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生态批评的历史嬗变刘震

合集下载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The thir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mainly analyzing Steinbeck's works after 1930s of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s. The first part takes Cannery Row (1945) and The Pearl(1945)as a analytic target,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ecology and morality and the ecological and moral binding motif.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East of Eden (1952) and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1961), in order to explore their spiritual ecology and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 by analyzing his two non-fiction works Travel with Charley and in Search of America(1962)"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Americans (1966), discusses how to embody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s.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and the origin between Steinbeck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First of all,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from ecological holism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analyzes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mplications. Secondly, through Steinbeck’s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friendship between he and the marine biologist Edward Ricket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ranscendentalism, it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inbeck and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环境问题并采取行动。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环境保护的信息和观点,引起读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其次,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描绘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评,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此外,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还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和合作。

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来解决。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涉及文学、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可以促进这些领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推动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最后,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保护方面具有价值。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他们特有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通过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和保护不同文化传统中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智慧,以及对环境
的独特认识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之,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环境保护的信息和意识,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合作,以及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

它们的发展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的意义。

简述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特点

简述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特点

简述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特点“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它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生态批评这股潮流产生时间较晚,同时与西方相比具有自身的某些特点:古老的生态文化背景和多元的生态思想,而后者尤为突出。

生态批评发展特点20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然而随之而至的生态环境状况的急剧恶化,也给中国带来了难以扭转的生态代价。

有关学者认为,“如果生态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在可预见的将来,全国15亿人口将会沦为生态难民。

”可以说,中国生态批评的直接动因是日益恶化的现实生态。

生态批评作为一股兴起于欧美的批评文论潮流,有其自身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

一、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在中国的发展生态批评的端倪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美国。

面对自20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学者们陆续将批评视角投向这里。

1978年,鲁克尔特在《衣阿华评论》当年冬季号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从而标志着生态批评这一文论的诞生。

其思想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动物中心主义,再到生物中心主义,最后向生态中心主义过渡。

”美国批评家斯莱梅克曾这样惊叹生态批评如此迅速地成为当今文学研究的显学:“从八九十年代开始,环境文学和生态批评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学现象。

‘生态文’(ecolist)和‘生态批’(ecocrit)这两个新词根在期刊、学术出版物、学术会议、学术项目以及无数的专题研究、论文里大量出现,有如洪水泛滥。

”在中国,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学者最早以生态美学为题发表的专文是1994年李欣复的《论生态美学》与佘正荣的《关于生态美的哲学思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主要呈现两种理论形态,即“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主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探讨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属于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

”迄今为止,国内已出版众多生态批评专著,如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2000年),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2000年)等。

跨文化语境之下的自然哲学探索——浅议国际花园节获奖作品《幻之园》

跨文化语境之下的自然哲学探索——浅议国际花园节获奖作品《幻之园》

木材是花园的主体结构构件。8 根 100 毫米 ×100 毫米木材作为 创造这样一个跨文化语境的对话和反思的机会,去消解文化之间
主要支撑,另外 8 根 40 毫米 ×40 毫米的木材作为辅助支撑,形 的隔阂。(图 7、图 8)
成“屏风”的框架。麻绳是连接木头的媒介,木材与麻绳的构筑连
接方式从中国华东部分乡村地区布料缝合的传统手艺汲取灵感,
图 4 光线在卵石上投射斑驳树影 ©Titianhao 工作室
图 5 麻绳塑造出虚实相生的透视效果 ©Titianhao 工作室
26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RESEARCH ] 研究
图 6 游客在漫游中与幻之园互动对话 ©Titianhao 工作室
湘八景》中“平远山水”笔法 ;中环种植竹子,幽篁疏影为游人 感动于这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中国意境”。(图 3 ~图 5)
提供行吟游心之地 ;内环用反光石子表达“水”的意象,增添光
影和灵动。山、竹、水、石的意象创意呈现,巧妙相依,一园之景, 一个理想的作品需要通过空间和设计本身让观看者的体验最大化,
旨在向全世界的参观者传递出传统中国山水悠远绵长的意蕴。(图 在有限空间中激发对于哲学和空间的思考。作品通过动线、视角、
个入选作品之一,也是本届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品。该作品挖掘中 国传统园林思想中的自然观和生态哲学,并探讨如何在当代跨文
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③故作品立面用间隔的麻绳塑造出虚实相生的透视效果 , 同时也是
化的语境中表达中国园林的哲学与美学,将东方的哲学叙事和普 中国园林的“障景”手法。观众从眼前的“山”可以望到远处的
变化。观众在三个同心圆的轨迹中环绕漫步,始于外圈一个色彩

