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惩罚不当的危害

合集下载

10个体罚孩子的坏处 你知道吗_家庭教育

10个体罚孩子的坏处 你知道吗_家庭教育

10个体罚孩子的坏处你知道吗_家庭教育1:体罚损害儿童智商体罚使得孩子更加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而且可能导致认知障碍和发育困难。

2:滥用体罚危害孩子心理健康体罚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被很多家长滥用了,并由此而引发了诸多问题。

心理专家表示,滥用体罚危害孩子心理健康,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滥用体罚就是在孩子面前宣扬暴力专家指出,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是被他人接受,并被他人尊重;第三是要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要在家里有地位。

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如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

4:体罚损伤自尊心儿童心理学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发育,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

自尊心是对自己个性品质的确良肯定的评价,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推动学生积极上进的一种动力。

他们一旦有了错误和过失,就会感到内疚,受到良心责备,下决心改正。

尊重信任孩子主要是指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想念他们的力量和才能。

5:体罚妨碍自我意识的正常发展唯有个性心理行到健康、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才能主动适应和促进现代化社会发展,才能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竞争型人才。

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体罚对成才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发展极为有害。

6:体罚扼杀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由于体罚强制、迫使学生和孩子服从,使他们处于一种压抑、恐惧、担惊受怕的不正常的心境之中。

在一个经常体罚孩子的班级,由于老师声色俱厉的粗暴态度,讽刺挖苦,尖酸刻薄的语言和吓人的体罚手段,竟使得一些优秀生听到老师的提问就胆战心惊,吓得直打哆嗦。

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了解虐待对儿童的影响

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了解虐待对儿童的影响

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了解虐待对儿童的影响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了解虐待对儿童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儿童虐待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儿童虐待不仅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还在心理上给他们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了解虐待对儿童的影响对我们在预防和应对儿童虐待方面进行有效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身体健康受损儿童在遭受虐待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身体上的各种伤害。

身体虐待包括:打、打骂、鞭打、对儿童进行不正当的体罚等。

这些暴力行为会造成儿童身体的疼痛和伤痕。

更严重的虐待甚至可能导致骨折、内外伤等严重的伤害。

这些身体伤害会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和发育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问题虐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常常被人们忽视。

儿童是社会的明日之星,然而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虐待,可能会导致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儿童虐待可能会给他们留下长期的心理创伤。

儿童经历的虐待事件会使他们长时间处于极度恐惧和紧张的状态下,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

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会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2.自尊心受损虐待经历可能使儿童感到自己不被接受和重视,他们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否定的看法。

这会导致儿童的自尊心受损,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3.内外化问题受虐待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内外化问题。

内化问题包括内向、抑郁、焦虑等,而外化问题则表现为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叛逆等。

这些问题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际交往。

4.自我理解受阻儿童虐待可能会导致儿童对自我的理解产生困扰。

他们可能无法正常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这会使他们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

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有效干预与防范为了减少儿童虐待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儿童虐待的预防和干预。

1.法律保护加强法律对儿童虐待的保护,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严惩虐待儿童的行为,从源头上减少虐待事件的发生。

父母错误教育方式及其影响

父母错误教育方式及其影响

1、“棒打出孝子”法
许多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会采用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做会增加孩子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而长期积累下来,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

此外,通过这种方式惩罚孩子,也可能导致孩子变得更加冲动和暴躁。

2、“恐吓威胁”考不上大学就去要饭“
有些家长会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前途,将来只能上街要饭”的方式来恐吓孩子。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激励孩子去学习,但却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焦虑,导致他们失去了探索和创造的兴趣,只会机械地追求高分数。

3、“妈妈不要你了”冷暴力对待孩子
有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或者叛逆时会采用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甚至将孩子关到门外或者扔在大马路上。

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深受惊吓和伤害,他们会失去信任和安全感,长大后也可能出现情感和行为问题。

因此,父母应该用更加温和和理性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建立起互信和良好的关系。

体罚学生的危害和后果

体罚学生的危害和后果

老师体罚学生的危害性
老师体罚学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使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危害性极大。

老师体罚学生危害性表现为以下4点: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

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

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

这种体罚与变相体罚显得相对无效。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

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与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

