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感受器
化学感觉课件
酸味的转导机制
➢ 类似于咸味的转导机制, 味质直接作用于Na+与H+ 通道或阻断K+通道。然后, 膜电位影响基底膜的钙通 道,进而影响细胞内的钙 离子和递质释放。
甜味的转导机制
➢ 味质直接与G蛋白藕联的 膜受体结合,触发cAMP的 合成,从而导致钾通道的 关闭、膜去极化、钙离子 内流和递质释放。
• 每个小球接受来自嗅上皮广泛区域的感受 器轴突。
• 比如说,P2基因,所有P2标记的的轴突均 汇聚到每个嗅球的两个小球中,没有一个 轴突越过疆界。
大鼠的4种初级味觉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点位的放电频率
味觉转导的机制
• 转导(transduction):环境刺激在一个感受器 细胞内引起电反应过程。
• 机制
– 直接通过离子通道
– 与离子通道结合并阻断之
– 与离子通道结合并开启之
– 与膜受体结合激活第二信使系统,继而开启或 关闭离子通道
咸味的转导机制
舌、乳突及味蕾
味觉感受器细胞
➢ 味觉感受器的化学敏 感部分位置接近于舌 表面,其顶端部分有 被称为微绒毛的投向 味孔的细小突起,后 者为舌表面的细小开 口,在此,味觉细胞 暴露于口腔中的食物 环境。
• 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当一个味觉感受器 细胞被一种合适的化学物所激活,其膜电位将有 所变化,或去极化,或超极化。
• 嗅觉所携带的信息既有令人愉快的,也有 令人讨厌的。
– 与味觉协调,帮助我们辨别食物,也增加对食 物的享受。
– 提醒我们对潜在的有害物质或场所的警觉。
• 气味也是通讯的一种模式。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能够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 经信号,传递给神经系统,进而 引发相应的生理反应。
感受器的分类
01
02
03
04
化学感受器
能够感受化学刺激,如气味、 味道等,常见于口腔、鼻腔等 部位。
机械感受器
能够感受机械刺激,如压力、 振动等,常见于皮肤、关节等 部位。
温度感受器
能够感受温度刺激,如冷、热 等,常见于皮肤、口腔等部位 。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信息传递
01
02
03
信息传递方式
感受器接收到的信息通过 神经系统的传递,最终到 达大脑进行处理。
传递速度
信息传递的速度快慢直接 影响到生物体对外界刺激 的反应速度。
信息整合
大脑对来自不同感受器的 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 完整的感知印象。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适应性
适应外界环境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能够随 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逐渐 适应,维持生物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
为反应。
生态平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维持生态平 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动物通过 感知天敌的存在来避免被捕食。
物种交流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也是生物之间 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如视
觉、听觉和化学信号等。
06
实验: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功能
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 功能,了解生物体如何接收外界刺激 并作出反应。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器官
总结词
嗅觉感受器能够检测和传递外界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刺激,嗅觉器官则负责接收 这些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详细描述
嗅觉感受器是位于鼻腔内的嗅细胞,它们能够检测到气体的浓度和特征,并将其 转化为神经信号。嗅觉器官还包括鼻腔内的其他结构,如鼻甲和鼻腔粘膜等,它 们共同作用将气体的刺激传递到嗅细胞,进而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生理学┃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生理学┃呼吸的反射性调节生理学· 呼吸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呼吸节律虽起源于脑,但呼吸运动的频率、深度和样式等都受到来自呼吸器官自身以及血液循环等其他器官系统感受器传入冲动的反射性调节。
下面讨论几种重要的呼吸反射。
(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是一种反射性活动,称为化学感受性反射(chemoreceptor reflex)。
这里的化学因素是指动脉血液、组织液或脑脊液中的O2、CO2和H+。
机体通过呼吸运动调节血液中O2、CO2和H+的水平,而血液中的O2、CO2和H+水平的变化又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呼吸运动,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中这些化学因素的相对稳定和机体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1.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是指其适宜刺激为O2、CO2和H+等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化学感受器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peripheral chemoreceptor)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entral chemoreceptor)。
(1)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1930年,比利时生理学家Heymans首次证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在化学感受性呼吸调节中的作用,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外周化学感受器在动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升高时受到刺激,冲动分别沿窦神经(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于颈动脉体)和迷走神经(分支分布于主动脉体)传入延髓孤束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后者见第四章)。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虽都参与呼吸和循环的调节,但颈动脉体主要参与呼吸调节,而主动脉体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
颈动脉体的解剖位置便于研究,因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颈动脉体。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其每分钟血流量约为其重量的20倍,100g该组织的血流量约为2000ml/min(每100g 脑组织血流量约为55ml/min)。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1、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2、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3、、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4、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这种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
5、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6、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
