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痛风篇
“痛风”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编辑本段辨证施治编辑本段“痛风”中医诊断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最受累的部位是足第一跖趾关节,特点是突然发病且无前兆,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
镇风贴作为疗痛风的经典黑膏药,针对痛风产生的病机,精细配伍,选用上乘名贵药材,纯手工独法熬制,保证药物有效成分不流失,保障膏药的疗效。
相对于西医而言,思华堂更讲究从病灶入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痛风的目的。
痛风早期中医诊断: 1、湿热阻痹 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热内郁 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晴,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3、痰湿阻滞 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
4、肝肾阴虚 阴虚 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风寒湿痹型 肢体、关节疼痛,或呈游走性痛,或呈关节剧痛,痛处不移,或肢体关节重着肿痛,肌肤麻木。
痛风(中西医结合治疗)
痛风一、概述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累及肾脏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石症。
在古代中医学文献中,就有“痛风”病名,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不得运行,所以作痛,痛则夜甚,发于阴也”。
二、西医诊断( 主要指原发性痛风)(一)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性多见。
(二)家族遗传史。
(三)诱发因素:如进食高嘌呤饮食( 动物肝、肾、脑、心、鱼卵、沙丁鱼、豆类等) 、饮酒、精神紧张、过劳、受寒、关节损伤、手术、感染等。
(四)症状:常有发热,畏寒,无力,头痛,厌食,关节痛,受累关节以拇趾第1关节多见,其次为踝、手、腕、膝、肘、足部,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局部皮肤脱屑和癌痒,关节腔积液,关节畸形。
(五)白细胞数增多,血沉增快,血尿酸增高,男性在380mmol/L 以上;女性在更年期以前为310mmol/L,更年期以后同男性。
(六)X 线片可见受累关节在骨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可有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透亮缺损。
肾孟造影可见透光性肾结石影。
(七)滑囊液中可发现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八)痛风石形成,在耳轮、对耳轮、足趾、指间、掌指部常见,痛风石经皮肤溃破,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
三、辨证分型(一)急性发作期1、风湿热痹,湿热阻滞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为甚,每以湿热天气之下,受潮湿,或过食醇酒厚味而诱发,或伴有咽干、口中粘腻,胸脘痞闷,小便黄赤,大便不爽,头晕困重,腰腿沉重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2、风寒湿痹,湿热阻滞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为甚,每以阴冷天气之下,受风寒而诱发,或伴有口不干,胸脘痞闷,小便清白,大便不爽,头晕困重,肢体畏寒,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紧,或沉弦而滑。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痛风的症状和体征
01
02
03
04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关节红肿热痛,多在夜间发作 ,疼痛剧烈,1-2周内自行缓
解。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可出现关 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痛风石
关节周围、耳廓等部位出现大 小不一的结节,破溃后排出白
色尿酸盐结晶。
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水平升高,可无明显症 状或仅有乏力、腰痛等。
痛风患者的饮食调理
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
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以减少尿酸生 成。
控制食物中的脂肪摄入
避免高脂肪食物,以降低痛风发作风险。
多摄入蔬菜水果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尿酸排泄。
适量饮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尿酸排泄,预 防痛风发作。
痛风患者的运动保健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 剧烈运动。
饮食控制
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控制总热量 和脂肪摄入,保持合理的体重。多食 用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品,避免过 度饮酒和吸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注意关节 的保暖和保护,避免关节受伤和过度 使用。
