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庄子·逍遥游》中的游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及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庄子《逍遥游》鉴赏“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译文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译文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所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在后世的哲学和文化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中,《逍遥游》是他的一篇代表作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探讨一下这篇文化经典。
一、庄子《逍遥游》原文齐物论者,志于道者也。
以恬淡为主,以无为为器。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是谓之崩;物衰则死,谓之不道,是谓之夭。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不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庄子《逍遥游》译文《齐物论》者,志在追求道的人。
把恬淡寡欲看作主导,以无为而治为工具。
若物体生机盛壮就会老化凋零,这是说它违背了道而崩溃了。
若物体百病缠身就会死亡消亡,这是说它违背了道而夭折了。
道不可稍有离开,能离开的不算真正的道。
因此,君子要警惕他看不见的贤者,提防他听不到的知音。
深藏不露的贤者最难得见,隐微不显的知音却最难得闻。
因此,君子要慎独。
欢喜、怒气、悲痛、愉悦这些情绪激荡而未表露出来的状态,称为“中”。
表露了并都能保持中庸的状态,称为“和”。
“中”,是天下的大本来自;“和”,是天下通达道路的妙方。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与我一体,万物生生不息。
三、庄子《逍遥游》的文化内涵1.讨论道的问题在《逍遥游》的文章中,庄子一直在探讨着“道”的问题。
他认为,道是人生龙潭,需要通过不断地追求和实践才能逐渐领悟。
并且,他还划分了“道”的不同类型,比如无为而治、恬淡寡欲等等,从而让人们对“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倡导中庸之道“中”和“和”是庄子《逍遥游》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被认为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最核心的就是“中庸之道”。
从这些概念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尤其注重保持一个适度的状态,既不过于狂热,也不过于冷漠。
这一点不仅在情感上体现注重中庸,更要在行为上始终贯彻中庸之道。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为庄子思想纲领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集中表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逍遥的人生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的炽热渴望,他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不断超越的自由,是在“厚积”过后达到大境界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和哲学思想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庄子内篇课堂学习为基础,浅谈个人对庄子《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现实意义正文一.何谓“逍遥游”许多人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是不近人世的无为,但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
随心所欲、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的“自由”只是懒汉的温床,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人格精神的退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怎能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几千年来被人传唱不息呢?从庄子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来看,肆意翱翔,自由自在只是表象而已,实质在于它有实力飞的更高、更远,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超高能力,这种超能力怎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无所事事来获得呢?水之积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之积不厚无法负大翼,无三月之聚粮无以适千里——不断的积累是实现逍遥游的先决条件。
怒而飞起,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游的必要因素。
而三月聚粮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游的内在要求。
对南冥的向往是其前进的动力——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是实现逍遥游的精神支柱。
若没有上述因素作为基础,自由便成了空虚,逍遥便成了懒散。
真正的逍遥是内心境界的逍遥,是超越了世俗的浮躁而获得精神愉悦的逍遥,是摆脱重重枷锁而冲向美好希望的逍遥,是在灵魂深处消除杂念而忘乎其所依的逍遥,是智者的逍遥,是在无为中有为者的逍遥,是为理想奋斗而不失其本心者的逍遥。
所以,逍遥游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
对庄子逍遥游的认识
对庄子逍遥游的认识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哲学文化经典,属于《庄子》这部哲学著作的一篇,反映了庄子对生命、自由、人生观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逍遥游》的一些基本认识:
1.逍遥游的主题:《逍遥游》主要探讨了人生的境遇和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
庄子以自由奔放、超然物外的逍遥态度,表达了对尘世琐事的超越,追求内心真实自由的理念。
2.超脱尘世的境界:文中通过描绘“饭疏食,饮水,替衣,与朋友交游乐”等简朴的生活,表达了一种不为物质所累,摆脱尘世俗务,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
3.形而上学的思考:在逍遥游中,庄子借用了一系列富有形而上学意味的形象,如“胡蝶之梦”、“北海之渔”等,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离散性和相对性的思考。
4.生死观:逍遥游中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表达了对生命有限、知识无穷的看法。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法则,而真正的逍遥在于对生命的超越和淡定。
