会走入另一个极端,也即主张“画牛做马”,高举反对形似的旗帜,而将神似作为判断作品的唯一标准,更合理的解读应是他旨在强调神似是比形似更高一级的审美层次,杨慎之说未免迂腐。
中国文化有将诗画视为双生艺术的传统。
如唐人张彦远“书画异名而同体”(《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
”均是认为诗画虽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两者不但互通,且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一致的。
东坡“诗画本一律”同样强调的是诗与画之间的相通性,全诗约有这样三个层面的涵义。
一、写意手法的运用中国的诗与画均采用了“写意”手法,画不可只注重形似,诗不必拘泥于本题。
从绘画本身的发展历程看,先秦到唐初都是以故事和人物为主,追求逼真的相似则是审美主流。
朱自清在《论逼真与如画》一文中就引用南齐谢赫举出的绘画六法,并认为其中的“应物象形”、“随类傅彩”、“传模移写”都是指示如何模仿实物或者自然,也就是追求形态上的相似。
唐之后山水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开始了艺术追求的分野。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引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以至马、夏辈。
《山水画中的诗意:唐宋山水画与诗词的艺术共鸣》
山水画中的诗意:唐宋山水画与诗词的艺术共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被视为颇具诗意的艺术形式。
唐宋时期,山水画和诗词的艺术共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篇文章将探究唐宋山水画与诗词之间的艺术共鸣,深入探讨这种独特的互动是如何构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1. 引言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诗词在艺术表达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山水画通过画家的笔触勾勒出苍松翠柏、流水山川,而诗词则通过字句的表达融入了对自然山水的感悟和描绘。
唐宋时期,山水画和诗词达到了巅峰,艺术家们借助绘画和文字,创造出了令人陶醉的美感。
唐宋山水画与诗词之间的艺术共鸣,既丰富了传统绘画的内涵,也深化了诗词的意境。
2. 唐宋山水画与诗词的起源唐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发展时期,而同时也是诗词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开始追求抽象表达,而不仅仅是景物的写实。
山水画家画家们开始将自然景物融入抽象意象中,使画面更具艺术感。
同样,诗人们也开始追求抒发内在情感和对自然的感受,诗词作品也获得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3. 唐宋山水画与诗词的互动唐宋时期,山水画和诗词的互动关系逐渐加深。
绘画和诗词可以相互补充,通过互动增强对自然美的表达。
山水画家通过吸取诗词的意境,赋予作品更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诗人们则通过描绘画面所蕴含的情感,增强了诗词的平实感和真实性。
3.1. 画面中的诗词唐宋山水画中常常出现诗词的直接描绘,通过书法的形式融入到画面之中。
这一形式使得画作更富有诗意,更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
3.2. 诗词中的山水诗词作品中经常描绘自然景物,其中山水常常是主题或背景。
诗人们通过自己对山水的感悟和描绘,提炼出深邃的意境,与山水画家的作品相呼应。
4. 传递情感:唐宋山水画与诗词共同的表达方式唐宋山水画和诗词的共同点之一是它们都通过自然景物传递情感。
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展现山水的气势和美感,引发观者的共鸣,唤起其内心深处的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水画和诗词都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艺术表达将其传递给观者。
北宋郭熙的“以诗入画”观
北宋郭熙的“以诗入画”观作者:赵建中来源:《艺术评论》 2018年第4期北宋郭熙的“以诗入画”观赵建中传统中国山水诗的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山水画亦可在东晋顾恺之传世绘画中窥见端倪。
自此,山水诗与山水画对精神方面的要求,在后来的艺术发展中基本上趋于一致,将中国画视为“无声诗”(也称“有形诗”),将中国诗歌视为“有声画”(亦称“无形画”),赋予诗与画相互依存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诗歌和绘画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可以融合的地方。
到了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理论家郭熙的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在诗画关系方面所作的精彩论述,基本奠定了早期“以诗入画”理论的基矗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提出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以诗入画”艺术实践的先驱者应是唐代的王维。
他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
史载王维艺术天赋极高,既能诗又善画(目前没有公认的存世绘画作品),且可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但他的艺术实践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合过程,没有形成自己的诗画理论主张,而且他“以诗入画”的艺术特点被世人发现,来自苏轼著名的诗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1]北宋以后,脍炙人口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被确立为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所要求的最高境界,确立了苏轼“以诗入画”论调的创始人地位。