增加运动量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 循环,有助于尿酸的排泄。建议选择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 泳等。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血尿酸水 平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尿酸升高 和痛风等问题,避免病情加重和并发 症的发生。
04 痛风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药复方对痛风的治疗作用,如四妙散、当归拈 痛汤等,这些药物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 的疗效。
7方辨证治痛风
家庭医药 2018.0844传统医学传统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器质性疾病。
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
根据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痛风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继发性痛风是由于其他疾病、药物等引起尿酸生成增多或排出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而致。
此文主要讨论原发性痛风。
本病临床以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不灵活为主要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等病范畴。
病因多为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养;病机关键为浊毒淤中阻脾胃。
病位主要在关节,与脾、肝、肾密切相关。
对于本病,中医认为治宜祛湿化浊,活血通络。
临床常用方剂有:1.运脾渗湿汤组成与用法:萹蓄、白术各20克,土茯苓50克,猪苓、滑石各15克,川牛膝、瞿麦、萆薢、车前子、制大黄各10克,桂枝5克,生薏苡仁30克。
水煎,每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一般进行3个疗程。
功用与药理:运脾渗湿。
全方组成克促进肾脏排泄尿盐类、溶解组织中沉淀的尿酸盐和阻止核蛋白代谢,同时通过运脾渗湿达到脾胃运化正常,湿邪不能内生。
2.痛风饮组成与用法:虎杖、灯笼草、掉毛草、九子、苍术、牛膝各15克,土茯苓、萆薢各20克,薏苡仁30克,甘草6克。
先将诸药用冷水7方辨证治痛风□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浸泡30分钟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取汁15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沸30分钟后取汁150毫升,两煎混合,分2次温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服药时忌饮茶。
功用与药理:清热除湿,祛风通络。
方选虎杖、灯笼草、土茯苓、九子、萆薢清热除湿,利尿消肿;掉毛草、苍术、薏苡仁、牛膝祛风燥湿通络以利关节。
全方清热除湿,通络止痛,利尿消肿,促进体内尿酸排泄,以使体内嘌呤代谢正常,从而达到消除症状、降低血尿酸的目的。
3.定痛灵组成与用法:黄柏、栀子、车前草、汉防己、木瓜、秦艽、昆布,海藻、槟榔各15克,木通、山慈菇各6克,僵蚕10克,全蝎3克,黄芪20克,绿茶适量。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分型证治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分型证治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特异性临床综合征。
以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周围和皮下组织、滑囊软骨、骨骼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相应的病损及炎性反应为特点。
本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而且常常迁延难愈,甚至关节畸形、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且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属临床难治之症,笔者就其中医临床辨治方法与思路做一探讨。
1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要点1.1全身症状有全身发热、畏寒、头痛、关节发红、肿胀、剧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1.2局部症状男性反复发作性下肢远端为主的急性关节炎,约90%男性患者足趾被累及跖、趾、踝、膝、指、腕、肘关节亦为好发部位。
急性发作期亦可累及肩、髋、脊柱、骶髂、胸锁和下颌关节,但甚罕见。
间歇期症状几乎完全消失。
1.3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30%~50%有家族史。
1.4化验检查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可有WBC增高、ESR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血尿酸增高。
1.5滑囊液检查急性期如踝、膝等较大关节肿胀时,可抽取滑囊液,旋光显微镜检查,关节腔积液穿刺或结节活检有大量尿酸盐结晶,滑囊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尿酸盐结晶的现象。
1.6 X线的表现早期关节可无明显改变,反复发作后可有骨质改变,首先为关节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及骨髓内均可见痛风石沉积,骨质呈凿孔样缺损,边缘锐利,骨质边缘可有增生反应。
2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范畴,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属中医”热毒痹”、”历节病”、”白虎历节”等辨证范围,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指出”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发,浮则汗自出”,正是说明脾胃湿热,热蒸液泄,可成为本病。
