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

合集下载

第五章-补体

第五章-补体

④ 肽链降解后常具有新的生物学活性或与其它补体 的降解成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活性分子。
⑤ 性质不稳定,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 室温下很快失去活性。
五、补体的合成与代谢 ① 合成:肝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造血细胞,纤维 母细胞,内皮细胞,生殖细胞,脂肪细胞,神经 细胞。
② 代谢:非常快,血浆中补体每天约有一半更新。
二、替代途径
三、 MBL途径(凝集素途径)
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FCN:纤维胶原素
MBL途径是指细菌或病毒表面的甘露糖蛋白与血 清中的MBL或FCN结合,进而激活C4、C2、C3 的活化途径。
三、 MBL途径(凝集素途径)
1、激活物:病原微生物表面以甘露糖或半乳糖为末端糖基 的糖结构 2、参与成分:MBL(FCN),MASP,C2-C9 3、激活过程: 病原入侵 TNF,IL等诱导机体产生MBL等 急性期蛋白 MBL结合到细菌表面的甘露糖 激活丝氨 酸蛋白酶MASP 活化C4,C2等 形成MAC杀伤入侵的病 原微生物
导C9分子聚合,产 生穿膜孔道,引起细 胞溶解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激活过程(二)
二、替代途径
该途径越过C1、C4、C2直接激活C3,故又称C3途径或旁路 途径。 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为补 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性的表面。 参与替代途径的激活与调节因子:B因子、D因子、P因子为 激活因子;H因子、I因子为抑制与调节因子。 在细菌感染早期,即可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4. 补体的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
和穿入。
只有补体也可出现溶解病毒(有囊膜)的现象,
如由补体介导引起RNA肿瘤病毒溶解的现象。所有 C型RNA病毒,均能被灵长类动物新鲜血清所溶解

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医学免疫学》第六章补体系统

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医学免疫学》第六章补体系统

第六章补体系统本章根据大纲需要掌握的内容有:补体的概念命名组成激活途径调节生物学功能1.补体概念:具体看一下:1)来源2)性质:3)含量/分子量:补体系统组分约占血清总蛋白的:10%最能有效证明先天性补体成分缺陷的实验是血清总补体活性定量。

血清中补体C3含量最高,主要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C1q分子量最大,补体D分子量和含量最低物理性质:4)生物学效应特点:补体不仅仅参与非特异性防御反应,而且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补体介导的炎症效应即可有益于机体清除外来性抗原,又可能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

所以补体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5)引起补体成分下降的因素:来源减少(补体合成不足,,去路增加(有补体成分消耗过多,,补体成分大量丢失)6)补体含量增加可见于:2.补体系统组成:按其生物学功能:分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

(1)固有成分:包括14种糖蛋白(2)以可溶解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可溶解性:膜结合形式:(3)受体成分:定义:补体受体(CR)指的是细胞膜上存在的能和补体活性分子相结合的糖蛋白。

多种,重点阐述一下补体受体CR1-4CR1-4,等大家重点掌握:CR1-41.CR1(I型补体受体)2.CR2(II型补体受体):以上两种在B细胞表面标志上有详细阐述,这里不重复了。

3.CR3(III型补体受体):=CD11b/CD184.CR4(IV型补体受体)属于整合素家族成员=CD11c/CD183.补体的激活途径:生理情况下,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酶前体形式存在。

在某些活化物的作用下,或在特定固相表面,补体各成分依次激活。

当前一组分被激活时即具备裂解下一组分的活性,形成一系列放大的级联反应。

依据起始顺序不同补体激活过程分三条途径:(一)经典途径: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激活剂:激活条件:激活过程1.C1:由C1q,r,s组成的六聚体依赖于Ca2+结合的非活性大分子。

