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视角

合集下载

从译者主体性看《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的归化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看《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的归化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看《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的归化翻译谁是翻译的主体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的译者主体性地位才得到初步确立。

《京华烟云》以北京城中的曾、姚、牛三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命运为线索,向读者展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期间高官巨贾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兴衰。

它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带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所以要将其译给中国读者看,译者不仅要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在尊重历史事实、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作,也就是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与其他译本相比,张振玉先生的译本更多的体现了译者的再创造性,这也是选择该译本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本文主要从书名和章节名的翻译、文化和语言特色方面来探究译者主体性在《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中的体现。

标签:译者主体性;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使得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的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初步确立。

夏贵清(2004:89 - 90)曾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本文主要从书名和章节名的翻譯、文化和语言特色方面来探究译者主体性在《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中的体现。

1 译者主体性和张振玉及其翻译思想简介1.1 译者主体性。

谁是翻译的主体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直到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的地位才得到確立。

所谓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3个方面。

它是译者为达到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1.2 张振玉及其翻译思想简介。

张振玉是台湾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其主要译作有《京华烟云》、《武则天正传》、《中国传奇小说》、《苏东坡传》等。

张振玉翻译了林语堂先生的绝大部分著作,如《京华烟云》、《孔子的智慧》,他还是研究林语堂的专家。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以准确传达原文含义、优美流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转化能力著称。

在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中文翻译策略:
1.依托自身文化底蕴。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作家和学者,他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在翻
译《京华烟云》时,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背景,对原文中的文化
元素进行了转化和调整,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

例如,他将英文中的"hansom"译为"人力车",将"Victoria"译为"瓦洛拉车"等。

2.原汁原味的传达。

林语堂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传达原著的原汁原味,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
语言和风格。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而不是
为了改变原著的风格和语言。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保留了
英文原文中的用词和结构等。

3.细致入微的文学性处理。

林语堂是一位非常注重文学性的作家和翻译家。

在翻译《京华烟云》时,他非常细致地处理了文本中的文学性元素,如修辞的运用、语言的音
韵美感等。

例如,他在翻译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典故,将原文的文
学性元素传达得非常到位。

4.翻译尽管繁琐,但不失可读性。

林语堂在翻译时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认为,翻译虽然需要严谨细致的处理,但也必须具备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文本更加流畅易读。

国内《京华烟云》研究述评

国内《京华烟云》研究述评

翻译 目的论认 为 , 翻译 目的决定 翻译策 略与翻译方法 , 这从 某种程度上调 和了中西 翻译史上 的归化与异化 、 形式对等 与动 态 对等之争 。 郑玲 ( 2 0 0 5 ) 、 赵迎 春 ( 2 0 0 7 ) 、 陈 圆圆 ( 2 0 1 2 ) 等在 翻译 目的论 指导下 , 运用 目的论三原则探讨 了《 京华烟云》 的文化传输 和相 应 的翻译 策略。他们认为 , 林语 堂的《 京华烟云》 因其特殊的文化传 输 目的而采用“ 纪实 翻译 ” 为主的翻译策略 , 向西方读 者成功地传 输 了 中国文化 , 充分 印证 了 目的法则 的主导性 , 以及 目的法 则与 忠实性法则的一致性 , 显示 了 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
N0. 06
T I Ⅷ
E D U C A T I O N
J u ne
国 内《 京华烟 云》 研究述评
李 君华 任 晓军
摘要 : 本文从翻 译理论 、 翻译策略 以及语 言和 文化等方 面 , 对近 十年来 , 国内对《 京华烟 云》 以及 中译本 的研 究进行 了系统 归纳梳 理, 以期对《 京华烟云》 以及 中译本 继续研 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 《 京华烟云》翻译理论 翻译 策略 语 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  ̄ 一 - : H0 5 9 文献标 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5 . 1 1 . 0 3 8
2 . 4 解构主义翻译观 檀 晶晶 ( 2 0 0 9 ) 以解 构 主义 翻译观 为基础 , 结合 尼达( N i d a ) 对 翻译 中涉及 的文化 因素 的分类 , 分析 了林语堂《 京华 烟云》 中的文 化 翻译 。朱俊峰 ( 2 0 1 3 ) 从 解构 主义 翻译观 中译 者 的隐身 、 过渡 、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张振玉翻译《京华烟云》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张振玉翻译《京华烟云》
第2 7卷 第 4期
2 0 1 4 年 7 月
浙 江 万里 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Z h e i i a n g Wa n l i Un i v e r s i t y
Vo1 . 2 7 No . 4
J u l y 2 0 1 4
从 生态翻译 学角度看 张振 玉翻译《 京华烟云》
夏 露 茜 .朱嫣 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浙 江 师 范 大学 ,浙 江 金 华 3 2 1 0 0 4 )
摘 要 :生 态 翻译 学 为 译 学研 究提 供 了 一 个崭 新 的 角 度 , 受 到 了国 内 外学 者 的高 度 关 注 。文 章 以 生态 翻译 学 中 的 选 择 性 适 应 和适 应性 选 择 为 理 论 框 架 , 以张 振 玉 翻 译 的 《 京华烟云》 为研 究 对 象 , 论 证 了翻 译 过 程 , 即 选 择 与 适 应
环 境 的“ 身份 ” 实 施对 译文 的选 择 。 翻译被 描述 为译 者适 应 和译者 选择 的交 替循 环过程 【 2 l ( 。 在译 者 的选择 性 适应 下 , 原文 内容 中 的特色 和不 可译 成分 被保 留下 来 , 使 读 者感 觉译文 的真 实性 ; 在 译者 的适 应性 选择
运用 了两 个译 本对 比分 析 的方法 。 观 点客 观 明确 。文章 以生 态 翻译学 中 的选择性 适 应 和适应 性选 择 为理 论框 架 , 以张振 玉 翻译 的《 京 华 烟云 》 为研 究对 象 , 论证 翻译 过程 即适应 和选 择 的过程 。
1 译 者 的选 择 性 适 应
下, 原 文 内容 中与本 土惯 用表 达方 式 或 习俗 相悖 之处 被剔 除 , 让译 文读来 不 觉得字 词僵 硬 、 晦涩难懂 。

