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感觉系统-感受器ppt课件
合集下载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耳 中耳 鼓室: 是鼓膜与内耳之间的小腔,内有听小
骨,有咽鼓管通口腔。 听小骨:依次是锤骨、砧骨、镫骨,外连骨膜
内接内耳,传递振动。 半规管 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经 内耳 前庭 反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位听神经相连。
二、小学生感官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感光系统:由视网膜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 1)视杆细胞含感光物质视紫红质(视黄醛+ 视蛋白) 2)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在昏暗的光 线下工作,看见黑色、白色、灰色的阴影。) 3)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缺乏维 生素A患夜盲症。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 色觉产生的三原色学说(与3种视锥细胞含的感光 色素有关)
• 清光眼:眼内压异常升高或房水循环受 阻压迫视神经
• 白内障:晶状体失去透明度(创伤、有 毒物质、感染、老化引起晶状体蛋白质 浑浊,置换一个人工晶状体。)
• 散光:角膜受损或晶状体不规则的弯曲 度从而使光线折射变形,视野中出现模 糊的区域,配戴特殊的球镜。
• 色盲:与遗传有关
• 色弱:与营养、健康有关
• (一)眼
• 眼球的前后轴短,生理性远视的特点。晶 状体的弹性大,调节能力强。
• (二)耳
• 咽鼓管是沟通鼻咽部和鼓室的一个短管, 儿童的咽鼓管比成人短、宽,且鼓口和咽 口在一个水平面上。口腔有炎症时容易引 发中耳炎。
• 儿童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听力障碍 甚至耳聋。(链霉素、奎宁、卡那霉素、 新霉素、庆大霉素等)
chui zhen
Deng
听骨链
听觉的形成
• 声源传出的声波经耳廓收集进入耳撞击 骨膜,骨膜的振动传递到中耳引起三块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的依次振动。 镫骨的振动传到了内耳的液体,刺激了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通过听神经发送 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经大脑分析重组后 形成了能听到的声音。
骨,有咽鼓管通口腔。 听小骨:依次是锤骨、砧骨、镫骨,外连骨膜
内接内耳,传递振动。 半规管 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经 内耳 前庭 反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位听神经相连。
二、小学生感官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感光系统:由视网膜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 1)视杆细胞含感光物质视紫红质(视黄醛+ 视蛋白) 2)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在昏暗的光 线下工作,看见黑色、白色、灰色的阴影。) 3)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缺乏维 生素A患夜盲症。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 色觉产生的三原色学说(与3种视锥细胞含的感光 色素有关)
• 清光眼:眼内压异常升高或房水循环受 阻压迫视神经
• 白内障:晶状体失去透明度(创伤、有 毒物质、感染、老化引起晶状体蛋白质 浑浊,置换一个人工晶状体。)
• 散光:角膜受损或晶状体不规则的弯曲 度从而使光线折射变形,视野中出现模 糊的区域,配戴特殊的球镜。
• 色盲:与遗传有关
• 色弱:与营养、健康有关
• (一)眼
• 眼球的前后轴短,生理性远视的特点。晶 状体的弹性大,调节能力强。
• (二)耳
• 咽鼓管是沟通鼻咽部和鼓室的一个短管, 儿童的咽鼓管比成人短、宽,且鼓口和咽 口在一个水平面上。口腔有炎症时容易引 发中耳炎。
• 儿童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听力障碍 甚至耳聋。(链霉素、奎宁、卡那霉素、 新霉素、庆大霉素等)
chui zhen
Deng
听骨链
听觉的形成
• 声源传出的声波经耳廓收集进入耳撞击 骨膜,骨膜的振动传递到中耳引起三块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的依次振动。 镫骨的振动传到了内耳的液体,刺激了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通过听神经发送 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经大脑分析重组后 形成了能听到的声音。
感觉系统ppt课件
23
4、疼痛(pain) 系感觉纤维受刺激后的反应。 当痛觉感受器、传导径路或中枢受到伤害性刺激, 或对痛觉起抑制作用的正常神经结构受损后,都 会产生疼痛。不受外界刺激而感受到的疼痛称为 自发性疼痛,由病灶刺激痛觉结构所引起。当有 疼痛发生时,必须注意疼痛的性质、程度、频度、 分布范围、是发作性还是持续性,并注意疼痛加 重或减轻因素。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来自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10
三叉丘系
11
头面部的感觉的传导途径
头面部皮肤和粘膜感受器→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半月节
-升支(短)→-触觉→三叉神经脑桥核 -降支(长)→-痛温觉→三叉神经脊束核
-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 →
内囊后肢→丘脑辐射→中央后回感觉区
