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春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第1课时 角平分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1.4.2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性质
∵ AC = BC,∴∠B =∠BAC.
∵∠C = 90°,∴∠B = 45°. ∴ BE = DE.
在等腰 Rt△BDE 中,BD 2DE2 4 2 cm. C D
AC BC CD BD (4 4 2) cm.
E B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2) 求证:AB=AC+CD. 证明:由 (1) 的求解过程易知, Rt△ACD≌Rt△AED (HL). ∴ AC=AE. ∵ BE=DE=CD, ∴ AB=AE+BE=AC+CD.
A E
C
D
B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 已知:如图,P 是∠AOB 平分线上的一点,PC⊥OA,PD⊥OB, 垂足分别为 C、D.
求证:(1)OC = OD; (2)OP 是 CD 的垂直平分线.CAΒιβλιοθήκη OEPDB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证明:(1)P 是∠AOB 角平分线上的一
点,PC⊥OA,PD⊥OB,
∴PC = PD(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
PD=PE=PF.
M D NP F
B
EC
H
归纳新知
对比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三边垂直平分线
三条角平分线
锐角三角形 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三 角 形
钝角三角形 交于三角形外一点
交于三角形内一 点
直角三角形 交于斜边的中点
交点性质
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 到三角形三边的
距离相等
距离相等
小牛试刀
.
CA
O
EP
DB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2 如图,在△ABC 中,已知 AC = BC,∠C = 90°, A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 E.
1.4角平分线(第一课时)说课稿: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4角平分线(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四章《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中的第一课时:4角平分线。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角平分线的概念、性质以及如何作角平分线,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如何作角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1.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2.如何作角平分线。
四、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2.教具:直尺、量角器等;3.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张图片,引发学生对角平分线的兴趣和思考,在课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观察与讨论(10分钟)学生观察一段视频或图片,尝试寻找图中的角平分线,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猜想。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引导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如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等。
3. 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教师解释并进行讲解。
让学生了解角平分线是指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小角的直线。
4. 角平分线的作法(2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介绍几种作角平分线的方法,如利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利用直尺和画圆法等。
5. 练习与实践(25分钟)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践,通过作图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角平分线的作业题,并逐个批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与提高(10分钟)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角平分线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问题,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掌握了如何作角平分线的方法。
通过实践和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八年级数学下册1.4.2角平分线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度数,可以求此角的度数。
3
应用三 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运用角平分线及其性质来解决直角 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问题。
角平分线的练习
练习一 画出角的平分线
练习用尺规等工具作出各种角的 平分线。
练习二 用角平分线定理 求角度
练习应用角平分线定理来求出角 的度数。
练习三 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将角平分线应用于解决不同 的实际问题。
总结
1 角平分线的重要性
角平分线是许多的几何问题的基础课件的学习,你是否已经对角平分线有了更好的理解?
3 知识点回顾
通过课件中的练习,你是否已经掌握了角平分线的基本定义、性质、作用、应用及求解 方法?
可用尺规作图法作出一条角的平 分线。
角平分线的作用
寻找角平分线
可以用尺规作图法求角平分线。
确定长度
若一个角的一条平分线已知其长度,则可以求出与此平分线相应两边的长度。
证明定理
可以用角平分线定理来证明一些定理。
角平分线的应用
1
应用一 求角平分线
通过尺规作图等方法求角平分线。
应用二 求角度大小
2
已知一个角的一条平分线与相应两边的
角平分线课件: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1.4.2
本课件将深入讲解角平分线的定义、性质、作用、应用和练习,助你更好地 掌握这一知识点。
角平分线的定义
什么是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是指可以将一个角平分 成两个相等的角的线段。
角平分线的性质
作图
1.角平分线可以互相平分。
2.如果一个角的两条平分线相交, 则它们所截的弧上的点都在相同 的直线上。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1.4.1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提出问题 探索新知
思考:你能写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 真命题吗?
如果有一个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必在 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这个命题是假命题.角平分线是角内的一条射线,而角的 外部也存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AD 平分∠ABC(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
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又∵∠BAC = 60°,∴∠BAD = 30°.
A
∴在 Rt△ADE 中,
∠AED = 90°,AD = 10,
1
1
∴ DE = 2 AD = 2 ×10 = 5(在直
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E
F
B
D
C
∠PDO =∠PEO,
D C
P
O
EB
∠AOC =∠BOC, OP = OP,
∴△PDO≌△PEO (AAS). ∴ PD = PE.
知识要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应用所具备的条件: (1) 角的平分线; (2) 点在该平分线上;
A D
(3) 垂直距离. 定理的作用:证明线段相等.
导入新课
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 相等.
你能证明这个定理吗?
探究新知
已知:如图,∠AOC =∠BOC, 点 P 在 OC 上, PD⊥OA,
PE⊥OB,垂足分别为 D,E.
求证:PD = PE.