生态批评的源起与建设前景

生态批评的源起与建设前景

3
目前,生态批评已经渗透到文学、哲学、社会学 、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研 究方法。
核心思想与原则
生态批评的核心思想是“生态中心主义”,即 认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意 义,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
生态批评的原则包括: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揭示文学作品中的自然 主题和生态思想;倡导环保意识和生态行为。
实践应用的拓展
生态批评将继续揭示人类对自然 的破坏和掠夺,倡导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和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贡献力量。
THANKS
感谢观看
20XX-01-28
生态批评的源起与建设前景
汇报人:XX
目录
• 生态批评概述 • 生态批评的源起 • 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 生态批评的实践应用 • 生态批评的建设前景 • 结论与展望
01
生态批评概述
定义与背景
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的方 法,它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之间 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学作品如何表现 这种关系。
生态广告
探讨生态广告在倡导绿色消费、推广环保产品、提高公众环保意 识方面的创意和策略。
社会现象中的生态问题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以 及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探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气候变化的调节
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 速度,同时调节区域气候,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1
环境污染
02
资源过度消耗

生态批评理论的转向与拓展

生态批评理论的转向与拓展

生态批评理论的转向与拓展作者:林钰婷来源:《江汉论坛》2022年第02期摘要:区别于以往文学批评的“语言转向”,生态批评的第四次浪潮——物质生态批评发生了物质转向。

物质生态批评从生态后现代主义和新物质主义中进行谱系溯源,获得思维范式和物质的本体认识论的灵感,重构物质概念的认知。

本文从物质动能、物质的流动性和网络化、物质叙事能力方面探索物质生态批评理论建构。

物质动能彰显了物质在话语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各种存在都是物质和意义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纠葛。

物质生态批评深化了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充分展示了生态危机下重塑生态伦理观、重构人类身份认同以及革新文化范式的诉求。

关键词:物质生态批评;物质动能;物质叙事;身份认同;纠葛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西方生态批评新发展研究”(FJ2021BF02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2-0087-08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人们不懈探索的课题。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生态问题却日益严重。

生态文学诞生于生态危机的现实语境,对生态文学批判性的解读需要生态批评的引导。

生态批评是文学批评发展至20世纪中后期、聚焦生态问题的一个新的理论向度,具有突出的现实批判功能。

作为生态批评第四次浪潮的物质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批判视野,以尊重个体差异性和生态多样性为前提,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作为审美的价值尺度,致力于探究生态危机下的历史文化根源,重构以人与自然为共同关怀对象的伦理观,从物质、性别、种族、阶级、地方等多维度的视角探讨文学与自然、人类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物质生态批评是现代社会对生存和发展主题的时代话语的回应,是环境危机的现实语境下对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它揭示了物质动能的自主行为能力和话语建构力量,尊重物质的发展诉求,探索灾难、风险、社会活动、文化实践中的物质叙事,推进文学批评研究走出学术理论的象牙塔,面向物质世界的现实问题,开拓了新的批评空间。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pdf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pdf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pdf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是一部反思现代建筑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进行了批判性的剖析。

其中,作者强调了现代建筑模式的缺陷和危害。

例如,现代建筑在建造时常常以效率和成本为导向,而忽视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因此在建筑垃圾、能源利用等方面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同时,现代建筑更多的是追求表面的美观和奇特,很少关注人的感受和身体健康,所以在使用上,存在很多不安全和舒适问题。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现代建筑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破坏。

现代建筑往往是一种快速发展的产物,它忽视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不顾及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将过去的历史文化颠覆了。

这不仅对人的文化情感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损害了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人们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这本著作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揭示了现代建筑模式的缺陷和危害,在培养人们保护环境和文化的意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这本书的内容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它对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个视角统观生态批评的发展

