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一、起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原因,在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管理不规范、效益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二、发展历程1、探索初期改革开放后的十年,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和方向。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对部分中央和地方企业实行试点改革的决定》。

试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压缩管理层级、减少非生产性人员、引入市场化机制等,这些措施为后来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2、初步成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3年,全国中央企业试点进行了全面改革,实现了企业股份制改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使得国有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经营方式。

3、深化改革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深化阶段,继续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购销合同经营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了公司制改革。

这一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进程。

4、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向多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2005年,中央企业开始进行重组并推行“三步走发展战略”。

2015年,中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意见》,试图通过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资本混合来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5、前景展望当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权责不清、体制机制不完善、效益不高等问题。

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市场化、多元化发展,逐步实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资本混合,以增强其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引擎。

三、结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起因和发展历程,是中国经济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的过程虽然面临着一些阻力和问题,但可以从经过的各个阶段看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朝着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程中,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探索到总结再到深化的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期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最初,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由一些实践家和学术界的专家们提出的,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用了多种改革方式,包括试点、改制、合资等方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然而,这些探索性的改革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二、国有企业改革总结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总结和完善的阶段。

在经过初期的试错之后,政府着手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1984年,全国性的工业企业改革会议召开,强调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才能有效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此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和完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私有化”的背景下,中国逐渐承认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国有企业有社会属性”的政策,规定了“一手由国家代表、二手由市场制定价格”的国有资产配置模式。

这项改革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也为中国首次解决了国有资产是否要私有化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同时,中国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部治理等,改进了国有企业的运作和管理。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强改强”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的在于加速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这也是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的重要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间。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转型。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和特点。

首先,改革的初期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引入股权分置,员工持股等,来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开始尝试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虽然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适应,但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起点。

其次,进入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引入了非国有资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估值。

再次,进入21世纪,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国企改革的文件和政策,如《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等,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和规划。

在这个阶段,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管理也更加规范和透明,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化和全面的阶段。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发展。

国有企业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石油、电力、通信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型。

在改革历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中,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但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将继续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国企改革历程及启示

国企改革历程及启示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就开始着手国有企业改革,如今30年过去了,回顾国企改革不平凡的历程:有前进,也又曲折;有高潮,也有低谷;有激动人心的成就,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万众一心的奋斗,也有尖锐的争论交锋,还有一时普遍的迷茫,如何评价这改革?今天有不同的看法,明天也会有,这是必然的历史现象。

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是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计划经济下的改革(1978~1991)。

它是计划经济体制内部放权让利的改革,重点是调整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关系。

第二个阶段则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改革(1992~2002)。

在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的目标模式,根本目的是使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的细胞转变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第三个阶段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改革(2003~2008)。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国有企业则进入了在市场体制之下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新阶段。

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可以这么说,如果国有企业改革无法继续下去,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会半途而废。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但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还有许多根本性的矛盾无法突破,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没收官僚资本、公私合营和政府投资,并认为尽管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国有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在建国初期供应不足的社会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是非常必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主要原因中最根本性的原因还是政企不分。

因此,要想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必须能解决以上六个问题,尤其是政企不分的问题,否则,国有企业改革不会成功。

英国、德国、俄罗斯、波兰和新加坡五国的国企改革过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德国、俄罗斯和新加坡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建立法制制度,规范政府行为,为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提供完善的社会环境。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自1978年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有企业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开放初期的试验阶段、1990年代的重大和2000年以后的深化和完善阶段。

在开放初期,国有企业面临许多问题,如低效率、高成本、盈利能力低下等。

于是,政府开始实行试点和探索市场化的方向。

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并试行了一系列措施,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随后,国家推行了分税制、土地流转、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1992年的《关于加快国有企业的决定》是国有企业的里程碑。

这个决定提出了以转制为核心的方案,即将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并通过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来提高效率。

此举进一步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步伐。

同时,政府还为国有企业提供了优惠政策,通过注资债转股来缓解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并优化了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2000年以后,国有企业进入了深化和完善阶段。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监管。

2024年,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加强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监督。

同时,国有企业纷纷进行了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国有企业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坚持市场化方向。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和创造力。

同时,政府应当为市场提供公正、公平、透明的环境,确保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获得发展机会。

其次,优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通过转制、改制和混合所有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政府应当减少对国有企业的干预,鼓励企业自主经营和创新。

再次,增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监管。

政府应当完善资产管理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国企改革的5个阶段

国企改革的5个阶段

国企改革的五个阶段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国有企业改革成败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有20年的历程。

20年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较以往的体制调整更为深刻,更富于革命性意义,重要的一点便在于这场改革不仅真正触及了企业制度,而且随着改革深入越来越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

回顾国企改革的路径轨迹,可以大致的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即扩权让利阶段、利改税阶段、承包制阶段、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盘活国有资产阶段。