A
证明:∵ PD⊥OA,PE⊥OB, ∴∠PDO =∠PEO = 90°. 在 △PDO 和 △PEO 中,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角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角平分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平分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几何变换”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角平分线,可以进一步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线段的中垂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对几何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性质;2.学会运用角平分线解决简单几何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性质;2.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2.准备角平分线的模型或实物;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中垂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提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中垂线有什么关系?它们在几何图形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展示角平分线的模型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角平分线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通过示范和讲解,阐述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角平分线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并讲解原因。
5.拓展(10分钟)出示拓展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应用。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线段中点的性质等知识。
但由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直观演示、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2.学会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理解和运用;2.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直观演示:利用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4.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角平分线演示教具;2.实例:选取一些实际问题,用于练习和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教具,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展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通过演示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4 第1课时 角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4 第1课时角平分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1.4 第1课时角平分线》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引入角平分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
本课时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的概念、角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线段平分线、弧平分线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角的概念、角的计算等知识,对角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角平分线的性质,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直观的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证明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角平分线的性质。
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4.采用证明教学法,引导学生用几何证明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角平分线的教具,如量角器、直尺、三角板等。
2.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角平分线的性质。
3.准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角平分线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教具,如量角器,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上的角平分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平分线的作用。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呢?”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角平分线的性质。
同时,教师用几何证明的方法,引导学生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题型,全面巩固学生对角平分线的理解。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 精品
《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教学设计
,求AC的长;
(2)求证:AB=ACCD
解:(1)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DC⊥AC,DE⊥AB,
∴DE=CD=4cm,
又∵AC=BC,
∴∠B=∠BAC,
又∵∠C=90°,
∴∠B=∠BDE=45°,∴BE=DE=4cm.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BDE中,
由勾股定理得,BD=42cm,
∴AC=BC=CDBD=442cm
(2)∵AD是△ABC的角平分线,DC⊥AC,DE⊥AB,∴∠ACE=∠AED=90°,
又∵DE=DC,AD=AD,
∴Rt△ACD Rt△AEDHL
∴AC=AE,又∵BE=DE=CD,
∴AB=AEBE=ACCD.通过例3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熟练运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解决问题,通过此题让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与使用更为明确。
模块3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应用五思维拓展拔高提升
如图,三条公路两两相交,现计划修建一个油库
(1)如果要求油库到两条公路AB、AC的距离相等,那
么如何选择油库的位置
(2)如果要求油库到这三条公路的距离都相等,那么如
何选择油库的位置
通过思维拓
展、拔高提
升,熟练三角
形中三条角
平分线的交
点的性质
A。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4角平分线课件
则∠BAP__________∠CAP.
如图,AD为△ABC的角平分线,
∠B=90°,DF⊥AC,垂足为F,DE
E 如图,AD为△ABC的角平分线,
∠B=90°,DF⊥AC,垂足为F,DE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 两边的距离相等.
相信自己 探究尝试
如图(1),AD平分∠BAC,点P在AD上,
若PE⊥AB,PF⊥AC,则PE__________PF.
课堂检测
1.如图(1),AD平分∠BAC,点P在AD上, 若PE⊥AB,PF⊥AC,则PE__________PF. 2.如图(2),PD⊥AB,PE⊥AC,且PD=PE, 则∠BAP__________∠CAP. 3.如图(3),∠BAC=60°,AP平分∠BAC,
PD⊥AB,PE⊥AC,若AD= 3 ,则PE=____.
E B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A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 D 两边的距离相等.
O
)1 )2
P C
几何语言:
∵OC平分∠AOB,PD⊥OA, PE⊥OB ∴PD=P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 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E B
你会用吗?
巩固训练.
已知: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且BD=CD,
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
D
几何语言: ∵PD=PE, PD⊥OA,PE⊥OB ∴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O
) )
E
P C
B
典型例析
例题:在△ABC中,∠BAC =60°,点D 在BC上,AD =10,DE⊥AB,DF⊥AC,垂足 分别为 E,F,且 DE=DF,求DE的长.
解: ∵DE ⊥ AB,DF ⊥ AC,DE=DF ∴AD平分∠BAC 又∵ ∠BAC=60°,∴ ∠BAD=30° 在Rt △ADE中, ∠AED=90°,AD=10 ∴DE=1/2AD=1/2×10=5.
1.4 角平分线性质及判定 -广东省河源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学设计
1.4 角平分线性质及判定一、引入在几何学中,角平分线是指将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直线。
角平分线存在一些特殊的性质和判定,这是我们进一步研究角度的重要内容。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二、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1. 定义角平分线是指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将该角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角的直线。
2. 性质角平分线具有以下重要性质:•角平分线将一个角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角。
•一个角的平分线唯一存在,即一个角只有一条平分线。
•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该角的两边垂直。
3. 例题演练例题1:在下图中,AD为角PAB的平分线,求证:∠DAB = ∠DBA。
A/ \\D-----B证明:由于AD为角PAB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得到∠DAP = ∠PAB,并且∠DAB = ∠PAB。
因此,通过对∠PAB进行相等角的替换,我们可以得到∠DAB = ∠DBA。
证毕。
例题2:在下图中,AC为角BAY的平分线,求证:AD ⊥ BC。
B/ \\A-----Y\\ /C证明:由于AC为角BAY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到∠BAC = ∠CAY,并且∠BAC = ∠ABY。
因此,根据角度的性质,我们可以推导出∠ABY = ∠CAY,进而得出△ABY ≌ △CAY。
根据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相等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AYB = ∠AYC,并且∠CAY = ∠BAY。
因此,根据角度的性质,我们可以推导出∠AYB + ∠BAY +∠AYC = 180°。
由于∠AYB = ∠AYC,所以∠BAY = 90°。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D ⊥ BC。
证毕。
三、角平分线的判定在实际问题中,我们有时候需要判断一个直线是否为某个角的平分线。
下面是常见的两种判定方法:1. 角平分线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角的两边相交,并且将这个角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角,那么这条直线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2. 垂直平分线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角的两边相交并且垂直于其中一条边,并将这个角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角,那么这条直线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角平分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角平分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平分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角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和作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学会如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角平分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作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角的概念、垂线的性质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是,对于角平分线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作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学会如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和作法。
2.教学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角平分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作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角平分线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角的模型和画图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角平分线,如剪刀的剪切角、太阳伞的遮阳角等,引导学生关注角平分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角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工具画出角的平分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4角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课件
∴△ADB≌△ADC(SAS).