7、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形成,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8、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头朝向声源方向)。
9、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
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
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
10、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
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11、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
人们常常用反馈(Feed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12、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即称为正反馈。
普通生物学-感觉器官与感觉
(2) 昆虫的眼 单眼、复眼
(3) 头足类的眼 ——具脊椎动物型的眼(单透镜眼)。
工作原理与照相机相似。
瞳孔
2. 脊椎动物的眼是复杂的光学仪器
以人眼为例: 复杂 高灵敏
度 — 弱光下 也能成像
彩色照相机
人眼的结构:
★ 眼球壁 — 3层膜
人
外膜:
十四、感觉器官与感觉
感觉的一般特性 视觉 听觉与平衡感受 化学感受器 皮肤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特性
感受器:感受体内、外刺激的器官。 效应器:接受神经中枢的指令, 对刺激
做出反应的器官。 感受器官的特性——高度敏感
人耳能感知声波频率在20 Hz ~ 20, 000 Hz之间,狗能听到频率高达30,000 Hz的声音,猫能听到50,000 Hz的声音。
→ 溶于鼻腔粘膜表面液体 → 嗅觉细胞兴奋 → 感觉神经纤维(嗅觉细胞基部) → 脑(嗅觉中心) → 嗅觉
特点: ★ 灵敏 — 感知多种气味 人 : 50 多 种 , 能 察 觉 每 升 空 气 中 仅 有 0.00001 mg的人造麝香或0.00000004 mg 的硫醇,但不算发达; 哺乳类:灵敏 — 特别是夜间活动者 灵长类 — 退化(视觉发达) 鸟类:不发达(视觉发达) 食腐鸟类 — 嗅觉发达 ★ 易适应(习惯化)
层病变造成的听觉障碍
5. 内耳中的平衡器官
前庭器官是感受身体运动和头部位置的 感受器,包括内耳中除耳蜗以外的3个半规 管、椭圆囊和球囊。
半规管与身体和头部的旋转运动有关。
椭圆囊和球囊是 感受身体静止和直 线加速度运动状况 的感受器。
(四)化学感受性:味觉与嗅觉 1. 味觉
舌:味蕾
感觉器由感受器及其副器组成讲解
散光:角膜表面曲度改变。 3.玻璃体 无色透明的胶状体,位 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有屈光和支撑 视网膜作用。 支撑减弱,可致视网膜剥离症
(二) 眼球内容物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角 膜--屈光系统 1.房水 无色液体,由睫状 体产生。 眼房:前房、后房 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 房水循环:睫状体 → 后房 → 瞳孔 → 前房 → 虹膜角膜角隙 → 巩膜V窦→眼V。 作用:营养角膜、晶状体, 维持眼内压。 青光眼
2.晶状体 呈双凸透镜状,无色, 有弹性。 当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 带松弛,晶状体借自身的弹性变厚,屈 光能力增强,使物像清晰地落在视网膜 上。视远物时,则与此相反。
岬 前庭窗--镫骨底 迷路壁 窝窗--第二鼓膜 面神经管凸--面神经
2.鼓室的内容物 由外侧向内侧:锤骨、砧骨、镫骨-听骨链 作用:传递和放大声波(杠杆) 记忆:铁锤、铁砧、马镫
(二) 咽鼓管 位置:鼓室与鼻咽部之间的管道。 分部 骨部:后外侧1/3,开口鼓室 软骨部:前内侧2/3,开口鼻咽部 两口 咽鼓管鼓室口:鼓室的前壁 咽鼓管咽口:鼻咽部的侧壁(下鼻甲后方1cm) 作用:维持鼓膜内、外的压力平衡。 幼儿易患中耳炎
二、中耳 (一) 鼓室 位置: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 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 借鼓膜与外耳道分隔 交通 通过前庭窗、蜗窗与内耳相连 经咽鼓管通鼻咽部 经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
1.鼓室的壁 上壁:为盖壁 下壁:为颈V壁 六 前壁:为颈A壁 壁 后壁:为乳突壁 外侧壁:为鼓膜壁 内侧壁:为迷路壁
(二) 外耳道 形态:自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弯曲管道,长2.5cm。 分部 软骨部:外1/3 骨性部:内2/3 外耳道炎症时常肿痛剧烈 鼓膜检查(将耳郭拉向后上方) 耵聍腺
肺牵张反射及其与其他呼吸反射的比较
肺牵张反射及其与其他呼吸反射的比较肺牵张反射是一种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呼吸运动调节的反射机制,也称为黑林-伯鲁反射或黑伯反射。
肺牵张反射包括两种类型: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肺萎陷反射是指肺萎陷时兴奋吸气的反射。
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
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递到延髓呼吸中枢,从而影响呼吸频率和节律。
肺牵张反射在平静呼吸时不起主要作用,但在病理情况下,如肺顺应性降低、肺不张等,可以发挥调节作用,防止肺过度扩张或过度萎陷。
一、肺扩张反射(一)定义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也称为肺充气反射或吸气抑制效应。
(二)机制当肺充气时,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受到牵张刺激,激活了牵张感受器。
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递到延髓呼吸中枢,使其抑制吸气神经元的放电,并激活呼气神经元的放电。
这样就终止了吸气动作,并开始呼气动作。
(三)生理意义肺扩张反射在平静呼吸时不起主要作用,因为潮气量不太大,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不高,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但当潮气量增加到800毫升以上时,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使得延髓吸气中枢被抑制,从而引起吸气动作终止。
因此,在病理情况下,如强力呼吸、人工通气等,肺扩张反射可以防止肺过度扩张,保护肺组织免受损伤。
二、肺萎陷反射(一)定义肺萎陷反射是指肺萎陷时兴奋吸气的反射,也称为肺放气反射或吸气效应。
(二)机制当我们呼气时,肺部的空气会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流出。
这些气管的平滑肌层会收缩,减少气管的直径,从而抑制了牵张感受器的活动。
牵张感受器是一种位于气管壁上的神经末梢,它可以感知气管的张力和压力变化。
当牵张感受器被抑制时,它就不会向延髓呼吸中枢发送信号。
延髓呼吸中枢是控制呼吸节律的神经网络,它由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组成。
当牵张感受器的信号减少时,延髓呼吸中枢就会增加吸气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并减少呼气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生理学理论指导:化学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是指其适宜刺激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参与呼吸调节的化学感受器因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
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调节呼吸和循环的重要外周化学感受器。
在动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升高时受到刺激,冲动经寞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血液循环的变化。
其中,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而主动脉体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
