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组织的含义:具有一致性目标的人们依照一定的原则所构建起来的相互协作并具有一定边界的社会群体。

2、组织的构成要素和特点:(1)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承担特定功能的群体。

(2)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构建的(3)组织的本质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关系体系(4)组织是有边界的。

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运行秩序、制度规范4、公共组织的特点(基本属性):(1)法制权威性(2)层次性(3)公益性5、公共组织行为的基本属性;个体性、整体性、公益性、公共性。

第二章知觉、归因与公共组织管理1、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2、社会知觉的特点(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2)社会知觉遵循图形—背景原则(3)社会知觉需运用图式。

3、社会知觉偏差及其管理启示:(1)首因效应管理启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长期、反复地考察一个人,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认识。

(2)近因效应管理启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宣传教育时,要让自己的观点在最后得到重复和强调,使员工加深印象,形成符合管理者需要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以使员工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正确的社会知觉。

(3)刻板效应管理启示:管理者应抛弃陈旧的、古板的观念,以公正合理的视角去管理人。

应该与不同的群体成员进行长期、深入、一对一的交往。

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对某类人的消极刻板印象,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管理绩效。

(4)晕轮效应管理启示:作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在管理时必须防止晕轮效应的出现。

不能由一点便论及全部。

认识员工,切记狂热;要注重内涵品质,不要注重外表;要持发展的观点,不要僵化、静止;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去捕捉现象背后的本质。

(5)期望效应管理启示:管理者如果对员工给予积极的期望,确认员工有较大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给予员工以鼓励和帮助,那么员工就有可能因管理者的所作所为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工作更加努力,工作绩效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1.单选3’*10=30’2.简答6’*5=30’3.案例20’*2=40’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作用(意义)P101)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3.霍桑实验P31)人物:埃尔顿·梅奥、罗特利斯伯格2)实验目的:生产率的提高是否由一些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如士气、劳动集体成员之间满意的相互关系(一种归属感)以及有效的管理。

3)实验成果:①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②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③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④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⑤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⑥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⑦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4.知觉的防卫机制:P27知觉的防卫机制是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

5.社会知觉的偏见P291)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例如,招聘面试、新官上任。

2)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征性形成好货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一白遮百丑”。

3)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一般产生于熟悉者之间。

4)定型效应:是指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又称刻板印象。

6.气质类型P54 【表3-3】1)多血质(兴奋型):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公共组织行为学概论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社会公共事物为管理对象,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

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通过行驶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并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花费公共财政,推动公共伦理,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

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

公共组织的特点:1: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 2:不以赢利为目的3:公共组织通过行驶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物4: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5: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及其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及其责任的多元化公共组织的思想基础:1: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性组织理论(又称为官僚主义,三种社会权力:传统权力、魅力权力、法定权力)4: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5:以巴斯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6:以卡斯特、罗森茨威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7:以莫尔斯、洛西为代表的权变理论8:詹姆斯?布坎南所创建的公共选择理论9: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论(俄国的巴甫洛夫学说)2:桑代克的试误说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四个重要的维度:个体注意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和女性化第三章:知觉与个体行为知觉:是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知觉特点: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含义:社会知觉是人或人际的知觉,它包括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知觉,也包括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的,以及对个人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

名词解释汇总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自我知觉: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主观因素: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晕轮效应: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态度: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个性倾向性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

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考前总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考前总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考前总复习资料一、名词1.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提门科。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与发展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3.模型: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的简化表示4.按模型的发展变化,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按模型生产的形式,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按模型的形态,可分为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可分为标准模型和描述模型5.模型的结构由目标变量和关系组成6.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7.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容:物理环境组织环境心理环境的要素8.人的行为的特征: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发的2有原因的,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还同该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3有目的的4持久性的5可改变性的9.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10.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1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的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的影响。

1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的整体之中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称为本我自我超我13.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14.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15.气质差异的应用原则:1气质绝对原则。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编版)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编版)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1、组织:在群体基础上形成,由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组建起来的一个社会结构单元。

2、公共组织: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

包括权力性公共组织和非权力性公共组织。

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运行程序、制度规范)4、公共组织的特点(基本属性):法制权威性、层次性、公益性。

5、公共组织的类型: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政协组织、国家机关组织、事业单位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6、公共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7、公共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8、研究目的:解释、预测、引导、控制。

