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fd375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6.png)
一、教案:《伯牙绝弦》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崇尚道德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
2. 使学生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1. 让学生感悟到友谊的可贵。
2. 引导学生学习伯牙绝弦的精神。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伯牙绝弦的意义。
2. 学生讨论:为什么伯牙要绝弦?绝弦后的伯牙怎样的心情?四、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故事,体会友谊的可贵。
2. 学生讨论:如何学习伯牙绝弦的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五、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2.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伯牙绝弦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文内容,续写故事:伯牙绝弦后,他与钟子期的友谊会如何发展?2. 学生搜集有关友谊的名言警句,进行积累和分享。
二、习题及答案:习题1:《伯牙绝弦》讲述了_____和_____之间的故事。
答案:伯牙钟子期习题2:伯牙绝弦的原因是_____。
答案:钟子期去世,伯牙感到世间再无知音,悲痛欲绝,遂将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答案:伯牙绝弦后,他心如死灰,悲痛欲绝。
习题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答案:我们可以体会到友谊的可贵,要珍惜身边的知音和朋友。
习题5:请简述伯牙绝弦的故事。
答案:伯牙绝弦的故事讲述了琴师伯牙与他的知音钟子期的友谊。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三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4e48965fc1c708a1284a44b2.png)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三篇】《伯牙绝弦》教案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
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1bc25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d.png)
《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了解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
1.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1.3 引导学生领悟友谊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友谊观。
二、教学重点2.1 故事情节的理解。
2.2 古代文学的语言特点。
2.3 友谊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3.1 古代文学的语言理解。
3.2 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伯牙绝弦》。
4.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琴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5.2 新课导入:介绍《伯牙绝弦》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5.3 故事讲解:分段讲解故事,解释古代文学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5.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真谛。
5.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价值观的重要性。
5.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案习题及答案:习题1:《伯牙绝弦》的作者是谁?答案:未知。
习题2: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给你什么启示?答案:友谊需要真诚、信任和理解。
习题3:请简述《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
答案: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弹琴,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意境。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毁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因为没有知音的痛苦。
习题4:请解释“高山流水”在故事中的意义。
答案:“高山流水”是伯牙弹琴时所表达的意境,代表着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习题5:《伯牙绝弦》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答案: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是友谊的真谛,即真诚、信任和理解。
六、教学拓展6.1 附加故事:介绍其他有关友谊的古代故事,如“管鲍之交”、“荀巨伯访友”等,以丰富学生的友谊观。
6.2 文化讲解:讲解古代音乐文化,如古琴的历史、地位和演奏方式等,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七、课堂活动7.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友谊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友谊故事。
《伯牙绝弦》练习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ff5b7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4.png)
《伯牙绝弦》练习题及答案《伯牙绝弦》练习题及答案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琴师和音乐家。
他与好友钟子期相交甚笃,两人常常相互切磋琴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然而,钟子期突然去世,伯牙失去了音乐的伴侣和挚友,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失落。
他决定绝弦不再弹琴,以示对好友的追思和哀悼。
这个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与《伯牙绝弦》相关的练习题,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和人生哲理。
一、选择题1. 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A. 钟子期去世B. 钟子期背叛了他C. 伯牙失去了琴D. 伯牙不再喜欢音乐2. 伯牙和钟子期是什么关系?A. 师徒关系B. 兄弟关系C. 情侣关系D. 好友关系3. 伯牙绝弦是为了表达什么?A. 对音乐的厌倦B. 对钟子期的追思和哀悼C. 对琴艺的不满D. 对自己的失落4. 伯牙绝弦的故事给人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A. 友情的珍贵和无法取代B. 音乐的力量和魅力C. 追求艺术的坚持和执着D. 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二、填空题1. 伯牙和钟子期常常相互________琴艺,共同进步。
2. 伯牙决定绝弦不再弹琴,以示对好友的________和哀悼。
3. 伯牙绝弦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________。
4. 伯牙绝弦的原因是因为钟子期________。
三、简答题1. 伯牙绝弦的故事给你的思考和启示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达。
答:伯牙绝弦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它告诉我友情的珍贵和无法取代。
好友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是非常宝贵的,也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故事中伯牙绝弦的决定也让我思考到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
2. 你认为伯牙绝弦对于音乐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答:我认为伯牙绝弦并不是对音乐本身产生了厌倦或不满,而是他失去了与钟子期一起切磋琴艺的乐趣和动力。
钟子期的离世让他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失落,他选择绝弦不再弹琴,是为了表达对好友的追思和哀悼。
伯牙绝弦教案(附作业设计及答案)
![伯牙绝弦教案(附作业设计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28349083c4bb4cf6ecd12f.png)
兮
若 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
式具体介绍了
的泰山 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 钟子期 如痴如 醉 大声称快 道“伯牙善鼓琴,钟
江河 中流过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 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善听”。 ?绝 :断绝。
子期死
伯牙
谓
世
再
钟子期去世了 伯牙 悲恸欲绝 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 比钟子
教具准备
乐曲《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 书海扬帆,助你一臂之力 ------------------
助力教育一 欣ຫໍສະໝຸດ 乐曲 ,了解人物1.请学生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谈感受。 2.曲子名叫《高山》《流水》 , 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我们今天将要学 习的《伯牙绝弦》讲的就是这段友谊。
助力教育
音 ,他的音乐再 也无人能理解 , 他的志向再也无 人能明白 ,无边 的孤独和寂寞涌 上心头 ,他悲恸 欲绝 ,黯然神伤 , 于是用“破琴绝 弦 ,终身不复鼓” 的方式表示他内 心的极度痛苦和 对子期的深深思 念。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无知音 乃