从互文性角度觅_京华烟云_的翻译痕迹_高巍

从互文性角度觅_京华烟云_的翻译痕迹_高巍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世纪30年代用英语创作的一部描写中国社会的章回体小说,其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还是在文化习俗的选取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林语堂利用其深厚的写作功底将大量来源于中国社会的互文性文本进行转换和重新组织,他将某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片断译成了英语。

因此,试从互文性角度来分析《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痕迹。

互文性理论旨在强调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自给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诸如先前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

在极端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援引和重新组织。

这种互文性在《京华烟云》中的表现非常明显。

一、对《红楼梦》形式与内容的传译从一定程度上说,《京华烟云》的创作源于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心愿未遂。

“林语堂曾想把曹雪芹的《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后经再三考虑,觉得《红楼梦》距离现实生活太远,所以改变初衷,决定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写一本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小说”。

所以,我们在《京华烟云》里可以找到许多《红楼梦》的影子。

可以说《红楼梦》是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一个重要的互文文本之一。

首先,从形式上来说,《京华烟云》里的人物设置与《红楼梦》及其相似,如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里曾说,全书人物,“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贾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其次,从内容上来说,《京华烟云》中许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也与《红楼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冯红玉(Feng Redjade)体弱多病、敏感、多疑、落落寡欢的性格特点简直就是林黛玉的再现。

《京华烟云》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它也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例如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一个描写的是清朝末年衰败的旧时中国社会,一个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近代中国社会,所以《京华烟云》里体现了许多《红楼梦》中所没有的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气息。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称呼语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称呼语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

智库时代 ·131·智库观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称呼语翻译田晓君(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061)摘要:影响称呼语的因素众多,在称呼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文化、情感、意图。

中英称呼语的差异很大,这加大了称呼语翻译的难度。

林语堂先生中英文功底深厚,他创作的《京华烟云》实则是进行异语写作,在回译的过程中,张振玉先生和郁飞先生对称呼语翻译的处理,值得我们借鉴。

在这个过程中,称呼语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翻译很难准确达成。

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称呼语的翻译进行分析,并且用共生理论进行补充,探讨复杂文化、语境下的称呼语翻译。

关键词:称呼语翻译;生态翻译学;共生理论;适应选择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3-0131-002一、引言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对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对译本最终行文的“选择”。

同时当文化互异,甚至在一语文化中的称呼在另一语文化中根本没有的时候,应借助共生理论,原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之间,互通“有”的东西,互借“无”的东西,互容“异”的东西,互纳“同”的东西。