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

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孩子不听话的后果及对策

孩子不听话的后果及对策

孩子不听话的后果及对策孩子的不听话是许多父母面临的普遍问题。

不听话不仅会给家庭带来不和谐的氛围,还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有责任找到合适的对策来应对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孩子不听话的后果,并提供一些可行的对策。

一、孩子不听话的后果1. 引发家庭冲突孩子不听话常常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

家长为了孩子的行为问题而担心和生气,而孩子则可能因为家长的指责而感到受伤和反感。

这些家庭冲突会导致紧张的氛围,可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2. 影响学习成绩孩子不听话也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不良影响。

当孩子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和学习安排时,他们可能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错过重要的知识点。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考试中得分较低,并影响他们的学业发展。

3. 社交问题孩子不听话还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方面遇到困难。

如果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无礼或不尊重的态度,他们可能会被同龄人孤立,或者被老师和其他成年人认为是不守规矩的孩子。

这将限制他们与他人建立正面关系的机会。

二、应对孩子不听话的对策1. 确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制定家庭规则和期望对于孩子的行为管理至关重要。

家庭规则应该简明扼要,明确规定孩子应该如何表现。

此外,父母还应该与孩子沟通,确保他们充分理解这些规则的重要性和后果。

2. 建立积极奖励机制激励孩子遵守规则和听从指导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父母可以制定一个积极奖励系统,例如给予赞扬、奖励他们喜欢的物品或活动,以鼓励他们的积极行为。

这将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3. 设定明确的后果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应确保他们明确了解不听话的后果。

这可以包括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如剥夺游戏时间、限制电视时间等。

父母应该坚定地执行后果,以便孩子能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带来不愉快的结果。

4. 倾听孩子的声音有时,孩子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指导是因为他们感到被忽视或没有受到重视。

父母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适度的自主权。

这将帮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对父母的合作意愿。

惩罚不当的危害及防治

惩罚不当的危害及防治

惩罚不当的危害及防治作者:王芬莲孙德玉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12期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惩罚不当现象,并造成了严重危害。

那么,其根源何在?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各种惩罚不当现象?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惩罚不当的危害1对学生造成的危害首先,惩罚不当可能会造成对学生身体的伤害。

如有教师恶意惩罚学生吃苍蝇、啃树木、喝白酒、嚼烟头,还有教师把学生打伤打残,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其次,惩罚不当会造成对学生心理的危害。

惩罚不当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他们形成盲从保守、缺乏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不良人格特征,成为压制个性、扼杀人才的罪魁祸首。

再次,惩罚不当会造成对学生行为的危害,可能造成学生说谎、攻击报复、逃学及自杀等不良行为。

2对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活动造成的危害首先,惩罚不当会损害教师形象,降低教师的人格品行和教育威信,影响师生关系。

笔者曾在几年前对安庆、上海等地的五所中学600名中学生作过问卷调查发现,44.3%的学生反映教师经常当众点名批评、训斥或粗暴地体罚学生,或公开学生的个人隐私。

这样的教师也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惩罚不当还可能引发学生的对抗行为和师生关系冲突,甚至使师生关系陷入惩罚—对抗—惩罚的恶性循环。

据丁静对中学教师撰写的案例分析发现,在39个案例中共有31个案例涉及师生冲突和学生对抗行为。

笔者分析发现这些师生冲突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与教师惩罚不当有直接关系;其次,惩罚不当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惩罚不当直接降低了教师的教育管理艺术水平,妨碍了教师在业务上的自我提高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也消耗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或间接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而最终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一些不合理的惩罚还可能引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纠纷,又将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二、惩罚不当产生的原因分析1不良的环境因素——惩罚不当的社会根源社会思想观念陈旧。

体罚方法男孩要羞耻

体罚方法男孩要羞耻

体罚方法男孩要羞耻对于体罚的问题,我必须强烈反对和谴责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无论是对待男孩还是女孩。

体罚不仅是一种过度的惩罚手段,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首先,体罚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创伤。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在面对错误时,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指导,而不是残酷的惩罚。

当父母用体罚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孩子往往会感到恐惧和羞耻,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一直伴随他们的成长过程。

他们可能会埋藏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其次,体罚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体罚往往是以打骂等方式来表现,这可能导致孩子受伤甚至残疾。

孩子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他们的骨骼、器官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体罚可能给他们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此外,体罚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理问题,如失眠、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

另外,体罚也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早期的教育理论认为,体罚可以通过疼痛的刺激来让孩子记住错误,并纠正行为。