中医治痛风有标准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痛风诊疗方案摘要
中医治痛风有标准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痛风诊疗方案摘要对于痛风的发病,中医各派大都认为应责之脾肾,但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仍然众说纷芸。
随着痛风发病率的快速增高及人们对中医的重视,为规范痛风的中医治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颁布了痛风中医诊治的相关标准。
这份标准应该是国内最权威的痛风中医诊治指南。
一、痛风的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症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3、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4、痰淤痹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脉弦或沉涩。
二、痛风的治疗方案1、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新癀片、四妙丸等2、脾虚湿阻证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3、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
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益肾蠲痹丸4、痰淤痹阻证治法:活血化淤,化痰散结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中成药:淤血痹颗粒、益肾蠲痹丸三、痛风的疗效评估1、急性期痛风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化验指标正常(主要指痛风的急性炎症指标);显效:痛风的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主要化验指标基本正常;有效:痛风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及主要化验指标基本正常;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无改善或加重。
2、慢性期、缓解期痛风显效:血尿酸下降达50%以上(或降至正常);有效:血尿酸下降达30%~50%;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血尿酸下降不足30%。
《汉唐方剂讲解》系列之---痛风丸
《汉唐方剂讲解》系列之---痛风丸倪海厦先生创建的汉唐中医,有100个成方,方剂内容由紫极书院的紫极先生讲解。
现在很多中医都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信仰要饭教,这个紫极先生也不例外,但他这个方剂讲解的内容,还是有很多优质的东西的。
另外,现在网上关于《汉唐方剂讲解》的内容也不太多。
在这个公众号里面,我们开设一个专题,专门整理编辑《汉唐方剂讲解》系列,内容通俗易懂!鄙人把里面认为好的内容,重新整理编辑,然后放到这个专题上。
供给有需要的同道学习。
个人认为,他这个讲解内容挺不错的,对自学中医的同道有相当的启发作用。
下面开始进入讲解内容,100个方剂,我们随机按排整理编辑,不按顺序。
下面先看HT(汉唐)-27号(痛风丸)。
痛风,是古时候的名字,我们通过这个名字来看,一个是痛,一个是风,就是说它比较的疼痛难忍,凡是这样的疾病都称为痹症,属于是风症。
风寒湿三者杂而为痹症。
这种痛风是呈现出一种热症性的疼痛,就是西医说的发炎,皮肤会出现发红,然后痛不能碰,出现这样的情况。
自金元四大家之后就把它定为是一种热症。
实际上它并不是,它的热是一种假热,是郁而生热,郁则生风,就是说身体这个毒气它不得外排,排不出去。
机体被郁,郁之后才会出现这个热证,治疗上要通其郁,排其毒,如此把毒气排出去之后,其疼痛才会好。
如果说,一味地在里面去清这个热,而不去排身体里面的毒气,这个热清了后,后面又会回来的。
这个热是怎么来的?这是人体正常反应生发出来的热。
由于肌肉中有毒气,有郁痹,这个毒出不去,就会郁而生热,这是人体正常的热。
而一旦将毒气排出体外以后,这个热也能自然散发出来,而病自然可愈。
而如果一味清热去火,把人体机能降低,看似好象热症没有了,疼痛减轻了,实质病邪还在里面。
如果一停药,身体有一点正气回来,那还会继续再产生热。
所以光使用清热去火之法,会造成痛风经久难愈,反反复复,并且容易复发,实际上也不是复发,是治不得要领。
痛风之病由来已久,西方医学认为尿酸过高导致沉淀物,堆积在关节中,故产生剧痛。
痛风的中医名词解释
痛风的中医名词解释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在关节和软组织中的沉积,导致关节炎、石锥形体和尿酸肾病等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学中,痛风的解释与西医有所不同,它从中医的角度对这一疾病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归纳。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痛风在中医理论中的相关名词解释。
1. 尿酸尿酸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它是人体代谢产物之一,通过肾脏排泄体外。
在中医理论中,尿酸被归类为火邪,属于热毒。
中医认为,火邪可以引起体内阴阳失衡,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痛风的发病。
2. 风湿在中医理论中,风湿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因素,与痛风的发病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风湿可导致气血运行障碍,使病邪更易侵犯关节和软组织,引发痛风的发作。
痛风的发作常伴有关节的红、肿、热、痛等症状,与中医的风湿病理相吻合。
3. 石锥形体中医视角中的石锥形体是痛风的主要病理表现。
石锥形体是由沉积在关节和软组织中的尿酸盐堆积形成的固体结构,形状呈针状或锥状。
