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介】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1、谈话交流: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篇教学背景: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当明确告知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
本单元要。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观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育喜爱艺术的情操;学习绽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
3、告知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3、明确目标: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观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育喜爱艺术的情操。
B、学习绽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2、介绍俞伯牙;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留意停顿就能读好。
可以用“/”画出停顿。
我想假如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育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解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解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古文化如灿烂的珍宝,熠熠闪光。
瞧,这颗颗珍宝,你能将它收入囊中吗?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1)海内存知己,(2)桃花潭水深千尺,(3)又送王孙去,(4)有朋自远方来,(5)士为者死。
请任选一句填空。
相机提问:第(2)句是谁?第(4)句出自哪里?一、提醒课题,质疑“绝弦”1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23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26 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7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7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解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
渗透根据解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
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
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
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
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
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
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
提问学生这里的“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
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22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22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22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2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
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
(掌声)【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二、理解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适时评价、纠正。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2、潜力目标培养和作潜力3、情感目标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以前耳闻过。
这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透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貌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貌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二、深入课文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3、从哪里能够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5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积累】会读会写文中出生的生字新词,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方法与能力】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与思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拓展与延伸】阅读《伯牙学琴》【重、难点突破】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友情的民族,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二、初读古文。
1、回忆我们五年级上册学习的《杨氏之子》一课的学法,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效果会好一些呢?教学提示:学习古文方法有两点:一是要读通,即要符合断句的要求;二是要读懂,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2、学生读课文,教师加以指导。
教学提示:根据学生读古文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学生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够。
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课件展示:范读并画面提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提示:结合注释理解古文每一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确实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教。
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可用意译的方法,也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五、教学过程:(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2、释题――大屏幕出示“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
故被人尊为“琴仙”。
绝:断绝。
“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
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
(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回答)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
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
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知音难得。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8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争取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难觅。
三、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练习导入1、(课件出示)填空练习(照样子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一个叠词):巍巍的高山滔滔的江河()的清风()的流水()的明月()的白雪()的春雨2、全班同学交流,然后一起朗读一遍上述练习。
3、教师深情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
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
4、齐读课题,正音:弦xián(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文言文要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画下节奏。
4、全班齐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5、教师指导: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
6、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尝试读出韵味。
(三)理解文意1、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不同,往往运用比较少的语言蕴含比较丰富的意思,我们怎么才能够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2、学生谈谈应该怎样理解文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6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6篇《伯牙绝弦》精彩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操练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伯牙绝弦》教案 15篇
《伯牙绝弦》教案15篇《伯牙绝弦》教案15篇《伯牙绝弦》教案1【教材解读】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
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
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情趣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入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牙绝弦”故事,相信,他会带给你历久弥新启迪。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六年级语文>经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前谈话: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出示课件2:播放>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二. 熟读课文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出示课件4:>的朗读节奏.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的朗读节奏.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三. 品读感悟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9._.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e) 出示课件_: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f) 出示课件_._,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g) 出示课件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h) 出示课件_,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四. 能力训练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2. 出示课件_: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3. 出示课件_: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小学六年级语文>经典教学设计二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填空: , 天涯若比邻.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欲觅知音难上难.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二.理解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指名回答,教师引导)三.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生:自由读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生1:读,生2:读.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师:范读师:请同学起来读.生1,生 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师: 同学们齐读一遍四.总结全文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小学六年级语文>经典教学设计三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的乐曲课件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1.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2.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3.师生共同释题.伯牙: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绝:断绝.弦:琴弦.4.质疑:一代琴师为何从此不再弹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三.读懂课文内容1.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意思等)2.师: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的?不懂的可以同学再交流.(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5.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6.质疑:后面的〝善哉〞中的〝善〞可以怎么说?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第一次是擅长;后面表示赞叹.7.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含义了吗?8.课堂练习:选字填空(善的不同用法).。