然而,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体罚并不能真正教育孩子,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体罚可能使孩子表面上服从,但内心并没有真正明白要学到的道理。

它只是让孩子在恐惧和追求回避痛苦的心理下,暂时改正行为。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通过理解、关爱和引导,帮助孩子明白道理和自我反思,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体罚的使用是对人权和尊严的侵犯。

每个人都有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包括儿童。

体罚违反了这种基本权利,将孩子视为物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孩子也应该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他们有权利获得父母的爱护、关怀和保护。

作为成年人和父母,我们应该努力寻找替代的教育方法,以取而代之体罚。

我们应该注重亲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以及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的满足。

我们还可以借助积极的激励、表扬和奖励来鼓励和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

只有通过爱与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快乐和有价值的人。

孩子挨打很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

孩子挨打很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

孩子挨打很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导读: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然而,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你知道吗?孩子挨打很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孩子挨打很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以及怎么教育孩子。

*孩子挨打会出现七种心理问题*1、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

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

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

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

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

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

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

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

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6、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

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

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打骂孩子的危害及注意事项

打骂孩子的危害及注意事项

打骂孩子的危害及注意事项父母打骂教育孩子的原因中国有句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曾经经历过父母打骂的家长,沿袭了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也会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些家长也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那么就理所应当。

然而,教育孩子还是需要讲求方式、方法。

打骂教育不可取!以下归纳总结了父母打骂教育孩子的几方面原因:1、传统教养观念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2、自我情绪管理不佳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

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能够完全按照她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3、熟悉的成长经验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因此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

因此,当她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她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它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

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打骂孩子会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一、生理上的创伤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长生气时,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还会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

如孩子认错态度良好则罢,如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

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

大多打孩子的家长要理智一些,她们认为,孩子总归要打,但头打不得,打屁股没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坏。

事实上,屁股照样是能够“打坏”的——轻者,孩子皮下血肿,神经受损,重则,殃及内脏(如腰部的肾脏等)或由于广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

家暴让孩子产生哪些心理问题

家暴让孩子产生哪些心理问题

家暴让孩子产生哪些心理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自己对其采取体罚或打骂的方式算不上家庭暴力,其实不然,这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

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可能会对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今天我们要来谈谈家暴让孩子产生哪些心理问题。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孩子经常挨打或挨骂(家暴),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这种皮肉之苦,会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理。

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挨打挨骂,那么他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自卑: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

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

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无助: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反过来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

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

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

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显得孤独。

现在教育孩子该不该打?

现在教育孩子该不该打?

现在教育孩子该不该打?教育小孩不能靠打,甚至不能和暴力有任何的相关。

因为靠暴力管教的孩子,或许打的当时,可以让孩子达到家长想要的模样,但是却在孩子的心理埋下祸根,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

甚至导致孩子也变成一个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

所以,打孩子是最错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时打孩子的危害:第一: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大多数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言论的家长都是没有接受过正常的教育理念的人,因为无论是哪儿一个育儿教授,都不会主张这件事,这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内心,甚至还有身体,身心的双重伤害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第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

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第三:逐渐有暴力倾向。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影子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经常被父母打的小孩子无疑会去学习父母,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打一顿”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四:更加孤僻自卑。

家本来是个温暖的港湾,但是如果这个港湾很是阴暗呢?有些小孩子的性格可能没那么活泼开朗,他们有些内向,甚至有些自卑,如果在这种程度上还掺杂着家庭的棍棒教育,相信我,这样的小孩子一定会更加自卑的,默默地忍受着父母的暴力行为,对于他们的性格生长发育是很不友好的。

现在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第一:用心聆听,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没有什么方法比这个更容易表达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了。

如果父母能够当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不仅是用耳朵听,而是进一步用心听,在孩子跟你诉说时能够停下手边正在忙的工作,孩子会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尊重,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常和你分享一些小秘密小心事的。

所以父母要学会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认真去了解他们的真实世界,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第二:唠叨不如让孩子来回答。

唠叨时不妨试用一个新办法:把唠叨变成提问题。

当你发现一个问题,把自己要说的内容,变成提一个问题,让孩子说说,也许孩子要比家长说得又好又生动。

是否应该废除家长惩罚孩子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家长惩罚孩子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家长惩罚孩子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家长惩罚孩子。