四个视角统观生态批评的发展

四个视角统观生态批评的发展“超循环”是圈行系统中的各部分以及整体,产生周期性的变化与旋升。

②它融合自然之道与社会之道、思维之道与存在之道、研究方法之道与研究对象之道,是世界万物生发的格局与态势。

近代,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地球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生发了拯救人类精神生态,呼吁环境保护的生态批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生态批评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生态批评产生。

中国生态批评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生长态势自然也遵循了超循环之道。

一、“依生”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批评———与中国对应学科“看似一体”生态批评起源于欧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见端倪,九十年代兴起。

在中国发出的最初声音是司空草1999年11月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

真正传入中国并引起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潮是在2002年,以王诺教授的《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为标志。

国内关于生态批评的综述文章主要有:李洁的《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以及其硕士毕业论文《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99—2005》、周玮露的《欧美生态批评在中国》等,另外在鲁枢元教授的著作《生态批评的空间》和刘文良教授的著作《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以上学者在阐释生态批评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时候,一般都把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文学归入生态批评的发展中来。

李洁的《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文章把生态批评兴起的时间定为1987年,其根据是文艺学家鲍桑葵1987年主编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中的词条“文艺生态学”;把生态批评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定为1994年,其根据是有关“生态美学”论文的发表。

[1]周玮露的《欧美生态批评在中国》一文提到了生态批评在中国起步的标志———司空草1999年发表的文章《文学的生态学批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但她在提及国内生态批评文章和专著的时候把曾永成教授的专著《文艺的绿色之思》、鲁枢元教授的专著《生态文艺学》、姜澄清教授的专著《艺术生态论纲》和徐恒醇教授的专著《生态美学》列为生态批评的代表作,而且文章后面把国内的生态美学会议看成了生态批评研讨会,把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批评看成了一体。

211179394_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我国城市更新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_的计量分析

211179394_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我国城市更新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_的计量分析

摘要:文化生态学自引入我国至今,内涵日益扩展,应用实践愈渐丰富,不断指导着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实践。

城市更新作为城乡规划学界的持续议题,在以品质提升为核心的存量发展背景下,基于文化生态视角进行文献分析,考察存量时段城市更新的理念创新和理论方法的研究进程及其对我国城市更新的贡献。

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1999年至2021年发表的366篇文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对采集文献的主题、关键词等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通过发文量、热点知识图谱等多维度梳理与评析进而梳理其研究趋势。

根据研究主题演变与节点变化,分析表明存在 3个主要发展阶段特征。

同时对高频被引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出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我国城市更新研究的重点领域:文化生态系统建构、多维价值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最后,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理论实践等层面总结了城市更新演变脉络,并剖析了文化生态学的相关应用研究特征及其理论价值。

Abstract: Cultural ecology has gained wider connotations and richer practice since being introduced into China, which constantly guides the 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urban renew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improvement, urban renewal as a continuous issue in urban planning, the review on its prog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can help us to focus on urban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analyze stag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data of 366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1999 and 2021, CiteSpace was used to make statistics on the data of topics and keywords of the collected literatures. Multi-dimensional sorting and evaluation were carried out, including the publication number and co-keywords. This paper divides Chinese urban regeneration process into three main stages based on the topic evolution and node change. Meanwhi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ghly cited literatures and sorts out three key points of urban renew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multi-dimensional urban renewal, historic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urban renewal from the aspects of background, methods,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nalyzes its theoretical value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ecology.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城市更新;研究进展;数据可视化;CiteSpaceKeywords: cultural ecology; urban renewal; research progress; data visualization; CiteSpace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开题报告要怎么写呢?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开题报告的优秀范例,一起来看看吧。

开题报告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法治实践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使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都陷入了低谷。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也都走上了正轨,尤其是我国已经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

这表明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种形式合理性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

但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争的过程中。

首先,由于中国的法律体系是自上而下建构而成。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重点受到关注的是法律体系的逻辑合理性,而社会事实以及规则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使得很多法律规范要么因其与百姓的现实生活无关而被无视,要么因其与社会风俗、生活惯例不同而没有得到人们的自觉有效的遵守。

其次,西方权利话语的力量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被人为放大,而传统的道德因素却被排斥在法院门外,导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类人的彷徨和无助,而原本为传统道德所不容的“恶人”却能逍遥法外。