∴BD=CD.
复习训练
1.如图,视察尺规作图痕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OE是∠AOB的平分线
B.OC=OD
C.点C,D到OE的距离不相等
D.∠AOE=∠BOE
2.如图,PD⊥AB,PE⊥AC,垂足分别为点D,E,且PD=PE,若
∠BAP=20°,则∠BAC=( D )
5.如图,DA⊥AC于点A,DE⊥BC于点E.若AD=5,DE=5,∠ACD
=30°,则∠DCE=( A )
A.30°
B.40°
C.50°
D.60°
例2
如图,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
足分别是点E,F,BE=CF.求证:AD平分∠BAC.
证明:∵点D是BC的中点,∴DB=DC.
D,DE⊥BC于点E,若AD=3,DC=5,则DE= 3 ,CE= 4 .
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
DE⊥AB,DF⊥AC,垂足分别为点E,F.求证:EB=FC.
证明:∵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AC,
∴DE=DF,∠BED=∠CFD=90°.
= ,
解:如图,连接BD.
∵DE=DF,DE⊥AB,DF⊥BC,
∴BD平分∠ABC.
∴∠ABD= ∠ABC= ×60°=30°.
在Rt△BDE中,DE= ,∠DBE=30°,
∴BD=2DE=2 .∴BE= − =3.
基础巩固
1.如图,DB⊥AB,DC⊥AC,垂足分别为点B,C,AD平分
∠BAC,BD=2,∠BAC=80°,则DC= 2 ,∠ADC= 50 °.
2019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教案设计-精品
1.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相关性质; 2.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能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BD ≌△ACD的条件是( )A .BD =CDB .AB =AC C .∠B =∠CD .∠BAD =∠CAD解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 ,SAS ,AAS 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A.∵∠1=∠2,AD 为公共边,若BD =CD ,则△ABD ≌△ACD (SAS);B.∵∠1=∠2,AD 为公共边,若AB =AC ,不符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不能判定△ABD ≌△ACD ;C.∵∠1=∠2,AD 为公共边,若∠B =∠C ,则△ABD ≌△ACD (AAS);D.∵∠1=∠2,AD 为公共边,若∠BAD =∠CAD ,则△ABD ≌△ACD (ASA);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要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图,△ABC ≌△CDA ,并且AB =CD ,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1=∠2B .AC =CA C .∠D =∠B D .AC =BC解析:由△ABC ≌△CDA ,并且AB =CD ,AC 和CA 是公共边,可知∠1和∠2,∠D 和∠B 是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因而前三个选项一定正确.AC 和BC 不是对应边,不一定相等.∵△ABC ≌△CDA ,AB =CD ,∴∠1和∠2,∠D 和∠B 是对应角,∴∠1=∠2,∠D =∠B ,∴AC 和CA 是对应边,而不是BC ,∴A 、B 、C 正确,错误的结论是D.故选D.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正确确定对应边、对应角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二:等边对等角【类型一】 运用“等边对等角”求角的度数如图,AB =AC =AD ,若∠BAD =80°,则∠BCD =( )A .80°B .100°C .140°D .160°解析:先根据已知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可求∠B +∠BCD +∠D 的度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 =∠ACB ,∠ACD =∠D ,从而得到∠BCD 的值.∵∠BAD =80°,∴∠B +∠BCD +∠D =280°.∵AB =AC =AD ,∴∠B =∠ACB ,∠ACD =∠D ,∴∠BCD =280°÷2=140°,故选C.方法总结:求角的度数时,①在等腰三角形中,一定要考虑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有平行线时,要考虑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③两条相交直线中,对顶角相等,互为邻补角的两角之和等于180°.【类型二】 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求角度中的运用30°,求它的顶角的度数.解析:本题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由于本题中没有明确3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因此要分类讨论.解:①当底角是30°时,顶角的度数为180°-2×30°=120°;②顶角即为30°.因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30°或120°.方法总结:已知的一个锐角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以是底角;一个钝角只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类讨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三:三线合一【类型一】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计算如图,在△ABC 中,已知AB =AC ,∠BA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 ,∠ADC =125°.求∠ACB 和∠BAC 的度数.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E ⊥BC ,再求出∠CDE ,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DCE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B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式进行计算即可求出∠BAC .解:∵AB =AC ,AE 平分∠BAC ,∴AE ⊥BC .∵∠ADC =125°,∴∠CDE =55°,∴∠DCE =90°-∠CDE =35°.又∵CD 平分∠ACB ,∴∠ACB =2∠DCE =70°.又∵AB =AC ,∴∠B =∠ACB =70°,∴∠BAC =180-(∠B +∠ACB )=40°.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计算,有两种类型:一是求边长,求边长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二是求角度的大小,求角度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类型二】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证明如图,△ABC 中,AB =AC ,D 为AC 上任意一点,延长BA 到E 使得AE =AD ,连接DE ,求证:DE ⊥BC .解析:作AF ∥DE ,交BC 于点F .利用等边对等角及平行线的性质证明∠BAF =∠FAC .在△ABC 中由“三线合一”得AF ⊥BC .再结合AF ∥DE 可得出结论.证明:过点A 作AF ∥DE ,交BC 于点F . ∵AE =AD ,∴∠E =∠ADE .∵AF ∥DE ,∴∠E =∠BAF ,∠FAC =∠ADE . ∴∠BAF =∠FAC .又∵AB =AC ,∴AF ⊥BC . ∵AF ∥DE ,∴DE ⊥BC . 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结论时,先必须已知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以是底边上的中线,也可以是顶角的平分线.解题时,一般要用到其中的两条线互相重合.三、板书设计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 3.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中,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条件,就能得出另外的两个结论.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第2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性质;2.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我们欣赏下列两个建筑物(如图),图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特殊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我们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如图,在△ABC 中,AB =AC ,CD ⊥AB于点D ,BE ⊥AC 于点E ,求证:DE ∥BC .证明:因为AB =AC ,所以∠ABC =∠ACB .又因为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所以∠AEB =∠ADC =90°,所以∠ABE =∠ACD ,所以∠ABC -∠ABE =∠ACB -∠ACD ,所以∠EBC =∠DCB .