2.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有一个不同于呼吸中枢但可影响呼吸的化学感受器,称为中枢化学感受器,以别于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称,可以分为头、中、尾三个区。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的H+.其有效刺激不是CO2本身,而是CO2所引起的[H+]的增加。
在体内,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液体中的[H+]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
可是,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CO2与水的水合反应很慢,所以对CO2的反应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血液中的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血液pH的变动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作用不大,也较缓慢。
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化学感受器不同,它不感受缺O2的刺激,但对CO2的敏感性比外周的高,反应潜伏期较长。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可能是调节脑脊液的[H+],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稳定的pH环境,而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主要是在机体低O2时,维持对呼吸的驱动。
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五篇范例][修改版]
第一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实验观察的项目:1、平静呼吸平静呼吸是指安静状态下的自然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
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吸气是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所致,呼气则是由膈肌与肋间外肌舒张完成。
实验中记录平静呼吸运动曲线,认清曲线与呼吸运动关系,读出胸膜腔内压数值,比较吸气和呼气时的胸膜腔内压大小。
2 、用力呼吸用力呼吸又称加强呼吸,其吸气动作不仅是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还有吸气的辅助肌(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胸肌及背肌等)也参与吸气运动,呼气时则有肋间内肌和腹肌等参与。
实验中在动物吸气末和呼气末,分别夹闭气管插管侧管,此时动物虽用力呼吸,但不能呼出肺内气体或吸入外界气体,处于憋气的用力呼吸状态。
观察和记录此时的呼吸运动和胸膜腔内压曲线的最大幅度,尤其观察用力呼气时胸膜腔内压是否高于大气压。
3、低氧将气管插管的侧管通过碳酸钠钙瓶与盛有一定容量空气的气囊相连。
这时家兔呼吸时,吸入气囊空气中的氧,但它呼出的二氧化碳被碳酸钠钙吸收。
因此,呼吸一段时间,气囊内的氧越来越少,但二氧化碳含量并没有增多。
观察动物低氧时呼吸运动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情况。
4、当动脉血Po2降低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缺O2完全是依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的,动脉血Po2愈低,则传入冲动愈多。
如果切断颈动脉体的窦神经,Po2下降就不能引起呼吸加强,这说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不但能对Po2下降发生反应,而且在引起呼吸加强中起重要作用。
缺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但是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则是抑制作用。
在外周化学感受器不起作用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缺O2的程度,呼吸中枢逐渐被抑制,最后使呼吸停止。
正常安静状态下,动脉血中Po2的波动可能不直接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因为动脉血Po2下降到80 mm Hg以下时,才见到肺通气量增加。
但在长时间缺O2和CO2 潴留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Pco2的改变已发生适应,此时缺O2作用于颈动脉体而产生的传入冲动增多对改善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刺激呼吸加强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感觉器
刺激可引起离子通道开放引起 Na 十 内流,使感受器膜去极
化。这种局部去极化性膜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 电位。它是一种幅度和时程均依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而改变 的分级电位。 感受器电位没有绝对不应期,可对快速连续的刺激产生总 和反应。
• 分辨刺激强度可通过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和激
活某一区域内感受器的数目来实现。即所谓刺激强度的频率
(四)感觉的精确度
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
域内----感受野。
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
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影响感觉精确度的第二个因素是侧抑制。当感受野兴奋时, 其周围区域也受到刺激,如果刺激点边缘兴奋的信息也能到达 皮质,对刺激点的定位是模糊的。这是由于上行纤维间的抑制 性中间神经元能对来自感受野边缘或邻近的上行纤维产生侧抑
称位置。 人眼看近物的能力,取决于晶状体变凸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
体自身的弹性下降,其调协能力也降低。眼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在白昼
所能视物的最近点来表示,这个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点称为近点。近点越 近,晶状体的弹性越好。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的近点平均约8.8cm,20
岁左右的人约为10.4cm,到60岁时增大到83.3 cm。
和一分子视黄醛所组成。 •视紫红质 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暗处又
能重新合成。 •光线越暗、合成过程越强,合成的视紫红质数量也越多,视网 膜对弱光就越敏感; •在亮光处时视紫红质的分解增强,合成过程减弱,视杆细胞逐
神经乳头,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视 神经乳头在生理学上叫做盲点。在视神经乳头的侧 方,有黄斑,其中央为中央凹,该处视锥细胞密集 分布,是辨色力、分辨力最敏锐的部位。
第04章感觉器官课件
4.怎样预防近视
“三要、四不看” 5.预防沙眼 由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眼病,使结膜血管模糊、
充血、并出现乳头增生、看似表面有沙粒,粗糙不 平。
三、眼的感光功能
(一)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光
视细胞
第一级神经元
双级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
组成视神经进入颅腔
节细胞
在视交叉处进行半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
少部分视束 大部分视束
上丘 参与瞳孔对光、视觉调节和视觉运动反射
外侧膝状 体
第四级神经元
视辐射到达枕叶距状裂上、下缘
六、双眼视觉
视物时两眼视野大部分重叠。靠眼外肌的调节, 使物 体同一部分的光线, 成像在两侧视网膜的相称点上 (黄斑)。在黄斑以外, 一眼的颞侧和另一眼的鼻 侧视网膜互相对称。
2.半规管:上、下、外3个位于颞骨内,在壶腹内有壶 腹嵴(上为胶质的终帽和下的毛细胞)