12
躯干和四肢触觉 传导通路
见于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小脑下后动脉 阻塞综合征)
37
内囊综合征
表现:病灶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偏盲、偏瘫 见于:脑出血
38
感觉皮层损害综合征
表现:单肢感觉缺失、浅感觉障碍较轻 刺激症状---癫痫 见于:梗塞肿瘤、外伤、炎症、寄生虫
39
40
24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30
一.周围神经损害综合征
单神经病:某一神经支配区内的感觉障碍。 如股 外侧皮神经炎
多神经病:四肢远端对称性周围型分布的深 浅感觉减退或缺失。常见药物中毒,营养 缺乏,代谢异常。
31
二.脊神经节损害综合征
表现:病变皮节区刀刺性痛,可有小水泡 常见于:带状疱疹、椎骨转移癌、结核性
的症状,如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 感觉缺失(anesthesia)、感觉减退(hypesthesia)
指在意识清楚时对刺激不发生反应或反应减弱。感觉缺 失有痛觉缺失、温度觉缺失、触觉缺失和深感觉缺失之分, 在同一部位内各种感觉均缺失,称完全性感觉缺失;若在 同一部位仅有某种感觉障碍(如痛觉、温度觉缺失),而 其他感觉(如触觉)仍保存者,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4、疼痛(pain) 系感觉纤维受刺激后的反应。 当痛觉感受器、传导径路或中枢受到伤害性刺激, 或对痛觉起抑制作用的正常神经结构受损后,都 会产生疼痛。不受外界刺激而感受到的疼痛称为 自发性疼痛,由病灶刺激痛觉结构所引起。当有 疼痛发生时,必须注意疼痛的性质、程度、频度、 分布范围、是发作性还是持续性,并注意疼痛加 重或减轻因素。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来自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10
三叉丘系
11
头面部的感觉的传导途径
头面部皮肤和粘膜感受器→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半月节
-升支(短)→-触觉→三叉神经脑桥核 -降支(长)→-痛温觉→三叉神经脊束核
-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 →
内囊后肢→丘脑辐射→中央后回感觉区
12
躯干和四肢触觉 传导通路
见于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小脑下后动脉 阻塞综合征)
37
内囊综合征
表现:病灶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偏盲、偏瘫 见于:脑出血
38
感觉皮层损害综合征
表现:单肢感觉缺失、浅感觉障碍较轻 刺激症状---癫痫 见于:梗塞肿瘤、外伤、炎症、寄生虫
39
40
24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30
一.周围神经损害综合征
单神经病:某一神经支配区内的感觉障碍。 如股 外侧皮神经炎
多神经病:四肢远端对称性周围型分布的深 浅感觉减退或缺失。常见药物中毒,营养 缺乏,代谢异常。
31
二.脊神经节损害综合征
表现:病变皮节区刀刺性痛,可有小水泡 常见于:带状疱疹、椎骨转移癌、结核性
的症状,如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 感觉缺失(anesthesia)、感觉减退(hypesthesia)
指在意识清楚时对刺激不发生反应或反应减弱。感觉缺 失有痛觉缺失、温度觉缺失、触觉缺失和深感觉缺失之分, 在同一部位内各种感觉均缺失,称完全性感觉缺失;若在 同一部位仅有某种感觉障碍(如痛觉、温度觉缺失),而 其他感觉(如触觉)仍保存者,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感统》ppt课件
感觉统合教育
二、感觉统合的作用 第一、感觉统合训练对神经心理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通过改善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使运动
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协调能 力增强。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儿童控制精细运动能力、视 觉辨别能力和反应起始速度均有明显的作用。 第二、感觉统合训练提高了运动协调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运动平衡差及运作不协调效果较显著。 一些运动协调能力差的儿童,经训练后改善较快。 第三、感觉统合训练改善儿童的厌学情绪,提高学习成绩。 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不是仅对生理功能的训练,儿童通过训练增强了自信心 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断获得心理上的快乐体验。儿童经 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行为集中训练后,动作较协调,情绪较 稳定,暴怒行为明显减少,注意力改善,对在小学中学习 困难的儿童,参加感统训练后学习成绩会显著提高。
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仅对生理功能的训练, 儿童通过训练增强了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并不断获得心理上的快乐体验。儿童经过一 段时间的强化行为集中训练后,动作较协调, 情绪较稳定,暴怒行为明显减少,注意力改 善,对在小学中学习困难的儿童,参加感统 训练后学习成绩会显著提高。
感觉统合教育
二、感觉统合的作用 第一、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发展儿童的智力。 儿童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肢体的活动能力,感觉统
三、各种感觉的感受器和适宜刺激
感的种类
感觉器官
适宜刺激
视觉
眼睛视网膜的视细胞
光
听觉
耳朵耳蜗的毛细胞