家长惩罚孩子是一种过时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首先,家长惩罚孩子往往是出于情绪化的行为,缺乏理性和有效的沟通。

当家长处于愤怒或焦虑状态时,很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这样的惩罚往往是没有建设性的,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惩罚孩子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严厉的惩罚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恐惧感,长期下去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最后,废除家长惩罚孩子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信任。

当家长放下惩罚的方式,转而采取理性和平等的沟通方式,孩子会更愿意和家长交流,解决问题,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说过,“逻辑能带你从A点到B点,想象力则能带你到任何地方。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解决问题,需要理性思考,而不是情绪化的惩罚。

经典案例,有研究表明,长期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更容易在成年后出现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

这就充分说明了家长惩罚孩子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家长惩罚孩子。

家长惩罚孩子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方式,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规则意识。

首先,家长惩罚孩子可以让孩子明白错误行为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

在孩子犯错时,家长适当的惩罚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明白不良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其次,家长惩罚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规则意识。

在家庭中,家长的惩罚可以让孩子明白家庭的规矩和价值观,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家长惩罚孩子可以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和纪律。

在社会中,遵守规则和纪律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惩罚可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名人名句,孔子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遵守规则,而家长的惩罚可以教育孩子遵守规则。

经典案例,有研究表明,家长惩罚孩子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加懂得尊重和纪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简述惩罚的副作用

简述惩罚的副作用

简述惩罚的副作用。

惩罚虽然可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但是由于它是一种负性的方法,会使个体的身心受到伤害。

归结起来,惩罚的副作用及弊病有六点。

一、强烈的惩罚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强烈的惩罚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如哭叫、焦虑等,或迁怒于他人。

对猫进行的实验表明,猫在受到电击后会发生神经官能症。

而对儿童实施惩罚后,被惩罚者会变得胆大妄为或者胆小怕事。

美国儿童虐待预防全国委员会(1995)指出:受到体罚的个体更容易出现酗酒、抑郁和自杀观念。

林正文认为,对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实施惩罚会引发反抗的反应,有些孩子甚至会转移反抗的情绪,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

而对于弱小畏缩的儿童实施惩罚会引起逃避反应,并且借由哭泣、自我封闭方式来发泄。

卡兹顿认为,由体罚所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学习和正常的社会技巧的发展。

二、易产生条件惩罚物在受到惩罚后,不仅对惩罚物产生害怕和抑制的反应,和惩罚物相联系的其他人和事物也会引发个体的害怕和抑制反应,变成了条件惩罚物。

例如受到教师强烈惩罚的学生,以后不但会厌恶和回避老师,而且会对教师、学校、同学都产生厌恶感,引起厌学及逃学行为。

已故的台湾作家三毛在自传体小说《逃学记》中描述了她由于受到老师的误解受到当众游行的惩罚后,不仅对惩罚她的老师,而且对学校、校园和同学这些无关的人和事也具有了惩罚的作用,使其每天瞒着家长逃学到墓地。

某位大学生有一次和她的大学老师说起了在小学时,有位男教师经常对她体罚。

而且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她对初中和高中的男老师都较畏惧,实际上,初中和高中的男老师虽然没有对她体罚,但是由于是同样的性别,形成了条件惩罚物。

在十几年后回忆时仍不能自持。

三、易导致儿童模仿成人的惩罚行为来对付别的儿童惩罚的另一个弊病就是会让儿童模仿,使惩罚这个行为代代相传。

四、惩罚可能导致使用者上瘾由于惩罚的效果显著,有时甚至只施行一次就可见效,使惩罚的使用者忽略了惩罚效果的短暂性和不良行为在惩罚后的易重复性,逐渐就会形成习惯乃至上瘾。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合理性分析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合理性分析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合理性分析在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惩罚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另一些人则坚信,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那么,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究竟是否合理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不是体罚,不是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摧残,而是一种教育手段,是通过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后果,来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获得成长。

比如,当孩子在课堂上捣乱,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老师可能会让他在课后留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减少他课间玩耍的时间。

这种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且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有限。

如果在这个时候,孩子犯了错误却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适当的惩罚,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是被允许的,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欺负同学,而老师只是口头批评,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惩罚措施,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会觉得欺负同学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从而变本加厉。

