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6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含解析中图版
中图版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含答案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 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
③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 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应用(1)分析某地太阳辐射能分布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太阳能丰富→大气的削弱作用弱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气候较湿润—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缺乏 (2)分析白天气温的高低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主要看大气逆辐射的强弱 (1)解释常在夜晚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2)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3)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垂直分布(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m 气温降低0.6 ℃,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 ℃/100 m 。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一、选择题模拟小实验:(如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
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
结论:两只烧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差值可达4℃。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 )A.温室效应B.酸雨污染C.大气污染D.臭氧层破坏2.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B.能分解氧分子与氮分子为原子,使大气强烈增温C.能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D.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 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据图完成以下两题。
3.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4. 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5.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6.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选项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无焰的小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以下两题。
图甲图乙7.图甲各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气压变化的是( )A.①B.②C.③D.④8. “此时放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造成“免于霜矣”的主要原因是图乙中的( )A.A增强B.b 增强C.c 增强D.d增强读下表和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高考地理中图一轮总复习配套题库:第2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为了说明某种地理现象,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
主要步骤有:①放置在太阳光下,保证两个器皿接受同样的光照,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记录温度。
②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器皿中,其中一只器皿的外面倒扣一个透明的塑料外罩,③在塑料外罩顶部钻一个小洞,将一支温度计插到器皿的土壤之中;将另一温度计直接插入另一只器皿的土壤之中。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能说明的现象及其正确步骤是()。
A.热力环流,①②③B.地面热容量比较,③①②C.温室效应,②③①D.城市热岛效应,②①③2.实验结论应为()。
A.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同,两盘之间空气交流显著B.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完全相同,因为两盘内土壤热容量相同C.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D.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无法进行比较解析在器皿外面倒扣塑料外罩,可测得光照条件下内部的温度高于未扣塑料外罩的器皿,这可以说明温室效应的存在。
答案 1.C 2.C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
4.波浪型烟流多出现在()。
A.晴朗的夜间B.日出前后C.多云的夜晚D.晴朗的白天解析第3题,大气的稳定程度决定着烟流的扩散类型,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烟流呈波浪型;下层稳定上层不稳定时呈爬升型;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时呈熏蒸型;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呈平展型。
第4题,晴朗的白天,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大气不稳定,烟流呈波浪型。
答案 3.D 4.D(2010·全国卷Ⅰ,6~7)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中图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6《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附答案解析
【中图版】 202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6《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建议用时: 40 分钟 )一、选择题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察站和鄱阳气象观察站年均匀风速逐时距平常变化图 ( 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 ) ,回答 1~ 3 题。
1.有关两气象观察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选项是()①德安气象观察站 8~ 19 时吹西风②德安气象观察站 19 时—第二天 8 时吹西风③鄱阳气象观察站11~21 时吹东风④鄱阳气象观察站 21 时—第二天 11 时吹东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造成两气象观察站日夜风向变化的原由是()A.湖陆的面积差别B.湖陆的湿度差别C.湖陆的海拔差别D.湖陆的热力差别3.白日,自德安气象观察站至鄱阳气象观察站作等压面图,以下正确的选项是()1. D 2. D 3. C [ 第 1 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象观察站 8~ 19 时主要吹东风, 19 时—第二天 8 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察站 11~21 时吹西风, 21 时—第二天 11 时吹东风。
第 2 题,两地日夜风向变化是由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别造成的。
第 3 题,白日,陆地增温快,近地面为低压;湖泊增温慢,湖面邻近为高压。
高压等压面上凸,低压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曲折状态与近地面相反。
] (2019·山西名校第三次联考) 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 含有硫黄粉的石灰水) 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这是绿化植物保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保证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期,某市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一致涂白,行道树树干涂白高度一致控制在离地面1.5 米处,视觉上达到齐整划一、雅观大方的成效。
据此达成4~ 5 题。
4.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①起到必定美化作用②防冻害、防止初春霜害③汲取声波,除去噪声④杀菌、杀虫、防病虫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图中树木涂白的作用是()A.使树干白日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B.使树木萌芽和开花提早,以躲过初春低温冻害C.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备地面热量大批流失D.增添树木对太阳辐射的汲取率,减小冻害发生的概率4. C 5. A [ 第 4 题,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石灰和硫黄,能够起到杀菌、杀虫和防冻害的作用;从资猜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行道树涂白不可以汲取声波,也不可以除去噪声。
中国地图版一轮高中地理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6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课时规范练6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大气受热历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甲中两条曲线可以反映的地理现象是()A.a曲线表现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a曲线表现昼阴夜阴,b曲线表示昼晴夜晴C.a曲线表现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D.a曲线表现暖锋过境,b曲线表示冷锋过境2.对图甲、图乙所示地理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a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小B.b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大C.a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①②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小,所以昼夜温差大2.A1题,a曲线气温日较差较小,b曲线气温日较差大。