本文以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为文本,以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作为参考。

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称呼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揭示译者以及作者在选择称呼语的过程中,适应各种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选择过程。

二、生态翻译学与共生理论(一)生态翻译学生态整体主义就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作为最高尺度。

(胡庚申,2013:80)生态翻译学把翻译看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系统,并指出生态行为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整体中的各个要素,同时对要素的不同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翻译生态系统涉及社会、交际、文化等很多方面,与翻译相联系的一切内容都必须在生态翻译系统中进行考量,不能简单地进行碎片化的分析,孤立地对翻译环境的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考量,只会造成翻译的片面化。

行走在创作与翻译之间—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行走在创作与翻译之间—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行走在创作与翻译之间—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国际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其代表作《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称为现代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

由于题材和内容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文化,使得其英文创作语言大多都以汉语的翻译为基础。

同时为了再现汉语语言文化原貌,其英文的翻译痕迹更加明显。

作为一部集翻译和创作于一身的文学名著,《京华烟云》给当今翻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标签:林语堂;京华烟云;翻译与创作1.0引言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外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经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借鉴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艺术形式而创作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境况变迁,描述了中国从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

讲述了那个时代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化和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的沉浮与变迁,勾画出近代中国的一副全景图,被国内外众多评论家赞誉为一部近代中国的史诗性作品小说于1939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小说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本人也说:“我写过好几本书,尤其以写《京华烟云》最为自豪”(施建伟,1999)在阅读英文版《京华烟云》的过程中,除了感叹作者精湛的英文功底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之余,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耐人寻味,那就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翻译痕迹,出于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我发现书中有着大量的汉语式的英语。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介绍,很多懂英语的中国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从汉语翻译过来的作品。

近年来,各种有关《京华烟云》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文学或美学价值。

但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其学术价值的文章极其罕见。

2.0林语堂与《京华烟云》的创作特点2.1集作家和翻译家与一身的文学大家林语堂出生在中国,却有着数十年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经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熟知西方文化。

“文化间性”视阈下的《京华烟云》翻译研究

“文化间性”视阈下的《京华烟云》翻译研究
《 f q a ie t P 会科 学版) (y Jun齐齐 i hr nvr哲学社i ScSi ora o 哈尔大学学报》 i ( h& o c) l Q i U s
21 年 6月 02
J n 2 1 u e 02
● 外 语 研 究
“ 文化 间性” 阈下 的《 视 京华烟 云》 翻译研 究
简单的音译 “ i i , 留了原 汁原 味的中 国文 化 , MeMe 保 ” 注释 的
解 释 也 不 会 带 来 文 本 理 解 上 的失 误 。
小说还多次描写 “ 裹脚” :
1 He we t n,a d s n a p ae e ui ly u gwo n . n i n o p e r d ab a t u o n ma f
( .Y o saot a gt ) h a m lf t n x u Mr a ’ dpe d uhe .S ehds a e adeq i d r le — sejt a i i t e h r…
读者传递 中国特有 的文化 、 风俗 。最典型 的例子 就是关于 中
国的传 统食 品“ 子 ” 粽 的翻译 。为 了让 西 方人 了解 粽 子 , 作 者对粽 子进行 了详尽 的描 述 : t nt ,t s e o dt— “s g e h ew r sl r u s e e i i
林语 堂用英文写作 的长篇 小说 , 由于他 的文化身份及 文本 中国文化特征 , 但 使其 具有翻译的特征 又彰显 出文本
的文化 间性特征 。文章试 图通过 具体 实例分析 , 阐释 哲学意 向翻译 的文化间性特征 , 呈现 文化 间的 交互对话 关
系在 文化 传输 中的 强 大 动 力 。
a g sm d f uios i u e i a n o r l k nl aeo t u c s f dwt hm adpr o ba e l g n re t h k c