普通免疫学补体

普通免疫学补体
Leabharlann 550H 因子150
I 因子
88
血清浓度 (m g/ml)
80 50
50 600
20
70
65
55 55 60 1300 210 1
25 200
250
480
35
当前14页,共75页,星期日。
补体激活后,许多成分能降解,C2、C5和B因子 能降解2个片段;C4、C3则4个片段。降解片断重新组
合。C3b是参与经典途径和替换途径活化的重要成分。
当前15页,共75页,星期日。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性质
1、理化特性 化学组成均为糖蛋白,各成分的血清含量相对稳定 ,以C3含量最高。 性质不稳定,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室温下
很快失去活性。
2、合成与代谢
合成:肝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造血细胞,纤维母细 胞,内皮细胞,生殖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 代谢:非常快,血浆中补体每天约有一半更新。
当前38页,共75页,星期日。
(液相)
(液相)
当C3b结合在有激活
物质存在的表面时
(C3b钝化因子)
(C3转化酶)
C3b的钝化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当前39页,共75页,星期日。
当C3bBb与P因子结合,水解后,形成pC3bBb(稳 定的固相C3转化酶)或 pC3(H2O)Bb(稳定的液相 C3 转化酶)。
2、激活阶段 包括2 个相关补体酶的依次形成,即C3转化酶
(C4b2b)和C5转化酶( C4b2b 3b)
(Ag-IgM或Ag-IgG 复合物)
(丝蛋白酶)
(释放到液相)
(释放到液相)
当前26页,共75页,星期日。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5第五章 补体系统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5第五章 补体系统

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C4b结合于吞 噬细胞的相应受体上,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抗 原 抗原-抗体复合物,经C3b粘附于具有CR1的 红细胞表面,通过血流被运送到肝脾被巨噬 细胞清除 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促进肥 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活性介质
吸引吞噬细胞到C5a等趋化因子存在的局部, 利于吞噬清除抗原
起始成分:C1(C1q、C1r、C1s)
C1分子结构模式图
C1q识别作用: C1q的球形结构 是与抗体Fc段 结合的部位
*激活条件:每个C1q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Fc段结合
激活过程(三个阶段)
识别阶段 活化阶段 膜攻击阶段
活化阶段
(C4b2b)的形成 (C4b2b3b)的形成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膜攻击阶段
形成膜攻击复合体(C5b6789n),导致靶细胞溶解
(2)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炎症早期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急性期蛋白 MBL和C反应蛋白
途径起始: MBL与细菌细胞壁甘露糖残基结合 或C反应蛋白与C1q结合
(3)旁路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酵母多糖,葡聚 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
免疫应答的分类
(1)按免疫应答的特点分类
①固有免疫应答 ②适应性免疫应答
①固有免疫应答
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免 疫体系。
组织屏障: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单核/巨噬、NK、肥大细胞等 固有免疫分子:细胞因子、溶菌酶、防御素等
早期抗感染
②适应性免疫应答
过敏毒素作用 C3a、C4a、C5a 趋化作用 C3a、C5a 激肽样作用 C2a

医学免疫学教案第05章补体

医学免疫学教案第05章补体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0.1学时
1.化学组成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少数几种为α或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C5a游离于液相,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作用;C5b67三分子复合物通过C7上的疏水键插入靶细胞膜脂质双层
结构中,且复合物中的C7与C8具有高亲和力,C8结合到
此复合物后,通过其γ链插入靶细胞中,使该复合物稳定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第三节补体活化的调节 0.2学时
补体系统的激活反应在体内受到一系列精细调节,以保持补体激活与灭活的动态平衡,防止补体成分过度消耗
和对自身组织的损伤。

这是机体自身稳定功能的主要表现
之一。

(一)自身衰变的调节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均易衰变失活,游离的C4b、C3b、C5b也易失活。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
按其作用特点可分为三类:①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②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
的调节剂;③保持机体组织细胞免遭补体破坏作用的抑制
剂。

1.经典途径的调节
⑴ C1抑制分子(C1INH)可与活化的C1r和
C1s结合,使其失去酶解正常底物的能力。

并能有效地解
聚与IC结合的C1大分子。

⑵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
① C4结合蛋白(C4bp)与补体受体1 (CR1)
② I因子可裂解C4b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第五章 补体

第五章 补体

2 补体调节蛋白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具有调节和控制补体活化
作用的蛋白分子,包括C1抑制物、I 因子、C4结合蛋
白、H因子、S蛋白、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 限制因子等。
3 补体受体
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 节蛋白发挥生物效应的各种受体(CR),
如CR1~CR5、C3aR、C2aR、C4aR等。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 The Classical Pathway)
(一)经典途径的激活物及激活条件
Ag—Ab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es,IC) (IgM、IgG1、IgG2、IgG3)
某些逆转录病毒的胞膜蛋白等
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
酸性粘多糖、肝素、鱼精蛋白、纤溶酶、组织蛋白酶、
补体系统的组成
1)固有成分:
经典及MBL途径的 前端反应成分: C1、 C4、C2、C3 MBL、 MASP
旁路途径的前端 反应成分:
C3、B、D、
2)调节成分: C1-INH、 I因子 C4bp、 H因子、 MCP、DAF、 HRF 3)补体受体:
P因子
共同末端反应成分 C5、C6、C7、C8、 C9
作用靶
C1r, C1s C3b,C4b C4b,C3b C4b C5b67
主要功能
抑制丝蛋白酶 阻止C3b与Bb结合 蛋白裂解,钝化 加速C4b2a衰变 阻止形成膜孔
整合的膜蛋白:
DAF 多数血细胞, 上皮及内皮细 胞 红细胞,淋巴 细胞、单核细 胞、嗜中性粒 细胞、血小板 C4b2a, C3bBb C8,C9 加速C3转化酶衰变
CR1、CR2、 CR3、CR4、 C3aR、C4aR