然而郭熙曾在《林泉高致·画意》中曰:“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
”[2]多位学者认为,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
郭熙生卒年不详,只可推知郭熙当生于1005年,卒于1094年,大约要比苏轼年长三十岁。
郭熙引用的“前人言”,却与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之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丹青不知老将至,李陵苏武真吾师。
太平本学治礼乐,犹有暇日能临池。
区中孰最奇,庞眉皓首苟住著,安得一区我安之。
”[3]中的句子是相同的。
这句话,是从诗与画“有形”“无形”的角度提出的,对诗画关系作了很有开创性的概括,突出了诗与画外部造型和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古代诗词与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与内涵分析
山水画与古代诗词的结合:通过山水画的 意境和诗词的意境相互交融,表达出更深 层次的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精神的体现:通过山水画和古代诗 词的创作,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人文精神的 追求和传承。
哲学思考
自然观:古代诗词与山水 画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 和尊重,表达了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
意象象征:通过意象的象征, 表达诗人的深层次情感和思想
意象意境:通过意象的意境, 表达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境 界
意境美
诗词中的意境美:通过描绘自 然景物,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 想
诗词中的意境美:通过运用对 仗、押韵等技巧,使诗词更具 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诗词中的意境美:通过运用比 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词 更具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和感悟
笔墨美
线条:流畅、有力、富有韵律感 色彩:淡雅、清新、富有层次感 构图:巧妙、合理、富有空间感 意境:深远、悠长、富有诗意
色彩美
色彩运用:山水画中的色彩运用丰富多样,如青绿、赭石、朱砂等,营造出不同的 意境和氛围。
色彩对比:山水画中的色彩对比强烈,如黑白对比、冷暖对比等,增强了画面的层 次感和立体感。
古代诗词与山水画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人们的文化 素质和审美水平。
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古代诗词与山水 画反映了古人对 自然环境的尊重 和敬畏,对现代 生态环境保护具
有启示意义。
古代诗词与山水 画展现了古人对 自然美的追求和 欣赏,对现代生 态文明建设具有
借鉴意义。
古代诗词与山水 画体现了古人对 自然规律的认识 和运用,对现代 生态科学具有启
生命观:古代诗词与山水 画都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和珍视,体现了生命的价
诗画一律名词解释
诗画一律名词解释
摘要:
1.诗画一律的定义
2.诗画一律的起源
3.诗画一律的特点
4.诗画一律的代表作品
5.诗画一律的意义与影响
正文:
诗画一律,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指的是诗歌和绘画在艺术创作上遵循相同的法则和原则,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诗画一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诗画一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诗画一律追求意境的传达。
诗和画都旨在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给读者或观众。
在诗画一律的作品中,诗歌和绘画相互补充,共同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其次,诗画一律强调形式美。
诗歌和绘画在创作过程中,都注重形式的安排和搭配,力求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在诗画一律的作品中,诗歌的韵律、节奏和绘画的线条、色彩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再次,诗画一律注重抒发个性。
诗画一律鼓励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充分展示个性和才华。
这使得诗画一律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
诗画一律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楼外江水、山色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在绘画方面,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山水之美,表现了画家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诗画一律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品味。