相反,如果老师对他进行了适当的惩罚,比如让他向被欺负的同学道歉,并写检讨书反思自己的行为,那么他就会明白欺负同学是不对的,以后就会避免这样的行为。

适当的教育惩罚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当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会带来不良后果时,他们会更加谨慎地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学会自我约束。

比如,如果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可以让他在课间补完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按时完成作业是自己的责任,如果不完成就会受到惩罚。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

教育惩罚还可以维护教育秩序和公平。

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有些孩子犯了错误却没有受到惩罚,那么对于那些遵守纪律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体罚学生的危害和后果

体罚学生的危害和后果

体罚学生的危害和后果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请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八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师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16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教育后不改的”,对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开除”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确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

对教师的违法行为,可以向学校领导或者上级机关举报,责令改正错误做法,或者要求给予行政处分。

当然,我们有权要求学校主管部门对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理,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主管部门不予处理的,可以以主管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裁定处理。

体罚是教师惩罚学生,使学生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如殴打、罚站、蹲、超过体育运动极限、刮胡子、撕嘴等。

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他间接手段,对学生进行身心上的惩罚,使其受到伤害,如劳动处罚、抄袭过多作业、在脸上写字、挖苦、辱骂、暴晒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普通体罚与变相体罚1殴打(打耳光、刮胡子、蹲下等)。

老师们认为这是控制调皮学生最安全的方法,但有时达不到这个效果,还引起了社会的谴责和学校的惩罚。

2点球台。

刑罚台是教师常用的一种体罚。

有的教师经常采用罚站的方法,而且很成功。

但是“智者必须小心,一定会有错误。

”。

虽然学生能理解这种方法,但效果甚微。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惩罚现象探讨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惩罚现象探讨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惩罚现象探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惩罚现象探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惩罚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有限,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和矛盾。

然而,班级管理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班级秩序和学生行为规范。

因此,在惩罚与奖励之间,惩罚是一种常见而又必须使用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惩罚是否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是否存在不当惩罚或者过度惩罚的现象?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一、惩罚与心理健康问题小学生正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身心发生着极大的变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责任。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家庭对于孩子行为的指导不够科学,过于依赖惩罚手段;而学校过度追求学生行为规范,也常常使用不当的惩罚手段。

这些做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不当惩罚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在班级管理中,有时会出现过于严厉或者不公正的惩罚现象。

对于孩子而言,这种惩罚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公正对待,会引起抵触与反感的情绪。

当孩子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当的指责或者惩罚时,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在未来的学习和社交中可能产生阻碍。

2.过度惩罚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逃避心理在班级管理中,过度惩罚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即使孩子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经常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产生害怕和逃避的心理,为了避免惩罚而不敢表现自己的行为,或者对于一些事情缺乏积极的思考。

3.不当惩罚会影响孩子的综合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出现的惩罚方式是体育锻炼和写作业。

例如,一个任教老师对于孩子不听讲的情况,将孩子安排去跑步30分钟。

这种提交会本能降低学生的学业能力和课程成绩,对于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惩罚机制应该注意哪些因素1.要明确惩罚的原则和目的惩罚是一种满足特定目的的行动。

在班级管理中,惩罚的目的是维护班级秩序和学生行为规范。

奖罚制度对小孩的影响论文

奖罚制度对小孩的影响论文

奖罚制度对小孩的影响论文奖罚制度作为教育和激励的一种手段,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篇关于奖罚制度对小孩影响的论文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奖罚制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奖罚制度对儿童行为、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运用奖罚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奖罚制度;儿童教育;行为影响;情感发展1. 引言奖罚制度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

然而,其对儿童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性格和环境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2. 奖罚制度的理论基础奖罚制度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尤其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通过奖励正向行为,惩罚负向行为,可以塑造和强化儿童的行为模式。

3. 奖罚制度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奖励可以激发儿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重复正向行为。

而惩罚则可以抑制不良行为,但过度或不当的惩罚可能导致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或恐惧感。

4. 奖罚制度对儿童情感的影响适当的奖励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而过度的奖励可能导致依赖性。

惩罚可能引起儿童的恐惧、焦虑或羞愧感,影响其情感发展。

5. 奖罚制度对儿童认知的影响奖罚制度可以促进儿童对行为后果的认知,帮助他们建立因果关系。

但过分依赖奖罚可能导致儿童缺乏内在动机,影响其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6. 奖罚制度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奖励可以鼓励儿童与他人合作,而惩罚可能影响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导致孤立或排斥。