补体系统-免疫学

补体系统-免疫学

C3b
b C3 b
b
C5转化酶形成
两种途径的C5转化酶
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
C3b
C3b
旁路途径识别活化
(三) 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
激活剂:病原微生物表面糖结构 参与成分: MBL(甘露糖结合凝 集素)、FCN(纤维胶原素)、MASP、 C2-C9
❖病原微生物感染 M和中性粒细胞产生IL-1、IL-6、TNF 急性期反应 肝脏产生MBL等急性期蛋白
2、CH50测定方法
1.绵羊红细胞浓度的调整(2%-5%) 2. 溶血素滴定(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灭活补体) 3. 稀释缓冲液 4. 50%溶血标准管 5. 50%溶血总补体值的计算
CH50(U/ml)=(1/血清用量)*稀释倍数
3、方法评价与临床意义
方法简便、快速,但敏感性低,补体的活性除 与反应体积成反比外,还与反应所用的缓冲液、绵 羊红细胞的数量以及反应温度有关。检测的是补体 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所得结果反应补体C1-C9等 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 水平下降:严重肝病、营养不良、G 细菌感染 水平升高:心肌梗塞、妊娠、糖尿病、甲状腺炎
❖小结
❖1. 补体系统的概念 ❖2. 补体系统激活的3条途径 ❖3. 补体的生物学 1. 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 (图、表) ❖ 2. 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三)补体的生物合成及理化性质
1. 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角质形 成细胞、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肾小 球细胞等也可产生;
2. 成分均为糖蛋白; 3. 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
子最少;
4.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性形式存在; 5. 对热敏感:56℃, 30min 可灭活; 6. 感染时大量升高。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第五章 补体系统


5、膜辅助蛋白(MCP):可促进I因子 裂解C3b 的作用。 6、I因子:可将C3b 裂解为C3c与C3dg, 从而抑制 C4b2b活性或阻断C4b2b形成。
二、调控旁路途径C3转化酶与C5转化
酶 I因子:可裂解C3b; H因子:可直接作用于C5转化酶或间接辅
助I因子的作用; CR1: 可与C3b牢固结合; MCP:可促进I因子裂解C3b的作用; P因子:可与C3bBb牢固结合而形成稳定 的C3bBbP,从而加强C3bBb裂解C3的作用。

二、补体的命名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其发现先 后依次命名为C1、C2……C9; 2.补体旁路途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B因子、D因子、P因子; 3.具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在其上加一横线表 示,如C1、C4b2b ; 4.补体在活化过程中被裂解为若干片段,分 别以该补体成分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C3a、C3b、C5a; 5.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 物、C4结合蛋白、衰 变加速因子等。
一、补体的生物功能 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是在细胞膜上组 装MAC所介导细胞溶解效应;同时,补体 活化过程中产生多种裂解片段,通过与细 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介导多种生物学 功能。
Hale Waihona Puke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
作用
补体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攻膜 复合体,使细胞膜表面出现许多小孔, 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 MAC的生物学效应是:溶解红细胞、血小 板和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和抗病 毒防御机制。

三条途径的区别

比较项目 经典途径 替代途径 激活物 抗原-抗体(IgM, 聚合的Ig, IgG1,2,3)复合物 脂多糖等 参与成分 C1~C9 参与离子 Ca2+,Mg2+ C3转化酶 C4b2b C3,C5~C9, BF,PF,DF等 Mg2+ C3bBb

5 补体

5  补体

C3a C5a
肥大细胞
过敏介质
过敏毒素作用
(2)趋化作用
趋化因子C5a、C3a、 C4a 和 C5b67
C5a、C3a 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炎症反应。
(3)激肽样作用
C2a、C4a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炎性渗出、水肿。
单核-巨噬细胞
血管
中性粒细胞
C5a 组织 C3a
C567
趋化作用
5. 免疫调节作用
MBL 2. MBL复合物 MASP-1(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1) MASP-2
2 MASP1
C3 C3a
C3b
旁路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
b
a
MASP1
C3
C3b c3a 旁路激活途径
b
MBL途径特点