浅析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诗意的表达
浅析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诗意的表达中国传统山水画从萌芽到成熟,始终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所表现的不仅是山川的景色气象和绘画的独特风格,而且还蕴藏着画家的情感和诗意的表达。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明清时期,山水画背后的“诗意”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即是画面的灵魂,又是画家的感悟,代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追求。
笔者通过山水画的主题、章法布局、笔墨、意境等方面简单分析诗意在其中的表达。
标签:山水画;意境;诗意表达一、山水画主题中的诗意表达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喜用山水树石来寄托情感、表达心志,自然主题的选择是最能代表画家心境的,而这些主题都表现出极其的诗意性。
寒林枯石、沙汀烟树、渔村小雪、林峦萧寺、寒江独钓、远浦帆归、江天暮雪等,这些极赋诗意的主题表达了山水画家不同的内心感受。
诗歌与自然万物的融合渗透,再经过画家心中的加工、改造,便形成美如诗的山水画卷。
北宋极负盛名的山水画家李成最擅画寒林平远的主题,其画面具有的是一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诗意。
五代时期南方画派的山水画家董源则更喜欢表现江南主题的风景,在他笔下常常使用“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等代表江南景色的意象,使人身临其境在江南烟雨迷朦、湖光山色的环境中,给人以“寓目于其处”的审美感受,让观者切身地体会到那份江南独具的诗意美。
文人墨客无论作诗还是作画,都喜欢游历千山万水,诗从自然中找灵感,画从自然中找感受,所以画中一山一水无不具有诗的影像,无不流露出诗意的美妙。
二、山水画章法布局中的诗意表达山水画章法布局的构成也就是山水画空间的表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更多的是诗意的空间,诗的表达绝不仅限于时间的界限,诗具有更大的开阔性,可以最大范围的表现空间的境界,使空间更具力度,更具感染力。
南宋山水画在构图布局上较前代山水有明显的不同,北宋山水画在章法布局上大多采用全景式构图,画面多为巨山大壑,而南宋山水在章法布局上则更加注重留白,画面描绘多为小景,取近景或边角之景,以“马一角”、“夏半边”最具代表性。
中国古代山水画“诗画一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山水画“诗画一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古代山水画“诗画一律”研究
背景:
中国古代山水画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诗画一律”。
这
一特点表明,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诗歌创作密切相关,诗歌与画作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共同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山水画“诗画一律”的内涵和特点,分析其中的文化背景和
流变,探索中国古代文化中诗画相容的原因,进而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作思
想和艺术特点,以期为今后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
著和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式,得出有价值和
可行的结论和建议。
预期成果:
本论文的预期成果包括:对中国古代山水画“诗画一律”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深入挖掘
和探讨,尤其是它与中国古代诗歌的紧密关系;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诗画相容的原因,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色;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
为今后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谈山水诗、画的同一性
作者: 佐禹
作者机构: 辽宁大学中文系 学生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60-162页
主题词: 塑造形象;诗与画;山水诗画;造型艺术;中国山水画;艺术实践;南北朝;艺术方式;王维;
苏东坡
摘要: <正> 北宋著名诗画大家苏东坡有诗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春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认为山水诗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传神写貌、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方式。
中国确有不少诗画俱佳,身兼多艺的名手:如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的宗炳,盛唐的王维等。
他们以自己艰苦的探索和艺术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反复品味,深入探讨的艺术珍品。
诗是语言艺术,它通过准确、生动、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塑造形象,以音律打动读者;绘画是造型艺术,它借助于线条、色彩描绘并列于空间的事物,以直观的形象感人。