5.自由意志:庄子提倡的逍遥观念强调个体自由,追求真我,摆脱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羁绊,实现心灵的解放。
6.寓言化的文学手法:逍遥游以寓言的形式,通过生动的寓意和比喻,深刻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使抽象的哲学概念更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体而言,《逍遥游》体现了庄子对于人生、自由和真实境界的独到见解,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对后来的思想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逍遥游》思想
浅谈庄子的“逍遥游”思想“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先哲,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游”是其一生宝贵思想的至高境界。
“逍遥游”作为一种大智慧,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且是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庄子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指引着人们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时刻保持逍遥自在。
“逍遥游”听起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往往是一般人对于庄子最深刻的印象。
说到“逍遥游”的人生智慧,我们要先来说一下庄子的传世名篇《逍遥游》。
这篇作品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代表了庄子一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事风格。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追求绝对自由地翱翔于精神世界。
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其寄托和深远意义,在深入浅出的论述中,阐述深奥的“逍遥游”思想。
通过对《逍遥游》这篇作品的学习,让我们更好地体悟到了“逍遥游”思想。
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天地,不仅表现出他的洒脱,同时也寄予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思考,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地向往,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的提炼。
在现实生活无限的苦痛与凄楚中,就要不懈地追求个体生命的超脱卓然,拥有自由快乐的处世心态,徜徉无限和谐的广博的精神世界。
同时,还要不断地认清自我,在积极追求人生自我的过程中,逍遥自在,神游物外,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想逍遥而游,绝不能止步不前,绝不能局限于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而应该不断向前,即使面对困难,面的挫折,也要永远保持一颗自由快乐的心,这样就不会自怨自艾,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才不会自乱阵脚,才有勇气向前奋进,绝不退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理想。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非常有个性的人。
庄子《逍遥游》试解概要
成玄英《庄子序》云:“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 释不同。今泛举纮纲,略为三释。所言三者: 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 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 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 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游,故曰逍遥。 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 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 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这里提出了三种 逍遥义。
由此可见,惠子是按照常规思考问题,用习惯性 的思维去考量对象,显然是“安于此在”的境界。
庄子则跳出常规思考问题,用创新性的发散思维 去考量对象,显然是“超越此在”的境界。 庄子认为超越“此在”,才可以实现“逍遥”。 “逍遥”不是谁都可以达到的,惠子是“自由” 的,庄子是“逍遥”的。只有超越此身此在的 “鲲鹏”才是真正的“逍遥”。
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 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 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 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 这样评价庄子之文:“其文则汪洋辟 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 先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我们看了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逍遥是逍遥,游 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不能游。借 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味, 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所以拿这个观 念讲,什 么叫人生?我们可以作一个答案:痛苦累积叫人 生。人生可以解脱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遥自在。 主题:具见。 两个方向:物化 超人(在平凡中的) (南怀瑾)
【2016年】庄子之《逍遥游》【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庄子之《逍遥游》摘要: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束缚和制约。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Abstract: Zhuang Zi believes that detached from the secular life is the supreme realm of one’s life. “peripateticism”. We should completely lose the constraint and restri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realistic society. It also deserves our attention that the thought was annotated in Zhuang Zi’s Peripateticism.Keywords: Zhuang Zi Peripateticism《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