在△BEC 与△CDB 中,⎩⎪⎨⎪⎧∠BEC =∠CDB ,∠EBC =∠DCB ,BC =CB ,所以△BEC ≌△CDB ,所以BD =CE ,所以AB -BD =AC-CE ,即AD =AE ,所以∠ADE =∠AED .又因为∠A 是△ADE 和△ABC 的顶角,所以∠ADE =∠ABC ,所以DE ∥BC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探究点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类型一】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C上一点,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DE .若∠ABE =40°,BE =DE ,求∠CED 的度数.解析:因为△ABC 三个内角为60°,∠ABE =40°,求出∠EBC 的度数,因为BE =DE ,所以得到∠EBC =∠D ,求出∠D 的度数,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CED 的度数.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ACB =60°,∵∠ABE =40°,∴∠EBC =∠ABC -∠ABE =60°-40°=20°.∵BE =DE ,∴∠D =∠EBC =20°,∴∠CED =∠ACB -∠D =4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这个性质常常应用在求三角形角度的问题上,所以必须熟练掌握.【类型二】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已知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D ,DM ⊥BC ,垂足为M ,求证:BM =EM .解析:要证BM =EM ,由题意证△BDM ≌△EDM 即可.证明:连接BD ,∵在等边△ABC 中,D 是AC的中点,∴∠DBC =12∠ABC =12×60°=30°,∠ACB =60°.∵CE =CD ,∴∠CDE =∠E .∵∠ACB =∠CDE +∠E ,∴∠E =30°,∴∠DBC =∠E =30°.∵DM ⊥BC ,∴∠DMB =∠DME =90°,在△DMB 和△DME 中,⎩⎪⎨⎪⎧∠DMB =∠DME ,∠DBM =∠E ,DM =DM ,∴△DME ≌△DMB .∴BM =EM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到.还应明白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完全适合等边三角形.【类型三】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ABC 为正三角形,点M 是边BC 上任意一点,点N 是边CA 上任意一点,且BM =CN ,BN 与AM 相交于Q 点,求∠BQM 的度数.解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利用SAS 判定△ABM ≌△BCN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QN =∠ABC =60°.解:∵△ABC 为正三角形,∴∠ABC =∠C =∠BAC =60°,AB =BC .在△AMB 和△BNC 中,∵⎩⎪⎨⎪⎧AB =BC ,∠ABC =∠C ,BM =CN ,∴△AMB ≌△BNC (SAS), ∴∠BAM =∠CBN ,∴∠BQM =∠ABQ +∠BAM =∠ABQ +∠CBN =∠ABC =6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一般是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三角形全等.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本节课让学生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重点)2.理解并掌握反证法的思想,能够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一、情境导入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 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 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 处时,测得∠ACB 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 的长度是50米,就可知河流宽度是50米.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吗?他是怎么知道BC 的长度是等于河流宽度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类型一】 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如图,在△ABC 中,AB =AC ,∠A =36°,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解析:共有5个.(1)∵AB =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2)∵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EBC =12∠ABC ,∠ECB =12∠BCD .∵△ABC 是等腰三角形,∴∠EBC =∠ECB ,∴△BCE是等腰三角形;(3)∵∠A =36°,AB =AC ,∴∠ABC =∠ACB =12(180°-36°)=72°.又∵BD 是∠ABC的角平分线,∴∠ABD =12∠ABC =36°=∠A ,∴△ABD 是等腰三角形;同理可证△CDE 和△BCD 也是等腰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要先找出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然后确定等腰三角形,再按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等腰三角形的个数.【类型二】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在△ABC 中,∠ACB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AE 与CD交于点F ,求证:△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ABE =∠ACD ,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CEF =∠CFE ,根据等角对等边求得CE =CF ,从而求得△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在△ABC 中,∠ACB =90°,∴∠B +∠BAC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CD +∠BAC =90°,∴∠B =∠ACD .∵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BAE =∠EAC ,∴∠B +∠BAE =∠AEC ,∠ACD+∠EAC =∠CFE ,即∠CEF =∠CFE ,∴CE =CF ,∴△CEF 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F 分别在AB 、BC 、AC 边上,且BE =CF ,BD =CE .(1)求证:△DEF 是等腰三角形;(2)当∠A =50°时,求∠DEF 的度数.解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 =∠C ,利用“边角边”证明△BDE 和△CEF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E =EF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E =∠CEF ,然后求出∠BED +∠CEF =∠BED +∠BDE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平角的定义求出∠B =∠DEF .(1)证明:∵AB =AC ,∴∠B =∠C .在△BDE 和△CEF 中,∵⎩⎪⎨⎪⎧BD =CE ,∠B =∠C ,BE =CF ,∴△BDE ≌△CEF (SAS),∴DE =EF ,∴△DEF 是等腰三角形;(2)解:∵△BDE ≌△CEF ,∴∠BDE =∠CEF ,∴∠BED +∠CEF =∠BED +∠BDE .∵∠B +∠BDE =∠DEF +∠CEF ,∴∠B =∠DEF .∵∠A =50°,AB =AC ,∴∠B =12×(180°-50°)=65°,∴∠DEF=65°.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提供了好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探究点二:反证法 【类型一】 假设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A .有一个内角大于60°B .有一个内角小于60°C .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D .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应先假设结论不成立,所以可先假设三角形中每一个内角都不小于或等于60°,即都大于60°.故选C.方法总结: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必须把它全部否定. 【类型二】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求证:△ABC 中不能有两个钝角.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得出的结论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所以原命题正确.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即∠A <90°,∠B >90°,∠C >90°,所以∠A +∠B +∠C >180°,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原命题正确,即△ABC 中不能有两个钝角.