从《京华烟云》中译本看张振玉的翻译思想

从《京华烟云》中译本看张振玉的翻译思想

再蒙上一层庄子哲学 的神 秘 、 梦幻 、 命定 的色彩 。( 舒启
全 ,9 94 ) 18 :2
h d b e a g rp n r s e o s t d ,S h tt e g v a e n lr e c o s a d p o p ru r e O t a h o — a
《 京华烟云》 有多个 译本 , 张振 玉之 前 ,9 0年 出 在 14 版了 白林 翻译 的版本 , 书名为 《 瞬息 京华》 。但林语 堂认
为 是 对作 者 的 “ 种 损 害 ” 宋 琴 ,9 6 4 ) 接 着 14 一 ( 19 : 7 。 91
过 去 半 年 是 她 父 亲 得 意 的 日子 , 在 是 度 支 部 大 臣 。 现
I s f a i li S ng twa o n na d u paa e e in, wi c v d lc d sg t ure h r os o o r e c i nt h r ud o f ft we sr a hng i o t e eo s,a d wid g e e l — n l e s f y
然 油 水 大 ” 译 出 了原 文 的 暗含 意 思 “ , 自然 油 水 大 ” 句 式 , 对 仗 , 起 来 上 口 , 起 来 人 耳 。al f g ae or h 读 听 o o “ r s”f e t e t p m 译成 “ l a s 岂止 过 手 三 分 肥 ” 反 面 着 笔 , 句 流 畅 。 , 语
是 , 振 玉取 得的成 就并 没有 得到 应有 的重视 和研 究 。 张 本 文 旨在从 语 言 策 略 和文 化 策 略角 度 研 究 张 振 玉 的 翻 译 实 践 与 思想 , 他 的 翻 译 成 就 做 出 客 观 的评 价 。 对

目的论视角下《京华烟云》的文化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京华烟云》的文化翻译策略

释. 真实 呈现近代 中国独特 的物质 文化 。
( 1 ) N o w s h e s t i l l t o o k t h e d u mp l i n g s , a n d s h e t o o k t h e l a -
p a c h o , a g r u e l e a t e n o n t h e e i g h t h d a y o f De c e mb e r , c o n s i s t i n g o f g l u t i n o u s mi l l e t , ic r e, g l u t i n o u s r ic e , r e d d a t e s , s ma l l r e d b e a n s , wa t e r c h e s t - n u t s , a l mo n d s , p e a n u t s , h a z e l n u t s , p i n e s e e d s , me l o n s e e d s . c o o k e d t o g e t h e r wi t h w h i t e o r b r o wn s u g a r . [
2 . 物 质 文 化
物质文化 是指 为 了满 足人类生 存 和发展 需要所 创造 的 物质产 品及 其所表 现的文化 , 包括饮食 、 服饰 、 建筑 、 交通 、 生 产 工具 , 以及 乡村 、 城 市等 , 是 文 化要 素 或者 文化 景 观的 物
质表现方 面。林语 堂在《 京 华烟云》 中处理此类 信息时 , 大多
读者真 实生动地呈现 了中国文化 。 促进 了 中西方文化之 间的 交流 , 在 海 内外获得 了巨大的成功 。 本 文从 目的论烟 云》 中采 用的文化翻 译策略 , 从 而显 示 目的论 对文化翻译 的指 导意义 。

从适应选择角度浅析张振玉汉译《京华烟云》

从适应选择角度浅析张振玉汉译《京华烟云》
择作 品,而是根据喜 好和 擅长进行取舍 。《 京华烟 云》就是个 Y u t n g, 1 a 1 )
很好 的例证 。A Mo me n t i n P e l a n g 出版后 ,林语堂非常希望他 译 文:也许拳徒会来抢 ,也许 官兵 会来抢 ,也许 洋兵会来 的好朋友郁达夫 先生把它译成汉语 。当时 由于种种原 因,他 的 抢 , 房子也许会整个 儿烧 光,带地毯 箱子有什 么用 ? ( 张振玉 ,
1 、适应选择论 与翻 译 “ H u n g r y or f me a l ”翻译成“ 打尖 儿”而不是 “ 吃饭 ”, 显 “ 翻译适 应选择 论 ”认 为翻译 的实质 是译者 适应翻 译 生 然 是译者对北京方言所做 的适应性选择 。同样 “ 您 、老鸨子 、 态环境 的选 择活动 。此理论广泛适用于各类题材 的翻译 ,笔 者 礼拜、劳驾和打盹儿 ”也 出 自北京方 言 将 以张振玉 汉译 《 京华烟云》为例,从文学作 品翻译方面 阐释 其次 ,从翻译方法看译者 的适应性 选择 。在翻译 中,如果 翻译过程 中的适应与选择 。 译 语不能准确表达源语 的内容 , 译者会采用 “ 增加 ”的方法达 《 京华 烟云》( A Mo me n t i n P e k i n g )是林语堂先生移居海 到翻译 目的 。汉译 《 京华烟云 》中,译者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
译方法进行 了适应性选择 。 2 、汉译 《 京华烟云 》中译者 的适应 与选择
源 文 :Wh e n s h e c a me b a c k a n d h e a r d L i ’ S v o i c e ,s h e k n e w
t h a t S n u h a s a f u l l e r nd a mo r e p l e a s nt a v o i c e ,a nd y e t L i ’ S v o i c e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摘要Moment in Peking 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文小说,在Moment in Peking 中,语言承载着林语堂向西方读者传播东方文化的重要使命。

