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课堂教学交往问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课堂教学交往问题的思考
精品源自作文园地摘要:教学交往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信息(知识和精神)的交流,实现双方互动,达到双方共识、共享、共进。师生双方的交往包括显性交往(言语交往)和隐性交往(非言语交往)。教师实行平等、对话的教学风格,作到与学生实行心理角色换位,热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学交往实现良性互动的必备条件。实现合作学习,强调生生互动为
新型课堂教学交往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交往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生生互动
教学交往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一种途径。交往是一种教育实践的过程,
是学生个体习得社会规范、形成优良个性品质、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基本保证,有效的交往使教育活动的价值转变为现实。在以往的教学交往中强调学生服从教师,教师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而学生则渴望与教师能进行民主、平等地对话。那么,在目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大潮流中,如何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本研究想思考探讨的
问题。
一课堂教学交往的内涵及其理解
要正确理解课堂教学交往,首先我们得正确理解“交往”和“教学交往”。
(一)交往
“交往”作为心理学和哲学的一个概念,有着不仅相同的意义。心理学对“交往”的研究,主要是一种事实研究,即弄清“交往”与发展的关系;哲学对“交往”的研究,主要是一种价值研究,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应然的人道关系。目前,教育工作者对“交往”作出过如下几种表述:1交往是人类传递符号信息、分享思想情感的过程。2交往是通过言语、非言语信息的交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3“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
式”[1]。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Edward
Gardner)提出了一个着名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又称MI理论,单独把交往能力划分为一种智能。在现代社会中,交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交往是人类生存的技能,孩子在交往中成长,社会在交往中前进,没有交往就没有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教学交往
1 教学交往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师生围绕教与学进行的一种双边活动,结合教学性,对教学交往也有不同的表述:(1)教学交往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为中介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2)教学交往以人为对象,它通过载有精神价值和情感态度的信息交流来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3)“教学过程的人际交往是在继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智慧成果的同时,并以此为媒介,以个人的品质修养、智慧才能、情感体验、社会观念、人生价值和行为规范作为信息而进行的人际之间的交流过程”[2]。
2 对教学交往的理解
根据教学交往的定义,我们对教学交往内涵的理解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2)教学交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服务于教育目标;(3)教学交往的功能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实现双方互动,达到双方共识、共享、共进;(4)教学交往的内容既包括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5)
交往的媒介有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
从教学交往的媒介来看,我们又把教学交往分为显性交往和隐性交往。显性交往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交往。隐性交往则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言语交往,包括在课堂教
学中双方的手势、表情、眼神交流以及双方人格的影响。
(三) 课堂教学交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交往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一
定的情境,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该理论还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体建构者,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室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和促进者。该理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交往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二者达到最完美的结合。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强调师生互动,更突出生生互动
以往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单向型的,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强调教学交往是师生之间互动: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给学生以知识的传授、人格的感化,同时学生的反应与合作对教师也有重大的教育教学影响;更突出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意义建构而获得,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生生互动在
课堂教学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 课堂教学交往与教育的比较
课堂教学交往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一种途径,它并不等同于教育。
从外延上讲,教育的范围要大于教学交往。“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3],而课堂教学交往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上,其外延要比教育小的多。因此,只
能说教学交往是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手段或途径。
二当前现状
传统的教育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受此观念影响,使现有的课堂教学交往将教学中师生相互的交流活动,变形成了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单向型关系。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 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韩愈老夫子曾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教师是
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就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学也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也因此而演变成为一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固定关系。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个着名的教育观点“教就是为了不教”,可见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整个课堂就是
填鸭式、一言堂式的教学。
(二)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是学生的“传声筒”,学生是教师的“留声机”。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反而越不会学。
(三)师生在一种制度化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下交往
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教学视为一种制度化的领导过程,师生交往的特征是制度化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具有“先定性、合法性、超稳定性”,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就“师”的本质而言,它含有“权威”的地位。教师教的内容,学生必须学会;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教师发的指令,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就是学生的权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提倡学生的天职就是一味的服从教师,把教师的威信完全建立在一种来自于外在力量的基础上。这种视学生为纯粹客体的观念,不仅严重的扭曲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维训练。(四)教师充当学生的“价值法官”角色
几千年沉淀的应试文化、陈旧的教育观念、社会和学校偏颇的教师评价标准指挥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