9、学科性质: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

第二章知觉、归因1、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3、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5、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6、社会知觉的特点:1.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2.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3.需运用图式7、社会知觉的类型7.1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1)自我概念的形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2)自我概念的作用:促进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展示自我,施加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协调好人际关系;有关自我概念的知识也会促使管理者学会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我,改正缺点,取得进步。

(1)自尊的建构: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内部标准(2)自尊的作用: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是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7.2他人知觉:通过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知觉。

7.3.人际知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及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组织行为学 复习资料资料

组织行为学   复习资料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创造性行为:是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2、群体: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3、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程度。

4、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5、人际关系: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造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6、权力:是一种支配力,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等级观念和意识,权力就作为社会生活和组织运转的核心而普遍存在着。

7、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以上中的威望和信誉。

8、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9、动机:按照心理学的解释,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0、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1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12、晕轮效应: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13、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要正确的观察事物,就必须注意使自己不停留在第一印象上,但同时又不忽视第一印象。

14、角色知觉: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15、角色期待: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16、冲突:冲突是一种过程,他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1)冲突必须是双方感知的,是否存在冲突是一个知觉问题,如果人们没意识到冲突,则常会认为冲突不存在。

(2)冲突是意见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及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所形成的条件决定了冲突过程的起点17、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编版)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编版)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1、组织:在群体基础上形成,由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组建起来的一个社会结构单元。

2、公共组织: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

包括权力性公共组织和非权力性公共组织。

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运行程序、制度规范)4、公共组织的特点(基本属性):法制权威性、层次性、公益性。

5、公共组织的类型: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政协组织、国家机关组织、事业单位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6、公共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7、公共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8、研究目的:解释、预测、引导、控制。

9、学科性质: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

第二章知觉、归因1、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3、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5、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6、社会知觉的特点:1.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2.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3.需运用图式7、社会知觉的类型7.1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1)自我概念的形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2)自我概念的作用:促进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展示自我,施加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协调好人际关系;有关自我概念的知识也会促使管理者学会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我,改正缺点,取得进步。

(1)自尊的建构: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内部标准(2)自尊的作用: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是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7.2他人知觉:通过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知觉。

7.3.人际知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及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简答题、论述题)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简答题、论述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3.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5.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缺点: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和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

注意事项: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的代表性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

3)观察前要有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内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和提炼。

6.访谈法的优点:1)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

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3)无法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7.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范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缺点:1)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资料整理一、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我国学术界按组织泊性质把组织分为哪几种类型:⑸宗教组织。

⑵政治组织。

⑶文化组织。

⑷群众组织⑴经济组织。

二、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体: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细胞,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人性、需要、和激励1 等方面的理论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群体:有效分析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结构、功能,群体的发展过程和内聚力,组2 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群体。

、组织: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师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气氛,有效沟通进行信息传3 递。

引提高管理人员预测、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四、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心理学是组织行为学形成的最主要的基础学科,所以用“1()比较合适。

行为科学是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源头,所以应该称作从某种意义上,(2)从管理学的角度,“组织行为学”。

(3)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致性越来越明显。

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E.观察法 D.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A.调查法 B.谈话法 C.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六、实用性 E. B.综合性 C.两重性 A.边缘性七、影响工作效率的七种能力:核心成分A.自我管理能力:)理解自己与他人的个性与态度(1 )准确地知觉、评价与解释自我、他人以及周围环境(2 3()理解并依据自己与他人的工作动机与情感来采取行动(4)评价并建立个人一生发展的与生活、工作相关的目标(5)在压力情境中自觉管理自我与职业职业生涯管理)职业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具有的一系列与工作有关的职位。

包括一部分在与工作相1(关联的任务与经验中形成的态度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1、4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群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4、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这类因素的改善,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5、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6、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7、群体规范:有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8、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9、社会知觉可分为哪些知觉?(1)对人知觉。

这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

这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3)角色知觉。

这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们通过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不断产生对他人的各种角色知觉,并借助于思维活动,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形成角色意识;(4)因果关系知觉。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

第一章公共组织行为学概论1、公共组织的含义:广义的公共组织包括凡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宗旨、服务于社会公众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以维护、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公众的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执行国家政务的政府组织。

2、公共组织的要素: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3、公共组织的特点:1、公共组织以管理社会公众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