形式法治在法治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

针对法治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也是指导我国法学实践的基础理论面临的难题。

目前中国的改革进程已步入深水区,面对着快速发展和变化着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如何能够保证我们的立法既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又能够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给百姓合理的预期;如何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扰,保持形式法治的纯洁性实现程序正义,而又不以牺牲传统道德、社会习俗为代价。

面对诸多难题,笔者认为仅仅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对法律的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结合法社会学的实证调查、自然法学的价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才能摆脱目前我国法学理论界面临的困境。

武汉工程大学711《设计史论》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711《设计史论》2020年考研专业课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设计史论》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711设计史论
英文译名:History and Theory of Design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设计学(学术型硕士学位)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设计史论是一门针对报考我院设计学学术硕士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统一初试
科目。

本科目注重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广阔的设计研究视野,宽厚的设计历史研
究基础和综合理解及建构相关设计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能力。

重点考察设计学
概论中提及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种流派风格以及中西方设计的历史和文化语境
的演变规律,理解当代设计学科的界定,掌握设计行为策略与方法论以及设计
价值与责任和设计生态学等相关理论。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设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占20%)
中国与西方设计发展历程及特征(占20%)
现代设计发展中关键历史时期及其设计风格流派(占20%)
设计生态学等设计学相关理论综合论述(占40%)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题满分150分。

1、名词解释:4题,60分。

2、简答题:2题,40分。

3、论述题:1题,5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设计学概论》(修订版),尹定邦主编,邵宏等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
《中外设计史》,耿明松编著,中国清工业出版社,2017年11月
《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中国设计生态研究》,丛志强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18年04月
1。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53002学时:32学时学分:2 分适用对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丁朝虹、宋眉,《设计概论》,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年刘海平,《设计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该课程是为艺术设计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旨在通过对设计的发展、设计的类型以及设计的特征的总结,明确设计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设计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能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以设计学的涵盖范围为主体,探讨设计的发展、类型、特征和本体方法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学的本体理论以及设计创作理论,从而在实际创作中得以提高自身的思想和能力。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避免知识的繁琐堆积,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设计的发展1、基本内容:设计概论概述:现代设计之前、现代设计产生、现代设计发展。

2、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以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强化教学效果。

3、教学重点难点:艺术设计内涵的演变和如何理解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传达的基本内涵。

4、教学建议:该课程是逻辑谱系较强的理论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为避免理论的抽象所带来的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现代设计中的经典案例,以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设计概论的基本内容,而且能够从中学到艺术设计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是设计审美能力及独立的设计观念。

第二章:设计的类型1、基本内容: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

2、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以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关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其思考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类型的分类方法以及各种设计形式的诉求目的和特点。

生态批评的主要着眼点

生态批评的主要着眼点
三对唯发展主义的批判与对科学发展的弘扬1925年利奥波特就将唯发展主义形象地比作在有限的空地上不停地盖房子一幢接一幢地盖直到世界上最后一块土地用尽才恍然发现自己忘记了盖房子的初衷是什么
孛 .纵 赣 岳
生 态 批 评 的 主 要 着 眼 点
李 卉 北京林业 大学人 文社会科 学学院 1 0 8 0 03
艺 术表 现 。生态 批评 可 以是 对 生态 文 学作 品 的批评 ,也可 是是从 的事 情 。科学 技术 不 再是 科学 家 的事 情 ,人文 社会 科学学 者也 承 生 态 的视角对 所 有文 学的批 评 。生 态批 评研 究 的着 眼点 亦 即其 切 担起 了相 应 的责任 ,如生 态文 学 家写 出 了大量 描写科 技 畸形发展
征 服 与控制 自然 的观念 是伴 随着 人类 中心 主义而 生的 。这些 生态文学家大量描写了科技的畸形发展带来的灾难 ,如人类 观 念在 很 多文学 作品 中得 到 了很 大 程度 的 显现 。下 面是 一些 出 现 灭绝 之后 的未 来时 空— — 片 废墟 和 荒芜 的世界 ,只剩下地 球灭 在文 学作品 中的场 景。 绝 之 前的 生物 工程 产 品。 再如 病毒 泛滥 、毒 气泄 漏 、核辐 射危机
判 ,以及通 过对 一些 节 能环 保 的科 技产 品 的广泛运 用从 而对 绿色
科 技进行 肯 定 ,最终 实 现监 督科 技发 展 ,绿 化科 技 ,防止科 技滥
以及人对 自然的适应 。 用 的作用 。 场景 二 :一条大 船在 海上 航行 ,白鲸 不 断地 攻击 人类 。曾被 三 、对唯发展主义的批判 与对 科学发展 的弘扬 白鲸 咬掉 一条腿 的船 长和 众 人一 起展 开殊 死 的捕鲸 行 动 以图实 现 12 年 ,利奥 波特 就将 唯发 展 主义形 象地 比作在有 限 的空地 95