在中医理论中,石锥形体被归类为寒邪,属于寒湿病理范畴。
中医认为,痛风患者体内寒湿邪气生成过多,使尿酸盐凝聚形成石锥形体,从而加重疾病症状。
4. 湿热湿热是中医对痛风发病机制的解释之一。
中医认为,湿热是由于脾胃失调,湿气在体内停滞积聚而形成的病理状态。
湿热是病邪,具有热毒性质,可致使尿酸生成增加,从而促进痛风的发展。
中医治疗痛风时,常用一些功效清热利湿的中药来降低体内的湿热程度,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5.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痛风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痛风患者的尿酸盐在关节和软组织中的沉积会引起瘀血,形成痛风结节和石锥形体。
通过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状况,减轻疼痛和炎症的症状。
6. 调理脾胃中医治疗痛风时,常注重调理脾胃功能。
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和代谢的重要器官,对于尿酸的生成和排泄起重要作用。
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有助于减少尿酸生成和提高尿酸的排泄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痛风的效果。
中医骨伤科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对于本病的治疗日益重视。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尿酸盐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以结晶形式沉积所引起的炎症反应。
现代医学对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取得较大的进步,然而仍然缺乏有效的根治性药物。
对于难治性痛风性关节炎,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使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中医骨伤科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兼治的思想,发挥骨伤科优势,对于缓解疾病症状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本文整合分析中医学家们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理解、治疗方法的研究,现做综述如下。
关键词:骨伤科;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方法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
其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病程迁延则表现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
根据该病以关节红、肿、热、痛及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等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热痹”、“风湿热痹”范畴。
中医研究的深入,为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1.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1.1古代医家对痛风的理解中医早期虽然尚未有“痛风”一名,但从《黄帝内经·素问》专设“痹论篇”,对痹证发病、分类、治疗等作深入阐述,到汉代张仲景提出“历节病”,并对其进行辨证论治,然后到隋代巢元方以“风”命名,在《诸病源候论》里列有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曲伸等病症;王焘《外台秘要》一书有“白虎病”的说法;无不都包含着对痛风病的诊治论述。
直到金元时期,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中医治疗痛风的经验体会
中医治疗痛风的经验体会现代医学通常把痛风与嘌呤合成物、尿酸产量及尿酸排泄情况联系起来,将其归为由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长期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所致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同时伴有局部红肿热痛、尿酸性尿路结石等症状。
而祖学中医认为,正气不足、肝肾两虚是引起痛风的根本因素,邪气是诱发其病的重要条件,一旦肾脏出现问题将无法排泄体内废弃物质,便会逐步削弱肝脏代谢功能,长此以往,在体内沉积较多的废弃物质,形成尿酸,进而引发一系列剧烈疼痛的症状。
随着现代化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痛风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为此,探讨治疗痛风的中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痛风的病因病机1.痛风在中医学的领域中类属“痹症”的范畴,又为“白虎历节风”,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
痛风临床表现与患者的年龄、体型、习惯、饮食、爱好等因素有关,男性占据多数,普遍在更年期后阶段,如今却越发年轻化,30岁左右的痛风患者也很是常见,主要由疲劳、嗜酒、盛餐或感染风寒、湿热等外邪诱发。
此病在初期时一旦发作某一部位会疼痛难忍,甚至不能举手、不能下地,并且具有昼轻夜重、疼痛转移、烦躁不安、情绪下降等特点。
历经治疗和恢复后虽有好转迹象,但极易复发,可引起受损部位肿胀、畸形,甚至侵蚀筋骨,内损脏腑,需要通过长期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式才能恢复正常。
在中医治疗上,可遵循泄浊化瘀、调益脾肾、以“治未病”原则进行干预性治疗,同时结合基础性治疗,做到养治结合,以避开诱因防止痛风再度复发。