方法总结:本题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考查反证法,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2.反证法(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应结合图形,联想我们已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知识,寻找结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遗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解题时学会分析,可以采用执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探寻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的方法.第4课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学习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重点、难点)2.理解并掌握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灵活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观察下面图形:师: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你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生:等边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具有和谐的对称美.今天我们来学习等边三角形,引出课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类型一】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是△的三边,且满足关系式a2+c2=2ab+2bc-2b2,试说明△ABC是等边三角形.解析:把已知的关系式化为两个完全平方的和等于0的形式求解.解:移项得a2+c2-2ab-2bc+2b2=0,∴a2+b2-2ab+c2-2bc+b2=0,∴(a-b)2+(b-c)2=0,∴a-b=0且b-c=0,即a=b且b=c,∴a=b=c.故△ABC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1)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那么每一个非负数都等于零;(2)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类型二】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OD∥AB,OE∥AC.试判定△ODE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DE=∠OED=6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DOE=60°,从而可得△ODE是等边三角形.解:△ODE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OD∥AB,OE∥AC,∴∠ODE=∠ABC=60°,∠OED=∠ACB=60°.∴∠DOE=180°-∠ODE-∠OED=180°-60°-60°=60°.∴∠DOE=∠ODE=∠OED=60°.∴△ODE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如果较易求出角的度数,那么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等于60°,从而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类型三】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在△EBD 中,EB =ED ,点C 在BD 上,CE =CD ,BE ⊥CE ,A 是CE 延长线上一点,AB=BC .试判断△AB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由于EB =ED ,CE =CD ,根据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得∠CBE =12∠ECB .再由BE ⊥CE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ECB =60°.又∵AB =BC ,从而得出△ABC 是等边三角形.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CE =CD ,∴∠CED =∠D . 又∵∠ECB =∠CED +∠D .∴∠ECB =2∠D .∵BE =DE ,∴∠CBE =∠D .∴∠ECB =2∠CBE .∴∠CBE =12∠ECB .∵BE ⊥CE ,∴∠CEB =90°.又∵∠ECB +∠CBE +∠CEB =180°,∴∠ECB +12∠ECB +90°=180°,∴∠ECB =60°.又∵AB =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 方法总结:(1)已知一个三角形中两边相等,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一边也与这两边相等;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2)已知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外两个角也等于60°;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探究点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B =3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AD =3cm ,则AB的长度是( )A .3cmB .6cmC .9cmD .12cm解析: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ADC =90°,∴∠ACD =∠B =30°.在Rt △ACD 中,AC =2AD =6cm ,在Rt △ABC 中,AB =2AC =12cm.∴AB 的长度是12cm.故选D.方法总结: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时,要分清线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类型二】 与角平分线有关的综合运用如图,∠=30°,平分∠,PC ∥OA 交OB 于C ,PD ⊥OA 于D ,若PC =3,则PD 等于( )A .3B .2C .1.5D .1解析:如图,过点P 作PE ⊥OB 于E ,∵PC ∥OA ,∴∠AOP =∠CPO ,∴∠PCE =∠BOP +∠CPO =∠BOP+∠AOP =30°.又∵PC =3,∴PE =12PC =12×3=1.5.∵∠AOP =∠BOP ,OP =OP ,∠OEP =∠ODP ,∴△OPE ≌△ODP ,∴PD =PE =1.5.故选C.方法总结: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时,关键是寻找或作辅助线构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类型三】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境,已知AC =50m ,AB =40m ,∠BAC =150°,这种草皮每平方米的售价是a 元,求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多少元?解析:作BD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在Rt △ABD 中,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求BD ,即△ABC 的高.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面积求解.解:如图所示,过点B 作BD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BAC =150°,∴∠DAB =30°.∵AB=40m ,∴BD =12AB =20m ,∴S △ABC =12×50×20=500(m 2).∵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 元,∴一共需要500a元.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在于作出CA 边上的高,根据相关的性质求BD 的长,正确的计算出△ABC 的面积.三、板书设计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节课借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并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的训练得以提高.1.2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归纳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学习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 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类型一】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是( )A .∠A +∠B =∠C B .∠A -∠B =∠CC .∠A ∶∠B ∶∠C =1∶2∶3D .