一、扩权让利阶段(1978-198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二、利改税阶段(1984-1986)该阶段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权、责、利关系,重点是实行“利改税”和“拨改贷”。

自1983年开始采取第一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应上缴利润和税合并,采取利税合一的方式,按照统一确定的比例上缴财政,其余则属于企业。

到1984年采取第二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利润的100%全部纳入“利税合一,按章纳税”的轨道。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

国企改革历程

国企改革历程
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 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入,国 有企业实现了向市场主体的转变。中国国有 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 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 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 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 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 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 4.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迫 切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有效的金融服务。 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而言非常重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国企改革的三大热点
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2)国企改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3)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共同作用
三、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 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 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改 革,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涉及政治体制和政 府机构改革 。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主,同时以产 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为了克服第一步“利改税”的弊端,更充分地发挥 税收的调节作用,更好地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 配关系,并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1984年9 月,国 务院决定对国有企业实行第二步“利改税”。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第二步“利改税”
• 实行完全的以税代利,即将利税并存阶段的上缴利润也改为上缴税收。第二步“利改税” 从1984年10月开始,并对税目、税率进行了调整。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第一步“利改税”
重要文件:
• 1983年4 月
• 《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
重要内容:
• 采取利税并存的制度,即在企业实现的 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 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 国家与企业之间进行分配。
影响与策略
第一步“利改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家与企业 之间在利益分配方面讨价还价所带来的弊端,对规 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作了有益的尝试。 但 由于价格、投资等其他宏观体制没有进行配套改革, 结果只能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采取多种税率,从而 加剧了企业税负苦乐不均的现象,再加上第一步 “利改税”过分强调增加财政收人,对企业发展后 劲考虑不足,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发展后 劲。
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自此,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起点。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重要文件
1979年7月 国务院颁布
• 《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 • 《关于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 • 《关于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的暂行规定》 • 《关于提高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改进折
案例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以及1999年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 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国家层面开始从战略上调整国 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和启示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中,经验和启示层出不穷。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国有企业始于国民政府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繁荣而曲折。

改革融入了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改革体系。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议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卓越公司”改革,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授予了一些优秀的国有企业公司化的权利。

第二阶段是“上市公司”改革,这是在20世纪90年代贯彻国企改革的关键步骤;政府将国有企业改制为上市公司,通过引入外部的股东和资本实现了国有重组。

第三阶段是“过剩行业”改革,这个阶段是在21世纪初期进行的,是针对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国有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将国有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现了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应该融入市场经济系统,逐渐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盈利,并与公共利益相协调。

中国国有企业对外开放,加入世界市场,实现了自身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平衡和融合。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模块化组织、制度化管理、法人独立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种制度不仅可以使国有企业根据市场规律自主经营,而且还可以让外部投入的资本、技术、人才有效地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三、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政府注重引进长期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投资者,来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使国有企业在私营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外部的资源、管理、技术、资本等支持。

四、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重视改善劳动者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

2、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从根本 上解决 钢铁工业公认的最小合理规模为400万吨,我国 3500多家冶金企业中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的仅有5 家;1999年我国120家汽车总装厂的年产量只有160 多万辆,不及世界大型汽车生产企业1家的产量。 3、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 不足 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 般为5- 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世界500强企业 研发费用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5%10%,而我国大 中型企业 为1%左右。 4、国有企业债务重、社会负担重仍然突出
五、探索国有大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 轻装上阵, 路—轻装上阵,培育核心竞争力
(1)减轻企业历史包袱,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 的外部环境 深化企业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增资减债,改善企业资产负债 结构。 (2)进一步强化国企内部的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强化科学管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 与约束机制; 在全面推行合同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双向选择”、职工能 进能出、企业经营者能上能下的劳动制度和职工收入随岗位变动、 贡献大小而增减,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起竞争性经理人员 市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经 营者职业化、市场化机制;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的经营者报酬方式和相应的奖励制度; 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督,坚持奖优罚劣,对造成国有资 产损失的责任者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当前我国国企改革的 必要性和迫切性
2005年7月12日,曾培炎副总理在中国改革高层论 坛上指出,要把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作为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已如期或基本实 如期或基本实 现 ,为国有企业在新世纪再创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国企改革任重道远。 1、国有企业总体盈利能力不强 一些企业扭亏为盈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亏损 企业;我国盈利能力较强的100强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 仅为2.98%,人均利润只1152.12美元,分别相当于世 界500强企业的1/5和1/10;盈利在100万元以下的企 业占盈利企业的50.2%,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这些企 业很可能重新陷入亏损。

国有企业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出资或国家掌握经营管理的企业。

在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全面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再到现在的转型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3年,全面实行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有企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经历了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之痛。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逐步实施了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改革措施。

1984年,《国营企业法》的出台,进一步强调了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和经营自主权。