2012年度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拟立项名单

2012年度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拟立项名单

孙文政 哈尔滨社会科学院 苗霖霖 吕欧 彭传怀 南慧英 刘刚 闵慧男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 院 黑龙江大学 黑河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学院
中、日、朝移民在俄国远东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 青年项目 世界历史 比较研究(1860-1917年) 公民政治参与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有序参与的有效性研究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重点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 语言学 语言学 语言学 语言学 语言学 语言学 语言学 语言学
图书馆、 情报与文 献学 图书馆、 96 教师教育专业知识服务环境构建研究 一般项目 情报与文 献学 图书馆、 基于云出版平台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 97 青年项目 情报与文 究 献学
98 99
黑龙江省体育冰雪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赫哲族传统体育渊源演变与发展研究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体育学 体育学 体育学 体育学 体育学 体育学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社会学 (人口) 民族问题 研究 民族问题 研究 民族问题 研究
重点项目 应用经济
金融支持黑龙江省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跨越式发 重点项目 应用经济 展研究 基于DEA-SEM方法的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效率评 49 重点项目 应用经济 价研究 50 51 52 53 54 我省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及对策研究 促进黑龙江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预警机制问题研究 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利益补偿制度研究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一般项目 应用经济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生存的戏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密克尔提出“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这一术语,主张应当探讨文学所揭示的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在《爱荷华州评论》第9期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的试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am)这一概念,认为应该把生态以及和生态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此后。

生态批评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

到90年代,生态批评逐步成为了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显学。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批评概念的界定所广泛采用的是美国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按地球中心的方法人手来研究文学”。

前者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批评对象的界定,以文学和物理环境(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后者则意在说明研究的方法,“以地球为中心来研究文学”可以理解为站在地球生态的立场上来研究文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更多的生态文学作品,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建构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态理念。

生态批评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属于后现代批评理论,受到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它挑战、揭露、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中心,颠覆传统。

生态批评攻击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主流哲学文化价值观,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以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为前提,主张人是自然的主宰、世界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自然是人类统治、驾驭的对象,自然界作为“他者”没有任何“内在”价值。

“人才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和承担者”。

这是一种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它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极度拔高,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严重扭曲了人与自然合理的生态存在关系。

17.5-生态批评

17.5-生态批评

术语解释库
第十七章后现代主义文论
==================================================================
生态批评
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当代环境与生态问题而兴起的文学理论思潮。

它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挖掘包含生态意识的文学类别。

生态批评核心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生态批评从社会历史角度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反思人类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开发与破坏。

第二,生态批评的核心思想原则是生态整体观。

第三,生态批评提倡一种蕴含生态构想的新人文主义与理性观念。

代表作有威廉·鲁克尔特的《文学与生态学:一项生态批评的实验》和劳伦斯·布伊尔的《环境的想象》。

武汉工程大学711《设计史论》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711《设计史论》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设计史论》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711设计史论
英文译名:History and Theory of Design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设计学(学术型硕士学位)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设计史论是一门针对报考我院设计学学术硕士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统一初试
科目。

本科目注重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广阔的设计研究视野,宽厚的设计历史研
究基础和综合理解及建构相关设计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能力。

重点考察设计学
概论中提及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种流派风格以及中西方设计的历史和文化语境
的演变规律,理解当代设计学科的界定,掌握设计行为策略与方法论以及设计
价值与责任和设计生态学等相关理论。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设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占20%)
中国与西方设计发展历程及特征(占20%)
现代设计发展中关键历史时期及其设计风格流派(占20%)
设计生态学等设计学相关理论综合论述(占40%)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题满分150分。

1、名词解释:4题,60分。

2、简答题:2题,40分。

3、论述题:1题,5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设计学概论》(修订版),尹定邦主编,邵宏等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
《中外设计史》,耿明松编著,中国清工业出版社,2017年11月
《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中国设计生态研究》,丛志强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18年04月
1。