∠A =∠B =3∠C解析:由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再判断其形状.A 中∠A +∠B =∠C ,即2∠C =180°,∠C =90°,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 ,C 中均为直角三角形,D 选项中∠A =∠B =3∠C ,即7∠C =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方法总结: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类型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CE⊥AB于E .(1)猜测∠1与∠2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果∠A 是钝角,如图②,(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解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1+∠B =90°,∠2+∠B =90°,从而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D =∠E =90°,然后求出∠1+∠4=90°,∠2+∠3=90°,再根据∠3、∠4是对顶角解答即可. 解:(1)∠1=∠2.∵AD ⊥BC ,CE ⊥AB ,∴△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1+∠B =90°,∠2+∠B =90°,∴∠1=∠2; (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BD ⊥AC ,CE ⊥AB ,∴∠D =∠E =90°,∴∠1+∠4=90°,∠2+∠3=90°,∵∠3=∠4(对顶角相等),∴∠1=∠2.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CD ⊥AB 于D .求:(1)AC 的长; (2)S △ABC ; (3)CD 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 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 △ABC ;(3)根据CD ·AB =BC ·AC 即可求出CD .解:(1)∵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AC =AB 2-BC 2=12cm ;(2)S △ABC =12CB ·AC =30cm 2;(3)∵S △ABC =12AC ·BC =12CD ·AB ,∴CD =AC ·BC AB =6013cm.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 中,AB =15,AC =13,BC 边上的高AD =12,试求△ABC 周长.解析:本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加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减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中,CD =AC 2-AD 2=132-122=5,∴BC =BD +CD =5+9=14,∴△ABC 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中,CD =AC 2-AD 2=132-122=5,∴BC =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在题目未给出具体图形时,应考虑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凡符合题设的情况都要考虑,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这是解无图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探究点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类型一】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 的形状为(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正方形小方格边长为1,∴BC =42+62=213,AC =22+32=13,AB =12+82=65.在△ABC 中,∵BC 2+AC 2=52+13=65,AB 2=65,∴BC 2+AC 2=AB 2,∴△ABC 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要构造出三角形,然后知道三条边的大小,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大的边的平方比较,如果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类型二】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垂直关系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E =EB ,AF=14AD ,求证:CE ⊥EF .证明:连接CF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BC =CD =DA =4.∵点E 为AB 中点,AF =14AD ,∴AE =BE =2,AF =1,DF =3.由勾股定理得EF 2=12+22=5,EC 2=22+42=20,FC 2=42+32=25.∵EF 2+EC 2=FC 2,∴△CFE 是直角三角形,∴∠FEC =90°,即EF ⊥CE .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所以此定理也是判定垂直关系的一个主要方法.【类型三】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面积问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 =90°,AB =8,BC =6,CD =24,AD =26,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析:连接AC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ACD 为直角三角形,然后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将△ABC 和△ACD 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两者面积相加即为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连接AC ,∵∠B =90°,∴△ABC 为直角三角形.∵AC 2=AB 2+BC 2=82+62=102,∴AC=10.在△ACD 中,∵AC 2+CD 2=100+576=676,AD 2=262=676,∴AC 2+CD 2=AD 2,∴△ACD 为直角三角形,且∠ACD =90°,∴S 四边形ABCD =S △ABC+S △ACD =12×6×8+12×10×24=144.方法总结:此题将求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转化为求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的问题,既考查了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转化思想在解题时的应用.探究点四: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别找出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将其互换即可.解:(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真命题;(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真命题;(3)内错角相等.假命题;(4)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真命题.方法总结: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只有当它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它才有逆定理.三、板书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直角三角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讨论能力、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考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突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4角平分线课件
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3.利用面积法求距离的方法:三角形角平分线交点与三
个顶点的连线,把原三角形分割成了三个小三角形,利用
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是求角平分
线交点到三边距离的常用方法.
课外作业
1.如图,在△ABC中,∠B的平分线与∠C的外角的
∴点F在∠DAE的平分线上.
3.证明(1)∵P是∠AOB平分线上的一
点,PC⊥OA,PD⊥OB,∴PC=PD.
又∵OP=OP,∴Rt△OCP≌Rt△ODP.
∴OC=OD.
(2)∵OC=OD,∠COP=∠DOP,
∴OP是CD的垂直平分线.
4.解(1)如图,作∠BAC的角平分线AF或作∠BAC的外角
∠CAE的外角平分线AN,则直线AF或直线AN上任意一点
的角平分线,DE⊥AB于E,F在AC上,BD=DF.
求证:CF=EB.
证明:∵AD平分∠CAB,
A
DE⊥AB,∠C=90°(已知),
∴
CD=DE (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Rt△CDF和Rt△EDB中,
CD=ED(已证),
DF=DB (已知),
∴ Rt△CDF≌Rt△EDB (HL).
F
C
∴ CF=E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QD=QE
课外作业
1.如图,在△ABC中,∠C=90° AD是∠BAC
的平分线,DE⊥AB于点E,点F在AC上,BD=DF.
求证:(1)CF=EB;
(2)AB=AF+2EB.
证明:(1)∵AD是∠BAC的平分线
,DE⊥AB,DC⊥AC,
∴DE=DC.