2.中医治疗痛风的方法1.中医学在治疗痛风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悠久历史,通常把痛风分为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三个阶段。
症状可分寒热来用药,按照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的原则进行治疗。
通过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痛风归属于热痹范畴,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该病的基础方,方中麻黄防风白术是对症治疗,桂枝汤加知母附子是扶正之本,温阳行痹,可祛除风寒湿三邪。
中医内科痛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痛风痛风是由于长期嚓吟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痹证”等病的范畴。
多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而成。
病久可致痰凝血瘀,后期还可出现脾肾阳虚之证。
【诊断】1本病初期可仅有血尿酸增高而无临床症状。
急性关节炎期典型的表现是关节突发疼痛,多数患者在半夜因突感关节剧痛而惊醒,以第一跖趾关节及跖趾关节为多见,局部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常有渗液。
可伴有发热,有时出现寒战,倦怠,厌食,头痛等症状。
一般历时1~2周症状缓解。
2 .慢性关节炎期主要可见痛风石形成、关节畸形僵硬和肾脏病变。
3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尿酸增高,超过420UmO1/1。
X线摄片检查在受累关节可发现骨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透亮缺损区,为痛风的X线特征。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病理因素以湿、痰、瘀为主,故祛湿、化痰、消瘀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
但湿有寒、热之分,因此应根据辨证选择不同的治法。
本病后期多伤及脾肾阳气,治疗当以扶正祛邪兼施为要。
1湿热痹阻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痛不可触,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宣痹通络。
方药举例:四妙丸加减。
苍术IOg,黄柏IOg,意瑟仁15g,川牛膝10g,忍冬藤15g,嫩桑枝20g,晚蚕砂(包煎)10g,宣木瓜10g。
加减:发热口渴者,加知母10g,生石膏(先煎)30g,桅子10g。
关节肿大者,加姜黄10g,威灵仙10g。
关节周围出现红斑者,加丹皮10g,生地12g,赤芍IOgo邪热伤阴出现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者,酌加青蒿12g,秦芜10g,功劳叶15g。
湿重者,加车前草15g,防己10g。
关节痛甚者,加延胡索IOg,地龙IOgo2 .寒湿入络关节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皮色暗红,畏寒肢凉,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胁沉细。
中医治疗痛风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
• 1. 血尿酸检查 一般多采用尿酸酶测定。我国男性正常值 为210-416μmol/L(35-70mg/L) ,女性正常值为150357μmol/L(25-60 mg/L).血尿酸高于416μmol/L(70 mg/L)为高尿酸血症。 • 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肿胀关节腔内可有积液,约 95%以上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关节滑液中可发现尿盐酸 结晶,白细胞数增高达到20000-100000个/mm³ ,以中性白 细胞为主,外观混浊。 • 3. 痛风石的活检 穿刺或活检痛风石内容物,对其含有的 尿酸盐予以鉴定,对本病的确诊有意义,可视为诊断的 “金标准”。 • 4. X线摄片检查 早期急性痛风关节炎期仅关节周围软组 织肿胀,反复发作可见关节面或骨端皮质有透光性缺损阴 影,呈穿凿样、虫蚀样、蜂窝状或囊状,病变周边骨质密 度正常或增生,界限清晰,有利于与其他关节病变鉴别。 严重者脱位、骨折。
三、痛风石
• 痛风石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通常在发病10年 左右可出现体表痛风石,好发部位以耳廓为多见, 其次为尺骨鹰嘴、膝关节囊和肌腱。少数见于指、 掌、脚、眼睑、鼻软骨等处。
四、肾脏病变
• 约20%-40%痛风患者伴有肾脏病变。1)尿酸盐 性肾病:最初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累 积肾小球后可有轻度至中度蛋白尿,血尿、白细 胞增多。病程迁延可出现氮质血症。2)尿酸性尿 路结石:发生率为20%-25%,40%患者尿路结石先 于痛风性关节炎出现。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 祖国医学对痛风早有细致而生动的描述,并有系 统的辨证施治理论。在《医学正传》中,认为痛 风即“痛痹”,《景岳全书》则称其为“风痹”。 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 •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是正邪相争,脾肾功能失调 的结果。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浊毒内伏,复 因劳累,暴饮暴食及外感风寒而诱发。
痛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痛风的中医辨证论治大家可能都有听说过痛风这个词,以为痛风就是关节异常,实际上痛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尿酸盐不仅会沉积在关节关节周围,也会沉积在我们人体的皮下组织、肾脏、血管壁,当累及到关节,就会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当累及到我们肾脏就会引起痛风性肾病,累及到血管壁就会引起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可以发现痛风是一种严重威胁到人体健康的疾病,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从中医的角度关于痛风的辨证论治。