声
皮肤 感觉
皮肤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觉 触觉 触觉感受器
温、热、冷 压力
痛觉 痛觉感受器
伤害性的刺激
味觉 嗅觉
舌头味蕾的味细胞 鼻黏膜的嗅细胞
第七章 感觉功能的评定
在嗅上皮中的嗅神经感受器(receptors of olfactory nerves in olfactory eplthelium)
11
感觉传导途径
交叉 (先交叉后上行)
交叉
T5
T4
(延髓)
(先上行后交叉)
12
前束
13
侧束
14
后束
15
感觉传导途径
16
17
18
节段性感 觉支配
19
20
1 1
主要讲述的内容
一般概念
感觉的定义 感觉的分类 感觉的传导途径 节段性感觉分配
常见的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表现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害对感觉的影响
2
主要讲述的内容
感觉功能的评定
评定的目的 评定的设备 评定的适应证、禁忌证 评定步骤 评定方法 评定注意事项 评定记录方法
30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害对感觉的影响
脑干损害
延髓外侧:损害脊髓丘脑束和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引起对侧半 身和同侧面部痛、温度觉缺失,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桥脑上部、中脑:对侧面部及偏身的深浅感觉障碍。
丘脑损害:对侧深、浅感觉缺失或减退,深感觉障碍重于 浅感觉,远端重于近端,上肢重于下肢,常伴有自发性疼 痛或感觉过敏或倒错。
35
感觉评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等。 (2)周围神经病变:如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害等。 (3)外伤:如切割伤、撕裂伤、烧伤等。 (4)缺血或营养代谢障碍:糖尿病、雷诺现象(雷诺病)、多发性
神经炎等。 2.禁忌证 意识丧失或精神不能控制者。
3
主要讲述的内容
具体介绍几种重要的评定方法和量表
11
感觉传导途径
交叉 (先交叉后上行)
交叉
T5
T4
(延髓)
(先上行后交叉)
12
前束
13
侧束
14
后束
15
感觉传导途径
16
17
18
节段性感 觉支配
19
20
1 1
主要讲述的内容
一般概念
感觉的定义 感觉的分类 感觉的传导途径 节段性感觉分配
常见的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表现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害对感觉的影响
2
主要讲述的内容
感觉功能的评定
评定的目的 评定的设备 评定的适应证、禁忌证 评定步骤 评定方法 评定注意事项 评定记录方法
30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害对感觉的影响
脑干损害
延髓外侧:损害脊髓丘脑束和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引起对侧半 身和同侧面部痛、温度觉缺失,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桥脑上部、中脑:对侧面部及偏身的深浅感觉障碍。
丘脑损害:对侧深、浅感觉缺失或减退,深感觉障碍重于 浅感觉,远端重于近端,上肢重于下肢,常伴有自发性疼 痛或感觉过敏或倒错。
35
感觉评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等。 (2)周围神经病变:如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害等。 (3)外伤:如切割伤、撕裂伤、烧伤等。 (4)缺血或营养代谢障碍:糖尿病、雷诺现象(雷诺病)、多发性
神经炎等。 2.禁忌证 意识丧失或精神不能控制者。
3
主要讲述的内容
具体介绍几种重要的评定方法和量表
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ppt课件
产生学习
学习和行为障碍
理论假设
提高感觉加工能力
提 高 感 觉 加 工
促进学习和行为功能 产生适应性反应
强化感觉输入 组织有意义的活动
理论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7岁以前最大 ? 发育的连续性: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 大脑既分工又整体地发挥功能 ? 适应性反应 ? 内驱力
大脑学习发展历程
? 感觉通路的建立:接收、辨别、调节、封闭 ? 感觉动作的发展:儿童发育的基石 ? 身体形象的认识:位置、运用、功能、形象特点等 ? 知觉运动的形成:物理性质、听说、模仿、完成指令等 ? 认知学习的产生:专注力、组织力 等
? 高效的注视功能 ? 大脑对物体性质的正确解读
视知觉的产生
视觉中枢
前庭系统与注视
? 物体移动 前庭系统提供物体方位和运动方向的信息
? 身体或头移动 前庭系统负责维持视野的稳定
? 注视 依靠前庭平衡系统对眼外肌和颈肌的调整
大脑对视觉信息的解读
空间及物体的各种物理性质认知的产生过程: ? 眼球看到图像 ? 枕叶视觉中枢加工 ? 大脑其他区域有广泛分布的视皮质区 ? 与触觉、本体觉、听觉等信息统合 ? 远离视区的皮质损伤也可影响视知觉
? 不能以适当的方式调节感觉刺激信息 ? 不能以最佳的兴奋状态面对挑战 ? 症状出现早,对发育影响更大 ? 调节过高、低,或高低并存 ? 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警觉状态有关
觉醒状态与行为表现间关系
Performance
行 为 表 现
最佳表现
组织不能
清醒
睡觉
觉醒状态 arousal
焦虑或有 负面情绪
调节功能
? 抑制作用:平静情绪,增加安全
本体觉刺激活动
? 与环境间互动 ? 克服环境障碍 ? 爬、钻、跨、跳等活动 ? 提高跨越障碍、动作计划、平衡维持等能力 ? 主动运动(前馈+反馈)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暗处,耗能)
异构酶
(暗处,耗能)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
白