∵在Rt△DCF和Rt△DEB中,
八年级数学《14角平分线》教案北师大版
备课组长签名包组领导签名授课教师签名年段八年级学科数学主题单元课题 1.4角平分线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2、能够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相关结论3、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教学流程增删、点评、课后反思出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发展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2、能够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相关结论3、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二、自学提示:1、阅读P33-34,2、你还记得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这个性质你是怎样得到的?教材中是怎样证明这个定理的3、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是什么,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请同学们画出图形,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思考证明思路.4、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的作法。
三、教师指导:1、 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 证明: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点P 在OC 上3、 PD ⊥OA ,PE ⊥OB ,垂足分别为D 、E , ∵∠1=∠2,OP=OP , ∠PDO=∠PEO=90° ∴△PDO ≌△PEO (AAS ) ∴PD=P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流程增删、点评、课后反思 已知:在∠AOB 内部有一点P ,且PD ⊥OA ,PE ⊥OB ,D 、E 为垂足且PD=PE , 求证:点P 在∠AOB 的角平分线上.证明:PD ⊥OA ,PE ⊥OB , ∴∠PDO=∠ PEO=90°. 在Rt △ODP 和Rt △OEP 中 OP=OP ,PD=PE ,∴Rt △OD P ≌ Rt △OEP(HL 定理). ∴∠POC=∠POE(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即点P 在∠AOB 的角平分线上 3、做一做: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
已知:∠AOB求作:射线OC ,使∠AOC=∠BOC作法:1、在OA 和OB 上分别截取OD 、OE ,使OD=OE 2、分别以D 、E 为圆心,以大于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内交于点C 。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角平分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角平分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平分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几何变换”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角平分线的概念、性质及运用。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垂线的性质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材通过引入角平分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角的概念、垂线的性质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仍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对角平分线概念的理解,并熟练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几何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性质,并能运用角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平分线的概念、性质及运用。
2.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及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
2.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角平分线的性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角平分线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什么是垂线?垂线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回顾垂线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给出一个实例: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对边画一条垂线,这条垂线会把对边平分,那么这条垂线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平分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4.1角平分线(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角平分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角平分线的定义、画法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角平分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关于角平分线的课程后,我认真思考了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几何概念的教学需要更加直观和生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多采用动态演示、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概念。
其次,关于角平分线的画法,虽然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仍有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我觉得这里的问题在于练习不够充分,以及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指导不够细致。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逐一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画角平分线的技巧。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但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明确讨论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高讨论的质量。
新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4.1角平分线
制作人 靳军强
学习目标
1、掌握角平分线的定理以及它的逆定理, 并能正确应用;
2、能够用尺规作图作已知角的平分线,并 能表达作图的作法;
3、弄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充分运用综合 分析法进行推理证明。
自学教材P33,完成相关问题:
1、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你是怎 样得到的?你能证明吗? 2、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什么?是真命题 吗?你能证明吗?(请写出已知、求证、 证明)
几何语言
2、逆定理 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 的点,在这个角的 上.
A
Hale Waihona Puke 如图, ∵PD=PE, , (已知), ∴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 O
D 1 2 P C
E
B
老师提示:这个结论又是经常用来证明点
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某一点)的根据之一.
3、请完成P34随堂练习题1(用符号语 言表示结论及其理由) 4、已知:如图,在△ABE中,AD是它的角 平分线,且BD=CD,DE⊥AC,DF⊥AB,垂足 分别是E,F. 求证:EB=FC.
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如图,已知:OC是∠AOB的平分线,P是OC上任意一 点,PD⊥OA, PE⊥OB,垂足分别是D,E. 求证:PD=PE
证明: A ∵ PD⊥OA,PE⊥OB(已知), D ∴∠PDO=∠PEO=90°(垂直的定义). 在△PDO和△PEO中, 1 P O 2 ∵ ∠DOP=∠EOP(已知), ∠PDO=∠PEO(已证), E PO=PO(公共边), B ∴△PDO≌△PEO(AAS). ∴ 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4.已知,如图(4),∠AOB=60°,CD⊥OA于D, CE⊥OB于E,若CD=CE,则 ∠COD+∠AOB=__________度. 5.如图(5),已知:OM是角POQ的平分线, MP⊥OP于P,MQ⊥OQ于Q,S△QOM=6 cm2,OP=3 cm,则MQ=__________cm.
《 角平分线》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4角平分线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增强证明意识和能力.2.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难点: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四、相关资源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动画演示,微课.五、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如图,要在S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并且离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处500 m.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其中“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要强调这几个字在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角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其中角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曾经用折纸的方法,根据折叠过程中角两边重合说明了角平分线的一个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这个问题中,确定民宅位置利用此性质就能完成.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同时为更高层次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想途径.【探究新知】1.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 已知:∠AOB .求作:∠AOB 的平分线.作法:(1)以点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 于点M ,交OB 于点N . (2)分别以点M ,N 为圆心,大于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 的内部相交于点C .(3)画射线OC .射线OC 即为所求.师:思考:为什么要以大于MN 的长为半径画弧? 生:因为以小于或等于MN 的长为半径画弧时不能形成交点.2.角平分线的性质还记得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吗?你是怎么得到的?请尝试证明这一性质,并与同伴交流.生: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生:可用量角器,也可以用对折角的方法.师: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对折的方法就不行了,那还有别的方法适合吗?生:量角器、尺规作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角平分线 第1课时 角平分线
1.复习角平分线的相关知识,探究归纳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重点)
2.能够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难点
)
一、情境导入
问题:在S 区有一个集贸市场P ,它建在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上,要从P 点建两条路,一条到公路,一条到铁路.
问题1:怎样修建道路最短? 问题2:往哪条路走更近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证明线段相等
如图,在△ABC 中,∠C =90°,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E ,F 在AC 上,BD =DF .求证:(1)CF =EB ;(2)AB =AF
+2EB .