a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主要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b曲线恰好相反。
故选B 项。
第2题,图乙中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逃逸到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
结合图甲、图乙所示地理信息可知,a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主要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与图乙中的①③有关。
故选A项。
史料记载:“左公宗棠就职(注:陕甘总督)后,令民旱地铺沙,改良土地,成为特有之沙田……耕垦日广,民食渐充,白面一斤值钱十文,近更广植浙桑,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实为宜蚕。
”据此完成第3~4题。
3.左公“令民铺沙”的主要目的是()①保持土层湿润②恢复土壤肥力③增高地底温度④促进根系发育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4.“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降水丰沛B.气温年较差大D.土壤肥沃4.C解析第3题,土壤层铺沙能够淘汰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铺沙”增长土壤层厚度,夜晚降温幅度小,能够进步地底温度。
表层的沙子起不到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沙子不克不及规复土壤肥力。
第4题,桑叶叶大汁厚得益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聚。
下图为某湖泊(阴影部分)示意图。
2023年新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习)(解析版)
第6讲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
(2020·山东·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
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
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题。
1.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A.18千米B.33千米C.48千米D.57千米2.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进入了()A.高层大气B.平流层C.电离层D.对流层3.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在和A、B层比C层最需要准备的是()A.防辐射衣B.御寒服C.氧气瓶D.雨衣【答案】1.D 2.B 3.A【解析】1.中纬度对流层高度约为10~12km(取11km),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每下降1m的同时前进约3m,运动员从中纬度30km高空下降至对流层,下降了19km,因此滑行的水平距离约57km,故选D。
2.运动员在下滑的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的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相对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进入平流层,B正确,ACD错,故选B。
3.与A、B两层相比,C层高度更高,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更强,需要准备防辐射衣,A正确;注意关键词“和A、B两层相比”,A层中上部以及B层气温均较低,氧气含量低,也需要准备御寒服和氧气瓶,BC错;降雨属于对流层的天气现象,C层无需准备雨衣,D错。
故选A。
(2022·贵州·仁怀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卷云是对流层中最高的云,平均高度超过6000米,云层比较薄而透光良好,在全球能量平衡、辐射收支和天气等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0版高考地理(中图版)教师用书:第6讲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6讲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3.常见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以外。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影响风的三种力微点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微点2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总复习课件:3.1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三章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要点
考点一
1.D 2.B
关闭
答案
第三章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要点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常考综合题
-19-
思维流程 (1)文字信息:图示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 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为20千米/时。 (2)图示信息:图中标示的东西方向;在海拔500~2 500米的垂直方 向上,甲地垂直温差最大 ,等温面最密集 ,丙地垂直温差最小 , 等温面最稀疏 ,乙地等温面比甲地稀疏,比丙地密集。 (3)调用原理: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 ,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 ,大 气越不稳定 。
第三章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要点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常考综合题
-10-
(5)解释不同地形的“高处不胜寒” 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 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云 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高原上气温低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要点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常考综合题
-13-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2.气温的分布和变化 (1)气温的垂直变化: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降 6 ℃;在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气温的水平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七)一、选择题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1~3题。
1.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 )①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②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③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④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 )A.湖陆的面积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热力差异3.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正确的是( )1.D 2.D 3.C [第1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主要吹东风,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西风,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
第2题,两地昼夜风向变化是由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第3题,白天,陆地增温快,近地面为低压;湖泊增温慢,湖面附近为高压。
高压等压面上凸,低压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弯曲状态与近地面相反。
](2019·山西名校第三次联考)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含有硫黄粉的石灰水)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这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某市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涂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
据此完成4~5题。
4.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①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②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③吸收声波,消除噪声④杀菌、杀虫、防病虫害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5.图中树木涂白的作用是( )A.使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B.使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D.增加树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减小冻害发生的概率4.C 5.A [第4题,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石灰和硫黄,可以起到杀菌、杀虫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行道树涂白不能吸收声波,也不能消除噪声。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课改 ) 热力环流