而对译本而言,语言又肩负着传达译者思想,吸引读者的艰巨任务。

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依托,针对文化多元系统中语言(词汇、句法和语态) 出发,举例分析张振玉译本和原文比较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一、词汇的原文和译文差别词汇是组成语言形式库的重要元素。

小说Moment in Peking 中的语言千变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1:Then she took a spoon and lifted slice of the heart and some soup from the bowl and tried to feed him, holding the bowl close to him. But he was lying down and headdress was heavy, and she could not do it. Her hand shook with excitement, but barely had he taken a little sip when the soup ran out of his mouth, and she hastily tried to put the bowl down, and the soup was spilled on the new quilts. She set the bowl on the low table, and took a towel from the rack over his head to dry his face and neck and then discovered that her own dress also was spoiled. (173-174)张振玉译本:她又拿起汤勺儿来,从碗里舀了一片猪心,一点儿汤,把碗端进平亚,想喂他。

从“纯语言”和异化翻译视角探析《京华烟云》的传译策略

从“纯语言”和异化翻译视角探析《京华烟云》的传译策略
原作的生命 , 翻译则是原文新生 的必要 手段。如果从 纯语

在《 京华烟云》 这部作品 中, 家思想和儒家学说作 为 道 条主线贯穿于全 书, 成为 该书创作 的指南 。儒道思想是
言的角度来 阅读 原文 , 译文则不 属于原文 的生命 , 是原 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 髓 , 语 堂 的创 造性 翻译则 有据 可寻。 而 林 文的来世 (f rf) 原作 的生命之花在其译作 中得到 了 如果把经典 的儒道思想 比作“ aele 。“ ti 纯语言 ” 《 ,京华烟云》中通过
中 图分 类 号 : 5 H09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2 7 2 1 )2— 14— 3 17 09 (0 0 0 0 3 0
最薪 的也是最繁盛的开放 , 种不断 的更 新使原作青春永 这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 言
驻 。 ”1
’ 纯语言是一种普 世语 言 , 它的完美 性决 定 了它
创作 , 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 , 中国近现代社 会 3 其 对 0多年 间部分重要历 史事件进行 了解构 。从本雅 明的“ 纯
语 言 ” 想 和 韦努 蒂 的异 化 策 略 来 阐释 这 部 作 品 的 英 文 传 译 内容 。 思
关键词 : 京华烟云》; 解构主义; 纯语言; 畀化策略 ; 传 译 《
第1 0卷 第 2期
重庆 交通 大学 学报 ( 社科 版 )
2 1 4月 0 0年
V 11 o 2 J R A FC N Q N I Or N N V R IY( oi c ne dt n A r2 1 o.0 N . OU N LO HO G I G J G U I E ST Sca S i csE io ) p. 0 0 A 0 l e i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对未来文学翻译的展望
深化对源语言文化的理解
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
推动翻译技术的创新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语义和 情感,未来文学翻译需要更加 注重对源语言文化的理解,包 括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
文学翻译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 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学素 养、翻译技巧等方面。未来需 要加强对译者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目 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翻译策略与技巧探讨 • 经典片段翻译举例与赏析 • 跨文化视角下的《京华烟云》解读 • 翻译挑战与应对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林语堂及其文学创作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 译家
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中西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 哲理思考
翻译技巧的运用与提升
翻译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转换等,如何恰当运用这些技巧是翻译的关键。
应对策略: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翻译技巧,通过实践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保持 对原文和译文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06 总结与展望
《京华烟云》翻译成果回顾
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原著内容及主题思想
01
原著为长篇小说,以曾、姚、牛 三大家族为主线,讲述了他们之 间的恩怨情仇和家族兴衰
02
主题思想包括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家族伦理与个人追求的矛盾、
爱情与责任的抉择等
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 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 变迁
03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应对策略:深入研究原文语言风格, 理解其诗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 模仿和再创造,在译文中尽可能还原 原文的风格。