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点D 到AB 的距离等于点D 到AC 的距离,即CD =DE .再根据Rt △CDF ≌Rt △EBD ,得CF =EB ;(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ADC 和△ADE 全等得到AC =AE ,然后通
过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证明.
证明:(1)∵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C ⊥AC ,∴DE =DC .在Rt △DCF 和Rt △DEB 中,
∵⎩
⎪⎨⎪⎧BD =DF ,DC =DE ,∴Rt △CDF ≌Rt △EBD (HL).∴CF =EB ;
(2)∵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C ⊥AC ,∴CD =DE .在△ADC 与△ADE 中,∵
⎩
⎪⎨⎪⎧CD =DE ,AD =AD , ∴△ADC ≌△ADE (HL),∴AC =AE ,∴AB =AE +BE =AC +EB =AF +CF +EB =AF +2EB .
方法总结: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判定线段相等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是两条“垂线段”相等.
【类型二】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三角形面积
的综合运用
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
垂足为E ,S △ABC =7,DE =2,AB =4,则AC 的长是( )
A .6
B .5
C .4
D .3
解析:过点D 作DF ⊥AC 于F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DF =DE =2,∴S △ABC =12
×4×2+1
2
×AC ×2=7,解得AC =3.故选D.
方法总结: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的高,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线段的长度是常用的方法.
【类型三】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
如图所示,D是△ABC外角∠ACG的平分
线上的一点.DE⊥AC,DF⊥CG,垂足分别为E,F.
求证:CE=CF
.
解析:由角平分线上的性质可得DE=DF,再利
用“HL”证明Rt△CDE和Rt△CDF全等,根据全等三
角形对应边相等证明即可.
证明:∵CD是∠ACG的平分线,DE⊥AC,DF
⊥CG,∴DE=DF.在Rt△CDE和Rt△CDF中,∵
⎩⎪
⎨
⎪⎧CD=CD,
DE=DF,
∴Rt△CDE≌Rt△CDF(HL),∴CE=CF.
方法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离不开边,而角平
分线的性质是判定线段相等的主要依据,可作为判定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探究点二: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类型一】角平分线的判定
如图,BE=CF,DE⊥AB的延长线于点E,
DF⊥AC于点F,且DB=DC,求证:AD是∠BAC的
平分线.
解析:先判定Rt△BDE和Rt△CDF全等,得出
DE=DF,再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知AD是∠BAC的平
分线.
证明:∵DE⊥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于点
F,∴∠BED=∠CFD,∴△BDE与△CDF是直角三
角形.在Rt△BDE和Rt△CDF中,∵
⎩⎪
⎨
⎪⎧BE=CF,
BD=CD,
∴Rt△BDE≌Rt△CDF(HL),∴DE=
DF.∵DE⊥AB,DF⊥AC,∴AD是∠BAC的平分线.
方法总结:证明一条射线是角平分线的方法有两
种:一是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两角相等;二是角的内
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类型二】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
如图所示,△ABC中,AB=AC,AD是∠BAC
的平分线,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
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AD平分∠EDF;②AE=AF;
③AD上的点到B、C两点的距离相等;④到AE、
AF距离相等的点,到DE、DF的距离也相等.其中
正确的结论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由AD平分∠BAC,DE⊥AB,DF⊥AC
可得DE=DF,由此易得△ADE≌△ADF,故∠ADE
=∠ADF,即①AD平分∠EDF正确;②AE=AF正
确;中垂线上的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故③正确;
∵④到AE、AF距离相等的点,在∠BAC的角平分
线AD上,到DE、DF的距离相等的点在∠EDF的
平分线DA上,两者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到DE、DF
的距离也相等正确,故④正确;①②③④都正确.故
选D.
方法总结: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或判定时,可
以省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可以直接得到线段
或角相等.
【类型三】添加辅助线解决角平分线的问题
如图,△ABC的∠ABC和∠ACB的外角
平分线交于点D.求证:AD是∠BAC的平分线.
解析:分别过点D作DE、DF、DG垂直于AB、
BC、AC,垂足分别为E、F、G,然后利用角平分线
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DE=DG,再利用
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来证明.
证明:分别过D作DE、DF、DG垂直于AB、
BC、AC,垂足分别为E、F、G.∵BD平分∠CBE,
DE⊥BE,DF⊥BC,∴DE=DF.同理DG=DF,∴
DE=DG,∴点D在∠BAC的平分线上,∴AD是
∠BAC的平分线.
方法总结:在遇到角平分线的问题时,往往过
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角两边的垂线段,利用角平分
线的判定或性质解决问题.
【类型四】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综合
运用
如图,在四边形ADBC中,AB与CD互
相垂直平分,垂足为点O
.
(1)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
(2)OE ,OF 分别是点O 到∠CAD 两边的垂线段,试说明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析:(1)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相等的线段;(2)由条件可证明△AOC ≌△AOD ,可得AO 平分
∠DAC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OE =OF .
解:(1)∵AB 、CD 互相垂直平分,∴OC =OD ,
AO =OB ,且AC =BC =AD =BD ;
(2)OE =OF ,理由如下:在△AOC 和△AOD 中,
∵⎩⎪⎨⎪
⎧AC =AD ,OC =OD ,AO =AO ,∴△AOC ≌△AOD (SSS),∴∠CAO =∠DAO .又∵OE ⊥AC ,OF ⊥AD ,∴OE =OF .
方法总结:本题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综合,掌握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表示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三、板书设计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角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在性质的运用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与作业中进一步的加强巩固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