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资料介绍(精品)
《山行》小学西师版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模板
《山行》小学西师版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读写“寒、径、斜、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中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谁能用几句话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旅游景点?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山色的古诗《山行》。
诗人描写的是哪座山?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学习生字词,教师指导。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能用词语概括一下吗?3.教师提问: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四)感悟诗情1.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说“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吗?3.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说“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吗?5.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吗?(五)朗读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背诵课文。
2.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你能用词语概括一下吗?(二)深入学习1.教师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能介绍一下他吗?3.教师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三)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去了寒山,你想对诗人杜牧说些什么?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抄写并背诵《山行》。
2.观察大自然,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短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在理解词语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和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等词语的含义。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山行》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山行》教案导读:本文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山行》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篇一】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
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掌握“车”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资料介绍(精品)
《山行》资料介绍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家世背景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这样形容自己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早期仕途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进士及第。
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
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行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行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能够辨认韵脚、音律等元素;•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能够描绘出山峰、林间溪流等景象;•理解“山行”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感知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1.2 能力目标•能够自觉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情感意境;•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思想。
•能够自己体验山林之美。
1.3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山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让学生体验徒步登山的快乐和艰辛,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山行”所描绘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2.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韵律和意象;•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感受来培养自己的感性认识。
3. 教学过程3.1 入门环节1.教师展示一些自己的徒步登山照片,引出诗歌《山行》。
2.课前播放由学生制作的徒步登山宣传视频。
3.引导学生谈谈“拔山盖世”的意思,并与徒步登山有哪些相似之处。
3.2 导入阅读1.教师让学生朗读全诗,感受其中的情感意境,并分段解释每个意象。
2.再次让学生欣赏整首诗,体会其节奏和韵律。
3.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感受。
3.3 阅读理解1.教师板书诗歌的结构,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每个段落中所表达的意思。
2.教师问询学生对于每个意象的感受,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整首诗歌的总体意义和情感表达。
3.4 创作活动1.教师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参加徒步登山的照片,让其体验“山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徒步登山游记或者徒步登山的感受,并在课堂上互相分享。
3.5 总结反思1.教师让学生思考,什么让山峰如此壮丽,林中溪流如此清新。
2.引导学生总结出自己在课上所学到的精神和道德教育。
3.评价和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和效果。
4. 作业布置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著名的登山徒步路径的文化介绍,强化自己的文化知识。
《山行》小学西师版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模板
《山行》小学西师版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模板《山行》是一篇描写山的诗歌,适合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
下面是《山行》的原文及一份相关的教案模板。
《山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教案模板:课题:《山行》学习目标:1. 能正确朗读并理解《山行》这首诗歌。
2. 通过学习认识山的特点和美景。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朗读理解《山行》的诗歌。
2. 认识山的特点和美景。
教学准备:1. 《山行》的原文。
2. 山的相关图片或视频。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山行》。
2. 让学生观看相关山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朗读理解(10分钟)1. 教师朗读《山行》的原文,并表达出适当的语调和情感。
2. 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觉。
3. 教师解释一些生词和重要的词语,确保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三、讨论山的特点(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中描述的山的特点,如山石斜径、白云和人家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山的印象和体验,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3.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山的特点和美景。
四、创设情境(10分钟)1. 教师通过诗歌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山的美景和与大自然的联系。
2. 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山中,描述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3.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想象。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山的特点和美景。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诗歌和山的理解。
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山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并背诵《山行》这首诗歌。
2. 可以布置一些写作题目,如写一篇自己的山行经历或描写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山景等。
以上就是一个教案模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行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行教学内容:《山行》教学目标: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意图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意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理解比喻和象征,并能够在作文中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解析法、词语解释法、情境演示法教学过程:1、课前积极导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山行》,这是一篇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拟一段自己的话介绍《山行》这篇诗歌。
2、预习课文并发问:1)你们阅读完这篇诗歌的有什么感想?2)你们将这篇诗歌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是哪些?3)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发现了作者使用了大量比喻。
你能列举出来吗?4)在诗歌最后的部分中,作者用了什么象征手法来寄托内心的情感?5)更深入的理解这篇诗歌有什么好处?3、阅读课文并注重语感: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结构,并指导他们朗读。
然后,要求学生在读每个句子的时候注意语调和读法。
4、分组讨论和写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组内的顺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篇文章的意义。
他们还可以自己写一段话来描述自己的感情,并,注意在写作中使用像喻和象征手法。
5、分享和反思:学生分享他们写的文章,然后大家一起反思自己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写作技能,以让他们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6、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阅读这篇诗歌,并练习用自己的话再次描述它。
他们还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文章来描述他们的感受和感想。
7、课后评价:询问学生对这个课程的评价,看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并帮助他们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法。
《山行》小学西师版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模板
《山行》小学西师版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模板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案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西师版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译文: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语文三年级上西师版14《山行》课件3
透过课文生动有趣 的描述,你了解到 了什么?