7. 合理运用奖罚制度的建议- 奖罚应与儿童的行为直接相关,避免使用模糊或不相关的奖罚。

- 奖励应注重内在价值,鼓励儿童发展内在动机。

- 惩罚应适度,避免过度或滥用,以免造成心理伤害。

- 家长和教师应与儿童沟通,解释奖罚的原因和目的,促进其理解。

8. 结论奖罚制度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运用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长和教育者应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奖罚制度,以培养儿童的积极行为和健康情感。

【儿童潜能开发】体罚让孩子心智发育更慢

【儿童潜能开发】体罚让孩子心智发育更慢

【儿童潜能开发】体罚让孩子心智发育更慢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体罚可能影响孩子智商。

他们认为,打得越多,孩子心智发展越慢。

为了让子女在管教中有所收获,专家建议家长在教育方式上三思,不要轻易打骂。

打得越多,心智发展越慢美国身心健康生活新闻网报导,这一辨认出源于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默里施特劳斯与同事的跟踪调查。

二人调查美国806名2岁至4岁儿童与704名5岁至9岁儿童的智力测试分数,4年后经二次测试发现,前一个年龄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平均得分比经常挨打者高5分;后一组内这一差距为2.8分。

“这与家长踢孩子次数也存有关系,”施特劳斯说道,“踢得越多,孩子心智发展越慢。

哪怕就是打至很少也存有影响。

”施特劳斯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社会学教授兼家庭研究实验室副主任。

他定于25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举行的暴力、虐待和创伤国际会议上发表这一有关体罚与儿童智商的发现。

施特劳斯的辨认出获得部分专家积极支持。

纽约市蒙蒂菲奥里儿童医院儿童心理医生拉希勒布里格斯说,先前研究清楚表明,负面压力能改变儿童大脑构造,损伤神经。

“你如果踢孩子,就等同于说他们这就是一种处置问题的方法,”布里格斯说道,“但如果你采用其他管教方法,就能够教授孩子更高级的心智技巧、自制力、因果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研究虐待儿童现象的纽约市布鲁克林医学中心儿科门诊主任斯蒂芬阿吉勒认为,殴打和其他体罚形式意味着大人“已经失控,如果体罚成为家常便饭,就可能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踢孩子的家长越多,国民平均智商越高施特劳斯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一项对32个国家、超过1.7万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体罚子女的家长比例越高,那个国家国民平均智商就越低”,反之亦然。

布里格斯指出这些辨认出存有一定道理。

但她补足说道,很难剖析出来影响智商的全部因素,比如经济状况和父母受到教育程度等。

尽管如此,专家们仍建议家长认真考虑管教子女的方式。

布里格斯说道,管教子女的方法“并不等于子女有所斩获”。

如果仅仅就是大打出手,孩子们就一无所获”。

教育不当引起的后果

教育不当引起的后果

教育不当易产生的不良后果1.幼儿多动症产生原因:环境不良而引起的精神高度紧张。

多动症的父母经常干涉儿童的活动,如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

而孩子稍有失误就遭到批判和指责,甚至体罚。

由此可引起儿童焦虑不安、分心、冲动和多动的表现。

家长应做到:对儿童关心体贴关怀,多启发鼓励,勿体罚和歧视,否则会伤害儿童自尊心,加重精神创伤。

2.口吃产生原因:父母期望过高:幼儿刚会说话就要求流畅,听到孩子说话重复或停顿就不耐烦,随意打断孩子的话,甚至批评斥责,使孩子对自己的说话能力过分关注或反应过强,害怕说错话,一说话就紧张焦虑,容易形成口吃。

教育方法不当:专横粗暴,过于严厉,动辄惩罚,儿童做错事情,在威逼之下产生诚实与说谎,公开与隐瞒的心理冲突,导致表达的迟疑而停顿,出现口吃。

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三天两头吵架,子女无所适从,怕说错话造成不良后果,会使幼儿高度紧张,焦虑脑功能紊乱,言语中枢失调引发口吃。

3.焦虑症病症:在儿童时期,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过于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甚至无缘无故的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安,过度烦躁的一种神经症。