第二讲热力环流(一)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形成过程: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3)三个关系:①温压关系:下垫面热低压,冷高压,即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性质相反。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上述三个关系,要特别注意:无论是近地面还是高空,高压和低压总是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对而言的,而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气压也降低。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成因示意图:(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成因示意图:(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错误!⇨错误!(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特别提醒]海陆风、山谷风的风向变化实质上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
不同的下垫面之间,只要存在热力性质差异,就存在气温差异,就会形成热力环流。
题组练通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
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左下图),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下图)。
据此完成1~2题。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水平运动附答案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水平运动一、选择题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等压面分布图,图中①③两地为陆地,②地为湖泊,P1、P2代表近地面的等压面。
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小船上的旗帜飘向( )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此时为夜晚B.①地盛行下沉气流C.②地为阴雨天气D.③地气温高于②地的[解析] 1.B 2.D 第1题,结合图示等压面分布可知,近地面湖泊为高压,陆地为低压,所以此时近地面风由湖泊吹向陆地。
该区域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①②两地之间风由②地吹向①地,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其风向为东北风,故两地之间小船上的旗帜飘向西南。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湖泊气温,为白天,则③地气温高于②地的。
①地盛行上升气流。
②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
图为某地风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位于( )A.赤道附近B.北半球中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极点4.造成图示高低空风向改变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海陆差异D.纬度差异[解析] 3.B 4.A 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该地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结合选项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第4题,造成图示风向不断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地转偏向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球的自转。
图为我国东北部及周边地区某年8月6日20时近地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
读图回答5~7题。
5.P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偏西风B.东北风C.偏东风D.东南风6.图示时刻( )A.甲地天气晴朗B.乙地受高压中心控制C.丙地阴雨连绵D.丁地受高压脊影响7.图中甲、丁两地气压差最大接近( )A.5百帕B.10百帕C.12.5百帕D.15百帕[解析] 5.A 6.A 7.B 第5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结合P地近地面等压线状况可判断该地近地面风向为偏西风。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6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作业.doc
课后限时集训(六)(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1~3题。
1.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 )①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②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③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④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 )A.湖陆的面积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热力差异3.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正确的是( )1.D 2.D 3.C[第1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主要吹东风,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西风,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
第2题,两地昼夜风向变化是由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第3题,白天,陆地增温快,近地面为低压;湖泊增温慢,湖面附近为高压。
高压等压面上凸,低压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弯曲状态与近地面相反。
](2019·山西名校第三次联考)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含有硫黄粉的石灰水)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这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某市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涂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
据此完成4~5题。
4.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①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②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③吸收声波,消除噪声④杀菌、杀虫、防病虫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图中树木涂白的作用是( )A.使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B.使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D.增加树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减小冻害发生的概率4.C 5.A[第4题,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石灰和硫黄,可以起到杀菌、杀虫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行道树涂白不能吸收声波,也不能消除噪声。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作业6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后作业(六)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热力作用的发生过程。
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时,少量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并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答案] C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青藏高原( )①离太阳近②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④B.④⑤C.②③D.②⑤[解析] 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大体相同,因此太阳高度大体相同。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故气温日较差大;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大气中水汽、杂质多且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答案] B3.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C.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吸收D.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太阳辐射[解析]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故A项正确。
[答案] A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4~5题。
4.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B.不同地区之间近地面存在冷热差异C.同一等压面上存在气压差异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存在差异[解析] 热力环流是由不同地区间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由于冷热不均,垂直方向上产生大气运动,导致不同地区同一高度上的气压差异,从而又产生水平方向上大气运动,因此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冷热差异。
2020高中地理 课后作业提升六 大气受热过程(含解析)第一册
课后作业提升六大气受热过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地面反射B.②—大气反射C.③—大气散射D.④—地面吸收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A.①增加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1~2。
解析:第1题,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反射,③是大气的吸收,④大气散射。
第2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所以③将增强。
答案:1。
B 2。
C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A.① B.②C.③ D.④4.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3~4。
解析:第3题,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因此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图中的②。