当代空间批评评析

当代空间批评评析

当代空间批评评析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和评价当代空间批评这一重要的理论现象。

空间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其理论内涵丰富,实践应用广泛,已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空间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观点、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贡献与局限性进行评析。

通过对当代空间批评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空间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行为和社会关系。

本文也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以推动空间批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This article aims to deeply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phenomenon of contemporary spatial criticism. Space criticism,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 has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wid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mainviewpoint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spatial criticism, and on this basis, evaluate its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spatial criticism,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pace in human social life, as well as how space affects our cognition, behavior,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This article also aim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method for researchers in related field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patial criticism theory.二、当代空间批评的理论基础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ontemporary Space Criticism当代空间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期浅谈当代设计生态批评的历史嬗变刘震(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在设计批评领域,有意识地将生态价值纳入设计批评标准体系已有近半个世纪,这段时期见证了人类从被动地萌发生态危机意识、能动地认识生态设计价值、主动地践行生态设计理念的坎坷历程。

2010年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隆重召开,再次引发对当代严峻的全球生态问题的思考。

对于设计而言,能够承担怎样的生态责任,也成为设计批评热点问题。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将有利于我们清晰某些被模糊的真相。

[关键词]设计批评;生态价值;历史;困境;机遇[中图分类号]J120.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36(2012)04-0189-0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11-20刘震(1983-),男,山东滨州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与批评。

一、概念与范畴“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最早是指家(house )或环境。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于1869年提出。

他将生态首先定义为:“描述生物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无机环境之间关系的概念”[1]。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人们对于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深入,与生态相关的各种概念也相继出现。

如“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平衡”、“生态危机”或“生态灾难”、“生态价值”、“生态伦理意识”等。

随着生态意识的传播,在设计批评领域,将生态价值作为批评标准逐渐成为批评主体的自觉意识,生态价值也成为现代设计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显性价值,甚至在一些纯粹生态目的的设计项目中作为首要价值得以设计实现。

它是一种将“人、社会、自然”三者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创造行为,是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更高层次的科学发展观。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设计生态价值批评现代设计的生态价值批评真正兴起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世界的嬉皮士运动(Hippie),批评主体是一些怀有理想主义、反对工业化和消费文化的青年。

尽管他们运动目的并不是专门针对设计领域的,也并非以设计行为作主要表达方式,但嬉皮士运动唤起了当时社会及其设计从业者对于设计生态问题的广泛关注与反思,为设计领域内的专业生态价值批评埋下了伏笔。

1971年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 )首版《为真实的世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一书,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2]。

他同时提出“有限资源论”,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设计领域有目的、有意识地明确提出绿色设计理念,从此生态价值批评正式进入专业的设计批评者的研究视野,书中许多生态设计观念为二十世纪生态设计批评定下了基调。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全球的生态意识开始萌芽。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Oil Crisis)直接导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结束了60年代设计的乐观主义实验(波普设计),同时得出了“生态危机”的结论,彻底唤醒了设计界对于设计生态危机的认识,“绿色设计”成为设计批评的时尚话语,大量的设计实践者开始亲自投入设计生态价值创造的批评研究。

在欧洲国家,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及荷兰、美国、联邦德国,生态问题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设计家与设计理论家鼓吹仿生学和自然主义的设计。

可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设计生态价值在设计批评标准体系中,由隐性价值标准转变为显性价值标准的过渡阶段。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设计生态价值批评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设计生态问题的批评视角从在认识层面上探讨“何为生态设计”的阶段,即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宣传生态意识、理论上探讨绿色设计的各种要求等,整体转向在实践层面践行如何实现生态设计的阶段。

此时,设计管理者开始着手制定具体的生态设计协议、政策、法规,例如,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 ),1987年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各国为适应全球环保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第19卷第4期2012年12月Vol.19No.4Dec .2012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产品被明确提出。

各国对绿色产品颁发绿色标志开始兴起,象征着具体明晰的绿色产品标准成型并出台。

“德国于1978年开始采用蓝色天使绿色标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绿色标志的国家。

从1988年开始,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也相继建立自己的绿色标志认证制度。

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或正在积极准备实施绿色标志计划,绿色标志产品种类已达几百种,产品近万种”[3]。