破琴
绝弦 终 身 不 复
期更了解自己的 知音了 于是 他把心爱的琴摔碎 终生 不再
鼓。
[②子期死后 ,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弹琴。
?知音 :能听出琴 声所表达的心 意。后称知己朋 友为“知音”。
②钟子期死
后 ,伯牙觉得失
去了真正的知
------------------ 书海扬帆,助你一臂之力 ------------------
2023最新-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6b065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8.png)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教材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一)、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二)、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三)、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注:教材分析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实际情况有改动)二.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本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把握节奏结合课下注释、课后资料袋,想一想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三)教学过程: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指导读懂文言句子的方法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从词语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同时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活动指读,合作读,齐读,教师范读达到能顺畅地读课文[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你就是善听的子期,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你有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指导朗读(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感悟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短短的77个字,却带着我们领略了人生的喜悦和悲凉,无论是琴艺高超的伯牙,还是聪慧敏感的钟子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文言的魅力用简练的文字塑造丰富的形象,抒发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永驻芳华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成为真挚友情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背背这篇课文[设计意图: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后熟读成诵,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6、布置作业: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宣布下课板书:伯牙绝弦伯牙所念(知音)钟子期必得之伯牙绝弦教学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8020b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a.png)
《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情节及寓意。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故事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讲解介绍《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寓意。
2.2 字词解析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3 句子翻译练习句子的翻译,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
3.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3 实践法学生翻译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4.2 讲解课文分析故事情节,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
4.3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分享感悟,教师解答和引导。
4.4 翻译练习学生翻译句子,教师点评和指导。
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章:课后习题及答案5.1 习题一:选择题A. 孔子游历列国B. 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C. 伯牙绝弦谢知音D. 孟子游说诸侯答案:D5.2 习题二:填空题(2)"_,绝弦于世,不复鼓。
"答案:伯牙5.3 习题三:简答题(3)请简述《伯牙绝弦》故事的主题思想。
答案:《伯牙绝弦》故事主题思想是赞美知音难觅,强调友谊的珍贵。
通过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表达了对真挚感情的向往和珍视。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古代音乐文化,如琴棋书画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艺术修养。
6.2 故事寓意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寻找知音,培养人际关系中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第七章:课堂活动7.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伯牙和钟子期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7.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寻找知音,分享彼此的体会和感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ead06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b.png)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于朗诵声中。
5、熟读朗诵。
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整体读文(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初解绝弦(1)、理解*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4、再解绝弦。
何为知音:将*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cc415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17.png)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了解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能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友谊的珍视和尊重,明白真诚相待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伯牙绝弦》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
伯牙是一位琴师,他的琴艺非常高超,但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音乐。
直到遇到了钟子期,他们成为了知己,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心灵。
伯牙因为钟子期的离世而绝弦,表示他不再弹琴,因为没有知音能够欣赏他的音乐。
2.2 生字词:绝弦、知音、琴师、默契、心灵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能够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能够运用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式进行表达。
3.2 教学难点:理解伯牙绝弦的意义和背后的寓意。
能够深刻体会到友谊的可贵和真诚相待的重要性。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和背景。
使用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代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讲解课文:讲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解释伯牙绝弦的意义和背后的寓意。
5.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友谊的理解和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真诚相待的重要性。
5.4 朗读与表达: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学生运用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式进行表达,培养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5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友谊的可贵和真诚相待的重要性。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7f27f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2.png)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
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榜样。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呢?这时,你是怎样赞叹呢?(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