(二)前庭器官生理
球囊和椭圆囊是感受线形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 感受器,当头向左或向右倾斜时,毛细胞去极化, 兴奋传至大脑产生位置的感觉。
壶腹嵴是感受旋转运动的感受器,(和上)
第四节 其他感受器
一、嗅觉感受器 位于上鼻甲, 由杆状的嗅毛细胞构成, 数量1000万个,
第三节 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 一、耳的结构
(一)外耳
1、耳廓:收集声波 2、外耳道:向内、向前、再向下,外1/3为软骨,有
耵聍腺分泌耵聍。
3.鼓膜:厚0.1mm,向内凹陷为鼓脐,和锤骨的柄相 连。
(二)中耳
1、鼓室:是颞骨内的空腔(1—2cm2),内有3块听 小骨,有外耳道、卵圆窗、蜗窗、咽鼓管口以及与 颞骨乳头的气室相通。
呼吸生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呼吸生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呼吸是生命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呼吸,人体可以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呼吸生理学是研究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呼吸机械、气体交换、呼吸控制等方面。
下面将就呼吸生理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呼吸系统结构1.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部,呼吸道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部和喉部;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
2. 肺部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两个肺部分别位于胸腔的两侧,通过气管与外界相连。
二、呼吸机械呼吸机械是指呼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机械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
1. 吸气:吸气是指外部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主要依靠胸廓的扩张和膈肌的收缩来实现。
胸廓主要由肋骨和胸椎构成,当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张,并且肺部容积增大,导致气体通过气道进入肺部。
2. 呼气:呼气是指肺部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主要依靠胸廓的收缩和膈肌的放松来实现。
当膈肌放松时,胸廓缩小,肺部容积减小,气体被排出体外。
三、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指肺部和血液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主要通过肺泡进行。
1. 通气:通气是指外部空气进入肺部,并与肺泡内的气体发生交换的过程,从而实现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2. 通气和灌注比例:通气和灌注比例是指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中的气体的比例,通过通气和血液循环的匹配来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3. 气体分压:气体分压是指气体在气体混合物中的分压值,即气体分子在单位压强下的分布情况。
气体分压是影响气体交换的重要参数。
四、呼吸控制呼吸控制是指呼吸系统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过程,主要由呼吸中枢和周围化学感受器来完成。
1. 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主要位于延髓和脑桥的呼吸中枢,它通过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来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
2. 周围化学感受器:周围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主动脉和颈动脉窦内,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酸碱平衡来调节呼吸功能。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细胞学部分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活物质,是生命的物质体系。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亚细胞结构。
细胞骨架:细胞内的骨架结构,由微丝、微管、中间丝组成,用于维持细胞形态结构与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被动吸收:由于膜内外浓度差和电位差导致离子由膜外向膜内运动的过程。
主动吸收:提供能量的前提下,离子逆化学势和浓度差由膜外向膜内运动的过程。
胞饮作用:质膜内陷包围营养物质小囊泡脱落游离于细胞质内的过程。
遗传:生物的基本特征信息由父母传递给子代的信息传递过程。
细胞周期:一个细胞从分裂结束到下一个分裂结束为止的全过程。
细胞凋亡: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
细胞的全能性:一个有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相同的成套遗传物质,含有发育为完整个体或分化为其他细胞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具有分化的潜能。
干细胞:一类增殖较慢但能维持自我增殖的细胞,可产生另外一群有限、分裂迅速的转移细胞群。
二、植物学部分开花: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中的胚囊成熟,花萼和花冠打开,露出雄蕊和雌蕊的现象。
传粉:花粉囊中的花粉散出,借助一定的媒介力量,传送到同一朵花或另一朵花的柱头的过程。
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两枚精子,其中一枚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以后发育为胚,另一枚与胚囊中央的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以后发育为胚乳的现象。
真果: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果实。
假果:除子房壁外,花其他部分也参与发育的果实。
单果:单雌蕊形成的果实。
聚合果:一朵花中复雌蕊形成的果实。
(草莓)聚花果:由花序形成的果实,又称复果。
(菠萝、无花果)肉果:成熟时果皮肉质化的果实。
干果:成熟后果皮干燥无汁的果实。
种子的寿命:一定条件下种子保持活力的最长期限。
种子的休眠:种子成熟后在适宜条件下仍不能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时间才能萌发。
生活史:种子从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到又形成新一代种子的过程。
临床助理医师考点:呼吸运动的调节
临床助理医师考点:呼吸运动的调节2017年临床助理医师考点: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的活动,其深度和频率随体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劳动或运动时,代谢增强,呼吸加深加快,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1.呼吸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
它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正常的节律性呼吸是在各级中枢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1)脊髓:脊髓不能产生呼吸节律,脊髓的呼吸运动神经元只是联系高位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的中继站。
(2)低位脑干:指脑桥和延髓。
呼吸节律产生于低位脑干。
延髓是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
(3)高位脑:呼吸运动还受脑桥以上中枢部位的影响。
大脑皮层属于随意的呼吸调节中枢,低位脑干则属于不随意的自主呼吸节律调节系统。