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却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一“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①]《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②]《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赏析《逍遥游》
赏析《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
在赏析《逍遥游》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主题思想:《逍遥游》主要探讨了道家哲学中的自由、无为和顺应自然的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2. 寓言故事:《逍遥游》采用了大量寓言故事,如鲲鹏展翅、蜩与学鸠、朝菌不知晦朔等。
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有助于传达庄子的哲学思想。
3. 文学风格:《逍遥游》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寓言,使得文章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哲学韵味。
4. 道家哲学:《逍遥游》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它强调了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和自由等思想。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5. 影响:《逍遥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后世很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将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逍遥游》也对中国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品读庄子《逍遥游》
品读《庄子》之逍遥游(1)文/路毅《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经典之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道教经典中称作《南华经》,全书分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其中内篇七篇被认为是庄子亲笔所作,其他篇目为后人加之,但也非常重要,阅读庄子可以让我们感悟到道家独到的人生境界,为我们的为人处世都有很深刻的启迪。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细细品味庄子的逍遥境界。
一、逍遥游《庄子》内篇第一篇是逍遥游,逍遥这个词有些浪漫的感觉,这也是庄子文章的特点,文采风流,有别于孔子文章的质朴。
而且逍遥一词也是庄子最先提出。
所谓逍遥就是悠游自得的状态,逍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与释家很重视人生的解脱,人如果不得解脱,终日惶惶不安,实为不幸,人生则变得无味,甚至痛苦。
而如果参透人生,得到解脱,那么我们的人生视野则变得很开阔,生命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而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
其实谁又何尝不想如此呢?人生在世谁都不想终日苦恼,为生活奔走劳累。
人们内心都渴望解脱。
但想得到真正的解脱,达到逍遥境界却不是那么简单。
我们要思考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何在。
问题的答案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人生也许是欢乐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旅行。
而庄子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悟人生的方法。
整篇逍遥游其实都在探讨人生如何升华,庄子用其精妙的比喻给我们阐释出生命物化、被华、自化的过程。
向我们展示出不同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看到一个凡人如何修行而达到至人之境。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冥在这里应同溟,意谓大海,而北冥译作北边的大海则不妥帖,北冥原意应是世界的最北端,也就是北极。
鲲有鱼苗之意,但在此专指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庄子告诉我们在北冥之地有条名为鲲的大鱼,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在这时奇妙发生了,这条大鱼突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只大鹏鸟,从海里一跃冲天。
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
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
《庄子·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篇隐喻性散文。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自由自在的境界,展示了一种超越凡俗纷扰的心境。
文章开头,庄子用游离于尘世的鹿比喻人的真实自我,认为人类
本来具有自由、无拘无束的天性,而尘世的种种束缚则使人逐渐迷失
本真。
随后,庄子又以骤雨打湿的鹿鹿比喻人们被外界琐事干扰后的
心思烦乱。
在描绘了人们在追逐名利、功成名遂的过程中陷入无尽繁琐之后,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
逍遥,即追求自由自在,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真实的自我。
庄子通过比较自然界的自由无拘与人世的局限,让
人们意识到追求心灵自由才是真正的追求。
逍遥游中提到了种种境遇,如鹰隼、骑鹤、驾云、乘风等等,表
达了超越凡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状态。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景象来
唤醒人们内在的自由精神,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世间的繁杂。
庄子在《逍遥游》中呼唤人们摒弃功利心态,追求精神自在。
他
认为,只有超越功利,超脱烦恼,心态平和,才能真正拥有自我,享
受到逍遥的境界。
总的来说,《庄子·逍遥游》呈现了庄子哲学中关于人性本善、
追求自由、超越凡俗的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富有隐喻和象征的语言,
向读者呈现了追求真实自我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在纷繁世事中保持
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庄子《逍遥游》赏析
庄子《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
与其他《庄子·内篇》一样,被多数学者公认为庄周手笔。
但也有个别人怀疑为汉人所作。
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
“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