如不敢走黑路,不敢单独留在室内,不安得来回走。

后果:易造成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下降。

过分的敏感、自卑、恐惧、犹豫不决。

产生原因:家庭气氛紧张,教育方法不当,期望过高,管束过眼,奖罚不当,受惊吓造成强烈心理刺激。

现代父母六要素:1.关心爱抚孩子。

多给他们一些微小,对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兴趣。

当他们学习或联系的时候,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刚开始也许会做的不好,但不要去职责他们,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2.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尊重孩子的各种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情多与孩子上了,听他们的遇见,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容忍孩子与父母有不同的意见。

3.让孩子感到快乐。

给他们提供游戏的时间场所和玩家,对他们的爱好给予鼓励和支持。

改变”玩物丧志“的误区,游戏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使他们的快乐中增强体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孩子惩罚不当的危害
*导读:对孩子惩罚不当的危害有哪些?孩子犯错适当地进
行惩罚是可以的,但方法一定要正确,不然会适得其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编现在就来说说:对孩子惩罚不当的危害到底有哪些?
*一、对孩子惩罚不当的危害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给孩子们的鼓励、支持和谆谆教导实在太少,而责骂、嘲讽和惩罚的次数却往往很多。

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头出孝子的信条,使一些孩子几乎都在指责和漫骂声中成长;有的孩子还不时地忍受着父母施予他们的罚站、罚跪或者殴打等体罚。

诚然,大人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不当的或者是错误的言行,促使他们立即改正;可是惩罚是压力教育,对孩子来说,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更何况年幼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柔弱的,惩罚只会使他们产生惧怕,引起自我防护的叛逆心理。

所以,惩罚不但不能唤起孩子们的良知,而且还侮辱了他们的人格,也严重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例如,有一个三岁的男孩被父母送入全托幼儿园,虽然他在园内活泼、好动、合群,但因为他十分想家,在入园后不久的某天早晨,趁教师不备,溜出大门回家。

在自家门口,他高兴地呼喊正要上班的妈妈,却被父母一顿数落;随即父亲从单位赶回,又把他狠骂一顿。

当时,他似乎还是无所谓的样子,不一会,因为玩弄桌上的酒杯,后脑袋遭母亲重打一掌,他即刻躲闪到墙角边,许久不能动弹,之后便哈哈大笑,大叫坦克车来压死我了,把我的骨头压碎了等等。

次日,他发呆及哭笑无常。

数日后,他大声叫喊老虎来了,快走,躲进了衣橱,父母只得送他去住院治疗。

又例如,有一名初中一年级男生,从小被寄养在农村奶奶家,七岁入城与父母生活。

他爱劳动,关心集体,学习成绩中等。

但是由于他比较贪玩,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为此不断地写纸条向其家长告状。

加之他的某些不文明习气,父母和哥哥对他看不惯,经常对他漫骂或者责打。

以他母亲的话来说:在家里没有他说话的余地,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极其不佳。

他曾经对相好的
同学说道:我不喜欢这个家。

他惧怕家人连续不断对他的惩罚。

为了逃避惩罚,他学会了说谎;为了报复父母和哥哥,他多次偷窃家里的钱物。

进入初中,依然得不到家人与老师对他的信任,他丧失了信心,一心想弃学自谋出路,因而三次离家出走。

不久前,某报登载一名12岁的小学生,因为不能忍受父母
的粗暴管教而服毒自尽身亡。

奖励和惩罚是相对的两种教育孩子的方法。

从以上事例说明,惩罚的效率不仅很低,而且惩罚的结果往往只能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粗野、迟钝,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它破坏了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联系,父母的教育也宣告失败。

因而,惩罚总是失大于利,甚至有百弊而无一利。

有经验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总是运用提醒、支持、鼓励和说服等教育方法。

在年幼的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父母给他们一个微笑,抚摸他们的小脑袋,拍一拍他们的肩头,或者搂抱他们一下,都会起激励孩子的作用,并且对他们良好的行为规矩的形成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少年儿童,父母如
果能够留意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经常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许,可以激发他们的良知,他们的行为改善了,父母自然也会更加喜欢他们。

这样,一个奇妙的良性循环就会开始运转起来。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家长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他们要嘴下留情,手下留情,不要惩罚,应从正面去积极教育,使他们在健康和愉快的气氛中茁壮成长。

二、惩罚宝宝的科学好方法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

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宝宝的行为逆向发展。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宝宝,下面十个方法科学又智慧。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7、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方式: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
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案例: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总之,孩子犯错家长进行一定的惩罚是应该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