这两个系统的下行通路是分开的。
2.呼吸节律的形成:关于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即起步细胞学说和神经元网络学说。
起步细胞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可能是由延髓内前包钦格复合体节律性兴奋引起的;神经元网路学说认为,呼吸节律的产生依赖于延髓内呼吸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指化学因素(如动脉血、组织液或脑脊液中的O2、CO2、H+)对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1)化学感受器:是指其适宜刺激是上述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主要是颈动脉体)。
外周化学感受器在动脉血PO2降低、PCO2升高或H+浓度升高时受到刺激,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2)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部的浅表部位,左右对称。
其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
2)CO2、H+和低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1)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
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基本活动是必需的`。
化学感受器
生物学术语
01 起源演变
03 功能作用
目录
02 主要原理 04 人体分布
基本信息
化学感受器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化学刺激的感受器的总称。化学感受器多分布在鼻腔和口腔粘膜、舌部、 眼结合膜、生殖器官粘膜、内脏壁、血管周围以及神经系统某些部位。
起源演变
起源演变
地球上最早的动物生活在海洋里,海水的成分发生显著变化时,可以直接影响机体的生存。因而化学感受器 在生物进化中发展得较早。单细胞动物就表现有趋化性行为。变形虫、草履虫都显示有趋向食物和避开有害物质 的活动。腔肠动物如水螅的体腔及身体前端已有化学感受性结构,一般低等的水生甲壳动物多在体表上有较灵敏 的化学感受器,各种鱼类都有较发达的化学感受器,除口鼻部外,身体两侧也多有化学感受器。陆生的昆虫对空 气中化学刺激很敏感,在其口部周围、身体两侧部、触角、腿部以及排卵孔等处都有化学感受器。生活在空气中 的高等动物,因体表都有较厚的皮肤包裹,其化学感受器多集中在口、鼻和面部的皮肤或粘膜中,其中味感受器及 嗅感受器则更为发达。
主要原理
主要原理
化学感受器,在动物行为中,有导向作用,动物的摄食、避害、选择栖境、寻找寄主以及“社会”交往、求偶 等活动,一般都借助化学感受器接受的信息。
化学感受器以感受化学刺激作为适宜刺激,并由此产生向中神经冲动的感受器。虽然味感受器、嗅感受器等 均为化学感受器,但在许多情况下很难与味觉、嗅觉相对应。严格地说,腔肠动物等整个体表散在的(多是毛性 的)初级感觉细胞是化学感受器,但很难一一鉴定。及至蠕虫类,这种感受器聚集形成感觉芽。涡虫类、多毛类, 体前端的一对纤毛沟也可看作是同一发展阶段。蜗牛、蛞蝓类的触角和水生腹足类本鳃近旁所见到的外套肥大部 (嗅检器)中,化学感受器稠密地分布,似乎至少相当于远觉性化学感受。甲壳类的触角的感觉毛和几丁质圆锥 体 (德Chitinkegel)等也包含在化学感受器中;此外,在口器和口腔中也可见化学感受器。蜘蛛类,对食物先 用跗节器官触试,然后用钳角感察,最后啮咬再用口腔内感受器感察;而蜱螨类,前肢胫节的哈勒氏器官 (Haller′s or-gan)则是唯一的化学感受器。棘皮动物的棘(特别是叉棘)虽显示对化学刺激的感受性,但 感受器还不清楚。昆虫类和脊椎动物,伴随着嗅觉、味觉的分化,两种感受器的结构都更加发达。此外,也有特 异性较低的化学感受器――共同化学感受器,在高等动物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呼吸中的减压反射名词解释
呼吸中的减压反射名词解释呼吸中的减压反射,是指在人体进行正常的呼吸过程中,当血气分压的水平发生变化时,身体会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维持血气分压的稳定。
减压反射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协调作用来实现,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压力变化的自我保护机制。
减压反射主要在两种情况下发挥作用。
第一种情况是在潜水或者高海拔地区,由于环境气压的减少,血气分压会降低。
此时身体会通过减压反射来调节呼吸,以保持血气分压在正常水平。
第二种情况是在高压环境下,如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由于气压的变化,血气分压会增加,此时身体同样会通过减压反射来调整呼吸。
减压反射的调节机制主要通过两个关键的器官来实现,分别是呼吸中枢和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的延髓部分,它能够感知和调控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当血气分压降低时,呼吸中枢会发出信号,使得肺部呼吸肌收缩加强,从而增加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相反,当血气分压升高时,呼吸中枢会减弱肺部呼吸肌的收缩,以便减少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位于主动脉的分叉处,它们能够感应到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当血气分压降低时,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会通过神经传递向呼吸中枢发出信号,促使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从而增加氧气的摄入。
相反,当血气分压升高时,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会抑制呼吸中枢的活动,使呼吸减弱,以减少氧气的摄入。
除了呼吸中枢和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之外,减压反射还会受到其他调节因素的影响。
一些内分泌物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以通过调节呼吸中枢的活动来影响呼吸频率和深度。
此外,大脑皮层的活动也能够对减压反射产生影响,例如,在紧张或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呼吸频率和深度可能会增加。
总的来说,呼吸中的减压反射是机体的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通过呼吸中枢和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相互作用来维持血气分压的稳定。
在潜水、高海拔和飞行等环境中,这种反射机制的正常运作对于保持身体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除至关重要。
生物化学--感受器和效应器 PPT课件
◆ 功能 — 聚集、传导声波;
中耳 ◆ 组成 — 鼓室、听小骨、鼓咽管 鼓膜 → 听小骨 → 卵圆窗; 听小骨 — 锤骨、砧骨、镫骨 卵圆窗、圆窗 — 中、内耳的分界; ◆ 功能 — 传导、放大声波;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感觉微弱声音的能力
听小骨的作用 传导声波; 放大声波:卵圆窗振幅↓ → 力量↑; 压强、面积:反比关系 面积 — 鼓膜/卵圆窗 = 30/1 → 卵圆窗压强↑(30倍) → 振幅↓、力量↑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分辨不同声音的能力 柯蒂氏器 — 很多种不同的毛细胞 不同频率(音调)的声波振动 → 蜗管内淋巴液不同的共振波 → 不同的毛细胞发生反应 →不同的听觉(不同的声音) 思考:在耳内产生了不同的声音?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视网膜构造 P259, 图11-11(1) & 11-11(2) 外层:视觉(视锥、视杆)细胞; 中层:双极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内层:神经节细胞 传导途径:光 → 视觉细胞 → 兴奋 → 中间、双极、中间神经元 → 神经节细胞 → 视神经 → 眼球后壁 → 脑
→ 图象反差↑、清晰度↑;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C. 眼的调节功能(自学为主)
对光强度(明暗)变化的适应
瞳孔:大小 — 光通量;
视锥、视杆细胞 — 轮换兴奋、静息;
聚焦(远、近):晶状体(自学):