“逍遥”即“翱翔”。
《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
“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悠然自得、纵任无为的意思。
“游”,即活动之意。
本篇有“以游无穷者”句。
故逍遥游即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
或说“逍遥”是“游”的缓读,“逍遥游”,意思是“游啊游啊”。
《逍遥游》的篇旨,历来理解不一。
晋时向秀与郭象的注释是:“小大虽差,各任其性。
苟当其分,逍遥一也。
”认为大鹏鸟与雀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逍遥的。
按照以上的观点,欲望得到满足,快意于一时,就可以算是逍遥了。
支道林反对这种观点,指出:“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在支道林看来,“至足”才能逍遥,“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只是一时的、相对的满足。
如“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都不算是逍遥。
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才是“至足”,是绝对的满足,真正的逍遥。
于是人们抛弃向、郭之见而“用支理”。
(均见《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清人王夫之、刘武、宣颖等均取支说。
二说之外,还有主张以鲲鹏之大而化为篇旨的。
清人林西仲谓“大字是一篇之纲”(《庄子因·逍遥游》),浦江清亦云:“以大为道,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
庄子《逍遥游》试解
成玄英《庄子序》云:“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 释不同。今泛举纮纲,略为三释。所言三者: 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 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 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 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游,故曰逍遥。 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 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 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这里提出了三种 逍遥义。
安于现状,乐享自由
《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 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蜷姑不知春秋,此小 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 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里庄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的一句慨叹 与诘问,说出了庄子本人潜在的思想意识,“众 人”比之“彭祖”,“彭祖”比之“冥灵者”和 “大椿者”都是可悲的,同时“蜩、鸠、斥鷃” 比之“鲲鹏”也是可悲的。在庄子看来这些都是 不明智的,也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不比,才会自得 其乐。
庄子自论其创作手法曰:“以卮言为曼衍, 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又云“三言” 之运用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 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寓言》)。 “寓言”为“寄寓之言” 。重言者,借重 先哲时贤之言也,属于庄周寓言中的对话 性叙事。卮言者,自然无心之言也,属于 庄周寓言中的曼衍式叙事。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愕。其大 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 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 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 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 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译文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译文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庄子》被人们誉为“道家经典”。
其中《逍遥游》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分别介绍庄子《逍遥游》的原文及译文。
一、庄子《逍遥游》原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谪仙者,隐然而喻者也。
故曰:“飞鸟虽高,人翮则不能蔽;过香履,人不闻臭。
蝴蝶自喻轻质,墨子之骨则重且坚。
其实无他,假辞以讹人耳。
”夫随清风而与之俱,萍飘洋而与之游者,非同寻常之人也。
果且有人于此间乎?此人何德之有,以其特达于是乎?存在、不存在,同为物之所自在,不互相非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故能游;游而无所游,行而无所行,无所求而得,随所遇而安之,则和。
渊清而无善、纵深而无极、与人息其又何妨,举世不足以相形也。
抱道而过,兼及阴阳,而无所抱,则万物皆化而无不可。
所以不至于身,而身不至于物;所以无动于衷,而形于外;是以乐天知命。
二、庄子《逍遥游》译文逍遥游北方有一种鱼,叫作鲲。
它的身躯之大,无法估量。
经过化作一种名为鹏的鸟,鹏的背部无法估量,其翅膀又似乎要遮天蔽日。
这种鸟的栖息地,就在南方的天池。
神明之士老莱说:“飞鸟再高飞,在天空的人类并不觉得自己的羽毛会被掩盖。
如果有人粗心地走过鞋柜,却不觉得自己的鞋子没有香味。
蝴蝶认为自己轻盈灵活,墨子骨头坚固又沉重。
但其实,只不过是使用虚假的话语来欺骗人类罢了。
”沐浴清风,沿海漂泊,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它们到底存在与否?如果有这样的人,他们有什么特殊之处?存在和不存在是本该存在的,他们不互相排斥。
完人无所谓自己,神人无所谓功德,因此他们自如地漂泊在逍遥游的境地。
自由地逍遥流连,走在道路上,涵盖了阴阳双方,又无所求,顺其自然,认同它所遇见的一切。
此外,万物都在转化之中,它们不附于身,而身体也不依附于他们。
内心没有动摇的波澜,形体却透露出悠闲安逸。
逍遥游解读
庄子逍遥游解读《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
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
《庄子·天下》是一篇出自庄子后学的哲学史性质的论文,文中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说的则是否认客观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思想,这个思想主要表达在《庄子·齐物论》里。
)《逍遥游》全篇由三局部组成,但各局部之间意义并不连接。
课文所选的是第一局部,也是本篇的主体,集中反映了庄子的逍遥思想。