醇脱氢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无光照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暗电流 突触末梢兴奋性递质
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
激活盘膜上的转导蛋白(G蛋白)
+
磷酸二酯酶
意义 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不致因光 量过强而受到损害,也不会因光线过弱而影 响视觉。
过程
强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缩瞳核(双侧)
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3.双眼会聚
当双眼注视一 个由远移近的物体 时,两眼视轴向鼻 侧会聚的现象。
是由于两眼球 内直肌反射性收缩 所致。
意义: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 同的物体。
非正视眼: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 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聚焦于 安静未调节的视网膜上。 包括: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眼。
1.近视(myopia)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 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处物体发出 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 形成模糊的图像。
2.色盲与色弱: ①色盲
指一种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 辨能力的色觉障碍。
②色弱 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三、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一)视敏度(visual acuity)
异构酶
(暗处,耗能)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
白
醇脱氢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无光照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暗电流 突触末梢兴奋性递质
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
激活盘膜上的转导蛋白(G蛋白)
+
磷酸二酯酶
意义 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不致因光 量过强而受到损害,也不会因光线过弱而影 响视觉。
过程
强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缩瞳核(双侧)
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3.双眼会聚
当双眼注视一 个由远移近的物体 时,两眼视轴向鼻 侧会聚的现象。
是由于两眼球 内直肌反射性收缩 所致。
意义: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 同的物体。
非正视眼: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 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聚焦于 安静未调节的视网膜上。 包括: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眼。
1.近视(myopia)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 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处物体发出 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 形成模糊的图像。
2.色盲与色弱: ①色盲
指一种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 辨能力的色觉障碍。
②色弱 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三、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一)视敏度(visual acuity)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pt课件
内脏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伤害性感受器
按接受刺激性质分 光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适意刺激
不同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 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 为该感受器的适意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每种感受器都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换能器, 其功能是把作用于他们的那种特定形式的刺激能 量转化为神经信号,再进一步转换成以电能形式 表现的传人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转换称 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明 亮的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 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敏度才逐渐增高, 能逐渐看清暗处的物体。