பைடு நூலகம்
地球是大家的,小动物都可以 做的很好,那么我们小朋友也 可以做的很好的,大家做一件 “清洁地球”的事情,回来谈 谈你的感想。
作业
分角色演一演吧。
把这篇课文讲给爸 爸妈妈听。
“我来说。别 看我乌鸦的模样 不好看,可是我 爱吃地面的蝇蛆, 所以,我做地面 清洁工是最合适 的。”
“我呀,能在 地下制造肥料, 让植物长得更茁 壮。你们看,我 做地下清洁工合 适吗?”小蚯蚓细 声细气地说。
“是啊,我能把 牧场上的羊粪,牛 粪滚成粪球,然后再 把它们埋到地下,既 清理了地面,又能充 分利用肥料,我做清 洁工不行吗?”
西师大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
地球清洁工
合适 淡水 七嘴八舌 垃圾 乌鸦 争先恐后 蝇蛆 蚯蚓 维持秩序 制造 不禁 羞答答地 小鲫鱼 屎壳郎 既 大猩猩 一批清洁工
我会读
“我呀,能把人 们坐船的时候扔到 海里的剩饭、剩菜 全都吃掉,所以我 做海洋清洁工最合 适。”小海鸥得意地 说。
“我呀,生活 在淡水里,河里 的水草、水虫和 垃圾都是我的食 物,我可以做淡 水清洁工。”
三年级古诗山行知识点
三年级古诗山行知识点《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林的美景,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理解这首诗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一、作者简介杜牧(803 年-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诗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诗句释义1、“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指登上远处的。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石径”指石头铺成的小路。
“斜”在这里读“xiá”,意思是倾斜。
这句诗的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2、“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是说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
诗人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晚景。
4、“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指经霜变红的枫叶。
这句诗的意思是:那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四、诗歌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登上高山,看到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他停下马车,是因为被傍晚时分美丽的枫林所吸引。
枫叶在秋霜的浸染下,比二月的春花还要鲜艳夺目。
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美丽和诗意,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重点字词1、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2、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3、生:产生,生出。
4、坐:因为。
5、于:比。
六、修辞手法1、对比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经霜的枫叶与二月的春花进行对比,突出了枫叶的鲜艳和美丽。
2、拟人“白云生处有人家”,赋予白云以生命,仿佛白云是从那里生长出来的,使诗句更具生动性。
七、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山行》诗文解释(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
《山行》诗文解释(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白云生处: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岳丽山时所写的。
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
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山行》诗文解释(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
三年级《山行》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山行》知识点梳理三年级《山行》原文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年级《山行》知识点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_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
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
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三年级《山行》教案一、设计理念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
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山行》综合资料
山行综合资料1. 前言山行是一种健康而受欢迎的户外活动,它不仅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而且让人们与自然亲近。
本文档将介绍山行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包括准备工作、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的山地装备等。
2. 准备工作2.1 选择目的地在进行山行活动之前,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目的地。
考虑到自己的体力水平和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等级的山峰或徒步线路。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旅游网站或咨询有经验的朋友来获取目的地的相关信息。
2.2 检查天气预报在确定目的地后,检查当地的天气预报非常重要。
了解当天和接下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行程和选择适当的装备。
2.3 物资准备在进行山行之前,需要准备一些必备物资,包括:•背包:选择一款舒适、耐用而能够容纳所有物品的背包;•睡袋和睡垫:根据目的地的气候选择适当的睡袋和睡垫;•食物和水:为了补充能量,准备一些便携式食物和充足的水;•导航工具:带上地图、指南针或GPS等导航工具以确保找到正确的路线;•防护装备:带上太阳镜、防晒霜、帽子和雨具等;•紧急药品:准备一些基本的急救药品和医疗用品。
3. 安全注意事项3.1 尊重自然在进行山行活动时,尊重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请不要在山上乱扔垃圾,保持山区的清洁。
尊重植物和动物,不要损坏山上的生态环境。
3.2 做好体力准备山行是一项体力活动,需要足够的身体准备。
在进行较长或较难的路线之前,建议提前进行一些适当的训练,以增强体力和耐力。
3.3 穿着合适的装备选择合适的山地装备非常重要。
穿着舒适、透气且防水的鞋子,穿上合适的服装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确保带上一些备用的衣物以应对突发天气变化。
3.4 组织好行程在进行山行之前,制定详细的行程计划非常重要。
了解每天预计行走的距离和预计的到达时间,以便合理安排行程并预防意外发生。
4. 常见的山地装备在山行过程中,一些常见的山地装备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山地装备:•登山鞋:选择一双舒适、抓地力好的登山鞋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上行走时能够获得良好的支撑和保护;•登山杖:使用登山杖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平衡,减轻膝关节和脚踝的负担;•防水外套和裤子:在山上天气多变,选择防水外套和裤子能够保持身体干燥,避免感冒和其他不适;•帽子和手套:帽子可以保护头部免受阳光照射,手套可以保护双手免受寒冷和刺骨的山风;•地图和指南针:选择一张可靠的地图,并携带指南针等导航工具,以确保不会迷失方向。
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古诗讲解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远上:登上远处的。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生:产生,生出。
另有版本作“深”。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资料
介绍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家世背景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这样形容自己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
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进士及第。
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
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
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
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
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8),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外放为黄
杜牧江南春
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
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暮年
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
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
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
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杜牧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