基于《京华烟云》的中医词汇翻译研究

基于《京华烟云》的中医词汇翻译研究

收稿日期:2021-3-20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7RB055)、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H201906002)及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QDSKL1901051 )的阶段性成果。

heat )、湿(dampness )、燥(dryness )、热(heat )、水(water )、木(wood )、金(metal )、火(fire )、土(earth )、虚(deficiency )、实(excess )等;双音节词有:少阳(shaoyang )、天癸(tiangui )等。

此类词的翻译多采用直译法或音译法。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多处提到中医单纯词,其中,胆囊(gall bladder )、胃(stomach )、肺(lung )、心(heart )、胰(membrane )、肾(kidney )、肝(liver )等词在英语医学词汇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翻译这类词。

1.2 复合词1.2.1 联合式复合词联合式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词语。

中医词汇属典型的汉语言词汇,具有意合的特点,各成分间主要靠语义和逻辑关系进行连接。

英文词汇则注重形合,各成分间要使用连接词进行连接。

因此,译者在英译联合式复合中医词汇时,通常用and, or 等连接两个并列成分。

比如,“经络”被译为meridian and collateral ,“气血”被译为qi and blood 。

对于各成分间语义关系密切的中医词汇,译者在翻译时也可用连字符将各成分连接起来,如“风寒”被译为wind-cold ,“脾胃”被译为 spleen-stomach 等。

《京华烟云》中有这样的表达方式cold or heat ,即“寒热”,该英文表达用了or 连接前后词汇,是较为典型的中医联合式复合词的英译案例。

庄子思想映射下的《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

庄子思想映射下的《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

附加 了 “ I g r e e t y o u ”作 为说 明。这 段语 言表 述 上有 尊 敬
与 感 激 的情 感 ,如 果 直接 译 成 英文 中的 问候 语 ,便 没 有 将 文 化 间性 特 征体 现 出来 ,看 不到 中国 礼貌 文 化 的独 特
性 , 也就 达 不 到如 果 林语 堂 想 用顺 其 自然 的方 式 来营 造 气 氛 的效果 。
《 京 华 烟 云 》 是 林 语 堂 最 为 得 意 的英 文 长 篇 作 品之

化 间性 ” 具体 指 不 同文 化 之 间相 互 沟 通 、 交 流 、影 响 、 融合 的过 程 ,在 小 说 中, 步入 “ 道 ”途 的角 色 往往 将 命

其 中有 世家 的 兴衰 与近 代 中 国社 会 的风 雨飘 摇 。“ 加
2 . T s e n g La o y e h! Te n — t ho us a n d f o r t u n e s .I g r e e t y o u.
说 每章开 头 的 《 庄子 》箴 言也有 着深邃 的影 响 。如 : 1 . “ 在太 极之 先不 为高 ,在六 极之 下不 为深 ,先天 地
入 剧 中人 物 之 喜怒 哀 乐 ,包 括 过渡 时代 的 中 国,成 为现
运交 托给 “自 然之道” ,西 方读 者 阅读这 本 书之 后会 更清 晰地 了解道 家文化 中升 华 的境 界 。 小说 中 的姚 思安 “ 游历 一 回归 一 游 历 ”的经 历 ,这 既 代表 着 道 家 精神 趋 向的表 现 ,也 体 现着 文 化 间性 是 一个 循 环往 复 的过程 ,这种 情 况 与姚 木 兰 通过 父 亲 的谆 谆 教 导 理解 道家 思想 的情 况 何其 相似 。《 京 华烟 云 》建 立 了文 化 间 性话 语 身 份 ,故 事 中不 乏 传 统 礼教 、 中华 文 化 、个 人 经 验 的 映射 ,这 时 “ 文 化 间性 ”通 过小 说 中 如木 兰 一 样 的 人物 来 体 现 ,反 映着 儒 道 共 融 、并 受到 西 方 的基 督 教思想 影响 的哲学 观和 宗教观 。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研究《京华烟云》汉译本的开题报告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研究《京华烟云》汉译本的开题报告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研究《京华烟云》汉译本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其语言、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京华烟云》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长篇小说,其对中国现代史的细腻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往往存在一些文化障碍。