第1点,中医认为痛风是因过食膏梁厚味、内生湿热、痰浊凝结、气血不通而成。
在中医中痛风属于“痹症”的范畴。
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养,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是痛风发病的基础,外感邪气、跌打损伤为发病的外因,湿热、痰浊、淤血互结为发病的特点,在进行辨证时需要注意虚实,急性期则属于实证,久则正虚邪实或虚实夹杂。
第2点,对于急性发作期的痛风病患者,其发作时间一般在下半夜,具体症状包括脚,踝关节或脚趾,手臂,手指关节处疼痛,发红,肿胀,其实际上就是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剧烈疼痛。
而处于慢性期的痛风病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存在痛风石以及慢性关节炎,尿酸结石等并发症。
中医将痛风分为风邪偏盛者为行痹,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寒邪偏盛者为痛痹患者会出现关节僵硬,痛有定处。
湿邪偏盛者为着痹,患者关节会肌肉麻木肿胀。
热邪偏盛者为热痹,患者关节会红肿,灼热。
其中较高的尿酸水平属于湿浊因脾失健运导致湿浊内生,肾分清泌浊功能失调致湿浊排泄障碍,加上部分患者酗酒,暴饮暴食,劳倦过度,导致湿浊流注于关节、肌肉,最终因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发病。
第3点,痛风的中医辨证论治,对于处于急性期的患者主要以祛邪为主,采用祛风除湿清热利湿的方法。
对于处于慢性期的患者以扶正祛邪为主,采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方法。
针对湿热痹阻型患者,因湿邪入里化热或素体阳升,导致湿热交蒸而至。
患者会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局部灼热的症状,还会合并有发热,口渴,心烦等。
针对这种证型的患者,宜采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方法,考虑采用四妙白虎汤加减进行治疗,包括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龙、苍术、黄柏、知母、生石膏、薏苡仁、老鹳草、川牛膝、威灵仙等。
中医怎样看痛风
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进补需依据体质、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不可滥补。
痛风中医病名考辨
痛风是一组异质性疾病[1] ,属临床常见风湿病之 一,与嘌呤代谢紊 乱 和 ( 或) 尿 酸 排 泄 减 少 所 致 的 高 尿酸血症直接相关[2] ,是沉积的尿酸结晶导致关节处 炎症,临床表现为关节和皮肤发红、肿、热、痛[3] 。 据 流行病学显示:痛风患病率为 1% ~ 6. 8%,且随着年龄 的增长或种族的不同,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4] ,临 床中如能加强对痛风发病高危人群的宣教[5] ,可提高 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从古医籍中难以找到 对高尿酸血症的相关论述。 随着痛风发病率的升高, 中医学对该病的探讨越来越多,可基本归纳为脾肾亏 虚,湿浊内盛[6] ;脾失健运,脾胃升清降浊失司;肾气 不化,分清泌 浊 无 权, 导 致 湿 浊 内 生, 久 蕴 不 解, 形 成 尿酸浊毒[7] 。 瘀堵经络,痹而不通,可将痛风归属于 “痹证”范畴。
究其痛风之名,则历朝说法各不相同。 南朝梁 时陶弘 景 的 《 名 医 别 录 》 [8] 曰: “ 百 节 痛 风 无 久 新 者。” 继而唐代王 焘 在 其 所 著 的 《 外 台 秘 要》 [9] 中 提 到的挛急痛风却是指猝中风、口吃不能语言、四肢缓 纵 偏痹、恚 怒无 常、 手 足 不 随, 这 与 西 医 学 之 脑 血 管 疾病症状类似。 直到金元时期,朱震亨在《 格致余 论》 [10] 中才有了痛风的专题论述。 后世医家因为对 痛风的认识各有所见,历节痛风、痛痹、行痹、痹证、 痛 风等证素 ,时 而 混 用, 时 而 单 独 为 病, 这 让 后 进 学 者莫衷一是。 基于此,笔者从历代医家著作中关于 痛风的相关记载出发,探寻痛风的主证、病因病机等 历朝跨度差 异, 进 而 辨 病 论 治, 避 免 临 床 应 用 有 所
误解。 1 痛风与历节痛风
朱丹溪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滋阴派” 代表人 物在痹病的病因病机及医治方面有独到的建树,在 其著作《 格致余论· 痛 风 论》 [10] 中 对 痛 风 的 发 病 机 制做了具体的论述,认为痛风的发作是因为血受热 已自沸腾,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 当风使寒凉之邪外侵,热血得寒,痰浊凝涩,所以疼 痛;首次提出“热血得寒,痰浊凝涩” 这一新的学说, 并且在治法上提出“ 以辛热之剂,流散寒 湿,发 散 腠 理,使气血相和,其病自安” 。 《 丹溪 心 法》 [11] 指 出: “四肢百节走痛是也。 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 其 症状描述为遍身骨节疼痛,昼轻夜重,状如虎噬,故 称之为白虎历节风。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1.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2.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
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
3.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4.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治疗:药物治疗目前痛风治疗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针对给药,主要是在发作期吃秋水仙碱加止痛药,以便快速消炎,解除痛苦,间歇期吃别嘌呤等药物降低尿酸,预防再次发作。