机制: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暗处 而突然进入明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 不能看清物体,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
图:人右眼的视野图。
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
概述
听觉的产生
声源 空气震动产生疏密波 外耳
中耳 听觉
内耳 听神经 听中枢
换能
动作电位
适宜的刺激
频率:20-20000HZ。 强度:0.0002-10000dyn/㎡。
概述
听力
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能力。
听阈
声波振动频率一定时,刚好能引起听觉的 最小振动强度。
视锥系统
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 对光的敏感度差
能分辨颜色 分辨能力高
司昼光觉、色觉
表: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比较。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神经定位诊断——感觉系统ppt课件
精选课件
41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肌、肌腱、 骨膜、关节
脊神经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薄、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感受器
肌 肌腱 骨膜 关节
精选课件
3
二、感觉的传导束(1)
(一)本体感觉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路 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精选课件
4
(一)本体感觉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骶段
12节(T1~12) 尾段
5节(S1~5) 1节(Co1)
腰段
5节(L1~5)
精选课件
14
2.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大部分脊髓节段的位置 高于同序数椎骨。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表现: 1、有按丛分布的感觉障碍:各种感觉
都减退或消失 2、有按丛分布的运动障碍:肌萎缩 3、有按丛分布的植物神经障碍:感觉
异常
精选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件
3.温度觉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 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 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提出问题:
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感 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 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 来体验温度觉?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地理课件:/kejian/dili/
教下载:/jiaoan/
PPT论坛:
PPT课件:/k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方法步骤
1号
2号
3号
右手感觉
冷
温
左手感觉
冷
温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温; (3)1~2s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 于温水温度,人觉得温;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 人觉得冷。
总结归纳
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感受冷刺激 (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感受温刺激 (皮肤温度升高)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PPT素材:/sucai/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感觉器官》ppt课件
04
嗅觉器官-鼻子
鼻腔结构与功能
鼻腔结构
包括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外鼻 有鼻翼、鼻尖和鼻梁等结构,鼻腔内 部有鼻毛、鼻黏膜等结构,鼻窦位于 鼻腔周围,共有四对。
鼻腔功能
具有呼吸、嗅觉、共鸣、过滤、加温 加湿等功能,其中鼻黏膜上的嗅觉受 体对嗅觉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嗅觉形成过程
气味分子进入鼻腔
气味分子随着呼吸进入鼻 腔,与鼻黏膜上的嗅觉受 体结合。
听觉机制
耳蜗内的毛细胞对声音频率具有选择性,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部位的毛细 胞兴奋,从而产生不同的神经冲动,经听觉传导通路传递至大脑皮层进行识别。
常见耳部疾病及预防
常见耳部疾病
包括中耳炎、外耳道炎、耳聋、耳鸣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听 力下降、耳部疼痛、流脓等症状。
预防措施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噪音环境中,及时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避免用力擤鼻涕等。此外,定期进行听 力检查也是预防耳部疾病的重要措施。
舌乳头与味蕾
舌面上分布有味蕾,主要位于舌尖、 舌缘和舌背,对味觉有重要作用。
舌的结构
舌主要由横纹肌、舌黏膜和舌下血管 神经等组成。
味觉形成过程