D. 近视、远视和散光(自学); E. 双目的作用(自学); 思考:人眼与照相机调焦的不同? 为何许多感官都成对?
运动生理学---第四章呼吸机能
PCO2 0.3
海平面空气、肺泡、血液和组织细胞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mmHg)
气体扩散的速率
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称为气体扩散速率。
气体肺扩散容量
在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 扩散气体的量。是评定呼吸气体通过呼吸膜功 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常用氧扩散容量来表示, 安静状态下约为20-33ml/min· mmHg。 影响因素 受体表面积、年龄、性别、体位及运动状况的 影响
平静呼吸
吸气
膈肌、肋间外肌收缩→穹窿下降、肋骨上提外翻→ 胸腔容积↑ →肺容积↑→肺内压↓<大气压→空气入 肺泡 主动过程 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腔容积↓→肺容积↓→肺内 压↑>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 被动过程
呼气
用力呼吸
用力吸气
辅助吸气肌参与收缩→胸腔容积↑↑ →吸气量↑ 主动过程 肋间内肌、腹壁肌参与收缩→胸腔容积↓↓ →呼气量 ↑ 主动过程
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血液中化学成分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一)呼吸运动的神经支配 延髓和脑桥通过膈神经支配膈肌,从而调节呼吸; (二)呼吸中枢 脑桥
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吸气,调整呼吸节律 长吸中枢:加强吸气 吸气中枢 呼气中枢 对呼吸进行随意调节,如唱歌、讲话、运动等过程中对呼吸 的调节
胸内压
微量液体 胸膜脏层 胸膜壁层
肺
胸壁
胸膜腔
肺内压
肺弹性回缩力 胸膜脏层
胸内压=肺内压-肺弹性回缩力
胸内压
胸内压产生
胸内压=肺内压-肺弹性回缩力=大气压-肺弹性 回缩力 设 大气压=0;则 胸内压=-肺弹性回缩力 胸内负压由肺弹性回缩力造成
昆虫触角感知机制解析
昆虫触角感知机制解析昆虫是地球上最为成功和多样化的生物类群之一。
它们在适应各种环境且具有优秀的感知能力方面表现出了出色的进化成果。
其中,昆虫的触角被认为是它们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
触角不仅具有触觉的功能,还能感知温度、湿度、风速等多种外界刺激。
本文将对昆虫触角的感知机制进行解析。
昆虫的触角主要由多个称为节片的组织构成。
每个节片内部包含了感受器官和神经元,并通过神经末梢与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相连。
触角上的感受器官主要分为嗅觉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两类。
嗅觉感受器位于触角的顶端,其中包括了感知气味的化学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通过感受气味分子的结构和浓度来辨别不同的气味。
昆虫的嗅觉感受器非常敏锐,能够感知到极低浓度的气味,比如花朵散发的芳香或是食物的气味,从而帮助昆虫找到合适的伴侣或食物来源。
触觉感受器位于触角的其他部位,它们能够感知外界的触碰和振动。
这些感受器可以帮助昆虫判断外界环境的粗糙度、形状、温度和湿度等参数。
触角的感觉细胞通常是柔软且高度敏感的,它们能够通过微小的位移来感知外界刺激,比如昆虫在飞行时感知到的空气流动或是觅食时感知到的食物表面的细微变化。
触角感知机制的精确性与昆虫的行为密切相关。
例如,蜜蜂的触角能够帮助它们找到花朵,并确定花蜜的质量和花粉的可获得性。
蚂蚁的触角能够感知到同学的信息,并能够通过这些信息与其他蚂蚁进行沟通,协作解决问题。
在这些过程中,触角充当了昆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道和感知器官。
昆虫触角感知机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上具有广泛的意义。
研究人员借鉴昆虫触角的感知原理,设计和制造了各种各样的仿生传感器和微型机器人。
这些仿生传感器能够在健康监测、环境监测、农业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模仿昆虫触角的感知机制,这些传感器能够感知微小的振动和形状变化,从而提供精确和可靠的信息。
总之,昆虫的触角是一种重要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气味、温度、湿度、触碰和振动等多种外界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感受器编辑化学感受器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化学刺激的感受器的总称。
化学感受器多分布在鼻腔和口腔粘膜、舌部、眼结合膜、生殖器官粘膜、内脏壁、血管周围以及神经系统某些部位。
中文名化学感受器功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化学刺激作用导向作用分布神经系统某些部位1起源演变2主要原理3功能作用4人体分布1起源演变编辑地球上最早的动物生活在海洋里,海水的成分发生显著变化时,可以直接影响机体的生存。