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来自地面的地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气温低.答案:3.B 4。
B5.下面的四种热力环流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解析:白天山谷和山坡都升温,由于山坡升温快,所以,山坡气流上升,山谷的气流沿山坡向上爬升,此时应吹谷风。
答案:C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 )A.① B.②C.③ D.④7.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 )6~7.解析:第6题,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上方,气压低。
第7题,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水平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且近地面与高空构成环流.答案:6。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第一讲 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练习 中图版
第一讲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一、选择题(2017·石家庄一模)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 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冻土区常用的路基防护措施。
下图示意青藏铁路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
据此完成1~2题。
1.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专家建议青藏铁路东西走向路段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层,且南坡厚度要大于北坡,其目的是( )A.进一步降低路基的温度B.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C.降低南坡风力侵蚀强度D.增加北坡路基散热效率解析:第1题,片石由较大的砾石组成,砾石间孔隙较大,孔隙中充满空气。
冬季外部气温低于路基孔隙气温,则外部较冷重的空气进入片石通风路基孔隙中,置换孔隙中原来的较热空气,形成热对流,从而使路基温度降低;夏季相反,外部气温高于片石通风路基孔隙气温,则外部热空气不易进入路基。
故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
第2题,东西走向的铁路,南侧路基处于向阳坡而温度高于北坡,故为了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应使南坡片石护坡层厚度大于北坡。
答案:1.D 2.B(2017·山西大学附中模拟)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
当夜晚温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
下图示意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
读图,完成3~4题。
3.“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A.9~10米B.7~8米C.6~7米D.4米以下4.下列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下沉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在高度8米附近,大气温度最高,故此时把风扇装在此处,可以把热风吹向茶树,减小地面对流,有效地防霜冻。
【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第02章第2.1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六)同步讲解与练习 中图版必修1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六)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气团概念: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分类:按气温分:冷气团(高纬向低纬)和暖气团(低纬向高纬)按湿度分:海洋性(湿润)和大陆性气团(干燥)锋概念:冷暖气团相遇,他们之间的过渡地带。
分类: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的锋过境前: 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过境时:冷锋与暖锋相遇,阴雨、降温、大风等天气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的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晴朗。
准静止锋: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江淮准静止锋),或遇到地形阻挡,长期在一个地区摆动的、移动缓慢(昆明准静止锋)的锋。
云雨区较宽广,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常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气旋 和反 气旋:【巩固练习】下图是某地2011年2月10~12日某地区锋线移动情况。
读图,完成第1-4题。
北半球锋面气旋1. 该锋面属于 ( )A. 北半球冷锋B. 南半球冷锋C. 北半球暖锋D. 南半球暖锋【答案】A2. 12日没有形成云雨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A. 锋面移动速度减慢B. 锋面性质发生变化C. 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D. 冷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答案】C【解析】由12日锋线图可以看出冷锋势力并未减弱,降雨消失主要是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
3. 10~12日期间,甲地气温最低的时刻出现于 ( )A. 11日的深夜B. 12日的深夜C. 11日的日出前后D. 12日的日出前后【答案】D【解析】由12日锋线图可以看出甲处于冷锋过境后,由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地面散失热量多,到日出前后气温达最低值。
4.与10日相比,甲地12日()A. 气压较低B. 降水较多C. 气温较低D. 风力较大【答案】 C【解析】甲地10日还未经历冷锋过境,还受暖气团控制,气压、气温较低,天气晴朗,尚未出现降水天气。
2020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 中图版必修1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点拨(一)教材第32页“学习指南”第1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二)教材第35页“思考”晴朗的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
(三)教材第35页“读图”一般情况下,气温越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导致空气密度下降,气压下降,反之气压上升。
(四)教材第45页复习题1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大气逆辐射,将很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课堂小结][学业达标]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解析: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而增温。
越靠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越多,温度越高。
答案:1.B 2.B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3~4题。
甲乙3.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4.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示数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第3题,甲、乙两箱内空气都获得了同样的太阳辐射,但箱内气温不同,说明太阳辐射不是箱内空气的直接热源。
甲箱内放土,其比热容比空气小得多,因而升温更快,辐射传递给空气的热量也更多,因而箱内温度也更高,这说明了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推荐学习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文档:第章第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Wo
推荐学习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文档:第章-第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Wo————————————————————————————————作者: ————————————————————————————————日期:ﻩ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应学生用书第36页)[识记—基础梳理]1. 大气的热源A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B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削弱形式及特点形式特点b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散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对可见光具有散射作用,散射具有选择性a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2)削弱作用约19%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约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剩余部分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大部分以e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这种作用被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错误!1.逆温现象逆温层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在对流层中,正常情况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是,有些时候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被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的出现不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如果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染。
2.阳伞效应原理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
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称“阳伞效应”。
[理解—要点突破]1.解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六)(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1~3题。