![《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c21bd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6.png)
一、教案:《伯牙绝弦》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了解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学会真诚相待。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伯牙绝弦》。
2.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伯牙绝弦》的课件和习题。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伯牙绝弦》的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伯牙绝弦》,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教师准备的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伯牙绝弦》的故事主题和友谊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习题及答案:习题:1. 《伯牙绝弦》的作者是谁?2.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3. 请简要概括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特点。
4. 请解释文言文中的“绝弦”是什么意思?答案:1. 《伯牙绝弦》的作者是佚名。
2.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3. 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特点是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真诚相待。
4. “绝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断弦,比喻断绝了音乐之缘。
5. “吾音已尽,夫子何求?”的翻译是:“我已经弹完了所有的音符,您还追求什么呢?”六、教案:《伯牙绝弦》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了解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伯牙绝弦》练习题及答案备课讲稿
![《伯牙绝弦》练习题及答案备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4d0468c9c5da50e2534d7f2c.png)
《伯牙绝弦》练习题及答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自《伯牙绝弦》)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句子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句子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自《伯牙绝弦》)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b69d8b14e852458fb5710.png)
《伯牙绝弦》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1.同学们,我国古代曾有这样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已没,世上无知音。
”你们知道这些佳句是歌颂什么的吗?(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
)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伯牙绝铉》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弦”的读音。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二、初解“绝弦”(引导自学“闯关一”)(一)(出示“导学方案”的“闯关一”)现在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完成“闯关一”的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约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交流(约5分钟)(三)小组汇报1.(出示“闯关一1”)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昨天的预习情况,谁来读读课文?(及时引导学生正音,约两名学生读)2.同学们读得不错,要想读出古文的韵味,还得注意断句的停顿。
现在听老师读读好吗?(师范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同学们有信心读出古文的韵味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4.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5.读得古色古香,韵味无穷!(或:有点古文的韵味了,相信学完课文后会读得更好。
)6.(出示“闯关一2”)你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读懂课文的每一句话吗?你读懂哪句,就说说哪句的意思,谁来说说?7.学生汇报,翻译正确的表扬,翻译不正确的引导学生及时纠正。
8.现在同位之间再将全文意思说一次。
9.(出示“闯关一3”)刚才阅读了两份阅读材料,谁来汇报第三道填空题?(学生汇报完,教师出示答案)好,我们齐读一遍。
10.小结:同学们的自学能力真强!从今天的自学,可见同学们确实是很有思想的,希望下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得更出色!现在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d8b69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d.png)
伯牙绝弦教案一、教案概述《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传世佳作之一,通过音乐来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友谊的力量。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欣赏这一经典音乐故事,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启发学生对情感交流和友谊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伯牙绝弦》这一古代音乐故事,了解其中的情节和主题。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其对音乐的欣赏水平。
3.通过《伯牙绝弦》这一故事,引发学生对友谊和情感交流的思考,并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学习《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及主题。
2.深入了解古琴和箫这两种古代乐器,分析其音乐特点。
3.通过音乐欣赏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友谊和情感交流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内容1.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通过讲述,使学生对故事有初步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2.分析《伯牙绝弦》中所使用的古琴和箫这两种乐器的音乐特点,比较其差异和共同点。
3.进行《伯牙绝弦》的音乐欣赏,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可以通过教师演奏或播放音乐录音等方式进行。
4.进行学生情感表达训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思考乐曲背后的情感和主题。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对故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和背景,向学生介绍这一经典音乐作品。
2.听觉法: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故事和音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4.情感表达法:通过情感表达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对音乐欣赏的反应。
2.通过小组讨论的质量和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价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生的情感表达,评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延伸1.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琴和箫这两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历史背景。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7e1254f7ec4afe04a1dfd6.png)
《伯牙绝弦》教案1、课前:听古筝曲《高山流水》,阅读《伯牙绝弦》的故事,交流感受(a、伯牙喜欢弹琴,琴弹得好;b、高雅的乐曲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听懂。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个与这首曲子相关的,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故事——《伯牙绝弦》。
3、读题,注意“弦”的读音。
4、解题:“绝弦”是什么意思?谁把琴弦割断?伯牙何许人也?把弦挑断(割断)意味着什么?5、有疑问吗?(1、为什么要绝弦?为谁绝弦?)6、出示文言文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7、指导朗读,相机理解:a、善:擅长、善于;善哉:好啊,妙啊;b、“哉、兮”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读的时候稍微延长读音;c、峨峨:高大,巍峨;若:好像;洋洋:广大;d、谓:认为、说;乃:于是、就。
e、给出划分好的节奏,再读!8、为什么要绝弦,为谁绝弦?(板书:伯牙、子期)文中的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答案?(板书:绝弦、死)9、理解: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a、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b、理解“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谁是谁的知音?10、同学们,我们知道,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是精通琴艺的“琴仙”,而钟子期是什么人?(樵夫)是什么把这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连在了一起。