诗与画所凭借的手段、塑造形象的方式都不相同,那么,它们在哪些方面具有同一性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同质化方式 。
1 “ 诗画一律 ” 的理论认知
自画他题
自 画他题是诗者为画作题诗, 诗画非一人所为。如宋徽宗赵
估 的画《 溪 山秋 色》 上有乾隆御诗 : “ 雨郭烟村 白水环 , 迷离红叶间
苍 山。恍 闻谷 口清猿唳 , 艮岳秋光想像 间。 ” 这种 自画他 题诗 , 是
界, 还是人乎人文精神的一致和融通, 诗画会意、 异曲同工本是认
同式质化方式的根本。排除以鉴定、 品评圈法技巧的诗, 中国古
代题画诗基本上是依画赋诗 , 诗写丽境 诗点画境 , 达成认知、 审
美 的曼妙结合 。
“ 诗画一律 ” 的观点 , 认 为诗画在本质上具 有一致性 , 建立 了诗 画
二者异迹而同趣” 的理趣合一。苏轼在《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二首》 其一中写道 : “ 论画以形似 , 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 , 定 非 知诗 人 。诗 画本 一律 , 天工 与清新 。边 鸾雀写生 , 赵 昌花传 神 。 何如 此两幅 , 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 , 解寄无 边春 。 ” 直接 提出
同构 的关系 。
2 . 3 诗意画、 词意画
诗意画、 词意画是画家依据诗、 词宦 作出的作品, 是诗境之虚 向画境之实的二次创作转换。如庸寅的《 落霞孤鹜图轴》 , 画中的
诗意就是来 自 王勃的诗《 滕王阁序》 这类诗意画词意画, 既体现
“ 诗画一律 ” 关注 诗 、 画二者共 同或相 似的审美追求 、 意境 旨
了探 讨 。
关键词 : 山水诗 山水画 诗画一律 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 : I 2 2 2 文献标识码 : G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4 . 2 4 . 0 1 8
无阻无隔中, 诗画超越艺术语言和风格的不 “ 诗画一 律” 是指中国 古代山 水诗和山 水画存意境表现、 精神 归一。在诗画循环、
追求和气韵传达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文艺理论命题。 “ 诗画一律” 性表现在创作实践和理性认识两个方
同, 同生互现 , 直逼人文精神的无缝对接。这即是塑形与赋诗源
白一体的自我同质化方式。
:
面, 自画自 题、 自画他题、 诗意画词意画形态是“ 诗画一律” 的创作
作, 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 。
自画 自 题 是 自己作 画并题 诗 。如倪瓒 的《 雨后 空林 图》 有自
题 诗一 首 : “ 雨后空林 生 白烟 , 山 中处 处有流 泉 。因寻陆 羽幽栖 去, 独听钟声思惘然 。 ” 这类 自己作画 自己题诗的创作 , 画、 诗创作 主体本 于一人 , 画意 、 诗 意出 自一人心 源 , 物境 、 情境 、 意境悄然融
吞活剥之嫌 , 抑 或曲解 苏轼诗 画相 通性 、 互融性本意之疑 , 但 中国
古代诗 画创作实践 中依然产生 了 自画 自题 、 自画他题 、 诗意 画词
意画等诗画一律的实践创作形态并延续至今 。
2 “ 诗画一律” 的 创 作 实 践
画是 以塑形写意方式 呈现人文精 神 , 诗则 是赋诗言 志 , 诗 与 画融通 、 同质 的本质演化 出诗情 、 画意互为转换的路径 , 并在 中国 古代生成 自画 自题 、 自画他题 、 诗意 画词意画创作 等人文精神 同
浅析古代 山水诗与山水 画的“ 诗 画一律” D e c e m b e r
朱俊红
摘要: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山水诗具有“ 一律” 性, 这种“ 一律” 性表现在创作实践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 自 画自 题、 自画他题、 诗意画 词意画形态是“ 诗画一律” 的创作实践, 自我同质化、 认同式同质化、 镎释性同质化则是“ 诗画一律” 的三种同质化方式。本文就此进行
基于诗 者对 “ 画中有诗 ” 的欣 赏 品悟和人文 内涵 的共鸣 , 是对 意
对于“ 诗画一律 ” 现象及 内涵 , 古代不少诗画评论家就 以个性
化 的艺 术感悟 和诗性 智慧对 诗画关 系给 出了理性 判断 和言说 。 自 唐代张彦远 “ 书画异名而同体” 的辨析之始 , 郭熙“ 诗是无形 画,
作者简介 : 朱俊红 ( 1 9 6 8 一 ) 女 本科 剐教授 研 究方 向为美术教
育, 江苏省运 河高等 师范学校 江苏鄂 州 2 2 1 3 0 0
通, 诗画合于 自我 , 主客高度一致 , 画 中之“ 我” 与诗 中之“ 我” 会通
质化方式 。 2 . 1 自画 自题
想追求的共同思考, 彰显艺术是真理的呈现方式的哲学意蕴 总之 , 中国古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 一律 现象 说嘲诗与画
两种艺术形式在蕴含不尽之意的: 誊境商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这是 是中国传统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艺术现象 充分认识山水
诗与山水画具有同构关系的特性 , 对于当代如水诗和山水画创
画是有形诗 ” 的评论之趣 , 孔 武仲“ 文者无形之画 , 画者有形之文 ,
境、 精神认 同后 的创作 。由于诗画创作主体各异 , 诗者 品鉴 画境 、
画意、 意境 , 会 意诗景 、 诗意 、 诗境 鉴赏所得即成 为诗 画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创
作源泉 , 其 中精神共鸣与认同是核心。不论出乎画作一隅或境
趣和精神追求 。后世 的诗画不分 、 诗画合一 、 诗 画概念互换 、 诗 画
转换等理念和实践 , 皆源于此 。虽 然其 间不 乏随声 附和、 恭维 、 生
了画面的视觉美 , 又渗透出诗歌的意蕴美。本于诗意、 巧释妙传、
合于人文精神是化诗为画的核心, 是画作与诗作的诠释性同质
化 。诗 与画所表现 的世界与精神 的同一性 , 不 因绘 画语言 的出现 而消解诗词 的审美意蕴和精神价值 , 反而提升人们对人文精神 的 共 同关照与表达 , 折射出不同艺术对共 同精神取 向、 价值判断 、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