因而化学感受器在生物进化中发展得较早。
单细胞动物就表现有趋化性行为。
变形虫、草履虫都显示有趋向食物和避开有害物质的活动。
腔肠动物如水螅的体腔及身体前端已有化学感受性结构,一般低等的水生甲壳动物多在体表上有较灵敏的化学感受器,各种鱼类都有较发达的化学感受器,除口鼻部外,身体两侧也多有化学感受器。
陆生的昆虫对空气中化学刺激很敏感,在其口部周围、身体两侧部、触角、腿部以及排卵孔等处都有化学感受器。
生活在空气中的高等动物,因体表都有较厚的皮肤包裹,其化学感受器多集中在口、鼻和面部的皮肤或粘膜中,其中味感受器及嗅感受器则更为发达。
2主要原理编辑化学感受器,在动物行为中,有导向作用,动物的摄食、避害、选择栖境、寻找寄主以及“社会”交往、求偶等活动,一般都借助化学感受器接受的信息。
以感受化学刺激作为适宜刺激,并由此产生向中神经冲动的感受器。
虽然味感受器、嗅感受器等均为化学化学感受器感受器,但在许多情况下很难与味觉、嗅觉相对应。
严格地说,腔肠动物等整个体表散在的(多是毛性的)初级感觉细胞是化学感受器,但很难一一鉴定。
及至蠕虫类,这种感受器聚集形成感觉芽。
涡虫类、多毛类,体前端的一对纤毛沟也可看作是同一发展阶段。
蜗牛、蛞蝓类的触角和水生腹足类本鳃近旁所见到的外套肥大部(嗅检器)中,化学感受器稠密地分布,似乎至少相当于远觉性化学感受。
甲壳类的触角的感觉毛和几丁质圆锥体(德Chitinkegel)等也包含在化学感受器中;此外,在口器和口腔中也可见化学感受器。
蜘蛛类,对食物先用跗节器官触试,然后用钳角感察,最后啮咬再用口腔内感受器感察;而蜱螨类,前肢胫节的哈勒氏器官(Haller′s or -gan)则是唯一的化学感受器。
棘皮动物的棘(特别是叉棘)虽显示对化学刺激的感受性,但感受器还不清楚。
昆虫类和脊椎动物,伴随着嗅觉、味觉的分化,两种感受器的结构都更加发达。
此外,也有特异性较低的化学感受器――共同化学感受器,在高等动物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功能作用编辑化学感受器,在动物行为中,有导向作用,动物的摄食、避害、选择栖境、寻找寄主以及“社会”交往、求偶等活动,一般都借助化学感受器接受的信息。
嗅觉对人和动物都是识别环境的重要感觉,特别是群居动物常可用于识别敌我,寻找巢穴,记忆归途,追逐捕猎物,逃避危害以及寻找配偶等。
在辨别食物,探索毒害物质中嗅感受器与味感受器多协同活动。
4人体分布编辑人体的化学感受器包括:味、嗅、动脉及胃肠道等处的化学感受器。
味感受器各种动物的味感受器因有引导摄食活动的作用,多位于头的前端、口腔及舌部。
鱼类除口腔外,口腔周围和身体两侧皮肤中也有味感受器。
昆虫由于觅食方式特殊,身体各部有分散的味感受器,口部、触角、腿部等处也有味感受器。
在动物进化中,味感受器在环境中的食物和有害物的分辨中起重要作用。
高等动物的味感受器是各种消化反射性活动的重要感受装置。
人类及其他高等动物,味感受器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舌的背面和两侧的粘膜中,小部分散在咽部及口腔后部的粘膜中。
人类味感受器的基本结构是味蕾,大部集中于舌乳头中。
按乳头的形状可以分为:轮廓乳头,位于舌的后部排成人字形,有若干轮廓乳头的顶端呈圆盘形,四周有沟环绕,在沟的内侧壁及边缘部有多个味蕾。
菌状乳头,为圆菇状,较小而平,多在舌的背部和两侧,舌背分布的范围较广,菌状乳头内的味蕾较少。
丝状乳头,呈细长形,分布舌的两侧,有少数味蕾和散在的味细胞。
还有一种叫叶状乳头,分布在舌后部的两侧缘,呈皱折状。
舌部的神经支配来自第7和第9脑神经,舌前2/3由第7脑神经中的鼓索神经支配。
后1/3由舌咽神经(第9脑神经)的分枝支配。
分布在舌前部背侧及两侧缘的味感受器主要接受甜和咸的刺激;分布在舌后部的,主要接受酸和苦的刺激。
构成味感受器的基本结构味蕾由30~80个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多数在其一端有微绒毛,这种细胞呈长梭形,微绒毛端伸出到味蕾的开口部(味孔)。
细胞的底部附近有传入神经末梢两者形成突触式联系。
感受性细胞总称味细胞,可分3类。
最主要的是Ⅱ型细胞,这种细胞的底部附近有神经末梢聚集,突触联系也较多。
第2种是Ⅰ型细胞,可能是一种支持细胞。
第3种细胞较少味蕾的味孔内常有一种粘液性物质,覆盖在味细胞的微绒毛端。
当食物中的成分,主要是水溶性成分,通过粘液层,作用到微绒毛时,可以引起细胞膜对某一离子的通道开放,而使膜电位发生波动,味细胞兴奋,通过突触传递,引起传入神经末梢的兴奋。
如H+和Na+等都能兴奋味细胞。
一般多种阳离子都可以兴奋味细胞,而阴离子则常有抑制作用,细胞中有些蛋白质分子能与糖类分子中的一定部位结合,可能是产生甜觉的基础。
溶液中有N-C=S集团的化合物,都可引起苦味感觉。
嗅感受器嗅感受器和味感受器一样,对一般动物比对人类更为重要,并且嗅觉比味觉更为重要,因为嗅感受器可以感受到远距离的刺激,也可以感受到一定时间内(可多至若干天)环境中的物质变化,还可以与味感受器同时活动以辨认外界物质的特性。
水生动物的嗅感受器,可以感受溶于水的或停留在水面上的气体成分。
一般能够引起嗅感受器兴奋的物质,主要是气体,挥发性油类、酸类(如HCI等),还有一些物质能成为气体中悬浮物,或蒸汽中的悬浮物(如臭雾中的成分)。
大部分能引起嗅感受器兴奋的物质,都必须先溶于嗅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直接溶于构成嗅细胞膜的脂类中。