2、不以盈利为目的。

3、公共组织通过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

4、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

5、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及其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以及责任的多元化。

4、选择题。

公共组织理论的思想基础:1、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2、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内容是区别经营和管理、提出五大管理职能)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性组织理论(人类存在三种为社会接受的权力:传统权力、魅力权力和法定权力)以上为古典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

4、以xx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5、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6、以卡斯特、罗森茨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

7、以莫尔斯、洛西为代表的权变理论(系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8、公共选择理论(詹姆斯布坎南为代表,被誉为“公共学则理论之父”)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以桑代克的试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为代表)二、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体行为:1、人口统计因素与个体行为(年龄、性别、任职时间)三、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是当前分析民族文化差异最有价值的理论工具。

包括(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2、权力差距3、不确定性规避4、男性化和女性化第三章知觉与个体行为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2、知觉的特点: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组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
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

2、动机: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3、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包括个人对个人、个人对群体、
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以及对个人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4、性格: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5、情绪智力:指人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
行为的能力。

6、激励:通过管理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激发起员工们实现一定目标的积极性、创造
性的心理过程。

7、目标管理:通过设置目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对这些目标达成
水平的评价,来鉴定个人和组织的工作,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8、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
成组合。

9、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之中,为群体承担义务的愿望
的强烈程度。

10、群体沟通:是组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基于其
各自目的的群体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并在此集合体中进行交流的过程。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信息不仅要传递到,还要被了解;沟通是双发准确的理解信息的含义;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11、群体冲突:组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
斥,从而产生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

12、组织效能:指组织实现他的目标或目的的能力水平。

13、组织文化:一个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守
和奉行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系列基本假设,行为规范和组织外部形象的总和。

14、组织伦理:组织以合法的手段处理组织内外部关系时所应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原则
和伦理规范。

15、组织监督:依靠公共组织本身和组织外部的机构和人员,对组织行为所进行的一种
监督活动。

16、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按照严格的评估
程序,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

17、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其核心价值观对其组织结构、组织行
为等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策略和体系的总和。

二、案例分析
(一)关于高薪养廉,
1、从动机与个体行为的观点出发,怎样看待高薪养廉。

1)“高薪养廉”合理之处:一是“高薪养廉”能“养心”。

“高薪”,就能减轻一个人在经济上的心理压力或思想压力,从而有可能心情愉快、安心工作和思想先进,因此,“高薪养廉”能“养心”;二是“高薪养廉”能“招贤”“养贤”。

“高薪”,就能高薪聘用人才,也就能聘用到优秀人才、高级人才,而且能留住人才;三是“高薪养廉”能“养廉”“肃贪”。

“高薪养廉”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在经济上比较宽裕了,对金钱的获取欲望就会降低,其降低程度较大,一个
人的心理基本或完全能抵御非法礼金、礼品、礼节或利益的诱惑,从而“高薪”就能“养廉”。

再是,如果实行了“高薪养廉”,那么在经济上的处理就可能更加具体、严格,稍有贪污、受贿、浪费等不良行为就可能被处理,因此“高薪”能“肃贪”。

2)失策之处:一、贫富差距继续扩大,两级分化严重。

二、追逐利益,工作绩效下降。

我个人不是反对“高薪”,而是要在社会普遍劳动所得增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高薪养廉”,激励并不是唯一的“养廉”手段,也不是最佳的。

应该采取制约权力的泛滥和惩治,来为“高效、廉洁”建立一道防火墙。

怎样看待薪酬制度与官员腐败之间的关系
答:一方面,官员的薪水收入相对于支出而言太低、入不敷出,难以维持欲望泛滥的体面生活。

因而作出贪、占、收行为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当官员的薪酬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和档次时,相互之间的攀比,跟风,以及欲望的无节制发展会导致官员的腐败现象。

试分析官员腐败的主要原因
A钱少:中国的公务员工资是世界上公认的比较低的几个国家之一。

B思想贫乏:干部素质不高,科学知识缺乏。

C同志“富余”:各地公务员之间的来往交流,“管吃、管喝、管卡拉OK”现象严重。

D权力“富余”:权力越是集中,越将计划决策实施控制监督等管理职能集于一身,个人既是决策者,也是监督者。

极易形成“一人系天下安危”的局面
(二)万里长城因一句谎言而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