1.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 )①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②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③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④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 )A.湖陆的面积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热力差异3.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正确的是( )1.D 2.D 3.C[第1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主要吹东风,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西风,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
第2题,两地昼夜风向变化是由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第3题,白天,陆地增温快,近地面为低压;湖泊增温慢,湖面附近为高压。
高压等压面上凸,低压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弯曲状态与近地面相反。
](2019·山西名校第三次联考)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含有硫黄粉的石灰水)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这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某市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涂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
据此完成4~5题。
4.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①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②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③吸收声波,消除噪声④杀菌、杀虫、防病虫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图中树木涂白的作用是( )A.使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B.使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D.增加树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减小冻害发生的概率4.C 5.A[第4题,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石灰和硫黄,可以起到杀菌、杀虫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行道树涂白不能吸收声波,也不能消除噪声。
第5题,树干涂白,白天增大反射率,减少树干获得的热量,从而使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
树木涂白后获得的热量减少,树木萌芽和开花延迟。
树木对地面长波辐射无影响。
树木涂白会减小树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2019·黑龙江省大庆十中等四校联考)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减轻杂草和病虫危害等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6~7题。
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减弱了大气逆辐射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7.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6.A7.B[第6题,本题可以迁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效果。
第7题,果树下覆盖的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下图示意一天内不同时刻沿水泥混凝土面层(指路面最上层)纵向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8~9题。
8.对图示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水泥混凝土面层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B.14:00时在10 cm深度处温度最高C.表层热量逐渐向下传递,其最大深度为20 cmD.水泥混凝土面层温度日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9.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水泥混凝土比热容小,不适宜作路面建设材料B.表层剧烈的温度变化会导致路面开裂,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应做防裂处理C.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方法D.一天中10:00~14:00水泥混凝土面层增温最快,应进行洒水降温8.D9.B[第8题,由图可知,一天内的不同时刻水泥混凝土面层温度随深度的增加有时递增、有时递减,选项A错误。
14:00时地面的温度最高,选项B错误。
表层热量逐渐向下传递,其最大深度超过20 cm,选项C错误。
图示反映表层路面温度日变化较大,越到地下深处温度日变化越小,所以,水泥混凝土面层温度日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递减,选项D正确。
第9题,与土壤相比,水泥混凝土比热容小,地面昼夜温差大,但是不影响其作为路面建设材料,选项A错误。
水泥路面的表层温度变化大于路面深处,导致表层和深处的热胀冷缩产生差异,使路面开裂,选项B正确。
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使得白天升温快,升温幅度大,会加重城市热岛效应,选项C错误。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随着太阳高度增大,地面温度不断上升,一天中5:00~10:00水泥混凝土面层增温最快,选项D错误。
] (2019·台州模拟)下图为东亚部分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重庆5 500米高空的风向是( )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11.海平面气压由低到高排序是( )A.青岛、上海、长沙、昆明B.昆明、长沙、上海、青岛C.昆明、重庆、长沙、台北D.台北、长沙、重庆、昆明10.C11.B[第10题,从图中等值线数值可知,500百帕等压面属于高空等压面,该等压面在重庆分布的海拔高度为5 700 m,且自南向北降低,说明同一高度南部气压高,北部气压低,故重庆 5 500 m高空的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因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重庆5 500 m高空的风向是偏西风。
第11题,近地面气压与高空中相反,高空中气压自南向北递减,则近地面自南向北递增,昆明、长沙、上海、青岛四城市自南向北排列。
]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
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解析] 第(1)题,太阳辐射强弱与气温高低并不呈正相关。
太阳辐射强弱取决于太阳高度大小、昼夜长短等;分析气温高低除要考虑太阳辐射外,还要考虑大气逆辐射。
第(2)题,辐射是能量传播的方式,波长短的电磁波能量强,透过玻璃的能力强,反之则弱。
暖棚内之所以温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两种不同波长的辐射透过玻璃的能力存在差异,导致热量滞留。
第(3)题,热力环流是冷热差异造成的空气运动,垂直方向上,往往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内室和暖棚通过1、2两个通风口相通,形成热力环流,使热量得以交换。
[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
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
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13.(2018·广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
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
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热岛效应逐渐增强。
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强度的变化规律。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强度特点的成因。
(3)推测兰州热岛强度最大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4)分析兰州城市化引起下垫面性质改变与热岛效应的关系。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兰州市热岛强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总结规律时从整体变化和极值(最强和最弱)分布两个方面进行。
第(2)题,读图可知,12时左右热岛强度为负值,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中心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结合城市热力环流形成原理,从气流运动特点及其对气温影响的角度分析成因。
第(3)题,从气温季节变化与昼夜变化的共性角度推测,兰州热岛强度季节变化的规律是冬季最强,其原因可从气流运动、人为放热、大气保温效应等方面分析。
第(4)题,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包括地面性质、建筑物密度、植被覆盖率等,从该变化引起中心城区热量强弱变化的角度分析其与热岛效应的关系。
[答案](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吸收大量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不利于散热,因而该日正午前后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
(3)冬季。
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且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
(4)兰州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性质,人工建筑物比热容小,吸热快;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低,热吸收率加大;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面,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降低,热量不易散失;城市化发展使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小,热量更多地以废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