《伯牙绝弦》省级优秀教学设计3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篇5【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
【教学背景分析】“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情谊,自古便广为流传。
该篇选入小学教材,不仅要让孩子继续接触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会借助工具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感知人与人之间的通过艺术形式所建立起来的相知、相惜的情谊,这样内涵就更加深远了。
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相知的情谊的。
并在学习中充分表达学生内心所感,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即在学生情感萌发之时,在“读中写在读中感在读中悟”,以求达到情感共鸣。
【本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背诵),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1、借助字典和页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并能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洁友情,并动笔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1、古筝曲《高山流水》。
2、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杨氏之子》,还记得吗?谁来起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相信这一课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它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的。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
2、出示课题:伯牙绝弦(强调“弦”读xīán,不能读xuán。
)3、师:现在,我们就跨越时空,来到春秋时代,来倾听这个美丽的传说。
二、总结学法,自主学习1、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再问老师。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
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榜样。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呢?这时,你是怎样赞叹呢?(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伯牙绝弦》教案(最新4篇)
《伯牙绝弦》教案(最新4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2、能力目标培养和作能力3、情感目标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
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四、作业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伯牙绝弦》教案篇二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7篇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7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课文导入: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
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
谁还想读?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
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
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生1:啊!生2:好啊!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音乐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单元导读,了解单元目标(1)、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的表达方法(4)、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艺术2、感受音乐魅力,揭题导入:(1)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感受音乐魅力,引出演奏者(板书:伯牙绝弦)(2)人物了解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被尊称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3)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绝弦:绝,断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3、出示学习文言文方法,学生自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B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读,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C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并借助课外搜集的资料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D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共同探讨交流或请教老师E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背诵下来4、交流自学情况,学习课文A朗读课文,注意停顿(1)自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难读的句子(3)划分朗读节奏B翻译课文合作学习,出示要求请同学来翻译课文,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注释:绝:断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
【教学背景分析】“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情谊,自古便广为流传。
该篇选入小学教材,不仅要让孩子继续接触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会借助工具理解__内容,更重要的是感知人与人之间的通过艺术形式所建立起来的相知、相惜的情谊,这样内涵就更加深远了。
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相知的情谊的。
并在学习中充分表达学生内心所感,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即在学生情感萌发之时,在“读中写在读中感在读中悟”,以求达到情感共鸣。
【本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背诵),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1、借助字典和页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并能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洁友情,并动笔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1、古筝曲《高山流水》。
2、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杨氏之子》,还记得吗?谁来起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相信这一课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它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的。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
2、出示课题:伯牙绝弦(强调“弦”读 xīán,不能读 xuán。
)3、师:现在,我们就跨越时空,来到春秋时代,来倾听这个美丽的传说。
二、总结学法,自主学习1、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再问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优秀课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 揭题解题
1.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些诗句,你会读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吧!(士为知己者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身得一知己足矣。
酒逢知己千杯少。
)
2.你有什么发现吗?这些诗句都是关于什么的?(知音)
3.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
4.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5.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一)学习目标: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为了使同学们的学习更有方向性,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
自学提示:
1.读通课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3.伯牙为什么要绝弦?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时间:四分钟
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三、合作交流,感悟“知音”
(一)理解文意
1. 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你是否发现有一个词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这几个“善”字的意思是否一样?“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善于,擅长,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3.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4.学生用自己的话在班内逐句交流古文意思。
5.课文的大意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
6.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二)品读课文
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三)知音相遇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2.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3.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4.补充资料: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听到的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5.此时伯牙心情怎样?(高兴)
6.钟子期是怎样称赞伯牙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7.想象说话。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俞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皎皎明月、潇潇春雨、瑟瑟秋风……)
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三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8.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
琴声也懂,志向也懂,胸怀也懂。
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9.“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10.“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再次感受伯牙和子期的高兴,伴随《高山流水》的乐曲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四)知音之死
1、无奈事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补充资料: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和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来年再相见,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
期冰冷的墓碑。
2、此时伯牙心情怎样?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死,伯牙为什么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子期死,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意味着他又要回到以前那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4、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 你读懂了什么?
(2)人生无常,阴阳两隔,你能把此时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
(3)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你能体会伯牙的心情吗?谁来读好这句话?
5、多么悲壮的一幕啊!此时的伯牙已经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谁再读读这句话?
6、碎的只是琴吗?断的只是弦吗?伯牙的琴碎了,伯牙的心也碎了。
谁还想读一读?
7、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和悲怆读好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视频播放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
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首动人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
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
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所念-绝弦
25 伯牙/绝/弦知音难觅
子期-善听-必得-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