目前,《京华烟云》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不同的翻译版本中反映出来的是不同的文化视角和价值观。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以《京华烟云》的英文译本为例,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并以《京华烟云》的英文译本为例,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取向和翻译策略。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译本中所包含的文化视角和对人性的探讨;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学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产生的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对《京华烟云》汉译本和英文译本的分析,结合翻译文学理论和文化翻译理论,探讨翻译中译者个人主观意识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对《京华烟云》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探究不同译者在文化差异、人物描写等方面对翻译的选择和影响;(2)分析不同译者翻译中所体现的个人主观意识和文化视角,并比较其在翻译中的优劣、出奇和局限性;(3)借助翻译文学理论、文化翻译理论等相关理论,探讨译者参与文学作品翻译时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和文化调整。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京华烟云》汉译本和英译本的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译者个人主观意识对翻译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1)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个人主观意识对文学作品翻译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文学翻译领域的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2)比较《京华烟云》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对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尝试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探讨翻译中译者和源文作家的异同和相互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京华烟云》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京华烟云》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京华烟云》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京华烟云》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背景: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取材于北京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北京市井生活的精彩与多彩。

该小说成为一部经
典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然而,《京华烟云》的繁体中文原本难以阅读,因此需要由翻译家将其译成简体中文,以便普及。

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种译本,一种是由吴茵和译,另一种是由顾念菁和杨夔
译的。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对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1. 线索和情节的呈现方式: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对比阅读,探究它们对小说中线索和情
节的呈现方式的异同,比较它们在叙事手法、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2. 文化意涵的传递:将两种译本在文化意涵传递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体现北京
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

3. 读者反响和评价:通过对读者的反响和评价进行调查,了解它们对两个版本的接受
程度和阅读体验,并探究背后的原因。

研究意义:
通过对两个版本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中的差异和异同,揭示它们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可以为后人提供有益的翻译经验和理
论借鉴。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摘要Moment in Peking 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文小说,在Moment in Peking 中,语言承载着林语堂向西方读者传播东方文化的重要使命。

而对译本而言,语言又肩负着传达译者思想,吸引读者的艰巨任务。

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依托,针对文化多元系统中语言(词汇、句法和语态) 出发,举例分析张振玉译本和原文比较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一、词汇的原文和译文差别词汇是组成语言形式库的重要元素。

小说Moment in Peking 中的语言千变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1:Then she took a spoon and lifted slice of the heart and some soup from the bowl and tried to feed him, holding the bowl close to him. But he was lying down and headdress was heavy, and she could not do it. Her hand shook with excitement, but barely had he taken a little sip when the soup ran out of his mouth, and she hastily tried to put the bowl down, and the soup was spilled on the new quilts. She set the bowl on the low table, and took a towel from the rack over his head to dry his face and neck and then discovered that her own dress also was spoiled. (173-174)张振玉译本:她又拿起汤勺儿来,从碗里舀了一片猪心,一点儿汤,把碗端进平亚,想喂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视角
作者:秦楠范祥涛
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4期
《京华烟云》是旅居巴黎的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该书不仅是部描写几个大家庭在时代大变迁下动荡命运的历史性作品,而且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也是一部风俗小说。

作者在该书中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特色,诸如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赋诗作对、求道成仙之类的中华民俗文化。

(林东宣 1998:26)另外,该书也体现了深厚的人生哲学,渗透着深厚的道家文化以及部分儒家思想,所以又可以说它是一部有关哲学思想的作品。

一、翻译的目的论以及其对作者创作过程中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
1、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与林语堂的写作目的
翻译的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家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翻译研究理论模式。

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行为已不是以源语为中心寻找其在目的语中的等值,而是以翻译的目的为最终标准,判断译本满足翻译目的的充分程度,以及译本在目的语社会中产生的影响。

”“翻译的目的是有层次性和选择性的”。

(范祥涛等2002:26)林语堂著写《京华烟云》也是有其不同的层次目的。

从他在创作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和手段来看,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交流和宣扬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目的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2、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就翻译的方法,施莱儿马赫曾提出:“只有两种翻译方法。