后两局部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跌宕多姿,大多为寓言,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种随意洒脱的文风容易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即对文章的主旨不易把握。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文章的这个特色。
所以,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对于“逍遥”二字的理解,以及《逍遥游》的思想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
这种理论和办法就是“逍遥游”。
本篇所表达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能够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谈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
谈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有《庄子》,名篇有《逍遥游》等。
庄子的思想中透露着精神自由观,与老子倡导的“道”有所不同。
“道”并不完全相同,在《老子》一书中,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世界的本源,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了形形色色的动物,诸如大鹏、蜩与学鸠,世界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物化”的整体,而不是老子所说的阴阳二气这样抽象的存在。
何光顺老师在《一个新的视角:从“物化”说看<庄子>——兼及解庄方法论的透视》一文中,提到“第二种是‘精神不灭论’,以东晋慧远为代表:神也者,圆应无声,妙尽无名,感动而物,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可以数求,数有精粗,故其性各异;智有明暗,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论,则知化以情感,情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
”“‘神’与‘物’不同,它参与大化,却不因物的生灭而生灭,它是永恒的存在,是物情得以存在的根源。
”庄子笔下所描绘的大鹏、蜩与学鸠虽然不是一个实际景物的客观描绘,却是一个本真的世界,是一个万物并存的世界,这里的“物”各有各的形态、存在方式,千姿百态,世界就是一个“物化”了的存在。
庄子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这里关于“物”有三个层次:“未始有物者”、“有物而未使有封”、“有物、有封而未始有是非”,对于老子的道来说,天地一片混沌,物跟物之间是没有界限的,而庄子的道主要体现在第三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类不仅有了“物”的感觉,而且对“物”也有了形体的感觉,物物之间有了鲜明的界限,是走向物化的。
庄子的游世思想
庄子的游世思想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份。
《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那个以游戏态度摆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之内七篇谈得深切集中。
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
有人乃至说,“游”那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
1)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学术研究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种回避矛盾的消极主张,有点乏善可陈。
固然,学术界超级重视“逍遥游”,但这是因为“逍遥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一通常引发人们敬意的话题。
所以谈“逍遥游”实质是谈精神自由问题。
“游世”作为一种游戏人世的生存态度,则较少有人予以重视。
可是游世却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份,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
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
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以为在如此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前途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当中。
因此,在庄子游世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
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招架,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意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歹意摆布,而且以对这种歹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那个黑暗世界的嘲讽。
游世思想这一隐蔽的主题,与寻求个人心里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主题,在庄子文中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叙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种文句奇诡转变的叙述当中。
两种主题都是真实的,可是相较之下,以完全的戏弄姿态对抗和嘲讽的主题,更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可走这一失望处境所作的回答。
《逍遥游》寓意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既然“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辩”,怎么说是无所待呢?
第一部分: 鹏鸟从北冥徙于南冥“待”(凭借)什么? “海运”“扶摇”“六月息” “野马”“尘埃”浮于空“待”什么? “生物之以息相吹” 蜩与学鸠“决起而飞”“待”什么? ? ?(以行路备粮作比)
冥灵大椿大年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犹有所待不逍遥
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 马叙伦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寓意发微
周廷学
“逍遥游”: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 永恒的精神世界。 “逍遥游”就是 没有任何束缚地、 自由自在地活动。
???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 子要求超越时间和 空间,摆脱客观现 实的影响和制约, 忘掉一切,在主观 幻想中实现“逍 遥”。
苏轼《赤壁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 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 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 吾与子之所共适!