溶解于唾液中的化学 物质刺激味蕾。
味觉受体细胞将识别 结果转化为神经信号, 传递给大脑进行味觉 感知。
味蕾中的味觉受体细 胞对化学物质进行识 别。
常见舌部疾病及预防
作用
触觉感受器能够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识别,使我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形状、大小、硬度、 温度等属性。
常见皮肤问题及其护理方法
常见皮肤问题
皮肤干燥、瘙痒、痤疮、湿疹、银屑病等。
VS
护理方法
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和护 肤品;避免过度清洁和去角质,以免破坏 皮肤屏障;注意保湿和防晒;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吸烟和饮酒等 不良习惯;及时就医治疗皮肤疾病。
《感觉系统》PPT课件
垂、耳轮、对耳轮、
耳屏等
精选ppt
24
外耳道
后内上 前内 下;2-2.5cm
外侧1/3 软骨部 内侧2/3 骨部
耵聍
精选ppt
25
鼓膜
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交 界处的一椭圆形半透 明薄膜,与外耳道下 壁呈45夹角。
上1/4 不透明、粉红色 松弛部 下3/4 半透明、灰白 紧张部
鼓膜脐、光锥
精选ppt
听小骨在声波 传递中的作用
鼓膜
鼓膜张肌
锤骨 + 砧骨+ 镫骨
(听骨链)
镫骨肌
前庭窗
精选ppt
29
感觉器—前庭蜗器
咽鼓管
鼓室通向咽部的管道 咽鼓管鼓室口 咽鼓管咽口
小儿咽鼓管较粗、 短、近水平位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鼓室 乳突窦 乳突小房
粘膜相互延续
精选ppt
30
(三)内耳 由一些极不规则 的弯曲管道组成, 故又称内耳迷路。 包括骨迷路(含 外淋巴)和膜迷 路(含内淋巴) 。
视网膜中央动脉
视网膜颞侧上小动脉
视网膜鼻侧上小动脉
视网膜鼻侧下小动脉
视网膜颞侧下小动脉
精选ppt
19
感觉器—视器
视网膜中央静脉 视网膜
4条蜗静脉
脉络 膜巩膜
眼上下静脉
精选ppt
20
感觉器—视器
复习题
名词解释:
本体感受器 虹膜角膜角 巩膜静脉窦 视
神经盘 黄斑
问答:
1. 简述眼球壁的分层及各层特点。
11
精选ppt
12
感觉器—视器
晶状体、玻璃体 ■ 晶状体
位于虹膜后方的凸透镜状结构 透明,无血管、神经, 外包晶状体囊,富有弹性
动物生理学 第7章 感觉器官
第二节 眼和视觉 感受光的波长范围370—740nm之间
一:眼的折光成像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结构 从外到内三层膜(从外到内):
巩膜和角膜:巩膜控制眼运动;角膜不含血管,故移植没有免疫反应。 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
晶状体被虹膜分为前房后房,充满房水; 房水循环障碍出现青光眼;晶状体之后为玻璃体,其浑浊导致飞蚊症;晶状 体透光度下降则为白内障。 视网膜
(二)声音在耳内的传递 1.气传导(正常听力):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外淋巴-内淋巴(耳蜗)-基底膜; 鼓膜-圆窗-鼓阶外淋巴-基底膜(少见) 2.骨传导(不经外耳道,中耳):可用以诊断耳聋 声波-颅骨振动-耳蜗内淋巴-基底膜
耳聋: 1.传音性耳聋:传音途径出现问题,测试骨传导 2.感音性耳聋:气传导骨传导均不能用 耳蜗感受器问题;中枢神经问题
(二)眼对光强度变化的反应 虹膜:中央为瞳孔,虹膜肌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控制眼球运动; 强光下,瞳孔缩小,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三)眼的折光成像系统 折射发生在不同密度的介质之间,空气—角膜(85%);房水—晶状体;晶
状体—玻璃体 通过设置简化眼模型计算眼成像原理 AB(物大小) 1.鼓膜面积>前庭窗膜面积,收集较多能量,扩大17倍 2.听骨链杠杆长臂与短臂比1.3:1,扩大1.3倍 共扩大17×1.3=22倍
三: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 (一)耳蜗的结构和传递过程 耳蜗传递过程:
鼓室-圆窗膜外淋巴-耳蜗内淋巴-基底膜(上科尔蒂器Corti)-毛细胞弯曲-动作电位
(三)毛细胞换能及耳蜗生物电现象 1.毛细胞的兴奋与换能
毛细胞顶部有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动作电位由毛细胞运动控制 向动纤毛弯曲:产生动作电位(感受器电位),K+离子通道开放 向静纤毛弯曲:关闭静息时开放的K+通道,引起超极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发生在感觉信息转换的不同阶段。 不同感受器的适应机制不同。
剥除环层结构后,裸露轴突的换能。
接受刺激类型
二、感受器的活动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tion)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encoding)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1.适宜刺激
感受器最容易感受的刺激形式
强度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间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作用时间
面积阈值:一定刺激强度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临
界面积
感觉辨别阈:同一性质的两种刺激,能分辨出两 刺激的最小强度差异
2.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受到刺激时,能把作用于它们 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 末稍(发生器电位)或感受细胞(感受器电位) 的电反应。
感受器+附属结构
高等动物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前庭、
嗅、味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管。