用文章的话就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板书;善鼓琴、善听)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11、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
12、交流感悟:a、《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b、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
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c、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站在一旁的子期听懂了。
善听的子期,听着这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连问几个学生)d、把你看到的、想象到的,读出来!e、让我们一起来赞叹!f、伯牙拨动琴弦,再次鼓琴,洋洋的江河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出,善听的子期啊,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于是你脱口而出……于是你满心赞叹……13、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14、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15、说到这里,老师明白了,伯牙是借高山流水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宽广的胸怀,而他通过琴声所要表达的,钟子期都能明白。
伯牙绝弦课文+习题含答案
![伯牙绝弦课文+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102271be1e650e52ea9946.png)
伯牙绝弦《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
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④哉:语气词。
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
⑦洋洋:广大。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挑断了琴弦,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终生不再弹琴.一、读一读,正确流畅地写出汉字。
ɡǔxītài jué( )琴峨峨()若()山乃破琴()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认真读一读,再体会完成练习题。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抔[ póu 一抔之土,后来作为坟墓的代称。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1、理解词语伯牙绝弦知音伯牙绝弦:绝,断绝。
因为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比喻知己丧亡后,自己弃绝某种专长爱好,以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2、课文特色:①恰当停顿,读出韵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②借助注释,读通读懂:3、理解重点句子,感悟含义:重点句子理解品读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太好了。
“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伯牙弹奏的精妙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
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自己的知音。
“复”,再,重新。
(钟子期死了),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千百年来,“知音”的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月光曲》1、课文相关链接: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钢琴家,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
“传说”是指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
但是,民间传说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
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是一位深受人们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2、词语理解:断断续续陶醉苏醒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课文中指优美的琴声让兄妹俩听得入迷,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课文中指穷兄妹俩从美妙的音乐中回过神来。
3、了解文章线索,理解重点句子,感悟作者情感:(1)文路整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2)重点句子理解品读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这句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
这句“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也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
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对语意的领会。
反复朗读,领会句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语气不一样,第一个“您”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
后来她作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因此第二个“您”在语气上就很肯定了。
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而幽静。
在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富有诗情画意。
这样的美,使人忘记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的想法,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的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强劲的音乐骤然响起。
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也变得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盲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她的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
“仿佛”,是指哥哥看到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
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体会课文特色,分清课文中的具体事物与联想。
在第8、9自然段中,你知道哪些语句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吗?如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
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
这些句子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
而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
四、课外拓展:1、查找有关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2、查找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3、拓展阅读:伯牙学琴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在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只是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这样就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想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4、聆听《月光曲》。
习题精练一、看拼音,写词语。
yōu jìng rùchǎng quàn làzhú( ) ( ) ( ) mòshēng máng rén qín jiàn ( ) ( ) ( )yìlǚtián jìng jì lù( ) ( ) ( )wēi bō lín lín bō tāo xiōng yǒng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茵()券()腊()屡()菌()卷()蜡()缕()吨()谱()盲()醒()纯()普()育()醉()瞎()恬()键()涛()割()括()健()滔()三、读句子,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不正确的划去。
1、他沿着弯弯曲曲(qūqǔ)的小路向前走,忽然从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正是他写的曲(qūqǔ)子。
2、盲姑娘从琴声中知道,给她弹曲子的(de dí)人的(de dí)确是贝多芬。
3、盲姑娘从美妙的乐(yuèlè)声中感受到了快乐(yuèlè)。
四、照样子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朵)玫瑰(洁白)的云朵(认真)地听讲一(架)钢琴(辽阔)的大海(悠闲)地散步一(首)曲子(幽静)的月光(仔细)地听着一(间)茅屋(洁白)的浪花(悄悄)地走来一(支)蜡烛(美妙)的琴声(飞快)地跳跃一(层)轻纱(美丽)的小镇(认真)地弹奏五、用直线连接可以搭配的词语。
幽静的烛光微弱的月光清幽的琴声雪亮的小路美妙的浪花六、读下面两组句子,在意思正确的句子后面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