英国诗人布莱尔诗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不明觉厉”
“明不觉厉”!
谢谢!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 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 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 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 尾于涂中。” --------《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修养最高的人物我两忘,与万物同一。 神明之人精神超然物外,功成弗居。 圣人与道合一无为而治,不求虚名。
浅谈《庄子》中的《逍遥游》篇
浅谈《庄子》中的《逍遥游》篇发布时间:2021-04-16T13:24:20.30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第34期作者:杜钊旭[导读]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又是《内》七篇之首杜钊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广州,510000《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又是《内》七篇之首。
将《逍遥游》放在《庄子》的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
游乎四海之外的人生哲学“逍遥”一词虽然早见于《诗经》中,如《郑风·清人》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之句,但作为哲学概念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也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①。
《逍遥游》中的“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崔大华在《庄学研究》中说:“庄子思想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生哲学”②。
《逍遥游》中,对于鹏来说,它的活动范围非常之大,上能达到九万里的高空,远能自北海飞至南海,行为极其豪迈壮观,这是大鹏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斥鷃来说,“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③。
前者行为极其豪迈壮观,看似逍遥,实则十分不自由,飞翔时需借助飓风之力,以及相当大的空间;而后者因为生活环境的限制,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因为无能力去广袤天地遨游,甚至于反过来讥笑大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完整的一天是什么,春生夏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四季的变迁;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
但一般人提及长寿,就举彭祖来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对于人类,庄子提出了抛弃物性、回归自然的人生哲学:“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③不被种种事物所累,活得自由活得潇洒才是真正的逍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怒而飞 , 其翼若垂天之云。像体积这么大的鸟是 怎么从北海“ ” 游”
到南海的呢?《 庄子 ・ 逍遥游 》 中讲到“鹏) (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 九 万里, 绝云气 , 负青天 , 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也。这是一种逍遥的状 ” 态, 是一种自由自在的“ , 游”然而这种“ 注定是有所待的, 游” 有条件 的“ 。它所待的是什 么呢?是海运 , 游” 是风。《 庄子 ・ 逍遥游 》 中 讲到“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风之积也不厚 , 则其负大翼 也
成正 比的, 干粮准备的不足 , 就会影 响他 的旅行 , 有时甚至根本 就
不能完成旅行 。即便是“ 云游四海” 也还得待“ 去游。有所待也 云”
就是需要条件, 需要条件也就表明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在
一
定的因果关系之中存在的。比如我们准备徒步行走一千多里的
路程, 就必然要准备三个月的干粮; 大鹏从北冥飞到南冥 , 就必然
* 收 稿 日期 :O9 4 l 2 O 一O 一 6