1、激活物质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 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2、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 程基本相同。 3、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有交叉促进作用。 4、无需抗体参与即可激活补体,可在感染 早期或对未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Lytic pathway:
C6
b
C7 CC C C C9 9 9 9C 9C C C9 9 9 9
经典途径特点



1、激活物主要是由IgG或IgM结合模型抗原 或游离抗原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C1q识别 抗原抗体结合物是该途径的起始步骤。 2、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C4b2b和 C4b2b3b; 3、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 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 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C4b
C3b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骨髓的功能: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二)胸腺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第五章 补体

第五章 补体

三条途径比较
经典 旁路 MBL
激活物 起始分子 参与成分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转化酶 C5转化酶 转化酶
IC(IgM、IgG1-3) 脂多糖、酵母多糖、内毒 、 ) 脂多糖、酵母多糖、 凝聚的IgA、IgG4 素 、凝聚的 、 C1q C1.C4.C2.C3.C5-C9 Ca2+、Mg2+ C4b2b C4b2b3b C3 C3、C5-C9 、B、D 、 、 Mg2+ C3bBb C3bnBb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的效应阶段 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31
Opsonization and phagocytosis
32
Figure 7.35
33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抑制IC形成并促其解离
清除免疫复合物 清除凋亡细胞
促IC清除
34
35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参与免疫应答诱导 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 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 参与免疫记忆
36
第五章
补体
complement
1
目的要求
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经典途径和 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补体的生物 学作用。 了解补体的组成、命名及主要理化 特性;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2
概述 补体的激活途径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3
一、补体概述
*1894年由 Bordet 发现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 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 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 活性的蛋白质。
5
2 理化性质
均为糖蛋白 含量相对稳定 C3含量最高 含量最高, C3含量最高,D因子最低 对热不稳定
6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7
二、补体激活途径
在生理情况下,大多数血清补体成分以酶前体 的形式存在。 补体的激活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连锁反应。 三条活化途径: 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 MBL途径: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 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 从C3开始激活。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 补体系统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 补体系统

42
二、旁路(替代)途径
激活物:细菌、其它成分(LPS、肽聚糖、酵 母多糖等)和凝聚的IgA和IgG4等物质。 参与成分: C3、C5~C9 、B、 D、 P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进化和发挥抗感染作 用的过程中,旁路途径是最先出现和发挥作用
的,有早期抗感染作用。
二、旁路(替代)途径
早期抗感染的原因有三个
基本概念
一般理化性质:
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糖蛋白,且多属ß球蛋白; 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 加热56℃,30min 失活;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第二节 补体激活途径
在激活物作用下,在特定的固相表面,补 体可被激活,这是一个级联放大反应,最终导 致溶细胞效应。依据补体的激活物、起始顺序 不同可分3条途径:
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二、旁路(替代)途径
三、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激活物: MBL/纤维胶原素FCN与病原体结合物
MBL: mannan-binding lecMtiAnSP1 C3 MASP:MBL-associated seMriAnSePp2roteasCe4、C2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激活物是什么? 参与的成分是什么?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否相同? 补体激活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
膜攻击复合物
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
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
MBL途径
病原体甘露糖残基
旁路途径
病原体固相表面
前端效应
C1q C4,C2
末短通路
MBL-MASP
C4,C2
C3
C5
C6 C7 C8 C9
• 既参与免疫生理,也参与免疫病理,是免疫系统重 要的效应和效应放大系统。

现代免疫学复习资料

现代免疫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指机体抵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一种免疫保护过程或功能。

免疫防疫epidemic immunization prevention指采用人工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制剂接种于机体,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以达到预防某些疾病的目的的做法。

2、主动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指机体免疫系统因自然获得或通过人工接种途径获得抗原性物质的刺激而发生类似于隐性感染时所发生的免疫应答过程,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现象。

3、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指机体通过自然或人工途径获得由其它机体产生的抗体、某些生物因子(如细胞因子等)、免疫细胞等,进而获得一定的免疫力的现象。

4、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指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细胞合成的蛋白等。

5、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指来源于APC细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或细菌。

6、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进行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免疫生物学效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过程。

7、免疫调理immune opsonization指抗体、补体、凝集素等免疫分子通过既与抗原结合又与吞噬细胞表面业已存在的相应受体如FcR和C3bR等结合的桥梁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异物的识别与吞噬的作用。

