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
【配套K12】[学习]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
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专题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弊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深化理解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专题三比较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单元整合
第十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 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命题/素养培优
01知识网络建构
02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思想命题
[通史整合] (1)政治、外交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提出了和平统 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 外交策略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坚持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03学科素养培优
——生态史观、革命史观 史观一 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 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 点,是近年来重视度逐渐上升的一种新史观。文明靠环境来 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 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 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 B.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C.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 D.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
[解析] 曼彻斯特是工业城市,材料中的“污秽”“肮 脏”等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体现了生态史观。 故选 B 项。
答案 以 1992 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1992 年邓小平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 2001 年为界:对外开放 的角度。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 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解析 解答本题要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以说 明,重点围绕 1992 年和 2001 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展开阐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含2019届新
会主义建设经
是吸取了“文化大革
因 上追求“一大二
验教训的基础
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
公”,急于完成
上,决定加快
经验,决定对工业体制进
工业化
经济体制改革
行改革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
核心
济,调整产业结构, 把企业推向市
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
内容
改变企业管理方式, 场
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孔子 荀子 廉颇 韩非 荆轲 陈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
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解答模板 第一步 判断题型及特点 本题为表格类历史说明型材料解析题。解题的题眼是“对表中 的内容——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 审设问,列思路 本题要求对表中的内容——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提出自己的看 法并说明。解答限定为:先看表中人物及相应等级,然后对其 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就是提出一个观点或评价。首先看表格 中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人物的分布,可知这些人物都居很高
借鉴
创新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社会主义经
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
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济制度建立
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
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
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借鉴
创新工业化 建设来自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
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 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
业化体系
题
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
制前提下,实 农民的生产积 产承包 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
第28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线索1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兴办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2)手工业:手工业合作社。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
第28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线索1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兴办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2)手工业:手工业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和公私合营。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①主要矛盾: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课件岳麓版
时间
所有பைடு நூலகம்结构
经济体制
利弊影响
1949~ 1956年
(1)1949~1952年新民主
(1)对国民经济的恢 计划经济体 复和发展起到了积
主义经济 (2)1953~1956年以公有 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
制的初步形 成
极作用 (2)推动了社会主义
制度的确立
1956~ 1978年
1978~ 1992年
以国有经济和集 体经济为主体的 单一公有制经济
第10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 有制。 (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 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 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一大二公”,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 的程度高。 (3)结果: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 极性。
(2)横向梳理: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 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 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 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3)生态史观认为,评价历史变化中的人类的活动,应兼顾 人类与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与 整体的利益。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人 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 是具备思维能力且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 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 ,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深化, 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 一步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推广和完 善,扩大了基层民主,保障了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事业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提高教 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及成果展示
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科 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 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道路的探索
汇报人:XX
20XX-01-27
目录
• 引言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回顾 • 经济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 政治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及影响 • 社会民生改善与生态文明建设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复习目的与要求
01
义。
法治政府建设的加强,推动了政 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率提高,增
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05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及影 响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确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根本遵循。
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了人民群 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 文明建设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绿色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课件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有雷厉风行、国会 支持、立法等特点,而邓小平领导改革则注重创新、总结、深化。 第(2)问考查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前的经济模式以及采取的主 要措施,根据所学总结即可。“启示”从发展经济的手段、经济 成分等方面回答。 答案: (1)特点:罗斯福:雷厉风行、注重法制、国会支持;邓小 平:敢于创新(实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解决 新问题)。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经济。 启示: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要充分利用两种经济手 段发展本国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邓小平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 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 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 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 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 镇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 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 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
学科素养
突破方法 提升素养
——启示分析
【典型例题】 (2014年全国大纲文综,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 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记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 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课件岳麓版
备考点拨
运用生态史观简略地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 (1)纵向梳理:①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 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②在农业时 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 生态环境。③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地、更广泛地利用和 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 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④在 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 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英国的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 A.说明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解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与材料 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英国发生的灾难和疫情,并 不能说明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 体现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故C项错误;据材料 “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 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 国的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可知,该情况的出现有助 于加快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故D项正确。
(2)横向梳理: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 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 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 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推荐-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2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
命题点三 历史概念——“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
史料研读
[图解识记]
3.特点 1借鉴苏联经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成就12到 初1步95形7成年合底理,的初工步业建布立局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图解识记] “一五”计划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革 1.目的: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1953 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 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 议》,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1953 年,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 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成就 1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引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蓬勃开展。其主要内容有: ①当前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 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 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解读 史料中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 趋向。(1)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 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 要的。(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 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 的局面。
[推荐学习]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9讲 改革开
第29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与生活剧变一、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和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改革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①开始:1978~1984年处于试点时期。
②展开:1984年在全国全面展开,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深化:1992年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3)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②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经济特区: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①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②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2.特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深化——加入世贸组织(1)时间:2001年12月11日。
(2)意义: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经济腾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
2.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3.进入互联网时代:1995年以来,互联网快速发展。
4.时尚中国:思想观念时尚,生活方式时尚,语言时尚,如流行语的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
【本课小结】
重难点一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史料探究】 1.“一五”计划 1952年与1957年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1957年中国工业结 构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提示:(1)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2)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易错提醒】 1.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内涵 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 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3.“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重__工__业__,建立国家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_资__本__主__ _义__工__商__业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 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名师指津】 2.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 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 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 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 2.“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成就: (1)1971年_周__恩__来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调 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2)1975年_邓__小__平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使国民经济复苏和发展。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 的新领导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可是到1957年,中 共的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1949年以来的 一段时期。……这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 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的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考点20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含解析
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与失误进”运义”的总路线;急于求农业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3.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建设要敢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及时纠正“左”的倾向,调整生产关系。
(3)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5)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6)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考向一建国初期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及这一时期存在的经济成分【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结构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1952年底,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材料三 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在经济运行管理、工业企业管理、基本建设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价格管理等方面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1)结合材料一,概括分析我国当时经济结构的特点及性质。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实质和主要意义。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高效总结课件(广东专用)
(4)作用:这些特区二十多年来不仅 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 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示范、 辐射和带动作用。
2.14个沿海开放城市——“线” (1)内容: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大 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遍布 我国沿海地区。
三、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 重大转变
•
栏目 导引
4.内地大批开发区的涌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大 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 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出 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有了前所未有 的广度,形式更加灵活。
5.对外开放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 放已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 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 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单元高效总结
单元要旨概览
பைடு நூலகம்
单元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 重大变革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五个经济特区——“点” (1)概念:是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它的特殊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而不是政 治上,即不同于内地的经济政策和经 济管理方法。
(2)内容: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 区。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第十单元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82022/1/18
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
专题十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考纲·明考情]第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运动土地改革.国营企业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企业,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到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大改造()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结果: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概念阐释]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是指年新中国成立到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景()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轻率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年,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八字方针”()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十年动乱”的影响()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1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兴办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2)手工业:手工业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和公私合营。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主要矛盾: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
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