Receptor + non-neural cells
感受器
分布部位
分类
外感受器(exteroceptor)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 距离感受器(视、听、嗅) 内感受器(interoceptor) 本体感受器(肌梭) 内脏感受器(胃肠壁机械、化学、伤害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mechanoreceptor) 温度感受器(thermoreceptor) 伤害感受器(nociceptor) 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
第七章 感觉系 统-感受器
内容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的活动特征。 感受器的分类。
2
第一节 感觉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感觉的产生:感觉器官 (感受器) 传入通路 感觉பைடு நூலகம்枢
感受器
定义
体表或组织内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
感觉器官 定义
4.适应现象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 时,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渐降低
快适应和慢适应感受器比较
快适应感受器
分布 皮肤触压觉感受器 嗅觉感受器 意义 适于传递快速变化 信息;有利接受新 刺激
慢适应感受器
肌梭、颈动脉压力 感受器、痛觉感受 器 有利机体对某种状 态长期监测
适应机制
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
本质上
局部电位
3.编码功能
感受器可将刺激所包含的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
转变成传入神经上特殊的动作电位的序列
不同性质刺激的编码:
不同性质刺激--特定感受器--特定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特定部位--特定感觉
不同强度刺激的编码:
刺激强度--感受器电位--动作电位频率 刺激强度--兴奋感受器的数目--兴奋神经纤维 数目
剥除环层结构后,裸露轴突的换能。
接受刺激类型
二、感受器的活动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tion)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encoding)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1.适宜刺激
感受器最容易感受的刺激形式
强度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间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作用时间
面积阈值:一定刺激强度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临
界面积
感觉辨别阈:同一性质的两种刺激,能分辨出两 刺激的最小强度差异
2.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受到刺激时,能把作用于它们 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 末稍(发生器电位)或感受细胞(感受器电位) 的电反应。
感受器+附属结构
高等动物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前庭、
嗅、味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管。
Receptor + non-neural cells
感受器
分布部位
分类
外感受器(exteroceptor)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 距离感受器(视、听、嗅) 内感受器(interoceptor) 本体感受器(肌梭) 内脏感受器(胃肠壁机械、化学、伤害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mechanoreceptor) 温度感受器(thermoreceptor) 伤害感受器(nociceptor) 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
第七章 感觉系 统-感受器
内容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的活动特征。 感受器的分类。
2
第一节 感觉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感觉的产生:感觉器官 (感受器) 传入通路 感觉பைடு நூலகம்枢
感受器
定义
体表或组织内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
感觉器官 定义
4.适应现象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 时,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渐降低
快适应和慢适应感受器比较
快适应感受器
分布 皮肤触压觉感受器 嗅觉感受器 意义 适于传递快速变化 信息;有利接受新 刺激
慢适应感受器
肌梭、颈动脉压力 感受器、痛觉感受 器 有利机体对某种状 态长期监测
适应机制
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
本质上
局部电位
3.编码功能
感受器可将刺激所包含的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
转变成传入神经上特殊的动作电位的序列
不同性质刺激的编码:
不同性质刺激--特定感受器--特定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特定部位--特定感觉
不同强度刺激的编码:
刺激强度--感受器电位--动作电位频率 刺激强度--兴奋感受器的数目--兴奋神经纤维 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