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些国有企业也在此时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逐步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有企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股份制改革、员工持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纷纷出台。

同时,国有企业积极推进创新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支持国有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降低过剩产能,推进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

同时,国有企业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国际合作、渠道拓展、创新品牌等方式,积极扩大企业发展空间。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是从新中国成立起,通过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发展阶段,始终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壮大,并经历了多次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国有企业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创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描述:1. 初创阶段:国有企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主要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当时,中国政府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建立了一系列国有企业,对重工业、矿产资源和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控制和管理。

这期间,国有企业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2. 扩张阶段:在建立初期,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产业上,如重工业、服装纺织等。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更广泛的行业,包括能源、电信、交通等。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规模和产业布局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调整。

3. 改革开放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有企业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转型阶段。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国有企业面临了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引入了外部投资和市场机制,试图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4. 调整优化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国有企业进入了调整优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推进了产权分置改革,加强了公司治理和内部监管机制,以提高运营效能和管理水平。

同时,国有企业也在寻求国际化发展,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5. 转型升级阶段:当前,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推动,国有企业正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研发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全球竞争的挑战。

同时,国有企业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自身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阶段、扩张阶段、改革开放阶段、调整优化阶段和转型升级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将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挑战。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及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及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及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变得越来越迫切。

在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毫无疑问是曲折的。

改革初期,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仍然依赖于计划经济、行政干预和垄断经营,导致企业效率低下、产能过剩、财政状况恶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逐渐深化。

1997年,中央颁布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提出了“以转制为主、多种形式并举”的改革方针,即将国有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等,推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化。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1.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改革后,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得到了明显的变化。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新力量,并且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2.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加速了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通过改制后的企业,市场竞争形势显著加剧,企业经营的规范化程度得到提高。

改革后的国有企业通过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3. 政府职能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也导致政府职能的变化。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政府不再直接掌控生产资料,而是将生产要素放给了市场去解决。

政府变成了企业的监管者和服务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公正公平的市场规则。

4. 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

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经济不断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

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少产业得到了优化和升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仍需深化虽然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为了推动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还需要加大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构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逐步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分离。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营销08甲—屈江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的变化时国内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只会中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让我们不得不为国有企业发展之路吃惊。

反思中国国有企业发展之路,其实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了解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9年到83年。

第二阶段是83年到87年。

第三阶段是87年到92年阶段。

第四阶段是92年至今。

第一阶段的措施是简政放权,放权让利,而以放权让利为重点。

第二阶段的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权,责,利关系,重点实行“利改税”和“拨改贷”。

放权让利以中央政府利益让渡作为切入点,受益者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利益主体。

在各利益主体均可获得收益的情况下进行改革,不仅阻力小而且还会对社会各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国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不改变远所有权框架。

但是由于经济总量增加中央政府收益的绝对量也在增加,同时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又带来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改善,因此这阶段进行的国有企业经营权方面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受益的帕累托改进。

可见第一二阶段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十分需要努力的。

第三阶段是国有企业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度。

核心内容是实行国有企业承包制,承包制的宗旨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承包的对象是企业上缴的利税,承包制度的性质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围绕上缴利税这一核心目标形成的的一种行政契约关系。

在承包制中,国家和企业处于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关系中,政府与企业一对一的谈判成本很高,对于承包合同的内容也很难以加以面面俱到的细节性规定。

所以企业经营者可凭借承包对剩余的充分控制权进行合法或者不合法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而出现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阶段以十四大召开作为标志,整个改革的目标明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目标。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中国国有企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力度加强,大规模国有化运动展开。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目标在于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然而,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执行,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较低,管理体制僵化,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显现。

二、改革开放期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为国有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国家逐渐放松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并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实施自主经营。

在这一时期,一些国有企业得以重组、改制,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同时,国有企业也开始与外资企业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改革措施为国有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

然而,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竞争也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由于管理体制不灵活,经营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很多国有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同时,私营企业的崛起也对国有企业构成了激烈的竞争。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

三、改革创新期21世纪初,中国的国有企业迎来了改革创新的新阶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国有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

这些政策包括重组整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等。

这些改革举措为国有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发展。

同时,信息技术在这一时期的广泛应用,也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有企业开始注重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

一些国有企业也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然而,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国有企业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方面,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改革还不到位,国有企业的效益仍然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构成了更大的压力。

国企发展历程

国企发展历程

国企发展历程国企指的是国有企业,它是指由国家或地方国有资产投资委员会或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直接或参股管理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采用企业制管理的经济实体。

国企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国企的发展历程、问题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国企的情况。

一、国企的发展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企开始迅猛发展。

最初的国有企业是集中在战时国民经济计划机构,主要从事国防工业。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自己的大跃进宏图憧憬时期,对国企发展也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使得国企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比如高炉的建设,钢铁厂的开业,镁、铝等金属材料生产的开拓等。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大门,国有企业同样进行了重大改革。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国企在企业体制、经营规范、产品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建立了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决策机制,大力推进企业集团化和产业升级,企业拥有的资产也逐渐递增,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骨干力量。