基本上,目前痛风所用西药都具有严重的副作用,而且治标不治本,特别是剧毒的秋水仙碱,因为副作用太大,美国即将下架。
另外在间歇期服用降尿酸西药,不但停药反弹较快,而且经常因为尿酸溶解过快而引起转移性痛风发作。
最可怕的是,长期吃西药,注定会吃坏了肝肾脾,导致无法逆转的痛风反复加剧发作。
这也是很多病友宁可忍着剧痛也不肯吃西药的原因。
急性期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一般应休息至关节痛缓解72 小时后始可恢复活动。
黄帝内经:痛风虽是尿酸高,桂枝芍药知母效
黄帝内经:痛风虽是尿酸⾼,桂枝芍药知母效今天为⼤家讲解的是,痛风虽是尿酸⾼,桂枝芍药知母校。
西医学认为痛风最重要的⽣化基础是⾼尿酸⾎症,急性发病患者⼤多与饮⾷相关常在进⾷海鲜、动物内脏或饮酒后发⽣,或者是劳累剧烈运动后发作。
中医学认为痛风当属弊病范畴,何以未必。
说⽂当中说到壁虱病也素问痹论当中说到风、寒、湿三⽓杂⾄合⽽为痹,其风⽓胜者为⾏痹寒⽓胜者为痛痹湿⽓盛者为主必也,必在愚⾕则重在于脉,则⾎凝⽽不留在于今则曲谱⾝在于⾁则不仁在于⽪则寒。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并结合门诊⼤量临床实践,提出痛风病及特点如下,⼀、失⾎为基础,痛风患者多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受累关节肌⾁⿇⽊,重着肿胀。
⽽且设置偏淡苔⽩厚腻正合适。
知性重浊黏腻难却之特点,故湿邪为痛风发病。
这基础⼆含⾎为关键痛风发作时,关节常常疼痛难忍,⽽且固定不移与寒主收引急性明智之特点相和古寒邪为发病的。
关键三、风邪为诱因,临床上,痛风患者常因天⽓变化或受寒⽽发,⽽且关节痛常有游⾛的特点使,⽽这个关节痛是其他关节⼜疼痛。
这和风邪善⾏⽽数变着特点,故风险为发病着诱因。
根据对痛风病机制分析,我在临床上提出治疗痛风,当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当中。
说道,主治节疼痛,⾝体傀儡脚肿如脱头眩短⽓晕,晕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配伍特点如下⼀句诗,三焦分治⽅中⿇黄、⽣姜发表去上市⽽悬臂⽩术健脾曲忠实⽽除蔽之魔⼒下⽔⽽消肿。
⼆、⽌痛温通为主。
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弊病之痛。
那是由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不通⽽⾄,那么何以为同。
泣⾎之痛,赖之以瘟⽓、⾎得温则⾏,得寒则凝,故弊病之痛,当以温通为主⽅中桂枝、温经通络,附⼦温阳,除弊即是此意。
三、飓风防风有功。
根据病机分析可知,风雪为痛风发病着诱因,风邪善⾏于周⾝成⾻节游⾛性疼痛⽅中,防风祛风胜湿。
神农本草经认为,房峰主峰⾏周⾝⾻节痛必四、缓急⼿竿壁⽤。
中医学认为,朱秉着规律为出病在⽓久病再续痛风多呈慢性,⽽且。
痛风(历节)
痛风(历节)灵枢云。
贼风邪气之伤人也。
令人病焉。
今有不离屏蔽。
不出室穴之中。
卒然病者。
不离贼风邪气。
其故何也。
曰。
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
藏于血脉之中。
分肉之间。
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堕坠。
恶血在内而不去。
卒然喜怒不节。
饮食不适。
寒温不时。
腠理闭而不通。
其开而遇风寒。
则血气凝结。
与故邪相袭。
则为寒痹。
其有热则汗出。
汗出则受风。
虽不遇贼风邪气。
必有因加而发焉。
其毋所遇邪气。
又毋怵惕之所志。
卒然而病者。
其故何也。
惟有因鬼神之事乎。
曰。
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
因而志有所恶。
及有所慕。
血气内乱。
两气相搏。
其所从来者微。
视之不见。
听而不闻。
故似鬼神。
金匮云。
寸口脉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
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
故曰历节。
盛人脉涩小。
短气。
自汗出。
历节疼。
不可屈伸。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乌头汤主之。
并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汤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复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
二者之病。
皆是风寒伤于筋。
麻黄开汗孔。
通腠理。
散寒邪。
解风痹。
芍药以理血痹。
甘草通经脉以和药。
黄益卫气。
气壮则邪退。
乌头善走。
入肝逐风寒。
故筋脉之急者。
必以乌头治之。
然以蜜煎。
取缓其性。
使之留连筋骨。
以利其屈伸。
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
兼制乌头燥热之毒。
丹溪云。
痛风者。
大率因血受热。
已自沸腾。
其后或涉冷水。
或立湿地。
或扇取凉。
或卧当风。
寒外搏热。
血得风寒。
汗浊凝涩。
所以作痛。
夜则痛甚。
行于阴也。
治法。
以辛热之剂疏散寒湿。
开发腠理。
其血得行。
与气相和。
其病自安。
然有数种。
治法稍异。
痛风而痛有常处。
其痛上赤肿灼热。
或浑身壮热。
此欲成风毒。
宜败毒散。
如肢节痛。
须用羌活。
去风湿亦宜用之。
肥人肢节痛。
多是风湿痰饮流注。
宜导痰汤。
瘦人股节痛。
是血枯。
宜四物加羌、防。
老人性急作劳。
患两腿痛。
动则痛甚。
或血痢用涩药。
恶血流入经络隧道而变痛风。
并宜四物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
煎入生姜。
研潜行散。
有瘀积者。
加酒热服。
中医大家扶阳高手李可治痛风:正虚则邪伏,扶正开表透邪缺一不可
中医大家扶阳高手李可治痛风:正虚则邪伏,扶正开表透邪缺一不可北大医学女博士健康说原创美文第560期中医大家扶阳名家李可:痛风痹症,“本气自病,伏邪存焉”“本气自病,伏邪存焉”——这是中医名家李可老中医对痛风、风湿类风湿免疫等痹症的基本认识。
正如《素问》中所言,“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这里的本气、气,指的是人的本气,也就是人的先后天之气,不但包括肾之先天之元阳、元气之气,也包括后天脾土之中气,二者构成的浑元之气。