8、抗血清antiserum抗原免疫后的动物血清中含有大量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分子,称为抗血清。

9、抗毒素antitoxin机体针对毒素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称为抗毒素。

二、抗原的免疫原性及影响因素。

1、抗原的免疫原性指: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包括自身分子特性及其对动物的异物性、受体动物的体质特性以及抗原进入机体的免疫方式等。

A、抗原分子的特性a. 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自身抗原)。

(完整版)第五章补体系统

(完整版)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complement,C)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多种微生物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他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循三条既独立又交叉的途径,通过启动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而激活补体,所形成的活化产物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能。

补体不仅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并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补体缺陷、功能障碍或过度活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固有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包括:①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2、C4;②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roperdin,P因子); ③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④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C9。

2.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血浆中H因子、I因子、C1INH、C4bp、S蛋白、Sp40/40、羧肽酶N(过敏毒素灭活因子)、H因子样蛋白(FHL)、H 因子相关蛋白(FHR);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子(DAF)、膜辅助蛋白(MCP)、CD59等。

3.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目前已发现CR1、CR2、CR3、CR4、CR5及C3aR、C4aR、C5aR、C1qR、C3eR、H因子受体(HR)等.(二)补体的命名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照其发现先后,依次命名为C1、C2、C3~C9。

5-补体

5-补体

• C3b与B因子结合;结合状态的B因子被D因子 裂解形成C3bBb,即为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 备解素(P因子)可与之结合并使之稳定 • 旁路途径C3转化酶水解C3生成C3a、C3b, C3b沉积于颗粒表面并与C3bBb结合形成 C3bBb3b,即为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能裂 解C5
如果不被降解……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the effect of antibodies and complement upon bacteria
Healthy E. coli
Antibody + complement- mediated damage to E. coli
MACs 的效应
(二)MBL结构及其特点
• MBL ( mannose-binding lectin )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是钙依赖性糖结 合蛋白,可以识别和结合病原微生物表 面的甘露糖、岩藻糖、N-乙酰葡糖胺
• MBL与C1q分子无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
性,但结构类似
MBL复合体结构
甘露聚糖结合 的凝集素)是一种 肝脏分泌的急性期 蛋白,广泛存在于 肝脏及血液中。 MBL通过专一 与糖类结合,促发 补体活化,在天然 免疫中发挥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
C1q 与 IgM 的结合
IgM
因IgG为单体,IgM为5聚体, IgM活化补体能力>IgG
识别阶段
Ag-Ab复合物 C1q C1r活化 C1s 活化
(四)活化阶段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 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后
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 酶,此即经典途径的活化阶段。
补 体 杀 伤 寄 生 虫
二、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补体的主要激活物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补体的主要激活物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补体的主要激活物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一、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包括炎症介质作用、杀菌作用、免疫作用、调理作用、病毒作用等,大多是由补体系统激活时产生的各种活性物质(主要是裂解产物)发挥的。

杀菌作用,补体能溶解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

补体还能溶解或杀伤某些革兰氏阴性菌;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与细菌或其他颗粒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称为补体的调理作用。

免疫作用,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之后,可通过C3b而粘附到表面有C3b受体的红细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细胞上,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可能有助于被吞噬清除;病毒作用,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则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

二、补体的主要激活物
1.经典途径
激活可人为分成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膜攻击阶段。

2.识别阶段
识别单位是C1q,C1r,C1s,激活物质是Ag-IgG或Ag-IgM复合物。

三、扩展资料
补体是一种血清蛋白质,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
织液中,不耐热,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微生物所激活,导致病原微生物裂解或被吞噬。

可通过三条既独立又交叉的途径被激活,即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表现为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及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一个重要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而补体C3是补体系统中含量最高的成分。

简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一)

简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一)

简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一)补体的生物学作用补体是什么?补体是一组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质,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

补体分子由肝脏细胞合成,并在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

补体的结构和分类补体分子包括多种蛋白质,根据它们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类别:1.补体酶类(C1-C9):这些蛋白质在活化的补体级联反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相互作用和激活,形成补体级联反应。

2.调节因子:这些蛋白质用于控制和调节补体反应的强度和时机,以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3.膜结合蛋白:这些蛋白质的主要作用是在机体细胞表面结合和激活补体分子,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溶解。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补体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包括: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补体分子可以结合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形成免疫复合物,增强免疫细胞对这些微生物的吞噬作用。