作者简介 : 任
芳( 9 1 , , 18 一)女 安徽铜陵人 ,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科技哲学与管理 。
有那种无所待的, 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 才是真正的“ 游” 逍遥游” 。
我们知道 , 当我们谈 自由的时候 , 我们的行为是建立在我们的 选择的基础上的, 但我们的选择本身又是建立在 以前的选择的基
础上的。所有这样的一些因素, 如先前 的环境 、 个人的气质、 甚至
《 庄子 ・ 逍遥游》 一上来就讲“ 北冥有鱼 , 其名为鲲。鲲之 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
B[ 。
如鱼在水里“ , 游”所待的是水 , 水是鱼游的条件, 鱼离开了水就会 失去 自由, 就会死 ; 同样 , 鸟在天空所待 的是风 , 没有 风, 它就会 累 死, 更谈不上逍遥 了。所 以, 在事实上 , 它们都不是完全 的 自由 自
在, 都不是完全的逍遥。在庄子看来 , 这种“ 并不值得追求 , 游” 只
基 因的特点等, 都是我们 的行为选择 的先在条件。事情往往到了 这样—个程度 , 就是假如我们追溯那些可以说是我们 自己 自愿作 出的选择的原因时 , 我们很快会发现 , 舍此我们别无选择。在这个
意义上 , 伯特兰 ・ 罗素说 , 我们 当然能够按照我们 自己的意愿行 事, 但我们做不到我想做什么, 就能做到什么。卫 [3 1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a l fne M∞ oma o Inr A r ̄trl vri( gk uaI eSy t i ∞∞ R
2 0 年第 4 ( l 卷 09 期 第 1
总第 4 期 ) 6
No 4 2 0 ( kI Su No 4 ) . 0 9 Vo I m . 6
可 以“ 云游四海” 。庄子所 追求无所待 的 自由是一种对 纯粹 经验 的体验 , 它来 自我们 对无限的向往 和皈依。
关键词 : 有所律{ 自由 因果 ; 身心
中 图 分 类 号 : 23 5 B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4 5 (0 90 -0 0 - 0 1 0 - 4 8 2 0 )4 3 2 2
谈庄 逍 游中 游 《 子・ 遥 》 的
● 任 芳 。 元政 许
( 南京师 范大 学, 江苏 南京 2 0 9 ) 10 7
摘 要: 庄子认为有所待的“ 是有条件的, 游” 有所限锏的, 只有那种无所待的, 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 才是真正的逍遥 游”
游 。有所待和 无所待在这 里产 生了矛盾 , 体现在一个人 身上就是身心关 系问题 。我 们可以“ 心游 万仞” 而我 们的身却不 ,
和 ij 肖 墨。
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 天而莫之天
阏者 , 而后乃今将 图南 。风成为它逍遥的条件, ” 没有风, 它根本就 到达不了南冥 , 自由可言呢。庄子认为这种 自由是有所待 的 哪有 自由, 算不上真正的逍遥,其视下也, “ 亦若是则 已矣” 。说 到这 里 就有个问题了,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有哪一个不是有 所待 , 有条件的呢?有哪一个不是有原因的呢? 比如“ 莽苍 者, 适 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 ; 适百里者 , 宿舂粮; 适千里者 , 三月聚粮og 于 "r  ̄干粮 的多少和行程的远近是
在庄子眼里 , 真正的 自由是不受“ 自然规律” 限制和制约的, 它
是一种无所待的 , 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 自由。在这里我们不禁要 问: 庄子所说的 自由存在吗?那种无所待的自由又是什么呢? 庄子认为获得真正 自由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顺应 自然之性, 也就是“ 放德而行 , 循道而趋”[ 。 在庄子看来 , 2 每物就刚好是每物 的那个样子 , 它们都是由道而生 的。所 以从道的观点来看, 万物虽
在现实生活中, 一切事物的“ 都是有条件的, 游” 有所待 的。比
要等待海运 。在这里出现“ 必然” 的字眼, 是说明两个事件之间的 某种前因后果的关系。在逻辑上 , 我们把这种为 了达到 B 除非做 , 到 A的语言表达形式 , 称为因果关 系。这种因果关 系表达的是一
种经验上的必要条件。世界是如其所是 , 你不做到 A, 就不能实现
个人 的 自由与他 的意 志 和行 为有 关 。如果一 个人 的意志 要
想做什么, 自己的行为就一定能够做到什么的时候 , 才可以说他是
完全 自由的。我们当然想象 列子一样 “ 御风 而行 , 泠然 善也”可 , “ 适莽苍者 , 三餐而反 , 腹犹果然”我们当然想象彭祖一样“ ; 以久特 闻”让 自己的生命 活的更久一点 , 众人匹之 , , 可“ 不亦悲乎?显然 , ” 任何的 自由都不能免于受某种“ 自然规律” 的限制和制约 。在这个 意义上 , 我们说 , 人的 自由是一定程度上的 自由, 是有所待的 自由