而气的生成,必然要依赖于脾胃受纳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气的作用,则更依赖于营卫对气血的运行。
人体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是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如果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则易致痹症——“血气皆少,感与寒湿,则善痹骨痛。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所以人外感风寒湿之邪,会不会导致痹症,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状态。
正如内因是外因的决定因素一样,李可名老中医进一步发展了《灵枢经》中对“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的认知,认为“人身有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一切外感必夹内伤”,李可在这里所说的内伤,指的是人体内的阳虚、阳衰,主要责之脾肾二脏,及依赖于营卫气血的功能。
一代中医大家李可:既然痛风乃正虚邪恋,病之来路即病之去路,治以扶正透邪开表人正气不足,则外邪可干——外邪入侵身体,如果因为正气不足不足于抵御,可存而不去,长期留着,就成为伏邪。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就已经寓示了伏邪理论的意思。
伏邪理论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说的就是如果在冬天感受寒邪,并存在体内,到了春天必然或得病——伏气温邪。
《素问》中还有:“亦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这里的重,指的就是多次感受,只是藏伏于里,“留而未发”而已。
再比如《灵枢经》里对寒痹的描述:“此皆尝有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就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不去。
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代谢
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正常成 人每日约产生尿酸750mg,其中80%为内源性, 20%为外源性尿酸,这些尿酸进入尿酸代谢池 (约为1200mg),每日代谢池中的尿酸约 60%进行代谢,其中1/3约200mg经肠道分解 代谢,2/3约400mg经肾脏排泄,从而可维持 体内尿酸水平的稳定,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 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原发性痛风
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 者仅占10%~20%。尿酸生成过多在原 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其原 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
继发性痛风
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 也可因某些药物所致。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 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计数增多 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可导致细胞的增殖加 速,使核酸转换增加,造成尿酸产生增多。恶 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 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
中医基础理论痛风篇
痛风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 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 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 关。
痛风
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主 要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 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 石,重者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 痛风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 糖尿病及心血管
继发性痛风
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 囊肾、铅中毒和高血压晚期等引起的肾小球滤 过功能减退,可使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 浓度升高。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 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 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 症。另外,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 可发生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抑制肾 小管排泄尿酸有关。
继发性痛风
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仅占5%, 主要是绝经后女性,痛风发生有年轻化 趋势。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四期,即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