在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的嗅感受器特别发达,嗅粘膜的面积特别大,如狗和鲨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
人类的嗅感受器因所在部位为鼻腔的上部,嗅粘膜的面积也不大。
所以嗅觉不太灵敏。
很多嗅觉不发达的高等动物常用力吸气使气流冲向上鼻道才能嗅到气体的味道。
嗅觉对人和动物都是识别环境的重要感觉,特别是群居动物常可用于识别敌我,寻找巢穴,记忆归途,追逐捕猎物,逃避危害以及寻找配偶等。
在辨别食物,探索毒害物质中嗅感受器与味感受器多协同活动。
低等动物,如昆虫的触角端有嗅感受器,对其所飞过或走过的环境中的微量化学物质都很敏感。
有的雌性昆虫能分泌一种信息素(或叫外激素),可从很远处诱来雄性昆虫。
海水中生活的扇贝因逃避敌害如海星的侵食而发展出极灵敏的嗅觉。
如在其所在的海水中加极微量的海星浸泡液,立即出现逃避反应。
在高等动物或较低级脊椎动物都有极其灵敏的嗅觉功能。
如鲨在数公里外就可以嗅到落水人的气味。
狗的嗅觉极灵,可被人类训练成效能很高的侦察动物。
嗅感受器功能对某些动物的性活动有关。
金色田鼠的雌鼠发情时,可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雄鼠嗅到后可激起雄鼠发情期的生理活动。
人类的嗅觉经过训练学习后,可以提高辨别能力,如医生凭嗅觉可以诊断某些疾病。
嗅感受器的结构在高等动物包括人类,嗅感受器主要集中在鼻腔的上后部,叫做嗅上皮(嗅粘膜)。
人的嗅感受器主要在上鼻甲及中鼻甲的上部,两侧总面积约有5平方厘米。
嗅上皮含有3种细胞:①嗅细胞的外端生有嗅纤毛,胞体呈瓶状,核为圆形,细胞的底端有长轴突,它穿过筛骨进入嗅球,即嗅神经纤维,细胞的嗅纤毛伸向粘膜表面,上面盖有一层粘液。
②长柱形支持细胞。
③基底细胞,嗅细胞与支持细胞彼此平行相嵌,位于基底细胞之上。
嗅细胞的细胞膜较为复杂,感受各类物质分子的接受点(受点)可能具有特异性。
除人类及猴类外,很多哺乳动物在其鼻中隔底部前端有一个囊状结构,囊的壁由软骨与粘膜构成,叫犁鼻器,其粘膜结构与嗅上皮相似。
犁鼻器腔由几条细管分别与口腔及鼻腔相通,这一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与一般嗅传导途径不同,它并不通过嗅球而是通过副嗅觉系统的副嗅球与大脑皮层直接联系,投射到大脑梨状叶隔区及杏仁核。
这个器官可能与动物的紧急防御活动有关。
嗅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就是嗅细胞的轴突,嗅细胞本身相当于其他感受器的第1级神经元。
嗅觉冲动传导途径的第2级神经元在嗅球以内,而嗅球则为前脑的前伸部分。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位于总颈动脉的分叉处,在人约有3×1.5×1.5毫米,在猫或狗只有1~2毫米长的椭圆形小体。
颈动脉体的构造比较特殊,由两种细胞构成:Ⅰ型细胞(又叫动脉球细胞),胞体较大,圆形,含有较多的线粒体。
在这种细胞的周围聚集了很多的细神经末梢。
Ⅱ型细胞从结构上看属于支持细胞或间质细胞,分布在Ⅰ型细胞的周围。
颈动脉体的传入神经纤维加入到颈动脉窦神经内,进入延髓的孤束核。
颈动脉体的各细胞之间有许多小血窦,与直接发自外颈动脉的小动脉管相通,因而当颈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时,颈动脉体中的血液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在呼吸运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感受血内CO2分压升高,引起呼吸加快,以排出过多的CO2。
当血内O2分压过低时,通过这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也可以反射性的使呼吸运动加强,以获得更多的O2。
另外,它还对某些有毒药物(如氰化物)敏感,有感受有害物质刺激的功能,最终导致防御反射的出现。
在主动脉弓或锁骨下动脉附近也有几个较小的类似颈动脉体的结构叫主动脉体,它们的传入神经纤维进入迷走神经干内,其作用也是感受血液成分的化学变化,借以调节呼吸运动。
主动脉体的传入冲动还可以对血压起调节作用。
胃肠道的化学感受器这类感受器都是分布在肌层或粘膜层内的游离神经末梢,当局部发炎时,组织分解产生的肽类或乳酸等增多,将会刺激这些神经末梢而加速其传入冲动的发放,由内脏传入神经纤维传向中枢,可引起剧痛。
肾球旁器的化学感受功能肾球旁器细胞有感受Na+的作用,当入球小动脉内Na+浓度降低时,可兴奋球旁器细胞使之释放肾素,结果血内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增高,会刺激肾上腺皮质,使之分泌醛固醇,从而导致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能力加强。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化学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各核团及一定结构的神经元有对不同递质或肽类有接受能力外,还有些部位具有感受器的作用。
如延髓的腹外侧部有较大的一个区域对血液成分的变化很敏感,叫化学感受区,可以感受血液中CO+分压升高的刺激。
在第3 脑室的前腹侧区内有感受血管紧张素Ⅱ的感受区。
在下丘脑前部还有感受血液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感受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