企业获得绿色标志即表明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均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其垃圾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

另一方面,生产商、销售商、物流商开始有选择性地在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采用环保能源、环保材料、环保包装、环保科技,实验性地向市场推出部分生态创新设计,为消费者真正实践绿色消费提供服务和产品;设计师则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态设计项目和概念设计表达着个性化的生态设计创意与理念;至于专业的设计理论与批评者,则从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之中广泛寻找相关理论成果与生态技术,为生态设计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因此,走过80年代的设计生态价值批评基本实现了生态设计观念的民众普及化,各类批评主体都逐渐步入了生态设计的具体实践层面,生态价值成为设计批评标准体系内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绿色设计成为国际设计一股潮流。

首先在美国掀起了“绿色消费”浪潮,继而席卷全球。

“生态问题成为现代设计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绿色设计已被当做对现有工业与消费结构的某种调整,而不只是对早期帕帕奈克或莫里逊(Mollison)激进理论反响了”[1]。

根据相关调查结论显示,八十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的工业付给环境顾问的资金数额数以亿计,而且还在逐年增加。

在生产领域,“1985年全球开发出的绿色产品仅占新产品总数的0.5%,到1990年上半期已上升到9.2%,增长了18倍。

1991年,德国有3600多种绿色标志产品,到1993年9月绿色产品类别增至75个,产品约有4000$另一方面,1996年3R原则(the rules of3R)在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它要求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即减量化(reducing))、反复利用(即再利用(reusing))和最终处置(即再循环(recy-cling))。

3R原则成为此后生态设计领域被普遍认同的核心原则。

设计使用绿色材料、反对有计划废止制度、生产过程的绿色能源利用和节约,成为设计批评关注的重要内容。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又称为“地球高峰会”)上,155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从此之后,碳排放指标成为未来世界设计生态效益评估的重要依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设计批评对于生态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入,设计批评方式更加多样,关注领域更加细致广泛,甚至大量的生态设计批评实践经过市场的前期检验后,得到市场认可,逐渐产生实际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生态设计的全面推广打下基础。

但是,九十年代的设计生态价值批评在观念上依然是八十年代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量”的衍生,而未有“质”的根本提升。

四、当代设计生态价值批评的机遇与困境虽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态问题就被人类正式认识,但人类的工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在短短几十年内并未有根本的改变。

此外,我们在意识中依然麻木地将短期内的生态危机看做限制发展的因素,而不是威胁生存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生态危机的认识在“时间观念”上是缺失的;其次,目前的各种生态挽救措施和实践仍处于相对初级的实验和推广阶段,基本不可能形成普遍化的彻底扭转现状的生态效益,而生态危机的深化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最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责任主体之间对于承担责任的尺度一直存在激烈的利益之争,各种需要全球协作的生态措施难以真正实施,往往停留在会议讨论和文字宣言等形式契约上。

因此,我们看到进入新千年以来,全球生态危机不仅没有得到遏制与改观,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剧,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灾害、海平面大幅上升、土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紧缺,以及严重的次生危机现象等。

那么,在设计批评领域,生态价值批评同样面临着诸多阻碍因素,难以在短期内扭转设计行业现状,表现在:一是设计价值创造主体对于设计生态价值与其他价值的优先次序选择,“与按照规范保证设计安全的形式相仿,它要求设计师以较低的代价(费用)去实现必要的环境效益”[3];二是生态设计实现的客观技术局限;三是部分生态设计的生产与销售成本较高;四是政府对设计行业特性缺乏了解,对生态设计管理脱离实际,扶持措施的角度偏移、力度较小;五是设计理论研究者的批评话语权较弱,话语影响力较弱;六是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更多是随众行为,不具有深层生态意识等。

这些充分暴露了大部分设计批评者对于生态价值的认识是缺乏个体的深层思考和体验的,自然难以对设计实践领域产生有效力的影响,真正的环保设计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五、结语生态价值被纳入设计批评标准体系以来的半个世纪,见证了人类被动地萌发生态危机意识、能动地认识生态设计价值、主动地践行生态设计理念的坎坷历程。

尽管生态价值只是设计价值体系其中之一,但在当下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面前,设计批评对于设计生态价值的关注已经被提升到史无前例的地位。

[参考文献][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3]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美)阿尔文·托夫勒,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5]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