1990年代初期,中国启动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使得国企走出了从前“大而不精”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企业的规模、经营效益和财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1世纪以来,国企的发展继续迈出新的步伐。

通过实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管理精细化和国际化进程等,国企逐步获得了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认可,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拥有强大的高科技专利,如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快速崛起。

二、国企的问题国企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境。

企业体制不透明,制度刚性,不少国企盈利能力差,道义风险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对此,中国政府积极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主要包括下列几点:1. 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逐步推进国企民营化、市场化,以提高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

2. 扶持、引导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国企,扩大了市场竞争,提升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历史

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历史

浅论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历史一、引言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建设,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1.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国有企业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国家通过计划手段对国有企业的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进行调控。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2. 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改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减少,但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 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国家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投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减少,但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1. 改革目标的确立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这一目标的确立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2. 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了实现改革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改革的成效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同时,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国有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 现状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已经相对较小。

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领域,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

国有企业简介

国有企业简介

国有企业简介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国家控制的企业,其管理权和经济利益由国家代表机构行使。

国有企业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的背景、发展历程和管理模式进行简要介绍。

一、背景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国营工坊和钱粮库。

然而,现代国有企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时期。

在建国初期,国家采取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大规模进行对私有企业的国有化。

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建设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发展历程1. 初期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国有企业成为国家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国家大力投资兴办许多重要的国有企业,如石油、冶金和交通等领域的企业。

这些企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后盾。

2.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国家决定减少对企业的直接管理,推进企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

在这个时期,一些国有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转型发展。

3. 现代转型: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引入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许多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崭露头角。

一些国有企业成为了全球知名的企业,其中一些企业甚至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

三、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一直是许多管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强调集中决策、行政化管理和保障性收入,但这种模式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逐渐探索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股权多元化、市场导向、法治化”的管理模式。

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程度,注重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

四、问题与挑战然而,国有企业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难以适应变革的步伐,产业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 国企改革的主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非公经济迅速发 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 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 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 逐年增大。 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 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 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 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 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 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提出《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若干问题的决 定》指出,要利用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 债券、股票融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有 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股份制试点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当 时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仅针对少数有条件 的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国务院颁 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等11个法规, 引导股份制试点走向规范化。全国各地根据 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2500多家国 有企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 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 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 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 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调整国有经 济布局,明确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 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 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 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 质量。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 入了制度创新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 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 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 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Thank You!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4、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经济的战 略性重组,迫切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金 融支持与有效的金融服务。我国资本市场中 股权分置的先天缺陷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 投资、融资、定价和资源配置的功能逐渐被 弱化,面临边缘化的危机。2005年4月中国 证监会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 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 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 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 团化的改革试点。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 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991年 9 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 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 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 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 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 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 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 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 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 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 中的深层次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重 新分配。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
提出了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中 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 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变部 门分割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2003年3月,中 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成立,统一 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权力。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 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 主,同时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 心。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问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非公经济经过 多年的发展,逐步壮大起来,在许多领域占有绝对优势, 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如石油行 业的民营资本问题。非公经济遇到了重新定位和判断的 问题,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正确处理非公经济与 公有制经济的关系,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 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非公36条”)。该政策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非公 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流通体制上,1978年中国以计划管理的商品 将近400种到1990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9种。同时, 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将近850 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 场调控,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由于生产资料成 为商品,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运转支持和支撑了国 企改革的进行。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 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 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 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 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 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 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国企改革是与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宏观经 济改革同步进行的。在价格体制上,国企改革的推 进对价格体制提出了挑战。1984年以后开始了对价 格体制的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 主。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 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是与国家宏观经 济改革结合进行的。在所有制结构上确立了非公经 济的重要地位;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价格体制改革进一 步深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 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系;在社保制度改革方面, 纷纷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制度等政策, 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失业职 工再就业政策给解困工作创造条件;国债补贴技改, 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等。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 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 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 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三、纵深推进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 中心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4、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
中国国有企业的 改革历程
潘宇晴 2011级 电信一班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 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 三个阶段。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企改革的 初步探索
国企改革的制 度创新
国企改革的纵深推 进
1978~1992
1993~2003
2004~至今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一、初步探索
国企改革起步 于放权让利 国企改革先后 出现了多种形 式
国企改革与价 格体制改革等 宏观经济改革 同步进行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 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 ,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 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 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 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 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 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 积极性主动性。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 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 同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 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触及计划体制 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 第二个阶段。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二、制度创新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 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 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 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 建企业投入资本金。 在监管体制上,1988年4月,为了加强对国有 资产的管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国务院 直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 的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