译者或是尽可能保持原作者的位置不变,让读者去接近原作者;或是尽可能保持读者位置不变,让原作者去接近读者。

”(Robinson 2002: 229)勒弗维尔认为,“他所说的第一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它偏离本族价值观,记录异域语言文化的差异,将读者送到异域文化氛围内。

他所说的第二中方法指的是归化翻译策略,减少异域价值观的倾向,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到本族语的氛围中。

”(Lefevere 1977: 74)这使“译者不仅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语言风格,可以保留出发语言的文化色彩,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王东风 2002: 25-26)
二、《京华烟云》中异化翻译策略的体现
《京华烟云》虽是用英文描绘中国社会以及文化的小说,其写作过程其实是一种创作性的汉译英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林语堂较多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即使用特有的表达方式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展示给西方读者,使读者领略到一种异域风情。

1、物质文化:特有的器物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景
对于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器物以及建筑,林语堂采用了详细描述的方式,把事物的状态性质呈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
Now, the grandmother had brought from Shantung some countrystyle tsung tse. These were solid triangle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ham and pork or black sugar and bean flower, and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nd steamed.( p188) “tsung tse”是中国端午节的一种传统食物,在创作翻译过程中,林语堂首先将粽子这种中国特有的食物音译为“tsung tse”,进而对它进行了详细
的描述。

2、制度文化
a.传统的姓名、称谓以及制度
旧中国人们相互之间会有约定俗成的称谓。

林语堂在翻译这类称谓时分别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有的称谓他直接用汉语拼音,如奶奶(Nainai)等。

另有些称谓则采用音译,必要时加注。

作为一种异化策略,这种音译法“给英语读者一种新鲜感,不但使他们明白了意思,还能
读出这些词语在原文里的声音,感觉很直接。

”(高巍等 2001:46)。

如例:The literary degrees of chuangyuan, pangyen, tanhua,hanlin, chinshin were,of course,long gone.A cabinet minister was no longer called langchung...(p418)
b.风俗习惯以及独特的文化名词
在翻译中国特殊文化风俗时,林语堂给每个独特的风俗文化术语注上字面意义,再附加上详细的描写,使西方读者领略到了东方习俗的独特魅力和别样的异域风情。

如例: She had to “serve tea” t o all her new relatives in the Tseng home as formal introduction to the family...(p379-380)
c.民间俗语和格言
民间的俗语和俚语代表这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在翻译此类语言的时候,林语堂也同样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既带有异域风情,又符合西方的阅读审美观,同时促进了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如例:As the saying goes, when the big tree falls, the monkeys disperse.(树倒猢狲散)(p394)
3、精神文化
《京华烟云》每部分开头都有一段摘自庄子著作的引语。

林语堂在翻译这些蕴涵丰富,比较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时主要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套用英语常用的句型,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同时保留了原文哲学深度,给读者传达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如例:Therefore all things are one. What we love is the mystery of life. What we hate is corruption in death.But the corruptible in its turn becomes mysterious life, and this mysterious life once more becomes corruptible.(p645) 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气,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

(《庄子·知北游》)
三、异化翻译策略的不足
异化翻译策略既保留了原语的文化意象,又丰富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对等。

然而,提倡异化翻译策略的韦努蒂也承认这种策略过于偏激(partial),异化翻译强调异域文本的差异,在它努力保留异域语言特色的同时,也一定损害了目标语言的某些特色,这是因为它在用一种边缘话语进行翻译的时候,过多偏离本族规范。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很好地意识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在这方面可以说提供了杰出的翻译范例。

他巧妙地、有选择地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使译文语言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有效地避免西方读者对译文产生的误解。

综上所述,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是有一定目的的,而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交流和宣扬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目的在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在创作中作者比较偏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说通过巧妙的运用异化翻译策略,作者成功地达到了这个目的。

参考文献:
1、Lefevere, A. Translating Literature: The German Tradition from Luther to Rosenzweig, [M] Assen: Van Gorcum, 1977.
2、Robinson, Douglas.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
3、林东宣.试谈《京华烟云》与道家文化.[J]泉州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1): 26-31.
4、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林语堂著, 张振玉译.京华烟云.[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
6、林语堂.林语堂作品集.[C]北京: 南海出版公司,2005.
7、范祥涛.翻译层次性目的的多维描写.[J]外语教学,2003(2):44-47.
8、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5-28.
9、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秦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教师。

范祥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