补体的结合还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的相关受体,进一步增强吞噬能力。

细胞毒性补体可以通过直接引发细胞溶解,破坏病原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旦补体分子与病原体细胞表面结合,补体酶类将被激活,引发细胞膜攻击复合物(MAC)的形成,导致细胞溶解。

炎症反应补体的激活会引发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白细胞渗透和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这些炎症反应有助于引导和加强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攻击。

调节免疫反应调节因子的作用是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补体的过度激活可能导致免疫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疾病。

调节因子通过控制和调节补体反应的强度和时机,避免过度炎症和自身组织的破坏。

提供适应免疫响应的信号补体分子可以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为免疫细胞提供适应免疫响应的信号,帮助免疫系统有效地识别和抵抗病原体。

小结补体是一组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

它们通过吞噬作用、细胞毒性、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反应和提供信号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增强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补体的研究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1 补体的固有成分: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

C1~C9
2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

如:C4bp
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

如:C3bR
三、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
♌多数属β球蛋白,少数属α或γ球蛋白;
♌各补体成分的分子量及血清含量不一,C3含量最高;D因子最低。

♌分子量最大的是C4bp;最小的是D因子。

♌补体含量最丰富的动物是豚鼠。

♌均对热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产生。

四、补体系统的基本特征
♌含量相对稳定性激活的连锁反应性效应的放大性作用的两面性
♌反应的局限性性质的不稳定性
五、几种重要补体成分的结构
♌C1q的结构: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的F C段结合才能活化。

IgM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
依据补体激活过程的起始顺序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
1、经典激活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
2、凝集素途径:由MBL等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
3、旁路途径: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面,而从C3开始激活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一)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1、免疫复合物(IC):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
条件为:C1仅与IgM的C H3区或某些IgG亚类的(IgG1、IgG2、IgG3)的C H2
区结合才能活化。

✷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只有抗原抗体复合物(Fc段发生
构象改变)才能触发补体激活。

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病原微生物入侵------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NF- 、IL-1、IL-6------急性期反应( acute phase respone ) ---------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包括参与补体激活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不需通过C1q的活化,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
接触表面
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均可形成C5转化酶,裂解C5,这是级联反应最后一个酶促步骤;
此后的过程只涉及完整蛋白成分的结合与聚合,并形成两类末端产物(根据激活发生的部位不同):脂质双层-------C5~9(膜攻击复合物,MAC)
血清----- SC5b~7、SC5b~8、SC5b~9(与S蛋白形成亲水的、无溶
细胞活性的复合物)
三条途径的不同点
三条途径的相同点
第三节补体活化的调控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补体激活过程中生产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作用:平衡补体的激活与抑制,从而既防止对自身的伤害,又有效的杀灭外来病体。

分类: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
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的调节剂;
保护机体组织细胞免遭补体破坏作用的抑制剂。

(一)经典途径的调节
1 . C1 抑制分子
2 .C3转化酶形成
(二)旁路途径的调节
1.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
2.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
3.促进已形成C3转化酶解离:
4.对旁路途径的正性调节作用
(三)膜攻击复合物形成的调节
1.同源抑制因子(HRF)或称为C8(C8bp)可干扰C9与C8结合
2.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即CD59,可阻碍C7、C8与C5b~6复合物结合。

抑制MAC形成,保护正常细胞免遭补体溶细胞作用的最重要因子。

第四节、补体受体
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片段。

通过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分为三类:①共价结合于活性表面的C3裂解片段的受体;
②可溶液性C3a/C4a与C5a片段受体,它们介导补体激活的炎症效应;
③调节补体级联反应的受体包括H因子、MCP(膜辅助蛋白)、DAF(衰变加速因子)
CR1的功能(1)抑制补体活化
(2)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3)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
(4)免疫调节
CR2的功能调节B细胞活化介导EBV感染结合免疫复合物,促进吞噬作用
CR2缺陷小鼠B细胞数量减少
第五节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
1 .粘附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后可通过C3b等片段黏附到具有
相应受体的红细胞、血小板上,形成较大的复合物,便于吞噬细胞吞噬。

2.调理作用: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的相应补体受体或Fc受体的结
合,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黏附,并被吞噬和杀伤。

(二)促炎症作用
1. 激活中性粒细胞
2. 促使中性粒细胞粘附
3. 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和趋化作用
4. 激活单核细胞
5. 激活肥大细胞,使之脱颗粒(过敏毒素作用)
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渗透性增高
(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
(四)免疫调节作用
参与捕捉、固定抗原。

调节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

调节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

第七节、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